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第1篇

引言

无论是现代公司理论还是人力资本理论都已充分论证人才或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对处于市场改革深化期的我国企业而言更是如此。也就是说,企业能否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制度是决定其能否实现战略预期、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即在新形势或新环境下,以人才或智力竞争为核心的现代要素资源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基于此,文章首先从管理理念、管理内涵以及管理机制三个维度分析新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提升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思考。

一、新环境下企业中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问题

1.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理念陈旧

毫无疑问的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较短,许多企业还未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理念,因此管理理念陈旧为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许多企业并非将人才或智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并没有意识到人力资源能够与其他物质资源或非物质资源一道为企业创造财富与价值,而仅仅把员工或职员当做工具性或事务性生产资料,毫无疑问这种落后的管理理念必然无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第二,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调配管理过程中并非遵循科学有效的管理原则,没有一套规范的制度约束与建议,而领导“拍脑袋决策”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导致“人才――岗位”匹配法则不能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导致人力资源应有的功能无法得到体现。

2.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延展性欠佳

其次,新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调配管理还存在延展性欠佳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开展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搞清楚什么是人力资源调配管理,搞清楚其概念、内涵与外延性包括哪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企业都并未深入分析以上问题,往往只是根据其他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借鉴或照搬已有经验或成果,从而逐渐成为行业的“追随者”或“被引导者”。如果企业只是简单套用其他企业管理经验的话,那么必然会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只能达到“形似神不似”的实践效果。因此,延展性欠佳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并未深入分析宏观环境,并未对企业的组织框架、人力资源结构等情况进行深入挖掘。

3.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失

最后,除了理念与内涵方面的困境,新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调配管理还存在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失的问题。无论是缺乏精神、文化层面的激励还是物质层面的激励,都必然导致员工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不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去解决工作上面的问题,而员工相应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功能的发挥就无从谈起。此外,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乏激励机制就意味着缺乏激励员工工作的“正效应”,而缺乏约束机制就意味着存在无序规制员工工作的“负效应”。

二、新环境下企业中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的对策建议

1.以更新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理念为前提

首先,企业需要以更新人力资源调配管理理念为前提。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企业需要深入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构建包括基层反馈机制、管理层述职机制、决策层考察机制在内的内部分析机制,以及包括独立董事调研机制、人力资源公司调研机制在内的外部分析机制,找出问题与症结所在。其二,企业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收集、整理与研究同行最新的人力资源调配经验,通过分析成功模式来总结最前沿的管理方法、管理原则等内容。其三,企业还需要分析员工的现实需求和岗位诉求,通过倾听员工的声音来解决人力资源调配管理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困境以及逆向选择问题,保障员工创新效应与乘数效应能够得到实现。

2.以优化人力资源调配管理制度为根本

不可否认的是,企业构建人力资源调配管理机制并非是一个盲目的过程,必然需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经营实际以及发展前景的支撑,从而避免“盲目决策”、“拍脑袋决策”等问题。第一,企业需要构建与管理机制相符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具体措施为企业可以将员工的薪资与福利分配与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等联系起来,做到合理奖惩,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成就感,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能。第二,企业不仅需要提供“存量”性质的奖惩机制,还需要构建“流量”性质的奖惩机制――人才成长与职业发展体系。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对在岗人员进行合理的培?,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培训系统与晋升体系,同时根据不同员工的工作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自身发展情况实施差异化、针对性的调配管理制度。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第2篇

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与环境道德、环境审美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成了环境教育的真正内涵。环境意识源于对以往人类活动中违反生态规律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的反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必然的选择,地理教学应自觉肩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意识的责任。

