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 增长方式 发展模式

从经济发展的长过程看,中国前20多年的增长处于一种特殊环境之中:优势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制约因素尚未充分显现,推进改革易于取得共识,开放带来的增长动力强劲。然而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转折性特征:一些重要资源国内不能自给;国内产业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改革本身的难度和对改革形成共识的难度都在加大;开放带来的增长动力有可能逐渐减弱;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差距拉大导致保持稳定的压力加大;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利益关系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因素的出现,表明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在未来增长过程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一、我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

应当肯定,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高速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体制性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化的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社会化的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使结构升级中需要大规模社会化融资的产业和企业发展缓慢。在经济加速的较早时期,多数经济体都缺乏严格的社会化产权保护制度,但这个时期经济活动通常是小规模的。资产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人、家族投资为主,即内源融资;二是所有者经营者一体化。由于是“自己出钱办自己的事”,即使社会化的产权保护制度不健全,投资者也有足够的动力,发展出一套非正式的办法,尽量保护自己的产权不受侵犯。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新的产业和企业往往需要大规模融资,需要社会化融资体系和资本组织方式,股份制是其典型方式。此时,多数投资者需要将自己的资产交给其他人经营,而且融资组合的链条可能很长,通常存在多层委托-关系,投资者对资金运用状况的直接监督几乎不可能,因为监督的成本太高。此时,只有当社会化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良好,投资者相信自己的资产不会被其他人非法侵占时,社会化大规模融资体系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在不少发展中经济体,由于缺乏委托关系充分发展所需要的产权保护制度和信用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缓慢,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制度障碍。

2.金融体系脆弱

经济增长高速时期对资金的需求旺盛,资金价格(例如利率)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放贷。当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企业的还款能力下降时,银行贷款开始收紧,导致更多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银企之间的恶性循环开始出现。许多经济体在经济加速二、三十年后,都会有程度不同的金融波动出现,如果实体经济健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有可能稳定下来,否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全面金融危机。

3.产业层次低,出口商品附加值低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GDP崇拜的发展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只看到了经济增长即GDP的增长率,而忽视了社会发展,造成经济增长仅靠数量的扩张,不是质量的提升,走的是典型的粗放型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我国的国情是严重背离的,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

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出口商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差、可替代性强。众所周知,低附加值商品的定价能力弱,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这几年涉及我国的国际贸易争端来看,我国出口的眼镜、打火机、鞋和玩具等等商品屡屡受到反倾销遭遇,国不仅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仅此每年中国大约损失100多亿美元。更让人关注的是,这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空间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解读发展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源于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认识误区:

1.在“增长”与“发展”的本质理解上存在误区

应当指出,在相当一个时期,我们曾不同程度地片面理解了发展的本质内涵,甚至以机械的数字“增长”取代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要义。这种“一叶障目”式的发展理念,首先无形地设置了一个前置障碍,把人们的认识局限于低层次“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高或“质”与“量”的协调发展,进而容易把实践导向以数字评高低、以速度论英雄的政绩观,难以关注“增长”视野以外的问题,难以从深层次上去把握真正的“发展”内涵,同样也不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去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实质。其最终结果是,当人们把目光都投向“增长”时,当考核的“指挥棒”都指向“增长”时,真正的“发展”就有可能成为空白,留下隐患。

2.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上存在误区

由于在“增长”和“发展”的概念理解上存在误区,相应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同样存在认识误区。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在两者的关系认识上似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予明确,经济必须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目前强调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问题,绝不是要否认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相反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加快经济建设。二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两者关系中,一方面,经济发展既是前提和基础,也是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条件。三是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

3.“社会事业”与“社会发展”范畴划分上误区

“社会发展”在社会学研究领域里向来是一个颇多的概念,这首先是缘于对“社会”定义的不同理解。一般来说,“社会事业”和“社会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范畴。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代表的社会事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社会事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看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效益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更深远的战略意义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还不仅仅是丰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问题。但必须指出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与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当前应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把更多的投入投向农村等薄弱环节和农民等弱势群体,让公共财政真正发挥公共效益,以促进全国城乡社会事业的均衡化发展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事业系统内部的改革力度,探索更能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让“软实力”也“硬”起来,以不断提高其整体效益和素质水平。

