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教学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核心

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教学工作;中职语文;职业和心理;整合

一、导论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课程分为专业文化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两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高度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对文化基础课程有所忽略甚至严重缺失的弊端,导致了中职学校毕业生毕业之后虽然能够通过自身的一技之长找到相应的职位,但是由于其文化基础课程的缺失,影响了中职学校毕业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在发现了此问题之后,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此,教育部还发出了专门的文件规定了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时要达到200节左右。由此可见,中职学校语文课时安排是占据了较大比重的,甚至有的专业课程的课时也还达不到语文课程的课时。但是,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仍然存在忽视语文课程教学的现象,语文课教学的深度、广度和丰富度没有其他专业课程强,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通常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学习生活当中。为此,必须将职业核心力和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在实现学生的语文素质、文化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实现两者的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促进职业核心能力

语文素养是文化素养的重要体现,人们只有在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之后才能够不断提升其他诸如历史、哲学等文化素养,为此,语文素养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性条件。与此同时,语文知识是学生进行交际的基本前提,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相关知识实际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由于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如果中职学生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必将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知识,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知识技能,语文课程内容和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力之间存在同质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将职业核心力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职业社会能力和语文教学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语文课程内容的扎实掌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比如,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基础知识,掌握了良好的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这必定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带来极大的好处,因为学生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需要一定的文字表达、语言表达来开展工作。

三、职业核心力和中职语文教育整合的具体举措

(一)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具体引入到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实现职业核心力和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的整合,首先就得掌握职业核心力到底包括哪些方面的模块,在此基础上将职业核心力的模块引入到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当中使得职业核心力得到提升,语文知识也得到相应的巩固提高。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职业核心力和中职语文教育的整合,将职业核心力分为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将职业核心力分为不同的模块之后,笔者特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上述不同模块的能力,比如,在讲授《雷雨》等戏剧作品的时候,按照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剧情,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角色体验的水平;布置相应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考察,提升其自我学习的能力。总之,要按照具体的语文课程内容,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不同的职业核心力当中的某种能力,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之后,实现学生职业核心力的整体提高。

(二)以职业导向为突破口弥补语文教学缺乏实践性的弊端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缺乏实践性,语文课程几乎就是教师讲讲、学生听听,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较为缺乏相应的活动和实践,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笔记能力等难以真正提高。为此,我们在整合职业核心力和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职业导向作为突破口,弥补语文教学缺乏实践性的弊端。比如,为了将语文教学和职业核心力两者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去参观考察活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考察报告、对职业的体验等,这样,既能够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职业理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对于学生参观考察的报告、体会等写得比较好的,要在班级语文课上由学生自己朗读,这样,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还锻炼了朗读者的口语表达能力。针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不是很牢固的实际,要着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这也为学生将来毕业走入社会之后处理外界的相关信息提供方便。中职学生的学历较低,所以其在毕业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大多数还要通过进修等多种方式获取更高的学历,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其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后通过自学及时更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当中注重两者的整合

笔者认为,要实现职业核心力和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两者的整合问题,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具有目的性,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将职业核心力和中职语文教学两者的整合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当中。由于语文教学肩负了和学生职业核心力进行整合的任务,所以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模式,通过此类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是无法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力的。这就要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先设计相应的需要学生去做的任务,通过每一堂语文课程的学习去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当中某一个或者几个模块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相关题材课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应的和日本侵略中国相关的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2―3个小故事,这样既能够活跃课堂,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视野,锻炼学生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水平。在教学和亲情相关的语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应的和自身相关的亲情故事,让学生在体验亲情的过程中其情感得到升华。概而言之,教师要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之前,就要有意识地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学生职业核心力的问题进行全盘的考虑、谋划,将两者的整合问题融入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当中,从而使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更具有活力,更具有职业性和现代性。

参考文献:

[1]刘瑞斌.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2期.

