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思考

引 言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指从美学角度,以满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路用者的舒适性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使驾驶员、乘客及行人感觉安全、舒适、和谐。它是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及空间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1、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素与特点

1.1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要素分析

总的来看,道路景观设计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第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高山、湖泊、数目和光照等,而这些因素在设计的角度又往往体现在视觉分析方面。即设计者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道路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进行的分析,为满足视觉的连续性,及舒适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

第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建筑房屋、道路、广告、各种附属设施等,而此类因素设计者往往从文化因素角度出发,对其研究分析进行设计。道路景观要素中文化方面的要素主要指构造物的色彩、造型、名胜古迹、广告等。由于部分城市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城市风格。那么其道路的风格也应该与之协调,现代气息十足的城市在色彩上会更加时尚和艳丽。古城里则不适合安放大型的广告画等。

最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交通心理因素是集合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交通心理因素指设计者从道路使用者的感官出发,对道路使用的便利性、通畅性以及和谐感出发进行分析研究,使道路景观的设计能满足方便行人行走,驾驶员行车。

1.2 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特点分析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形态构成的重要因素。从花坛座椅到路牌广告,从带状的行车绿化到点状街头花园.从中让人们领略到充满关爱的道路景观特色。因此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点:

①体现人文关怀。人是使用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参与。城市的建设应从使用者出发,悉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表现出人文的关怀.如残疾人坡道。

②规范高效的标识系统。道路本身的功能是有效的组织车流人流,使其快捷安全的到达目的地。城市市民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对城市道路提出了要求。根据路段性质和周围环境,从行人的行为出发,合理设置各种标识,成为城市街头的特色景观之一。

③精细的构思。“细节体现品质”。道路中很多精细之处,如花坛和道路中各种管道在地面的出口,人行道的铺装、道路缘石、排水沟等精美装饰,会给街道增添很多优雅气质。

④植被绿化程度。城市应高度重视城市中绿化环境的培植,这不仅有利于街道的空气净化。噪音控制和城市景观等有形环境,同时也在引导着城市文化这一非物质的社会环境形成。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传统的原因,或者城市管理不严、立法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道路景观缺乏整体性、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沿街整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欠佳,城市道路两旁建筑、绿化、设施等景观要素设计缺乏统一考虑。

②景观缺乏尺度感、层次感。不同的道路由于其功能、形式的不同应有不同的景观尺度及层次,然而设计上不考虑尺度及空间层次。导致道路景观乏味且单薄的例子随处可见。

③道路景观设计缺乏特色。主要表现在无视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忽略不同城市居民之间的不同观念和不同生活习惯,不能如实地反映城市特有的面貌和风采。

④景观设计缺乏文脉意识。主要表现在缺乏对原有城市道路景观风格或特色的尊重,不能够有机地处理新增元素与原有景观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道路两旁新建建筑不能与其周边传统建筑协调一致。

⑤景观设计缺乏人本意识。主要表现在道路建设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忘记了道路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提供舒适优美的交通空间。

3、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思考

①以人为本的适度设计。人性化的设计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设计思潮之一,也应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思想中的主流,即道路景观设计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既要对道路的功能和性质提出要求,如交通是否通畅安全,空间场所是否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城市道路附属构筑物尺度设计是否合理等,也要对道路的设施、小品进行研究、设计,使之能够符合人的尺度,给使用者以良好的感官体验。

②建立道路景观设计规范体系。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往往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完善的相关政策与规范体系将成为道路景观开发设计的重要基础参照。道路景观设计的规范化和体系化,包括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一系列规范,将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从图纸文本向现实转化的规章保障。规范体系有利于道路景观设计工作在对总体空间的指导和对环境与景观元素的具体控制下有序展开。它有利于排除个体利益或偏好的干扰,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有序开展,并保证城市道路拥有优美且实用的公共空间。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相机抉择;以客为主;风景资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2)03008405

我国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在绿色革命、市场化、机制改革的三大背景下,面临着旅游、经济、城市化三大浪潮的考验。[1]旅游大潮①推动了我国风景资源地建设的来临,关于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在实现保护目标与旅游发展的均衡中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理论与思潮层出不穷。②但就总体而言,基本是城市规划理论在风景资源领域的延伸,理论的内容与形式往往适应性不强、弹性不足,可操作性差和缺乏战略思维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借鉴货币政策的历史经验,适时引入相机抉择理论,将对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产生积极的引导意义。

