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孝文化 感恩教育 中小学生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60-0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对中华儿女的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不断的提炼,孝文化中的糟粕不断被剔除,留下来的文化精华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塑造高尚的品格,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目前,中小学教育工作人员充分意识到了孝文化对于塑造学生品质,培养其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利用孝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已经成为相关教育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
孝文化自古有之,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涉及社会的所有阶层,为人子女最重要的就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家人。尊敬老人、孝敬长辈、承智耀亲都是传统孝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要在立业等方面多遵从父母的意见,袭承祖志,光宗耀祖。
自近代以来,中国孝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扬弃,不断剔除其中的文化糟粕,使子女在尊敬孝顺父母的同时,养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对事物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判断。当今社会,孝文化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准。孝文化讲究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儿女必须要孝顺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情感。
二 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所谓感恩,就是要感激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孝文化体系下的感恩是指为人子女一定要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教化之恩。中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有限,他们的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在这一阶段对其进行品德培养与教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并不成功,其中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很多学校虽然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长期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常会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更不用谈教会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教师对于感恩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与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方法不足有关。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解读书本故事这一形式,感恩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只是将这些课本内容当作一种硬性的学习任务,很难真正了解并学会感恩。感恩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将其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使感恩这种心理情怀变得更加真实。
除上述原因之外,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付出,以及家庭感恩氛围的缺失也是造成部分孩子缺少感恩情怀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越加丰富,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提供一切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家中的长辈更是对孩子无微不至地照料。对于感恩父母这一环节,很多家长虽然赞同,但是认为孩子还没有长大,他们照顾子女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部分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必须的,他们只懂得享受父母为其带来的便利条件和物质,对父母的辛苦付出却一无所知,失去了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也不懂得如何奉献和分享。虽然近年来,学校和家庭越发重视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但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对父母缺乏感恩。
很多学校非常注重创新感恩教育的具体形式,通过为学生和家长布置交流沟通任务、举办演讲比赛、召开班会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并未构建起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缺乏潜移默化的教育,导致这些感恩活动只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而且学会感恩,对父母有感恩意识并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的一项硬性标准,虽然在进行考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涉及对父母的感恩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并未设立起一种关于感恩父母的具体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只懂得理论,但是却不具备将感恩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三 孝文化影响下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每个人一生都应掌握的生活哲学,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都值得人们欣赏和感激,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感恩的对象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作为子女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只有学会感恩父母,才能塑造更加高尚的品格。为了实现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感恩环境,创建一种充满孝文化的校园环境,比如张贴宣传画报、出黑板报,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故事比赛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等。这样一来,在学校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孝顺父母、感恩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充分学习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实现对父母的感恩。
其次,学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应该进一步提升。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学习并模仿。因此,让教师担当起感恩父母的表率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育研究者曾提出,“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在言语中渗透关于孝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让他们学会感恩。同时,教师应该整合与孝文化和感恩教育相关的教育资源,在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中蕴含的孝文化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多学校都在不断尝试与努力,对相关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比如,某中小学开展的情景体验教学,让学生组织班会或是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角色的表演,让学生对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相关活动,比如“给妈妈洗脚”,在活动后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也使子女对父母的辛劳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要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品质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对于世界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学生的感恩情怀的塑造是非常必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注重对子女进行教化,要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所享受的优越物质条件并非凭空而来,要让他们对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深入的了解,让他们对父母的养育恩情充满感激。家长应该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形成一种亲密无间并且知心交心的平等关系。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用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方式。只有懂得孝顺、懂得感恩,学生才有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才能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