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第2篇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囊括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第一,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通过初中语文的教学,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第二,具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小学语文学习往往是初级阶段,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好的积累过程,通过阅读高质量的课文和阅读材料,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语言能力。第三,培养熟练的语言技能。语文是一门学科,而语言则是一种素养,一项技能。通过初中语文教学,教师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熟练的语言技能。第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五,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是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初中语文教学正是根植于我国文化。所以,在语文的核心素养中,积淀文化,学习文化,体会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第六,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写作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水平。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形成高雅的言谈举止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既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项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我国教育教学体系中,语文以背诵和记忆的内容为主,但是,对于理解和应用也是十分关注的。去年,《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选手积累了大量的诗词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明白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什么样的诗词,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理论和实践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教师要着力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将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达到培养上述六种素养的目的。所以,学与用同样重要,教师要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语文的学习看似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实际上,只要教师教学得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培养敢于表达的性格,从而慢慢地改善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

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有效构建以学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同时要针对现有教学现状进行完善和创新,以确保实现高效教学。针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诟病,科学的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进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学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原则分析

1.整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和老师各司其职,分别扮演者教与学的角色。小学阶段注重引导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所以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是创新课堂教学的前提。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教学环境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与局限。

2.差异性原则。差异性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各不相同,为了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W习需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同时需要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针对其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纠正,从而更好的实习全面教学。因此,差异性教学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

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对象层次化两方面。以学为中心是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语文课堂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繁杂,要想充分让学生吸收并消化,必须要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拓展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课堂课堂问题和课后作业,以便于实现一体化教学。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分析

1.创设情境。语文教学以文字为主导,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读、写、拼等内容,部分章节涉及诗词赏析,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进而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大意。例如:解读李白古诗《静夜思》时,简短的文字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布置“赏月”感想等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进行思维发散。例如:解析“乌”和“鸟”、“夕”和 “歹”、“免”和“兔”等形似字的正确书写时,可以通过击鼓传花、卡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构建一个“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最直接的方式,自主学习也是以学为核心的核心措施。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想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更好的实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简答的说,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学习,例如: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讨论、相互帮助等方式,让学生针对同一个话题展开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制造疑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巩固延伸。巩固延伸是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吸收消化,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易懂,所以学习难度不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内容融入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当堂播放,让学生模仿学习,不仅可以缓解紧张枯燥的学习氛围,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另外,教师在课上可以更具教学相关内容搜集同作者或同类题材的文章,以充实学生的视野。

三、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构建策略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认识理解书本知识的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此外,每个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不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认识课文,从而更好的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互动。并且,对于课前预习的学生来说,会在学生的脑海中会形成短暂的记忆,对课堂上老师正确解读文章时形成对比,从而更容易帮助学生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前预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2.课堂共学。课堂共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同步学习,立足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课堂上教师再通过提问、讨论、解读等方式,可以有效为学生答疑解惑。课堂共学是知识灌输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效吸收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都拥有学习的权利,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学会享受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同步转化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率。总得来说,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课堂时间短暂,教师只有不断突破局限,营造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有效实现高效教学。小学语文课堂课堂共学模式,需要以教师为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建立互动、互帮、互助的关系,进而有效弥补传统课堂但以教学模式的缺陷。

3.课后拓展。课前、课堂、课后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流程,缺一不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样需要前提铺垫和后续巩固延伸,才能有效将课堂学习效率发挥到极致。例如:教师在讲解《皇帝的新装》时,可以相应介绍安徒生其他作品,同时还可以搜集《皇帝的新装》同类文章进行对比学习,帮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书本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灵活应用,所以教师可以讲课后拓展分为教师拓展和学生拓展两方面进行。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掌握扎实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有效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的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知识积累巩固的重要途径,也是基础知识消化吸收的必经渠道,必须要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从而有效为实现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付立娟.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构建探究[J].考试周刊.2016-05-18.

[2]葛月娥.例谈“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5-01-05.

