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沉浸式语文教学

沉浸式语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沉浸式语文教学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一、自然式沉浸

自然式沉浸,即学生直接被教材吸引而进入沉浸状态。充分利用文本本身的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地走近文本,激发学生高涨的阅读兴趣,以达到读书至于沉浸的境地,应该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因此我借鉴典范课文,确定倾听要求,进行理解性听力训练。利用有感情的朗读进行听力训练,以读促听。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尤其是一些内容深刻、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诗歌,更是朗读的好材料。文字的静默无声,使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天然的隔阂,语言的声情并茂就有利于沟通。教师应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美读,用细腻、优美的语言,以及富有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引领学生感受事物的声光色彩,人情的喜怒哀乐,帮助他们直接走进文本,主动构建意义,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听力教学中,学生的情感,需要去感染、去引发,情感是学生由认识向行动转化的“中介式”纽带。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演说,定能拨动学生听的心弦,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情激情和“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的学习。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光感情的火焰被点燃,同时很快集中了注意力,进入课文情境,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无疑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增强了语音的辨识能力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语文教育的人格塑造重在熏陶、感染。它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它可能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例如:在教时,设计了如下朗读环节:

(1)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徐志摩同时代作品来知人论世,感受老人内心世界。(2)学生带着想象,听教师用心用情地配乐朗读,来感悟诗之画、诗中情。在这一环节之后,学生提出了作者离别之情与其他诗歌不一样的疑惑。(3)学生各自配乐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感知,之后选择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运用多种感官对作品进行赏析,将所得记录在读书卡上。(4)交流赏析心得,理解作者离别之情是什么。(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感受作者徐志摩的这首诗歌以诗人自由的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和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

二、情境式沉浸

情境式沉浸,则是因情境感染而进入沉浸状态。由各种手段、各种方式成功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获得更生动具体的体验,激发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活动,点燃学生灵魂深处的智慧火花。

1.学生们喜欢听故事。兴趣可以引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故事的语境、上下文、情节中,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而理解则是激发、维持兴趣的基础。在故事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头脑空空地进入课堂进行学习的。为了听懂故事的内容,学生会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听。理解会给学生带来满足感、成就感,学生就会有兴趣进一步提高理解故事的能力。对学生而言,故事本质上具有兴趣和价值两个特点。在课堂上听、讲故事是分享社会经验的体验。对于欢乐、悲哀、兴奋或期待,故事会引起师生们产生可以共享的回应。学生在构建欣赏、自信的心理特征的同时,社会意识和情感意识都得到发展。故事以及有关教学活动的激励性、挑战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发展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体验文化和语言,熟悉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建立良好的语感。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兴趣。

2.播放优秀影视作品。学校购买了中外经典影片百部,定期向学生播放。教师根据作品的语言风格,将作品分为幽默类、抒情类、含蓄类、典雅类等,让学生培养对各种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

3.选听各种类型的优秀文艺作品,将相声、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精品引入课堂,感受汉语的幽默、丰富、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语文听力。听过之后,模仿片断,布置学生写听后感。学生为了准确地模仿和深入地写作,就要对听得不清或不理解的部分回忆或提问,如此以来,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听力。

三、激励式沉浸

激励式沉浸,是受到挑战、竞争、褒扬等的激励而进入沉浸状态。学习任务富于挑战性,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挑战性、竞争型的各项活动中去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和及时地鼓励等,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成就感的推动下,沉浸于语文学习。

1.让学生反复听一些童谣,饶口令,并养成随手记下来的习惯,看哪个学生记得最好,并及时鼓励,谈谈能记下来的经验。

2.依照电视综艺节目中进行接力听记比赛,这种活动就在教室里的座位上进行,每一行为一组,发给第一个同学写有一句话的字条。在有限的时间内次第传话。第一个传话者和最后接话的语句误差最少为胜利组。这个活动既要求说话者要说清楚,听话者要听清楚,传话者吐字要清晰,语音要恰当。听话者还要记清说话内容。

