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景区管理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舒艳(1980-),女(苗族),湖南怀化人,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现状,以昭山旅游景区为例提出在景区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如何加强再开发景区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及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小型旅游景区;建设;管理;对策;昭山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59-03

1 序言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旅游业、娱乐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于达到一定程度的大中城市,为旅游业而进行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服务活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因素。而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规范管理是旅游业的重心工作,即便拥有丰富的旅游风景资源如果不能实施规范的管理和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再开发,那么该旅游景区的旅游业将会面临重创。

旅游景区的类型多种多样,分类方法也很多。如按景观的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如按旅游景区等级可分国际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景区和省级旅游景区;如按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规模又可分为大型旅游景区、中型旅游景区、小型旅游景区。本文主要探讨小型旅游景区。

小型旅游景区一般具备如下特点:其一占地规模较小;其二具备一定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精品景源缺乏同时现有景源等级较低;其三景区的景观环境水平、利用水平和规模范围等建设不够,开发潜力较大;其四旅游景区基本形成一定范围的旅游客源市场,但因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其五旅游景区的整体管理存在较多的空白与矛盾,如经济效益与人才引进的矛盾,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等。

随着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带来比较明显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旅游景区的热度越来越高。近些年,国内出现不少新型的小型旅游机关那曲,有的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有的是未开发完全开发有待深开发型的旅游景区,例如昭山旅游景区就属于后者。

2 昭山旅游景区的简介

作为湘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昭山旅游经贸区是一个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龙头,以商贸为基础的综合发展的开发区,而昭山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昭山旅游经贸区并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长株潭三市的生态“绿化”和交通枢纽,也是湘潭市区九个功能区之一,即长株潭郊野休闲度假区,发展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体育竞技等以及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功能区。

昭山旅游景区由山、江、湖泊、动植物、文化古迹、名人胜迹及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景区内有昭山、玉屏峰、龙骨岭、凤形山等山体,海波高度为150-300m,其森林覆盖率为92%左右,拥有金桂树、银杏树、杉树、兰花等主要的花草树木品种,其中的千年银杏属于国家保护植物,同时景区内还有野鸡、野兔和山蛇等20多种动物。

昭山是昭山旅游景区的中心景区,它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的人文历史名山,因昭王南巡至此而得此名。因昭山的秀丽景色和传奇历史,吸引不少文人雅士前来游玩,特别是宋朝著名书画家米芾登山观景后所画的《山市晴岚图》,被列为“潇湘八景”之一。昭阳古寺位于昭山顶处,该寺始建于唐朝初年,其内有关圣殿、玉皇阁、玄帝殿和观音堂,另外还建有千手观音寺。同时景区内有北宋抗金名将太尉刘铸的故居,有曾驻留过的伟人亭,司令逃难经过的将军渡,以及大弟弟彭金华等八烈士蒙难的烈士坡等革命民族和名人的胜迹。

3 小型旅游景区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目前许多小型旅游景区因一时“旅游热”过急过快的开发或再开发,没有以精致的景观资源、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景区内涵来提升景区的品位,吸引广泛的游客前来观光,也没有从长远目标思考,而是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使得景区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甚至是靠主观意识来开发或再开发景区。例如昭山旅游景区位于景区内的一部分即长株潭大市场的建设开发,没有从整体考虑到与其周边的景观特色和内涵,侧重追求短期的市场经济利润和市场开发而忽视景区的景观建设及旅游服务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和开发昭山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无针对性开发,定位不够清晰,导致目前景区经济效益不高,建设和开发的力度偏小。

3.2旅游景区缺乏规划依据,建设开发的力度偏小

建设规划管理对风景名胜区来说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发展均起到指导、推进和实现计划与发展目标。因此组织和实施建设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长远发展与保护管理工作的依据和手段,也是确保景区合理开发利用与协调发展的统一。然而目前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营运阶段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手段,例如目前昭山旅游景区就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一是景区内的环境品位不高,如何统一协调景区环境与经济效益值得深思;其二是长期以来景区的核心风景点一直局限于昭阳古寺和山市晴岚,没有充分挖掘文化古迹、名人胜迹及革命纪念遗址等名胜古迹,其三是缺乏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虽然昭山旅游景区已经编制了《昭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纲要》,但目前在该景区内的旅游设施及其他必备的设施如给、排水、供电设施等较为简陋,同时在景区内外还暂时无法给广大的游客提供良好的吃、住、休息等场所以及丰富的娱乐项目,尤其给计划短期旅行的游客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在《昭山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前该景区的道路网布局不清,游线和路线随意,景区的出入口较为隐蔽,难以吸引旅客注意,甚至有的游客未经指引难以找到人口。

同时大多数小型旅游景区内增设项目不多,缺乏基础的设施和旅游管理,所以旅游景区应在规划依据上加快编制,在经营管理上注重从深层次的开发和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景区的建设和发展。

