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生活化教学

地理生活化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生活化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生活化教学

地理生活化教学范文第1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生活过程。教学中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迁移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围绕学生已有经验和未来发展去展开,按学生的成长规律去设计教学,选取学生“触摸”得到的材料,把抽象的地理原理移植到生活中去,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或是模拟,还原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寓抽象的原理、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此外,再现的生活情景对学生有何启发?能否触发学生的思想?下面来看看“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片段。

播放录像:无为几家超市的农产品和农贸市场里新鲜的农产品;水稻的生长过程视频节选。

学生思考:几家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产品有多少是无为本地生产?价格差距怎样?如何缩短差距?无为水稻生产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何为区位?

学生活动:分组活动,角色扮演(农产品加工组;水稻种植组;农业科技人员;政府官员)。

播放录像:东北大米生产过程视频节选(突出“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特点);东北地区和无为两地的地形、气候、水源(河流)土壤比较图表。

学生思考: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条件与无为相比,自然条件不一定优越,经济效益为什么有如此差距?无为的水稻生产今后如何转变?

学生活动:角色体验(农业科技人员;政府官员)。

结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布局,解决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教学片断中,教师先是结合教材内容搜集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素材,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成为分析问题的良好载体,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享受学习过程,兴趣非常浓厚,有效教学落到了实处。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理解原理、概念,由于是学生自己探寻推断出来的,所以不论是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还是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识与探究意识的培养、教师的和盘托出与硬性识记不知要强出多少倍。教师利用录像将学习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把家乡发展问题呈现给学生,教师隐居幕后,学生走向前台,他们或独立探索、或合作学习、或展开争论。通过学习,震撼学生内心情感,掀起思维浪花,且始终处于激活状态,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利用本土案例,寓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是编写者对课标理解的具体化表现,是面对各地区的全体使用者,而教师面对的是一组特定教学对象。所以,教材使用本土化、具体化和个性化的工作就只能由教师来完成。教师整合课程资源,考虑如何延伸和拓展教材,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吸收且能运用知识和技能,如何预见学生在近期可能巩固和发展的知识及技能,并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以此满足学生潜在需求;如何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本土案例,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获得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如何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且有价值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并获取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以推进课堂实现教学目标?“产业转移”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

新课导入:播放“大道无为”MTV视频(让学生沉浸在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美丽的无城市貌及乡村景观的视觉变换中,并辅以解说,很悠然地将学生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引入到预设的课堂氛围,也为后面学习“产业转移”做铺垫。)

出示材料一:无为县由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发展到今天“全国电缆之乡”、“全国百强县”、“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县”,经历了自建乡办企业、民营企业(电缆厂)—规划经济开发区(二坝、无城开发区)—招商引资—发展出口加工区—产业转型升级—变“无为制造(农业原料、电缆)”为“无为创造(军用电缆、日产6 000吨光伏玻璃、高新材料轿车轮胎等)”。(学生阅读)

出示材料二:“无为开发区推进产业转移纪实”;“数字10年”(无为县产业产值变化和招商引资额变化统计图、进出口贸易额统计图)。

出示材料三:“无为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览表”、“无为县农民培训规划政策”、“无为县农民工进出对比表”、“无为开发区聚落景观变化示意图”、上海华谊集团迁移二坝开发区、双钱轮胎厂、华芳集团、吴江50万吨化纤纺织、上汽集团汽车零部件等入户二坝开发区工业园。

角色扮演:县长、招商局长、农民工代表、培训学校校长、环保局长、华谊集团董事长等不同物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角色对话(每个扮演角色尽力完成工作——从材料中找到自己的相应位置);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师总结,回归课本。

作业:课后调查无城开发区周围地区环境状况如何?产业转移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就业和经济收入)有何影响?