一、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的桎梏

(一)设计规范缺乏且指导性不强

设计规范是设计的具体技术要求,是设计工作的规则,是指导性最强的技术描述(包含功能、指标以及限制条件的技术描述等),其目的无疑是量化指标、规范设计、确认要点等技术指导。而我国针对风景资源地的设计规范却少得可怜,国家标准更是微乎其微。现有的《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 20399—200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 20416—2006)、《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LYJL26—88) 等标准均是宏观层面的规范与指导,这些规范因没有详细的标准化的技术性规定,在工程设计实践中普遍存在指导性弱、可操作性差的反应。缺乏指导性的设计规范,已经严重制约了设计的规范性和设计质量。

(二)设计趋同化、城市化倾向严重

风景资源地开发建设的迅速铺开,造成专业人才和技术性规范的匮乏。因此,许多设计者及管理者常挪用城市规划、文化建筑、城市广场乃至公共绿地的营造手法,整合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的各种要素,使其与城市景观毫无差别而言。风景资源地城市化、趋同化的设计使地域的文化和自然特征被忽视,归属感与个性被泯灭,民族文化受到现代都市文明无情的冲击,唯一性饱受质疑,甚至会造成资源不可逆的破坏。曾经清新秀丽的周庄水镇,经过旅游大潮的洗礼,如今街道两边已全被商业用房覆盖。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曾呼吁各界采取措施制止该现象的蔓延,否则周庄历史留存的江南水乡风韵将毁于廉价的食品和手工制品。[2]

此外,全球化的发展格局造成文化的趋同性,隔离日益减弱,时空渐趋一体,文化与传统被快速复制、快速消费。快餐化的消费模式导致了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呈大规模的“复制”趋势,设计手法与结果逐渐趋同。迪斯尼全球开花,主题公园遍地结果,西游记宫布满华夏,便是全球化快餐文化消费的必然结果。如此同一化的设计,不仅忽视了个性、浪费了资源,也恶化了市场、降低了消费品质,对风景资源的持续发展百害无利。

(三)利益寻租与恶性竞争使设计逐利严重

旅游大潮下,利益蛋糕被无限做大,许多利益集团应运而生,他们在彼此博弈的同时竞相寻租逐利,无视保护、肆意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诚然,风景资源保护技术人才与资金的匮乏,以及管理的滞后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制约着风景资源的持续发展,但实践表明,一切行动唯经济利益马首是瞻才是资源破坏的万恶之首。资源上市、服务外包、引入竞争、市场准入等制度设计本身与风景资源保护并不矛盾,但是一旦这些制度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后果便可想而知。利益追逐的过程中管理者在寻租,本应具有的监督管理、责任追究的职能名存实亡。管理者与使用者成为利益共同体时,设计便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张家界发展旅游造成开发过度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警告,其始作俑者便是逐利避责的管理者和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使用者。

其次,面对市场、面对利益,风景资源地景观设计作为技术服务虽理应对市场需求做出反映,但一味地迎合市场、完全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以服务对象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话,设计必将变成追逐利益的工具,设计者也将沦为绘图匠。彼此恶性竞争,置公共利益于不顾,无视设计场地的立地条件和资源独特性,必将给设计带来急功近利的心态——粗放设计、快速设计。在设计者为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而求大、求全、求快之时,畸形的管理又使本应具有监管责任的论证流于形式,正是这样的心态才导致了周庄古镇设计模式被呈几何数级不假思索地繁衍着。以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它在发展初期以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将大片林地、草地和滩地甚至潮间带用于建设密集的别墅和度假村,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对生物资源的破坏,导致了资源破坏、视觉污染、海水污染、生活污染、沙质退化、旅游超载等环境问题[3],此便是设计者面对利益的妥协。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绿地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Keywords: city parks; landscape design; green spa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城市中具有一定用地范围、供市民休憩的公共绿地场所一城市公园,以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城市景观、丰富居民生活为目标,不仅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城市小环境.而且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城市物质形式、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建设是现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各类休闲服务设施的完善,随着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增加,城市公园的功能和规划模式亦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性质由传统的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功能由原先的休憩、游览、教育逐步偏重于人与自然的交流,服务对象也由单一的游客扩展为游客、路人、过客。为更好地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趋势和方向应不断发展变化。

