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财政经济

中图分类号:F810.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01

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度的追求经济增长对于环境保护没有较深刻的态度和思想,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的作用,逐渐实施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污染排放以及财政经济发展中实现以低排放量,低资源损耗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意义

1.有助于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人们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工业占有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农业也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一方面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得大量的水资源被污染;另一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如果我们能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那么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就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不仅发展经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而且也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了绿色的农业生产。

2.有助于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对于建筑业来说,目前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行业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而建筑业所产生的扬尘、粉尘等现象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使得雾霾天气现象加重。如果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绿色财政观念,在城市建筑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绿色建设,对相关建设进行优化,从而保证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

3.有助于工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对于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和污染物质,这些污染物质如果没有加以深度处理就排放的话,那么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最终使得一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而如果我们能够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国家有关部门采取绿色财政制度,倡导和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那么我们的生态环境就能够日益改善,同时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也会被及时处理,使得工业企业有效的转型,促进我国深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证了绿色产品生产过程。

二、发展绿色可持续财政经济的具体对策

前面我们对当前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财政观念重要意义进行了简单系统的分析和探究,下面笔者主要来研究发展绿色可持续的财政观念的具体实施对策。

1.绿色可持续财政体系的路线构建

在财政上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首先需要从税收方面入手来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使得税收制度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绿色的发展观念。当前我国在税收上所选择的角度为独立型税收和融入型税收两个角度。

独立型税收应当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原有的税收制度上加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理念,使得目前所存在的税收制度能够很好的契合我国发展的观念。

融入型税收则是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税收种类和相关的税收制度来安排新型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税种,使得新设计的税种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2.可持续发展的预算体系建立

在预算体系的建立上,我国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应当予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完善。传统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而这些资源和资金没有合理的应用到经济发展当中。因此应当构建全面系统的预算体系,从社会保障预算体系、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产预算等综合考虑。同时在考虑相关预算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应当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关部门可以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政府预算体系的构建当中,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绿色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安排独立的预算体系,针对专门的绿色保护环境的财政措施具备完善的预算体系,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实施。[1]

就目前我国发展特点来看,在四大职能之外衍生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存在一定发展上的问题,需要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发展,研究出适合我国发展的财政预算制度,从而促进我国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

3.建立G色转移支付体系

转移支付体系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来看,政策上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对于转移支付来说在最短的时间里修复这些局限性,同时构建全面的转移支付体系也有助于我国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在发展新型转移支付体系的过程中,首要目的就是需要从绿色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向出发来寻找适合我国当前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横向体系来说,应当构建符合我国当前各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转移支付体系,不仅需要考虑到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促进我国整体的进步和完善。横向则是在构建转移支付体系的过程中国家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个地区的地方部门等综合考虑,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合适的制度,从而促进国家转移支付体系的全面构建。[4]

三、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从目前我国财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具体的实施对策入手来进行分析和探究,我国目前的发展制度来看,应当从税收制度、财政预算制度以及绿色转移支付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在财政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基于以保护环境为理念的形式进行。[5]

参考文献:

[1]孔玉生,谢沅辰.农业政策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01:51-52.

[2]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3]张异.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探究[J].新经济,2015,Z1:100-101.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生产关系;生产力