[2]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3]马祥甸.美韩感恩文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感恩教育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其中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为先,我平常对父母索取的多,对父母的体谅少,常常因为饭菜不可口就大发脾气,由于父母不答应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现在我知错了,应对父母怀感恩之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心常在。
山东滨州博兴县第一小学三年级:李思毅
长期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让笔者受益匪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得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渗透;感恩;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希望自己能调出各个方面优秀的人才,每个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聪明伶俐的,教育教学的本质也是追求成功,成功既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但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大部分的孩子虽然聪明、伶俐,但身上缺少了一份宽容、一份大度,一份付出。他们只会接受爱,而不会给予爱。只会饮水,不会思源。只会索取,不会奉献。总之缺少一颗感恩的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我们应尽可能地带领他们到社会实践中体验,我们可以给他们布置感恩的作业。如开展“向周围曾帮助过你的人送上一封感谢信”“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为他们打扫环境”“到孤独老人家送去温暖、关心”……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教育,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了“打表扬电话”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每周都为孩子留一项一周的德育作业,例如,为家长洗一次脚、涮一次碗、扫一次地……几周下来,接到了许多家长的感谢电话,说自己的孩子最近变得懂事了,能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感谢老师的悉心教育。听到家长夸奖话语,作为教师,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班上的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在学校能遵守纪律,积极地写作业,但从不主动做家务,自从开展了“打表扬电话”的活动后,他的爸爸说:“最近,孩子回家能主动帮他妈妈做一些家务,能主动帮爸爸倒水,当孩子用他稚嫩的小手为他倒水时爸爸突然感到由衷的幸福。发现孩子真的长大了”。
1.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教学必须让学生用心经历,用心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世界,变得敏感、细腻。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拥有幸福的生活,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疼爱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往往觉察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劳累。我在上《我爱我的家人》一课时,为使学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组织了“我当一天家”活动,让学生代替父母安排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整理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多么希望有人来帮忙呀。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劳动的辛苦、父母的关爱也就深深地烙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有一次我放学回家,看见生病的妈妈躺在床上,她叫我一个人到奶奶家去吃饭,我就一个人去了,现在想起来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就没有问问妈妈想吃什么呢?”多么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在心灵交流的平台上,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多么伟大,回报家人的真情也就油然而生。
2.教学内容向社会开放。“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学生的感恩之心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才能变认识为行为。在教学《我的成长树》一课时,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课前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带来了采访父母的录音,出示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币、胎毛笔、成长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以学生的直接参与学习实践代替教师单调乏味的空洞说教,在社会活动中形成道德观念,不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二、将感恩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记得在教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暑假里最有趣,最快乐的一件事这一环节时,同学们个个举起稚嫩的小手,有的说:“我暑假吃了香喷喷的肯德基。”有的说:“我了芜湖方特游乐园……”学生说得兴奋,我听得认真,可是陈飞同学说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说:“我最快乐的事,是妈妈在我生病时,为我做了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我感觉是我暑假中最难忘的事,也是最快乐的事,那是妈妈爱我的心,我要感谢妈妈,谢谢妈妈为我做了可口的馄饨。”听完之后我心头一热,被眼前这个相貌普通的孩子的话感动了,震撼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让全班学生对陈飞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热烈而持久;对他进行了表扬,表扬他懂得孝敬父母,懂得谢谢父母,懂得感恩。于是我借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要学会感谢老师的批评教育,因为老师使你一天天懂事起来,是老师给了你智慧,给了你知识……要学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帮妈妈拿一双鞋,一句问候“妈妈辛苦了……”感谢同学在你摔跤时扶你起来等。总之要感谢的事有很多,在你受到帮助的同时,别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进行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在每个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就像三月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因而受到广大家长与校领导的好评,都说我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上得好,教得“活”,抓得“实”。
三、开放空间,引领感恩实践体验
“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使品德课与其他学科,与家庭、社会、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成为深受学生喜欢并乐意接受的课程。感恩教育更需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感恩之情激发的基石。
1.立足学校教育,拓展教育的渠道。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最直接的场所。因此,我们要“以校为本”,在学校中的各门学科、各项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1)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每个学校都有属于自己学校特色的德育特色,我校突出“心存感恩,至诚致远”的主题,开展了以“感恩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激祖国”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学校在运动场的长廊上,设计以感恩为主的古今中外人物图片和以故事为主的连环画,如孔融让梨,诗人孟郊的作品《游子吟》等,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设计了感恩语录墙……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与大队活动相结合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校为了大力宣传敬老孝老道德模范事迹,在全社会弘扬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次“我给爷爷奶奶写一封信”的活动。各班级积极响应,学生热情很高,全校共征集到书信500余封。教导处对书信进行筛选,办出三幅宣传面板,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亲。诸如此类,由于学校对此项活动高度重视,做到了认真部署,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品德教师也以此项活动为契机,参与其中配套学校共同过好传统节日,丰富校园文化,感恩之氛围非常浓厚。