3.组织诗词吟诵活动

我们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了诗歌朗诵大赛、诗词吟唱大赛、当代优秀歌曲歌词朗读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听力,培养了美感,增强了素质。

“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训练的目的,在于探寻适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让学生把教与学的过程融于生活娱乐之中,从而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心的学习渴望,在沉浸的语言环境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达到“沉浸”式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通过一系列的视听训练,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记忆能力,培养了观察能力。

2.提高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培养了交际能力。

3.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媒体;语文教学;融合

一、音乐媒体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音乐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语文教学与音乐媒体融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的模式,同时也增添了语文教学的乐趣,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音乐媒体能够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能够为学生塑造不同的教学情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古诗词等与音乐媒体相结合,能够塑造出更贴切真实的意境,使学生融入到古诗词所蕴涵的氛围中,从而拉近古诗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完成情感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帮助学生在表达个人情感或者在作文写作中灵活准确地应用古诗词。音乐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语文课堂更加绘声绘色,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音乐媒体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合理地塑造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力比较丰富,但对于世界的认识比较有限,大多时候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语文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合理地应用音乐媒体来塑造教学情境,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音乐媒体的深度融合,最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对小学生的语文写作具有较大的帮助。在音乐媒体塑造的情境中,学生相对比较轻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沉浸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音乐媒体的应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富有动态化的乐趣,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例如对教材中爱国主义篇章的教学,学生可能只是对于爱国主义具有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播放国歌或者中国军歌,使学生沉浸在雄壮的音乐节奏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歌词以及节奏的含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能更好地体会教材中主人公的情感色彩和感受。

(二)加强与教学内容的结合

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语言丰富、精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因为教材要么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要么与学生的个人经历毫无关系。对于教师来说,要充分应用音乐媒体来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于语文教材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情感的塑造和表达,而音乐在情感表达方面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例如在教授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可以结合MV的内容来组织课堂,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看到瀑布时的主观感受。例如瀑布由于比较大的落差,使诗人感觉到瀑布远远地看上去似乎是挂在那里不动,当站到瀑布面前时,瀑布强大的气势,巨大的水流落差,又使诗人认为像银河在向下流动一样,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诗人眼中的庐山瀑布,声音与色彩的有机结合,能够更翔实地反映瀑布动态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庐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学习了李白在文学表达中强大的想象力,以及类比思维、发散思维。

(三)情感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对于音乐艺术来说,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媒体来塑造情感,加强与教学的融合,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撑作用。在一些描写悲伤的语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相应的歌曲和旋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教材中的情感。例如《神秘园之歌》包含忧伤、忧郁的情感,且旋律比较缓慢,在表达悲伤情感色彩的文章时,能够很好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习课文《故乡》时,由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理解有限,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神秘园之歌》,体会到作者对于故乡深沉的热爱以及又有所不满的悲凉。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技术应用到了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代的潮流,合理地应用新的技术来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加强对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童明星.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39).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朗读教学 兴趣 氛围 丰富

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的实际教学中其实备受冷落。语文老师只注重分析讲解课文,而不愿花时间指导朗读,以为讲深讲透了,领悟了课文的思想与情感,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有一句古语说:“得鸟者罗之一目,一目之罗,不可得鸟。”意思是说,逮住鸟儿的虽只是罗网上的一只网眼,但只有一只网眼的罗网是不可能逮住鸟儿的。朗读,即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只重要“网眼”。

一、朗读教学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1.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

语文是学习汉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基本知识是掌握一种语言的前提,学会基本技能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语文的基本技能即听、说、读、写能力,无不与朗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朗读按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带)和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完整、准确地听记朗读内容(即听的训练),自读时要求学生能读清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语调(即说的训练),不管是听读还是自读,都要求学生能理解文字的思想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朗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

朗读教学在培养上述基本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字音,积累了词汇,熟悉了语法修辞,把握了体裁结构,况且它使刻板僵滞的语文知识融入了灵活变通的语言环境之中,这样就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有效。

2.朗读教学合乎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

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也就是大语文教育,它要求老师从只注重语文知识传授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和创新教育。