3.3管理机制有待建全,行政管理尚需统一

由于小型景区内因缺乏精品景观资源而其他增设休闲、娱乐项目不多,配套设施严重缺乏,使得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缓慢,而景区周遍的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随意占用景区边缘土地修建筑或是砍伐树木,例如。在近些年,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内共发生了挖山毁林、毁绿案件20多起,毁坏山林面积达到了2.25万m2,并造成山体滑坡1500m2。尤其是该景区内天马山整个山头不到134hm2,而山上的坟墓却不少于3000座,再如昭山旅游景区的范围界限不清,对景区的管理随意性较大,出现了乡、村、组多层管理,加上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以及具体的管理实施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景区管理混乱、执法不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有相应效能的管理体制和

相应权威的政策法规配套尤为迫切。

3.4景区内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对于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阶段中,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由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缓慢,其经济效益相应不高,出现人才流失或是人才引进困难等尴尬局面,例如昭山旅游景区内设有管理处,属于事业单位,没有人、财、物的管理支配权。下设办公室、财务、护林防火、治安、售票、宗教事务管理等科室,现有职工26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四分之一。显而易见,昭山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人才结构需要调整,人才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了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型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3.5旅游景区缺乏宣传,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许多小型旅游景区虽然在当地小有名气,从景区内的景观资源到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比起临近空间区域的几个风景名胜区较为逊色。例如昭山旅游景区(湖南湘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起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湖南长沙)和南岳风景名胜区(湖南衡阳)来说差得较远。大多数小型旅游景区市场开拓力度小,几乎没有宣传手段和途径及策划活动或新闻报道来增强景区的影响力,加之缺乏优秀的导游等旅游组织者,未能对景区内有优势的景观资源给予介绍和宣传,对游客和市民的吸引不够,直接影响景区的经济收入,反过来使得宣传经费陷入瓶颈的尴尬局面。

4 小型旅游景区再开发建设管理对策

因此为做好小型旅游景区的事业,增强良好形象,创建特色品牌,解决景区在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本人就关于加强建设发展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明确小型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为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可持续性建设与发展景区是开发景区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建设开发一个有影响力的景区不仅要提升其经济效益更要兼顾好环境保护,只有环境与效益达到协调才能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景区。因此,小型旅游景区的指导思想基于“资源保护高于一切”的观点,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政策,从有利于综合效益的创造、强调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突出旅游景区的特性、重视市场需求和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以及协调旅游景区与城镇的发展等六大主题思路对旅游景区进行有度、有序、有节律地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4.2按照规划依据加快规划的编制,促进小型旅游景区的环境与效益的统一协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正确的规划依据和编制,势必在深层次影响到景区的建设开发和可持续行发展。小型旅游景区必须依照诸多规划依据进行实施建设,如《旅游景区暂行条例》、《旅游景区规划规范》、及《××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基于众多规范的规划依据,利用已有的资料数据和特定的营销手段制定科学的市场调研方案,从而在此基础上加快景区的规划编制,科学、规范地建设开发小型旅游景区,突出景区的重点资源,充分挖掘潜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的项目,按规划的标准和要求合理建设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为吸引众多游客提供保障。

4.3进一步健全管理机构,实施规范的行政管理

针对景区内范围界限不清,对景区的管理随意性较大以及没有明确统一的行政管理和具体管理实施办法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按照要求划定景区的范围与界限,实行规范的行政管理,分清所属各处的行政机构,做到责任明确,落到实处,避免管理随意、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并加大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加强景区内各项管理工作,按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以及《××××旅游景区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有了规范的行政管理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要达到效果,本人认为必须狠抓内部主要管理,一抓安全管理,二抓经营管理,三抓建设开发管理,四抓资源与环保管理。

4.4积极改善条件拓宽引进人才渠道,不断合理地完善人才结构

人才是21世纪重要的资源,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力的发挥。高效率的人才无疑会给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带来无穷的力量源泉。积极改善条件加快引进人才的步伐,将需要多专业的人才发挥专长,改善景区的人才梯队建设,从人才效应提高经济效益。由于景区经济效益与人才引进困难的矛盾,相关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景区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同时景区应对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与学习,提高管理水平。

4.5扩大宣传面,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鉴于小型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和宣传不到位的现状,本人建议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不断改善。其一是在管理机构增设一个营销部或根据实际情况聘请资深人员通过策划活动来达到景区的宣传。目前自驾游、短期休闲旅游等不断兴起,通过营销部或专业人士进行敏锐的市场调研、周全的宣传战略作为制定营销方案的依据,举办多种活动大力宣传旅游景区,提高其知名度。其二是招聘全职或兼职的导游,通过劳动合同规定双方履行义务并对导游进行培训,熟悉景区的优势景观资源和景点,向广大游客介绍、宣传旅游景区,扩大其影响力。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范文第2篇