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人类反思文明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文明的发展实践的重要成果。作为现展观,它不仅是发展观上的一次革命,而且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理论到实践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也使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处于一种矛盾的关系中。因此,如何规范和控制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协调人与科学技术的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科学、技术和社会,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被认为是高尚的,而技术则被认为是“工匠”的活动,是低贱的。科学是社会上一群特殊的人游离于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行为。欧几里德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是纯理论的东西,不依赖于技术而存在。这种观点,在18世纪以来已经被大多数人所否定。18世纪在英国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中,其主要技术――纺织机和蒸汽机所依赖的基本力学原理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了;19世纪后期第二次产业革命中的主要技术――电动机所依赖的科学原理――电磁感应原理是在法拉第发明电动机57年前发现的;无线电的发明距麦克斯韦建立电磁波理论只有35年,这种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应用时间间隔的迅速缩短现象,在20世纪更加显著。原子弹、激光器等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其理论发现年代的时间间隔已经只有短短几年乃至一、两年。在今天的高科技领域中,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发明有时已很难说出时间间隔。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界线也已模糊不清。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很难加以区别;同时,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工业革命以来,传统的科技与经济发展观一直占主导地位。传统发展观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财富的无限增长。这种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增长第一”的发展战略不仅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而且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使不少国家出现了“高增长,低发展”或“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南北差距和矛盾。这一切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发展观。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概念产生于自然科学。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林业等学科中出现了可持续发展一词,意思是说,由于砍伐、火灾、虫害等因素产生的森林蓄积量的减少不能超过森林的自然生长量,否则,林业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之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延伸为:“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它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同时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可持续性在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上对发展本质的限定。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以对科学技术价值的全面认识为基础的。正是在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浪费、资源损耗等一系列全球问题的反思和研究中,人们开始认真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发展机制、发展模式,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明确化、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内在地包含着现代科技观。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明确以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从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来看,也只有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子系统之一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说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根本的和现实的。

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作用

(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是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经济发展,其次是这种经济发展应该是可持续性的,前者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从内部来看,发展所需的要素供给能得到保证,即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从外部来看,发展所需的条件能得到满足,即为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人类改造世界,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在这两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主要的作用。

1、科学技术可以突破劳动者自身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经济作为生产关系的范畴,它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主要受生产力的约束。这种约束来源于生产力的两个方面,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由于受人类自身物质条件限制,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对其进行的开发也只能达到一定程度。而人类的脑力却有很大的开发余地。所以就劳动者本身而言,对经济发展构成的约束基本上来自劳动者的脑力方面。劳动者的脑力包括知识和各种技能,脑力的功能是使人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为自己服务。而从根本上说,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是关于如何运用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手段的总和。因此人类脑力的发展,突破其对经济的约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可以突破生产资料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生产资料包括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它是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其中劳动工具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方式。手推磨和蒸汽磨都是劳动工具,前者的出现决定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后者则宣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将诞生。受手推磨这一劳动工具的限制,封建社会的经济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而蒸汽磨的出现突破了原有劳动工具对经济发展的限制,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发生了飞跃。

劳动对象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要指人类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事实上在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的人类目前还未能认识,或是无法利用的资源,这使得劳动对象的扩大成为可能。人类的生产过程,或者说是经济活动,是一个转化、消耗劳动对象的过程。然而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可被人类利用的劳动对象是有限的,这便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这种约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数量,一是自然环境的容量。人类的经济活动作为一个系统行为要从外界吸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同时向外界释放物质和能量,也即消耗资源同时排出废弃物。自然界能提供的并且可被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对废弃物的容量也是有限的,这二者构成了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开发可被人类利用的新的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这两方面的实现都要依靠科学技术。

以人类的能源使用为例,在工业化以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以人力、畜力为主,技术含量低,消耗自然资源较少。随着蒸汽机的发明,煤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但煤的燃烧同时带来了大量的烟尘和有毒气体,1952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迫使英国政府不得不下决心减少煤的消耗,同时开发了一系列提高煤燃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技术,来避免超越环境容量的限度。伴随经济增长而带来的环境恶化降低了人类的生活质量,部分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美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作为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的阿拉伯国家为了抗议英美对以色列的支持,宣布停止向英美出售石油,同时将石油价格提升数倍,从而造成英美等国经济界的一片恐慌,股市大幅下挫,经济面临崩溃。在经济的发展面临受石油数量制约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在两个方面做出贡献。一是在开发新资源上,采油技术的发展,使英国北海石油的开采成为可行,在短期内缓解了石油的短缺危机;二是在减少消耗和开发替代品上,大力开发内燃机节能技术,电动汽车和燃氢汽车也开始问世。虽然这些科学技术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石油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但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必然继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这依然要依靠科学技术。目前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利用核能。然而即使人类获得了利用核聚变能的科学技术,不必再为能源的短缺而发愁,也会有其他的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例如土地、大气……人类还需要不断利用科学技术来突破约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科学技术对人类及人类社会所引起的积极社会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社会化的进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之中,在当今世界尤为显现。但是,在这样一个科技与社会一体化日益凸现的时代,无庸讳言,科学技术的传播也带来了一定范围的反功能、负价值。事实上,科学技术每将人类带向文明一步,人类都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网络技术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却增加了高科技犯罪。计算机病毒、恶意网络攻击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社会经济;能源的开发为人类提供了动力,但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类自身生存空间的明显恶化;原子核裂变在为人类开辟了一种新的能源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毁灭性的核危机;克隆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虽能为人类医学带来新的希望,却也带来了更多关于伦理与道德方面的问题……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传播越迅速,科技消极的社会功能暴露得就越明显。

