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与文化的融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亡命追击、神秘逃遁、暴虐杀戮、珍美佳肴、媚人、秘密背后的欺骗,机敏,摇曳生姿的层层着墨,《禁卫军之树》绝对是一部罕有的悦人之作”,《泰晤士报》的评价从商业角度肯定了该书取悦大众消费的成功,同时也暗示了穿插于文本间丰富多彩的商业流行元素。侦探小说有自己赢取利益的“程式”,以此与大众文化形成对接。在《禁卫军之树》中,从侦探小说的通俗形式到跌宕起伏的结构情节、从传奇多样的各色人物到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无一不是程式的体现,正是由于这些元素的存在,小说才能实现赢得市场的目的。毫无疑问,带有惊悚情节的侦探小说是所有小说形式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一种,也最容易跻身畅销书排行榜。自二战之后,与其它类型的小说相比,侦探小说在通俗文学中拥有的读者最多,且势头依然不减。鉴于这类小说对读者的巨大吸引力,对于第一次触电文学的古德温来说,选取这种体裁无疑是文学写作的良好开端。
侦探小说总是习惯以命案开头,由此达到营造恐怖气氛的目的,《禁卫军之树》也不例外。作者甫一开篇就向读者抛出了宫墙内外侍女与军官两宗命案。而这两宗命案或隐或显又与10年前禁卫军灭亡的重大事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两案并行交结出以此两条线索为主的网状脉络,进而完成时空交错的串联,共同撑起了故事的框架。用侦探探案的方式展现一段完整的历史可算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贾森・古德温恰到好处地应用了侦探小说的模式。在曲折的探案过程中,历史被娓娓道来,并渐渐盖过了探案的框架,使得侦探小说仿若一个古老的风情民俗故事。这种探案模式的弱处理有效地控制了故事的节奏,使小说张弛有度,防止读者产生阅读疲劳。
《禁卫军之树》的商业气息还表现在细节和场景安排上。古德温在小说将影视作品中能够获得商业利益的视觉上的图像冲击转化为文字冲击,使读者产生与观看影视作品时同样的,成功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同时,复杂的场景布局和正邪两派人物的追踪斗法是小说实现商业价值的有效手段。
商业流行元素中最重要的一环莫过于个性十足的人物。《禁卫军之树》中,巧妙地周旋于权色之中并最终取得胜利的阉人侦探雅西姆无疑是亮点。他的阉人侦探的身份,使他明显区别于其他侦探形象。虽然这种缺陷令“英雄”不那么完美,但却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同时更容易获得人物形象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新奇刺激,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心理。
这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符号交织在一起,共同将小说以一种吸引大众读者的包装形式推向了市场,成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内在的深刻含义有机会得以传达。
虽然商业流行元素使小说吸引大众获取商业利益,但小说必须展示更丰富的内在价值。“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概念,更多强调的是经过符号系统所传达的意义。而不是满足实际需要的物质,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消费兴趣转移到商品的符号意义方面。”因此充实作品的内在意义就不仅是为了迎合精英,也是为了愉悦大众。贾森・古德温是拜占庭史的专家,在写作该书之前,已经出版了《奥斯曼帝国史》等著作,扎实的史学功底、广博的史学视角,使侦探小说变得宏观大气。同时,古德温在其中所表现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矛盾关系也引发读者进行思考。
《禁卫军之树》选取了1836年的土耳其作为大背景,讲述了一场在政局动荡的宫廷中精心策划的骗局。向往现代与文明的将军以数条性命为代价去夺取已经止步不前的苏丹政权来满足自己变革的野心,却以失败告终。当现代人积极地推崇现代化的优越时,古德温用历史表达了一种保留态度。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小觑。面对现代化的强烈冲击,民族性被湮没。作者在书中借波兰大使帕卢斯基之口说出“记忆才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在”,作品中的禁卫军正是土耳其的一种民族记忆,但他们却全军覆没了,这暗示了民族性的沉默灭亡,同时传达了一种对国家民族性的人文呼唤的讯息,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向往现代与美好的行动计划的覆败也显示了在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前行的艰难。
历史文化元素的铺陈抵消了文本中时尚流行元素所导致的世俗空泛的气息,风化积淀在“世俗”中的“大雅”提升了文本的价值。借助侦探的外衣,文本的多义解读性使小说拥有了多维度的立体阅读,引导人们在面对历史变革时进行人文思考。
小说不仅实现了商业上的价值,同时也成功赢得了专家们的青睐并获奖。究其原因是作者利用商业流行元素与历史文化元素的结合成功营造了形式通俗性与主题严肃性的雅俗合流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 人文经济 人本 商业文化 融合 重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出“人文经济”概念,尽管对它具体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强调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坚持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实现创造条件。人文经济是在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逐步酝酿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单纯依赖科学技术、通过资源消耗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超越和发展。它强调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文化在人文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着重克服当前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的迫切问题,其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经济”,即遏制权力和资本的侵害性,将无限(权力)政府导向人文政府、将野蛮市场经济导向人道市场经济。