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概念

公园设计规范6的解释: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定义公园(PUBLIC PARK ):城市公共绍也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

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fT91 ―2002J 217 ―2002)定义公园是“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2、我国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城市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期,有资料表明:2001年城市市辖区总人口30400.9万人,比1990个增长69.5,其中非农业人口17753.3力.人,比1990年增长51.9%0 2001年市镇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达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加速发展,城市绿化工作得到加强。“据世界银行拓男七的报告,1985年中国城市生态赤字为21.6%, 199(〕年为19.5%, 1995年为13.8%, 1999年为10.65,数字表明中国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步向好的方面转变,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育韵刻是出发展绿色城市的基础。2001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53.1万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0.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3平方米。”

在公园绿地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城市公园也因为也由于城市美化运动、快速建设等因素,造成其景观设计、施工的质量下降,片面重视绿地率,“景观效果”,而忽视城市公园为大众服务的社会效益;等种种问题。

2.1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1998年8月21日的长江日报6版L有文章题为《谁来为城市的绿色巡守》的文章,文章说为了创建山水文明城市,要根治在公共草坪和花坛内纳凉等不文明行为。市园林局监察大队劝说和驱赶草地和花坛上的人群。但是最终你来他就走,你走他又来。只有派人全天轮流守护,才能保证行人不把草地当路走。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出现甚;至有违者罚款的标记。这说明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对人的行为的忽视。景观在城市管理者的视域里,更重要的任务是美化城市形象。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性、展示性,为公园而公园,把公园约赶也从城市有机体中分割出来。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的环境,而不是土题游乐。

以人仁取代天然,是兴建城市公园的一大误区。当城市规划将城郊某片山林划为公园时,美化的灾难随之降临。把仅有的自然地改造成花园式的公园;以造一个旅游点的目的来造公园,是许多城市的通病。似乎没有奇花异草、珍稀古玩就不能称其为公园。

在新建居住区中,真正为居住者的生活和栖居而美化的社区并不多见。而大量出现的是,样板示范区导向的美化,目的是展示政绩,供人参观;商利导向的美化,试图通过美化招徕住户。这两种导向都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忽略了环境美化对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和居住意义,导致居住区美化走入了歧途。

2.2追求局部最高效益造成公园整体空间效益的降低

(1)房地产开发影响城市公园的开敞性

这一问题最为典型的表象是出于商业利益动机,城市公园周边大量兴建高层建筑导致城市公园的开敞性景观特征被破坏。该问题从更高层面来看是人居环境与综合公园景观设计关系问题。

这条来自《北京日报》的消息便是实例:“北京城市水景稀缺,所以临湖盖楼,借景卖房便成了开发商赚钱的一大妙招。由于市区内有点儿规模的水面早已被开辟为供大众休憩的公园,所以挨着公园扎堆建房也就成了京城楼市中随处可见的景象。像紫竹院、陶然亭、龙潭、玉渊潭、团结湖等公园周围者隋一两个已建成或正在建的物业项目。而因为看得见风憬,这些楼盘的售价整体居高不下。其中的一些项目更是作足了“风景”文章,就因为育目欢赏到公园湖景,阴面朝向的房间竟比南向正房每平方米贵出近两千元,一些朝湖的大户型更是卖到每平方米近两万元的高价。”

这一点,在全国各城市公园周边都有出现,是相当普遍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图1其结果是,满足了少数人拥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利益,却妨碍了广大的游园群众远眺风景、畅怀心胸的景观需求。