    的理论体系。本文对生态旅游景区的概念、规划原则与内容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在总结规划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景区规划问题的

    措施。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庐山石门涧景区

    生态旅游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与谋富当地社区,被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生态旅游获得成功的关键是对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本文以庐山石门涧景区为例,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将研究对象置于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其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以便为其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提供依据。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南墨西哥的Ceba一110s—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的,后来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即人们到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以探求和欣赏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特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景区概念生态旅游景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景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旅游学术界对它的界定至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笔者在综合了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景区是指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力因素及明确地域界限,并能提供各种必要的旅游附属设施、服务及环境保育措施,追求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综合平衡的旅游经营管理系统。生态旅游景区在中国通常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原则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旅游景区内资源为主,贯彻“保护、利用、保护”的方针,坚持以自然为主,景观协调,工程设施具有特殊性、新奇感,又有天然性、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效益性,以促进景区自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

    任何生态旅游的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作为首要的出发点,这是生态旅游景区别于大众旅游旅游景区的核心所在。

    (二)整体优化原则

    生态旅游的场所不仅有生物和环境条件因素,还包括人类活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多因子、多层次组成的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因此应该从整体}}{发、综合衡量、全面考虑,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是以当地自然资和人文资源为依托,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其保护。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这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首要原则。

    (四)特色原则

    生态旅游景区区别于一股的旅游景区的特色就是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在规划中一定要体现这一点。以便在以后的开发中能保持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坚持以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遗迹等资源的开发为主,充分体现本地特色,挖掘自然景观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以满足不同层次游人的游览要求。

    (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原则

    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才能使规划切合实际,才能被当地居民接受。

    三、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内容

    (一)确立地方风格

    确立地方风格是制定旅游开发方案的第一步。任何旅游地的开发都要根据区域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背景和旅游资源特征,寻求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比较优势。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经济环境的条件,确定旅游开

    发的层次和风格。

    (二)功能分区。

    最早的分区模式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Forster(1973)提出的同心圆模式。141后来,Nieuwkamp(1996)提出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这些分区模式都在保护景区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旅游地担负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同时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因此,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必须根据目的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层次与特点规划出合理的功能区。

    (三)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必须要为游客提供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但盲目地兴建各种旅游服务设施,会明显改变原有自然或人文景观,导致景区严重的城市化。特别是一些人工景点和服务设施建筑,与景区景观相融性很差,由此会给生态旅游景区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上要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动植物群落分布及地理因素,充分体现生态原理。

    (四)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产品规划一般包括旅游线路的设计组织,各种游乐活动规划以及专项旅游规划。并不是所有的旅游活动项目都适宜在生态旅游景区开展,而是必须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五)生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商品是指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它除具有普通旅游商品的地方性、民族性之外,还具有环保性和生态性。因此,生态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综合考虑可能给景区带来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除注重地方性和民族性外,应突出其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性。

    (六)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游客接受环境教育,因此在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中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解说是指通过人员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向公众介绍有关生态旅游景区知识的宣传过程,以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有关景区生态环境知识及其价值,提高游客的生态环境意识,悉知并遵守旅游行为准则,积极配合与支持旅游管理工作。

    (七)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有一批具有专业生态保护知识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因此,人才培训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录用时要经过考察、考试,把好聘任第一关。人员录用后,要分层次抓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培训,实施生态旅游培训上岗制度,普及有关科普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态保

    护素质。

    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规划与管理

    (一)庐山石门涧景区资源

    庐山石门涧景区位于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2公里,距京九铁路庐山站7公里,为庐山的西大门,因有海拔近千米的天池、铁船二峰对峙如门,内有瀑布高悬垂落形成壮丽多姿、长达3000余米溪涧大峡谷而得名。景区最高点海拔950米,景区最大落差160米,景区面积600公顷、景观百余处。景区内有高等植物3900余种,昆虫2500余种,鸟类200余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320余种,为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地质变化、生物进化、自然造化、历史文化的综合大观园。

    (二)庐山石门涧景区规划的现状

    1.旅游接待设施规划

    目前庐山石门涧景区有食宿点各一个,餐饮点为“石门山庄”,主要供应地方特色小菜,其中以苗家风格的“竹筒烧饭”最为着名。住宿点为“风情竹吊楼”,可提供床位50张,旅社的建筑采用竹制材料,与景区的天然风格相互呼应。景区内共有公共劂所6处,全部采用免冲式建设,采用化粪池的方式处理产生的垃圾。景区内建有电站大坝,由于庐山地势东高西低,因此庐山的三大水库芦林湖、如琴湖和莲花台的水全部流入电站。无洪期电站大坝主要提供周边居民饮用水以及供庐山发电厂发电:雨量超过100毫米时,则进行泄洪。

