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如何高效地运用好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应高度重视的。
1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都是黑板教学,通过借助‘粉笔’和‘教科书’去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教学,学习兴趣没有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整个教学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如今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改变了原来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课文《秋天》时,首先我借助多媒体的形象性,通过图片直观地为学生展示了‘秋天’,让学生感受到了秋天,从而促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紧接着通过朗读示范,将图片与音频结合在一起,同时播放,学生踩着音乐的节拍,声情并茂地朗诵,仿佛融入到了秋天的意境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促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又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课文《苏州园林》时,我利用多媒体,形象地给学生展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让枯燥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的树木跃然纸上,使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苏州园林的美,领会到中国建筑的美。
2 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知识容量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黑板’教学模式,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充分利用了有效的课堂时间,还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丰富了课堂知识容量,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时,在狠抓教材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下,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通过多媒体精心设计了教学计划,做好了PPT教学课件。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大自然中的语言形式,我通过调查表格,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学习要求,促使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阅读,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提高了语文教学课堂效率。为了让学生探求大自然中的更多语言形式,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素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课第八单元陶渊明古诗《归园田居》,在讲到作者‘陶渊明’以及古诗写作背景时,我通过多媒体的导入,让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古诗的基本情况,写作原因以及写作背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多媒体教学让课堂在有效的时间里,被充分的运用,从而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3 利用多媒体,攻克教学难点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文科学,其知识面包罗万象,涵盖了人文,科学、思想、道德等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的黑板课堂课,整个课堂显得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参与,没有积极性,教学重难点几乎没有突破,语文教学现状显得非常不乐观。但当多媒体走上了教学舞台,并被广泛运用后,彻底改掉了这一教学现状,教师教学再也不是单靠简单的‘黑板’‘粉笔’‘教科书’进行,多媒体凭借其形象生动的图片、客观具体的音频、完整的故事情节及简单易行的操作深受各科教师的青睐。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画面,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态,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难点的突破。例如,我在讲授莎士比亚的话剧《威尼斯商人》这篇课文时,故事人物‘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性格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如何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是教师要面临的教学重点。由于这部话剧较长,加上是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只通过朗读,是很难正确、科学的把握全文主旨的,更不用说分析人物性格了。因此,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这部话剧,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一个轮廓,然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过详读课文,理解故事细节,通过适当的引导,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整部话剧的理解能力,此时,我再利用多媒体列出有关人物的主要事件、语言、动作,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讨,以此逐步攻克教学难点。
4 总结
语文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学任务,它包含的知识面非常广,涵盖的知识也非常丰富,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具体,使之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烈群.新课标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12).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优化
近几年,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不断探索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并着意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把提问的优先权交给学生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不断发展。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要把提问的优先权让给学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设计了学生提问的环节,而实际教学还是引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圈子里转。这样的教学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浪费学习时间。要立学生质疑的风气必然要破教师主宰课堂提问的模式。
二、选择切实可行教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
1、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
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我在讲朱自清《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如:在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钻”字用得好。我先让学生省略“钻”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后全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这个“钻”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不仅把小草拟人化了,而且还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在教读《济南的冬天》时,我采用了“讨论归纳法”。如:课文最后一段中的“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吗?我是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举手发言,最后由我或学生尽量采用同学们的意见来归纳:这三个字将水人格化。水是那样的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2、落实语文知识,为提高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如训练七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是先出好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带学生进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多数情况下是鼓励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品析文章。到了九年级,在分析文章时,我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做,我只是一个适时点拨的“引导者”。
三、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随着进程,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不占用单独的大块时间来解难释疑,教学时间比较经济;二是把问题置于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使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于其中,训练比较到位,比较科学。这种”一切都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促进。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刻胸中有数,能够及时纳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四、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备课时的思考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进行筛选,或通过合并使问题的归纳性较高,削枝强干,突出思考的重、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几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一些问题显然是脱离了教师的备课思考,这时教师就要具备敏锐的辨别水平与发现能力,处理得当,对教学有促进作用,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处理不得当,可能丢掉金子,失却良机。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质量是很高的。
五、阅读方法的指导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
一、借助插图,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热点。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如果能在学习新课之前,利用插图,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那么这堂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借助插图,走进作者
语文课本中匹配有不少作者的照片。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插图认识作者,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以此激发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欲望。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之前,可先让学生观看作者的照片,当学生看到朱自清年轻而又帅气的照片时,立刻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一定会想他写的是什么的背影呢?他要表达一种什么的情感呢?从而急切地阅读课文内容。
三、借助插图,导入新课
插图是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地诉诸视觉,形成鲜明的感受。由图片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创设情境。如果说课文是一个游览的景点,那么插图就是进入景点的一个提示招牌。它既能触景生情,诱发想象,又能因势利导,引人入胜。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时,我便从苏州园林彩色插图入手,要求学生注意观看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再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一下。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追问道:“面对如此美丽一景,你会有何感慨呢?”由此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
四、借助插图,解读文本
(一)化难为易。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化难为易。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同样作为与课文相关的插图,它包含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生活体验,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精辟的理解或延伸,有的是对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心描绘,有的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直观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旨意的理解。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就把课文中的彩色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写道:“……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美景,怎么不让那些迁客骚人有异样的心情呢?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总是试着从各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事实上,插图虽小却大有用处。它不是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而是一碗飘着浓浓香味的鸡汤。只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像对待文字那样去精心教学,巧妙利用,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滋味,更富韵味。
