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情境创设;小学三年级

根据新课改的提出,对于旧式的教学模板已经不符合教学方式的要求。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是基于新课改提出的,其内容主要有教学地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一、基于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方案的转变

新课改的提出改变了旧教育的应试模式,提倡以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老师则为教育的领导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令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案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填鸭式的教育学方法,要设立有趣的课堂教学方案,令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认真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朦胧的认知阶段,生活中的许多常识需要通过实践学习来认知。他们是富有想象力的年纪,想法非常的单纯,善恶辨别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和家长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也是对生活常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由于学生一天的时间大都呆在学校,并且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都来自教师的讲课,所以老师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非常的重要。在新课改的作用下,老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是基于新课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课堂的实践和探讨。

二、小学三年级开放性教学

小学语文三年级开放性教学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堂教学地点、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快乐的成长并且了解到书本以外的知识。

1.课堂语文教学地点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室为主的,在新课改的提出下,不防偶尔将课堂教学地点移至教室外,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有所变化。课堂教学地点移至教室外,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基础,再进行教学,同时确保课程进度不受其影响。课堂教学的地点不是随老师的意愿进行设定,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教学地点。比如说:三年级语文老师上到课文《金色的草地》可以带领学生们到草地上进行教学。

课堂语文教学地点的开放性是指不影响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进行课堂地点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地点的改变是一时性的,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室的授课地点方式。

2.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即老师摆脱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于我国之前的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许多教师的讲述课程较为死板,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仅仅根据书本上的内容直接传授,很少去解释内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如果语文教师以上课就进入教学内容的教授,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跟进老师的讲课内容,导致学生不爱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先从学生们感的事情作为切入点,再引申到课本内容,然后再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例如:课文中《狮子和鹿》,老师可以先设置一个关于狮子的谜语,叫学生们猜。或者是设置一个成语接龙游戏。教师在上课前进行情境导入,应注意适当的把握,不能影响课程进度或者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3.教学课堂内容的开放性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对于世界还是处于一个认知的阶段。他们所接触的东西比较简单,需要通过学习和生活上的接触不断的积累常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来源于父母和老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不影响课程进度的情况下,讲述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们的知识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内容开放性,即保证课程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课外知识的传授,令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事物,同时也可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更能积极认真的配合老师的讲课。

三、总结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小,认知能力较差,比较爱动,因此在教授课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内容,同时应该以不影响课程进度为基本要求。将情境创设的方法带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林万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8)

[2]姜春霄,林刚.“教学设计”培训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7(02)

[3]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4]黄荣怀.关于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05(04)

作者简介: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而对于教育来说,小学教育是其最基础的部分,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为今后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积累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需要重视其作文的写作训练。

【关键词】

三年级 作文教学 写作指导

写作是一种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需要教师对小学三年级的写作具有必要的重视。然而,在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和训练时,大部分的教师丢失了其主要的目的,而片面的重视学生的写作效果,但对其写作的基础作用没有很好的理解,导致我国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三年级学生在进行写作之前已经掌握了大约2000个汉字,因此,其完全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说出具有完整逻辑性的语句。这种情况为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提供了可能性,然而,由于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过渡,其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将口头表达转变为书面表达,这也是我国当前三年级学生作文训练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在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具有词语和文章篇幅的布局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因此,对于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训练,应该将这一目的作为其主要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在这一阶段仅仅对于图画等形象的事物具有较大的兴趣,而对于记述文的写作较为缺乏。因此,学生在进行这一类文章的写作时,往往会不知从何处开始,导致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写作缺乏应有的兴趣,严重的甚至害怕老师布置这一类的作文写作。这是我国目前非常常见的一种小学作文训练问题【3】。

2.小学三年级语文写作训练的方法

2.1 注重从说到写的过渡

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其主要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看图进行口头上的表达,这种锻炼能够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锻炼,但是却没有使学生接触到书面表达的相关知识。一般情况下,口头表达能够借助肢体语言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的形象,但是在逻辑方面的要求却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对于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来说,其上半年主要是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转换练习,但是,这却不能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在进行书面表达时,还是缺乏一定的能力。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教学练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相应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将口头的表达转换成书面的表达【1】。