人文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使经济社会的运行建立在文化、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文环境,以及高新科技和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之上,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文经济以创新作为灵魂,蕴含着新的价值取向,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作用、人的目的和意义等人生与社会的哲学思考,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尚要素,而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经营理念、发展观念创新等,则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为实现“人的目的”所必须具备的最主要生产要素。人文经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既包含着西方文艺复兴的人本思想,又包含着中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传统精神,同时也包含着当代科学所揭示的更加人性化的经济运行规律、经营理念、管理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体现着科学、和谐、创新的时代精神。
当今时代,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日益趋同,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趋向统一,物质资源与文化资源共同构成为综合竞争力。人文经济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了文化力与经济力,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融合则又构成了新的生产方式,进而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人文经济的时代要求及其带来的深刻变革,首先反映在商业领域,表现为商业文化的冲突、变革、融合、创新等,这势必促使我们对当前中国的商业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商业文化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文化品格的商业观念和商业方式,主要包括商业物质文化、商业行为文化、商业制度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涉及商业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商业精神、规章制度、标志等。商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协调、激励、约束、辐射功能。优秀的商业文化可以不断地激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为商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增强商业凝聚力,同时还可以在商业内部形成有利于培育人才的环境,促进职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潜能, 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人文经济条件下,商业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而必须寻找新出路,提出新思维,关键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从物质层面来看,商业物质文化体现着商业企业员工们创造的群体价值观,而在人文经济时代,这种群体价值观首先表现为以人为本、个性化时尚、创造才能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它强调塑造基于真善美的多元统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人类有追求真善美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充分彰显则只有在人文经济时代才有可能得以自由实现,比如街区的商业布局、商业建筑风格、商业设施、商业环境,以及商业企业招牌、店容店貌、标志、色彩、商品广告、商品陈列和商品包装、劳动环境等,都体现着商业员工的群体价值观,因而也就内在的包含着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基于真善美的高度统一的人性化追求,这种人性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则是在正确处理利益与仁义、竞争与合作、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的前提下实现商业主体间、人与物、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使文化的物质载体实现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第二,从商业行为文化层面来看,人文经济高扬人文精神,追求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融合,它呼唤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商业企业及其员工的经营活动、市场营销活动、学习娱乐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的活动等商业行为,体现着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公关品格,是企业目标、企业精神奋进的动态反映,因此商业行为既是经济活动也是文化活动,从根本上说都体现着“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体现着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其要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人文经济条件下,商业行为受到人文精神的规约,人文精神不仅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自身的各种活动,而且让人们以“人文标准”衡量一切商业行为,以商业行为的真善美程度作为评判商业企业和商人的标准。人文经济要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科学和社会经济发展要具有高度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要具有现代科学意识,要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要使人树立起正确的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人文经济将促使商业行为人性化、个性化和时尚化,促使商业行为最终由物质利益至上过度到和谐共生为本。