    2.解说教育系统规划

    迄今为止,庐山石门涧景区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景区进行了宣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夕阳红》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快乐中国学汉语》栏目中都有庐山石门涧景区的身影出现。除了对景区本身的宣传之外,景区内还制定了许多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对生态旅游的常识进行了宣传,包括《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防火管理制度》、《导游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同时,景区内还设置了多处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及与环境协调的废物收集系统。

    3.人才聘用、培训规划

    庐山石门涧景区内共有统一管理的导游人员6名,均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户外运动部共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专职教练7名,专门负责景区内滑锁及其他野外生存训练项目的培训、心理疏导以及救援工作。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范文第3篇

 

 

旅游景区是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是旅游者的终端目标,更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体现。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地方的发展来看,旅游景区的发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饱和和超载,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开始重视景区承载力的新问题了。对景区承载力进行一个更好的把握,才能够使其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述 

 

在19世纪后半叶,旅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全球旅游人数的显著增多,游客给旅游景区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冲击也日益明显。游客面对的全部新问题只是为周末或假期找一个“最佳目的地”。而对于旅游景区不论是名满天下的老景区或是新开发的旅游景区,其面临的挑战是摘要:如何找到一个合理而又 经济 的方式来管理旅游景区的发展,使其收益能超过所带来的负担。旅游景区承载力规范了一个景区使用的数量和质量。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提供了 科学 依据。 

旅游承载力条件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景区承载力强调了土地利用强度、旅游经济收益、游客密度等因素对旅游地承载力的影响,在内容上包括了资源空间承载量、环境生态承载量、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一个旅游地的旅游承载力是这些承载力的综合能力,这些基本内容是景区开发和规划中所必须考虑到的新问题。只有把握好旅游景区承载力的尺度才能为旅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二、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 

 

为了避免旅游景区因超量接纳外部的强制输入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旅游承载力指标对旅游景区接待地的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如接待人数、空间分布、旅游者行为等作出了一定的规定,把握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重要性是景区规划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旅游承载力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资源承载量、生态环境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发展承载量、社会地域承载量等基本内容。从这五个基本内容来把握是体现景区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一,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是景区接待游客量的前提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大大削弱了旅游景区资源所能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有些旅游资源是 历史 遗留下来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景区资源的保护必须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头等要事,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考虑资源保护的合理承载力要求。 

第二,旅游心理容量是以服务旅游者的满足度为基础 

旅游心理容量包括旅游者的直接旅游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和旅游地居民的相关旅游心理容量,即游人的数量应限制在不破坏游兴和心理快适的范围之内,否则就达不到旅游的目的。 

第三,景区生态承载力的把握是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办法 

旅游生态承载力是以在一定的旅游时间、地域内的生态环境不会导致恶化,在以此为前提的条件下所容纳的旅游活动强度。生态承载力是衡量景区生态环境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江西流坑古村落旁有一个面积2公顷的龙湖,上游有活水流人、下游有乌江相连,古村落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流入龙湖,经湖泊的自净后排入乌江,是一个生态的污水处理设计。但是,随着村落人口的增加和游客的大量来访,污水的排放量大大超过湖泊自身净化能力。如今的龙湖已经成为臭湖、死湖。这种生态环境因为大量旅游者的到来和旅游设施的强制插入而遭到破坏。 

第四,社会承载力是游客和景区居民增强交流的渠道 

旅游社会承载力是指接待地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开化程度等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接纳和容忍的旅游活动强度。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景区居民和有关多种文化背景人的接触和交流加强,增强了彼此的了解。旅游者的意识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居民的各种观念,同时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这样就会使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能力在不断提高,承载力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经济承载力是提高景区效益的有力保证 

旅游经济承载力涉及的范围比较宽泛,有设施承载量、投资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和旅游业相关的产业、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某些产业的限制等。一般以设施承载量作为旅游经济承载量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接受游客的数量、旅游活动强度以及旅游经历的质量。旅游景区的设施应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基础,这样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其食宿设施和容量能够供求平衡,不会造成景区的困扰,限制景区的发展。

三、 旅游 景区承载力的目前状况分析

20世纪80年代,制约旅游业 发展 的饭店瓶颈、 交通 瓶颈,主要是数量上的制约。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者意识和品位的提高,旅游业和国际的接轨,质量制约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质量制约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但作为旅游产业链上中心环节的旅游景区,却是现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其发展水平和旅游产业快速扩张和地方 经济 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旅游景区承载力所面临的新问题已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水平较低、景区管理不善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旅游业在开发中碰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的新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旅游景区容量的超载,会对旅游资源带来严重的破坏,降低旅游景区的质量,影响游客的出游积极性,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黄金周政策的实施加重了景区负荷的压力

我国三大黄金周期政策的实施更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各个热点的景区也随之出现负荷不了的局面,景区承载力也随之下降。旅游者的大规模转移,尤其是假日旅游的火暴更是加深了景区承载力的压力。