2.2 注重由易到难的过渡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主要是通过看图进行写作训练,因此,其在写作能力方面拥有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看图写作来说,其写作材料是现成的,而三年级的写作主要是通过对材料进行整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素材和对文章的整体布局进行把握,这是小学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小学教学的教材安排中,语文课本在第五册就开始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训练,并安排了相应的学习任务对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的训练。对于这些任务,很好的体现了从易到难的规律,使学生既能够对一、二年级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同时,又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为今后的写作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这一过渡阶段的安排,使教师具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进行表达方式的转换。另外,教师通过在这一阶段创造合适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未来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

2.3 注重从观察到思维的过渡

对于写作来说,其最基础的能力要求就是良好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的生活环境虽然非常的丰富,但是由于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其很难将周围的事物通过合理的语言进行完整的表述。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观察能力,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不够全面。因此,想要学生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需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锻炼观察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关注,将学生的感知和思维能力进行完美的结合。且在进行锻炼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其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另外,还需要让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而出现的不足则需要教师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1】。

2.4 注重从局部到整体的过渡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对具体的事物分析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或者理性的事物,在进行分析时则较为困难。由于自身观察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在进行事物的观察时往往不够细致,这就导致其在进行写作时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使其无法抓住写作的重心。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作文写作训练时,可以采用模仿课文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二年级时大量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对于图画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在训练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某个段落进行片段的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身的阅读对课文进行认真的了解,然后通过自身的构思,将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想想,最后,通过自身的发挥将自己的理解通过书面表达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同时,还能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结 语】

综合上述所说,本文对当前我国小学三年级的作文写作训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自身的一些建议。通过这些方法,能够使教师在教学时更好的了解自身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红.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 (14)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3篇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三)以科研带课改,提高实验质量和水平

(四)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

(五)抓好毕业班工作

(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七)主要活动安排

在新的学年里,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准绳,以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1.各样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2.各中学要继续组织初一、高一年级的教师在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用好新教材,开设一定量的研讨课,共同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确保这个起点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

3.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1.各校语文组要组织教师特别近年来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学习语文教学常规,重点抓好备课、上课两个重要环节,并开展检查督促工作,使实施常规成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行为。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而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促使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3.结合新教材,积极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自读课本和语文读本,想方设法为学生开辟阅读空间,尽可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素养全面。

4.继续开展"四个一"的语文活动。

三、以科研带课改,提高实验质量和水平

关于课改工作,为保证课改实验的质量和水平,要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评价"的研究、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实验"真正成为自己的事。

四、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

在前几年的基础上,继续落实课题研究,不断完善课题方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五、抓好毕业班工作。

1.初三年级:

(1)发动全体语文教师研究分析中考走向,以中考要求指导初三语文教学工作。

(2)组织初三语文复习研讨活动,使中考语文复习有序进行。

2.高三年级:

(1)关注高考动态,加强校际交流,为高考复习备考做好前站工作。

(2)结合四、五月份的两次模拟考试,做好相关的阅卷、分析工作。

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各样要继续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发挥先进教研组的示范作用,使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活动实在有效。

2.学校对新上岗教师要为其配好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听课,使其能尽快成长。

3.开展各类专题研讨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力量,为搞好语文教学献计献策。

4 .继续加强与初中语文联系组的交流活动。

七、主要活动安排:

1.初中写作教学课题研讨活动。(3月、5月各一次)

2.初三语文复习研讨活动。(4月)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4篇

为了秉承我校“起跑,一路争先”学校精神,提高这批学生的语文素质,找到制约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瓶颈,力求 “对症下方,有效提高”,我从调查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情况入手,寻找有针对性措施办法。

一、 学生语文素养现状调查

以本校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16个班共计724名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喜欢怎样上语文课?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擅长哪方面?是否有充足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等等,再进行一系列的数据统计。此次共发调查表724份,收回724份。调查的要点是:

1.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自己最喜欢哪方面?

2. 你爱上语文课吗?

3. 平时的语文家庭作业量多不多?

4. 你的爸爸妈妈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

5. 你每月大约读多少本课外书?

6. 你觉得影响你课外阅读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7. 你希望你的语文老师怎样上语文课?

8. 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觉得哪方面有难度?

9. 你觉得读课外书有哪些益处?