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多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就认识根源来看,现代科技的负面效应首先要归咎于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受实践水平的限制而导致的对自然过程的复杂机制认识不足;其次是价值观上的原因,即人们在选择、运用科学技术时的某些短视行为,只顾眼前的效益和具体的、局部的或个体的利益满足,而忽视了人类长远的、整体的基本利益。就社会因素而言,科技所追求的目的、实施方式和后果,都要受科技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当今大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已不再是个人行为,需要各方面的协作。这迫使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的集团的价值取向。而某一社会集团在做出决策时总是从本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使得科技成果在价值取向上很难顾及其它社会团体,从而很容易产生对集团外的不良影响。

三、小结

综合以上论述,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即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但同时也包含带来某种消极后果的可能性。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这样一个相互关系: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消极作用损害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可见,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一切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解决的。科学消极影响引发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会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科技社会化过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限制在最小范围,并综合利用各种科技知识的进步加以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周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

2、张汉萍,周世平.科学技术发展走向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

3、李建华,辛勇飞,许正良.科学技术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技术经济,2000(8).

4、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尚勇.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1.

6、路甬祥.科学技术的价值及其时代特征[N].中国教育报,2005.

7、张春霞,金浩,赵国栋.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4).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brief introd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 few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Keyword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世界经济无疑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衰退,尽管各地都有复苏的迹象,但是短时间内世界经济不大可能迅速提振。中国经济无疑要受到这一轮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的影响。那中国经济将向何处去呢?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呢?要发展,还是离不开历史。中国从上个世纪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整整三十年,这刷新了增长时期之长、增长速度之高的历史记录。回顾这三十年的经济增长,可以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地产权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可以说,一夜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饱问题不仅(很快)基本解决了,而且农民手中有了剩余,对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大幅度地增加,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第二,打破垄断,搞活市场。而紧接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打破工业生产以及服务业的国家和集体垄断经营,为我国第二、三产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的繁荣提供了另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国内对工业产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很快就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打造“世界加工厂”,以增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在经历了1996年经济“软着陆”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大了对出口加工业的支持——除了原本在特区就实行了的减免税、出口退税、廉价提供土地、简化各种行政管理外,还大幅度贬值人民币。以至于,我国出口额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直到2007年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度也相应地迅速提高,超过了任何一个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水平。

第四,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公共投资。不管增加政府购买(如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等)和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率和对民众的社会福利的影响如何,按照现行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这二者对维持我国高速的GDP增长率都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一切都是有成本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债务的增加。当政府赤字的边际收益等于或者小于其成本时,就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可持续了

第五,积极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从1998年到2007年,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不仅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且采取了“稳健的”(实际上是积极的)货币政策。除了常规性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一个对国民经济影响非常大的货币政策也许要算典型的寅吃卯粮式的“消费贷款”政策的实行了。在内需不足、银行存款余额急剧攀升的情况下,鼓励消费、促进内需原本是天经地义的。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和财政税收的增加。而这背后是我国银行对房地产业的巨额贷款,是货币供给的急剧扩张