2.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们要将感恩教育延伸到家庭,将感恩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如在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全体学生在少先队大队部的倡导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感恩三八节”活动。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大队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四、配合家庭教育,培养感恩的习惯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出“小气”“霸道”等,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他们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1.感恩教育,多管齐下。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文化知识,还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骛远,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从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大声地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如“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强烈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为了使活动有效进行,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功能,增强活动效果。
关键词 小学生 思想教育 感恩教育
要成才,先成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是小学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感恩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与。一个孩子从降生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刻不接受着来自家庭、社会、自然的关怀,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感恩。
一、 感恩教育的内涵
要了解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白何谓感恩,所谓感恩,就是指人队自然、社会以及他人向自己提供恩惠的由衷认可,甚至以真诚之心去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的一种认识。
而感恩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和道德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形成感恩意识,对恩惠施与者识恩、报恩甚至图报的一种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小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一)不良社会风气导致道德缺失
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过上了优渥的生活,但是这也导致人的精神倾向物质化。许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对现实的充分认识,对父母的辛劳熟视无睹,转而攀比奢华的生活,在吃穿用度上一味跟风效仿,追慕虚荣,对父母缺乏体贴,以个人为中心,没有奉献精神。网络文化泛滥,幼小的心灵被各种不良思想充斥,网络为新一代灌输的知识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都很容易造成小学生的道德缺失。
(二)父母在教育中缺席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道德培养尤其是感恩教育,最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然而,很多家长却恰恰忘记了这一点,很多家长缺乏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有的意识和责任心,有些家长顽固的奉行“唯成绩论”,只要孩子成绩好,品德好坏都不那么在乎了,无休止的娇惯孩子,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道德教育这一重要一环,过度的溺爱渐渐养成孩子偏激的性格,做任何事都是“任我行”,不会体谅父母、感恩父母,要知道,父母可是孩子最该感恩的人,如果连父母都无法感恩,那么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恩精神便无从谈起。
(三)学校教育缺乏引导力
当心的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相比,更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学生能否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成为衡量“好学生,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这种应试教育思想,直接给学生产生了误导,很多学生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一旦获得了好的成绩,也没有感恩意识,一味夸大自己的功劳,不会存有对父母、市长的一丝感激之情。学校应该反思这种教育方式,知识和品德孰轻孰重,不能存在偏颇,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恩。
三、如何开展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一)用案例启迪学生的感恩意识
这里的案例可以是短小精悍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要表现出感恩的哲理,让学生们意识到感恩的意义,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如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狼等故事。之所以选择讲案例讲故事的方式去教育学生,主要是因为故事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听故事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打破对学习的排斥,获得对感恩的共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迪学生多思考,发表感悟。用情境熏陶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感恩精神。
(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通过一些围绕感恩主题设计的情境,要求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表现自我。这种情境要接近日常生活,结合生活中的要素,要有较强的人际互动性,让学生在情境演练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恩情怀。
注意,为了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该依据感恩精神包含的要素,适当分类,比如说感恩包含体谅、感谢、报恩等几个方面,那就应该分成三种情境分别作重点训练。
(三)实践锻炼强化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必须付诸实践,哪怕从一些小事做起,也应该如此。比如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虽然事情也许微不足道,但却是不计回报的感恩行为。感恩教育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特定的感恩活动,比如母亲节送花;也可以是学习一首感恩歌曲,制造一张简单的感恩图片,强化自己的感恩意识。
(四)家长要发挥好作用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好学校的活动。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感恩行为不仅应只在学校里,还应该在家庭里。教师的言传身教固然能对学生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但家长的一言一行亦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因素。
(五) 营造感恩氛围
一种文化或者精神气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让人更好的获得其中的知识,感恩教育同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这些环境必须要为感恩教育营造出一片天地,供受教育者去感悟、学习。
(六)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
感恩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味的灌输感恩思想,教师应该去尽量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想法,根据其性格、对感恩的认识,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感恩教育。教师也要主要导学生的年龄、身心状况,不能一味强求学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学生明白感恩教育的意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切实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性。
参考文献:
[1]薄伟英 点燃感恩的火焰——新时期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2]张爱国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新课程(教研版)2010(12)
[3]爱丽 手[J]-少年文艺(阅读前线)2011(1)
[4]课题组 "地震遗产挖掘、赈灾经验总结"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对灾区学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