2.着力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

如前所述,社会事业并不等同于社会发展,也不能以社会事业取代社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社会发展全局的各个环节,以着力化解矛盾、构建稳定结构来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更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紧迫意义还在于: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客观阶段看,我们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相应也处于传统自然灾害和现代科技风险共时态的并存期。事实上现代社会进程越快,我们面临的高风险也越大,有的甚至闻所未闻,防不胜防。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Abstract: As the mainstream mass media, news media is the window to disseminate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society. The news media have publicity, guidanc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supervision and other functions, which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for the moder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oci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cial fields. It also plays an effective monitor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关键词:新闻媒体;经济社会;战略作用

Key words: news media;economic society;strategic role

中图分类号:G2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177-02

0 引言

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新闻媒体,从宏观社会发展到微观社会环境的构建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宏观社会发展的促进更多的体现在战略层面。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因此,新闻媒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就是其战略作用的重要体现,而其促进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产业的积极引导,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助力国家品牌战略的落地、促进知名品牌的创建和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有效监控等4个重要方面。

1 新闻媒体通过符合国家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的宣传推广,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

我国的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包括为经济界提供信息、传播信息、进行趋向预测、营造社会氛围等,也包括对国家产业布局、产业政策落地的宣传推广,并基于此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更多的体现在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的双重关注上。

1.1 推动产业政策的宣传与落地

在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商业、农业还是新闻传播媒体,其生产与经营均在国家计划的指令下进行,但即使如此,媒体作用依然重要。媒体的宣传当时人们的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引导着公众积极投身生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工作的方向向经济建设倾斜,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成为新闻媒体工作的重要环节,而且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新闻媒体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问题,国家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落地更需要新闻媒体起到基础的引导作用。

1.2 引导企业市场发展新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新闻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愈发明显。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新闻媒体既是人民群众的舆论工具,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这“喉舌”作用无意中提升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若一个权威性高的媒体来宣传某个企业或某种产品,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一定能获得巨大的提升,而后产生经济行为。我国新闻媒体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整和修正企业的形象和行为,协调并沟通企业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业界的行为实施监督与控制,使之规范运行。

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新闻媒体与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血肉相连的磁性引力,各方产生了各种因果关系的“互动效应”。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需要新闻媒体的支持与宣传,企业需要新闻媒体的引导与推广,而新闻媒体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资源支持,各方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2 新闻媒体强调社会效益,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新闻媒体社会关系连接的重要沟通平台,通过传播信息、引导价值等方式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首先就是传播真实信息,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新闻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客观性更显得更加重要。大部分的新闻媒体能够起到正向舆论引导的作用,在促进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营造友善、良好的社会氛围上促进社会效益的实现。但是,随着媒体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变化,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诚信危机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制造舆论假新闻、娱乐炒作等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产生了相应的缺失,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丢失社会责任意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新闻媒体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发展,对于媒体本身,对于企业、市场,乃至对于国家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1 坚持媒体真实性,以公信力增加经济发展影响力

传播的真实性特征,是新闻媒体存在的命脉。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每一个要素的出现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能够经的起核对和检验,不得有任何虚假的信息存在。只有真实的信息报道,才能够赢得公众的认同和信赖,同时对于新闻媒体本身来讲,在进行自身品牌建设时,将获得来的公众的支持认可,以及增强在行业内、市场中和经济社会上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传播优势。

2.2 把控正确舆论方向,以舆论方向引导社会发展方向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自媒体不断兴起,公众参与度大大提高,互动性增强,多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交锋碰撞。这也就要求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不仅要求在传播过程中符合社会正确舆论导向,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点,正确的思想舆论予以传播扩散,虚假、不良信息严肃杜绝。正如所所强调的:“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因此,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新闻媒体做好正面宣传和正向传播,才能更好的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引导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2.3 明确目标定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就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定位与目标而言,新闻媒体既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又是国家政策的宣传推广阵地;既要服务于国家全面发展和公众的社会收益,也要服务市场发展和经济繁荣。由此来看,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环境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获得更加深入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断的冲击着新闻媒体行业发展。各大新闻媒体组织重新改变其风格,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等方式,以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协同发展的目的。