第三,旅游旺季热点景区人流过于集中

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闻名的景点四周是人流最集中的地区,在旅游旺季往往形成人流过于集中,负荷过重的局面,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例如摘要:“瑶琳仙境”溶洞高峰时日游客量达1.5万人,不但危及旅游环境,妨碍正常观赏游览,而且由于近几年洞内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酸雾污染导致许多晶莹的石钟乳色泽变黑,亿万年造就的 自然 奇观面临着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这些景区都是在没有以旅游承载力为依据可承受的情况下过度地接待游客而造成的后果。

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和调控

(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

每个景区都具有独特魅力,让当地居民引以自豪,同时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蜂拥而至。然而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游客过量涌入却破坏了其独特品质。旅游景区承载力作为衡量景区发展的一项重要考评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是旅游地达到既定的旅游承载力目标的管理决策过程。由于旅游需求者和旅游供给者是旅游活动系统的主体,也是影响旅游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应着重于旅游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管理。在其旅游规划中,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规划是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摘要:

第一,依据景区承载力的特性,确定游客接待量

确定合理的游客接待量,要求我们把握景区承载力容纳量的尺度,强化旅游景区承载力在实践中的应用,做到景区承载力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相协调。游客过多超过景区负荷能力则势必对景区造成破坏,影响到游览质量,另外有些景区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过多的游客涌入具有危险性的地段则会威胁到游客游览的平安。例如摘要:桂林主要风景点芦笛岩长约500米,而高峰时的日游客则达到万人,这种超负荷接待如同赶庙会,游客量和景区的承载力已严重失调。这就必须在衡量景区的承受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把握多少的游客量才是合理的接待。

第二,在管理组织规划中,应设立 旅游 景区管理委员会

管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旅游景区承载力进行监测和审计,以便于及时发现旅游活动中的饱和和超载的现象,避免在旅游开发中因景区承载力长期处于负荷状态而导致景区生态系统失衡的后果。

第三,在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中,应加强导游队伍的服务和责任

对导游队伍的建设提出了非凡的要求,即导游在做好导游服务的同时,必须担负起两方面的责任摘要:一是对游客加强旅游生态观、旅游资源观和 历史 古迹保护意识的宣传 教育 ,起到一个旅游宣传员的功能。同时也要制止和纠正旅游者不良的旅游方式和行为,起到监督员的功能;二是推出景区的新特色,通过导游的讲解,引导旅游者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体验旅游转移,让游客懂得怎样去赏析景区的前提下提高保护旅游资源的观念。

第四,在旅游景区经营规划管理中,从旅游投资管理体制入手

实行政府指导下的景区四周居民或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景区长远 发展 利益联系起来,将居民或村民参和纳入到景区经营管理中,加强村民的文化素养、社会价值观念的培养,做好景区和旅游者、村民等各自利益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景区承载力的调控

对旅游景区承载力的饱和和超载的调控办法是防止景区承载力的负荷进一步加深的重要手段。对于景区承载力的调控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考虑的有一下几方面摘要:

第一,协调好旅游景区的供给关系,适当引流

针对整个景区承载力长期连续饱和或超载的,应适当地采取分流性办法摘要:一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告诉潜在游客由于超载给其带来的诸多不便和危害,所造成的景区环境破坏等后果,让游客改变景区的选择决策。二是答应或以法规的形式要求景区经营者和管理者采取浮动价格,如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 交通 等费用,以使部分游客因 经济 原因而改变流向。三是替代性开辟新的旅游景区,选择景区总体的旅游效果近似,而在时间上,价格上更节省的旅游地以替代其他景区饱和或超载的旅游地。四是选择本身具有较高吸引力,区位远中,价格较低的邻近旅游地,通过强大的传媒促销吸引旅游者,从而减轻景区整个连续性饱和或超载的压力。

第二,淡季的休养生息和景区环境补给

对短期旅游饱和或超载的景区应充分重视旅游淡季的休养生息和环境补给。由于在旅游旺季,景区环境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消耗过量,在旅游淡季时,就不能仅靠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去休养生息,还需要人工的补给大量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来促使景区环境尽快恢复保持其容纳能力。

第三,轮流开放景区,分区恢复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千姿湖湿地景区

Discussion about the Plannning of Wetland Tourist Areas

――Studying the Design of Qinhai Guide Qianzi Lake District

Chon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uangKui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sign of Qinhai Guide Qianzi lake district and discuss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wetland tourist area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function distribution, product design,traffic conn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wetland tourism planning.

