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01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 “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央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总I里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 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 “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干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在今年《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公布之后,多位医疗行业人士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表示,这是对当前所有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一种规范行为,重点包括:制定医生和诊断机构诊疗业务流程,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等方面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同时在技术和设备提供方面,更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 “ 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正在和各地合作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来保障远程医疗的安全,患者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也不会泄密。”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富士PACS是90年代初在美国开发的,主要销往美国、日本和欧洲,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近5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软硬件技术的成熟,富士医疗IT在日本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从5年前的300家用户发展到现在1500家,平均每年增长200多家。

“不同于很多早在2000年前就开始研究PACS的企业,富士PACS进入中国市场相对较晚。所以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是很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邓力说,“因为富士PACS开发之初的理念和着眼点是基于互联网的架构,所以在早期受限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PACS发展三阶段

自2011年始,卫生部将发展县级医院PACS作为县医院能力建设的重点工作,可以说,PACS建设无论对基层医疗服务改善还是对区域医疗协同机制的建立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前国内PACS市场的发展和趋势变化,邓力认为我国PACS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2005年是第一阶段,2005年~2010年是第二阶段,2010年~2015年是第三阶段。

2000年以前,国内医院的影像科只有单机工作站,还没有PACS系统的概念。到2005年时,科室级PACS应用和本地化RIS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应用。当部分国外PACS厂商进入中国后,发现RIS系统并不适用于中国医生的工作习惯,所以就出现了两种发展路子――国外公司将PACS引进后,开始做RIS的本地化工作;国内公司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本地RIS模式。这是我国PACS第一阶段的发展。

第二阶段中,部分医院开始关注整个影像业务流程,科室级PACS到全院PACS得到发展,并开始与HIS集成。

到了2010年以后,PACS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医院内部和医院外部两个发展方向。一方面是PACS在院内的横向发展:随着大型医院超声、内镜工作站的发展,将其像放射科一样进行业务整合、信息集成,是不少医院正在考虑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院内纵向发展,PACS通过与HIS和EMR,以及临床科室医生工作站的信息整合,实现了覆盖全院的影像信息服务流程优化管理。这样跨影像科室和临床科室的信息整合,就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院PACS。“这就是当前的大影像、大流程概念――即只要全院涉及影像检查的医疗项目,都将其纳入影像流程中统筹管理,由科室PACS向全院级的大影像、大流程转变。以方便安排病人就诊服务和医院整体影像检查管理。”邓力解释说。

第二个方向就是医院外部发展。当医院的信息系统发展成熟,院间将进一步密切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一个趋势,将来必须会走入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的路程。但医疗上的共享不是随意的、简单的互联网式的数据共享,而是一个在严格业务流程、规范的管理和信息有效控制前提下的共享和应用,而非简单地将医疗数据进行集中存储与共享。虽然目前不同医院间信息共享难度仍然很大,但这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发展的需要。

“更高性能,更好应用和较少投入”促欧美、日本市场快速增长

要说富士的企业理念,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中国区对外事务高级经理史咏华女士说:“富士的企业理念就是‘绿色、环保’,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努力。所以,富士所有的产品都是基于此理念而设计开发的。”富士PACS也是秉持着“更低成本,获得更好应用”的理念而设计开发,正好切合了现在的医疗环境,所以这两年在国外市场获得了快速增长。

“我们都知道,现在不论国内外,医院的信息化投入是非常大的,即使在国内,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是以百万千万计量。”邓力分析说,“所以,应用成本和更好的性能补偿之间的协调性,就成了CIO考虑的问题。”所以富士PACS在设计时就迎合了“低投入,高性能;同样投入,更高性能”的需求,将软件和硬件发挥出最大的性能值。

固定的投入,怎么能保证一个更好的性能?这就涉及到几个方面的技术――一个是软件的架构,二是对硬件资源的管理和应用。“富士是全球第一家开发基于互联网架构的PACS系统的公司。通俗一点说就是――每个病人都建有对应的基于互联网络的查询地址。在查询患者信息时,就像用百度在互联网上搜索一样方便。多家医院中只要是建立了数据关联和授权,就可以实现同一患者在不同医院的诊疗信息全部调阅。”邓力对富士PACS技术细节解读说。

