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年来经济发展

近年来经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年来经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我国经济的未来10年仍然处于黄金发展期,笔者预测是年增9%以上。这包括4个因素。

城市化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目前官方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是46.6%,这个数据远远低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大致要低11个百分点,这是一个有潜力的数字。只要到处走走,肯定会发现城市化在加速,由此带来新一轮的消费和建设。

内地快速发展有人讲中国会进入一个低速发展阶段,韩国、日本他们那个时候出现了停顿。笔者认为中国有一大批的内地和落后城市,大规模的内地市场还有待开发。

产能更新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更是发展的机遇。低碳发展绕不过去,怎么搞?根本上讲就是我们的生产能力更新,淘汰一些落后产能。如果5大耗能行业能把产能基本更新到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水平,每年可以省10%的能源,二氧化碳减排至少在10%以上。这将刺激新一轮的投资,如果每年产能更新5%,至少可以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5%。

近年来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问题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一)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科.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发展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4):21-22

近年来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投资 投资率 投资贡献率 投资效果系数

河南省投资规模、结构以及效益的现状和特点

纵向分析考量,成绩斐然。首先,投资增长保持强劲势头,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强劲、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先后跨过千亿元台阶,2012年达到21761.54亿元,增速快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其次,投资增长的自主性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明显增强。近年来,河南省投资增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占比逐年下降,民间投资比重逐年上升,港澳台及外商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据资料显示,到2011年,在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例达到79.6%,民间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三强,这也说明近年来全省投资增长的自主性有了明显增强。最后,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随着投资总量规模不断增长,投资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能源、水利、交通等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积累了坚实的基础。资料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68.3%逐年上升,到2011年达到82.0%。

横向对比研究,问题仍然很多。首先,人均投资规模与河南省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截至2012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经济总量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总量的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全国第3位,占全国总量的6.0%,从总量规模上看,河南省投资规模与其人口总量、经济总量等指标基本相当。但是,从人均水平上看,2011年,河南省人均投资额为14816元,比全国平均投资额18004元少318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3%。以上数字表明,从人均投资规模角度来衡量,河南不但与部分东部沿海省份有相当的差距,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其他省份亦有不小的距离。其次,投资效益整体不高。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轻效益重投入现象的存在,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致使河南投资效益整体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投资效益可用投资弹性系数来进行衡量,投资弹性系数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之比,河南投资弹性系数从2005年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上呈下滑趋势。最后,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结构来看,近年来,伴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河南省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但是,从不同产业投资的比重来看,2011年河南第一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为5.0%,比例明显偏低。而自2005年以来,河南第二产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45.0%提高到2011年的49.7%,但是,第二产业投资快速扩张主要还是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加工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

河南省投资适度规模的判定和测算

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优先率判断。根据投资优先原则,投资增长必须优先于经济增长才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最高点出现在2007年,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21.0个百分点,最低点出现在2010年,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8.5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十一五”时期,全国投资增长优先经济增长年均为15.1百分点,河南较之高2.6个百分点。考虑到2007年河南人均GDP突破2500美元,河南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居民消费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投资的需求仍然较强,因此,未来几年河南投资增长领先经济增长以13~20个百分点左右为宜,即这一阶段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大约在22%~29%的区间运行较为合理。

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率判断。根据投资适度性原则:投资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河南在消费、投资、净出口上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增长并不均衡,整体上看,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投资率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就投资增长来看,近年来河南投资率的变化与全国大体一致,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06年河南投资率为48.5%,以后逐年提高,2011年河南投资率达到68.0%。投资率的上升反映了河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投资的巨大需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结合当前河南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河南的投资率在近几年不断上升,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行,考虑到河南消费率有整体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动,借鉴国内外经济体发展经验,基本上确定未来几年河南的投资率保持在50%~60%左右比较符合河南实际。

河南省投资效益的测算和评价

投资率、投资贡献率的比较和评价。近年来全国平均投资率缓慢上升,而同期河南投资率则出现“快速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2009年~2011年,河南投资率出现快速攀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高。偏高的投资率或许下一步会对河南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伴随着河南投资率的快速攀升,近年来,河南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2005年,河南投资贡献率为68.3%,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39.0%,2009年达到90.6%,2010年则回落到80.4%。剔除2009年的异常值,近年来,河南投资贡献率均位于80.0%之上,与此同时,全国投资增长贡献率在2008年之前,均位于50.0%之内。综合比较河南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率与投资贡献率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目前河南经济发展仍然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快速的经济增长仍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投入;第二,从动态上看,河南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已经出现苗头。