当然,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的因素中,还有技术进步、生产组织的改进等方面的原因,但它们与上述的各种原因相比,其作用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和引人关注了。而要继续依赖上述各个方面的因素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然而,为了应对目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我国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拉动内需政策——力度空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救股市、救楼市、提高粮食收购价、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

实际上,简单地说,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内需不足,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三是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而要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向西部进军,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现有的城乡人口格局、财税收入水平和农民人均耕地几亩的资源禀赋约束下,要让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收入水平,依赖于转移支付是不可能的。所以,既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又要提高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农民向西部(如新疆、甘肃等地)进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政府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掀起以保护和开垦耕地以及培育水源为主要内容的西部大开发,这或许是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所在。这样,还可以分流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减轻通胀的压力。为什么我们不向美国学习他们的西部大开发呢?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

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近十年来,房地产经济的畸形发展,给我国经济和政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房价的居高不下,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环境的破坏以及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受到了政府和人民广泛的关注,因此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一、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它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并随着近些年的发展不断完善。而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房地产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要满足子孙后展的需要,而子孙后代的需要不仅包括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完善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二是房地产经济不仅自身要不断发展,更要和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协调,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共同发展。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平性问题、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以及产业的协调性问题等要合理有序的解决,通过国家和行业者共同合作,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一致性。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它同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房地产作为人类活动,如果在实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给环境带来危害。现在大部分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只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给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首先是对空气的污染。开发商在开发的时候不注意楼盘的建筑密度,导致了建筑容积率过高,市区空气质量下降,污染物不能有效的排出,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危害。其次对于植被的破坏。开发商过密开发楼盘,造成植被覆盖率下降,绿色空间变小,城市区民远离自然,长期居住在这种环境下会造成心情压抑,生活情绪不高。最后,部分开发商围湖建房,降低了湖泊蓄洪排洪的能力,如若在大暴雨多发的季节,可能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2.房地产发展过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我国的房地产开发缺乏宏观调控,致使其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土地、水、能源的严重浪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本来就相对不足,房地产的粗放式开发更是给资源使用带来了压力,它不仅影响了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它是在用子孙后代的资源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要坚决的制止。

3.房地产空置率较高,资源利用低下。房地产开发中会出现空置率高的问题,这些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房地产空置房产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房地产在开发的时候主要考虑利润要求,没有考虑到外部客观环境,超出了当地的购买需求和购买能力。第二个是开发商自身原因。开发商由于自身资质不够,完工的房地产存在质量问题,另外由于开发之前,对自身房地产优势没有明确定位,导致重复建设,增加了空置率,给地区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4.金融市场制度不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制度存在缺陷,不能为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房地产信贷长期关注的是开发贷款,而对于住房消费信贷的关注度则存在不足。相对于国外市场住房消费信贷的比率,我国消费信贷的比率还很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此基础上,住房消费信贷增加了银行资产安全隐患,贷款资产的流动性不足,金融二级市场的缺位,都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住房公积金缴纳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低,公平性差。这些都给房地产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5.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基建配合度低。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忽略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容量。交通压力的增大,使得房屋购需求低,造成了房地产空置率居高不下,给资源合理利用带来了影响。另外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住宅智能化成为未来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方向,居住社区会远离城市中心,逐渐成为时尚,因此要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时刻对未来趋势保持敏感并迅速适应,利用科技实现人类居住文明的发展。

三、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房地产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政策、经济、科技等方面共同努力,只有协调发展,才能真正的实现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其中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房地产开始之初要注重科学性和规划性。首先国家应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对房地产开发进行限制。政府应该坚决的抵制粗放式开发模式,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房地产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提高房地产开发中土地、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次,开发商在房地产开发之前,要对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如果可行,则进行相关操作,反之则要叫停,不能盲目推进项目。最后,开发商不仅要做到和其它行业的协调,更要做到和地区经济发展,附近社区发展相协调。这样才能发挥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为经济发展,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2.在开发的过程中要保护生态环境。环境的好坏是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房地产开发之前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首先,房地产开发之前,开发商要充分听取生态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将房地产发展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房地产在建筑的时候,要注重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的选择,使用对环境无害的物质,避免出现污染环境的情况。第三,房地产在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和周围环境的搭配。开发商应该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将居住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做到人在画中游。同时要做好社区私密和开放空间的结合。注重居民生活环境的设置,保证人和环境,人和人沟通,共创和谐社区。

