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知识经济,教育为中心,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299-01
知识经济作为重要经济的一种体系,内容、可观的效益,日益被全球所重视,今后的二十年里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已经逐步形成全球化、各国争先恐后地抓知识经济建设,提到工作议程上来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以产业结构来划分,人类有史以来.大的经济形态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以济,也得到众多专家的认同。叫“知识经济”,似乎在分类学上有些问题.但讲的都是一个意思,综合30多年关于知识的各种提法.“知识经济”比较确切的概念应该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
二、知识经济基本特征表现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刚刚萌芽,许多特征还没有表现出来,从已经表出现来的特征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经济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源主要是知识和智力。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人成为知识经济中的主力军。识化的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表现在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这是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初
具框架的标志,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还表现在制造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业的高科技化和产业结构的高技能化方面。作为传统工业经济主干的制造业已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
所谓信息化,就是把信息看作与物质、能源同样的第三要素,有意识地进行其生成、加工、传输、贮存、利用等活动的总体。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化的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信息化,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高技术将渗透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进一步促进了各产业的升级换代作用。
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
这里所谓的创新,不是单指某种新认识、新原理的发现过程的狭义的创新.而是一个创新的网络和创新的体系。创新作为知识网络.自多种来源多种渠道。多种涵义。它是在生产、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既有观念、概念、原理的创新,又有生产、交换、消费诸方面的创新;既包括个人的创新。又包括不同行为者的创新。具体地说,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研究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大量交流而形成的许多新思想、新技艺、新产品。
大量共同体互动作用而进行创新可形成一个创新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国家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体系不断扩展而超出国界,可成为国际性的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知识创新系统。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二)是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三)是知识传播
系统。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经济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包括工业发展、能源利用、农业供给、城市建设、人口控制、国民教育、国际贸易等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各个方面在内的新的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在知识经济时代.牵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将不再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制造业,而是以信息、文化、科技为主体的“软资源”,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因此.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五、知识经济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前途经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深刻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而大学,是教育和培训研究力量的中心”。高度评价了教育和大学的作用,而且明确指出教育和大学都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中心地位。这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
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学习是极端重要的.它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命运.因为通过学习.掌握高技术和高知识,可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有了这种劳动者'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创造更多的知识商品,还能保持经济的小断增长。真是一举多得的经济模式。
六、知识经济与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模式
(一)是机遇主导性。第一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更多地是一次宝贵的机遇.这主要因为我国己基本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而知识经济又具有对工业经济的改造功能,它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工业经济的资源基础。提高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尽快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经济差距。这些观点的态度是积极的,可肯定。
(二)是挑战主导性。第二类学者则认为.由于我国强济和科技相对落后。教育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这就使得我国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机会中处于劣势,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传统产业将受到极大冲击,因此有为难情绪,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更为严重。
(三)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性倾向。第三类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对于我国来说是“要么搭上车,要么更落伍”,如果我国能有效地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就可能增加财富,改善福利.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在新一轮的赶超中实现超越;如果不能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技术经济政策.利用这一资源,就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加落后。
七、简述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许多知识经济的规律已经开始起作用。可持续发展已曰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无形资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成分日益增加。
(二)今天的知识经济萌芽受到高度重视’并开始在指导思想、组织机构、人才选拔、资源投入等多方面迎头。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广泛出现了科技工业园区。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经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见到它的曙光。
(四)迎接挑战知难而进,第四类学者的观点认为:首先应根据国情实际情况,我国地域辽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较发达,应制定出一个总目标和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并存,切勿一刀切的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新常态这个词汇虽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完全了解的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不能准确地说出新常态的概念。在现阶段,中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属于新常态阶段。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还是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增长速度却不是成比例增长,而是由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虽然经济结构较之前越来越完善,但是与增长动力却失去了平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是发展动力却变化显著。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认清现状,认清新常态下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机遇,并能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机遇,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市场经济。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现态
1.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企业的经济发展与之前经济发展模式最为不同。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主要从低成本做起,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优势,利润空间很大。但如今,由于成本不断增加,之前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企业只能接受。但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并不会因为企业成本的增加而有所减缓。企业在高成本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利益上升空间就变得非常侠小,因此,楸Vて笠道润不得不对产品价格做相应的调整,但是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无法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各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采取各种手段,对产品进行改革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市场品牌产品,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一般按照传统的做法,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复苏。但是这种方法却因货币存量和规模的限制而使扩展空间也同样受到限制。在如今比较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已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矛盾,而且,如果处理方式不对,可能还会阻碍未来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对产品进行创新改革是必然之路,这样才能更好的接受市场的挑战,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模式。
2.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新常态大环境下,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减缓,但经济效益并没有降低,而且,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变。由于成本的增高让企业的利益空间变得狭小,产品价格的调整也无法使经济回转,因而,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有所降低,服务行业却不断得到发展,比重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新常态下,企业利益下降但居民的收入有所提升,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费。而且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落后的生产力逐渐被先进的生产力所取代,新的生产动力不断出现,冲击了周期行业。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认清楚经济发展的规律,找到经济发展的新的平衡点,发挥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规律。
3.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新常态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城镇化就是抓住了机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消费群体的增加,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新常态机遇下,越来越大的市场更有利于消费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潜在潜力也在新常态大环境下得到充分的挖掘,焕发出更加勃然的生机。技术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而且,企业经济的开放使其在竞争中更具优势。随着旧的生产力逐渐退出舞台,新的生产力不断扩张,必然会带来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采取科学的手段,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合新常态的发展,让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因此,要想更好地抓住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机遇,就要全面分析新常态带来的经济发展变化,全面掌握经济的发展规律和适应模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加大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增加市场的竞争实力。各企业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系,真正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地,张广辉.“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5(12).