同时,在对硬件资源的管理方面,富士的理念是将软件应用到虚拟化中去,而且富士是唯一拿到全球最大的虚拟化公司VMWARE的虚拟化软件授权的公司。这也是VMWARE给医疗行业的唯一一个授权认证。

富士基于互联网的PACS架构,解决了系统灵活性和应用性能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丰富的专业应用功能。能提供丰富、强大的图像处理和应用功能,包括现在最新开发的,专业三维影像后处理功能。

“当初我去泰国最大的一家教学医院考察,这家医院拥有1200张床,每天500位患者的检查量。通过虚拟化管理后,只有三台中档服务器就能维持高性能常年运转。而且基于新的互联网架构的软件,在教学医院工作站点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也非常便利。”邓力说,“同时,产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医疗集团、区域医疗的应用,其自身可以管理多家医院和区域的数据,不需额外添加第三方系统。”

服务中国医改

当问及富士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时,邓力坦言目前国内的市场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其实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摸索和疑惑心理,希望这种心态能尽早得到调整。”邓力由衷地说。

确实,因为现在国内的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投资行为、医院投资行为相结合。目前不少大型医院的着眼点还处在一个发展上升阶段,想看到医院的硬件水平和档次,并希望增加更多的服务器硬件、以及更大容量的存储设备,以及如何投入得更多、更完善。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的部分医院在绿色、环保价值观上还有待进一步调整,还应尽快将着眼点从更多的硬件投入转变到更高性能和更好的应用上。

邓力说,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医改,也考虑到目前富士产品的技术特点和产品定位,富士主要将二线城市、地市级那些即有较高的要求,预算又相对紧张的医院设为目标市场,这些医院的数量也相当庞大。

创新无处不在

其实,富士专注在影像业务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而且其影像和信息两个部门都跟医疗相关。富士是最早从事数字医学影像技术研究的公司,在早期医生们还都用胶片的时候,富士就已经开始数字领域的研究。那时候并没有CT、CR、DR等影像设备,所以部分专家就开始着眼于如何把医学影像转化为数字。“这个想法很伟大,很创新。我们可能连想都想不到,在大家都用胶片时,富士就已经有人在研究数字化的问题了。这个研究带来的成果就是――全世界第一台CR,即全世界第一台数字影像设备就是富士研发设计出来的。”富士这种创新理念确实让人叹服。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富士民用彩色胶卷业务,2000年时占到影像事业部营业额中的19%,到2010年时则只占到1%。而民用胶卷的营业额最高峰时曾经占到全球主要业务的70%,现在却下滑到仅占影像事业部营业额中的1%。这个数据的变化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发展,民用彩色胶卷已经越来越转变为小范围应用,但是胶片研发与生产中积累的尖端材料和生命科学技术却催生出了富士集团中一个新的产业――化妆品。

化妆品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产品系列,其实在富士公司中,研究化妆品的创意得益于其产品线上的原材料之一――胶原蛋白。在彩色胶片保存过程中,胶原蛋白涂层上混合一些特殊化工原料,能使胶片在保存中防紫外线、防氧化、防霉变和腐蚀,保持胶卷底片和照片影像色彩长期稳定和不褪色。而“胶原蛋白”正是美容行业中抗衰老的佳品。富士研究团队将长期积累的研究成果转化到研究提高人类健康和抗衰老方面,取得了很多保持肌肤弹性和青春的重要发现,并应用到开发新一代美容化妆品中。正是基于“胶原蛋白”在化妆品行业中的特殊应用,富士集团又创新了一条产品线――化妆品,可谓创意无限。

采访后记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日益临近,传统的商务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毋庸质疑已不能适用于未来的发展。