(二)放飞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认识能力。人类的创造发明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在阅读时展开想象,可以拓宽认知领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现出塑造的形象,理解、感悟蕴含的情感、智慧,受到教育熏陶;在作文时放飞想象,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描绘生动形象,增加感彩。学习语文离开积极的想象,既难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又难以提高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拓宽思路、大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看书前面的插图,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对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讨论于勒的以后生活会是怎样?学生的发言,大大丰厚了文本本身想要表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维超越了文本的界限。
插图,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这个平台,不是游离文本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由插图展开的联想或讨论,能升华并拓宽文章的内涵,也激活、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活力和深度。
(三)体味情感。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都融注为作者深厚的情感,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还会有一些差距。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韩麦尔先生痛苦地伏在黑板上,挥着手宣布散学的插图,让学生体会这个普通的法语教师在国土沦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
(四)理解主题。文学插图最常见的便是小说中的插图。小说中的人物、环境、细节等用文字描写的东西,往往被画面所代替。小说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因此小说的插图也集中在勾勒人物形象上。借助插图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必须有这样的两个过程;由文字到画面――将小说的文字描写对照画面,想一下插图还隐含着哪些文字信息,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思想衍生观念,观念决定方案,方案导致效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认真研究“思考・练习”,就会发现“思考・练习”的设置中十分注重朗读和阅读的训练,并且突出了读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读的层次和侧重点,如:快速浏览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背诵课文等。因此,教师应该树立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观念,确立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的思想。在语文课堂上,应当听到琅琅书声,不要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所会于心。同时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中读的训练,还应该抓好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思考与练习”在安排上还十分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强调,训练的层次性,从理解到积累再到运用难度逐渐增大;其次,注意训练的广泛性,凭借字、词、句、段、篇、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特别是将读写听说与思考、观察、想象、感悟等有机结合,探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再次,注意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既循序又渐进。
二、“思考与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求知欲,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形成
语文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务,语文教育的过程既是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思考与练习”大都是站在学生练的角度来设计的,而且具体,可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教学理念。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奥妙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语文版八年级)课后共设有四道思考与练习题。每一道思考练习的设置都是围绕“以人为本,以学任教”的观念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复述课文情节,讲述与课文相似情节或主题的故事等;体会文章重点句子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这些思考题的设置都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加强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思考・练习”可以作为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参照和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与学的过程起着导向、激励等作用。教学重点是基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就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是之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和不容易掌握的技巧技能等。“思考与练习”体现语文训练的意图,包含了课文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也对重难点进行了反复训练,因此我们可以把“思考与练习”作为制定教学目标时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和难点。
四、“思考与练习”能够指导教学方法,指导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设计
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注意优化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使教学过程的设计更能发挥作用,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而“思考与练习”包含课文的教学要求教学训练的重难点等,我们可以在认真研究后,结合思考练习来设计教学环节,如:
1、利用“思考与练习”导入新课。既能紧扣课文快速导入新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思考与练习”重新排列组合,把它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能强化课堂的训练,又能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
3、利用“思考与练习”进行小结和结束语的设置。既能达到总结全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
4、“思考・练习”中的开放性试题可以作为教学中课外延伸的训练。既能较好的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利用“思考与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现代化教育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前言: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给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过去,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走进了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并且教学效果极为显著。也有很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展现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过于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内在,因此,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以及课堂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那么如何能够巧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师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学生成绩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对学习有兴趣就是构成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想说语文、敢说语文、爱说语文,让学习语文变成学生的一种乐趣。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情境导入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初中生对古体诗创作的背景进行有效的论述,运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帮助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将自身的想法和意见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有效表达,对古体诗中所体现的精神进行充分的说明,以达到初中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进而促进整堂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突出知识点的重难点,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判断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在教学中是否突出了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学生是否能够良好的掌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现代信息化手段能够帮助教师向学生去讲解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够让学生比较快的掌握重难点,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的速度和节奏,同时也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了[2]。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表演,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的提示以及在学生初步了解文中人物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表演,反复进行人物角色交换,在角色交换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包含的内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有效激发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播放能够有效的缩短时间,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知识点,节约时间,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三、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都是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非常形式化。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相应的教学规划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称之为高效课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最好工具和条件[3]。语文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读课文,背古诗文,通过现代化技术可以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起来。例如:在人教版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后应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文章中都采用哪些写作手法?”等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大屏幕的展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解读课文,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升整体语文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开创语文学习新模式,创造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兴趣,充分彰显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语文教学模式,抓住教育重点,扩展语文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成功打造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玉欣.和谐课堂魅力写作――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写作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