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第1篇

1.学生对长篇新闻的结构把握不太准确。

2.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不完全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关注中国航天,感受到航天人员的敬业、诚信,学习航天人的执著、拼搏、奉献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航天事业,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分析整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课型】

导读课、合作讨论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PPT 1,上课!同学们好,请坐!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神五飞天”)

PPT 2,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航天英雄杨利伟圆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但大家可曾想到,这伟大梦想终于成真的背后,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挥洒了多少智慧与汗水,付出了多少牺牲与奉献……今天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来了解这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二、向学生展示“飞天”组图

(出示幻灯片三)飞天梦之一 龙在九天 我们的飞天梦做了几千年,那是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在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翱翔天宇的渴望。

(出示幻灯片四)飞天梦之二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让飞天梦具有浪漫色彩,更引发了后人无数的幻想。

(出示幻灯片五)飞天梦之三 敦煌飞天 甘肃敦煌地区的大量的飞天形象,是飞天梦走向现实的一种体现。

(出示幻灯片六)飞天梦之四 万户飞天 六百多年前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

三、合作探究

1.(出示幻灯片七)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反映最真实最简明的内容。新闻界有个“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思考:

你能从本则新闻的标题中看出什么?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虚实):

其一,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喻指中国飞天梦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探索过程。

2.理清文章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意义。(描述式+评论式)

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内容――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

现实―历史―现实

首尾圆合型结构,本文首尾两部分记录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二者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让人印象深刻。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和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主观评价)组成;而主体部分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而《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体部分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概括一下。)

3.筛选信息。

课文主体部分按照怎样的顺序回顾了中国航天发展史的重大事件?有哪些重大事件?

明确:时间顺序。

《飞向太空的航程》的主体部分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过渡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4.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梦想将变为现实,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欣喜的心情。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神五”后期的航天发展概况。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 2011年11月1日由改进型“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

总结: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无到有,从航天弱国到航天较强国,彰显了我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感受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展示出中国跻身太空强国的雄心壮志,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2.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及集体力量的可贵。

航天英雄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集体奖。

从2003到2013,中国载人航天走过了十年路程,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起飞,中国人在太空中行走的越来越远,而我们的梦想却越来越近,让我们向载人航天英雄群体致敬。

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

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爱岗、敬业、诚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

五、课堂总结

为实现中华民族载人飞天这一瑰丽梦想,一代代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攻坚克难,永不言弃,铸就了“特别能吃苦 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航程远未结束;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正向着更远更深处迈进,太空行走、交会对接、绕月登月,甚至飞向火星。(师诵)

让我们和中国航天人一起,和全体中国人民一起,和全世界所有的炎黄子孙一起,在中国航天精神的激励下,万众一心,与时俱进,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我们无比瑰丽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生齐诵)

六、布置作业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第2篇

关键词:“神七”航天文化传播国内影响 国际影响

2008年的峥嵘岁月,我们中国人经历了情感上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其中包括“神七”升空壮举给我们带来的欣喜、激动、荣耀和鼓舞。“神七”太空之旅其实也是航天文化之旅,在我们仔细品味和深入挖掘“神七”航天文化的丰富内涵之后,全面、科学地思考和阐释“神七”航天文化传播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尤其会让我们感怀和受益。

“神七”的外太空体验对于中国民众的心灵世界具有巨大的冲击效应。有网民这样描写:当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行走时,就不仅是将身体投放到一个开放的空间,而且由于是实实在在地获得一种在地球上绝无可能获得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将冲击十几亿的中国人。在进一步丰富了全人类的经验之外,更第一次丰富了中国人的生存体验。并由此开放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将中国人的目光和思想引向遥远的星空和未来,这不能不说是极富象征意味和里程碑式的意义。这种说法符合事实,代表了广泛的中国民众舆论。“神七”航天文化传播的国内影响主要表现是:它在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启示和改变了中国民众的某些思想文化意识。

“神七”航天文化传播促进了中国民众全面、本真的科学文化精神的形成

重温并延续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历史传统。中国的科学理性精神长期遭到以儒家伦理道德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的贬斥,从而使中国的统治阶层和普通民众都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轻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传统观念,即所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虽然现代社会中科学文化原来的这种末流和附庸的地位和处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但是,要使科学文化精神在中国深入人心。并且牢牢根植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可谓任重而道远。

“神七”航天员公寓取名“问天阁”,令人自然联想到屈原的名作《天问》。据王逸《楚辞章句》中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据此,“天问”相当于“问天”。“《天问》集中体现了屈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天问》应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开山之作、不朽之作。”虽然与伦理道德追求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比,《天问》所代表的科学理性追求的文化传统在中国长期处于一种隐性、弱势的态势和地位,但是其根脉绵延不断,其声音虽微弱却顽强。因为《天问》对先秦天道观的怀疑和抨击,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经典文本,所以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另类作品”和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神七”航天文化重温并延续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历史传统,成为中国科学文化精神薪尽火传、一脉相承的当今时代的促进力量。