一节“产业转移”课就这样在轻松愉快中结束了。在设计这节课时,采取设计明暗两条线并行又交叉的教学策略,明学“无为产业转移”,暗比“东亚产业转移”,巧妙将乡土地理与教材相呼应,赋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轻松惬意地学习地理知识,真正体现以标定教、少教多学、案例助学等特点。同时,教学设计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播放MTV视频导入,材料激趣既亲切自然又有认同感;第二块:乡土材料呈现、角色扮演、主动探究活动,使课程重点知识的运用、内化在中得以解决,也唤起学生内心对身边社会和未来人生的思考及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第三块:回归教材、活学活用。同时安排了环境和居民收入的地理调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采用角色扮演,通过角色对话,有效地激活教材知识,加强对“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解,确保课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增加教学的实效性,体现了深刻的人文性和思维性。

三、创设有效活动,寓教学方式生活化

有效的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性问题。任何外在的问题,如果不试图建立起对学生本身的意义、不能与学生的经验有机联系起来,对学生而言,就完全成为一种与己无关的问题,不能引起他们对问题研究的兴趣。课堂活动应该尽可能模拟和贴近学生的真实世界,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进行活动,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问题情境。由于问题的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活动过程可以让学生经历与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可能。为此,笔者在教学必修2第五章“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时,做了如下的尝试:将讨论主题改为“无城西大街交通拥挤问题能否解决”,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培养实践能力,唤醒社会责任意识。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请在ABC中选择你认为可能性大小的字母(A表示可能性大,C表示可能性小,B表示只能维持现状),请每位同学做出选择,并把它写在卡片上。

选择相同字母的同学成为一组,并站在教室指定位置。座位按三组重新编排成圆桌形,三大组又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2人,首先是小组的交流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最后大组统一意见、汇报。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措施的合理建议。

意见整理:四所学校学生错峰上下学的时间;将部分学校移走;限制机动车辆进入西大街;整治街道门面经营户占道;整治交通秩序;提高市民遵守交通意识等。

请每组成员中出生地距西大街最近小区的同学分享本组观点,并在展台上展示成果,其他同学分享。各组之间相互辩论,尽可能地说服其他组成员加入本组,以壮大本组队伍。辩论之后,全班同学重新站位,并请新加入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班长(或地理课代表)做出点评。

地理生活化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生活化;案例;地理实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生活化,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为其成人、生活、就业做准备。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将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为了实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明确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学生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是课程改革和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地理新课标》的要求。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将有利于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体现自身价值。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现代地理学科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新认识。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

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情景中去。在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创设教学情景,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事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例如,将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编制为“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案例,将“5.12汶川地震”编制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质灾害形成与防范”或“板块运动”等教学案例,定然使地理课堂鲜活生动,充分彰显地理学科的强大生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将书本规律返还于生活案例。地理教师要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列举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案例,会增加地理教学的亲切感。

如教学“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可设问“为什么夏天有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为什么天空是蔚蓝色的?交通信号灯为什么规定“红灯”为停?

如教学“地球公转的意义” 时,设问: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的,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如果在悉尼,房间的窗户朝南开好不好?②要在北京和上海建相同高度的楼群,设计楼间距时应该有何区别?为什么?

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身边情景里,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开发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觉得学地理有用、实在

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发乡土地理,因为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若能将乡土案例作为初学案例,而将教材案例作为学生自主迁移应用案例,则更能体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至难”的认知规律。

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诸如区域地理位置的评价、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分析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地理因素、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地理基础知识,以及绘制地图、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地理基本技能,学生都可紧密结合乡土地理的学习应用于地理实践。通过乡土地理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怎么样的,认识到许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非常实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堂不应是地理教学的唯一场所,地理教师应积极开辟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也可以是专题活动。这样的地理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或某一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问题,无疑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各种社会事物与现象,自然而然觉得学地理实在、有用,发现许多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总之,地理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地理生活化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操作能力;生活气息

离开了生活的地理教学,就是空谈,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成功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将生活实际与初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用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的支撑,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看待生活、欣赏生活。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是必要的、可操作的,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师关注的重点。

一、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1.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必要的

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热情不高,根本原因是缺乏学习的动力。这与地理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都有一定的关系。

(1)一些地理知识较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识记的图表较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地球运动是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所以教材把它放在七年级第一单元中,但是由于这部分知识十分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

(2)有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简单致使课堂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由于受中(会)考压力的影响,学校、社会过多关注学生的分数,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也过分局限于基本知识点,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拓展,导致“生活地理”的内容匮乏,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