10. 课外阅读时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

二、 学生语文素养情况简析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量少

724名学生中每月不读课外书的,三年级有10.2%,四年级有7.5%,五年级有8%,六年级有6.2%。每月只读一本课外书的,三年级有28.5%,四年级有30.6%,五年级有26.6%,六年级有28.4%。每月读2—3本课外书的,三年级优6.2%,四年级有45.4%,五年级有40.2%,六年级有44.3%。每阅读四本以上课外书的,三年级有9.4%,四年级有10%,五年级有15%,六年级有25.2%。

以上数据表明:同学们课外阅读量太少了,主要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读课外书的自觉意识不浓厚。

学生大多数喜欢看《查理九世》、《安徒生童话选》、《小学生作文选》等,对中国名著则读得少,在调查中问四大名著的作者,出现了一些笑话。事实说明了小学生不是不喜欢看课外书籍,而是老师和家长没有推荐适合他们口味的课外读物。

(二)学生家庭文化氛围不浓

调查表明,多数学生的家庭缺乏浓厚的文化气息,只限于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大多数学生是在没有几本课外书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刚入小学时身边唯一的读物是语文书,这样的孩子语文素质怎么会好?

调查还表明,724名学生中,有44.2%的父母不支持孩子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对学习不仅没有帮助,还有影响;有33.4%的父母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他们忙于农活、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管;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只要成绩好,看不看课外书随便;22.4%的父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但不会选择,对孩子看哪方面的书从来不过问。

(三)急功近利思想作祟

教师和家长一直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为了考出好成绩,学生们整天背呀写呀算的,课外时间大部分用在数学上,因为数学在考试中容易得高分,拉的分距也较大。他们认为语文枯燥乏味,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不愿意在语文上多花功夫。急功近利的心理使许多学生直至小学毕业才觉得语文水平太差,想回头再补,已经为时已晚了。调查表明:觉得学习语文过程中阅读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占35%,四年级占26%,五年级占28.5%,六年级占33.8%;觉得习作方面有难度的,三年级占62%,四年级占60%,五年级占52%,六年级占40%。学生回答“你为什么读课外书”这个问题,说是“父母或老师要求读的”,三年级学生占45%,四年级占34%,五年级占26%,六年级占24%;说是“自己喜欢的”,三年级学生占38%,四年级占44%,五年级占42%,六年级占47%。对于课外阅读你一般采用哪种读书方法?”这个问题,回答“摘抄”的,三年级占66%,四年级占59%,五年级占38%,六年级占28%;回答“其他”的,三年级占18%,四年级占31%,五年级占40%,六年级占47%;回答“写读后感”的,三年级占16%,四年级占10%,五年级占22%,六年级占25%。可见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了,同时又不愿动笔写,因此语文素养也就很难提高了。

三、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

(一)革新语文教学过程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抓住课本,成天让学生捧着一本语文书,读呀、写呀、背呀,总是在字、词、句、段、篇中打圈子,跑来回。如果是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太单调乏味,学习兴趣也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树立“大语文”意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想让学生有这样宏观的意识,就要加强学生的自觉阅读习惯的培养。近年来我们教研室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唐诗宋词,名言警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多读一些唐诗宋词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是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一旦养成了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渐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优美。

(二)创设良好阅读条件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第二摇篮,学生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阅报栏等的作用,定期安排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书刊;努力有效地开展好读书节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学生在校的活动时间,使学生爱上阅读;学校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小型竞赛,如经典诵读会、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以活动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

(三)家庭配合科学引导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城里的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往往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后经常听音乐、看古典名著、背唐诗宋词,甚至背《三字经》,这足以说明城里孩子的父母对未来孩子有多么大的期望啊。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同事,他们在孩子刚刚会说话时,就在家里每一件物品上贴上了卡片,写上了名称;每天让孩子看动画片,教孩子背古诗,唱儿歌;为孩子订了《早期教育》、《幼儿画报》等刊物。现在,孩子长大了,在学校读书,他的语文成绩非常优秀,各方面的能力也非同一般。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农村孩子的父母、家长,眼界也要放高些,不要只顾挣钱,或是整日整夜坐在麻将桌旁消闲,为了孩子,也爱上读书,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当然,我们农村有许多家长文化水平低,看不懂书,甚至不想看,但家长们应认识到身教甚于言教,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带头爱上读书,多为孩子购买一些读物,督促孩子多看课外书,让孩子的身体精神比翼成长。

(四)从小培养良好习惯

功课要学好,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能少。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主体的学生要学会安排利用好时间。每天要按时完成课内作业,不能拖拉,不要让作业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要按规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养成每天读课外书的习惯;要自始至终,坚持不懈。这样与书中人物同欢喜,共悲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五)引导开展实践活动

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然而,作为农村中心小学,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课改十多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单一学科教学轻综合性学习的现象,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我认为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实践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将综合性学习落在实处。

