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的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3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银行造成了严重损失,对我国投资市场造成了影响。银行资金缩水,需要控制对外投资并进行贷款才能维持银行有序发展。不仅是国内银行出现这种现象,世界各大银行内部资本都不够充足,我国企业融资难,对外投资也受到限制。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益降低,国内企业家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发展,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关键时期有效避免风险,减少投资能够更好地维持企业经营,因此企业家对投资的决策更加谨慎,使国内投资市场得不到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无法正常增长。
2.4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作薪酬,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整体下滑,失业率的增加、工资报酬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大众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有所改变,虽然对大众基础的温饱生活影响不大,但消费行为趋于保守,中高档消费品所占比重缩小。国际金融危机让我国经济发展阻力加大,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大众收入增长随之减缓,消费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2.5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虽然金融危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民的生活,但在防控金融危机影响的过程中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金融危机的压迫,许多中小企业运营极其困难,在行业中占据资源优势的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发展低谷进行并购,达到资源的吸收利用。针对我国能源资源供小于求、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借此机会利用所储备的外汇吸收国外的资源。我国外汇储备量较大,金融危机状况下可在国际中获取有力的话语权、主动权,别国货币受到冲击时,减轻对我国货币的影响,提升我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用、流通价值。
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对策
3.1实施就业、创业政策
中小型企业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弱,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社会价值较高。可以接纳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够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稳定,是青年人创业的形式。为了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率的影响,应该积极出台政策予以干预。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切实降低就业难度,可在税费、信贷等方面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国内中小企业得到资金支持。相关部门指导和帮助应届生和其他待业人员,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有利创业的政策,为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创业启动难度。为就业人员提供人才培养政策,提高待业人员的就业实力。
3.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变革
要想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应改进经济发展方式,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心。经济发展的重点着重于国内民众,注重改善民生。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计划,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也应该把握政府政策,利用扶持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优化转型产业结构,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3促进我国内需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使国内外的经济状况紧张,进出口贸易的效益不佳。为了解决出口难的问题,要着力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应该以政策保护大众消费能力,多个渠道改善居民收入状况,从源头解决消费问题。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扶持贫困阶层,加大低收入人群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政策支持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员工的收入稳中上涨。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注重产品的质量,体现物有所值促进居民消费欲望。从医疗改革、求学问题、住房压力等方面做好保障,降低居民的生活压力和危机感,从而调动居民储蓄资金促进消费行为。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影响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一)实际增长率大幅回落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程度比较大,升值程度将近7%,国内的物价上涨较快,这使我国的出口商品,更重要的是进口商品,出口量没有增长,但是出口金额增长快。进口商品的进口量增长远没有进口金额那么快。出口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如果按照实际增长来看,今年的进口和出口,出口实际增长率大概只有8%到9%,而不是21%。和往年相比,增长速度大大下降。因为名义增长率虚高,实际增长率比较低,才出现在沿海省份,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比较困难。
(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美国是我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前10个月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0%多一些,比2007年回落了几个百分点,至少是3—4个百分点。对于香港地区出口回落比较快,因为到香港出口反映出一些问题,多数商品是从香港转口到美国。我们对这两个贸易伙伴的出口速度回落比较快。对于欧盟、日本的增长速度回落也有,但是相对平缓一些。但是也有一些贸易伙伴,我们和它的贸易还很景气,比如对韩国、东盟还是不错的。
(三)加工贸易更加困难
从加工贸易项下大宗商品出口情况看,2008年前11个月出口均呈现增速大幅回落趋势,部分商品甚至逆转为大幅减少。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237.7亿美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出口鞋类93.7亿美元,同比增长9.6%,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出口家具(包括其零件)68.1亿美元,由去年的增长5.4%逆转为下降0.7%;出口玩具45.4亿美元,增长0.9%,增速迅速回落近18个百分点;出口圣诞用品5.2亿美元,由去年同期的大幅增长23.6%逆转为下降2.1%。截至11月份,2008年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实际进出口企业数量为52569家,而2007年同期为54406家,同比减少1837家,减少3.4%。其中,2008年前11个月,出口企业45794家,2007年同期为47226家,同比减少1432家,减少3%;加工贸易进口企业47138家,2007年同期为48190家,同比减少1052家,减少2.2%。从出口规模角度分析,2008年前11个月,全国出口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23637家,比2007年同期减少2085家,同比减少9.7%;全国进口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31054家,比2007年同期减少1358家,同比减少4.6%。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明显强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应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对外出口,对美国出口的依存度尤其大。这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容易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中国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国内的投资、消费,尤其是依靠消费,这可以从前面的分析得出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出口。因此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中,要注意共享式增长。即经济增长能兼顾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等方面,这样的增长才会既高速、又稳固,这也是被东亚几个国家地区已经证明了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要分配能向居民倾斜,消费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加强,这会减轻由于过度依靠出口导致的全球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二)加大出口促进政策