(3)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地理学习不重要。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地理学习在其今后生活中的用途不大,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了对生活案例的探究过程,无法体会到地理知识是服务于生活的,故而不知道如何把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只有让学生觉得地理学习是容易的,有趣的,有用的,其学习的欲望才会被激发。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生活融入教学,让课堂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学。如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锋面雨”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借助生活常识“冷水与暖水相遇会产生什么现象”,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学生看后很容易理解。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强化实践能力。如学习了“黄土高原”后,可以组织学生对寿宁县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状,解释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可行的

(1)生活处处皆地理。人们的吃、穿、住、行都打上了地理烙印,政府经济策略同样也离不开地理。如寿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都可以从地理视角作出解释。对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获取充分的素材,作为教学案例支持课堂教学。

(2)地理知识具有实用价值。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因此,可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内容,如野外考察、实地调查等,让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印证,使学生真正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3)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让地理教学更精彩。计算机、多媒体的普及,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增强。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对策

1.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符合教学内容的素材

地理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来源于多彩的现实生活,地理教师应把学生关心的问题适时穿插于地理教学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1)引用学生熟悉的影视、新闻、报刊杂志等资料。教材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对生活在寿宁本地的学生来说,其它地方的气候、风土人情,他们大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如果教师按照课本机械地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气候分布,学生势必觉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形成视觉感知,加深印象。如利用影视资料《狮子王》让学生感受非洲热带草原气候旱季、雨季的景观;播放《红河谷》的雪崩视频,让学生感知青藏高原的雪山景观;播放灾难片《后天》,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的无情。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可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视觉感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将乡土地理素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如寿宁的“车岭车到天,九岭爬九年”――说明寿宁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寿宁古时的三件宝“火笼、蓑衣、地瓜”――说明寿宁冬季寒冷、经济落后、耕地不足。将这些活生生的乡土地理知识与教学相结合,可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如根据汶川地震,启发学生思考:地震的成因是什么?与日本的某次地震对比,为什么汶川地震灾情更加严重?利用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案例,启发学生思考: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哪些?联系寿宁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我们应当如何防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社会热点,既让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用好生活案例,设置教学环节

利用生活案例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黄土高原”时,先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提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持水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

生活案例还可以作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概念。如“地球运动”一节中,地球自转、公转的原理比较抽象。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过的昼夜更替现象引导学生推导出地球自转;再根据太阳东升西落推导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时间,这样便可突破难点。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对比海陆性质的差异,让学生说出白天赤脚站在地面和水里的感受,感知白天水比陆地升温慢,夜里水比陆地降温慢。

3.开展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以活动促教学

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可以设置“一个外地朋友来我县旅游,你能不能为他设计一条旅游线路,要求景点尽可能多而又不走回头路?”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出最合理的旅游线路。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寿宁交通图》或《寿宁旅游图》。若条件许可,还可以安排学生实地走一下这条线路。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而且落实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又如在学习“众多的人口”时,教师可结合今年国家放开二胎政策,让学生举行一场辩论赛,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变化。

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活动的目的要明确,活动的内容要简单易行,让学生都能参与。同时,应注意活动的探究性,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为主。

4.将地理课堂延伸到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中

在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调查报告、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如组织学生调查寿宁县凤阳乡富锌晚熟葡萄种植情况,通过分析农业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思考存在的问题,并建言献策。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让学生在考察中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在生活化教学中设置生活化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如在学习“区时”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一位妈妈乘飞机从东向西穿越国际日界线前后各生下一个孩子,问哪个孩子是老大?其答案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恰好相反,因此学生的印象深刻。

地理本生活,生活遍地理;教学本生活,生活促教学。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用好生活案例,一定会让地理课堂绽放出独特的地理学科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11.

地理生活化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现阶段,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连接,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目前,传统的地理课堂式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再符合社会对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的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与周围事物,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进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意义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该方法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激发学生兴趣。

为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密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引入教学元素,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环境保护这节内容学习时,可以引入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影响,然后提出对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组织教学。

引入生活化材料能更好组织教学活动,密切与学生的联系。例如,在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地形地貌学习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分析其特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更好组织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列举贵州喀斯特地貌来讲解和分析,推动地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三)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调动学生热情,有效把握每个知识点,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观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导致地理教学依然脱离现实生活,“生活地理”内容匮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太多局限于知识点内,不能在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拓展地理知识的思考。二是初中地理教师缺乏对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持续性研究的积极性,教学成绩评价过多注重对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生活地理素养的培养;三是受中考压力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生活地理化的联系和体验,而过多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忽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只有实施地理教学生活化,通过实际的地理教学能够得到正确的、积极的验证。