不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的比较与评析。分三次产业来看各个产业的投资效果,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产业投资运行效益最好,“十一五”期间河南第一产业平均投资效果系数为52.0%,均高于其他产业。但是,深入分析河南第一产业平均投资效果系数的变动趋势,可以发现作为政策重点保护的弱势产业,其变动受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第二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据资料显示,河南第二产业的投资效果系数由2005年的67.6%下降至2011年的26.9%。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整体上波动不大,在10%~20%之间浮动,变化相对较为平稳。但是与各产业对比,河南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相对偏低,2011年河南第三产业投资占GDP的比重为45.3%,但是第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只有12.1%,这说明河南大规模的第三产业投资产出效果并不是很高。

保持河南省投资适度、合理、均衡增长的对策和建议

切实加强项目储备,依靠科学管理,保持投资的稳步持续增长。未来一个时期,在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联动机制,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走向,确定一批关乎河南经济长期发展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深入研究目前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的形势,利用我国启动内需的机遇,立足于为全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提供重要的投资支撑点,做好产业转移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规范项目审批程序,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接续机制。

保持适度投资率,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为保持河南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增长,应注意保持河南投资增长的适度投资率和增长率。目前河南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进入投资率越高越好的误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注重保持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更注重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避免因为投资率过高而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注意投资的产业、区域和城乡结构协调发展。依据当前河南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要确定投资重点,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在产业结构上,要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建设,适度提高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对于第二产业,在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重点投入,重点培养。同时,要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投资,压缩资源类投资,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对于第三产业,要加大对其投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促进河南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尽快培育河南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在区域结构上,应针对当前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使区域投资增长均衡化发展。首先,要继续强化对中原城市群的投资力度;其次,要进一步落实黄淮经济区的投资优惠政策;最后,对于豫北、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也要出台相应的投资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其稳步发展,以避免其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塌陷带。

近年来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耕地建设占用; 经济增长; 脱耦; 山东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128-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0

耕地资源是维持生命-生态系统的载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地关系紧张,中国政府一直重视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制定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仍然呈现出不断流失的趋势。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建设占用耕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1]。近年来,我国耕地的减少可归因于四个方面:建设占用、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1999-2006年,生态退耕成为我国耕地流失的首要因素,但从长期来看,我国耕地的流向主要还是建设用地[2]。从世界发展的经验看,耕地的占用过程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其耕地占用量较强的阶段多集中在城市化最快的时期[3]。 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近6.66亿,城镇化率49.68%,人口城镇化率正处于加速中期阶段,而且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4],快速城镇化必然对我国耕地具有较强的占用需求,而且,经济水平的发展与膳食结构的改善也加剧了耕地的压力。在不能依靠国际市场的前提下,一定面积的耕地可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往,对耕地资源的研究多集中在耕地质与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上[5-7],近年来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过程的耦合作用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8-9],但研究多以时间发展过程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难以对我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准确判断[2]。本文以官方发表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以山东省为例,借助脱耦理论定量分析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合理配置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的方法,以期为政府有效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参考。

1 理论基础与数据来源

1.1 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脱耦的理论基础

1.1.1 脱耦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与重点,20世纪70年代初期罗马俱乐部提出“增长极限说”[10],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污染产生,环境质量下降;而近年来,“倒U型曲线”理论得到了发展,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将会出现拐点,由负面影响转向正面影响,环境质量由下降转而上升[11]。近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了脱耦(decoupling)理论,意指打断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下降之间的链接关系[12-14]。用通俗的话讲,在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落后,发展多为资源或环境依靠性,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可以采取发展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形式,在保证环境质量的同时换取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个转变过程称为脱耦,目前,日本等国已经完成了脱耦过程。引申到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领域,脱耦即为打断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的链接关系。具体而言,脱耦可分为绝对脱耦和相对脱耦[15],就耕地而言,相对脱耦是指经济向前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速率处于低水平上的稳定状态,绝对脱耦是指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速率增长相对以前出现降低的现象。

1.1.2 脱耦指数

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脱耦程度可以利用脱耦指标来衡量,计算公式如下[2,16]:

Di=LpEd

式中:Di 为脱耦指标,Lp为建设占用耕地压力指标(取建设占用耕地数量来表示),Ed为经济增长动力因子指标,此处取区域第二三产业GDP的增量。

评价某项驱动因素实施前后或其他过程中,经济发展对建设占用耕地影响程度的变化,可以应用脱耦指标的变化率表示:

Dc=DiendDistar

式中:Dc为脱耦指标的变化率, Diend为i期末脱耦指标,Distart为i期初脱耦指标。如果Dc>1,表明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占用耕地,反之,如果Dc

