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2006年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十堰日报社被列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四年来,他们通过分析传媒业运营走势,探寻报业发展规律,确立了“集团式运作,多元化经营。全媒体发展,全力打造区域性强势媒体”的总体思路。
依据这一思路。报社制定了报社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即:“争取政策。全面改革,整合资源,集团发展。”
1 争取政策,就是争取对党报和新闻门户网站重点扶持的政策。
2 全面改革,就是对报社所属日报印刷厂、英达利印刷有限公司、十堰市广告公司进行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对日报、晚报实行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对秦楚网的资讯频道和手机报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在全社深入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
3 整合资源。就是努力实现区域内媒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集团发展。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十堰日报传媒集团,形成有竞争力、影响力和规模实力的媒介产业。
具体发展四大产业:
1 整合平面媒体资源,着力打造《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和秦楚网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加广告收入:与《东风汽车报》、《十堰广播电视报》和《武当》杂志实行战略合作,采用参股联办的方式,做大广告蛋糕。力争到2011年全社广告收入达到5000万元。
2 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加快推进报业数字化产业。按照“打造一批品牌频道、谋划一批网络项目、建立一批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秦楚网。一是运用新技术,推进报社全媒体采编流程的数字化改革,实现新闻第一时间网上。二是利用秦楚网技术优势,开发建立“十堰旅游数字地图”。实现旅游宣传的数字化和服务的智能化:打造“网上十堰”外宣精品。三是整合十堰政务网资源,开发建设“数字十堰”平台。四是发展十堰手机报,力争两年内手机报用户发展到10万户。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开发“鄂西特产网”、“十堰购物网”。
【关键词】联动;文化产业;博物馆;发展
【中图分类号】C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67-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合作已成为各地文化产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成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该经济区经济基础较好,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指导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一、关中一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关中一天水区域发展提出的背景
1、《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全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层面。《关天规划》明确要求加强两区域文化交流和文化协作,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区域文化繁荣的局面。《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台,对于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发挥地区优势和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深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议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就进入改革开放的历程,但是在文化这个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领域,其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大约在2000年,国家才开始从产业与市场的角度去考虑文化问题,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产业”在这一年首次写入中央文件。
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力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应对社会道德滑坡危机,打造出独特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民众的爱国情怀。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和蔓延,国家还试图在伦理道德上提高民众的思想水平。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强国”的战略,旨在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二)关中一天水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在马斯洛看来,高级需要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文化的需要正是我国现代化改革取得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特定水平后,对于精神生活的内在要求,文化的市场因此更为广阔。
2、文物保护法的确立和不断完善
文物保护法确立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博物馆界所推崇的关于文物保护和利用关系的一个指导方针。就“合理利用”而言,急功近利者和秉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者的解读可能完全不同。众所周知,法律上,文化遗产资源属于中央政府所有,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大多数文化遗产资源则归地方政府管理,在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驱动下,地方政府往往舍弃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属性,更多地强调经济资源属性,使得事实上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变为滥用。文化遗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在实际利用上必须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慎之又慎,保护利用是为了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博物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见证和关键环节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同时,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对于物质追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尤其对于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提高民众物质生活的同时,又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任务。
独特的城市文化使城市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也成为各个城市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举措。博物馆是城市中重要的文化设施,博物馆旅游是一种更具文化内涵、陶冶游客情操、满足游客高层次文化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旅游形式。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博物馆的发展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整体的繁荣程度。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博物馆的文物是靠收藏、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现在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全球化给博物馆发展带来了挑战,经济实力增长的民众不仅有闲暇时间也有经济能力投入到文化消费中,博物馆不可避免成为一般民众的文化消费点。在全球化带来的旅游压力下,文化遗产有效利用和保护成为问题所在。
从文化机构的角度出发,博物馆本身承载着传承文化的功能,其所服务的对象针对全社会所有成员,而且还要尽可能保护全体社会成员在接受文化信息上的平等权利,若没有法律支持和政府政策的倾斜,实在难以完成其所承担的社会义务。毋庸讳言,目前我国法律在支持博物馆发展方面是缺位的,博物馆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得到确立,民间资本对博物馆的支持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法律对于民间捐助博物馆的举动没有细致且吸引人的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博物馆在吸引民问捐款方面因而无计可施。博物馆不是实业,不能由市场支配,政府必将在市场无法起作用的领域进行资源重组和调配,因此博物馆的发展非常依赖政府的政策。这次国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得“关一天”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光明的前景。