三、初中地理 " 生活化"教学 的实施策略

(一)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

涉及初中地理知识的生活实践素材丰富而庞大,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在课堂上导入一些与课程有关的生活素材,素材最好是采用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通过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并感兴趣的话题,提高学生对地理新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例如,教师讲解夏季风与降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对南方的洪涝灾害与西南地区的干旱进行对比讲解,在进行交通运输网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假期期间如何对交通工具进行选择,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选择,进行交通工具的系统性归纳,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情,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与理解度。

(二)提高教师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积极性

教师在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态度,要掌握好跨学科的一些相关的知识,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掌握最热点前沿的新鲜事物,能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能捕捉到惊喜,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并喜欢地理这门学科。那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加有劲,能以更积极的情绪来学好这门课。教师才会相应地产生成就感,产生教学生活化的动力。

(三)通过案例授课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

案例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理解而形成理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些是教师精心准备来自生活、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师应该抓住地理知识本身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特点,积极地去查找一些与我们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案例,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案例,以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

(四)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关联,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作为一本教材,它存在很多的共性,不可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者灵活运用教材,能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改或变通,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而不能生搬硬套。如学习《保护资源环境》一课,根据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差这一实际,我们设置了如下问题:(1)你认为我们学校、教室的卫生状况如何?(2)为什么会造成这一状况?(3)你在平时有哪些不卫生的习惯?怎样改正?(4)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为保护环境做贡献?(5)为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请你设计几条宣传语。这些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密切,学生都有话可谈。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课的主要观点,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体验,其实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它弥补了课本的不足,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的统一,对学生的行为将构成深刻的影响。

四、结论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为了适应现代化教学制度的改革,现阶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把初中地理的教学与初中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为课堂注入活力,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性以及趣味性的良好效果。因此,在一线的初中地理教师必须掌握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对生活实践素材进行挖掘,加强初中地理理论知识教育、创造生活化的情景,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关注地理中的人文焦点以及使初中地理回归生活,为学生提供现实服务的工作,而且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对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民,王桂红.日本、德国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教科书[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7 - 38.

地理生活化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化 策略

教育即生活,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要点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实施、反思等活动中,要求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努力打通两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间搭建起桥梁。回归生活世界,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转化为课堂教学实际行为,就是要求地理教师树立生活中有地理、生活中蕴含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观念,有意识地将生活世界中的相关资源引入实际教学中,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事实证明,一旦生活世界的相关信息纳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会提高,互动水平会提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大大增强。

一、开展教材处理,丰富生活化的教学素材

现阶段,我国的初中地理教学仍然是以人教社所编写的教材为主,这种现状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仅凭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且各地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处处存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的使用要积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观念。为了能够使教材内容能真正符合生活化的标准,教师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修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教材的案例能与本地实际相吻合的并不多,这就需要教师将部分案例加以调整。2.添加。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教学素材,将教材中已远离本地学生生活体验与生活实际的一些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删除或剪掉。3.编排。教师应根据校情与学情,将教材中的素材做相应的调整和编排,让教材体系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通过生活化的优化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还可以将抽象变为具体,更加符合实际,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与知识之间,宛如汤与盐的亲密无间,融入汤中的盐不但不咸涩,反而更能衬托出汤的美味;知识只有溶于情境之中,才能凸显出其独特的功能与活力。由此,在平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更多地考虑有利于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将教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去。这样,学生们就可以置身于生活情境中,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就像在《欧洲西部》一课中,由一张火车通票所引发的学习热情整整贯穿了一节课,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这当然会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生活化知识的构建,形成系统的生活化知识体系

新课程对于学习目标虽有具体的界定(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新课程更加强调课程的预设与生成。教师通常会置身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同时也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的一无所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学生们脑海中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知识架构尚未与新学习的知识形成交集,或是尚未建立起新的知识链接。所以,与其只是尴尬或愤怒,倒不如重新审视课堂上在生成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是否过急过硬。在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知识的硬水加以软化,变成可口的饮品。这种饮品中富含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社会背景,当注重到这种融合的时候,那么学生头脑中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四、编制生活化练习题,强化对知识的认知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