ID=I-Dc

ID的取值范围为[0,1],如果ID>0,表明区域脱耦现象发生,值越大脱耦现象越显著,ID为1时,说明区域增长已经完全脱离了耕地资源的束缚;反之,说明,区域脱耦现象不明显,经济发展还处于依靠耕地资源消耗的初级阶段。

近年来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贷结构 民营经济 影响

一、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已在地区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末温州共有工业企业14.61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40.21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总产值67.7%。生产总值和应交增值税均占全市生产总值和应交增值税的90%以上,吸纳了大约75%的就业人口。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业以传统轻型工业为主向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阶段迈进,轻工业的行业优势进一步巩固

近年来,温州重化工业比重逐年提高,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 2003年温州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62.07:37.93演变为2010年的34.7:65.3。工业结构调整突出的表现是部分轻工行业的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轻工业总量最大的两个行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纺a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2008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87.21亿元、478.36亿元,两者占轻工业的比重为43.27%。

(二)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由于产业结构的规律性变迁,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近几年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5.9%,比2008年提升2.1个百分点。当前温州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过渡阶段,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商贸、金融、现代物流、通讯等生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并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推进。

(三)传统行业产业集群优势明显,行业集中度增强

温州市11个县(市、区)143个建制镇中,特色产业产品产值超过10亿元的达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产值的60%以上,如鹿城服装、乐清柳市电气、永嘉泵阀、瑞安汽摩配、平阳萧江塑编、苍南印刷等产品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销售基地,显示了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2010年全市电气制造业、鞋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共有11个行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75%左右。

(四)民营企业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小企业比重明显偏高

近年来,温州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有所加快,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比重有所提高,2008年末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为5.1%,比2003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但是小企业比重仍然居高,尤其是个体户占比过高,2008年末的个体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为77.3%。近年来,在温州本土很少出现新的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民营企业。

(五)民营企业工业投资增长下滑,民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003-2007年这五年,温州工业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7年温州工业投资251.07亿元,增速比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快15.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9.1%,比2003年增加了14.5个百分点,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点。但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温州市工业投资出现了显著的下滑态势。2008年温州工业投资额比2007年下降0.4%,为248.75亿元。2009年工业投资额为241.31亿元,同比下降2.9%。温州经济面临发展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问题。

二、温州信贷结构变动趋势

2001年以来,温州信贷投放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速在浙江省保持了前列。2010年温州本外币贷款增速达22.9%,新增人民币贷款988亿元,新增贷款占全省比重达到12%。

(一)温州信贷以短期贷款为主且占比不断提高

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始终是温州信贷投放主体,且短期贷款占比呈快速上升趋势,新增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2010年末短期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高达76.43%,2010年新增短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达85.43%。温州银行业信贷以短期贷款为主是适应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方式、资金运营规律,符合民营企业贷款需求急、频度高、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

(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稳定

2004年来,温州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04-2010年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相对稳定,在46%-49%之间波动。在比重相对稳定的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波动明显,2006年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为27.39%,达到阶段性高点,但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在2007年、2008年货币政策适度从紧背景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超过全部贷款增速。2010年,尽管实行的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却小于全部贷款增速。中小企业贷款增速与货币政策松紧呈反向运作保证了中小企业贷款占比相对稳定,同时也反映了温州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逐步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发展到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但产业集中度不够高的事实。

(三)个人贷款占比不断提升且增长势头不减

近几年来温州信贷结构的突出变化是个人贷款快速增长。2006~2010年,温州个人贷款年均增速达40.8%,比全市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个人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也相应从2006年的31.6%上升至2010年末的47.1%。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温州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转型升级步伐缓慢,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未根本转变,影响了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转而通过企业主以个人名义进行融资。另一方面,温州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个人贷款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温州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银行机构对温州实行了信贷规模倾斜,个人贷款获取资金的渠道相对宽松。

(四)行业投向以制造业贷款为主

信贷的行业投向反映了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和我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近几年来新增贷款投向上看,温州新增贷款仍以制造业为主体,截至2010年末,温州制造业贷款余额1898亿元,占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35.27%,且制造业新增贷款在全部贷款增量中占比最大达37.6%。从近年来不同行业贷款增量的相对占比变化情况来分析,新增贷款有向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倾斜的趋势。

(五)县域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2001年来,温州县域贷款在全市贷款的占比相对较少,维持在38%左右。这与温州县域的经济总量不相匹配,2001-2010年县域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市的占比大约维持在58%。近年来温州县域贷款增速总体上小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长速度(除2003年、2009年两年县域贷款增速超过全市贷款平均增速以外)。但县域贷款也逐渐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2010年末,县域贷款占全市贷款的41.2%,县域贷款的增速达44.02%。

