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知识把一些基本的、重要的概念通过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且通过提问和例子来帮助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主要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课后的习题来巩固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法则是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对具体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锻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处于被动的学习者,而是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所以学生必须在上课前就仔细阅读老师安排的案例,并且思考在遇到合格问题的时候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都必须要符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才能得出现实并且具有意义的解决方案。实践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授课方式的不同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听,教课的重点基本都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中心。而实践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讨论实际的案例。实践教学的基础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做课堂的主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探讨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课前都会把案例交给学生供其提前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2.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及责任的差别

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把课本的理论重点传授给学生所以主要熟悉教材,表达清晰就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好老师了,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引领者的作用,责任是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所以实践教学法比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加适合当代的学生,结合仓储管理课程的基本性质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实践教学的方案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二、实践教学的作用

对于仓储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任何的解决方案都不能脱离理论知识而独立存在。分析案例的目的是阐述事情发生的基本原理,探究案例所蕴藏的思想以及实践方法,探索仓储管理理论及实践意义,这才是研究案例的主要目标。

2.为以后解决类似问题做基础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选取一些较为经典的案例来做课堂演示,这是因为经典案例在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遇到的可能性很大,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学习经典案例来指导未来的工作。从经典案例当中总结出来仓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的解决方案、经验以及教训都充分反映了仓储管理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仓储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充当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桥梁

仓储管理课程中实践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桥梁。仓储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是由教师收集大量的关于仓储管理的案例然后对此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出优秀的并且符合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而这些案例基本是都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事实和数据作为有效的根据,并且将理论知识结合其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对经典案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把实际体验升华到理论认识的层面上,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仓储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知识提升为可利用的实际操作,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提出建设性的方案来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三、小结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泰州学院;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新形势下,只有不断强化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一直被学者们所重视,学者们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检索到最早的文献中,王海燕(2007)总结了国外经验,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依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进而提出了包含基本素质类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课外研学和参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教学体系。[1]此外,邹龙等(2007)结合西安邮电学院具体案例提出了包括多个环节、多项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2]贺政纲,廖伟,张小强等(2009)提出了包含课内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践讲座等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3]刘斌(2009)设计了包括四大系列学科、“四流”、四大内容的三维结构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4]施学良(2010)设计了“体验—模拟—深化—综合—应用”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5]范林榜(2010)提出了实践教学的方法体系包括案例教学、实验模拟、社会实践。[6]刘静(2017)提出了包括基础层、提高层、研究与创新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7]王晓艳(2017)结合合肥学院的具体实例,提出了独立实践模块群、课程实践模块群等多个模块组成的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8]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体系化的工程,大致包括校内物流实验与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物流实验主要由案例教学、物流软件教学、实验室(硬件)教学等构成;校外实训由各类专业大赛、企业实习等构成。但是应该看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服务地方的色彩更浓,不同学校的资源条件等不同,因而,需要根据实际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呈现碎片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无法形成合力,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如何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应依据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姚雨辰(2012)认为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缺乏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9]第一,校内实践环节构建不完善。贺政纲,廖伟,张小强(2009)、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耿家飞,吴晓莉(2015)等认为一些高校对于校内物流实验重视不够,实验环节设置不够合理,校内教学设施、设备、师资、课程等也存在不足。这也进一步导致学生对于校内实践环节缺乏兴趣,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整体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好。[3,10,11,12]第二,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吴志玲,冷慧廷(2019)的研究发现部分高校仅仅采取了“走马灯”参观企业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做法,没有深入地去了解企业管理,校外企业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利用实习企业。[13]第三,校内、外实践结合紧密程度不够。由于校内实践环节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学生满足校外实习单位工作要求的能力相对较低,因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纳实习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定等。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进而针对培养目标选取恰当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注重教学方法,同时应该不断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正如,陈雅萍,钟峻青(2014)姚丹(2013)认为应该特别是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10-11]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泰州学院立足于办学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包括实践培养目标);依据实践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基础等实际情况,设置实践教学培养过程和阶段目标;通过动态评价,每年修正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部分,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经过长期探索,最终提出了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其提出的基本逻辑如图1。