3 新闻媒体与各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经济健康长久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传统媒体不断演进,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变革,各种媒体的发展深深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新兴行业的崛起、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影响巨大。如今,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的同时,媒体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也正在积极展开,这些变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3.1 传媒行业内的融合,加速传媒产业的发展

新闻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得传媒产业链、产业分工和格局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促进了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出现:传媒行业内的融合,促使稀缺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对改善整个传媒产业分散经营的状况有促进作用,防止恶性竞争,强化专业分工,进一步延伸品牌价值,通过输出品牌以强扶弱的方式实现系统内媒体共同发展。

3.2 新闻媒体融合的新路径,创造经济发展新形态

目前,新闻媒体的融合之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打造产业价值链,强大的产业链能够整合更优质的资源才能强化新闻媒体自身,并对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甚有裨益;第二种是区域多媒体联合,通过整合地域媒体资源,加速传媒产业的发展和影响力,从而带动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在未来发展中,新闻媒体融合的路径还将不断革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不断增强。

3.3 新闻媒体发挥经济纽带作用,助力企业和品牌发展

新闻媒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纽带作,新闻媒体宣传推广企业与品牌,使其发展壮大,监督企业行为,是社会各行业、各经济部门联结合作的催化剂。首先,新闻媒体进行传播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增强品牌美誉度;其次,新闻媒体的传播,实现企业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助力企业和品牌实现其经济价值和品牌效益;再次,新闻媒体的宣传促进品牌的快速建立、快速发展,并且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不同企业、不同经济主体间的相互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合作,促进社会经济融合发展。

4 新闻媒体使用监控机制,助力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

新闻媒体自身具有告知性、广泛性等特点,其凭借自身的特点对经济社会上一些不法行为和事件形成独特的舆论环境,对社会上的不法行为进行非强制性的镇压,助力经济社会的正常而健康的运行。

4.1 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市场监管大环境

对市场的监管绝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的独立工作,而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有政府各相关部门、市场活动主体、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体的共同参与,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形成监管的舆论大氛围和监管执法大环境,其中,对于舆论大氛围的形成,新闻媒体起到核心作用。

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其中一部分,是一种最快捷、最普遍的社会心理控制机制,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及道德压力,在社会上形成对企业行为、市场动态监管的大环境,也为政府监管经济、公众参与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4.2 以有效的媒体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直接监督

媒体监督作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没有信用,没有诚信,市场经济也难以运转。新闻媒体能够使用各种有效的媒体手段,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直接监督,对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大众传播,对违经济发展规律、损害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披露和曝光,促进经济参与主体讲诚信、守信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其战略作用而言,主要通过宣传路线,创造效益,促进合作和监督市场等方式产生价值。所以,无论是国家与政府、企业与品牌、公众与组织都应该重视新闻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新闻媒体自身也应该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和革新,更好的完善自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淑芹.新时期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4(24).

[2]孙新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分析[J].科技传播,2011(19).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图书资料工作 发展趋势 应对策略

1. 经济社会图书资料工作的地位

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图书馆也成为高等教育的支柱之一,因此,图书资料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素质高低的衡量标准。经济社会主张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使得信息技术脱颖而出,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不断提升的需求。

2.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

2.1技术手段现代化

图书资料工作也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迎接挑战,使其自身所蕴藏的丰富知识与服务社会的活力与动力充分的体现出来。要先提升自身的建设,不被社会和历史所淘汰,就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抓好管理这一关,实现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

经济社会,讲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以保存古老以及现代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为主要任务,而现代的管理理念应该是将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用流动的知识来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很显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都需要通过图书资料来获取更多超前、实用的信息。特别是传感技术和储存微缩技术出现,使得资源信息化成为主流。而对于我国而言,由于种种的原因,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步伐缓慢,进程不顺,体系欠佳,相当一部分的图书资料工作依旧采用落后的手工模式服务。经济社会中,知识作用无可替代,要顺应时代要求,在图书资料的管理上尽快实现自动化,从图书资料的采购、编目、检索以及存储都要由计算机处理,向读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开发,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资源的功能。