[2]罗良文,雷鹏飞,张万里.立足国内,放眼国际,聚力共促低碳经济发展―首届低碳经济论坛(武汉)综述[J].经济研究,2015(11).
[3]蔡P.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J].中国中小企业,2016(01).
[4]安静赜.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01).
[关键词]G20 中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040-02
一、引言
G20实际上是一个国际间经济与合作的论坛,于1999年6月,美国等7个国家在德国科隆最早提出来,后期在1999年9月,由来自八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主要是由原来的八国集团和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G20成立的宗旨是为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而进行的开放、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便于各方的合作,并进一步促进世界金融稳定及经济的持续增长。
G20集团成员分布面较广,来自20个国家或区域组织的成员,主要包括: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中国、南非、俄罗斯、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韩国。G20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整个世界的85%,贸易额占全球的80%,人口则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3,G20的GDP占全球经济的90%,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G20通过不断地对话加强了国际金融体系,寻求各方最大可能的合作,促进了世界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
二、中国经济对新国际规则的诉求
当今世界,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的局面,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新兴经济体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不少国家调整宏观政策的活动带来了新的变数,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恢复缓慢,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不利的因素并存,这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
另外,各新兴经济体正在变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发达国家全力关注制造业振兴,发展中国家则注重加速对外投资,这也成为推动世界价值链分工的两大新动力。各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创新发展”这一理念,新兴产业蓄势待发,争夺产业与技术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由此开始,全球经济进入调整转型期,使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内外部环境非常严峻。
从上世纪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成世界经济舞台的重要角色,尽管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定位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30多年中,由于与外界接触不断的增加,以中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中国经济对外部其他国家经济的态度已逐步变得更加开放、积极、灵活。国际经济金融规则重新制定时,中国不仅需要参与,更要适时地提出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因为后期中国的经济会更加开放,对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国际外汇储备体系、建立全球对资本流动监管的协调机制,这对于中国经济乃至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三、中国经济积极参与G20机制
世界上每次爆发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就会出现建立一系列的新规则的要求,这个百年一遇的一次重大的国际规则调整的机会,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经济而言,显得非常重要。G20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它的建立标志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间的非正式协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有助于弥合分歧,促进理解,以形成国家间更广泛的共识。
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是个事实,所以中国经济想要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经济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客观上也需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权利,中国现在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有意愿也有能力和条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从全球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声音在很多国际事务中日渐不可或缺,许多经济层面的国际事务,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便难有突破。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期待也日益看涨,G20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身份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必须遵守国际规则,努力保持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面对G20机制的引导,中国也必须当仁不让,审时度势并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G20中包含的新兴经济体数量达到11个,这些经济体在很多领域和中国有着相同的利益和诉求。在积极地参与G20并尽力发展中国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搞好与新兴经济体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中国经济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以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流向中来,更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具有灵活性的、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合作体系,从而为中国未来三五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四、中国经济在未来G20引导下可采取以下几点行动方略
(一)积极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在国际间诸多产业领域,中国经济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同质化竞争、与发达国家的高端竞争使中国经济深入发展遇到越来越多的新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要引导国内企业改变低成本竞争路线,顺应G20发展趋势攀升产业链条,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成功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即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加工本地区增值、本地区配套、主体本地化的比重,以此来适应世界经济和分工模式日趋复杂、科技资讯活跃的新形势,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加大力度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质取胜战略以及调整加工贸易等经济发展战略,鼓励中国的企业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鼓励、支持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扩大出口,促进中国经济向高质量、高水准发展,这些举措将影响中国经济转变增长的方式,带动中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中国经济体制加快与G20体制的对接
中国经济在G20的引导下,应主动学习发达国家经济管理经验、经济管理模式,推动与G20体制的对接,尤其是成员国准入、G20特色决策机制、G20争端解决机制、G20深化相互评估程序等几个关键的领域,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进一步调整,以及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入,中国的产品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面临的贸易摩擦压力将持续存在,甚至有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在此形势下,中国不能强行用“贸易摩擦”去应对“贸易摩擦”,以“贸易战”应对“贸易战”,更不能对其他国家采取相互报复和制裁的手段,一定要根据G20体制的要求,正确地去看待有可能出现的经济贸易摩擦,正确处理与其他经济体的关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促进了国际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全面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重视和加强与发展中国家G20内部的经济沟通和合作
