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绵城市信息化

海绵城市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绵城市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绵城市信息化

海绵城市信息化范文第1篇

201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各类权威政务信息,用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政务微信信息的积极影响是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有利于民主监督,以此来增强政府威信。政务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使信息传播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可以第一时间将重要政务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调动了群众参与政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当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指尖上的政民对话”的微信,逐渐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如何进行高效合理的政务叙事,充分体现互联网交流平台的优势成为从事政务微信新闻推广活动相关人员的一大研究要点,本文将探讨政务微信信息的相关叙事技巧。

一、政务微信信息叙事特点

在微信平台运营中信息叙事的特点包括真实性。政务微信的开通为公民知晓、互动、求助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通过该渠道进行相关内容运营和管理也表明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在增强,信息内容确保真实才可以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此外,还包括叙事内容完整性。政务微信的信息叙事内容完整,能够规范党和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使每个部门都能各尽其职,优化公共服务,从而从侧面促进政府建设职能科学化、结构优化、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最后,还有权威性。通常政务微信叙事中所要传递的内容都直接代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意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叙事中要注意言辞恰当准确,及时传播既能让受众了解政府意志,又能够得到受众的支持与配合,进而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二、政务微信信息叙事技巧

政务微信信息要满足上述政务微信信息叙事的基本特点。恰当的政务微信信息叙事能够通过公众号传播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实现政务公开,从而促使政府更加健康地发展。如何提高政务微信信息传播的效率,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信息阅读中,掌握一定的叙事技巧必不可少,下面就探讨政务微信信息叙事的技巧。

(一)以叙述为基调

政务微信信息叙事要坚持以叙述为总基调,介绍事实材料、交代事件经过,辅以议论、说明,才能够更准确清晰地阐述政务微信信息,保证其真实性和内容的完整性,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则不适合用在政务微信信息中。比如《7月1日起取消13%增值税税率》,该篇文章就对适用11%增值税税率货物范围用了说明的方式对购进农产品按规定抵扣进项税额、销售或进口货物税率为11%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最后分析了民意,以及税务体制改革对未来的影响。这条信息让受众很快了解了增值税税率的相关政策,认识到2017年7月1日起取消13%增值税税率的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并支持与配合政府工作,达到了传播的目的。

(二)以简短为原则

政务微信信息叙事要以简短为原则,一般又长又嗦的信息是很难吸引受众注意的,简短的叙事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记住所提到的内容,也更能发挥政务信息传播的作用。简短的叙事内容,能够使受众准确提炼并找到党和政府所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比如中国政府网在关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威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的相关信息时,文章内容就分别从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几项主要规划内容进行了阐释,这使得整个信息内容有条有理,既简短又清楚,受众很快把握住了政府所要传达的信息重点。

(三)明确提出观点

在政务微信信息叙事中要明确提出观点,抓住能够突出内容的关键点。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通过微博、论坛、微信等自媒体及时传播信息,即时互动,快捷言论和反馈舆情。但自媒体在汇聚民智的同时,也成为散布谣言的主要场所。许多受众人云亦云,无法分辨真假。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依法坚决打击网络谣言。作为政务微信信息,要肩负起正听、传播正能量的使命,在信息叙事中要能够准确点明所要坚持的观点,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准确领悟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传播此信息的目的。比如有一条政务信息是关于戒毒的,介绍了新型的种类、危害,并反复强调“远离,抵制”,从中我们可以准确领会到这条信息所要表达的观点就是“远离,抵制”,起到了教育与警醒人们的作用。另外要注意的是提出的观点要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原则。既要重视网络民意对推动政府工作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虚假信息对政府决策和工作的干扰;既要重视通过网络了解民意,也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民意。

(四)以亮点为渲染

在政务微信信息叙事中要注意体现政务信息的亮点,抓住亮点进行渲染,从而激发群众兴趣,提高群众对政务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主人翁精神,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比如《重大新闻!国产大飞机5号要上天》,在该条信息中,开头就是:“大家好,我叫C919。我是国产大客机,也有人叫我‘小玖’。你们应该知道我的,前两天我做个‘高抬腿’都成了新闻。这个‘抬腿’动作专业点叫‘高滑抬前轮试验’。这一试验成功,意味着我已经达到首飞状态。”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我国国产飞机的试飞,文风生动活泼,很好抓住了受众的眼球,吸引受众继续阅读。