促成并推动了科学文化精神的宣传教育。“神七”引发了中国全民科普运动和全国科技热潮,增强了全国的科技氛围,让中国民众更切实地感受科技魅力,更乐于接受科普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中国民众的科学素养。并且,“神七”科学文化精神的宣传教育不仅限于自然科学领域,有报道指出:如何将“神七”代表的科学精神“着陆到中国官方的行政管理工作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则是‘神七’成功后中国最大的挑战”。“‘神七’将‘夸父追日’的民族精神,融于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文明大同中。”“神七”航天文化传播成为科学文化精神宣传教育的绝佳途径,促成并推动了这场卓有成效的全民性的科学文化精神宣传教育,从而在扩大科学文化精神对中国民众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中国民众的科学文化意识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明确并突出了超越“科学主义”的科学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单纯的“科学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倾向:把科学局部的知识理论视为人类全部的知识理论,把科学的相对真理视为绝对真理,并傲慢地认为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学问和领域都没有研究的必要。把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视为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神七”明确并突出了全面、本真的科学文化精神的重要意义,它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超越单纯的“科学主义”的。以“神七”为代表的中国航天飞船在太空领域的奋勇进军,昭示了中国人用智慧征服未知世界的决心和勇气,是一种科学进取精神的体现。但是,“神七”的航天文化表明:宇宙太过博大。迄今人类科学的认识以及智能、体能又非常有限,人类的航天活动并非完全能够征服宇宙,并非简单地打造“人定胜天”的科技传奇。对天(宇宙)的尊崇和敬畏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神七”的一些报道就此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体现了“神七”航天文化睿智、严肃和深厚的科学理性精神。例如,“对于宇宙,我们应有一种敬畏感。‘天问’就含有敬畏之意,‘问天’更离不开敬畏之心。有敬畏,才会尊重科学而不蛮干。敬畏就是‘我渺小,它伟大’,人类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对自然、对环境,还是对地球、对宇宙,怀有敬畏感是多么重要。”“神七”这种全面、本真的科学文化精神有利于使中国民众正视关爱和敬畏天地自然之心欠缺的现实状况,揭示出在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中,人类由于高度自负而产生的文明精神与知识传统的偏颇和狭隘,提醒中国民众保持尊重科学与在心灵世界中恢复对“天”的敬晨的统一。

“神七”航天文化传播向中国民众彰显了积极、健康的大国国民心态

彰显了自信、从容的大国国民心态。此次“神七”飞天,从发射前准备到太空翱翔,大量使用了媒体现场直播的方式。现场直播把“神七”的活动第一时间原汁原味向世界传播,有关“神七”的一切几乎都处于完全公开透明之中,始终置于世界公众的注视之下。并且在此次“神七”的新闻宣传活动中,东风航天城第一次对海外媒体开放,“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第一次向海外媒体开放。公开透明既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力量。“神七”飞天全程透明公开,向中国民众彰显了自信、从容的大国国民心态。

彰显了宽广、博大的大国国民心态。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一个世界主义的传统,并且中华文明之世界主义具有宇宙主义、和平主义、文化主义、不反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四大特征。

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说:“在出征仪式上,当我走出问天阁、回头挥手的时候,眼睛里是含着泪水的。我真切地感到,国家给了我力量,让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飞船入轨后,当我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又是另外一种震撼――把近10吨重的东西弄到距离地球几百公里外的地方飞行,这凝聚了人类的共同智慧,我的背后是整个人类社会、整个地球为我作支撑。”@中

华民族是胸怀天下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崛起志在谋求全世界和谐幸福与共同发展。我们的航天人深怀对全人类的感恩之心,以自己之力回报祖国,并以国家之力回报全球。“神七”的“问天”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问天”,同时也是“地球人”的“问天”。“神七”的航天征途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征程,体现了全人类共同的名义和理想。我们的宇航员和航天人不仅拥有强烈的祖国意识,更有非凡的人类意识和宇宙意识,向中国民众彰显了宽广、博大的大国国民心态。

彰显了成熟、清醒的大国国民心态。对于“神七”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媒体和航天人、中国政府和民众并没有沾沾自喜、夜郎自大,而是科学、理性地加以认识,向中国民众彰显了成熟、清醒的大国国民心态。

这种成熟、清醒的大国国民心态主要表现为:(1)差距意识。一是指中国与美俄航天强国的横向比较的差距意识。二是指我国现阶段航天成果与我们航天长远规划目标的纵向比较的差距意识。“归零”意识。新华网2008年9月28日的报道《“神七”回家,中国航天事业站在新起点》指出:“神七”与“神六”一样不辱使命,我们同样需要自信、自警、自强地对自己说“所有的成绩都已经‘归零’”,进而尽快回到那光荣而艰苦的圆梦历程上,继续向更高的科技高峰攀登。(3)忧患意识。面对美俄等航天一流强国的明显优势和日、印等国航天事业咄咄逼人的有力竞争的严峻形势,我国航天界不乏忧患意识,从来没有、也从来不敢高枕无忧。(4)对百年民族悲情的超越意识。“神七”的伟大成就激发了中国民众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神七”航天文化的传播理性地避免了过分的渲染甚至夸夸其谈,避免引发在空泛的或者情绪性的“爱国”口号下遮饰着的脆弱、偏狭的国民心态,即“弱者的骄傲”心态,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因爱国而误国的教训,超越了百年民族悲情。

“神七”航天文化传播为中国民众养成“尽善尽美”(“止于至善”)的质量意识树立了光辉典范

为养成“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质量追求意识树立了光辉典范。“尽善尽美”和“止于至善”原本分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和人格修养的重要概念,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对于“尽善尽美”和“止于至善”境界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后来也延伸为一种追求高层次、高品位、高质量的含义。“神七”航天文化传播为中国民众养成“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质量追求意识树立了光辉典范。“神七”航天系统工程采用的是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生产质量标准。因为每一个微小环节。哪怕是一颗螺丝钉的质量问题,都将让这一浩大的人类工程前功尽弃,变成一场灾难。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神七”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文化中的精密、严谨、精确、安全的质量观。“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质量追求意识成为“神七”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以“神七”为代表的航天文化是“创造一流、确保万无一失、确保百分之百成功率、把风险降到最低的文化”。