Keywords: Wetland Tourist Areas planning programming Qianzi Lake District

一、背景介绍

(一)项目背景

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 km。贵德境内黄河碧水清澈,2000年7月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视察贵德,感慨题下了“天下黄河贵德清”七个大字,一语道出了贵德风物的精魂之所在。目前“天下黄河贵德清”已经成为贵德旅游形象的一个重要品牌,为亲眼目睹清清黄河而来的游客逐年渐增,市场潜力巨大。

但由于贵德县旅游起步较晚,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旅游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最突出的表现是“天下黄河贵德清”名声在外,却没有强有力的产品代言和支撑,由此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旅游业对贵德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充分整合贵德县千姿湖湿地旅游资源,规划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迅速提升贵德旅游形象和旅游品牌,是目前发展贵德县旅游最紧迫的大事。本文将试以青海省贵德县千姿湖湿地景区规划为例,探讨湿地型旅游景区的规划要点。

(二)基地分析

千姿湖湿地景区位于黄河上游,距西宁仅80km,是西宁至贵德的必经之地,连接西(宁)久(治)公路,可进入性良好。景区水域面积广阔,景观层次丰富,大大小小的水域,镶嵌在苇带林间,极富江南水乡般的诗情画意,独有的黄河湿地风光展现了青藏高原的秀美与妩媚,是“天下黄河贵德清”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潜力。

二、规划中的难点问题

湿地型旅游景区在规划上要考虑诸多问题,如湿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生态环境的保护、多样化景观的塑造和周边居民的安置等。千姿湖湿地景区的规划设计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和挑战。

(一)如何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在湿地型旅游景区规划中,如何充分利用各种湿地资源,合理安排功能和景观是规划的重点之一。单一的功能配置可能会导致市场群体的单一化,使得整个旅游景区被小众占据,不同特色的功能分区才能使市场群体多元化,使旅游景区更具活力。同时在分区中对景区内现有居民进行合理的生活安置问题,保障其利益,也值得思考。

(二)如何优化资源组合打造特色湿地旅游产品

湿地旅游景区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很广的概念,但目前千姿湖湿地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没有很好利用资源的优势,开发层次较低,开发规模较小,开发力度较弱,没有独特性,市场认知度低。如何在保护湿地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有序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是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三)如何有效衔接景区内外部交通

内外交通的合理衔接是各种旅游景区规划的重要因素。对于湿地型旅游景区而言,在内外交通系统的衔接基础上,更要注重对水上交通系统、滨水步道景观系统和陆上交通系统的衔接。

(四)如何严格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发祥之地,被科学家誉为“自然之肾”、“生命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和经济价值。 因此在规划中如何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丧失,是关系景区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规划中难点问题的探讨

(一)功能分区突出特色

千姿湖湿地景区在以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强调旅游感受的差异性和旅游活动的连续性,注重整体旅游路线的节奏感和景点间的连续性。在改善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同时,将民俗风情和旅游服务充分结合,打造千姿湖优美的湿地和田园风光,强化千姿湖特色。在具体规划中,将景区主要分为入口接待区、湿地风光游览区、特色接待居住区和还迁安置区。1.入口接待区:位于湟贵公路入口处西面地块,是景区集散、公共服务和游客接待的中心,为游客提供售票、景区咨询、导游、投诉处理等服务。游人中心内设置湿地资源馆,集科普、收藏、教育、观赏功能于一体,集中展示各种湿地类型,配合声光和文字介绍,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周边可设置小型购物和快餐点,方便游人。2.湿地风光游览区:位于千姿湖的东面地块,区域内的主要建筑主要结合江南水乡风格小品,辅以相关的接待设施,建筑结合湖岸线布置,突出多层次的湿地风貌。在此区域内,主要开展湿地观光、水上游乐体验和湖畔休闲游憩等项目。同时利用芦苇带、乔灌木林、栈桥,形成各种形态的水景和植物景观,游人可自由划船穿梭其间。在湖边设置驳船点,可供游人临时上岸休息、游乐、赏景。3.特色接待居住区:主要位于阿什贡村,作为千姿湖湿地景区的功能补充,将其定性为“景区依托型观光休闲旅游村”。阿什贡村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而是同景区协调发展。以农舍村落为单位,保持自然村落式布局,对现有道路和民居建筑进行风貌改造。主要为游客提供餐饮和居住服务。可立足本地资源,在餐饮和居住服务上体现原汁原味的民族风味和湿地特色,如湿地景观酒店等。4.还迁安置区:在千姿湖旅游景区内,涉及居民调控规划区域位于阿什贡村西久公路南面。规划居民点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搬迁型、控制型。出于景观建设和为游客提供一个公共集散休闲点的需要,搬迁三户居民到村内新建观光车道的南面。其它民居保持分布现状,但要做统一的风貌改造。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中来,尽可能为村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引导产业的劳动力合理转向。建议旅游接待机构在组织培训后多聘用当地村民为服务人员,同时村民可为游客提供导游、特色交通工具搭乘、土特产品出售等方面的服务。如当地居民可向游客出售尕让乡特色的中材、藏药等产品。