(五)用注释作补充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政府职能的展开,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政务微信信息传播也会涉及一些群众不熟悉、不了解的新事物、新词语,此时在叙事中要用注释做必要的补充。用注释做补充要注意与正文相联系,不要偏题跑题,不可过多叙述,说清楚即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让受众能够准确把握叙事内容的重点,抓住主题,不被过多注释所干扰,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政务微信传播的目的。比如微信公众号“遂宁”的一条信息《遂宁成为四川第一个海绵城市》,文中涉及一个新事物“海绵城市”,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海绵城市,如果不做注释文章就无法继续下去,此时用注释做补充就很有必要。所以该条信息专门用了一段话解释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降雨时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又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文字简短清楚,既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也不干扰主题的体现。

三、结语

海绵城市信息化范文第2篇

(一)完善政策体系。

编制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立法调研;按照市政府要求,制定钢结构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推动出台装配式建筑招投标实施细则;研究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财税激励政策。

(二)开展工程示范。

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突出钢结构推广应用,在国有投资或国有投资主导的公共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投资的工业厂房和公共建筑等方面,启动一批示范工程。

(三)健全标准体系。

制定钢结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框架,加快编制钢结构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人行天桥、城市立交、跨江大桥、停车楼等系列标准;继续完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地方标准体系;出台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导则、指南、图集。

(四)强化技术创新。

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开展装配式建筑技术路径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符合实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部品构件配套产品体系,助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钢结构专委会,加强钢结构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动本地企业加快形成技术优势。

(五)培育产业发展。

发挥建筑产业现代化联盟的作用,整合资源,支持本地装配式建筑施工企业及配套部品构件生产等相关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市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鼓励申报国家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鼓励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企业申办专业承包资质,支持相关企业资质升级;开展住宅部品认定,住宅部品认定目录。

(六)提升实施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培育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管理、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开展装配式建筑系列技术和标准培训,提高行业管理、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实施能力;编制建筑产业现代化从业人员配备标准、职业技能标准和技术工人培训教材,加强装配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转型为产业工人。

(七)服务区县发展。

建立市区工作联动机制,积极支持区县城乡建委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鼓励区县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政策措施,推进装配式建筑监管创新;指导区县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培育相关产业,推进工程示范,培育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区县5个以上。

二、抓好工程建设标准化

(八)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修订规范性文件;组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标准化专委会,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支撑。

(九)健全标准体系。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及地下综合管廊、集约化停车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方面综合性和骨干性地方标准和技术导则编制;开展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推进先进技术、专利成果转化为标准,更加注重标准的先进性、适用性;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导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体系,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编制。

(十)强化标准实施。

建立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制度;加快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员岗位设置工作,继续开展标准员岗位培训和标准员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我市承担的住建部工程建设标准实施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研究;开展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推动标准有效实施。

三、强化科技创新

(十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发挥建设科技委、行业企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

(十二)推进重点领域创新。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落实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围绕新型城镇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互联网+城市”等重点开展研究攻关,推进城市设计、城市治理、开放式街区、工程质量保险等方面的研究,促进相关成果推广应用;积极争取住建部和市级重点研发项目对城乡建设事业的支持。

(十三)推广应用新技术。

健全建设领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机制,推进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BIM设计、预拌砂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智能家居等新技术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十四)开展试点示范。

启动建设领域创新型企业评价,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建设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建设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四、推动行业信息化

(十五)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建立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加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组织协调工作;对试点城市开展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推广先进做法;积极争取新增试点城市。

(十六)推进民生服务智慧应用。

编制城乡建设“互联网+”“十三五”规划,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建设管理服务融合;加快编制智慧地下管线、智慧小区等系列标准;开展智慧管网、智慧建筑、智慧建管等智慧城市专项试点;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提升小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十七)强化信息安全。

健全城乡建设领域信息系统、门户网站、信息数据的风险评估机制,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要求,提升行业信息安全水平。

(十八)整合信息资源。

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完善行业数据仓库,实现信息数据的科学分类和应用,促进行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协同推进委系统信息化系统集约化迁移顺利实施。