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同步更新

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是对语文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兴趣更浓厚,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与电教媒体整合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教材文本的关系

我国资深电教专家南国农先生明确强调:“所谓‘整合’,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让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最优化组合。”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时,不可完全脱离教材,过于重视新技术而忽视教材的深刻内涵,使技术操作代替课本,本末倒置。例如,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并指出阅读的本质是“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的对象是课文文本。教师在用视频展示语文课文的背景时不要忘了教材课文文本的内涵,细腻的描写是视频表现不出来的。有位教师在《宝玉挨打》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宁、荣两府复杂的人物关系谱系,演示了人物关系的流变过程,而将课文丢在一边,没有组织学生研读精彩语段,品味、揣摩不同的女性探望宝玉时不同的语言及心理。这样,多媒体技术不但没起到服务于教学的作用,而且喧宾夺主,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削弱了对学生语言魅力以及审美教育的培养,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启。

我们在教学时使用电教媒体,不是为了使课堂热闹,为了展现现代化教学,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做到教育思想与教育手段的同步更新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只把多媒体当做演示的工具,而是要使其成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工具。但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大多数教师把多媒体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往往只起到了电子黑板的作用。这些教师的行为都使得多媒体教学变成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电灌。虽然教学手段先进了,但教育思想仍落后,这是“旧瓶装新药”,仍然没有改变“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落后教学模式。写作背景、朗读节奏划分、章节大意的概括,教师全用演示文稿打出,逐一讲解,学生被动听讲。教师在朗读教学环节中又运用电脑技术,随着电视散文画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这样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是用足了电教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不曾晓得,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境,以及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学习的激情都被自己的讲解扼杀。这实际上并没有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教师运用了丰富的媒体技术,但由于其教育理念是落后的,两者不能相得益彰,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先进的电教技术服从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注重语文学科特点,不背离语文教学的原则

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尤为关键。电教媒体的运用,为这样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但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与电教媒体的结合中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切忌摆花架子,图热闹,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原则。一位教师在《听潮》的教学中,先是投影大海潮涨潮落的录像画面,接着播放配乐朗读全文的录音带,然后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用投影展示板书设计,归纳课文内容。这堂课运用的电教媒体很多,学生的热情也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不禁要问:这是语文课吗?这样做并未把好教材关,没有突出语文的学科特点。事实上,《听潮》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师应在朗读上下工夫,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从而感受大海的美。教师应该反复范读,包括恰当的停顿,语义重音的把握,对学生指导;学生应该反复朗读,揣摩练习。

四、辩证地看待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

当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整合运用的过程中似乎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电教媒体越现代化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电教媒体运用越复杂越好,这样才是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在这样错误观念的驱使下,个别教师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脱离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教师开始从作品的叙事性入手,让学生复述故事,然后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探究学习,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活跃,效果很好。可是这时,教师突然要求学生打开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网页,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又运用投影,展示诗歌的章节内容与层次结构,又播放范读录音,配乐朗诵。看起来该节课堂教学用足了电教媒体,可谓花样繁多,可实际上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给人以“人为机所累”之感。学生也忙于应付,应接不暇,教学效果并不很好。

实际上电教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别,传统的媒体并不一定是陈旧的、落后的,先进的电教媒体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关键是看它能否很好地与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的组合,是否能够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并服务于教学,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这正如教学方法,它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好差之分,关键是看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永远没有最好的电教媒体,只有适合自己内容的电教媒体;永远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融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如同填鸭一般,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孤立地学习这门课程,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完美融合。

一、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进行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二、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有利于创建“快乐”的学习氛围

教育研究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的兴趣,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二)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解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兴趣盎然,图文结合的信息,合作交流的方法更使学生从网上获得了无穷的知识。

三、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方法

(一)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月光曲》、《凡卡》、《猴王出世》、《将相和》,唐诗、宋词、《诗词》、优美散文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二)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

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三)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

语文主要凭借的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四、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信息技术是辅助工具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什么时候,教学目的是教学首要任务,多媒体技术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的视野。

(二)注意教师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