作为新兴经济体利益的代表者,中国仍然需要坚持自身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强调发展有助于强化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认同,提升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发言权和影响力。所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中国必须充分利用G20,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协调,尤其是应该加强和其他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合作,在G20平台上形成合力以充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但在与发展中国家加强经济协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发达国家的沟通,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具备了一般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特征。例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较大规模的经济总量、较强的综合国力、完整的产业体系、关键领域的高精尖技术能力、较强的机构执行能力等,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中国也不能忽视与发达国家的对话,努力实现经济合作和互信,创建一个多方都能因此受益的全球体系。
(四)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在G20的引导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建立公平竞争、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企业可以自主经营、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通过有效的引导和保障,为中国国内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建立有利于中国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与活力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转变生产与经营方式、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以此推动中国有潜力、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投资与跨国并购,实现国内加工制造优势与国外市场网络、品牌与技术优势的完美结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保证中国经济以更大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
五、结论
总之,截止到目前,G20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协调宏观国际经济政策、维护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及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广泛认可为全球经济核心治理机制。G20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既能与发达国家经济上保持紧密合作,又能作为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代表的平台,在G20集团的推动和引导下,中国经济将会继续健康、有序地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冯永琦.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02).
[2]王海峰.G20机制下中国发展定位与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2010(09).
[3]曹广伟,张霞.G20机制的构建及其在后危机时代的角色定位[J].国际展望,2010(06).
[4]赵瑾.G20:新机制、新议题与中国的主张和行动[J].国际经济评论,2010(05).
[5]陈素权.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0(10).
[6]敖云波.二十国集团的崛起于中国外交的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10(04).
自从2005年7月21日中央银行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国内外学界对人民币币值今后的变动趋势又展开了又一轮激烈的讨论。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多认为人民币汇率水平低估。根据这样的研究结论,人民币升值是必然趋势,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国际收支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
但更有持人民币不会继续升值的观点,理论依据是目前中国存在货币超额供给现象,货币超额供给与本币升值同时存在不可能是长期现象;从国内市场要素的课的性分析了人民币币值在中长期内如果升值将不利于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认为中国的要素价格偏低,不应靠本币升值来解决国际收支顺差。本人也持后一种观点,理由在于:1.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变将会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进而影响汇率,使汇率下跌。2.中国的外汇储备运用会日趋合理化,从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3.从利率平价的角度分析,人民币汇率中长期内有贬值的趋势。尽管由于升值预期、国际储备顺差继续增加、中国的GDP高速增长等原因,在短期内人民币币值可能还会继续上升。
二、理论上本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
一国汇率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货币现象,实质上是一国经济状况的体现,币值的高低反过来又会对该国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人民币币值的中长期贬值趋势对我国经济也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它对西部省份贵州的影响进行分析。
从理论上讲,汇率贬值会对经济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1.汇率下降的收益表现在以下几点。(1)汇率贬值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提高出口竞争力,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已达到80%,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成为世界上贸易依存度最高的国际,可见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出口增加,出口创汇增加就会使GDP增加;(2)汇率贬值可以降低FDI的成本,更有利于吸引海外资金流入境内;(3)会提高国内就业水平,出口的增加会增加就业岗位,同时FDI的增加也会增加就业岗位,解决更多的失业问题。2005年普通高校的初次就业率达到73%,算上农民我国失业率高达20%。可见,增加就业成为国内扼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汇率下降也会带来成本。(1)人民币贬值会使进口商品价格提高。中国进口的产品接近半数属于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能源和原材料,技术含量较高的化学制品以及机械和交通设备等制成品的比重也是逐渐上升的,这些产品都是缺乏价格刚性的。本币贬值将使进口成本增加。(2)本币贬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境外投资。因为汇率升值直接导致境外直接投资成本增加,在收益率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收回的本币利润将减少。
贵州属于西部省份,尽管开放程度不高,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会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尽快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策略,溶入世界经济的环节中去。毫无疑问,本币币值降低也会对其经济产生影响。
三、贵州省经济状况及经济发展展望
贵州经济发展又具有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1.是贵州的资源禀赋优势。贵州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而目前形成的旅游产品多为观光型产品,能适应高消费层游客的度假型、文化型产品仍然不足,海外游客所占的比重小。生物资源如“贵州三宝”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尚未走出国门。该省还有丰富的磷、镁、铝、重晶石等矿产资源。但大部分资源都未充分开发利用。据悉,贵州是长江以南最大的煤炭产地。截至2004年末,贵州煤炭利用量占累计探明贮量的比例仅为14.25%,开发潜力巨大。贵州凭借其优越的水能资源,要承担西电东送的任务。
2.区位优势。贵州地处西南部,是祖国西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要充分利用该优势来发挥过境经济效益、输出经济效益和吸收经济效益。但到目前为止,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这些效益都未能得以实现。
3.生产力布局。贵州传统生产形成烟酒产业,三线建设形成了航天、航空、电子产业,资源禀赋形成煤炭、磷矿、铝锭产业和西电东送形成电力产业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一方面贵州省具有诸多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另一方面,贵州的经济发展又是全国最落后的。由于历史原因,贵州经济基础薄弱,2003年贵州GDP为1344亿元,人均GDP为3500元。而同期全国GDP为9030元,贵州只占全国人均GDP的38.7%,在全国排列为倒数第一。全国财政收入同样处于挂末的位置。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人口众多。2003年末,贵州比全国每平方公里多出85人。并且在贵州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占总人口的85%,大大高于全国58%的水平。(2)基础设施差。交通运输发展仍然滞后,目前,近四分之一的乡村还不通汽车,有的乡村还未通水通电,人畜饮水尚未解决;小城镇建设滞后,建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还不够完善和健全。(3)教育科技落后。科技投入少,科技人才缺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资金的缺乏。