五、做好教育培训

(十九)完善工作机制。

修订建设行业教育培训相关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建设教育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修编专业人员考试题库,进一步扩大专业人员信息化考试岗位范围;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造就建筑产业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训考核体系。

海绵城市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排水;物联网;监测网络;模型仿真

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证城市正常运行、保护环境和城市减灾等功能[1]。重庆城市排水面临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及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海绵城市”等规划推进力度增强、“云物移大智”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提高运营决策效率需求更加急迫的发展环境,需要利用智慧排水建设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智慧城市。重庆市住建委于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截至2025年,排水管网的发展重点为“物联网+智慧排水”。为进一步建立独具重庆特色的集约高效的智慧排水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排水系统搭建成为行业近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文章总结重庆市主城区排水现状,分析排水系统建设需求,提出智慧排水系统建设重点,为其他区域的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1重庆市主城区排水系统现状

1.1降雨时间、空间特征差异明显

重庆属于多雨地区,受地形条件和西南低涡影响,易发生短时强降水,具有雨峰靠前、雨型急促等特征,易发生内涝。重庆市超过80%的降雨集中在春夏两季,夏季降水量最多,时空特征差异明显[2]。重庆市降雨大致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短时强降雨的高频中心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部,空间特征差异明显。

1.2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

根据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统计数据,分析主城区土地利用的坡度分布特征发现,高强度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平坦和缓坡区域,低强度土地开发主要集中在陡坡区域,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坡度0~6°的较平坦和缓坡区域[3]。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较破碎且起伏大,道路重力流排水系统无法集中排放,导致主城区排水系统呈分散、割裂特征。

1.3下垫面污染负荷较高

重庆地形具有起伏大、产流快、冲刷强的特点,暴雨径流下,流域产汇流水文过程迅速发生、迅速消退的特征更加明显,暴雨初期的下垫面冲刷效应更显著。相似的降雨条件下,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交通干道降雨径流携带TSS和COD污染负荷的比例比提高16%、22%[4]。

1.4排水系统管理需优化

城市排水管道建设方面,主城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13.94km/km2、污水处理率达98.17%,处于全国较为领先水平[5]。管道运维管理方面,市级层面主城区域已建成重庆市排水防涝大数据中心,沙坪坝和两江新区已建成智慧管理平台,其他区域处于积极建设阶段。现状建设条件下,可能存在发生城市排水不畅、雨污混流等问题。(1)排水管网运维能力需提高。目前,管网检测、漏损修复、普查等工作难以满足运维需求。缺乏预警机制,管理人员对潜在的管网问题难以提前发现和预警,难以实现管网的动态监测,无法预测并及时控制潜在风险。排水管网及附属设施维护管理的质量标准、考核办法和考核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2)排水管网系统管理有待加强。规划建设、运维管理等方面,排水系统未充分考虑“一张网”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市场机制运用不充分造成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运管水平与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3)排水感知体系亟须健全。大部分排水管线暗敷于地下,可以通过排水管网数据库掌握其结构状况和功能状况等静态信息,但还无法直观掌握其实时运行状况,如运行水位、流量、水质指标等。(4)平台建设需实现“数字化”到“智慧化”。智慧管网平台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能力不足。无人值守泵站改造过程中,原有调度中心不满足三级调度指挥要求。智慧管网平台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能力有待提高。

2重庆市智慧排水系统建设需求

智慧排水建设程度是评价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上海、广州及深圳等城市均已建成排水信息管理系统。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影响,重庆市排水系统十分复杂,对智慧排水系统的建设需求更迫切。

2.1系统构建背景分析

2012年至“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陆续印发倡导智慧水务行业的发展策略,内容涉及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内容。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科学合理的重庆排水系统,出台了推进智慧排水的文件。2021年3月,市住建委《2021年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要点》,强调加快“物联网+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推进重庆市排水系统管理由经验管理、人工管理向智慧化管理转变。