第三,从商业制度文化来看,人文经济的蓬勃兴起直接推动和催化了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变革。自然经济重视产品的劳动含量,资源经济强调生产要素的优化,知识经济则看重知识和科技的含量,而人文经济则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经济,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已成定势,因此它高度重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程度,重视经济的文化含量和智力资本,从而使商业经济与文化由二元结构转变为双向融合。人文经济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回归”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文化要素的增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质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意味着物质资源消耗的减少;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相融合,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意味着人类资源观由物到人的根本性转变。而这种以知识和文化为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战略,又必然促进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学习型和创新型企业、组织、社会的真正形成。
【关键词】地域性民族文化;桂林王城;商业区改造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66-01
一、桂北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
根据我国地理分区与规划,广西北部地区一般受热带建筑和温带建筑的影响较大,且该地区建筑形态大多属干栏式建筑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地区建筑体系和文化日益强大成熟,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首先,桂北地区分布多个少数民族,无论哪个民族建寨都会就地取材,将建筑与桂北地域环境相结合。其次,桂北民族多团结,其建筑群体以向心性形态为主,且相互联系、主次分明。这种历经几千年时间沉淀的建筑空间结构,具有整体而细腻的自然美感,也是桂林王城商业区在改造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二、桂林王城商业区改造中地域性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个性心理与审美体验的融合。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职业和地位不同,人们的选择和需求也会不同。除了要根据桂林王城商业区的地理环境进行地域性设计外,也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和人流量,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与地方特色,进行有目的的设计,使人们在商业区内既能感受到购物、观光所带来的快乐,又能在历史文化和自然的氛围中体会相互尊重。这同样也是现代城市商业区发展的目标。
(二)商业区形象与环境氛围的融合。首先,要重视城市景观各个形象的整合,还要加强单体形象与整体风格的协调。其次,在设计桂林王城商业区环境时,应当要考虑服务的人群,明确人们在商业区中的活动是购物、旅游观光还是仅仅为了穿行。最后,还要考虑使用怎样的材质和色调跟周围环境融合,表达一个文化主题思想,如何在细节上突出特性。
(三)文脉传承和持续发展的融合。一方面,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都能借助外在的符号形象,构成人们记忆中独特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每个城市又在人类的不断建构中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逐渐抛弃旧有的历史文化,产生新的符号语言。当历史文脉传承面临信息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时,新与旧的矛盾就凸显出来,融入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文脉传承的一条可行之路。桂林王城商业街区改造便是如此,既要体现出商业经济文化的特色,又要用可持续发展观的设计理念表现出该城市的地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桂林王城商业区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之上,将桂北地域性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各种设施以及空间布局表现出来。比如,保留该地段的城墙和青石板路,所有商业建筑外观形象重新恢复原来的样貌,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设置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台等。保留周边古树,尊重和保护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使新建的街区在旧有的风貌上显得更加整洁和有秩序。
三、桂林王城商业区改造中地域性民族文化的具体运用
(一)桂林王城商业区秩序空间的建构。建立商业区空间秩序的第一步是了解周边建筑及道路状况,确保商业区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处理好道路衔接处与机动车道及人行步道的过渡。第二步是处理好商业区的功能分区,使观光区、购物区、休闲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及餐饮区井然有序。第三步便是将本土特色融入到各个分区环境中。比如,餐饮区引进桂林著名传统小吃米粉、马蹄糕、糯米饭、水糍粑、艾叶粑、年糕等;购物区售卖桂林土特产和各民族旅游纪念品等;文化展示区呈现地方戏曲、民歌等表演。
(二)桂林王城商业区文化环境的营造。桂林王城商业区处于城市中心位置,其中桂林王城商业大厦是当地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改造和建设新型的商业文化区,能使古老的城市焕发新的活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在建筑外观上以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体现历史风韵。在设施设备上以自然淳朴的材料和色调来装点,体现山水特色。在环境绿化上以当地植物为主,体现本土生态。
希望桂林王城商业区的改造能够成为当地一大景观,以古老文明的灿烂和现代文化的辉煌丰富这个城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夏鹏,方彬.城市设计对中等城市中心商业区开发的设计指导――以湖北黄石市城市中心商业区城市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2(9).
[2]徐骥.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改造与重建[J].甘肃科技纵横,2011(1).