迄今为止,电子商务的成功模式还没有定论,也没有人诠释发现这种经济形态的规律性。而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突破概念想法肤浅、物流配送原始、信用支付脱节的现状,制订网络经济所需信守的规则,使各行业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寻找到各自的市场位置。“入世”前相对落后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需要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才能把握契机缩短差距。

为此,就必须将网络作为‘业务平台或商业基础设施’完全普遍化,为传统企业发展与互联网应用提供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引领新旧经济时代的真正对接,这必将使之率先于互联网潮流的最前列。在互联网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超越创造概念与模式的层面,推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各行业在互联网发展中提供更准确的市场分工与市场定位。

第二节 DA&C的商务模式

DA&C的目标

为所有加盟企业的商品与服务,提供一条能自由进出世界各国市场的安全的数字化通道;

同时为各类消费群体提供自由、快捷、便宜、安全并能充分体现其个性的全新的数字化服务。

DA&C的模式概述

不论是传统商务还是电子商务,决定其成功的最关键点就是“客户”,而现在真正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也恰恰是网络客户严重不足。为此,DA&C工作室的成员设计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我们暂且称之为“DA&C模式”。

DA&C模式与传统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在于,为吸引普通消费者接受网络消费的行为,突破了现有的传统电子商务被动模式,设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服务商店。通过遍部于各个社区于商业区的数字服务商店,及全面综合的数字智能化商业信息平台,为绝大多数不具备上网条件的普通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商品服务资讯、可靠的网络信息、安全的网络服务、多元化的结算方式、系统化的物流配送等一系列优质服务。

DA&C模式的主要架构由“市场运营、网站运行、组织管理”三大支撑体系组成。

第三节 DA&C的市场运营

竞争对手分析

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将来自所有‘坚持’传统商业模式的商业企业,但随着DA&C商业模式的不断普及,数字化消费被逐步接受,DA&C的市场将呈几何级扩展。吸引传统企业转型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而现有的电子商务企业,因其在具体操作程序上与我们存在的根本差别,所以短期内无法对我们形成现实的竞争力。DA&C电子商务模式制造的概念与范示,使DA&C占有市场的先机,拥有肯定的品牌优势,确立DA&C在互联网发展中的绝对可持续发展性。

DA&C在市场推广、业务拓展过程中,将与一些垂直型行业化网站接触,考虑品牌合作、资源共享,合作方式将多样化,以进一步扩大DA&C的服务范围与规模。

市场背景分析

无限空间的互联网世界,随着各种服务不断的细分化、专业化,商品制造和供应企业惟恐落后于数字经济,无一例外耗费财力、人力建立和维护没有创造任何效益的网站,各商业网站杂乱堆砌的“商品市场”,造成网络用户在网上无序繁杂的搜索查找……,这一切只是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垂直站点进一步分流只是互联网服务进一步系统化,电子商务市场终将出现服务型、综合化的必然趋势。

电子商务的网上商品交易并未形成规模市场,传统企业发展与互联网应用并未有机结合。互联网企业的创业生存发展被现有的商务模式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信息的不互通、不对称。国际电子商务的所有滞留问题,却恰恰预示着电子商务市场的无限前景和优越的环境。DA&C以提供综合化的商业信息及交易服务为创业起点,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不再局限于直接上网的用户,DA&C将拥有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尽管DA&C的服务面向全球,但出于本土因素,DA&C发展的初始阶段将首先培育中国市场。

目标市场分析

全球没有上网的用户还有五十多亿。根据CNNIC的乐观估计,到2002年中国没有上网的用户就有十二亿多人。在DA&C电子商务模式下,这将是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

在公司发展的初始阶段,在中国即将“入世”的大背景下,终端目标市场将主要面向中国普通消费群体。

当中国市场的培育日趋完善后,再结合国内市场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国际市场领域扩展。

市场营销策略

由于全球目前电子商务市场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浩瀚的网络世界繁杂无序的各类网站林立,网络用户事无巨细地无序搜寻是阻碍网络信息流通的最大障碍。传统产业投身电子商务,实际上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商业运作手段,是持续发展的商业基础设施,而不是转型为网络公司。对一个立足于服务的综合型创新电子商务公司而言,目前全面进入国际电子商务市场是最佳时机。