为养成“只能优秀,不能伪劣”的质量敬仰意识树立了光辉典范。“神七”飞船这样的“尖端制造”能做到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把我国的“普通制造”做得更加尽善尽美,本来应当不在话下。能太空漫步的民族没理由做不好奶粉,可是2008年的“奶粉事件”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产品品质及浸润其中的品质文化缺乏敬畏的难题。“神七”航天文化传播为中国民众养成“只能优秀,不能伪劣”的质量敬仰意识树立了光辉典范――将质量安全放到第一位,将万无一失的质量信仰灌输到每个细节:经济效益让位于质量效益,特别强化安全效能:将产品质量和信誉上升到民族生产力形象的高度,将“质量立厂(品牌)”上升到“质量立国”的高度。这种质量敬仰意识必将为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和安全漏洞的彻底纠正发挥重要作用。

“神七”是中国继奥运会之后又一个向全世界集中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载体。从一定程度上说,“神七”形象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精彩缩影。“神七”航天文化传播的国际影响表现为有效地宣传和塑造了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神七”航天文化传播肩负着宣传和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光荣使命

早在2003年10月18日,在日本东京闭幕的第十八届世界宇航员大会上,发表了一项由与会的世界15个国家的66名宇航员署名的共同宣言。宣言呼吁:让世界各国的成熟文化贡献于今后的宇宙探险事业;人类从宇宙中获取的经验应该成为整个世界的共有文化。“神七”航天文化传播的主题与此契合:“神七”不仅是民族心愿和情感的凝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典型标志和集中体现。《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航天人要坚持把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准则,围绕完成“国家级”任务、树立“国家队”形象,强化“国家使命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日本《产经新闻》认为,对于“视载人航天为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象征的中国”来说,“神七”的发射“可以说是继奥运会之后又一项宣扬爱国主义、加强民族团结和展示国家威望的政治行为”。《产经新闻》的这种阐述在世界舆论中很有代表性。由此可见,由于“神七”文化本身的特征、“神七”的“国家队”的自我定位以及“神七”的全国性政治宣传意义等多方面的原因,“神七”航天文化传播肩负着宣传和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光荣使命。

“神七”航天文化传播具备了宣传和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强大力量

我们可以发现“神七”航天文化传播具备了宣传和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强大力量,这可以从青花瓷、电纸书、中医药等“神七”飞天搭载物上得到证实。从历史事实来看,千百年来,瓷器、中国纸、中医药及其相关技术曾经传到世界各国。在历史上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不可缺少的使者和纽带。从现实情况看,“神七”飞天搭载物因为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的比翼齐飞、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精神的相辅相成、物质文化精华与人文精神气质的相互辉映而谱写了航天文化新的光辉篇章,并光荣地载人世界航天史册,也具备了宣传和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强大力量。例如中医药在航天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前景。航天员首席医监医保医生、航天员医监医保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李勇枝说:“西方国家十分关注中国航天医学的最新进展,俄罗斯、欧洲都在尝试把中医药运用于航天医学,比利时政府则优先资助航天医学专家搞中医药研究。”“我们希望让这个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走向国际。”

“神七”航天文化传播在全新的高度完成了正面的中国形象的宣传和塑造

我们对“神七”形象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有的网友这样形容:太空这个荧幕够大,如今正在巡演的是中国的“神七”大片,也叫神奇大片,观众是全世界。在当今西方主导国际话语权的世界新闻传播环境中,“神七”形象宣传是中国继“奥运”报道之后获得的全面的、不间断的、自主宣传和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机会。“神七”航天文化传播突出了“神七”航天文化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有力地证明了“神七”航天文化对世界航天文化的影响和贡献,这样就显著地提高了“神七”新闻报道的文化品位和独特个性,避免相关报道被铺天盖地的同质化的报道所淹没,促使它在众多相同题材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光彩照人的“亮点”,从而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完成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和塑造。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第3篇

(1)首先为了照顾我们会场中许多女士,请在座的男士不要在会场内吸烟!

(2)为了让您享受到安静和谐的气氛,请大家将手机关闭或调至震动档。

(3)请勿随意走动。版权所有

(晨操:向前冲)

男:女士们\先生们,

女:亲爱的来宾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男: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寿险十年,感谢有你”—2005年度精英表彰会暨客户答谢会现在开始,我是主持人.

女:我是主持人,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全体同仁,对到会的精英和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合:欢迎你们!

男:今晚,在这充满着喜庆的殿堂里,我们一起来分享累累的硕果;

女:今晚,在这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中,我们共同来回味成功的喜悦。

男:回顾2005年,中国人寿要向各位献上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女:下面我们将相关事迹向大家作一简单汇报。

男:2005年5月31日中国人寿获评世界著名品牌,以457.46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入选行业十佳品牌,在所有入围的保险企业中排名第一。

女:2005年7月2日“首届中国消费者喜爱品牌民意调查”结果在人民大会堂揭晓,中国人寿获消费者最满意最喜爱的第一品牌。

男:中国人寿当选“2005财经风云榜”最受信赖保险公司

女:中国人寿获2005年度中国最佳表现公司。

男:中国人寿获LOMA亚太区教育成就大奖

女:中国人寿独家承保“神六”航天员,

男:中国人寿为航天事业发展保驾护航的“神六”航天员获保险保障超千万元

女:2005年,中国人寿是充满精彩和辉煌的一年;

男:2005年,我们绍兴分公司同样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年。

女:2005年,中国人寿绍兴分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业务推动,“春雷行动”我们用勤奋和真诚谱写了国寿绚丽的篇章;

男:“百强精英挑战赛”业务伙伴发扬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女:“激情盛夏”活动中,我们以饱满的激情、用辛勤的汗水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男:“秋季大练兵·鸿鑫大决战”,我们更是上下齐心、开拓进取铸就了事业上一个又一个的精彩和辉煌。

女:此时此刻,我们有理由骄傲,有理由自豪,更有理由为公司、为自己的成功喝彩!