推进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协调金融部门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
(三)努力开拓新市场
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实现市场多元化。深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转换美国市场的进口需求。中国出口高度依赖美、欧的风险早已存在,当前的次贷危机使这一风险变为了现实,这使我国加大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力度显得尤为紧迫。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这是我国过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也增强了进一步开拓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信心。当前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是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拓展出口市场渠道的重要手段。2008年前半年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市场消化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国出口的下降。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民工返乡,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同样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城中的劳动大军,是我国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作为我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
2007年4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紧接着由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实体经济和生活,并向世界扩散,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次贷问题已经全面升级为“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社科院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歇业、失业和返乡现象比较突出。据农业部统计,截止2008年底,中国的农民工人数已达2.26亿,只要有1/10的农民工就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绝对值就将达到2260万,不容小视。中国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底表示,返乡的农民工已超过7000万人。大批农民工返乡,是近十几年来罕见的经济现象。
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危机的新背景下关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以保障我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地向前推进。妥善解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农民工失业问题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价值。
二、文献回顾
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返乡属于劳动力转移范畴。阿瑟·刘易斯(1954)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农村经济,二是工业经济。并认为农村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基本为零,加之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其次,他认为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资本工业部门,因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大量收入固定在糊口水平的劳动力,工业部门可以获得廉价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所获超额利润,被用于再投资,创造新的资本扩张,更多的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而农业部门逐渐摆脱剩余劳动力的负担,开始真正的增长,二元结构的经济转换为一元的现代经济。可以说,利用农业隐性失业的劳动力转移,支持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是刘易斯二元结构下就业转换理论的核心。人们对这一理论,虽然指出不少缺陷,但大都肯定它在两方面的意义:(1)它描述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和动力,提出了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用现代部门的扩展带动经济发展。(2)提出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的二元结构框架,为从经济结构演进、就业转换角度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基础。哈里斯-托达罗(1970)则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上,将侧重点放在了城市部门的失业上,劳动力发生转移的前提条件是把农村工资和城市期望工资做比较,当农村工资低于城市期望工资,将发生劳动力转移;当两者持平,则处于均衡状态。他强调了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并指出了城乡人口的盲目流动会加重城市已有的失业现象,所以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仅在城市创造机会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不平衡。这些理论在国内外得以广泛应用。我国学者王玉西等人(2000)在刘易斯理论的认识上指出严格地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划分开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用于分析“民工潮”现象的范例也过于简单。“双二元性”的经济特征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很明显,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二元性同时也伴随着各自内部经济成份的二元性。他们认为,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二元结构,或称为“双二元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三元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与改革的进展,也就与这种“特殊二元结构”的逐步变迁过程密切相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政府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流动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李晓春和马轶群(2004)则用哈里斯-托达罗的劳动转移机制对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定性研究,认为二元户籍制度一直了劳动力转移的市场收益,应尽快废除。张明林(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应该大力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周其仁在其《就业机会与能力》中指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大的特点是城乡就业矛盾汇合。