DA&C在社区与商业区设置的社区数字服务商店与商业区数字服务商店以加盟合作的方式,成为DA&C电子服务的重要构建。规范化的数字联盟区域和综合型的数字连锁区域,通过植根于消费者目所能及的数字化服务商店,使DA&C把握消费市场全面扩张的先机,我们将拥有的庞大潜在消费群体,是DA&C强大的市场依托。而传统企业,无论传统商务还是电子商务,所要吸引的都是客户,最终必将以赢利为目的。

DA&C将拥有的庞大消费群体,以及DA&C完整独特的支撑体系确保的网上信息的可靠性和网上交易的合理性,使DA&C吸引企业加盟其数字联盟区域成为最大限度的可能,是网络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

第四节 DA&C的网站运行

由三大网络业务区域构成的DA&C网站运行模式,将很好的支撑整体方案的有效实施。

A、联盟区的运作

联盟区主要为全球企业提供多种加盟方式的加盟服务区域

加盟企业的四种类型

供应类:产品、新闻旅游、保险、投资、电子图书……

保障类:运输体系、仓储供应、配送系统、……

支持类:计算机硬件供应商、计算机软件供应商、金融企业……

服务类:社区数字服务商、商业区数字服务商……

加盟企业的分级标准

1级:提供交互联结

2级:通过广告信息,不加入逆向认证,不提供消费保护

3级:通过加入逆向认证,提供双向保护。

B、流通区的运作

通过相关软件的在线连接,可直接为各类加盟企业提供区域性市场调查分析、商品定向投放、进出口报关、运输、仓储、配送、以及后期的消费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相关服务;

以及为服务类加盟企业的数字服务商,提品的品质保障、售后服务、电子结算、趋零化运行成本方式……等服务。

C、连锁区的运作

在连锁区,针对加盟的数字服务商的规模与特点,他们将分成三种类型(通 用 型、专 业 型、综 合 型)。

数字服务商的业务范围

通用型业务:商品、新闻、娱乐、旅游、电子图书、电子邮件快递、日常采购计划、多元化的结算方式、快捷的配送系统……

专业型业务:医疗、网络电游……等需要专业知识、专业设备以及需政府审核批准的行业

综合型业务:囊括了通用与专业类型的业务,主要是指为大型传统商场转型而设计……

消费者的类型

直接网络消费者:持续增长的上网人群直接网上消费

间接网络消费者:未上网的庞大潜在用户群通过社区数字服务商与商业区数字服务商间接网上消费。

第五节 DA&C的组织管理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线上教学;虚拟社群;策略

一、中国线上教学发展状况

1.线上教学市场分析

中国教育一直面临着收益失衡、资源分配不均、素质教育成效不佳等困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教学打破了这一格局。相比于常规教育模式,在线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形式更加灵活,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结合使用移动终端,在线学习具备便携性,有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线上教学具有的此类优点对于突破教学桎梏意义重大。

购物、旅游、交友等范畴与互联网交融后,一样具有普遍市场需求的教育成为除医疗之外的最后一个实现了必要程度市场化的行业。教育产业和互联网的链接在10年之前就出现萌芽,首先是实行远程教育、网络学校和在线推广形式。因为其拥有市场需求庞大、同质竞争激烈、行业高度散漫等特点,线上推广模式在教育机构引发了高度重视。同时,教学资源的不均衡驱动了种类繁多的以网校形式为主的线上教学机构的涌现,该模式起初发展相对缓慢,究其原因是中国家庭网络速度较慢以及录制的课程视频用户体验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移动设备的普遍提高,在线教育的发展步伐加快,碎片时间学习和移动直播课程的可能性因4G网络与高速宽带的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德勤在分析报告《风口上的教育产业黄金时代,顺势而为》中表示,在2013年,平均每天有2.3个在线教育初创公司在中国市场成立;自2013年一季度开始大约一年时间获得国内外融资之后,2014年此时在线教育市场已逐步形成庞大而稳固的基数;接下来一年时间在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产业的整体规模已达1.6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它还会以1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万亿元的惊人现状。不论是从行业规模大小,还是市场活跃程度,或是从资本积聚力量来看,线上教学市场正处于迅速膨胀阶段。当前,中国线上教学市场主要是K12教育(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高中阶段)、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在这个追求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信息更密集的时代,中国在线教育产业进入“黄金时代”。