男:今天,我们2005年度脱颖而出的营销精英都相聚在咸亨大酒店的咸亨殿,共同来分享成功的喜悦。

女:员工的成功是领导最大的欣慰,因此,我公司领导非常重视本次会议,在繁忙的年终工作中抽出时间亲临会议现场。出席今晚答谢会的公司领导有:

男: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XXX先生;

女: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绍兴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XX先生;

男: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分公司个险销售部经理XXX先生;

女:同时来参加的还有来自各县(市)支公司的领导们,对于他们的到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

男: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人寿绍兴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XXX先生上台致欢迎辞。

(掌声感谢)

男: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人寿绍兴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XX先生上宣读2005年度表彰文件。

(掌声感谢)

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精英们的风采。

(胶片)介绍精英及所邀嘉宾。

××精英非常感谢所有客户对她的支持和关爱,今晚她特别应该感谢的客户是来自某某企业的董事长×××先生,今天他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并为×××颁奖,对他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逐一介绍)

现在颁奖开始,在颁奖前作友情提醒:

报到名字的精英及所带的客户嘉宾一对一对在右边相对应排成两队,获奖精英首先在礼仪小姐的引领下上台,再由礼仪小姐引领客户嘉宾上台为精英颁奖,颁奖结束后先由礼仪小姐的引领客户嘉宾回回座,再由礼仪小姐的引领精英回座(并合影)

首现颁发的是

一、**奖:

请报到名字的精英及所带的客户嘉宾一对一对在右边相对应排成两队。

在这里对为我们获奖精英颁奖的客户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获奖的精英表示衷心祝贺,请回座。

二、**奖:

请报到名字的精英及所带的客户嘉宾一对一对在右边相对应排成两队。

在这里对为我们获奖精英颁奖的客户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获奖的精英表示衷心祝贺,请回座。

三、**奖:

请报到名字的精英及所带的客户嘉宾一对一对在右边相对应排成两队。

在这里对为我们获奖精英颁奖的客户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获奖的精英表示衷心祝贺,请回座。

四、**奖:

请报到名字的精英及所带的客户嘉宾一对一对在右边相对应排成两队。

在这里对为我们获奖精英颁奖的客户嘉宾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获奖的精英表示衷心祝贺,请回座。

女:刚才在颁奖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我们获奖的精英们个个都是光彩熠人,我们很清楚他们每一份收获的背后都孕育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每一次享受喜悦的同时都会对默默支持你们的客户报以由衷的感谢。

男:接下来有请国寿舞蹈队为我们带来的舞蹈表演<感恩的心>。

女:感恩的心,感谢有你,因为有你所以才有勇气做我自己.这道出了我们营销精英的感谢之意承诺之心,姑娘们的一曲“感恩的心”跳出了我们全体业务伙伴的感恩之情.

男:的确,公司能有今天的辉煌要感谢业务精英昨天辛勤的付出,我们业务精英能相聚在此共同庆祝成功的喜悦要感谢所有支持和关爱他们的客户.

女:同样,我们千千万万的客户通过保险享受到利益和保障时也在默默地感谢我们公司,感谢服务于他们的营销伙伴,感谢我们的寿险行业.

男:寿险行业是朝阳行业,它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我们寿险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将与日俱增!

女:55年的历史让中国人寿成为亚洲最具知名度的人寿保险公司。2005年中国人寿再次成功入选世界500强排名第212位,在中国进入500强的企业中排名第四。2003年6月24日中国人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制为股份制保险公司,并以优良的资产组合于2003年12月17日、18日分别在美国纽约、香港成功上市。

男:接下来请观看当时的上市盛况。

播放CCTV

男:2003年的中国人寿谱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辉篇章,

女:中国人寿以令人信服的实力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已经两周年。

男:2005年的中国人寿继续创造了令人自豪的辉煌。

女:中国人寿以国内企业排名第4的身份成功入选世界500强,排名212位。

男:辉煌而瞩目的成就,印证了中国人寿的优势和实力,

女:中国人寿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公司员工和业务精英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客户对我们的支持与关爱;也离不开广受老百姓喜爱的国寿产品。

男:尤其是股改上市后推出的新险种——XX,更是受到广大客户的热烈追捧。

女:中国人寿绍兴分公司2005年也借着“XX”的东风以保费10亿元的佳绩,坐拥越城60%的寿险市场。

男:如此受市场热爱的XX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借助今晚的答谢会,我们公司请到优秀讲师为大家献上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各位嘉宾介绍一下讲师的一些情况,,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讲师上台。(专题时间)

女:谢谢先生精彩的授课,在此,我要补充一下,先生拥有多年的金融和保险研究经验,通过他刚才的精彩授课,让我们了解到了最新的理财观念,最新的国寿资讯以及一条全新的投资渠道

男:通过刚才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寿险行业的闪光点,他的收益比银行要高,流动性比房产要好,风险性比股票\期货要低,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部都是免税的.

女:真可谓是前途无量,让人受益菲浅!