三、关天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合作基础和发展方向
(一)旅游资源基础
关天经济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等类型,既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众多的资源类型为旅游一体化整合、提高整体吸引力提供了基础,而其中最具优势的资源集中于历史人文方面,是国内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中国始祖文化,大地湾、北首岭、梁带村、半坡等原始遗迹文化,周秦汉唐等中国盛世文化,麦积山、法门寺、大雁塔、楼观台、龙门洞等宗教文化,以及关山、秦岭、渭河等山水文化。关天经济区可从大区域整体文化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整体性旅游形象。
(二)交通设施基础
便捷的交通条件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关天经济区交通设施良好,贯通东西的陇海铁路是这一区域的铁路交通动脉,随着宝天高速的开通,高速公路也横贯这一地区。目前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畅达的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了区域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根据《关天规划》方案,关天经济区下一步将继续大力发展公路及铁路交通,扩建西安、成阳国际机场,新建宝鸡机场,迁建天水机场。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所有县(市、区)通高等级公路,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两环三横四纵六辐射”高速公路网络。
(三)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首先,民众的经济实力普遍得到增长,大多数民众不仅有闲暇时间也有经济能力投入到文化消费之中。博物馆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收藏和展示机构,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的消费点之一。经济全球化进程给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的、迫切的挑战,之所以说全球化的挑战是新的迫切的挑战,那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博物馆在民众生活中已成为或将要成为一个被关注的角色。
其次,旅游压力下,如何保持文化遗产利用和保护的平衡。
旅游热是全球化进程中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作为文明古国,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国向来最引以为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文化遗产成为旅游资源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全球化进程中公众的需求,是拥有文化遗产资源的遗产所在地人民的利用诉求,也是遗产所在地政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这种旅游压力下,博物馆面临着如何保持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这样—个严峻的问题。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全球化给博物馆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已经越来越显著,博物馆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自己的服务理念,关注观众的需求,争取立法保护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在全球化进程中,博物馆的发展才能争取到外部支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最后,“关天”经济区形成区域联动化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农业区;经济转型;宁陵县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78-03
对于农业区经济而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是其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质量效益的迫切需要,有助于顺利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1]。除了走传统工业化道路以外,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又是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对于河南省宁陵县而言,虽然其是典型的中原内陆地区,但同时是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文化旅游业成为宁陵县近年来极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本次调研以宁陵县文化产业为例,目的是探讨传统农业地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及作用。
一、理论基础
关于经济转型,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推进的经济转型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即市场化;(2)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即现代化;(3)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型,即国际化[2]。具体表现为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主导要素的农业经济向以机械力和地矿资源为主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再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主导要素的知识经济转型升级,并进一步向以文化和创意为主导要素的文创经济转型升级[3]。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最活跃、最具增长潜质的产业。中原内陆地区是典型的封闭农业区,具有浓厚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痕迹,所以,对其而言工业化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4]。同时鉴于“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和更大的外在压力,文化产业也将承担更重要的产业角色,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和领域。
二、研究方法
以宁陵县作为案例地,以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宁陵县地处黄河下游豫东平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一直以来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近年来结合经济转型趋势,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研究方法为统计调查研究,具体资料搜集方法为文献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
访谈法采用无结构化的方式对县志办主任和葛天文化协会会员进行深入交流,访谈结果以SWOT分析法说明,分析现阶段宁陵县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及提出对策。
问卷调查用于当地居民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看法及建议,为根据SWOT分析提出建议的补充对策来源。选择县城天天鲜超市门口和石桥乡后周楼村两地作为调查地点,问卷现场发放,居民做完立刻收回。根据该县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两地分别发放15份和85份,共100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调查结果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宁陵文化产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分析。(1)历史文化厚重,葛天文化特色突出。自汉元狩元年(前122年)建县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是“葛天氏之乐”中华乐舞文化的发源地;战国四公子之一“窃符救赵”信陵君的封地;曹操在己吾起兵拉开三国序幕。厚重的历史文化使宁陵享有得天独厚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宁陵县积极发掘自身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了葛天公园,葛天剧院,葛天艺术节等一系列以葛天文化为底蕴的工程和项目。(2)生态环境优越。宁陵县自古经济建设以传统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万公顷。其中以白蜡杆和酥梨最为驰名。白蜡条作为制作少林棍、岳家枪的原材料,拥有大片生产基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国酥梨之乡”,被誉为“花海果洋、天然氧吧”。宁陵县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以梨文化为主题,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梨果节,打造成了“万顷生态梨园旅游”文化品牌。今年梨花会上举行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和旅游推介活动,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金额达18.61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预计年递增4亿元[5]。(3)交通便利。宁陵县是商丘市辖行政区,地处黄淮平原,境内交通便利。有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325省道、327省道横纵交织,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干线公路为骨架内畅外联的交通公路网络。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交通基础,方便游客往返。尤其每至清明时节梨花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每天的观花人数多至数万人。