(二)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州学院立足于自身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管理部门、涉外企业、现代商贸企业、港口物流企业、医药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策划等相关工作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在实践过程阶段上,按照进性、全程性、系统性的原则,将实践教学过程按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为3个阶段(认知阶段提升阶段、创新阶段),这种递进式的层次设计,可以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以螺旋上升。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3个模块进行一体化设计。每个模块设计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旨在通过促进各个实践环节内容无缝衔接,打造一体化的实践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如表1。第一阶段为认知阶段,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认知。在课程实践上安排英语和计算机等相应的基础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打下基础;专业实践方面安排第二学期到地方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增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操作有初步的直观认识;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鼓励学生参加院校级学科竞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意识、得到基本的社会交往素质、基本沟通技能等训练。第二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经过第一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对专业实践已有了基本认知,因而本阶段通过基础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掌握初步的专业实践技能。在有关课程里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设计,让学生参与仿真实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依托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利用各类软件平台的能力。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外聘企业教师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把握行业、企业实践前沿。社会实践方面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为期两周的见习,让学生参与物流企业活动,培养学生基本专业操作能力。并利用组织学生参与暑期实践、大学生下乡活动等。第三阶段为创新阶段,时间安排为大四学年。实践课程安排有关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进一步掌握实践创新能力。专业实践内容主要为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寻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期间要求学生完成14周的企业实习工作,并对实习过程施行企业、学校双评价。通过上述实践内容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性培养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更有利于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三几点思考

(一)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的管理能力。泰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创办之初,依据服务于江苏省、泰州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实践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依据目标来确立实践教学的培养阶段和内容设置,证了实践教学能够最终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较好地服务地方发展。

(二)分阶段推进实践技能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和学生的能力背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设计出各个阶段,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循序渐进、科学合理。例如,泰州学院针对学生高中阶段实践机会较少,学习基础相对不高的实际,从大一学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安排认知实习,进而在大二和大三学年通过专业课程实践、创新创业训练以及企业实习等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通过大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种分阶段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分阶段实施实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诸多内容,因而在实践教学中要依据自身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的选取教学内容。例如泰州学院依据江苏省、泰州市外贸经济、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的地方特点,确立了国际物流和医药冷链物流两大方向。进而在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上设计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冷链物流综合实训”等针对性的课程。同时,针对地方物流企业众多的实际,安排了多个环节的企业实习。一系列举措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实现了学生的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34-36.

[2]邹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3]贺政纲,廖伟,张小强.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8):158-159.

[4]刘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体系构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04):143-145.

[5]施学良.基于工作过程的五阶段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01):134-136.

[6]范林榜.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市场,2010(10):51-52.

[7]刘静.物流管理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民办高校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5):106-109.

[8]王晓艳.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合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应用高等教育研究,2017,2(1):45-49.

[9]姚雨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31):147-148.

[10]陈雅萍,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3):155-156.

[11]姚丹.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北方经贸,2013(06):126+128.

[12]耿家飞,吴晓莉.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2):117-119.

[13]吴志玲,冷慧廷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9,10(7):98-99.

[14]牛玉君.浅谈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269+272.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T”型技能;人才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36-0147-03

Research on T-type Talent Training of LogisticsManagement Major Undergraduate

Fu Lan

(School of Statist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Economic)

Abstract: T-type talent is the kind of people who haveboth broad knowledge (represented with “-”) and profound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presented with“|”). This article ismainly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level, to proposesolutions of problems below the line of thought: how to build a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 to foster truly the needs of basic skillsand a strong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T-type talent.

Key Words: T-type skill; talent training; research

“T”型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个全球问题,吸引了国内外教育专家及学者的关注。“T”型人才培养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相比之下,针对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提出的“T”型人才培养研究则显得较为冷清,这大概与现代物流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关。其实现代物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从国家G D P物流成本所占的40%比例来看,物流行业的人才培养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呈现出社会需求的迫切性。