2.线上教学用户分析

伴随网络成长的“80后”“90后”群体是线上教学的主要受众,用户以高学历、年轻态为特点。有调查数据显示80%的人们开始愿意尝试并积极参与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一般以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应用市场等形式为主要学习渠道;其中中小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参与在线学习比例达60%,更有超过80%家长支持学生线上学习模式。学习者对杰出的线上教学产品追求点在于资源内容的优质性和学习效果的显著性,与此同时教学者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但也有研究认为,在线教育对学习者约束力较差,而教学者在此模式下执行力受到监控和评价的制约。

3.在线教育面临的困境

当前线上教学局面表现热潮,创业资本投入热情高涨,但是学生用户的实际使用效果和支付情况其实并不理想,能够盈利者仍凤毛麟角,线上教学规模化作用尚未呈现。在教育行业具有代表性的新东方,最初的推广方法就是采用免费讲座吸引大量学生,再将其中潜在客户转化成付费学员。对于互联网的用户黏性和增值收费特性,线上教学的长期黏性面临重大挑战。如果把购物、出行、交友等视作频繁性需求,那么教育产品的选择就显得相对阶段性,用户使用的持续度将是最大的考验。若是对于考试类教学课程,考试成绩将成为主要衡量标准。线上教学由于缺乏强制性约束力和足够实质性内容保障,教学结果评估更难做到公正合理。

涉足国内在线教育市场的K12领域与其他在线教育课程相比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利用互联网能够在价格战中取得一定优荩但它涉及教师、学生与家长等多方当事人,处于K12阶段的孩子成长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家庭对于该阶段孩子的教育价格并不十分敏感,其中“教育消费”占到中国的中层阶级家庭收入的七分之一,课外辅导月支出费用2000元以上的家庭占54%,由此显示家长对教学结果要求更高。此外,值得注意的就是中国K12阶段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非常紧迫,在线教育需要跟传统教学“抢夺”学生的最有效时间。教育是一项非常注重成效的服务体系,没有家长可能只是为了节省交通堵塞时间、节约报班收费等非核心因素而忽视学习的成效问题。

二、线上教学与虚拟社群的关系

在“互联网+”的时代,用户与网络的交互性大大增强,用户在参与聊天室 、讨论区、公布栏等过程中,传达了个人情感, 改善了网站社区环境,而因线上聚合而形成的环境即虚拟社群。虚拟社群使虚拟和真实世界互相镶嵌,人类传播的方式正变得越趋向于的社交媒体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与传统社区相比不断拓展到线上虚拟社区。知乎、微博、微信、QQ等虚拟社群分享信息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虚拟社群正成为一种重要的知识共享平台。

线上教学主要存在四种虚拟社群关系: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心得交流;教师为学员提供环境与传授知识;学员对教师问题提出反馈与改进措施;教师间教学经验与研究分享。这些交流方式有别于传统面对面的互动模式,同时也彰显出其特有的性质。

(1)可扩容性。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人数往往不宜太多,课程展开前提碍于场地、教师等客观条件,使得教学人数有一定的限制,而对于线上教学平台,参加教学活动的人数是没有限制的,网络教学资源是共享的。

(2)高互动性。线上教育可以基于极大的师生人数比例来架构网络支架,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问题经常会被延缓或是搁置,那么最佳状态是问题能及时回复解答,如此循环往来,才能带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氛围。线上教育正可以满足这种快速高效的互动要求。