2.2支持重庆市排水行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35年,与2019年相比,重庆雨污水干管长度分别增加54.4%、45.7%,排水系统的发展逐渐由“量多”转向“质高”。排水系统逐步实现可持续运营,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实现排水管网精细化管理,在“厂-网-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源-网-厂-河”的系统化运作,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3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庆市需要建成面向水务管理人员及公众的统一服务体系,建设排水信息门户网站、智慧排水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排水决策服务子系统,促成管理高效化、科学化、信息透明化。同时,需充分考虑智慧城市与其他水务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实现城市智慧水务的综合调度和统一指挥及信息共享。

3重庆市智慧排水系统构建重点

3.1完善排水系统监测网络

监测网络是智慧排水系统感知层的核心,能够获取城市排水系统中的信息,实现智慧排水的全面感知识别、信息获取和采集,为智慧排水系统的运行维护、预警决策及规划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监测网络系统总体设计需充分考虑重庆市山地城市排水系统特点,结合区域现状情况设计[6-7]。重庆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较为破碎且起伏大,重力流排水系统无法集中排放,排水系统割裂;地形起伏大导致排水管道敷设方式多种多样,架空敷设方式较常见,部分地下管道埋深大,使提升泵站分布广泛,地质条件多变导致“大挖大填”现象,排水管道在竖向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城市道路纵坡大,陡坎梯道多,排水管渠系统流速及上下游落差大,跌水、消能构筑物应用多,雨峰靠前、雨型急促,短时易形成暴雨或强降雨,使排水系统压力大。基于重庆城市排水系统的特点,智慧排水监测网络布置、数据感知获取与平原地区存在较大差异。重庆排水系统较为割裂,监测网络呈现空间分散、种类繁多的特点,布点复杂;与埋地敷设相比,管道架空的检修较为困难,存在管道不均匀沉降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管道错位、污水外漏现象,管道架空敷设、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处需增加监测布点;跌水、消能检查井在重庆应用广泛,管道内水流冲击大时,易形成沉积,跌水、消能构筑物处应增加监测布点;排水系统的隧道、涵洞多,管道低处易产生积水,隧道在暴雨季节易发生内涝,关键隧道、涵洞处应增加监测布点。重庆主城区面积广、子流域多、排水分区复杂、管理体制多元化,排水监测网络布设宜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区分工负责”的建设模式。完善主城区排水系统监测网络,可以一定限度地解决主城区雨污混流、溢流污染等问题,是持续深化重庆市污水提质增效、厂网一体的重要途径。

3.2排水系统模型仿真

结合重庆市的地形特点、长江和嘉陵江防洪堤的总体布置,排水系统模型以主城区5个排水组团为边界,可以划分为72个子流域,流域总面积5882.88km2。各区的排水系统模型在遵循“共享与标准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各自建设,避免形成各区系统相互剥离、数据库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获取各区的基础监测数据,梳理确定各片区主要污染负荷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流域内排水管网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污染源、排水系统(网-站-厂)与受纳水系间的空间拓扑关系,从而确定主城区排水系统“产-汇-排”的路径。同时,通过模拟运算对各种规划条件、情景工况下不同方案的预期结果进行快速反映和评估,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4结语

智慧排水是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通过构建智慧排水系统,实现城市排水“一张网”、运行维护高效化、预警决策智能化、规划建设更优化及行政管理集约化,可为重庆市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提升气候变化抵抗能力、加强重大公共事件等外部冲击韧性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科技处于快速更新迭代阶段,重庆市智慧排水系统的建设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江楠,张万辉,马扬,等.城市排水管网信息数据库与智慧排水系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广东土木与建筑,2021,28(4):56-60.

[2]陈鹏,周盈颖,冯萍,等.重庆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进展,2021,11(2):39-45.

[3]周启刚,陈丹.重庆山地都市区土地利用地形特征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3,20(3):86-91.

[4]何强,潘伟亮,王书敏,等.山地城市典型硬化下垫面暴雨径流初期冲刷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4,34(4):959-964.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6]曹文娟.山地城市排水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12):91-93,103,113.

