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一语文教学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定位;现状;改革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性质和目标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理、工、农、医、艺、法、经济等非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表述,首先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性质: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和基础作用。通过系统地学习《大学语文》,大学生能够巩固和深化汉语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和鉴赏能力;掌握行政公文、法律文书和一般实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熟练地阅读和写作。再者,强调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大学语文》的最终目标是启蒙性,即“立人”教育。通过文、史、哲、艺等文学文化名著的导学与研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和学术视野,拓展阅读面,系统和梳理已学知识,获得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能力,能够正确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思想。最终,大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全、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感强、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服务于社会并自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性质和培养目标,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大学语文教育侧重于人文素质培养这一目标。人文素质的实现是以大学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为基础的,人文素质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不能把大学语文简单地等同于基础课,也不能只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应加强它的人文性。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1.课程边缘化。虽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指出了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但现实情况则是高职院校过多地强调职业性、技能型,而弱化了大学语文教学,随意缩减课时,选用教材也注重实用性轻视人文性,甚至以《应用文写作》代替大学语文教学,将大学语文彻底边缘化,导致了大学语文人文性的沦落,没有发挥大学语文的启蒙作用。
2.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指以传授型方式授课,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教材的研究上,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意识缺乏足够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被动行为,学习潜能得不到充分的释放,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学依旧延续传统的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开拓意识和应变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吸纳接受能力被强化,主观性、能动性逐渐弱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大学语文的教师在高职院校特别是以理工科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是一个弱势群体,因为课程设置的尴尬,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和科研不能很好地结合。在强调科研结果的形势下,这些教师总体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大学语文课程不断地受到其他课程的挤压,竞争力也在不断地减弱,现任教师转岗现象时有发生,出类拔萃的教师走向教学管理或实践教学岗位,少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教师往往出于一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良知。而且学校常常把此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给双肩挑或经验少、教学能力相对差的老师去完成,承担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队伍总体力量逐渐减弱,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的影响力和教学质量。
4.教学效果评估方式不完善。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估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题型模式化,不能突显学生的个性和实际能力;从评价结果上看,考试分数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差较大。为了学生就业时体面一些,只要修习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师都会给学生一个较好的分数,但其语文知识、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并不明显。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性质,改变教学观念。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此层面说,大学语文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审美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同时又能用中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培养健全人格,而“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培养健全人格”是大学语文的重点和最终追求,所以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势在必行。教师只有以高校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把讲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任务上升到新时代的理论高度,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作为己任,相信大学语文令人尴尬的现状会有很大的改变。
2.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实施专题教学。所谓专题教学模式,是指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根据学生需求和教材特点,选取最有利于提升学生母语能力和发展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容,提炼出若干个人文专题,将教材篇目重新有机地排列组合,老师授课时以专题为主线,同时也穿插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力争既教给学生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使他们具备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又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使他们感知先贤的人格魅力、拥有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
专题教学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单个地介绍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孤立地对作品进行训诂、翻译,再进行思想内容的概括、艺术特色的归纳等老一套教学程序和方法,而代之以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置,用人文性、研究性和学术性来提升课程的文化品位;要改变过去那种零敲碎打、不成体系,一学期只教十几篇课文的局面,以增加课程内容含量。我们是从教材中提炼出多个相互关联的人文专题,并以专题系统课文,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人文素质熏陶。专题教学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能够达到教、学的互动和双赢。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学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同样,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不断进行学习研究,应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提出,就是让参加学习研究的教师以自己原有的教学经验为基础,针对统一活动内容、教学案例,对新信息重新认知、编码,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
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理解为教师在自身条件范围之内能够选择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发挥,从而实现教育的最好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立足于教学效率,以期通过最小的代价来取得最好的效果。“高中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让教师合理设计教学任务,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教学的合理方案,而且,通过反思交流活动,能够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做法,从而达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特别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认为研究学生和培训教师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得以实现的前提。 为了贯彻“最优化”理论,每个教师都必须具有辩证的思维,辩证对待教学设计与方法,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很重要的。平常的教学工作中,虽然有时注重了对教师的培训,但基本上是知识和技术方面,对于教师的思想和观念培训,甚是缺乏。须知,一切行为改变都是从思维和观念的改变开始,“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的实施,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 从教材角度来说,能够深挖教材内涵,拓展发散思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多重阐释性。这也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各科的一个独有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全方位地、立体地挖掘文章的内涵,尽可能地去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大胆想象,形成不同的个人见解。“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从而深挖教材内涵。整个活动中,不仅教师能以全新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教材,深挖教材内涵,也能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创造力。