一、国内外关于此问题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起步早、发展快,其物流教育水平也较高。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为适应物流业发展需求,物流教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国际管理发展学会(IMD,2006)在其年度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中将物流列为最关键的竞争因素。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是近年唯一新增加到该著名排行榜商务专业年度目录中的课程。可见,国外对物流教育非常重视。十余年来,产生了许多成果,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一是对技能结构或培养模式的认识。Mu r phy和Posit(1991,1998)对高层物流经理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要取得成功,现代物流人才必须拥有范围广泛的技能;今天的物流人才必须既是技术专家又是通才(Johnson et al.,1999);P oi s t e t a l.(2001)对1992~1998年间物流技能需求变化研究发现,美国高层经理更可能寻求具有宽广技能和既是管理通才又是管理专才的人;欧洲供应链管理学会主席A l a nWo r l e(2005)则认为:高端供应链管理人才应该具备“T”型技能结构。纵向上,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一员,他需要在自己专长的项目更有深度;横向上,如果站在战略角度考虑问题,还必须拥有整个供应链视角的广度。二是对技能需求的研究。十多年来,不断有学者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物流专业人才或经理应拥有的技能(A r o n,1991;B u-x b aum,1995;Sheffi,Klaus,1997;Cook,2000;Gammelgaard,Larson,2001;La Londe, Ginter,2003;Dischi-nger,2006;Mangan,Christopher,2005),有的还进行了纵向评分排序与对比,以找出不同时期不同技能重要性的变化,并针对中级物流师技能需求作了分类说明(Pau l Mur phy,RichardF.Poist,2007)。三是对物流相关课程设置的研究。Lancionie t a l.(2001)认为,大多数物流课程未准确地反映国际背景和供应链管理的多学科性质;Van Hoek(2001)指出,实践的快速变化和物流研究的深入发展,要求教育者进一步更新其课程;世界最负盛名的物流专家之一马丁・克里斯托弗(2006)则更深刻地指出:物流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T”型技能结构的物流管理人才。

在国内,台湾的Yen Chun Jim Wu(2006,2007)先是对本岛物流认证技能需求进行了研究,分别提出了基层、管理层和企业层应具有的核心物流技能,并发现中层物流人员比基层和企业层应具备更多物流技能。然后又对美、欧、亚77所大学的物流相关课程进行了比较、排序研究。至于大陆,从对中文权威数据库“中国知网”分别以“T型人才”和“物流人才+本科”为关键词(2001~2008)检索到的相关性较强的5篇论文来看,王汉姣和王青(2008)仅对本科教育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一般性描述和建议;赵群和何家蓉(20 07)对日本现代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研究,发现日本大学专业课程设置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工夫;邹龙等(2007)、刘联辉(2005)分别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陈韩梅(2005)从企业招聘人才的角度提出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标准。

总之,国外研究比国内要多得多、深得多,而且对培养“T”型物流人才有深刻认识,不过,研究多侧重于高级人才。国内方面,物流管理本科层次教育规模近年虽迅速扩张,但是,对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技能需求的研究成果不仅极其缺乏,且层次低(如上述5篇论文均是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缺乏深入的调查、定量分析及国际视角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维。

二、研究的内容

(1)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问题。涉及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课程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就业定位。

(2)国外物流管理专业技能需求、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比较。对欧美等国家的技能需求及著名大学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排序,发现差异,分析原

因,总结经验。

(3)本科物流管理人才技能需求分析。在大量调研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当前及未来若干年不同地区、规模、性质和经营业务的企业对基层和中层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结构需求,综合评估后分类确定各项技能的排序,建立共同的核心技能库。

(4)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对我国设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270余所大学的相关课程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归纳课程设置的依据,在按课程性质、所在地区等分类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综合评估后排序。比较这些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揭示存在的问题。

(5)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供需矛盾的比较,借助国外经验,从全球供应链管理视角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培养具有“T”型技能结构人才的动态课程体系,并且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核心课程集。课程体系涉及:课程名称、相互联系、学时分配、课程内容和技能培养目标。

(6)实证分析――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

三、研究此问题的思路

研究思路的主线非常清晰,即技能需求分析人才供给分析供需差距分析适应需要,构建培养具有“T”型技能结构人才的课程体系实证分析。研究路线见下图。

研究方法可采取: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多种调查方法、比较分析法、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

四、研究此问题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物流业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物流人才的支撑。而设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是大批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的摇篮。但目前,人才技能需求与供给脱节。一方面许多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各大学开设物流管理课程时未真正从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出发,缺乏科学论证,表现出随意性、盲目性、主观性和静态性。这种技能供需严重脱节的矛盾如不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国现代物流业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研究不仅对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于培养适应市场当前和未来需要的“T”型人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的研究价值在于:一是为本科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趋同性,增强个性化;二是为高校解决如何为企业提供“T”型物流管理人才问题提供可操作性方案;三是为教育部物流类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通用、核心物流课程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融东西方教育模式,培养“T”型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2(1):1-7.

[2]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考[J].物流技术,2005,12(2):27-29.