男:中国人寿作为行业的领跑者,我们曾赢得光荣和至尊。

女:中国人寿还将在大浪淘沙的博击中,再度辉煌、一路领先。

男:在这里我们真诚地邀请在座的各位鼎立相助,一路同行

女:有您的同行,我们将会快马加鞭,再创辉煌。

男:各位嘉宾,我们今天的恳谈会一方面是向各位贵宾汇报我们公司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也是能够及时地向大家展示我们公司最新产品。

女:为了答谢各位嘉宾多年来一贯的支持和厚爱,也为了能够让大家尽早拥有国寿最新产品,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合作恳谈时间,

男:我们有一份签约合作意向书,请大家填写完整,不清楚的地方大家可以向客户经理以及工作人员进行咨询,你的意向决定以后,稍后将会在工作人员和客户经理的带领下,上台与总亲自签约.现在有请我们的礼仪小姐为各位嘉宾发放资料。(音乐响起)

男:我们有十分钟的交流和洽谈时间,签订合作意向书后可以交给最近的工作人员,稍后您将在客户经理的带领下,上台与X总亲自签约。我们的X总也特意为上台签约的嘉宾准备了一份精美礼品()。

男:真诚的感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真诚的祝愿大家未来的事业蓬勃发展,生活美满幸福。

女:美妙的音乐已经响起,丰盛的酒宴已经呈上,接下来我们即将进入今天的晚宴时间,让我们有请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分公司总致祝酒辞。

男:谢谢总对我们的美好祝愿,让我们欢欢喜喜的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下面请欣赏女声独唱《大树对根的情谊》

女:真诚的感谢大家对我们的信任,真诚的祝愿大家未来的事业蓬勃发展,生活美满幸福!

男:今夜因您的到来而蓬荜生辉,今夜因您的加盟而星光灿烂.

女:今夜充满温馨,今夜充满真情,今夜连空气中也飘着美好的祝愿.

祝各位在未来的日子里: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第4篇

2007年10月24日,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流传千古的“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西昌这座有着“月亮女儿的故乡”之称的地方开始变为现实。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绕月工程的实施,浩渺的太空似乎总有一只手,牵引着人类探索的步伐。正是在一个个传说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延伸着自己的脚步。

――编者按

千年神话――飞天梦

在“CCTV复兴论坛”上看到的中国飞天神话。嫦娥奔月和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后,什么是我们最深沉的梦想?中国人对月球总有着独特的情怀,因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美丽神话。种种瑰丽的想象,虽都以悲剧告终,但其中心思想都是寄托着华夏儿女的飞天梦想,更凸显了中华民族探知月球的愿望。

故事一:嫦娥奔月华夏儿女飞天梦

相传远古时,天上出现了10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生活无法继续。一个叫后羿的英雄,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9个太阳。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百宝匣里,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3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其后,身体竟然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身边成了仙。

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当晚月亮特别圆,同时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这就是嫦娥飞天的故事。

故事二: 吴刚捧出桂花酒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那也是另一个和月亮有关的传说──吴刚砍伐桂树。据说,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到天界修道。太阳神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3年学仙道之时,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3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

这事随即惹怒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上,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500丈,随砍即合,必须不断砍伐,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两则传说是古人想象的神游,而我们现在不是神游了,而是真正飞到月球去探索。嫦娥一号卫星飞天揽月,实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美好的追求,将这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神话成真! 嫦娥如期飞天

“嫦娥奔月”,这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正在成为中国飞天的现实。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海拔1500米的西昌,有着“月亮城”之称。火箭升空的那一刻,西沉的夕阳和火箭喷出的烈焰在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这是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

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后,位于南太平洋海域的中国远望三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于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25分成功测控到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初始地球轨道。

18时25分,远望三号测量船发现目标,数据显示雷达跟踪正常,卫星遥测和火箭遥测接收正常。18时28分,测控显示火箭三级二次关机,末速修正开始。37秒后,末速修正关机,火箭调姿到位。18时29分,星箭分离,嫦娥一号卫星正常进入初始地球轨道。随后,嫦娥一号卫星开始消除初始偏差,建立巡航姿态。

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

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至今,中国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而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科学家指出,嫦娥一号卫星预计在11月底首次“绘”出月球某个区域的图像。

38万公里 嫦娥如何奔月

2007年10月24日,凝聚无数目光的“中国嫦娥”将搭载长三甲火箭告别“故乡”,开始出使月球的旅程。

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嫦娥一号卫星将于2007年11月7日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

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到抵达遥远的“月境”,在长达十多天的日子里,“中国嫦娥”将如何走完38万公里的漫漫旅程?有关专家详细解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飞行路线图。

借力飞天

伴随发射点火的巨大轰鸣,在长三甲“大力士”的托举下,“嫦娥”将首先被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5.1万公里、运行周期约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随着星箭分离,“嫦娥”将开始孤寂的旅程。接下来,整个飞行过程都将依靠嫦娥一号自身的控制系统与推进系统来实现。

绕地而行

在发射完成后的7天时间里,嫦娥一号实际上是以一颗“地球轨道卫星”的面目,在调相轨道展开自己的旅行。但不同寻常的变化将有条不紊地发生。

随着第1次远地点的加速,卫星的近地点高度将被抬高至600公里,但轨道周期仍为16小时。在16小时轨道运行总计数10小时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将进行第1次近地点加速,将自己送入周期为24小时的停泊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嫦娥”将进行长达3天的“耐心”飞行。

据悉,根据事先制定的预案,嫦娥一号卫星在停泊轨道上将有1-3天的“变量”。科研人员通过这样的设计以解决发射日期后延的问题,增加发射机会。“发射每延后一天,在24小时轨道的运行时间将减少一天。”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黄江川说。