图1莲湖公园周边的高层

2.3城市公园景观详细设计层面

a.景观设计缺乏一体化

这突出表现在城市公园的经营过程中,公园的游乐设施更新,选取标准化的产品如:果皮箱、冷热饮座椅等与公园整体风格不一致的现象。这往往成为整体景观中的瑕疵。

b.景观建设的简单粗略

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包括城市公园在内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同时也有的出于商业性的短期行为,造成了公园景观的决速建设,同时也产生了施工质量不高,不顾气候条件地习拌宇征,以简单的西方式的大草坪作为景观现代化的力式。往往一边砍掉高大乔木破坏绿化环境,一边种植草坪促进景观现代化,西安友谊西路街心绿化的高大乔木被全部推倒取而代之的是草坪和低矮的灌木,炎夏道路的遮荫也随之消失。

C.对残障群体老龄群体考虑不足

城市公园缺乏必要便利残疾人、老年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城市公园系统中也缺乏专门为残疾人建设的城市公园如盲人公园等。

d.景观对象以静态的观赏为主,缺乏参与性

我国的城市公园,景观对象受山水法景观模式的影响多以观赏性为主。(见图2)就兴庆公园来看,主入口喷泉水池、主要的景观建筑沉香亭、彩云间都是观景性的,从人下门游乐方式的发展来看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观景式的游憩方式,对景观的要求趋向可听、可触、可嗅、可戏方面发展。

图2兴庆公园彩云间

3.城市公园系统对策

城市公园是伴随着改善大城市的住区条件、环境而产生的,不论是西方出现的居住郊区化,还是在中国现阶段的城市住区园林化,都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更好融合的居住环境的向往。不论是田园城市理论、还是山水城市理论都试图解决由于工湘发展产生的居住与自然环境分离的矛盾。

图3公园理想级配模式图

系统理论是20世纪重大的科技成果,对社会的发展在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就是该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中指出:应当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体系,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沪、游憩休闲和城市文化等功能的活动。现阶段应当进行绿地的系统规划应当点、线、面结合,即以小区游园、街头绿地等点状绿地与城市公园的面状约牡也相结合以你首绿化,带状公园为贯穿,形成具有系统化的级配模式,理想的级配模式如图3所示。

结束语

总之,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要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建设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不同人群内心深处对景观的需求考虑,遵循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及公众的认同感,井体现当代城市的人文关怀。将其设计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尊重传统、赋予新意;多设项目、重视游乐;广造绿地、精创景观:慎造地形、巧理水体,集游览、休闲,游乐、文化、生态于一体的舒适、祥和的城市公共绿地。

参考文献

[1]傅伯杰,陈利项,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

[2]王向荣,林管: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王晓俊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景观建设对策建议

一、城市桥梁设计准则

城市桥梁的使用要求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如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还是通行非机动车及人群为主;是在文化商业区,还是在居民区,在风景区还是在工业区;并对通行荷载、流量及线路等级等要求。对不同情况要分别对待。在交通发展方面,桥下航道级别发展的变化,如要求增加桥下净空;桥面车行道的拓宽(如将现在人行道―部分变为车行道,或将目前的非机动车道并入机动车道);使用荷载的提高等。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发展因素。

在城市建设发展,系指在设计新建桥梁附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否要建新构筑物(如欲兴建地下铁道、地道、高层建筑、埋设大型管线,紧靠原桥再建新桥),这一点应在设计时加以考虑。总之,城市桥梁设计的总体要求是适用、安全、经济、美观是辩证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建桥的主要目的

1)在桥位选择上过去有许多经验,如有些桥为方便城市交通,建在市区,往往将过境车流引入市区,造成拥挤;过分强调远期发展,将桥建于远离市区,则近期车辆往往绕道太多,不能吸引更多的车流,且由于车辆绕道造成的耗费也很大。