三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范文第5篇

20世纪80年代末,按照国家教委的部署,浙江省启动课程改革,制订了《浙江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并开始编写小学语文教材。1991年,教材及配套材料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开始试用。1999年开始修订并使用第2版。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至2007年,浙江省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停止使用。这套教材有六年制、五年制两种学制,使用时间前后达18年,很多教师至今记忆犹新。

2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以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20世纪末的这套浙教版语文教材时,发现还是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值得在以后的教材编写和教学中汲取。

一、字量、字种和分布

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总计识字量2660个,略高于《浙江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2500个。其中一、二年级识字1128个,占总识字量的42.4%。

从上图可以看出,识字量的高峰在二年级,总识字量二年级最高。每篇课文的平均识字量最高在第五册,这是因为进入三年级每册课本的课文数量比 、二年级减少的缘故。

每篇课文平均识字8.58个。单篇课文识字数量最少的在第一册的“汉语拼音·识字”阶段,第课只有“、五”2个生字,第一册总识字量只有170个,每篇课文生字不超过5个,学生负担比较轻。单篇课文识字量最多的为15个,出现在三年级上册。

字种方面,这套教材的生字数量为2660个,理想状态应该是2500个常用字全部进入小学语文教材,而余下的160个应该在《次常用字表》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二年级要认的字没有超出2500个常用字表的范围。但到了中高年级,超出《常用字表》的字甚至超出《次常用字表》的字为数不少。现以六年级教材的生字为例。

我们看到,这个年级所识的292个字只有106个在《常用字表》内,60%以上的字都不在《常用字表》里。有63个字在《常用字表》和《次常用字表》以外。

表面上看,学生认了这些非常用字并没有什么不好。但由于《浙江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小学阶段识字2500个左右,如果有些非常用字要求识记,那么这些非常用字会挤占常用字的位置,导致部分常用字未能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为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今后的教材编写需要按《语文课程标准》检索字种,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以外的字可以随文认读,不需要学生识记;而《字表一》列出的2500个字如果没有出现的,要想办法教学。课文里出现不了的,可以在集中识字、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中出现,避免高频字没有学而学了低频字的情况发生。

二、生字编排方式

这套教材的识字,采用集中识字和随课文识字两种方式编排。集中识字只安排在一年级。

这套教材的 个特点是拼音和识字穿插。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反映,拼音是学套新的符号系统,连续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很累。而一年级初入学的儿童,耳濡目染,多少接触过一些汉字。一年级拼音和汉字穿插教学,既可以减轻师生的教学负担,也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了就有用,家长也可以适当进行辅导。具体编排是,一年级第学期在拼音教学阶段安排了17节识字课。在单韵母和声母、复韵母、鼻韵母教学后,各安排几节识字课,在汉语拼音全部教完后再安排一次集中识字。这17课的形式主要是看图拼音识字。这种编排跟同一时期的其他教材不同,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一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了两个单元集中识字。内容如下:

这些“认认”类的集中识字教材,突出了识字方法。像“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等体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同声旁认认”“同形旁认一认”突出了形声字的识字方法。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有利于多识字,快识字。“比一比认认”则在学生认字渐多的时候,帮助学生区分形近字。

跟同一时期的其他教材相比,在拼音教学中穿插识字是一种新的尝试,事实说明效果是好的。但这套教材集中识字的课数偏少,形式也比较单 ,在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识字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方面存在着不足。

三、识字写字的要求

这套教材、二年级的课文全部是必学课文。三年级以上分必学课文和选学课文。各年级课文都是生字注音,没有全文注音课文。

一、二年级生字在课文后用田字格呈现,标注新的笔画和部首,笔顺比较特殊的字有笔顺分解。三年级以上每课后都集中呈现生字。各册都有生字表。

这套教材是识写一致的,即要认的字就要求会写。必学课文都有识字要求。但实际编排中,除了要认要写的字,还有些生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能认读,被称为“带读字”。如第一册《小小的船》,注音的生字共11个,课后标明要识记和写的字是8个,“弯、闪、兰”3字有注音但不要求识记和书写。所以,实际上课文中的生字分成了“认读字”和“带读字”两种。不过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尽量使篇课文中带读字的比例不要过高。如果带读字太多,编者会对课文进行改写。如第三册《动物过冬》,注音的生字为15个,要求识写的生字12个,“带读字”只有3个。带读字的比重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