但平静只是暂时的。在停泊轨道飞行3天后,嫦娥一号将实施第2次近地点加速,将自己送入远地点高度12.8万公里、周期为48小时的大椭圆轨道。

在这个轨道上,嫦娥一号将创下中国飞天器到达的最远距离。

奔月之路

2007年10月31日,当嫦娥一号的飞行第3次“莅临”近地点的时候,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也将来临――此时,嫦娥一号将实施第3次近地点加速。顺利完成后,卫星的飞行速度将提高到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10.9公里/秒,进入远地点高度为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开始向着月球飞去。

专家指出,在奔向月球的飞行过程中,将根据测定轨的情况以及前几次变轨的情况,可能适当安排2-3次中途修正,使它能够按照预定的设计要求到达近月点。

嫦娥绕月

在地月的通道上,嫦娥依然将孤独地飞行将近5个昼夜。

经过长途跋涉,承载无数传说的月球将终于出现在“中国嫦娥”的眼前。此时,高速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将放缓自己的脚步,开始第一次“刹车”制动,以使自己被月球捕获。也就在这一刻,月球将正式拥抱来自中国的“信使”。这一天,时间将被定格在“2007年11月5日”。这一刹那,中国嫦娥一号将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激动人心的时刻之后,必须的调整仍将进行。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制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运行的椭圆轨道将逐步变为轨道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至此,来自中国的“嫦娥”将正式进入为之精心选定的地方……用整整一年的时间,静静地萦绕、端详着那华夏子孙千年的梦想之地,并向远方的“亲人们”传递着她所看到的信息……

嫦娥奔月十大关节点

“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那么,这10个关节点指的是什么呢?

关节点一 发射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誉为“金牌火箭”的三号甲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纬度低、海拔高、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成为发射嫦娥一号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 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三号甲运载火箭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嫦娥一号送入近地轨道。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 变轨

当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2007年10月25日下午,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10月26日下午,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

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这一时刻大约发生在10月29日。

关节点四 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热身”后,2007年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迅速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关节点五 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

关节点六 制动

2007年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进行减速制动,也就是“刹车”。只有这样,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刹车”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我国科学家已经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

关节点七 绕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第一次近月制动,将发生在2007年11月5日,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此为真正的绕月卫星;11月6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11月7日前后,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嫦娥一号卫星这时将向地面传回经过公众投票选出的30首歌曲。

关节点八 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

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资源量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 传输

嫦娥一号卫星如何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嫦娥一号卫星携带有定向和全向两部传输天线。巨大的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在北京和昆明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 研究

能否充分利用好嫦娥一号获得的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

“嫦娥探月”

――中国首次绕月探测意义深远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对遥远月球展开探测的第一步,也是中国飞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

在世界和举国公众对这一事件的强烈关注中,“嫦娥探月”的意义实际已远远超出了工程本身,具有深远影响。

国家综合能力的“崭新亮相”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大量的高精尖技术成果,已被公认为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人类探测月球的脚步从未停止。在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领域,一些国家已经有了很多的收获和经验。

在中国,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紧跟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探测月球,是中国科技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积累的一个必然结果。

“开展月球探测,对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迈向深空”的航天新阶段

月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它本身的环境特点,使它成为人类迈出地球摇篮,走向深空的门槛和试验场。通过月球探测与实验项目,人类不但可以学会如何“离开地球家园”,还可以将它作为进入更遥远空间的“中途岛”和转运站。适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已成为各国航天活动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的重大举措。

专家指出,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绕月探测工程将成为中国航天活动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带动效应”影响深远

重大工程可以带来科技发展的重大飞跃,激发国家科技创新能力,这是各国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一项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实施月球探测这样的重点工程将强有力地带动光学通信和高速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

今天,美国民用和国防工业的许多关键技术,都直接来自于对阿波罗技术的消化、优化和二次开发。阿波罗工程产生了3000多种专利技术,很多都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生产力,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个工业体系中。

人们注意到,在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项目所实施的时间里,中国现有的运载能力、卫星技术等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整合和推动。随着科学探测的成功实施,必将有力带动空间天文学等各门学科、科研能力的进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与月球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一步

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无论是月表的太阳能,还是月壤中清洁高效的氦资源,都有可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开展月球探测,将迈出积极参与月球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一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的贡献。

有力推动外空事务和国际航天合作

月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资源。1984年,联合国通过了《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如今,如何保证履行《月球条约》规定的权利、义务及有关权益分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专家表示,中国作为外空委的成员国,适时开展月球探测,取得进展和成果,不仅有利于中国在外空相关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将为推动国际航天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航天事业的最新成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而精办学特色学科交叉研究型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樊鹏(1987-),男,河南焦作人,华中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李忠云(1955-),男,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21-03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历史并不像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那样悠久,规模也不如伦敦大学、斯坦福大学那样庞大,却在当今全球高等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最新的2011~2012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荣登榜首。因此,分析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发展模式及其特色,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及理念形成

(一)社区学校阶段

1891年,加州理工学院成立,前身是色罗珀工艺学院,由语法学校、高中、教师训练学校、商业学校、初级学校和一个俱乐部的晚间和暑期课程班六个部分构成。当时的加州理工学院只是一所社区学校,其办学目的是为学校周边居民提供就业训练项目和素质修养提高等教育活动。