2)过分强调高标准通航要求,往往形成桥梁高度过高,造成引道坡度陡而长,使大量车辆增加爬坡,特别对非机动车增加不少困难。

3)片面节约,将桥梁宽度定得偏窄,或缩短引道长度而造成较陡的纵坡,不利于使用。

2、安全――这里的安全不仅指结构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的安全,且还需注意在使用过程中,对航运、车辆、行人的安全。过去有许多经验,如桥墩布置不当造成船撞桥,桥墩受损,船毁人亡。如某市×××桥因桥墩布置欠佳,一艘装运百货的船,撞桥墩而沉没,损失严重。机动车辆在桥面上闯上人行道,撞断栏杆的事故,在各地屡有发生。如××××大桥、××××大桥等都发生过车辆撞断人行道栏杆而坠入江中的车毁人亡事故。有些事故虽应由驾驶员负责,但若在设计中,在可能条件下多考虑一些安全措施,则能减轻事故的严重性,减少损失。如××××大桥在设计中吸取××××大桥的教训,采用高缘石,在1982年12月的一次较大车祸中,车头虽撞毁栏杆,但后轮被高缘石卡住,从而避免车辆坠江事故,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合理的。此外,照明、排水、桥面线形、纵、横坡、易燃管线过桥,都需注意结构安全和使用安全。随着交通的日益发展,车流量与车速愈来愈大,故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3、经济――设计要注意整个工程总体经济

建桥不仅应注意桥梁本身造价,还应综合考虑附属建筑、征地拆迁、施工简捷、缩短工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使用上经济。如压缩桥长则增长引道,往往还要增加护岸设施。沿海平原城市通航河流上采用上承式拱,桥本身造价可能降低,但往往要提高桥面高程,增加引道工程。城市中人口密集,车流繁忙,如桥位不当,则绕道过多,要增加运行费用,都应综合考虑。

4、美观――城市桥梁不只是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构筑物,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将成为城市比较突出的街景。故其造型的美观(着重结构造型的良好),总体布局的舒展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应予足够重视。

二、当前我国在城市桥梁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上存在以下问题

1、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上存在的误区是:认为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桥梁建筑仅仅是桥梁结构工程师的杰作,对从事桥梁景观设计的工作未引起充分的重视。

2、认为桥梁景观设计仅仅是事后的包装,仅在结构之外过多增加装饰物,形成“伪桥型”。例如将梁板结构简单地改装成拉索或拱形。并未在桥梁方案设计阶段予以总体上的考虑。

3、对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仍显不足,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自主创新上缺乏源动力。

4、在城市桥梁夜景照明上,更多是考虑交通照明的需求,还缺乏建筑艺术的推敲。譬如,有的城市桥梁仅追求将桥体照亮,未根据桥型的特点,做系统的照明设计,因而虽然桥体被照得通亮,但其照明的最终效果是消蚀了桥梁结构鲜明的空间,未体现夜景照明对桥梁景观的艺术表达、桥梁自身的魅力,以及充分表达桥梁空间和时间的延伸。

5、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资金安排上,并未给予更多的支持,而是更关注桥梁的交通作用;对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在城市环境品质的贡献上,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

6、很薄弱。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桥梁设计在决策过程中,受环境保护及文化尊重方面相关法规制约是十分严格的,其取得的效果是:自然环境中的桥梁景观与地域景观实现了有机结合,同时亦实现城市文化环境中的桥梁景观与城市和谐、协调地统一起来。

三、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至二十一世纪的最初十年,国内外城市桥梁得到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将充分重视桥梁美学及城市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应用,强调桥梁建设与环境协调、文物保护的关系,达到人文景观与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并积极开展各种适应城市特点的新型桥型开发工作。今后一个时期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是:

1、将问世的一大批城市大跨径桥梁,将实现人文景观同环境景观的完美结合,将成为陆地、江河、海洋和天空的新景观,成为建桥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2、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上,将引入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譬如,国外的桥梁景观学家认为,桥梁形式的塑造不应仅关注荷载效应。而不考虑其外观,同时桥梁形式的塑造,也不应只求其外观,而不考虑桥梁城市桥梁承受荷载的效应,即桥梁最终应由功能和外观共同确定其形式,亦将桥梁结构力学规律与美学的形式法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桥梁形体。

3、城市桥梁的夜景必将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桥梁夜景观系照明科学也桥梁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亦是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要求,城市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表达、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延伸。

4、从事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将越来越多,用于景观建设资金的投人将大大增加。许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将进一步加大的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今后将有一大批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桥梁景观建设的实践中。

城市景观设计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构成艺术;景观设计;应用;探讨

1 景观与景观设计的含义

所谓景观就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也是多种功能(过程)载体,因而也可以被理解和表现为:风景(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居地(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和环境)、生态系统(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符号(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的综合表现与集合体。