21世纪初,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意识到以往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不足,因此在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中对此内容明确要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把环境意识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目标中的体现。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二、必修教材中包含的环境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来进行阐述: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征,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涉及天文、气候、水文、地质地形、生物资源和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诸多因素,这些内容为环境意识教育提供了众多素材。然而,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意识,首先应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必修1和必修2主要是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来让学生认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必修3则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区域为载体来呈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荒漠化加剧、森林锐减、能源短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部分知识的学习虽然没有直接与环境相关,但都或多或少的潜藏着环境内容,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他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教师在教学时应深层次地挖掘这部分隐含的知识,为环境意识的形成开辟沃土。

必修1涉及的是自然环境,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表环形态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一部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各要素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每一章后面的问题研究都是一个引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有效知识载体。这一本书中显现的环境问题都比较零散,不成体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珍珠尽可能地串成一条线。

必修2涉及的是人文环境,环境问题作为这本书隐含的一条线索贯彻始终。人口的数量、分布、迁移及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当前的人炸又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局部地区的人口增长甚至超过了环境本身的承载能力。地理环境对城市的发展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化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环境问题,要想缓解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才能有环境保护意识。工农业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地理环境,尤其是工业发展中工业三废的排放,是一个首要的环境问题。本书还用单独的一章来讲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以看做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概括。

必修3中每一章节都明显的展现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如荒漠化的防治就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环境的变化来渗透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影响及防治的对策,为认识环境问题、树立环境意识、实施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其实,在必修3中进行环境教育就是以这样一个个的案例来进行教学的,每个内容的学习都可以遵循这样一套程序,环境意识的培养也可以概括为知觉问题-树立意识-实施行为。

三、树立科学的环境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第一,利用现有教材,深入分析其中包含的环境教育的内容。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将分散的知识用一条线连接起来,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加深理解。通过上述必修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书本中没有明确指出哪些知识的学习与这一教育内容相关,但都会涉及环境中各要素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教师不能只看到这些表面的知识,而应将其背后的隐含线索挖掘出来。每面临一个环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善于归纳总结。经过多次的思维训练,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因果关系和解决方案,环境意识也就会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的教师认为环境意识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而且难以把握,也不能进行考核,这是因为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境保护行为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的了解,没有将书本中的载体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也缺乏对书本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整体理解。因此,利用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来开展教学,是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环境生物技术 “三废” 治理

“三废”问题是目前我国环保工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问题,对“三废”进行治理已经得到了社会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环境生物技术是当前一种新型的环境治理技术,应用于“三废”治理过程中,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理效果,对其具体应用手段的分析,能够为治理过程提供参考,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价值。

1 环境生物技术概述

1.1 环境生物技术概念

环境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的结合体,主要指的是通过生物本身功能的发挥,去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目的的一N技术。在过去,对传统技术的应用虽然能够解决环境问题,但很可能会带来其他方面的污染,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出[1]。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一技术在解决“三废”问题方面效果尤其显著。

1.2 环境生物技术特点

环境生物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速度快、消耗低以及无二次污染三方面,三者同样是这一技术在解决“三废”问题方面的优势所在。

首先,速度快指的是利用环境生物技术能够使“三废”问题被快速的解决,并不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为保证,因此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相对较高,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次,消耗低主要指的是这一技术在“三废”治理过程中不存在大量资源的消耗,仅仅应用生物本身的特点便能够使“三废”问题被自然的解决,受这一优势影响,这一技术对于“三废”问题的解决成本也相对较低[2]。最后,传统技术在解决“三废”问题时,虽然能够达到较好的解决效果,但却很容易导致二次污染的产生,从而对环境造成其他方面的不良影响。环境生物技术本身具有环保的特点,因此在问题解决之后,二次污染问题也就不会出现。

2 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治理中的具体运用

2.1 “三废”及其危害

“三废”为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三者的统称[3]。首先,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作为支撑,有所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必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会渗透到饮用水当中,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其次,废气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以及各类型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出的气体,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硫等成分会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酸雨便属于二氧化硫影响环境的重要表现,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十分不利。最后,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等,上述在存储与腐烂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有害气体,不仅会影响环境,同时也会影响城市的容貌,对此,必须应用相应的技术对其进行治理。