从学生角度来说,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多年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聚合思维的训练,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利用自己的思路来牵引学生,把学生思路控制在自己思路范围之内,最终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把语文上成数学”是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中的思想。“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能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给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较大的范围,有利于学生发挥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语文教材更加具有开放性,教师通过对教材地不同分析与理解,会选择不同的设计,从而使课堂呈现多样性。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更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数学那样目标明确、内容清楚,这就给语文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开发课程资源,教师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或者知识背景,就会建构出不同的课堂,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这一活动的研究,使语文教师更好地掌握教育理论,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并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高中语文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应认真研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激发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通过听评课的形式,也能启发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虽然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展,但它的实施步骤并没有一致性。甚至有些教师只是注重“同课异构”的形式,并没有深入到其本质。若想使“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前提是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同课异构”有两种类型:一人同课异构和多人同课异构。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告知式”的教学方法,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学习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变成教材的主人,要变成教材的生产者。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块;教学方法
当代艺术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关岗位从业者为目标的,具有自身特征和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作为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历来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而当今社会,“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理性主义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否有用、是否可以直接创造财富,是否对学生的就有有着直接的帮助成为教育选择的标尺。”[1]于是,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艺术职业教育中存在一种现象,由于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入校后专业发展、性格塑造、能力培养都不能与其期望相符,学生就业能力较低。因此,转变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让语文课不仅成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基地,而且为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职业导向,高职艺术院校大学语文的创新研究迫在眉睫。
一、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模块
(一)拆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目前,大多数高职艺术院校的大学语文学制一般都在2年,有的院校选取一些本科通用教材,越来越多的学校都使用了自己编写的教材。大部分教材都按照以往教材的体例,做了部分调整和改变。一是按文学史为主来进行编写;二是按照人文专题来进行编写;三是按照文体,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来进行编写;四是选择名家名篇按照历史年代编写。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无法突破语文教学常规化和教学的思维定势。结合高职艺术院校的实际情况,以我校近几年来创新改革为例,创新语文教学模块是能达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二)人文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结合高职艺术院校学生特点,在入学后两年开设大学语文相关课程。大一阶段:上学期开设《现当代文学赏析》,下学期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两门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知识面为主,提升人文素质内涵。大二阶段:上学期开设《应用文写作》,下学期开设《演讲与口才》,以结合岗位需求提升学生的业务实作能力和职业要求的综合技能。这样一来,将传统的大学语文拆分了四个板块,告别了单一的文学史、作家作品等惯用的学习模式。
二、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一)将“结构化讨论”引入课堂
结构化研讨是围绕某个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在催化师引导下,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灵活采取团队学习、团队决策工具,帮助学员分步骤、多角度开展研讨的一种形式,是多种研讨方法和工具的综合运用。目前,结构化研讨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方法,在各类培训课堂中都频频出现,根据其特点和优势,将“结构化讨论”引入大学语文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比如《现当代作品赏析》《演讲与口才》等课程都有大量给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机会。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具有学习的天然倾向,因为人天生就有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从而使人具有求生、发展和实现的内在需要和无限的发展潜能。这种学习动机是以个体的自我价值、理想的实现为终极目标的,它决定人的发展的方向性,一旦个体意识到这一发展目标,就会在学习中自觉融入自身的情感和意志因素。[2]因此,大学语文课堂引入结构化讨论,理念在于努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
(二)开启“互联网+”的教学方式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教学,特别是大学课堂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教育方式随之而来,开启了课程变革的新时代。“互联网+”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课堂展示中来,在网络化的教学互动平台上,师生的交流更加自如。教师从主导课程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开发与实施课程,师生将成为更加平等的学习共同体。在大学语文课堂中,以《现当代文学赏析》为例,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一个自主交流活动的空间。将过去的课前预习放到网络平台上,大家可以就某一主题自主的收集资料,与师生探讨。在课堂上,颠覆传统,先以学生收集了解的内容切入,学生可以就现当代作家作品做自己的分析思考,老师真正的起到引导的作用,最后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最后的指导和总结。总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大学课堂,做到真正的互融互通、教学相长。
当代的大学语文课堂,学习不再是单一向度的,而是与教师共同构建和推动的。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模块化组建课堂内容,将语文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创新引入“结构化讨论”的形式,开启“互联网+”的教W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和主动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六位一体模式 高职语文 教学改革
一.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