[3]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2(10):34-3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马丁•克里斯托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造增值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Paul Murphy, Richard E Poist.Skill Requirementsof Senior-level Logisticians: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7,12(6):423-431.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产企业物流;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近年来,生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生产企业物流相关岗位是物流工程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之一。《生产企业物流》是高等学校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具有专业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对《生产企业物流》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把企业物流各工作环节与实际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相关理论解决企业物流运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产企业物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企业物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采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未来物流人才必须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和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环节,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2)案例教学匮乏,应利用典型的物流实际案例,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自己动手动脑,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期末一次闭卷考试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很多学生只在考前突击就可顺利过关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核。

二、改革内容

根据社会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参考其他高校生产企业物流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模式,根据学校的定位与特色,确定本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实践环节;建立案例库;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多媒体网络课件。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力争使本课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在教学内容方面

结合企业对生产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编写,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设计和开发更符合企业与行业用人需求的课程内容。注重实践技能的操作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如“看板管理”“约束理论”“JIT管理”和“5S管理”等融入课程内容中,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2.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

《生产企业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所有原理、方法、技巧均来自于企业并最终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实践,因此生产管理课程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生产企业物流》课程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况录像、专题教学片等,使学生对生产物流运作的有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的直观认识。建立了锦州锦恒有限公司、锦州赤山制管有限公司等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学生了解了现代企业物流的现状及运作,在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物流管理活动过程中,感受生产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各种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活动,利用实验室Lingo软件、Matlab软件、诺思供应链管理教学软件和我校管理学院ERP管理系统,开发与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相关的开放性实验室项目,和大学生交通科技竞赛,以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和赤山制管有限公司为背景,开展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教学导师课题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3.生产企业物流课程在09,10,11级进行考试方法改革

在成绩评定上建立和完善了多元成绩评定方法。采用课堂或课后作业、课堂讨论或课程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踏实的学风。通过课程论文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生产企业物流》的理论与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产企业物流》教学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孔继利,冯爱兰,马立坤,等.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10):143-146.

[2]杨奇星.应用型本科层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交汇,2013(02):66-67.

物流管理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专业群;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s a new task for high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rding to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ransition period, to content type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direction,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ways and method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prove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ome the key of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our country, is a rich growth of logistics industry based on the book.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group; industry cluster

1 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 276所,招生325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下降,生源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职教育必须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据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物流行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培养,另一种是院校培养。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大批量的物流人才,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况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与企业所要求的差距很大,形成就业的供求矛盾,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内涵

2.1 在与时俱进中传承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专业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历史积淀”。物流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是从应用科学分支出来的,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物流起步较早,我国物流学科始于21世纪初,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大多开设于2000年初,很多的知识传承了西方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短短的十几年理论教学却面临电子商务、物资配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当今的物流行业显现出时代的特色,比如京东、天猫淘宝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2.2 科学中形成系统性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必须抓住本质和规律性,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本质属性”。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内容多元化,涉及到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及信息处理六大功能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系统发展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系统发展”。

3 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3.1 定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核心

专业设置定位是高职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所谓定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与过程的概括,是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是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理性认识,它决定和规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教师、学生培养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定位理念和风格。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要培养快递员还是叉车司机,是一线的实操人才,还是中层的管理者。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影响发展。因此,总结和凝炼符合经济社会要求、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3.2 课程建设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龙头

课程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龙头,是最能体现专业发展特色的重要因素,加强课程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

(1)实现无缝对接产业集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以物流行业实操能力核心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物流课程建设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物流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物流专业结构,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物流课程教学标准要与本行业标准相适应。

(2)集成物流专业群。高职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依据物流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物流专业群以地域性发展为基础,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性、资源性的集聚。

3.3 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符合就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法规、政策,具有较全面的物流实务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不脱钩,势必要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目前德国的高职教育中的双元制,正是凸显企业需求,将所学与所用紧密联系的示范。

(2)强化物流实训育人环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是高职专业建设中实操性很强的专业,仅仅停留书本理论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物流行业用人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要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物流实践教学标准,制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确定物流实训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物流专业走出校门,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物流企业实习、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高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水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做为物流行业主要输送人才的来源,带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更是决定着相当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物流行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物流专业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依托物流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积极开展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物流专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成长,成功就业创业。

(4)开发物流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提高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优质的物流专业教学资源是提高质量的基础, 物流行业教学资源包括职业标准、物流行业标准、海商法、合同法、规模企业岗位(群)任职标准与要求、物流行业发展国际趋势等;专业教学资源包括物流人才需求调查、物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物流成本管理、港口物流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学习指导、教学参考等;拓展教学资源(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