贵州省正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境外资金流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缺口;利用贵州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要努力扩大出口。这是贵州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四、人民币贬值对贵州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民贬值会对其产生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会吸引更多的FDI。贵州经济落后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本币贬值使外资进入的成本降低,伴随着贵州投资环境的改善,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从而解决该省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结构升级等领域急需的资金问题。有利于贵州出口贸易的增长。贵州出口商品中农副产品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比重还比较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虽然呈不断上升趋势和,但质量和档次仍比较低,附加值不高。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取胜,价格优势是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在本币贬值的情况下,有利于该省出口量的增加。本币升贬值有利于改善这个农业大省的就业状况。境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和贸易出口量的增加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既可以解决高学历人口的失业问题,也可以安置很多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口。这对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省而言尤为重要。同时,本币贬值也会对贵州经济发展产生一些消极影响,譬如进口原材料的成本提高等。但总体而言,收益是大于成本的。
五、结论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4 文献标识码:A
1 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既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并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全球低碳经济争霸已经全面展开,一场绿色投资的战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展开。
2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及特点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实践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形态上讲,简单来说,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3 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
3.1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是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就在其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到2005年英国能源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2008年公布的《气候变化法案》在以往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计划之上,明确地规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约束力的全国性排放目标,其核心条款就是2009年4月实施的碳预算体系,该预算中确定,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2050年英国碳排放至少要减少80%。同年7月,英国政府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以及3个配套的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此外,英国还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英国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预算体制下的首份碳排放报告,报告称英国2008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约相当于6亿吨二氧化碳,碳预算目标正稳步实现。
3.2 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主要通过资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等几个方面来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转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国布什政府就颁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等11个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提出了“绿色能源”法案,以确保美国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绿色就业和劳动者转型,并出口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政策法案的实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计划在3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使得美国新能源产量与现在的能源产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国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将对排污、排放收费,到2050年将减排83%;以每台补贴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来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规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从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据了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同年,日本出台了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的“新产业创造战略”,降低日本对石油的依赖程度。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审定通过《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提出“建设国际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蓝图”,其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将日本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低碳社会”。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质能和地热等,争取到2020年使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实用化。
3.4 中国
自2007年中国首次明确要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准2685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预计2010年减排量近5亿吨CO2当量,其中有953个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占全球注册项目的40%。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国家发改委公布“4万亿”投资清单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达2100亿。201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1500万~1700万千瓦之间,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约55%,跃居世界第一。低碳技术投资呈增长趋势。中国最近几年用于“绿色行业”风险投资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总投资的19%。据估计到2020年将达到2680亿美元,其中太阳能产业的开发利用世界领先。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根据政府规划,到2011年,中国将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高度重视和发展低碳技术,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预测中国的风能发电能力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我国低碳发展将朝四个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高效节能的生产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低碳高效的能源工业,将以煤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改变为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减排的重点也要从目前工业部门为主转变为工业、建筑和交通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