(二)技术学校阶段

1907年,在科学界因著书立说创立了新天文学而名声鹊起的科学家海耳加入该校校董会,为该校的发展提供了转机。受海耳“把学校建设成一所高水平的技术学校”思想的影响,学校解散了商业、师资训练、中小学课程学校,只保留理工学院,并完善理工学院的发展,开设了电机工程课,开始了该校的转型发展。

1911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该校视察时说:“我希望看到像色罗珀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每100名学生中有99名比一般人做得更好;我希望看到能够开凿巴拿马运河与在国内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人;我更希望看到剩下的那第100位学生受过良好的科学文化熏陶,成为像你们伟大的天文学家海勒那样的人。”①罗斯福总统的此次讲话对该校的办学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学校开始致力于培养罗斯福所说的那“第100位学生”。

(三)转型发展阶段

1920年,该校改名为“加州理工学院”,随后开始致力于追求最重要的科学研究,定下了“培养创造型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以应教育、管理和工业发展之急需”的培养目标。学院在原有的工程学科的特色基础上,发展建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来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随着学科发展,学校逐渐扩充了英语、历史、经济学课程,慢慢形成了该校“小而精”的办学特色。

(四)稳健提升阶段

加州理工学院至今仍遵循着“学科不求过多,范围不求过宽,严格保证学生入学和学习质量”的办学方针。而追求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成为加州理工学院至今不变的目标。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扩大规模是不可避免的,但董事会坚持谨慎而稳健的政策,规定只有达到与物理系和化学系同等水平情况下才允许建立新系。加州理工学院的每一位校长都有向董事会保证遵守学校的传统,把学校办成一个小但水平很高的学校。②20世纪末,加州理工学院已跃居美国一流大学前列。一流大学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因为大学都有自身的规律,大学的发展是一个量化累积的过程。加州理工学院建立至今也只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能够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发展中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二、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

(一)独特的“小而精”模式

加州理工学院从人数到规模等方面都体现其“小”的特色。学院只有50.18公顷土地面积(约等于700余亩,相当于我国一个市级示范性高中的面积),从1920年的10名研究生、35名本科生发展到现在的1000余名研究生、900余名本科生的规模。师生比例大体上保持在1∶3的基础上。其院系设置也极为简单,仅有六大学系:生物学、化学及化学工程系、工程与应用科学、地质学及行星学、人类学和社会科学、物理数学和天文学。加州理工学院保持在校生规模两千余名,但学院的教授和毕业生中分别有31人32次(鲍林曾两次获奖)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学生中有1个诺贝尔奖得主,比例为世界大学之冠。加州理工学院虽然只有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共900名,但其有66个国家科学院院士、33个国家工程院院士和80个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相当于现今全体教师的36.7%,这在全美乃至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费曼、密立根、盖尔曼,著名的天文学家哈雷、遗传学的鼻祖摩尔根、火箭专家冯・卡门都曾执教于此。加州理工学院虽然只有生物学、化学及化学工程系等六大学系,但是该院研究生课程门门都出类拔萃。正是因为“小而精”,加州理工学院才为这些成绩的取得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独特的学科建设

1.建立引领时代前沿的学科。加州理工学院从建校以来,就定下了“培养创造型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以应教育、管理和工业发展之急需”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学院自身的优势,进行时代最需要的科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重点发展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遗传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学校结合国际一线前沿,重点发展国防科学;20世纪50年代,又致力于空间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进行研究。学校时刻都能够及时地感知和掌握不同的时展要求和科学发展规律,并能够及时作出战略调整,从而使该校的发展紧跟时展的步伐,始终保持在学科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为优势学科发展创立支撑学科。加州理工学院为了使优势学科得到更好的发展,积极带动一批非优势学科的发展。20世纪初,学校在转型发展时,解散了商业、师资训练、中小学课程学校,只保留理工学院。为了理工学科的有力发展,学院开设了电机工程等课程来支撑理工学科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学院在原有的工程学科的特色基础上,相继建立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来促进特色学科专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学院引进了政治学、经济学等国际一流学者,以社会科学来支撑原有理工学科的发展。这些非优势学科不仅得到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优势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这样一举两得的学科建立,为该校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渗透。加州理工学院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打破并超越旧的学科界限,于是特别注重不同学科间的渗透与交流,追求自身有优势、时代最需要的科学研究。化学家诺耶斯提倡开设生物课,并致力于生物化学的研究;化学家鲍林基于量子理论创造了化学键理论;遗传学家摩尔根鼓励研究者同那些所学专业与自己不同的生物学家协作攻关,产生了遗传学学科。不仅如此,学院还在原有理工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生项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院引进的几位从事跨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鼓励学生将天赋用于经济学与政治学领域的发展,并把这些学科的原理与物理学、公共政策等诸多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加鲜明的研究特色。③

(三)独特的培养模式

1.注重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加州理工学院认为本科教学课程是为学生提供较渊博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适应不同工作的需要。因此,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入学后都会进行一到两年的通识教育。入学后,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学习之外,还需学习数学、物理学和人文社科方面的基础课程。例如,理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要求修够108个学分的文科课程。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专业知识的拓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加州理工学院不仅注重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学院实施的“暑期本科生研究奖学金项目”为本科生提供了参与科研的机会。本科生可以向学校进行项目申请,并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项目结束后,学生需提交书面报告,总结在项目中的研究方法、最终效果等。加州理工学院的本科生都能够积极地参加这种项目,有些还能将自己的科研汇报发表到一定的学术期刊上。这种项目建设让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独特的资源建设