2.劣势(Weaknesses)分析。(1)产业综合竞争力较低。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只有葛天遗址,万亩梨园等少量景点。目前只在商丘地区尚有知名度,文化旅游业在规模、质量等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吸引力较低。(2)高素质人才短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陵县现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多家技工培训机构,但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人力管理水平较低,创新规划能力不足,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建立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市场机制。(3)产业结构化较弱。除了当前宁陵县大力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以外,在与其相关的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关联文化产业发展较弱。
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1)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2)政策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宁陵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投资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外部环境良好。近几年,按照全省对商丘“豫东平原古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定位,商丘地区各县文化品牌建设如火如荼。民权“庄子故里”文化研究、永城汉文化研究、睢县“中原水城”文化研究、夏邑“孔子故里”文化研究、柘城朱襄文化研究,都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县域经济的品牌竞争力。宁陵县以葛天文化研究为基础,易与相邻县域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商丘地区文化之乡的品牌。
4.威胁(Threats)分析。(1)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家进一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税费,对宁陵今后文化的项目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另外宁陵县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都难以满足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2)周边县域竞争激烈。正如上文所述,商丘各县都在建设自己的文化品牌,宁陵县作为起步较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地区,与相邻县域有着对生产要素的激烈竞争,面临资金分流的压力。(3)优化产业结构难度大。宁陵县文化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量小,项目少,产业配套协作和关联度低。(4)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和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都市区相比,当地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非常有限。根据调查宁陵县居民文化消费方式,除了上网外其他项目基本属于传统文化项目,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文化消费层次较低。
表1 宁陵县文化产业SWOT分析小结
当前宁陵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从总体上看优势和机遇远大于挑战。自从2005年葛天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县政府大力投资文化旅游业,人均GDP从2004年的3 874元增长为2010年的11 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均GDP年均增长15%,增幅高于全省各县平均水平,由此可看出经济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宁陵县由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只要能紧紧抓住发展的有利契机,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就一定能打响葛天文化品牌,变农业强县为文化大县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宁陵文化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从宁陵县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当地民生综合来看,要加速文化旅游业发展,改变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现状,其“文化立县、旅游活县”战略重点应放在加快产业聚集、促进宣传推介、加快品牌创新三个环节上。
1.加强行政推动,加快产业聚集。根据居民问卷调查显示,有65%的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6%的人认为是发展生态旅游,仅有9%的人认为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由此可见,居民对于经济增长的需求较大,农业区的经济转型势不可当。另外由于其中一个调查地点在农村,被调查者有很多是春节返乡的打工人员,考虑到其长期不在家乡的现状,因此9%是为了当地娱乐活动的调查结果仍有待考究。
对于这样一个民间现状,宁陵县政府今年颁布了《宁陵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积极落实,充分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另外积极制定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文化园区、葛天文化广场、葛天会展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参照优惠政策,吸引招商引资,尽快形成专业化市场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2.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宣传推介。宁陵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围绕葛天文化打造相关的系列文化项目。于2005年成立了葛天文化研究会,但采访中得知,该协会仅由宁陵县文化界知名人士不足30人组成,从事着葛天氏及葛天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包括筹资修缮与维护葛天氏陵遗址墓冢、石器等。当地居民中基本了解葛天文化的人数仅为53%,非常了解的只有7%,只听说过不了解的为37%,甚至有11%表示没听说过葛天文化。足以证明葛天文化的发展研究只是县里少数知识分子参与,宣传力度不够。