2.2服务职能信息化

当今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运用与信息的获得,再次两者的进行中,信息服务的作用不言而喻,地位也日趋重要。图书资料工作的开展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图书资料部门应该设立图书资源信息咨询处,确定咨询的范围,而后以宣传栏、宣传专题报道以及个别解答等方式对前来咨询的读者提供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答复。

信息只有经过传递才能表现出它的价值,图书资料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将国内外的情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筛选评价等传递给读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对个别的内容或书籍进行追踪,利用馆藏文献进行专题的索引,将资源提供给读者利用。对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专题、不同层次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分类整理,节省了读者搜索资料的时间服务更人性化、便利化。

2.3人员素质高端化

读者的范围与数量不断扩大与增长的同时,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上升。未来,一个虚拟的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人员要能够按照读者的要求,从大型的专业数字图书馆中快速准确的搜索、提取出读者需求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甄别、加工、编制与此相关的杂志刊物等供给用户使用。

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人员想要适应知识与社会经济时代的要求,除了加强图书馆结构管理这一专业知识外,还要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传统的图书馆工作者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这是由传统工作模式所影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考虑就业职位的时候把图书馆工作排除在外。现如今,图书资料工作的工作人员要同时熟悉网络资源管理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等等。

3. 图书资料工作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树立信息前沿意识

我国信息传媒等新媒体的发展起步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迅猛,总体并不落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比如手机、网络等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很接近。早在2007年国家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把数字出版技术和发展新媒体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之中。要想贯彻国家规划,首先就要树立信息前沿意识。

国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信息现代化也紧跟时代变迁步伐,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图书资料工作信息意识落后,管理思想保守。首先从领导层面来说,一些领导干部对本单位图书资料工作漠不关心,更别提现代化建设了,对图书资料工作的投资也是少之又少。其次,从图书资料工作者的层面来说,他们往往认为图书资料的数字化转变、现代化管理是对于几个大型的国家图书馆而言的,低层次的图书馆无所谓,只要做好日程的借阅、分类、查点等日常的工作就可以了。存在这种落后保守、不思进取意识的图书资料工作者大量存在,使得我国图书资料工作的整体数字化进程缓慢。

3.2树立协作意识

经济社会竞争意识深入人心,协作意识却很难建立,特别是真诚的协作意识。大家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比较熟悉,但对于资源共享去不怎么关心。虽然国家的呼声很高,但是能够真正实现的却只有几个大型城市而已。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图书资源仅限于自身的使用,由于这种实力与经济的限制,要想建立网络平台的虚拟环境资源共享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困难就有办法,因地制宜,基础合作是解决之道。全国统筹行不通就实行地域统筹,采取基础性协作。市级、县乡级图书馆实行联合互动,资源共享以求得共同发展。这种基层的、基础的合作可以实现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的双向共赢。这种协作关系的确立不仅是利益的双向互动,更是权利和义务的分担,若不然,合作关系很难维持。

3.3树立技能意识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图书资料共工作的现代化技术管理已经来临,工作者不断面临着技能的挑战。已编目工作为例,传统的手工型编目转变为网络型编目,图书资料信息的传递由纸笔模式被计算机所代替,这就要求资料员掌握快速处理信息的最基本的手段。再者,网络传播大多依靠的是多媒体之间的相互转换,用户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作者向读者单向传播的束缚,可以进行同步的互动。这些要求都向工作者发起了挑战,因此,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人员要熟悉电脑操作技术,多了解“数字化”的相关技术,树立“技能意识”。

