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的课程标准即将实施。学习课程标准,除了要明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把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在贯彻课程标准中改革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落实课程标准。
一、以课程标准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
1.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
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关键是要做好8个字的工作:熏陶感染,独特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时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努力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形成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方面作出更多的探索。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品质而言的,它相对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是自主学习的总体特点。具体表现为:学习活动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出具体的学习准备;学习活动时,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补救。
合作学习是就学习形式而言的,它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探索学习是就学习性质而言的,它相对于接受学习。探索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探索性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5.切实调整教学的着眼点
在教学中,要把我们的着眼点调整到过程、情感与态度上来。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是影响着学生终身发展的。我们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但要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的水平,但要更关注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6.努力具有大语文的观念
要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二、以课程标准革除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努力革除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在教学定位上,要防止浅表阅读,提倡深层阅读;在教材处理时,要防止面面俱到,提倡抓住重点;在教学调控时,要防止拔高要求,提倡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要防止一味传授,提倡自主学习;在教学重心上,要防止只重答案,提倡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封闭强制,提倡开放活泼;在教学内容上,要防止囿于课本,提倡内外结合;在教学活动中,要防止面向少数,提倡面向全体;在教学规律上,要防止进度过快,提倡快慢结合;在教学手段上,要防止手段单一,提倡百花齐放;在教学方式上,要防止重复操练,提倡错落有致;在教学反馈中,要防止忽视讲评,提倡精讲细评。
三、努力探索现代教学模式
1.优化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目标,一要明确主体,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判断教学效益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二要重能力,要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包括语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三要易操作,要强调行为,提示内容,揭示思路。如:(1)圈画有关作者对蜘蛛情感变化的词语,理清文章的线索,探究变化的原因。(2)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和朗读以及问题讨论,分析太阳花从撒种到开花的四个阶段和生动细腻的描写。(3)通过筛选重点词句和问题讨论,用简要的语句概括太阳花的特点,感悟太阳花给人的启示。
2.优化教材处理
优化教材处理的原则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大思维容量。处理教材的基本方法是作好两个转变:一是由静态转变为动态,一是由知识转变为能力。
如《琐忆》一文的教材处理:
(一)投示《教参》对课文七个事件的概括,讨论交流概括的优劣。
(二)小组讨论修改1、2事件的概括。
(三)学生讨论归纳事件概括的方法:
找关键句、抓关键词、改造表述(角度一致、字数相当、结构相似、体现中心)
(四)运用方法,分组讨论5、6、7事件的概括——全班交流。
(五)出示教师的概括。
3.优化教学程序
优化教学程序的原则是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方法是从初读到精读,从理解到应用,从分析到评价,从单项到综合。如《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教学程序:
(一)分析人物形象(解读文本)
1.曹操和刘备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概括)
2.曹操和刘备的性格特点具体表现在哪里? (阐释)
(二)深化人物形象(想象补充)
1.假如刘备不奉命入府见操,曹操会怎么样?
2.假如刘备失惊落筷时,没有打雷,刘备会怎么样?
(三)评价人物形象(读者意义)
1.评论家对两位人物形象的评价。
2.学生对两位人物形象的评价。
你喜欢哪位人物的性格?为什么?