3.完善金融体系。房地产市场的完善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完善。我国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中主要的问题是房地产贷款结构,风险控制等,所以要完善金融市场,就必须做好房地产贷款结构的调整,增加消费贷款的比重,并逐步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实现一二级市场的整体融合,建立起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同时,二级市场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分散银行风险,利用房地产市场的金融调控,保证房地产金融的效率。金融体系的完善,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使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

4.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由于其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在投资的过程中会出现扎堆投资,偷工减料等情况,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应该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一个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多余政府行为,避免腐败和暗箱操作。同时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简化操作流程,确保开发手续的简单有效。另外,对于开发商的资质也要进行审批。对于具备资格的,要给与便利,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抵制,将房地产投机减到最低,保证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竞争。

5.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要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科技的依托。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房地产的功能不再是仅仅供人们居住,而是集休闲、娱乐、住宅、办公于一身。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使得环保材料更多的应用到建筑中来,实现了居住和环境的协调。科技的发展打破了原来人们常规的生活方式,为人类生存发展找到一条更适合的道路,将人类文明引到新的领域,这不仅是房地产经济的创新,更是人类文明的创新。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一个新的时期。科技的出现,对于房地产经济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不断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的进行创新,提高自身条件,同时对于自身不利的问题,要坚持克服。房地产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用科学、全面的态度来实现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人民更好生活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夏 婷: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以经济法为视角[J].学理论,2010,(18).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第5篇

绿色经济是一门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其基本使命是变革传统经济。与此相适应,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不断涌现,它们更为密切地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要求改革和完善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力求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反应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同时,这个阶段也是绿色经济作为一个可持续性、全新的发展目标和模式,逐步被日趋化的国际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时期。这种认同和接受的核心思想是,不能牺牲环境求发展,要使经济发展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相和谐。

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经济发展体系,将率先形成一种引起现代经济巨大变革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创新力量。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内涵,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发展绿色经济将引起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她是经济再造的伟大革命,这既是一场经济革命,更是一场生态革命,必将形成生态化的生产关系与经济体制及其经济政策适应科学技术生态化、生产力生态化、国民经济体系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的约束性指标,这些指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的重要内涵。为加快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

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建设项目。2008年提高了电力、钢铁和石化等13个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对不符合环境容量要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批。2008年,环境保护部对总投资4737亿元的156个“两高一资”项目不予受理、审批或暂缓审批。同时,对环境问题突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滞后的地区和企业,实施了“区域限批”,暂停该地区和企业新增污染排放的工业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到2008年底,中国投资1000多亿元建成3.63亿千瓦燃煤脱硫装机容量,占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的60%以上,成为世界上脱硫装机规模最大的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建成1550多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8600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6%,是世界上污水处理规模第二大的国家。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探索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新道路。中国出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下调或取消了“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部分产品调高或开征了出口关税。积极开展绿色信贷,4万多条环保信息纳入银行征信管理系统,有效地防范了金融风险。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仅2008年就促使27家公司投入3.5亿元治理污染。

同时,绿色保险、排污权交易和生态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的试点示范进展顺利。这一系列环境经济措施,使“绿色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加公平的竞争,扩展了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据介绍,“十一五”以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0.1%,节能2.9亿吨标煤;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累计分别下降8.95%和6.61%,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近日表示,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完善政绩考核制度,推动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

发展改革委还将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根据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推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徐绍史在谈到如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时表示。

他表示,为推进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全面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完善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快节能、节水、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方面法律的制订、修订工作。

为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我国将“实行最严格的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源头管控、过程监管和绩效考核”。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实行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双控”机制,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水耗、物耗和环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