(3)传播性。学习社群成员之间由于有着相同的互动习惯,在微博、微信平台各种学习成果或是言论见解,使得资讯传播更快,且这种传播张力非常迅速。

(4)用户黏性。人们以线上方式聚合形成的虚拟社群,会超越阶段性的需求,成员之间互利共惠,在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对社群的忠诚度和信任度,虚拟社群得以维持和长久运转。

三、线上教学内虚拟社群的维持策略

由于线上教学高度自愿和自由的特性,没有任何的实体限制加诸于成员,因此,教学过程中虚拟社群能够成为一个长久互动场域,而不只是一种临时需求性的人群聚集。在线教育的参与者都应积极探寻其维持策略。由美国开创的网络学习平台MOOC中的某些策略值得学习和借鉴。

1. MOOC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在MOOC平台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自由的网上社区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对 MOOC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排名,筛选出的评价不高的 MOOC会由于需求不足而逐渐消失,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通过不断改进课程质量而重新立足市场,如此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

2.MOOC的教学课程视频理性化

MOOC的课程视频时间设置在1~20分钟,符合心理学上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规律;其教学视频形式多样化,包含出境讲解、手写讲解、实景授课、访谈式等多种教学形式,能更好地带给学习者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习兴趣;视频录制过程中加入了授课者的角色,形成了一一对话的情景,使得效果体现出“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穿插练习,学习者可以自由掌控学习进度,增强交互性。国际化的MOOC平台点亮了共享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3.以“学堂在线”为代表的虚拟社群维持策略表现

“学堂在线”作为中国的MOOC中优秀平台之一,笔者曾以应试教育中学生的身份亲身体验。它不同于完全免费线上课程,而是首先推出免M公开课来吸引学员,随后推出一系列专业提升班课程,最终仍以收取开班学费方式盈利。这种教学模式除了具备线上教学的基本优点外,通常能与授课教师在课下建立友谊之情,老师在讲完一堂课之后,会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或是微博中布置巩固练习,而这些社交平台上的教师会每日更新教学相关要点,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有了私下交流的渠道。当学习者参与到“学堂在线”某一个学习课堂中,最后会组建成一个学习交流群,以发红包的形式测探活跃度,此类互动模式在这种通班群中很常见。当然,这种线上教学机构也会在类似于“双11”的购物狂欢节中做出课程促销的活动。总之,这种线上教学机构会顺应潮流、深入学生生活实施各种促销机制,维护用户使用黏性。

4.社群中各成员之间互动关系维持建议

社群互动关系依赖于学习者和教学者双方参与,在大数据共享平台下,学习者应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规划;教学者应多与相关技术人员沟通设计课程,以最优的展示形式抓住学习者的心理,突出教学重点,实现知识的高效传输。

我国对线上教学的探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而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有效整合互联网技术和教学资源,鼓励个性化学习和促成高互动性的在线教育产品及服务,从而达成提高用户黏性的目的。可通过学习国内外优秀在线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制定适宜的策略,维持和发展虚拟社群的长期活力和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琪琳,鲍浩波.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J].学园,2014(26).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CDMA;目标市场;营销环境;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56-02

一、营销环境分析

1.通信移动市场概况。纵观全球3G发展趋势,至2009年7月,全球移动用户数在44亿左右,普及率达到65%;从全球来看,现在3G已经覆盖了全球75%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整个中国移动市场来说,TD-SCDMA、WCDMA、CDMW2000目前仅在中国部署。到2009年为止,中国移动用户总数4.93亿户,其中TD用户为95.9万,移动通信市场占有73.67%;中国联通用户总数1.40亿户,移动通信市场约占有24%。中国电信2008年6月宣布将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资产和业务,获得CDMA移动用户4276万户,2009年1月中国电信正式获得CDMA2000的3G牌照,进入电信全业务经营,但移动业务从零开始经营,如何打开移动市场新局面,重振CDMA及3G业务是电信业务转型,市场进入策略显得更为重要。