《药》一文的教学程序:
(一)梳理文本
一个馒头;两条线索(明暗);三个场景(刑场、茶馆、坟场);四个人物(夏瑜、老栓、康大叔、夏四奶奶);五种目光(刑场上看客好奇愚昧的目光,刽子手贪婪凶残的目光,老栓对儿子慈爱期待的目光,茶客们呆滞无聊的目光,夏四奶奶羞愧屈辱的目光)。
(二)改编成剧本
4.优化学生活动
优化学生活动的教学思想是以学为中心。我们要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创设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要精简教师的讲解,阐述性讲解只体现专业水平,不体教学水平,要领性讲解才是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定向、释疑、讲评;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教学环节中学生活动的基本形式可设计为: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优化教学手段
作为一名课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课改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现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就是要营造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全体发展的环境。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倡的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我们教师要有这个意识,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使这个意识得到充分落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教材为凭借,但决不能局限于教材,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
(1)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独创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激励学生发表独特首创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
(2)求异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不仅要培养复合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 散思维能力。为了达到目标而寻找出新的具有独特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表现为求异性的特点。
(3)发散性原则
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让学生依据信息,广开思路,充分想象。为达到某一目标寻找出尽可能多的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坚持以上原则,否则研究的同学会出现偏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难以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其
信心
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教师不可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创新的生命。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路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兴趣,树立学生信心,在对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如果老师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把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树立起来,那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语文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对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二、教学中注意教师主导的发挥,培
养创新意识
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学生学会,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用老师所讲的方法、模式等去评价自己的一切。采取这种模式的并要求学生这样做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而好的教师是在“主导”的作用下,教会学生会学,让学生逐步跟着问题学以及在学中发现疑问,解决疑问。运用设疑式、付论式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恩格斯说过:“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能思出别人随见不同的东西。”如果有了认识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能持久,学习主动性也就无从发挥,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不仅要苦于解其疑,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导其思。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沿着正确途径并运用有效的方法,积极地开发智力,用自己的努力去认识事物的联系,让他们去寻求和发现事物的内容内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三、把空间留给学生,注意个性的
发展
教学中创设平等、和谐、民主、轻松的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看,给学生提供发展学生主体活动方向,开发发展空间,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让个性层次不同的学生各有相对的独立学习空间。
创新教育中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向,让他们不受课本约束,不简单地因事论事;让学生的思维从课本拓展到社会、生活和自然中去。教师可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空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如在教学《鲁班造伞的传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应把全部空间让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和鲁班造伞的过程大胆地去想象。同时,了解鲁班当时为什么要造伞,造伞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教师还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当时鲁班的心情,能不能帮鲁班想想办法。把这样空间留给学生并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估计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培养合作精神,倡导自主意识
我们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学习语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正确掌握汉语语言的规律,从而使他们正确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思想。因此我们对于一切语法现象的分析除了从前人的理论体系中出发外,更应该从实践的(即实际的)角度出发,这对中学语文教学是大有益处的,就以汉语实词的分类看,这一点更为明显。