语文教材的编选非常注重课文的教育意义和美学价值。学生只有领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品蕴含的美妙意境或由此产生美好的联想,才能进行符合要求的朗读。按照这种要求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必定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另外,朗读的过程,也是对书面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学生也就能从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学的这些功能,有时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来实现,而朗读教学却在看似不教中让学生领悟到了许多难以言传的东西。

总之,进行朗读教学既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也是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也不能仅用来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点缀。

二、朗读教学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1.课前朗读——激发兴趣,圈点疑难。

课前朗读就是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利用早读或其他时间表进行预习式的朗读。读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读不通(语音障碍或句读障碍)的现象,也会遇上读不懂(不懂词义句义,不能领会精神实质)的现象,这时,学生能通过工具书解决的则自行解决,不能解决的则做上记号,并在上课时注意听讲,或当面向老师请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发现了问题,又解决了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这种兴趣一是由于对课文已有所了解而产生的。老师在讲某一课时,若学生对该课已有所了解,他就会更加积极投入,跃跃欲试。二是由于对某些细节不甚了解而产生的,他会更急于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不过没有要求他们要朗读(用有声语言),而是放任他们去默读,或干脆不读,只是为了完成预习题而东翻翻,西看看,这样都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

2.课堂朗读——创造氛围,自悟自得。

课堂朗读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笔者在教读该课时,课堂上用了“听读(听录音)”、“跟读(边听录音边小声读)”、“自读(边读边领悟)”、“揣读(边读边揣摩)”、“齐读(沉浸式朗读)”等“五读”,在短短两课时中,真正体现了朗读的主导地位。在朗读的间隙,穿插了简短的讲解、问答、讨论,其内容包括:纠正读音、分清句读、把握基调、介绍背景、揣摩语言、体味感情。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朗读教学压缩了教学的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本单元重点为“揣摩语言”);摒弃了教师填鸭、灌输之弊端,体现了学生自悟自得之优势;一改语文教学沉闷古板之面孔,恢复了语文教学应有的生气,创造了语文课堂浓郁的情感氛围。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做要影响教学效果。应该说,满堂灌的确能让学生在笔记上记下更多的东西,而朗读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记下了多少,而在于是否沉浸于朗读所创造的情境中,是否在这一情境中与作者产生过心灵的交流,是否由于这种交流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欲望,如果是这样,学生则自有所悟,自有所得,且是真正的“悟”,实在的“得”。

3.课外朗读——丰富生活,寓教于乐。

课外朗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课后朗读课文,一种是朗读课外文章。课后朗读课文,要求能熟读,甚至背诵,但又不能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应旧课新读,常读常新,实现对原作的再创作。朗读课外文章,要求能自觉应用课内朗读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与朗读相关的课外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可谓寓教于乐。

朗读教学虽已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有“反正学生能识字,没有指导朗读的必要”或“反正考试不考,教与不教一个样”等等错误认识,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粗浅之见,以期取得“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J].

[2]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一、引疑设问,助兴激趣

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诱发创新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并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进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也油然而生。

二、联系实际,激发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

沉浸式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相应的语文知识也在不断的扩展范围和深度,所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对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表达效果有着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都在对小学生渗透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道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对于这些有深刻内涵的文章,小学生肯定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透彻的掌握教材中课文内容的内涵,还有在表达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变,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小学生真正的了解文章的内涵,使语文教学更具有美感,以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建立在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这是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只有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要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语句和词语运用的科学、正确上,只有语言是科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传达的思想才能够保证准确无误。

三、生动性

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充满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语文教材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最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体会,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为风趣。小学语文月光曲中有幽静一词,如果教师仅仅按照词典解释为幽雅安静,尽管十分准确,但学生不一定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与意境。一位有经验的教师这样阐述:秋天的夜晚、朦胧的月光、小镇的河边、无人的小路、远处的茅屋、闪烁的灯光、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就是课文中所描写的幽静的境界。教师生动形象的描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幽静的氛围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幽远静谧的意境。特级教师于漪讲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导入: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会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机。生动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汉语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孔子学院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际汉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