一方面是乡村内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展缓慢,以至劳动力就业发生逆转。另一方面,城市一批企业人员下岗,一些地区、城市,为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实行在不少行业、工种限制或禁止使用农民工的办法;或是盲目提出指标,压缩外来劳动力数量;或是提高对农民工的收费标准。这些办法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除却以上两方面,近几年来我国为了降低过大的贸易顺差、抑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通过降低某些行业、产业的出口退税率等手段,对出口过快增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有选择的抑制。同时,国家推动经济结构由外向出口型向扩大内需型转变的政策也客观地加大了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压力。而在现今,农村劳动力就业更面临新的状况。因为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需求下降,导致我国出口迅速回落,再加上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作用下,沿海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一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甚至破产倒闭,由此造成大量务工人员失去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使大批农村劳动力向这些地区转移,形成年复一年、有规律性的农民工流动现象。而今,受次贷危机影响,外需下降,出口下滑,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民工不可避免地成为承受危机直接冲击的群体。那么农民何去何从,是选择继续留守城市还是返乡就业,就成了每一位农民工不得不权衡的问题。如何对待城乡就业的矛盾,成了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下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在短短几个月内,中国由“民工荒”转变为农民工大量失业,即所谓的“农民工失业潮”。一方面大量农民工返乡,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工选择继续留在城市寻找新的机会。调查显示,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65%左右,超过耕种收入,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旦主要来源被掐断,其所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有新思路和新举措,努力把就业压力转化为新的工作和发展契机。
1、结合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城镇企业,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随着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导致城市的用工量急剧减少,这使得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减少。但是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金融危机下,各大产业面临着调整和升级。以前他们在自己的乡镇里,就业机会少之又少,他们不得不走出家乡寻找工作,但是这种艰辛打工的背后承载了巨大的心理成本。所以,发展城镇企业,可以让农民不离乡就解决生计。所谓高效农业,简单的说就是同样一亩地,可以赚更多的钱。结合高效农业来发展城镇企业,企业的经营是对农业产品进行制造、加工或者设计,形成新的升值体系。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高效发展并不是盲目发展,切不可只因一时利益,破坏了土地和环境,严重浪费了资源。
2、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因为农民工在外打工,眼界和思考方式更为开阔,所以他们返乡之后多数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而更侧重于养殖、食品加工、粮食加工、建筑业、乡镇工业等。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这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也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积极提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同时,各地政府也应适时推出优惠措施帮助农民工走好创业第一步。对于回乡创业的农民,给予相应的土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靠创业带动就业。
3、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培训。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中,无技术等级的占47.8%,高级工仅占8.0%。由此可见,金融风暴淘汰的大部分是低技能农民工,高技能农民工返乡的相对较少。同时,据国务院2006年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未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占3/4以上,只有1/5接受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接受过初、中级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不到5%。自身素质不高成为当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主观因素,因此,要促进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完善与农民工就业相关的培训服务工作势在必行。“一技之长”是农民工就业的本钱。
4、依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国际上仍然比较落后,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优化生产结构,缓解就业压力,从而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减少,出口生产企业订单减少,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剪员工,直接影响的是大部分农民工。农民工失去了传统就业领域的大量机会,失业风险不断升级。此时,可以借机引导农民工由生产加工类企业往家政等服务行业转移,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四、小结
影响既已形成,我们无从选择,但将影响削减到最小,却不是不可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由二元经济结构转向一元经济结构的必然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必须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当然,单纯依靠农民工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靠农民工、政府、企业这三个主体之间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政府引导,农村劳动力只是因为对城市就业收入的预期盲目转移,将会给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金融危机依然没有停歇,农民工的返乡潮还在续演,道路依旧漫长,正所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1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马忠东。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政策选择[J],管理世界,2000。
2 李晓春、马轶群。我国户籍制度下的劳动力转移,管理世界,2004。
3 张明林,喻林,傅春。金融危机和产业转移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J],求实,2009。
4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与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J],管理世界, 2003,(7)。
5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J],
6 李爱琴。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实证调查与政策建议———以徐州市
7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4)。
8 赵阳,孙秀林。暂迁流动与回乡创业的政策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1,(9)。