1.一流教师的引进。要想发展成一流的大学,就必须要拥有一批一流的教师。加州理工学院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始终拥有着一批国际化的科学家,这也是学院走向国际一流的一个不能或缺的因素。从海耳、鲍林、诺耶斯、密里根的到来,带动了学院天文、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到地震学家古腾伯格斯的到来,使世界地震研究中心逐步转移到加州理工学院;再到美国航空技术的先驱冯卡门的加入,加州理工又带动了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一位位一流大师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一门学科的建立,更带来了一种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他们周围的老师和学生。正是有了这些国际一流科学家的加入,学院才得以培养了一流的科学家与工程师。

2.一流实验室的建设。在加州理工学院,科学是其永不改变的主题。创建至今,学院拥有了一批世界顶尖的实验室和研究所,三十多个实验室、研究所都有一流的设备和科研力量。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和宇航研究中心是该领域的世界研究中心;著名的实验室还有古根海姆实验室、物理研究中心等。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在这里完成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如在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盖克望远镜的帮助下,天文学家施密特发现了类星体、学院科学家绘制了天文图。

三、加州理工学院办学理念、特色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启示

加州理工学院能够荣登世界大学排名的榜首,是与时俱进、调整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果。它确立了自己“小而精”的办学特色和以科学为主题的办学理念,使其在当代知识经济的竞争中首屈一指。研究其发展,旨在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及启示。

(一)准确定位――规模与质量的把握

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重在质量的提升,并非规模的扩大。总理曾强调过:“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④学校规模的大小与质量不一定能够形成正比,就像加州理工学院的建设,其规模并不大,却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目前,我国高校不断地扩张校园占地面积、扩大招生人数、求大求全的发展。广阔的校园面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壮大的学生规模,降低了生源的质量;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影响了特色学科的发展。再加上随着人口生育高峰的逐渐逝去,每年高考人数也将会缓慢逐年递减。这样一味地扩大学校规模,不利于一流大学建设。作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高校,不应把重点放在规模的扩张上,而应在与时俱进地对学校规模进行合理把握的基础上,发展学校特色、提升教育质量,为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育人环境。

(二)汲取精华――学校特色的确定

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告诉我们,一流大学的建设不在于规模的大小,更不在于学科门类的多寡,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特色,并保持自己的特色发展。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大学办学特色应该理解为:大学在培养人才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办学气度、作风和办学特征的集合。⑤牛津大学副校长科林・卢卡斯在“21世纪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上说:“面对日益多变的社会现实,一些大学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状况令人担忧。”⑥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保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理念,才能使大学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加州理工学院在发展初期就确定了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方向,这为其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应该找准定位,把学校的特色学科做大做强。

(三)出类拔萃――优势学科的发展

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不会都是一流的,但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一流学科。一所高校要在国内或国际成为一流,最重要的是要在一、两个学科领域首先突破,真正达到国内或国际一流,并带动其他学科整体上水平。从大学学科的构建框架来看,它的体系一般由主题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几个部分组成。主体学科是大学的基本要求。主干学科一般体现了大学的优势和特色,并且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支撑学科为学校的主体学科、主干学科、特色学科提供支持。从此可以看出,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在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州理工学院不仅拥有自己结合时展的优势学科,而且围绕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建设了一批服务于优势特色学科的支撑学科。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应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学科。在研究型大学中,特色学科不求多,但求有优势、特色明显。同时还要突出重点,依托优势学科创建品牌专业。当然,在建立特色优势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应像加州理工带动一批支撑学科的发展,这将有力地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建立。

(四)和谐互融――交叉学科的融合

学科建设是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基础性工程。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在突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各学科的交融与和谐发展,这样可以打破专业的界限进行科研立项,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综合性的人才。加州理工学院通过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创新了互融学科的发展。多学科交叉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和主要驱动力,在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中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有效性。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科技人才集聚的比较优势,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承担多学科交叉项目的一支重要力量。⑦在如今的社会,“创新”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创新的产生。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已经拥有比较齐全的学科门类和强大的科技人才团队,在此背景和基础上,通过交叉学科的和谐互融,不仅能提高高校科研竞争力,也将大大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五)拔尖创新――精英人才的培养

所谓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被社会承认的在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精英人才。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要想取得最终的成果,不仅需要优质的教师、特色的学科、丰硕的科研成果,还需要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加州理工学院始终遵循“培养创造型的科学家或工程师,以应教育、管理和工业发展之急需”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一批批优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因此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首要任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体现研究型大学教育的直接成果。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研究型大学建设要结合自身特色,在一批一流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科研、重大工程项目等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更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只有在坚持自我办学特色、发展特色优势学科、进行学科间的交叉互融、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进行身体力行的改革,才能早日建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注释]

①蓝劲松.小而精的学府何以也成功――对加州理工学院崛起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3(1):67.

②李敏.小而精:加州理工学院的定位与特色发展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4):41.

③徐敦楷.高水平特色型高校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Z1):29.

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EB/OL].news.省略/newscenter/2009-01/04/content_10601461_1.htm,2009-01-04/2012-01-05.

⑤论我国大学办学特色领域的扩展[J].教育与职业,2008(21):20.

⑥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79.

⑦管晓霞.我国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方法研究[DB/OL].省略/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1011110138.nh&dbname=CDFDLAST 2011,2011-05-01.

⑧周其凤,王战军,翟亚军,等.研究型大学与高等教育强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5.

[参考文献]

[1]李敏,周朝成.精英教育:加州理工学院的文化性格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2]张廷朝.加州理工学院:精英教育的典范[J].教育与职业,2010(28).

[3]张典兵.我国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的进展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

[4]朱清时.用一流的眼光紧盯机制和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5]马.加州理工学院与世界一流大学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