宁陵县的文化产业现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子网站等载体,宣传推介宁陵文化旅游业。据问卷调查,有49%的人参加过相关文化活动,但参加者大多为单位组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县文化旅游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应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文化活动,了解家乡文化积淀,促进宁陵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3.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宁陵品牌。文化产业链条的延伸,有利于从多方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宁陵县文化产业链条首先要向第一产业延伸,包括农家乐、农副产品的销售,其次向第二产业延伸,结合宁陵县传统刘腾龙笔庄,开发一批具有宁陵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同时积极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延伸,吸引更大范围游客,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条。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境界应是景区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6],因此,对宁陵而言,这就是要利用葛天文化和梨文化的旅游品牌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结合起来,进一步留住客源和财源,从而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带有一定的虚拟经济特点,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就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品牌催生资源优势,带动产业升级。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品牌不仅要带动一个产业良性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起相关产业链的迅速发展。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宁陵县在具体实施宣传推广中,通过“八个一”加快文化资源品牌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建一批历史文化网、编一批历史文化丛书、摄制一批电视纪录片、公布一批历史文化景点、打造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产品、培养一批本土的文化精英人才、规划一套翔实的旅游路线、制定一个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规划。
四、结语
传统的三大产业结构发展是从“一二三”向“二一三”,进而向“三二一”转变,即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河南省宁陵县仅是作为中原地区典型农业区的代表,从其例子可以看出,在现今文化大繁荣发展的条件下,具有文化积淀的地区结合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加速其经济转型升级一条很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华.转方式调结构 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22).
[2] 洪银兴,郑江淮,孙宁华.经济转型和转型理论研究——洪银兴教授访谈[J].学术月刊,2004,(6).
[3] 左银宝.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4] 李燕燕.文化与经济转型: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1.
[关键词]:文化产园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世界旅游活动处在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业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园区和文化地产的建设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陕西省作为中华民族及其悠久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一个民俗资源较丰富的省份,有大量民俗文化遗产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可以说陕西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我国重要文化大省,陕西省民俗文化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规模,具有综合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且在文化表现、视觉表现、产业构架方面都较为成熟和完善。多元化、综合化、品级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一、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对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人文民俗旅游文化事业深入发展的需要
文化产业园区内以腰鼓、剪纸、民歌、民间绘画“四大”民间艺术品牌为展示内容,主要展示陕北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打造集民俗风情展示、演艺、休闲、度假、观光于一体的文化园区。将做大做强以旅游文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类型,优化产品结构的需要
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城乡文化网络体系,形成文物展览与文物保护并举、民间艺术人才培训与文艺创作同步推进、文化阵地建设与文化活动协调发展的大文化格局,推进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通过在文化产业园区内办好腰鼓、民歌、农民画、唢呐、陕北说书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健全各类群众文化组织,推动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并且有效的补充当地文化旅游产品类型,开辟民俗风情旅游、特色休闲旅游、商务度假旅游等旅游产品。
3、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完善民俗文化产业旅游服务设施的需要
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旨在构建集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市场化、高端化、特色化的陕北民俗主题文化旅游园区。
4、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周边区域居民休闲度假的需要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周末休闲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缓解工作压力、放松心情、全家出游的首选。对于周边地区的居民而言,将会迫切的追求差异化、休闲化、生态化的旅游目的地。文化产业园区将以其良好的地理交通区位和宜人的滨水自然环境、园林景观环境和绿色生态环境而成为周边区域居民周末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文化园区典型集中型的规划设计,将使广大游客和当地民众更加方便的体验和享受到民俗风情文化、民间餐饮文化、传统民居建筑和现代休闲活动。
5、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当地居民旅游致富的需要
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将吸收大批劳动力就业,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并有效增加群众收入,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旅游致富的社会目标。产业化的联动将会促进当地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形成大旅游——产业化——城市化的良性循环。
二、文化园区的工程建设原则
1、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必须坚持“综合开发,保护第一”的原则,实行开发、保护、利用相结合,在保护性开发中使旅游资源不断增值。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做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全面系统,实事求是: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辅助产业调整当与环境保护规划等相结合,统一规划,共同实施,同时考虑文化园区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和设计方案。
3、阙值控制,政策引导:文化园区内的资源是有限度的,环境对污染和破坏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因而对旅游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其可承受的能力之内,确定其极限值。同时在方案的选择和执行过程中,辅以必要的环境政策、法规、条例等进行指导。
4、高效利用原则:营造一个高质量、全年性度假旅游娱乐的环境,提供娱乐性的舒适措施来吸引四季和各天气状况的来访游客。
5、因地制宜原则:选择适宜的地区进行相应的的游览设施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升级和改建。
6、分期建设原则:从旅游区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相互促进的要求出发,并根据资金投入状况,应当与全区建设开发规划分期一致,分期进行设施的建设,而不是一步到位式的建设。
7、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相对集中是为了提高设施用地及旅游服务的效益,适当分散是为了使旅游者在文化园区内部的各个角落都能享受到相应的服务。
8、与需求相适应原则:游览设施的配备,既要满足游人的需要,也要适应文化园区和设施自身管理的要求,并考虑必要的弹性和利用系数,合理、协调的配备相应类型、相应级别和规模的游览设施。
9、按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原则,尽量保护古树和现有大树。因地制宜地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扩大林地。利用创造多种类型的植物景观或景点。
10、文化园区车辆多,噪音大直接影响附近居民的居住环境。为防止噪声影响,靠道路一侧,种植树木隔离墙。
11、各道路两侧,种植一些乔木和灌木。
12、文化园区内房屋前后种植一些果树,草坪以及绿篱笆。草坪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生存环境起着美化、净化、改善、保护的作用。
三、总结