海绵城市信息化范文第4篇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2016]34号)已公开,请认真贯彻落实。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

到2020年,全省水泥熟料年产量控制在8000万吨左右,平板玻璃年产量约7000万重量箱,产能利用率回到合理区间;建材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绿色建材产品比重稳步提高,质量水平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水泥42.5级及以上产品消费比例达到80%以上,平板玻璃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低辐射镀膜玻璃应用比例达到40%以上;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日产4000吨以上规模的水泥熟料生产线能耗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平板玻璃生产线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持续化解过剩产能

(一)严禁新增产能

要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2013]41号文件化解过剩产能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4]4号)要求,2020年年底前,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项目;2017年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置换。对顶风而上、未批先建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关停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产能。各市要全面排查、严厉打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等规定的落后产能,严格落实关停、拆除等整治措施。

(三)实施错峰生产

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重污染天气集中出现的采暖季节,全面实行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冬季错峰生产,有效化解水泥行业过剩产能,切实减轻采暖季大气污染。根据大气环境和市场需求,水泥熟料(含利用电石渣)夏季错峰生产择机进行。对不宜临时停产的平板玻璃生产线,倡导通过行业自律按一定比例降低负荷、合理限产。

三、促进转型升级

(一)加快产品提档升级

提高水泥产品档次,重点生产42.5及以上等级产品,加快发展专用水泥、水泥制品和部件化制品,完善混凝土预制构配件的通用体系,适应装配式建筑要求,推进叠合楼板、楼梯、阳台等工厂化生产;发展高端玻璃及制品,推广应用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板材、真(中)空玻璃以及节能门窗等产品;从政府投资项目和公共建筑人手,推广功能化、薄型化的陶瓷砖,使用节水、轻量的卫生洁具。

(二)壮大新型材料产业

鼓励利用当地资源、可再生资源制备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发展安全可靠、节能环保、轻质高强的墙体和屋面材料,开发适应“海绵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强地面材料;开发先进非金属矿物深加工及环境友好材料,实现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增强关键基础材料供o保障能力;重点发展玻璃纤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以及玻璃基板、光纤预制棒、高压电瓷等先进无机非金属产品的首批次示范应用,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扩大新材料产业规模。

(三)推广绿色建材

落实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开展绿色建材评价,绿色建材产品目录。构建贯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全产业链,搭建产业融合协同创新平台,选择典型城市和工程项目,组织开展绿色建材新产品、新设计的首批次应用试点示范,宣传推介绿色建材生产应用成功范例。

(四)发展生产业

完善并加快发展从非金属矿地址勘查、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到工程总承包的建材工程建设服务产业链。促进建材工业生产制造与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现代物流等生产业融合发展。

(五)发展循环经济

支持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污染土壤和危险废物等,开展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副产石膏、矿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发展基于垃圾、固废的绿色生态和低碳水泥。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再生建材,基于农作物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废旧木制品发展生物质建材。

四、完善保障措施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组织落实,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价格、能源、环保等相关政策衔接,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建材企业并购重组,全力推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环保、住房城乡建设、质监、科技、国土资源、商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沟通衔接、会商协作,形成工作合力。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完善行规行约,引导和规范企业做好行业自律,开展信用评价,实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促进建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海绵城市信息化范文第5篇

看德国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重视顶层规划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从总体上来看,德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多突出强调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德国的发展历史、发展目标以及总体战略密切相关。德国自二战以后,全面启动城市废墟治理和重建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生态原则,注重生态体系建设,包括法律、政策、建筑、景观、乡村、修复和雨洪管理等。当前,德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融合,生态城市着重以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效率提升为战略,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技术强调整合都市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十分重视城市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利用城市运行中产生的各类数据、信息、知识、资源等,达到强化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提升对社会和产业服务能力等目标。从世界绿色城市的代表之一――法兰克福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的经验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做法值得关注:一是明确建设主题。法兰克福非常注重绿色发展,其目标是建设绿色城市,并成功提名为“2014年欧洲绿色之都”的候选城市;二是明确规划期建设内容。围绕绿色发展主题,法兰克福智慧城市规划提出了环城绿带、“超节能住房”、节电奖励、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垃圾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法兰克福电动交通2025战略”、水资源管理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三是明确牵头单位。与绿色发展主题相对应,法兰克福智慧城市规划主要是由环保局负责;四是重视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法兰克福已经建立了“法兰克福/莱茵-美茵数字中心”,为提供商和用户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的平台,促进城市及都市区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重点领域的实际应用