(二)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根据千姿湖湿地景区的旅游资源特征、主要功能和旅游景区级别,将湿地旅游景区定性为:“黄河湿地观光休闲体验”,打造以大众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依托现有湿地资源、林地、村落等,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科普、餐饮于一体的产品系列。根据黄河湿地旅游的客源市场需求、开发定位和用地布局,宜开发湿地生态游和农业观光游两大产品系列。湿地生态游包括湿地观光、湿地休闲、湿地专项旅游。农业观光游包括田园观光、农家乐休闲两大产品系列。具体如下。1一级(导向性)旅游活动项目:湿地生态游:湿地观光:通过利用现有的湿地资源优势,合理规划景区内的水域、芦苇荡、乔灌木林及耕地,配合丹霞山和高远的天空做背景,利用建筑小品和项目设计提升整个湿地景区的主题和审美度,让游客享受生态自然的观光游赏体验;湿地休闲:依托现有资源,设置各种休闲度假项目,修建各种休闲设施,满足大众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让游客流连忘返。;湿地专项旅游:结合目前湿地广受关注的大环境,配合湿地景区的形象展示,通过参观湿地资源馆,实地考察湿地旅游景区,以及定期开展科普活动,提升旅游产品层次,突出旅游景区形象。在远水域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地区开展露营、拓展训练等特种旅游,丰富产品体系,扩大旅游市场对象人群。

2.二级(重要性)旅游活动项目:农业观光游:农家乐休闲:农家乐休闲属于配套性旅游项目,通过打造以阿什贡村为主体的“景观依托型旅游村落”,将民俗与景观相结合,发展新型的主题特色观光农家乐,完善旅游功;田园观光: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河湟谷地的农耕文化,打造田园观光体系。

(三)实现内外部交通的分级衔接

结合湿地旅游资源特征、地区交通特色,根据人的行为心理,游览观光路线、人流及视线空间组织、景观意境表征等因素,规划景区的道路交通游线系统,实现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滨水步道三级交通衔接的综合交交通游线规划。

1.外部交通方式:千姿湖旅游景区的交通区位良好,游客可乘车从湟贵公路直接进入。出于环境保护和组织管理的需要,在入口处修建停车场集中停车,区内修建旅游交通公路,用多种交通方式联系内部交通。

2.内部交通方式:旅游观光车路线:由于千姿湖旅游景区面积广、线路长,因此设置旅游观光车作为联系各景区的主要陆上交通方式。旅游观光车从主入口处的观光车乘车中心始发,行驶路线分为一个大环线和一个绿色通道。水上观光船路线:在千姿湖水域安排水上观光船路线,在东西湖岸重要节点修建对接码头,游客可自由选择码头上下船,形成以码头为节点的水上游览环线,水上线路可逆。人行观光路线:在各景区修建形式多样的人行路线:沿湖畔以架空木栈道为主,陆上以碎石路、石板路为主,辅以草地汀步。游客可在各景区步行观光,切身感受沿途美丽风光,体味风土人情。

(四)社区共管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湿地利用和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保持平衡,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实现双赢。规划采用社区共管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所谓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居民和投资利益主体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模式。社区管理具有开放性、参与性、互利性等特征。一方面,它摒弃了过去的封闭式强制性管理方式,主动吸引社区居民和投资利益主体参与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全面考虑保护区和社区的经济利益,明确规定保护区和社区的责、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使社区在经济发展中能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同时也减小因自然保护而给社区发展所带来的约束,最终实现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作为湿地型旅游景区的规划,是规划设计中比较综合性的项目,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本项目在整个规划设计中,较好的处理了三组关系:一是与水的关系,将湿地水体与岸线结合到功能分区、产品设计和交通组织中;二是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旅游景区的开发必定会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和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变化,为使村民能适应旅游的发展并积极配合,本项目进行居民社会的调控规划,通过建立合理的居民点系统,引导淘汰型产业的劳力合理转向;三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湿地生态敏感性很强,因此规划十分注重通过调整湿地生态系统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和功能的可持续性,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良杰,彭燕等.江西湿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11).

[2]李丽.论湿地旅游的开展及其可持续发展[J]黑河学刊,2012,(03).