现代高职语文教学课程中,引进了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语文教育中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特别是对于语文这个适应性和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了,课程建设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核心目的,同时也为学院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出巨大贡献。“六位”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六个基本要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素材和教,学和做相互结合的六个因素考核,就是六位教学课程模式,这个也是教学中必须遵循基本原则。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没有传统教学课程思维定式,突出的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为教学内容最核心目的,实现教学过程中非常系统完整过程,同时也是职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特色。
二.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随着时展也在不断改革中,如何让“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应用于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正确定位课程培养核心目标。
这种新型教学理念是增加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和发展而确定下来的,所以对于语文课程性质改革定位是非常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教学方向和教材设计,对于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规律思想内涵都要做到非常好的规划界定。高职语文重点是工具性和实用性,侧重于对于语言能力培养,特别是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重点是突出使用价值才是高职语文教学突出目的。
2.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善教学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中偏重是对于中国古诗文和人文学科教学,但是这些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泛泛之教学,很难达到高职语文教学最终目的。所以应该打破常规,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为职业教学开始新的教学内容,加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将高职语文教育写作和口才能够非常完美结合起来,加强对于阅读鉴赏,写作训练,信息处理等能力训练,做到职业能力训练为基本,融合语文知识和人文知识相互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根据个体差异,采用非常灵活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精心设计适合训练项目规划,从而引领技能训练和知识归纳,实现教学和做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角,老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比如分组学习讨论方法,对于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同时可以开展各种竞赛等促进学习方法,利用开放式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进行激励,提高学生自身学习动力。
3.要深化教育改革方向,提高高职语文教材内容质量。
教材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理论依据,传统高职语文教材最大问题就是知识体系和文章内容编排,应该多加入时代感很强文章,从而提高职业教学目的。做到最大限度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素质发展和知识储备进行加强,紧密围绕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教材编排体例,对于学生不同阶层学习进行科学合理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鉴赏,写作,口语,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
4.进行多元化考核制度。
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教师教学态度学生学习品质,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方向和目标,对于学生学习判断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积极作用,所以要使学生,教师和专家都能够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职业教学能力,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对于教学中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记录。
三.总结
【P键词】模拟教学;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提问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22-01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指教师依据特定的活动目标,根据相关的活动内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形式。模拟课堂教学是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实践方式,通过模拟课堂,学生能够锻炼自身的教学能力,但在模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过程的设计,忽略了提问的艺术。在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在学生的提问方面进行引导。
一、观察结果及分析
笔者对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中7个小组的5次课堂模拟教学进行了非参与式观察,采用了等级评定、频率计数的观察记录方法。
(一)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数量。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模拟教学时提问数量较多,每次活动至少提问20次,最高时达40次左右,说明提问是常用的引导幼儿思考的方式,而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确实广泛采用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水平。通过观察统计,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停留在知识(回忆)水平上,只有12.5%的问题是需要幼儿理解的,5%的问题是属于应用水平,而分析水平、综合水平、评价水平方面的问题少之又少,一共才占7.5%。所以,在模拟教学中,低水平的提问和高水平的提问分布极其不平衡,学生提问水平还是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三)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通过观察数据得知,在回答问题的方式中,齐答和个别回答分别占37.5%和60%,而通过讨论后汇报和自由回答的方式非常少,分别占1.6%和0.9%。
在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多采用个别回答和集体齐答的方式请幼儿回答问题,但是齐答只适合于答案明确又唯一的简单答案,长期大量使用这种回答方式,会导致幼儿思维肤浅化、表面化。而个别回答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幼儿,导致一部分幼儿得不到关注,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从而导致这部分幼儿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生通常认为,用自由回答和讨论后汇报这两种方式不利于幼儿常规的培养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一般不会采用,这也体现了在模拟幼儿园教学中学生对提问的高度控制。
(四)在模拟教学中学生的回应方式。观察统计表明,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回应的方式主要是简单肯定、表扬赞赏、习惯性重述,而简单否定和自己代答这些应答方式运用较少,而运用诱导追问、鼓励质疑的方式也相对较少。“好”“很棒”“真棒”这样简单又单调的词语出现频率较高,这样的回应方式几乎没有实际意义,表面上是夸奖,但是当幼儿听了太多这样没有针对性表面化的回应时,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考及建议
(一)在设计教案时,要引导学生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注重问题的目的性,要想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发问要由浅入深,注重问题的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无意义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要把握好提问的难度和时机。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如果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问题太复杂,会使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模拟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是很重要的。这需要学生在设计教案时认真思考如何设置问题。另外,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应注意引发幼儿的兴趣,只有在幼儿有困惑、有兴趣的时候才是最佳提问时机。
(三)在回应方式上要有指导性的评价。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回应方式单调,所以应引导学生在回应方式上多做努力。回应的语言应该具有针对性,并能够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或者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关注课堂边缘“幼儿”。在模拟教学中,学生一般倾向于请举手的幼儿回答问题,这不利于不举手或很少举手的幼儿的发展,所以应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从不举手或很少举手的幼儿,有意识地锻炼他们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勇气,积极鼓励他们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邱家军.课堂提问的类型与技巧[J].山东教育科研,2002,(6):44。
[2]厉凌华.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研,2000,(3):61一62。
[3]尤书才.幼儿科教活动中提问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89.
[4]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丽.试论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25-28.
[6]赵志敏.对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