2.2 环境生物技术的具体应用

2.2.1 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水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目前,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水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其治理效果十分良好。总的来说,治理过程需要借助微生物来实现,将微生物投放到废水之中,经过逐渐的分解过程,废水中的有机化合物能够被逐渐转变为无机物,在此基础上,水体的质量必定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

2.2.2 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气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利用环境生物技术对废弃进行治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微生物的成长需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实现,而在此过程中,必须吸收大量的营养才能维持生存,根据微生物的这一特点,废弃中存在的污染物能够被有效的吸收与转换,进而达到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基于环境生物技术的废弃治理手段主要包括生物吸收法与生物过滤法两种[4]。在前一种方法中,微生物能够之间将废气中的污染物吸收,从而使空气得到净化。后一种方法中,微生物能够对污染物实现过滤,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两者殊途同归,均能够有效的解决废气问题。

2.2.3 环境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环境生物技术对于固体废弃物的治理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分解功能的应用来实现的。通过分解作用,固体废弃物中的一部分物质能够被充分的转化,进而形成对环境不存在污染的物质。生活中常见的沼气便是通过这一过程所形成的,可见,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到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治理效果。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环境生物技术进行利用的过程中,保证其合理性使必须注意的一项问题,对此,将微生物的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十分重要。微生物量过小会导致治理效果达不到要求,而量过大又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有关人员必须对其用量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使其应用过程更加具有合理性。

4 结语

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治理过程中的运用对于治理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相符合的一项重要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而言,环境生物技术具有治理效率高、成本低以及无二次污染的优势,因此将其利用到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过程中十分必要。具体应用过程所依据的原理不同,技术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别,对此,有关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林钰.环境生物技术在“三废”治理中的应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4):122.

[2]环境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2020年中国环境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上)[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4:45.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第4篇

1975年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把环境教育的目的规定为关心和发展环境及其相关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当前的问题和防止将来新的问题的发生,培养作为个人和集体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实践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六项环境教育具体目标,即关心整个环境极其相关的问题,形成其感受性;养成对整个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和人类环境的重大责任与使命的基本理解;养成对社会的价值和环境强烈的感受性,以及积极参加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愿等;形成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能够从生态学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美学的,以及其他立场来评价环境状况和教育计划,为确实地采取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要加深对关于环境问题的责任及其事态的紧迫性的认识。这六项环境教育目标:关心、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和参与,可以说是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

在日本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中也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立足于综合地理解和认识人与人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能够解解环境问题的技能、思考力和判断力等,形成对环境采取有责任的行为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从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作为人的应有的生活方式。这与上述贝尔格莱德宪章中提出的环境教育具体目标相比可知,日本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关心、知识、态度、技能能力、行为这五项目标上,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评价的目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认识生活方式这项目标。这表明日本的环境教育更加注重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总而言之,就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而言,日本的环境教育受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贝尔格莱德宪章中关于环境教育的思想的影响很深。

2 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关于日本环境教育的内容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与环境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和看似与环境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倘若从环境教育的观点来理解和使用的话仍可获得良好环境教育效果的内容。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对后者作了特别强调。这表明了尽可能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的立场。

日本的环境教育学者曾提出环境教育与教材开发的观点,并列出一种环境教育模式。此种环境教育模式认为环境教育内容范围,大致可分为自然环境、能源、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地球环境等。将这些内容教材化时,有三个重要的观点,其一为积极开发自身周边的环境教育教材,其二为设定核心教材,其三就是配合学年发展阶段开发教材,为了配合学年开发教材,首先必须要具备体验学习、探索学习、保育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的理念。

环境教育的基础为体验学习模式,其次再进入探索学习模式和保育学习模式,这些学习大都是融入各领域中进行学习,最后再进入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则是统整学习阶段,儿童将透过思考和判断去解决发现的问题,是以实践行动为中心的阶段。