三、信贷结构发挥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先导作用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温州信贷持续扩张,但信贷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信贷投入对温州民营经济的贡献度不断降低,贷款余额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1在逐年扩大。2009年末,贷款余额同GDP的比值达到了1.74,比2001年比值提高了0.97,这种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从信贷单一变量角度来看,要有效发挥信贷结构的调整导向作用来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仍面临较多体制、机制、功能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产业导向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后盈利性与民营企业投资预期收益不一致。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人”,追逐较高投资收益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由于利益驱动而使企业更加关注当前资本的比较收益率,而忽略产业政策的导向要求和产业升级后的预期收益率,加剧了温州信贷资金游离于制造业之外,影响了产业政策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导致温州本地工业的发展内在驱动力不强,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近年来,温州企业由于自身主营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且一些行业的收益率远高于自身主业,因此一些企业加快多元化业务的扩张步伐,减少对自身原来主营业务发展的持续投入,造成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二)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商业银行信贷经营机制转换与企业信贷负债经营投向不一致。信贷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发挥依附于商业银行自身信贷管理机制变革。但经济结构调整是个长期过程,尤其是部分经济增长薄弱环节的培育和发展需要一定时间,而商业银行的利润回报则要求在短期内实现。结构调整的长期性和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短期性存在矛盾。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额度一定情况下,往往对客户实施行业的差异化信贷准入政策和贷款规模管理,一方面使得盈利能力强的行业、行业的龙头企业信贷过度集中,另一方面政府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扶持的一些行业因为盈利能力相对较弱、资金回收期长等问题使得信贷资金紧张。出于逐利和避险的经营要求,银行信贷结构调整进展相对较慢,进而影响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作用的发挥。当前,银行更加关注自身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而对企业资金实际用途缺乏贷前、贷后管理的自主性要求,同时企业信贷资金实际投向又难于掌控,且投向缺乏有效引导举措。

(三)功能方面的制约因素

产业自身盈利模式同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未达到一定程度,则信贷资金不具备对产业层次的自然提升功能。信贷结构优化作用的有效发挥要依托于产业自身盈利模式的变革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目前温州产业发展来看,由于第二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产业自身盈利模式主要依托规模、投入的扩张,尚未根本从原来的价格竞争转变到以品牌、技术标准、研发能力等竞争力提升上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效益的发挥,因此信贷结构变动对第二产业的梯度转移作用要强于对第二产业的产业层次提升作用,影响了对产业的提升和促进功能。

四、对策与建议

温州信贷投放有效促进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梯度转移,产业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但也面临信贷投放中短期贷款占比过高制约民营企业升级步伐,县域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影响产业集聚效应发挥等问题。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有效发挥信贷在支持温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政策引导。

(一)强化信贷投向管理和引导,加大对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中关键环节的信贷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进一步强化银行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重点强化对银行信贷资金实际流向的考核和检查力度,确保信贷流入实体经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行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温州民营企业的集群效应,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分工协作,提升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金融创新,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专利权、商标权、排污权等金融产品创新,引导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研发的信贷投入,加大对这些民营经济薄弱环节的长期信贷投入,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流程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关键期,应注重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引导,盘活信贷存量,加大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县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以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围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主线,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增强信贷资金对产业层次提升作用

信贷结构变动对温州民营经济的结构调整步伐和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但信贷增长未能带动温州民营经济呈现相应的发展,关键不在信贷结构本身,更多的是温州民营经济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着力点上应考虑从鼓励和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入为着力点,转变为促进民营企业自身的整合提升、优化发展环境上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民营企业正确处理扩大生产和投资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加大对技术改造投入。以大力发展温州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培育民营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同配合,提升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效益

由于资金在不同部门使用效益不同,单独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调整很难对民营经济发展及其结构层次的提升、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发挥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效益较高的产业,发挥财政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鼓励银行信贷结构配置应考虑到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同时应结合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信贷策略,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当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指导和调控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应注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政策执行效果考核和约束机制建设。

(四)强化温州民间资金引导,着力实现民间资金、信贷资金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接

温州民间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溢出效应,实现了“温州模式”的输出和发展模式的有效复制,从全国和全省的角度看,能有效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但不利于温州产业自身的调整和制造业的做大做强,甚至民间资金的无序流动容易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干扰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因此着力引导民间资本的汇聚平台、融资平台、投资平台,实现民间资金同产业发展相对接,淘汰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落后工业,重点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并积极培育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参股,借壳上市等方式直接参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政府、企业、银行沟通产业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政策扶持服务,积极推进项目与民间资本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陈聪.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9期.

[2]刘梅生.中国银行信贷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南方金融,2009年第7期.

[3]张蕾蕾,薛宏言.信贷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机制分析.上海金融,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