3.4树立服务意识

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是“以书为本”,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就难免有“重书轻人”的色彩。才此以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继而服务意识薄弱、态度不端正,使得人力、物力、财力严重浪费。图书馆的整体评价是由图书馆建筑、信息资料和图书馆员构成的,三者所占比例中,图书馆员最高。可见,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对于图书资料工作来说,优秀的工作人员是首要的资源和财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图书资料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要树立服务意识,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全新的网络环境,全新的技术应用,全新的信息载体,全新的服务理念,图书资料工作要不断地完成角色转换的任务,工作者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技能,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即将遇到的问题。经济社会条件下,图书资料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已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知识产业发展层次的重要标尺之一,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我基础的工作,为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饶蕴.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创新服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1高校体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1.1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体育与经济的密不可分性、相互制约性已是人们的共识。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直接制约着体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一重要因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则必须通过体育训练才能达到。因此,体育与经济表现为广泛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关系。

(1)体育的经济功能。表现为体育可以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体育劳务、扩大就业,并为国民经济增加收入。如美国职业篮球赛、棒球赛、冰球赛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入赛场,而且门票价格昂贵,收入惊人。

近年来,由于体育与娱乐、体育与康复、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不仅扩大了就业机会,而且使得其经济效益更为显著。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体育有偿服务的项目,如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体育项目的表演、出访、交流以及体育场馆的多种经营,大型运动会的多渠道筹集资金等;一些体育院校在利用师资、科研和技术力量及场地器材等方面的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2)体育的经济功能。在于体育劳务被人们消费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提高方面。体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合乎目的的体育消费,能促进劳动者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改善。体质的增强,可以延长劳动者的寿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3)体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体育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其他相关部门的发展。竞技体育商业化与大众健身体育的发展,直接刺激和推动了体育用品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体育运动的开展,要有体育用品、体育器械、体育设施等作为必要物质条件。因此,体育的发展,必然会扩大对相关部门的产品或劳动的需求。为这些部门提供市场,从而带动和刺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举办运动竞赛,特别是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比赛,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超出体育竞赛本身。

1.2高校体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高校体育如何发挥场地设施、师资等自身优势,从而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加快国民经济的增长,是高校体育部门应该注重的重要课题之一。体育与经济效益的联系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们自身的价值,体育对经济的发展也已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它所产生的效益无论从有形还是无形方面,都是不可低估的。两者之间有其相互推动的作用,也有相互依赖的作用,促使着体育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壮大。高校体育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思路开展:

(1)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可以带动本地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本地区的生产及工作产生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高校体育运动为潜在的经济市场注入了活力,与其它行业形成了撞击,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同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体育可以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有偿服务,包括表演、运动员(队)训练、裁判员培训、文化交流等,这样将会取得不菲的经济效益。

(3)高校体育产业化,可以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对社会就业、旅游及对外宣传起到推广作用。

(4)高校体育产业化的形成,可以吸引众多企业的青睐,使被动的、单一生产销售途径以高质量的生产销售渠道所代替,起到主动占领市场的作用。

(5)高校体育产业所产生出的丰厚经济利润,又能对自身体育运动的设施、器材、设备及运动员或运动队匮乏的经济投入起到了改善作用。

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

2.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而且人们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体育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其内容、形式以及效用也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近年来,国家为发展社会体育采取和制定了许多重要措施和规划,如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全民健身条例》和关于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有关法令,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但还应当看到,我国社会体育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薄弱。人口教育水平低,社会体育经费极少,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些都是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高校体育必须适应这种发展的新形势,要把学校体育放在整个教育大系统和社会的宏观系统中去考虑,学校体育不但是复杂的、动态的,而且是多样化和多功能的,它在开展社会体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社会体育又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也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贡献,是社会对学校体育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也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和工作意义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重要方面。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并存的,是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的。特别是高等院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师资力量强,场地器材完善,不但可以在社会体育中大有作为,而且会增强自我发展的活力,在落实全民健身战略中大显身手,同时,学校体育的另一个职能是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体育新的进程,社会体育将促进高校体育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路

2.2.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存在互补关系

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的时段性与社会体育场馆设施紧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状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对于尚未有余地或开放程度低的社会体育场馆设施,争取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可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改造和重建,建立准经营型体育场馆设施