2.竞争分析。①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有三大运营商经营3G业务,中国移动(TD-SCDMA):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中国主导3GPP标准规范)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等独特优势。优势:中国自有3G技术,获政府支持。中国联通(WCDMA):W-CDMA(宽带码分多址)是一个ITU(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它是从码分多址(CDMA)演变而来,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优势:有较高的扩频增益,发展空间较大,全球漫游能力最强,技术成熟性最佳。中国电信(CDMA2000):CDMA是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公司为主导提出。优势:可以从原有的CDMA1X直接升级到3G,建设成本低廉。3G的主流技术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种。CDMA2000由美国高通公司提出,技术成熟性最高,有着明确的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演进路线,但全球漫游能力一般,韩国已经开通了CDMA2000商用网。W-CDMA由欧洲和日本支持,有较高的扩频增益,发展空间较大,全球漫游能力最强,但技术成熟性一般,在2001年日本已经投入商用。TD-SCDMA于2008年4月1日试商用(北京奥运会)。②中国电信运营CDMA的目标市场分析。中国电信的客户主要是固话用户(含宽带用户),约2.2亿的固网用户、小灵通用户6000万,接管CDMA的C网用户数在4275万左右。现就客户群发展与关键因素进行加以分析。政、企市场:已有比较成熟的“商务领航”企业客户品牌;目前政府、绝大部企业的上网、固定电话用的都是电信的网络。家庭市场:已有比较成熟的“我的e 家”客户品牌。校园市场:在绝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宿舍,都免费建设有校园电话和宽带上网,甚至在学校建有模块局,模块局的工作人员由学校的后勤部门或通信科的人员组成。

二、SWOT分析

1.优势分析。①CDMA与固定电话、ADSL的捆绑和交叉补贴,截至2007年底,中国电信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6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3817万户,“商务领航”用户达到194万户,“我的e家”用户达到1060万户。在全业务时代,中国电信最大的优势就是企业客户资源以及最后一公里接入的优势,可以通过全业务捆绑,加强并发展家庭和企业客户市场。②中国电信的品牌,承袭了我国电信产业百年发展的文化积淀,经营固话、移动市话、互联网接入及应用、数据通信、视讯服务、多种类信息综合服务,目前在政府、企业、农村等市场,电信的品牌根深蒂固。③中国电信与政府、企业有着良好的关系。④CDMA+Wi-Fi有利于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通过CDMA+Wi-Fi打造最强的无线宽带服务提供商,可以为Wi-Fi手机终端用户提供高速移动互联网服务。无论是手机访问WAP和WEB网站,带宽一直是限制影响中国移动GSM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瓶颈。

2.劣势分析。①终端瓶颈限制问题。由于美国高通的问题,CDMA终端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且,高通针对CDMA建网、手机的CDMA芯片乃至手机上的应用开发都要收取专利费,CDMA产业一直无法做大,这制约了CDMA产业的做大做强,限制了CDMA终端的研发。②CDMA的客户规模还较小,目前移动通信话音业务的整体资费水平越来越低,暂时赢利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客户的规模优势。中国电信的CDMA客户约4275万户,客户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在移动通信市场发展中初期边际成本较高,经营困难还较大。面对对手的网内优惠促销,对新入网用户造成一定的进入门槛。③CDMA网络的覆盖问题。CDMA网络的室内覆盖和农村地区网络覆盖还不完善,造成CDMA网络的质量暂时还有缺陷,对客户的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④渠道问题。目前中国电信的渠道还很不完善。其固定电话业务还是通过有限的营业厅来办理,小灵通主要还是通过共享渠道来销售,这一大缺陷限制了其移动业务的发展,给客户的感知和服务也带来障碍,下一步在全业务运营的背景下,新的渠道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已是当务之急。⑤资金不足的问题。受限成本,短期内无法在移动业务与移动全面竞争争夺。