9 吴海艳。金融风暴下的“农民工失业潮”及对策分析,新农村建设, 2009。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投机 经济平衡 监管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目前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距离上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仅仅十年。纵观世界经济,为什么全球或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为什么它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人类应该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而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
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一旦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被打破,带来的是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本文认为:在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一种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一旦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被打破,必然带来经济灾难或金融危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在很多层面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界最简单的生物链模型:在草原上,生活着狮子和羚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始点,处于生物平衡的状态。假设狮子的数量开始上升,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羚羊开始减少,草原开始茂盛,结果就是狮子被饿死,羚羊获得更多发展空间,草原开始减少;随着羚羊数量增加,草原开始减少,狮子也获得更多食物开始增加;当草原开始减少,羚羊会随之减少,其后是狮子因食物不足而减少;羚羊减少后,草原又开始增加……狮子、羚羊和草原之间正是在反反复复的增加和减少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自然界,很难找到绝对的平衡。假设狮子过度发展,最终吃光了羚羊,或羚羊过度发展,吃光了草原,结果就是一起毁灭,这就是自然界的危机。
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某个环节过度发展,最终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而严重的失衡状态就是我们谈到的危机。经济本身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各个环节不同步发展也是客观现象,但是当某个环节的发展超出正常波动的范围,则最终会打破经济原有的平衡状态,表现出来就是经济或金融的危机状态。以金融、房地产、其他实体经济为例,当金融和地产的过度发展最终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透支了实体经济的血液之后,最终金融和地产也会因为缺乏真正的血液而崩溃,这就是目前经济的危机状态。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业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平衡的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危机则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果和本质所在。所以本文在论述时没有加以详细的区分。
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活动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而政府在监管信用交易(投机交易)方面的缺位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1.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过度投机。投机活动无处不在,但是最容易发生在哪里呢?“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哪个行业利润高,哪个行业就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利润越高,投机产生的风险就越大。
经济中的某个行业如果处于利润过高的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必然会有很多资本包括投机资本流如该行业,其结果就是造成该行业的过剩和其他行业的短缺,这种局面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逐步加剧直到出现该行业因为严重过剩企业大量破产的局面,最终造成银行大量坏账,进而波及其他行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高额的利润诱发过度投机行为。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金融业和地产业的高利润状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房价2004年平均涨幅为11%,2005年平均涨幅为13%,美国2000年到2006年全国房价平均价格上涨了90%,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利率回报水平;在国内金融界,2007年11位金融高管年薪过千万;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名中,涉足地产的达到6位,前4名均涉足地产。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利润程度,如此高额的利润岂能不诱发资本的逐利行为?其行业投机程度由此可窥见一二。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起源都是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恰好反映出一个问题:金融业和地产业在危机爆发前存在着利润过高和规模过度膨胀的情况。可以说,过度投机使这些高利润甚至是暴利行业过度膨胀,最终助长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自然界,如果某个物种过度发展,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发展,进而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过度投机使某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的规模,同时其他行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最终使经济失衡导致危机的发生。
2.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信用交易失控。为什么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说,为什么在金融业和地产业更容易产生投机呢?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杠杆交易成了投机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着杠杆交易,才使得这两个行业成为投机活动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在实体经济中,交易1美元,就需要实实在在掏出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即使存在,也很难掀起大风大浪,但是,在很多的金融活动的杠杆交易中,投资10美元的东西实际出资只需要不到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暴利是很容易出现的,杠杆越高,投机活动就越密集,最终,疯狂投机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状态,当资本获利撤出或市场出现严重过剩后,问题或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举例来说明:目前,世界上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相关资料表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率为30倍,表外杠杆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2.5比1。