(一)目前,语法学界对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划分存在分歧,有人主张把副词归入实词类,从理论上看,这不无道理也未尝不可,但它却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严重困难(详述见后文)因此,从方便教学的角度考虑,副词不宜归入实词类。
(二)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从理论上讲,结合能力是最重要的,但对于缺乏理论知识的中学生来说,词义标准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因势利导,以词义标准为主,其它标准为辅,逐渐过渡到结合能力标准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要给汉语实词分类,首先。必须要把实词和虚词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实词的分类才成为可能。
那么,什么是实词呢?
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它可以单独充当句子的任何一个成分。这就是说:第一:这类词在不与其他任何词发生语法关系的情况下能够单独表达一个意思或反映某种意象。第二:这类词具有成为句子的潜在能力,或者说,一旦有了语调,它就有可能成为句子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运用上述定义,我们很自然地可以把前人总结出来的十二类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看作是实词,因为它们都具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黄伯荣先生把副词也归入了实词类,这不够妥当,第一:尽管副词具有语法意义,可以帮助造句,而且较之其它虚词它还更具有实在性,但从整体上看,既使加上语调它仍然无法单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只有当其结合在句子中时,其意义好像才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实在性,如:他很忙。“很”表示程度,乍一看,有意义,但这时已借助于语法了。类似的“太、极、越、推、更加”等等,只要不出现在句子中,不借助于语言环境,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就永远是模糊的。第二,汉语进行词类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以此作为手段,确定句子的结构规律,从而更好去掌握和运用语言,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正确无误地使用语言——用语言交际,用语言表达思想。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借助于词类去阐述语言的结构规律或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顾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单纯从理论上把副词归入实词类,就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不便。首先,我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切实有效地把实词给学生讲懂,因为他们较之于我们更注重实践知识,只要实践上稍有点问题。再完美的理论他们也不会接受,因此,从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从实用角度),副词不归入实词类为宜。
以上我们只确定了实词的范围,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实词分类的标准。
我们知道,汉语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因此,给汉语的词进行分类,就不能象给英语的词分类那样,主要采取形态标准。鉴于汉语的特殊性,为之分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标准:
1、句法特点:
所谓句法特点,包括词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和词与词的结合能力,即句法功能和结合能力。
A、结合能力
结合能力应该是划分词类的重要标准,看哪些词和哪些词进行组合,如何组合,组合以后发生什么关系,哪些词和哪些词不能互相结合,根据这些,我们可以给汉语的实词进行分类:
例如:甲组: 人 牛 玫瑰 同志 老师 作家
学员 山 计算机 拳头 钉子
道德 民族 文化 春天 早晨 现在
刚才 星期六 北京 前头 远处
屋里 阶段 路线
乙组: 批评 保卫 宣传 研究 整顿
开始 禁止 走 看 听 说
发生 演变 死亡 消失 依靠
妨碍 进来 过去 讨论
丙组: 好 坏 聪明 迅速 长久
大方 平常 冷 硬 清楚 生动
美丽 黑洞洞 血红 生动 平坦 乱遭遭
甲组词前面能加表示物量的数词或数量词组,如:一朵玫瑰、一位老师、一种文化、一个阶段、一只拳头,同时也可以加上由指示代词“这、那”“这个、那个”和量词组合成的指量结构:这个星期六,那天早晨,这头牛,那间房等。而乙组和丙组一般就不存在这种情况,“一种研究”,“一个聪明”,“那些消失,这些清楚”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当然这两组中的有些词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和数量词组、指量结构结合,如“换了一顿批评”,“这是一种妨碍”,“这种宣传,效果不好”。“那种迅速,真叫人无法想象。”实际上,只要稍作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时的加点词在特定的语义场中,其性质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而临时具备了甲类词的特性。
另外,甲组的词一般不能重叠,而且它们也不能与“很,非常,已经,不”这类词结合,而丙组的词都可以和“很”,“非常”结合,很聪明,非常美丽,很主动,很生动,非常平坦。
这样,根据结合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把甲组词和乙、丙组词分开,我们称甲组为名词。
下面,我们再看乙组和丙组:
乙组的词一般不能和“很”,“非常”结合,而C组的词却能,乙组词的前面可以加,“能愿意,应该可以”等词,后面可以加表示动作、数量的词,如:能听,应该批评,可以宣传,愿意讨论,走一趟看一次,整顿一下,禁止一阵,而丙组的词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说:甲、乙、丙三组词在语法上各有自己的特点,是不同类的,我们分别称之为名词、动词、形容词。
这样,根据上述方法,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对词类进行划分,如:
伟大、状大、生动、运动、勇气、勇敢这六个词,有些在词义上具有为接近,初学者往往容易混淆其词性,利用上述标准,我们可以很快将它们鉴别归类,其中的“伟大、生动、勇敢”能受“很”“非常”修饰,这样,我们就知道“伟大、生动、勇敢”是形容词,“勇气”是名词(它不受“不”,“很”的修饰),“状大、运动”是动词。
但是,尽管如此,上述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对于表示心理活动和意识的动词它
就不再适用。
爱、恨、喜欢、讨厌、想念、感谢、赞成、反对,它们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因此,我们必须从另一种结合能力上考虑鉴别它们 。我们知道,动词中有一类能带受事宾语,这类动词叫及物动词,而形容词词却不能。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把表示心理活动和意念的动词与形容词区分开,尽管它们都于“很” 结合 爱人民 恨你 反对别人
那么,不带受事宾语的动词是否可以和形容词区分开呢?能,这点,我们将在下段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B、句法功能