从性质上分析,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与社会经济、科技、??理、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通过各教学科目来贯彻实施环境教育。因此说环境教育不是某个特定教学科目的问题,而是学校诸项教育活动的共同课题,应该融入学校所有教育活动之中。所以教师应对环境及环境教育达成共识,并相互合作共同达成环境教育之目的。这不仅是日本环境教育的方式,同时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共同采用的环境教育形式。

3 关于环境教育的阶段性和条件

环境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必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教材的选择和指导。日本的做法是,对小学低年级年级来说,环境教育中心是给儿童更多接触自然和亲身感受自然事物和现象机会的地方,使学生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来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对于小学高年级年级和初中生来讲,环境教育的重点是让他们直接面对于环境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使之形成对环境的具体的认识,同时指导他们养成把握事物和现象相互间的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讲,应使之掌握综合的思考和判断环境问题,以及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意志决定的能力,并培养他们主动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和态度。

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这是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课题。因此环境教育的条件不仅指全体国民,而且指每个人从幼儿到老年都应关心和认识环境及其与人的关系。即环境教育应是终身教育的基础,特别是针对于担当下个世纪主人的儿童和学生来说,让他们参加、关心和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学生的发展,在对环境具有丰富的感性和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态度和实践性行动能力。也就是说,应将环境教育至于终身教育里的一部分。

4 关于环境教育的目标

对环境问题的理解范文第5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因此,全球要面对以 工业 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环境问题和具有全球性特征的第二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复杂的局面。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是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早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不过,如何有效协调各国在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关系以实现对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却成为困扰国际社会的难题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开放 经济 条件下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分析了国际贸易机制对一国环境及全球环境的不同影响,通过对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存在的冲突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现实状况以及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于如何调整我国外贸政策以及相关国内政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本文得出结论,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是全球环境区别于一国环境的根本,全球性政府的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本国国情进行利己选择的结果,行业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存在领域的差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成本;内部化

序言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如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61年前后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53~1956年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富山痛病事件。这些公害事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 发展 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构成直接威胁,引起社会各界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反思。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环保浪潮,环境问题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视野。为有效控制、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以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第二代环境问题,两代环境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难度。全球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硕士 论文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使环境问题产生了一定差异。各国环境禀赋状况及环境问题的差异,导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统一推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国际贸易下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中心,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采取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同时,注重一国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的差异、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差异,注意吸收国际经济学、新公共 金融 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的演化、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国际实践、国际贸易与环境成本内部化国际差异的相互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及相关政策的调整。

第一章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成本等与环境成本内部化有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界定。

第二章第一节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环境的经济价值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前提,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商品价值和环境价值进行剖析。环境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的外部性,环境公共产品性质导致环境产权难以清晰界定,从而产生环境成本外部性,致使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环境稀缺程度,环境价值长期被严重低估而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第二节分别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影响,在国际贸易对一国环境总体影响不确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仍然可能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第三章首先分析了全球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原因,全球公共产品性质是全球性环境问题与一国国内环境问题的根本区别,全球性政府空位和融资机制缺乏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难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在全球产权难以有效界定和利益主体空位的情况下,各国在国际环境问题上的利己行为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历史 责任和现实责任难以清晰界定,加大了全球环境问题解决的难度。环境成本内部化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达成共识,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三条思路。最后,本章分别对这三种解决思路及其国际实践进行分析。

第四章首先通过一个模型分析了国际贸易下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选择,发现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差异以及环境外部性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对于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最优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一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国际贸易机制对他国产生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各国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以及各国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是各国根据国情进行选择的结果,全球范围内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容易导致各国在贸易领域产生冲突。面对环境成本内部化差异下的国际贸易冲突,对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各国环境成本内部化速度和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责任分配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对环境成本内部化趋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及相关国内政策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我国环境问题及环境成本内部化现状的基础上,在全球环境成本内部化成为趋势的背景下,应积极 发展 以环境标准为支撑的绿色贸易战略,并对相关国内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 经济 与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