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能源、环境、交通、医疗、教育、建筑、金融、政务等。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德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节能、环保、交通、医疗等领域。在智慧节能环保方面: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德国加快了弃核的步伐,并开始实施能源转型战略,制定了包括六个法律和一个法规的“一揽子能源法案”,成立了能源监管独立专家委员会,制定了3年资助35亿欧元的能源研发计划,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和少量的生物质能、地热,提出到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德国能源比例的80%,到2020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40%的目标。2014年8月,又正式颁布实施《可再生能源法》。201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首次超过传统褐煤。如德国日照最充足的城市――弗莱堡市,充分利用这优越的自然条件,发挥欧洲最大的太阳能研究所――弗芝恩霍夫太阳能研究所的优势,制定了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将太阳能发电运用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在智慧交通方面,比较典型的是柏林的电动交通项目。柏林的目标是成为欧洲领先的电动汽车大都市。目前,柏林―勃兰登堡首都地区是德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实验室”,拥有220个公用充电桩。迄今实施的可持续交通项目涵盖了私人和家庭用车、电动汽车共享、企业车队、卡车货运、电动自行车等。

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经济的融合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方式和理念,也推动了相关企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智慧产业、智慧园区,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与智慧经济的融合。德国通过实施工业4.0战略和最近的《德国数字化战略》,不仅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发展优势,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又促进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引进、应用和本地产业化,推动了智慧产业、智慧园区的发展。柏林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该园区曾是德国乃至世界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心脏,此后亦经历了近30年的衰败,期间园区治安条件差、地下水被污染、企业居民纷纷搬迁撤离。自1991年开始,科技园区推行孵化器战略,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形成四大孵化器实体。为支撑德国实现能源转型2050战略,园区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并在园区规划、开发和运营管理中,落实生态和智慧理念,将生态友好、绿色能源利用、绿色建筑、慢通系统、电动汽车和海绵城市等落实到园区实际建设之中。至今,科技园区建筑节能水平达到德国领先,建造类型以被动式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为主,区域能源供应直接/间接实现可再生能源全覆盖。目前,在占地4.2平方公里的科技园里,已有科研院所16家,入园企业和研究机构超过1000家,从业人数16000人,集聚了光子和光学、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微系统和材料、IT与传媒、生物技术和环境、检测分析科技等六大产业,形成了科技城、高教城、传媒城、创业城、柏林州未来城等五“城”联动的有机生长模式。它已成为德国实施生态和智慧建设战略的重点示范。

学德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长

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实效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长期演进的过程,要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信息化水平、市民素质等各项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明确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近期的重点建设项目,然后务实推进、分步实施。要从每个城市的实际出发,选择与当地居民关心关注和政府社会管理中的难点领域开展试点,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分到合,逐步解决智慧城市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切忌贪大求洋,盲目跟风,不切实际地购置先进设备、系统软件,而在整体规划方面缺乏有效统筹,在要素资源和能力支撑方面缺乏有力保障,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影响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德国各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虽多集中在节能、环保、交通等领域,但在具体项目的选择和运营方式上,各地都有各自的重点和特色。德国人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也并不是说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就是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不断出现的前沿技术为市民提供便捷、经济且环境友好的公共服务,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只要能够促进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竞争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就可视为建设智慧城市。

政企合作,多方出资,积极推进多元化投资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种经济行为,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特别是企业的投资合作。德国为了更好地建设智慧城市,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的PPP模式,形成了运营模式多元化的特点,保证了智慧城市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营。

按照政府与企业在投资、建设领域的不同角色,德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了政府投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运营,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和公众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并存的态势。如德国柏林伙伴组织是柏林市的经济促进机构,由柏林市政府和私营企业各占一半股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柏林市政府负责柏林智慧城市规划策略的制定,确定智慧城市建设六大主题,负责智慧城市建设各方的组织联系,并建立公开的数据平台,将柏林800多个数据库全部开放;而柏林伙伴组织则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好规划策略的实施和十个试点区运营。

我们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改变政府大包大揽,过多依赖政府投资的状况,而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资运营模式,既要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也要激发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民生导向,不断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导向,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本质。建设智慧城市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提供更为科学、智能的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