句法功能标准就是根据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区分词类,例如,作主语、宾语的是名词,作谓语的是动词、形容词,作定语的是形容词等。但是,必须注意,汉语中句子成分和词类的对应关系不是很严格的,因此,句法功能标准只能作为参考标准,而不能作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如充当主语的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而名词和代词绝不是只充当主语,有时候,它还充当定语,类似的成分在其它成分里也有。
2、词义标准
利用句法标准尽管可以把大量的词区分归类,但它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
a、初学者(尤其是中学生),由于语法知识有限,不易很快掌握和理解。
b、遇到兼类词,上述标准就不再适用,我们只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其词性。
因此,除了句法功能标准外,词义标准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标准,尤其是对初学语法的人,这一标准更为重要。如:
桌子、黑板、粉笔、门、钢笔、电话、电视等不用其它标准,只看其意义,对词性就可以一目了然。
再如:a、“下午我们去听报告”
b、“他报告了一个特大喜讯”
c、“他代表人民去参加会议”
d、我们选他当代表
句中的“报告”和“代表”在不同的场合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就有不同的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句法标准就很难判断,采用词义标准就很简单,a、b是名词,b、c是动词。
另外,词义标准对识别词类活用也很有用处。如:“我们也干净干净”,要理解其中“干净干净”的意思并为之归类,就必须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要采用词义标准,这比运用其它标准简便易行得多。当然,词义标准也有明显的缺陷,最主要的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搞不清楚有些词从意义上该归入哪一类,如“兴奋,快乐”等,这时,就不能再用词义标准了,因此,我们在运用词义标准时必须和句法标准结合起来。
3、形态标准
所谓形态,就是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分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a、构词形态
构词形态在构词法上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如下例:
A组 老师 考虑 阿哥 阿妹
儿子 种子 房子 剪子 骗子
妻子 胖子 锥子 聋子
花儿 门儿 影儿
苦头 甜头 拳头 想头 吃头 看头
来头 势头 石头 木头 指头
人性 灵活性 原则性 系统性
生动性 形象性 警惕性 创造性
B组 固化 美化 绿化 异化 腐化
形象化 自动化 工业化 机械化
A组词和B组词的语法意义并不一样,从词义标准上看,A组是表示了物的,B组是表示动作或变化的,从结合能力看,A组的词前面可以加数量词或指量结构:如:
一个儿子 一粒种子 一把刀子 一个骗子
一朵花儿 一个影儿 一堆石头 一方木头
那个拳头 这个指头
B组的词显然没有这个特点,但它们后达可以加“了”。
固化了 异化了 工业化 机械化了
这点,A组又没有。
由此可见,A、B两组词是不同类的,A组是名词,B组是动词,名词的构词形态标志是老——、阿——、——子、——儿、——头、——性,动词的构词形态标志是——性,——化。
b、构形形态
构形形态是在词的形态变化上表现词的语法意义的形式,先看例子:
A组:先生 小姐 同学 老师 工人 农民 战士 家长
B组:学习 工作 研究 保卫 打击 跑 骑
C组:漂亮 草 马虎 交 长
只要在A组词后加上“们”这个构形形态,原来的词由单称变为总称了。
先生们、小姐们、同学们、同志们
B组、C组没有这个特性。
B组词后面可以加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的持续,完成,过去等:
学习着 工作着 保卫着
跑了 研究了 讨论了
学习过 研究过 走过
A组和C组则不然。
C组的词可以加上构形形态“着呢”表示程度加深:漂亮着呢,高着呢,A组则无此特点,B组的词尽管也可以加上“着呢”,但意义变化和C组不一样。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策略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所以,在新时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单向性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教学质量较低[1]。另外,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教学改革就是使用新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在课堂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开展课堂讨论或者合作学习等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然而,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引用一些与课文知识无关的内容,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过度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忽视了教学目标,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
1.3不能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较差[2]。另外,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一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古诗词、文言文教学活动,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未能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2.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积极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2充分认识新课改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的是构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新课改,合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环境,适当补充语文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同时,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时,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图片等,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积极性,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2.3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讲解课文知识的同时,适当补充课外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4]。同时,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3总结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作者:陈雪瑜 单位: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巧英.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教研),2011,(1):152-153.
[2]温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1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