虽然银行可以通过保险等手段转嫁风险给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但是过高的风险总是要有人来承担,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也存在因为承担不了风险而破产的可能性。所以说,这个金融链条看似完美,但是一旦有哪个环节因为不堪重负倒下的话,受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也容易发生危机呢,按揭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三成首付、两成首付甚至零首付都是变相的杠杆交易。当杠杆交易失去控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和虚假的投机需求,给实体经济带来根本性的破坏。所以政府对杠杆交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当任何一种经济承担了它本身不能承受的风险,这种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抑制人为垄断,维护经济的平衡。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是高利润的源泉。作为政府来讲,防范经济运行中出现垄断行为是防止经济出现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经济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来防止经济出现垄断行为。同时还应该立法防止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串通合谋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人为垄断行为。一旦经济中某环节出现垄断行为,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诟病,要么就是借助垄断地位疯狂攫取,而且由于其处于垄断地位,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缓冲,极容易诱发连锁反应,对经济产生强烈的破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该行业有更多的竞争者,至少可以给经济提供足够的缓冲,避免或延缓危机的发生。
垄断企业借助其垄断地位,很容易使其处于一种无法破产的地位,这样便造成一种局面:经济景气时股东赚取高额的盈利,危机时则要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就是经济中经常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当你把某种经济风险全部交给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体承担时,如果这个经济体本身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就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危险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主动承担并监管这种风险,否则的话风险机制就形同虚设。
自由竞争也会导致生产过剩,但是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过剩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因为任何经济都有波动性,这种波动的幅度在健康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当垄断行为大大加剧了经济过剩,使其有可能超过经济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经济危机。
2.控制信用交易、监管信用交易。(1)严格控制按揭贷款的发放。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金融危机,均含有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的因素,这其中,按揭贷款的发放是诱发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先是放贷给放贷给生产者,当消费不畅时,又放贷给消费者。银行按揭贷款的发放对于刺生产激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的生产和消费。这种做法最终为经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使某一能够获得资本的行业过度发展,另一方面为投机者提供了一个自买自卖,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的窗口,通过过这个窗口,投机者几乎轻而易举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自身,这和借钱给赌徒几乎没有区别。(2)认真监管期货交易及其资金来源。期货交易是投机交易的重灾区,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巨额亏损的例子。中航油、中信泰富、东航和国航等企业在期货交易领域均出现过巨额亏损,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抑制企业的投机冲动监管企业投机行为也是维护经济稳定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加强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防范企业投机冲动,尤其是借贷资金或挪用资金进行投机的冲动,切实保护企业运行的安全。
3.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通常的拯救危机的措施主要有减税、政府出资救市等,这些做法很容易遭到用全体纳税人贴补少数投资者的非议,而且是以牺牲政府其他方面支出或者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提高了纳税人负担,降低了政府的信用,影响了其行动能力,严重的甚至会拖垮政府,冰岛政府破产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本文认为政府应该改变这种做法,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具体设想如下:
政府对高利润行业或垄断行业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税收的主要部分用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交由国家专门机构采用稳健保守的方式管理该基金,以便在危机来临是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缓冲,为化解危机争取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分级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的目的是调节各行业之间的利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投机对正常经济产生的破坏作用;其次,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政府可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应对危机;再者,专门机构还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探索一套稳定经济的管理模式。
四、结论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中的过度投机行为和信用交易的失控。政府不应该将经济危机风险交给市场去承担,而应主动监管金融风险,并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抑制过度投机行为,维护经济稳定,探索危机应对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邓宁格:《工会与罢工》第36页
[2]
[3]
[5]finance.省略/money/insurance/bxdt/20080415/13174751270.shtml
[6]省略/inc1/200711fortune.htm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体系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秩序失衡。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在金融危机面前,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希望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要正确分析和认识美国资本市场对我国产业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制造业市场的影响,采取一些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措施。防止影响的深化带来制造业的过快下降。防止出现一个滑坡现象引起的就业下降以及企业大规模的亏损。更重要的是政府方面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包括新股发行制度、上市公司的分红再融资制度、市场的投资者管理制度、相关的政策信息披露制度等。在银行层面来讲,应该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要预见、了解监管银行重大的金融活动。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我们只有早做准备才是正确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我们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国次贷危机对金融业的影响》.刘辉.杜淑一.风险管理.
[2] 《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李若谷.冯春 平.时评.
[3]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陈雨露.庞红.蒲延杰. 全球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