旅游景区管理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物旅游景区 游客管理 措施

文物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游览观赏的主要空间载体。它以历史文化遗物、遗迹为主要特色,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放松娱乐、探索求知等多方面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在旅游旺季,文物旅游景区大都呈现人满为患的景象。由于不少文物旅游景区忽视了游客管理,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如文物破坏、环境污染、旅游资源负荷度加重等等,给文物旅游景区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必须把景区游客管理作为文物旅游景区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游客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游客管理是文物旅游景区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对景区内游客的接纳量、旅游过程感受、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进行科学管理,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实现景区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游客管理是维护文物旅游景区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它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游客因不文明和不合理行为造成的对景区的破坏,从而构建优良的旅游文化气氛,促进景区管理目标的实现。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游客管理包括对游客旅行目的地管理、游客容量管理、游客满意度管理、游客行为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游客影响管理、游客安全管理等”。[1]此外,“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游客管理的目的也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有两个:一是减小对于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提高游客的满意度”。[2]

二、文物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主要问题

纵观我国大部分文物旅游景区,或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略游客管理,或缺乏对旅游景区综合规划及治理。虽然部分旅游景区重视游客管理,但管理手段偏重硬性措施,加之不少景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等原因,目前我国文物旅游景区在游客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全面专业的游客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文物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方法多是从保护文物、景区旅游建设等方面出发,而没有专业的游客管理机制,所以景区管理者的游客管理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游客管理的运行机制需要及时进入设立阶段。

2.对游客管理的人性化不够全面

在多数文物旅游景区发生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时候,当地景区管理者大都会采用硬性化手段进行处理,缺乏合理的教育、引导游客改善不文明行为。此外,随着汽车的普及,很多游客选择自驾游,但一旦进入景区内发现很少有停车场地,在寻找车位时存在着很大困难。

3.游客对文物资源的不良影响

对于文物旅游景区来说,文物资源是景区存在的前提。像石碑、桥梁、亭庙等文物景观,易受到交通共振、环境污染、人群噪声及呼出气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的文物景观来说,其传承与保护的负面影响直接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细菌含量的增多,而这些因素与游人数量是直接相关的”。[3]

4.游览旺季时的应急机制不健全

根据当前实际,旅游旺季时不少著名的文物旅游景区客流量都能轻松突破景区最优接待量,甚至一些景区旅游人数严重超过了当日最大接待量。上述情况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我们知道游客数量的增长超过景区自身承载能力时,将很容易对景区生态环境、旅游设施、美誉度等方面产生极大的破坏。由于多数景区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措施,加之旅游旺季时,客流量的快速集中也给游客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

毫无疑问,目前文物旅游景区在游客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已经影响到了景区的和谐发展。所以,深化文物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研究,从而指导景区管理人员科学开展管理活动,使游客管理规范运行起来,对于推动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乃至旅游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改进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应当积极努力创新,切实加强文物旅游景区环境和秩序的维护及管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重视游客管理规划,加强游客管理体系建设

文物旅游景区的建设规划可以直接影响游客的活动和情感体验,进而对景区管理产生重要的作用。景区停车场所、观光道路、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的设计都与游客的游乐感受有着密切联系。

文物旅游景^游客管理应当明确具体的管理实施者、对象、措施等内容,并且要加强对管理效果的监督与反馈,实行动态化管理。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下,文物旅游景区能够有效降低游客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2.增强游客管理意识,提高人性化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很多旅游景区都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文物旅游景区若想取得更大发展,就必须重视游客管理。因此景区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游客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游客管理意识。此外,“旅行社也需要对导游用词严格把关,加强导游词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性,发挥导游‘文明的引导者和传播者’的作用”。[4]

作为文物旅游景区,采取人性化管理手段,真诚地关心和尊重游客,从而赢得游客对景区的真心爱护。从这个角度看,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势在必行。通过合理的安排旅游行程,设置更多便捷的旅游网络服务设施,收集整理并及时处理游客的投诉和建议,最大限度地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3.营造良好的景区氛围,强化服务意识

众所周知,人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在下意识中产生与当前环境相对应的行动。一个旅游景区的环境越是恶劣,游客对不文明行为的管控能力越差;与之相反,倘若游客身处在清洁和优美的环境中,其自身文明意识、环保意识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因此,营造优美的景区氛围感染游客,使其深入其中是加强游客管理的良好方式。

当前,由于文物旅游景区对游客管理的认识不够,对于在职人员的管理技能培训比较欠缺,加之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能力水平不高。因此,提升景区管理人员及导游的水平和服务意识十分必要。

4.加强游客宣传教育,倡导文明旅游行为

对游客进行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的核心是通过影响游客的意愿和行为来达到保护景区旅游资源的目的,是景区管理的重要手段。景区大多数游客的破坏行为都很难马上被发现,尤其是空间面积比较大的景区,而且单凭罚款教育等简单粗暴的方式难以根除游客的破坏行为。因此,采取积极教育和耐心引导的方式,致力于提高游客的文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游客的责任感,从而使游客形成自觉保护文物资源和环境的行为,是解决旅游活动中游客破坏行为的一条根本出路。

综上所述,文物旅游景区对游客采取科学管理的终极目的是既不破坏旅游资源,又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游览需要,实现文物旅游景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建立科学的游客管理策略,对于提升文物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雷利.刍议景区旅游管理中游客管理的重要性[J].管理科学.2016.(6).

[2].李欣.我国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7).

[3]马永勇.遗产型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