3.机会分析。①电信将获得CDMA2000标准的3G牌照,也是最有活力的CDMA运营商,为中国电信主导全球电信技术发展提供了机会;②由于获得了相对成熟的2G网络,可将小灵通用户向CDMA用户转移留住更多用户;③中国电信在互联网络覆盖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增值业务创新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机会;④获得相对成熟的CDMA网络后,固话移动业务融合,更有利于中国电信推出具有竞争优势的差异化业务。

三、中国电信进入通信移动市场的关键问题

1.CDMA网络的优化、覆盖问题:农村信号覆盖不到位。

2.终端瓶颈限制问题:手机终端品种、款式、功能少。

3.渠道的规划与建设问题,缩短与本地竞争对手在客户服务上的差距。

四、中国电信运营CDMA的进入策略

1.加强组织的建设。①按目标市场的细分,成立了政企客户部、家庭市场客户部、公共客户部等部门。②正加强移动通信运营的人才培养、提升移动通信运营经验。③下一步将盘活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各集团模块局的电信人力资源,构建新的基层营销组织体系。将模块局从以维护为中心向营销、营业、维护三位一体的基层经营机构转型。

2.加强产业价值链的整合。①推动手机厂家加强对CDMA手机的研发。丰富CDMA终端的样式、功能。②充分利用社会渠道对CDMA山寨机的销售,降低普通用户的购机成本。③通过大批量采购降低CDMA终端的价格。

3.品牌重塑、扩大用户规模。①重塑CDMA的网络品牌。移动通信运营卖的就是网络服务,目前急需尽快解决CDMA的网络覆盖问题并优化网络的质量,减少用户的网络投诉,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开展相应的网络质量宣传。②重塑“商务领航”企业客户品牌。“商务领航”中捆绑CDMA,并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客户资源优势,提升CDMA用户在企业中的手机用户占比。

4.重塑“我的e家”。此前中国电信由于没有移动运营牌照,只能采取“固话+宽带+小灵通”。重组之后,中国电信拿到了联通的CDMA网络,将直接用CDMA替换之前的小灵通,形成“我的e家”的新组合,同时,着力开发家庭综合信息解决产品,例如集合家庭娱乐、可视电话、IPTV、远程医疗、家庭监控、家庭无线上网、家庭的消防、报警、社区网等。

5.利用在互联网内容上的优势,大力发展CDMA的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免费赠送CDMA定制终端促销。对政、企集团客户,实施存费送CDMA定制手机的政策;对捆绑家庭客户,实施存宽带费送CDMA定制手机的政策;对发展个人大客户,实施承诺保底消费赠送CDMA定制手机的政策;发展普通个人客户,实施购机送话费或直接补贴购机款的政策。

6.加强渠道体系建设,在实现业务捆绑后逐步实现业务融合。与政府合作,启动“百万社区经理金牌服务”,以社区为阵地,以家庭单位为突破口,彻底改变等用户上门的局面;以客户分布为主要因素进行营业厅的规划,建立比较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在经济较发达的区域,采取自建自营的模式;在经济欠发达或用户群较少的区域,可采取自建它营的模式。

中国电信CDMA刚进入通信移动市场时知名度低、市场份额很少,通过制定差异化的产品策略,避免了同竞争对手的直接竞争。经过一年多的操作,中国电信截至2009年公司业务稳步推进。剔除初装费以后,全年完成经营收入2082亿元,整体经营收入增长了将近13%,净利润达到133亿元。截至2009年底,中国电信固定电话用户数为1.89亿;有线宽带用户数达到5346万户;CDMA用户数取得飞速发展,达到了5609万户,与2008年相比净增2818万户,净增了一倍。中国电信CDMA用户数整整翻了一倍引起CDMA整个业界非常瞩目的成绩,移动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电信经营收入增长的一个新动力。

当然中国电信通信移动市场地位还不稳固,竞争对手经过了阵痛之后必然激烈反击。如何稳固现有的市场地位,继续扩大市场份额,仍然是摆在中国电信面前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夏国俊.电信企业客户经理制与大客户服务规范[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3.

[2]谢绍志.现代移动通信应用技术实用手册[M].合肥:安徽音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