文化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置,提出到2020年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在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各级政府纷纷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我省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战略目标。巴中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那么恩阳区是新建区,又是国家级贫困区,各项指标相对落后,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是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恩阳区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1、恩阳区文化产业现状
自2013年恩阳新区成立以来,我区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内容,古镇旅游、民俗文化产品开发、影视制作、表演会展、文化创意设计、美术设计、工艺印刷等产业的发展路径和载体基本确立,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企业引进、发展平台建设逐步实施。
目前,由我区招商引资,四川恩阳川旅锦江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承建的恩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项目预计总投入22.5亿元,项目主要包括古镇核心区域保护与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街建设和五星级酒店及商业群开发建设三部分,分三期完成。2015年巴中市金鉴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明阳小微企业园,该企业结合本土文化开发一些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和其他印刷品,去年9月开始投入运营,季销售收入300余万元。
2015年,我区净增“巴中市金鉴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恩阳电影院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3家,净增率居全省首位;全区现有文化法人单位、企业及个体户共392家, 2015年新增规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家。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营业收入2亿余万元,占我区GDP(48.86亿元)的4.1%。 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专柜5个;到位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招商1个。
2、恩阳区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是全区文化产业缺乏宏观管理和整体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原始粗放状态。
二是文化产业规模小,量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总量有所增加,但与相邻市区相比差距大,占GDP的总量偏小,占全省比重就更小;档次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亮点和精品、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而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出版、互联网信息服务、移动多媒体、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门类整体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三是经费紧缺。近年来,中央、省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虽略有倾斜,但地方财力薄弱又无力配套,进而导致阵地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人均文化经费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致使文化阵地建设不达标、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财力薄弱,我区尚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无力更好地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大多中小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不高、成长的空间受限。
四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文化产业培育艰难,产业品牌难以打造成型,产业项目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初级的发展阶段。
五是缺少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及项目支撑,产业培育难度较大。
二、恩阳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十绘制了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教育、推动作用将日益显现,文化发展迎来了空前的大好时机。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加大、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加快推进,都将为恩阳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支持。按照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巴中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新区成立以后,我区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四新恩阳”的新战略目标,确立了要把我区建成西部文化旅游新亮点和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今年,区委领导班子先后三次召开“恩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专题会议,提出“高端规划、彰显奇特,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政府主导、科学营运”等建议意见。有力助推恩阳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恩阳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的市场空间和千载难逢发展机遇。
2、资源优势。恩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有丰富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
3.潜力优势。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共涉及国民经济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多个小行业。我区文化产业392家,规上文化产业9家,尚有许多行业领域是空白,没有涉及,表明我区的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恩阳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1、按照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山新居”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站点布局,提升乡镇文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以产业园区、专业街区、优势业态和重点企业为依托,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量,加快发展成为我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打好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三张牌”。恩阳古镇保护和开发、积极推进米仓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恩阳历史文化古镇,有序推进米仓道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做足做精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3、创新工作机制。充分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发展。创新乡镇文化机构管理模式,提高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各类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统计工作。一要搞好对接。主管部门要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对接好统计。统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基础工作,及时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渠道畅通。二要探索新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统计方法,将文化产业应统尽统,客观准确的反映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