据了解,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传播优秀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由文化产业研究咨询与投融资服务机构――新元文智集团发起的“中国文化产业最佳商业模式高峰论坛”,每年举办一届,以此来深入探讨文化企业商业模式的方向与方法,研讨科技如何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装备制造是文化科技融合切入点
在主题演讲中,改革办副主任、中央文字办副主任高书生表示,文化与科技融合需要一个切入点,而文化装备制造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他说:“当前很多人都在呼吁文化与科技融合,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如果没有切入点,融合就是空话。以目前的情况看,文化科技如果要融合,文化装备融合是最佳的切入点。”他谈到,文化装备制造业包括印刷设备、广电设备、演艺设备等,而且这个行业在我国是有基础的。
高书生在论坛上对什么是文化产业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同时表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最缺少的是投资需求,研究文化投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多方面着手建立投融资体系
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文资办正建立文化投融资体系,来解决文化创意企业投融资难的问题。周茂非指出,当前融资难是文化企业最大瓶颈,文化企业目前的特点是轻资产,这对文化企业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京文资办在100亿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建立全方位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一方面出资成立100亿文化创意产业基金,为好的企业提供资金,另方面还成立了两家文化创意贷款小额公司,覆盖全市、面相全市文化企业提供服务。第三是今年文资办从专项资金中拿出5000万,作为担保基金,为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最后,还与银行合作,建立统贷投资平台,与银行选定若干文化企业,提供快速审批和优惠利率。
文化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在主题演讲中提出:文化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他说,现在有一个很热的词叫文化经济,到底什么叫文化经济?就当前经济发展来说会带来那些影响?我个人理解,文化经济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它的出现有两个背景,一个背景是地球资源瓶颈,我们现在进入了这个时代,也就是地球出问题了,地球一会变冷,一会变暖,加上这多年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给地球带来非常大的影响,这个资源瓶颈,已经约束了我们人类进一步的发展。第二个背景是,在与此相应的不管是中国也好世界也好,大家呼唤生态文明,因为没有生态,没有美丽的中国,人类生存不下了。
1、艺术与商业跨界的概述
艺术跨界指艺术的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元素,经过“交叉、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质点的过程。在文化多样的今天,全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文化艺术领域愈发百家争鸣。崇尚多元化,审美价值取向多样性,不断寻求艺术创新,使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目光跳出了自己的领域,开始注意到跨文化跨领域交流合作的必要性。这种艺术跨文化、跨领域交流与合作便是艺术的“跨界”。不同艺术家之间,不同艺术类别,风格之间相互借鉴与融合,甚至艺术与时尚、金融、地产等其他行业领域间彼此合作借位越发广泛的发展趋势,说明艺术跨界不单纯是某个或者某些艺术事件,而是一种足以引领当今的艺术时尚和潮流的发展趋势和区别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新型艺术理念。
2、艺术与商业跨界的发展状况
2.1 艺术实践跨领域表现
19世纪波特来尔鼓吹的综合美感所强调艺术的超验经历和全体艺术等概念为跨领域艺术指出一个历史的前置点。20世纪历史前卫主义不断探寻跨领域艺术,未来主义对科技与速度的想望,达达主义的“反艺术”、俄国构成主义政治艺术的趋向,包豪斯中艺术及功能性的结合,超现实主义中经由潜意识对现实的颠覆等,经由这些实验及前卫性的艺术语汇的表现方式,彰显出艺术突破其既有框架的限制。
艺术家往往会依据自身审美喜好与创作诉求,追求开拓新颖的艺术表达语言,他们会借助别样的艺术媒介和不同的表现手段寻求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涉及的领域也几乎囊括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等在内的所有艺术门类,如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打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中国的“女子十二乐坊”等。艺术家们的华丽转身,掀起了国际流行的“跨界”风潮,也拓展了欣赏艺术的群体。2014年在北京朝阳区798举办的中意双年展展示的作品中,很多作品都不再局限于绘画材料,而是用药丸,钢丝,布料,甚至老信封和作业本来进行创作,同时这些作品更是与空间交相呼应,美轮美奂的艺术空间油然而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2.2艺术与商业的跨界交流合作
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了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设计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交叉融合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艺术跨界走向了国际,走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物品仅仅具有功能性,更希望通过物品体现使用者的审美品位,更重视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的商品,尤其是时尚品牌开始倾向于与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元素的介入而使自身的符号价值和品牌文化得到提升和延续。今天的艺术品可以像商品一样自由买卖,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观点被植入到艺术的创作中。艺术与商业、时尚的跨界合作便应运而生。
3、对艺术与商业品牌跨界合作的认识
进入消费时代的今天,社会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生产主体而是消费主体。人们对商品的消费更多的是对符号和品牌的消费,这种消费会给人以自尊心的满足和虚假的自由感受。满足受众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同样需要艺术的跨界。如今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跨界发展,可以实现商业品牌与艺术的互利互惠。生活的重要的精神食粮是艺术,商业品牌因为艺术的加入更加具有创意性,商业品牌的营销因为艺术的加入而更加成功。艺术与商业跨界合作可以提高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关注和热爱,能促使社会对艺术的普及和人们对品牌的欣赏,从而使艺术与商业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些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认为,满足人们感受的过程使得艺术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艺术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艺术作为现实的对立面以及艺术作为比生活更高的价值体系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对此,环铁时代美术馆馆长孙晓娟认为,当代艺术将分为具备学术价值的纯粹艺术创作和市场和商业和品牌相结合的当代艺术品两个大的走向,并不矛盾。北京时代美术馆学术总监杭春晓认为艺术品质并不取决于谁介入,而是取决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是否纯粹。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流行,其价值在于文化的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