转贴于

,以低于商业性经营的收费标准向社会开放。这种互补关系为两者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建立两者的“双效互动模式”,使高校的体育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条件;使社会体育资源成为学校体育拓展社会教育的平台。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应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内容的融合,应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高校要把体育设施向全社会开放,利用人才、场地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辅导,加强服务社区意识。社会体育组织可以通过学校的辅助,建立起自己的体育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开展适合全民健身的大众体育活动。构建良好的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机制,能较好地调解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2.2.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路

2.2.2.1设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型组织

高校体育要实现与社会体育同步发展,应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联系,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在实践中以跨行业、跨单位的组织形式,将高校体育与企业、机关、社区体育联系起来,以便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各自的资源优势,从而扩展双方的体育视野,拓展学生、群众参与体育的空间,增大参与体育的机会。

2.2.2.2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支持系统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高校体育担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体育通过系统的长期教育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既是体育教学的目的,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走出校门,学生将是社会体育的骨干分子,对促进社会人口体育活动必将起到积极作用,是社会体育人口的发展基础。所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学支持系统,不仅是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高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关键。

2.2.2.3实行体育场馆设施的共建、互享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拓宽思路,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使体育场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要积极探索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经营管理的新模式,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不影响正常的高校体育教学、不损害体育场馆的体育功能的前提下,高校体育场馆的体育管理机构可成为经营主体,也可采取其他方式选择经营管理机构,如鼓励社会机构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甚至建设体育场馆,从而达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的目的。

2.2.2.4探索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校企”结合

由于我国就业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增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但是专业上的,而且包括了身体健康水平,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高校体育可以根据各企业的需求,不断使高校体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企业的特色,做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这样的人才,实现“校企”结合,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具有其现实意义。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因素的联系

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增长需要丰富的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资源环境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多,人们从自然界获取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扩大对资源环境开发的规模,从而加快各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由于各类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索取利用速度超过资源本身的可再生速度,在这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超过环境的自身承受力。导致资源环境变的恶劣,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这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巨大挑战。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经济活动都与资源环境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而经济发展又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因此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但是现存的资源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着经济发展。因此,要选择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力的限度内,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加快,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因而对土地资源、水利资源、林木资源、矿藏资源等资源环境各要素的人均拥有量较少。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浪费,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使得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资源环境问题。

(一)资源短缺问题

当前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资源方面,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较少,土壤质量不断下降,更有严重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现象发生;二是水资源方面,水资源较为短缺,浪费现象和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使水资源环境恶化,其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导致可利用水资源也急剧减少;三是林木资源,人们对植被滥砍滥伐,不注意对林木资源的保护,使得我国林木资源锐减,植被覆盖率低;四是矿产资源,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欠缺合理性,导致矿产资源的浪费。

(二)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的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一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使土地、建筑物等受到毁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有机物污染和工业废渣污染日益加重,当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增加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污染;三是自然灾害频频出现,而且严重的自然灾害数量颇多,影响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三、资源环境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与资源环境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经济处于高速上升期,因此资源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粗放式经营发展是中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主要模式,在这过程中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的各类资源相对短缺,但却未能很好的利用潜力很大的二次资源,同时由于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不协调造成的综合利用率低,能源和水资源短缺及浪费严重等制约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因素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会严重抵消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要发展经济就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必须协调好资源环境在各区域之间开发利用的矛盾。当前资源环境制约着经济发展与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不同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从地理环境上分析,我国的气候以大陆季风气候为主,雨量分配不均,容易形成干旱与洪涝并存的局面;地形上呈三级阶梯状,而西高东低的地势与季风气候也容易将破坏西部环境的不利因素扩散到东部地区,使得我国东西部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制约的困境。

四、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

为实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以下几点措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增强人们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同时要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不能只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要注重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投资的力度,加强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要提高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活生产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最后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各生产部门逐步走上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的道路,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对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创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盛科荣,樊杰.自然资源与城市的区位――兼论大河发展轴的经济机理[J].地理科学,2011,31(11):1415-1422.

[2]张慧毅,徐荣贞.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实施途径浅析[J].价值工程,2007,2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