景观设计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的是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的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在一定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因此,景观设计就必须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如植物学)和艺术科学与人文科学(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经济学等)进行空间和时间的四维设计。而环境景观设计则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也是在特定的场所进行环境的人为改造活动的设计学科。

2 现代景观设计的三元素

当前国内景观设计在形象问题上普遍存在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盲目跟风的现象;特别是设计元素应用中缺少个性鲜明、境界深远的设计理念与手法,僵化地局限于对传统西方园林的模仿和照搬。例如户外张拉膜的设计,几乎在国内所有省份的旅游景点里皆有所见;此外,在广场、公园、居住区等环境空间里的运用也比比皆是,当然也包括在我们现阶段设计仍不断的重复使用。另外,在环境绿化设计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营造景观环境氛围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细致规划设计。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在景观环境建设中所使用的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只属于景观设计中景点设施的附属与依衬。即使考虑其设计运用也是为了满足设计规范中的绿化率值,未必是真正考虑到环境绿化与空间环境、人居心理、生活舒适度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理应重视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结合运用的方法,不可偏向某一元素,远离其他的元素。

景观环境形象主要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依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大小、强弱对比,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并将文化空间内涵注入其中,深挖、提炼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情、风俗并恰到好处的表现在景观意象之中。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生物学、地质学、环境学等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需求,贴近大众心理。

大众行为心理是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的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发展而注入现代景观设计内容之中。主要从人类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由此可见,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元素对于人们环境感受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三元素的共同作用。这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一体的综合作用。因此,21世纪现代景观设计依然依托着传统中国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现代景观建设。

3 现代景观设计基本原理和规律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主要体现在人类文化和自然文化和谐发展。在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前提下,人类新的符合生态要求的景观建设将成为当前最活跃的艺术。因此,现代景观艺术构成要素与设计方法已成为建设现代城市的基准之一。

3.1 地域性原则

真正的景观设计应坚持地域性原则。21世纪现代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景观作品要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以及运用园林文学,借鉴诗文,创造园林意境;引用传说,加深文化内涵;题名题联,赋予诗情画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本色,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

3.2 以人为本、以使用为本原则

真正的景观设计也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使用为本原则。KFS和设计师在对环境景观整体把握上,要有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要有对低耗、节能、高效的把握,对环境景观服务的终极目标——健康与舒适性的把握,如果脱离了这些目标要求,任何豪华与艺术的设计都属于冗余、奢侈的设计。

3.3 体现美学规律的运用

景观空间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景观体,主要包括地形、植物、水体、建筑小品等一系列构筑物,这些组成要素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及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要素。它们之间既有着相互交揉联系的关系,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组合关系。这些要素之间均是围绕着设计长久依存的核心原则,即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以及相关的比例、尺度、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规律,着重强调“点、线、面”的运用手法。并通过材质与材质、色彩与色彩、造型与造型、质感与质感及材质、色彩、造型、质感之间的交错运用所体现的。

3.4 体现生态绿色空间规律

由于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人口密集度增加,工矿企业集中,汽车数量不断增多,这些都是造成了城市环境极大的污染,城市环境的恶化已日益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改善城市环境,创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空间已成为当前景观环境建设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改善城市环境一方面应致力于减少各种污染,另一方面则是要重视城市景观绿地的营建。用绿化创造高档次的城市公共生态空间,用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绿色植物既可以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空气湿度、防风减尘、吸纳有害气体、减弱噪声等作用;城市增加绿化覆盖面积,减少地面又是排除热岛效应或温室效应的有力措施;绿色植物也是丰富城市绿地景观的重要体现方式。城市绿化设计要重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及各品种组成的生态循环链效应,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创造宜人、生态的绿色空间,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在植物绿化时,应以当地市树、市花为主要绿化植物,使市民产生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民需求。

4 结束语

现代城市的建设发展,导致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随这一变化日益增强,对于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景观设计师只有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化而变化,树立新观念,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关心、人和社会协调关系,丰富城市景观,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与质量。21世纪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将在动态中实现平衡,生态、文化、保健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主旋律,因此景观建设在设计中一定要把握生态平衡,体现景观优美,才能充分展示文化氛围和保健一体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