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范文第1篇

调查问卷共分三种:“学校卷”、“教师卷”和“学生卷”。“学校卷”由讲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院系组织填写;“教师卷”由经济学类专业任课教师(不含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填写:“学生卷”由已修完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高年级本科生填写。统计学课程问卷调查共回收了43所学校、587名教师和1586名学生的有效问卷。计量经济学课程问卷调查共回收了27所学校、211名教师和728名学生的有效问卷。总体看,回收问卷覆盖了全国七大区域和绝大多数类型的高校,学校层次既有211院校也有省市共建的院校。问卷填写质量较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满足分析需要。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对统计学课程的调研,主要围绕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视程度、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统计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受到学校、经济学类专任教师和学生的认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强了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教学具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课程实践、缺乏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培养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统计学课程必要性和重视程度状况

(1)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必要性。总体看,教师中认为非常需要的占47.5%,认为比较需要的占38.2%,总计超过85%的教师认为开设统计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其中,应用经济学专业教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为53.8%,高于理论经济学专业教师的30.1%。职称越高则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为32.8%、47.4%、49.0%和54.1%。

(2)对统计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看,30.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统计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认为一般的占52.3%从学校角度看,33.3%的院校认为学生对统计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59.5%的学校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总体看,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

(3)虽然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但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当将其应用到具体学科时,必然要与背景学科相结合,从而会产生新的特点。调查发现,有76.7%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不同。88.4%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有所不同。67.3%的经济学类专任教师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对不同的专业编写专门的统计学教材。

2.统计学课程教学状况

(1)教学队伍。整体较好。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27.1%,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占19%,具有统计实践经验的教师占31.1%。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2)教学内容。大多数院校的教学内容包含基本概念、数据的描述性整理、概率抽样、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实践内容方面,多数院校设计了实践活动。

(3)教学条件。超过一半的院校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83.7%的院校认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较好。各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课时平均为52课时,其中讲授44课时,习题4课时,上机4课时。各院校普遍认为课时偏少,特别是实践课时。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课时数为60课时。实践教学中,超过一半的学校选择Excel,1/3的学校使用SPSS。仅有少数院校使用SAS。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被各院校采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院校和学生有所不同。学校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偏高,83.4%的院校的评价集中在比较丰富或一般,与学校的评价相比,学生对此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比较丰富或一般的学生仅占68.2%,还有21.2%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较缺乏。可见,网络教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丰富。

(4)教学方法与手段。76.7%的学校使用板书和投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绝大多数院校和学生持肯定和赞成态度。42.9%的院校和21.3%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另有54.8%的学校和63.6%的学生认为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有限。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近一半的院校作业次数在7~9次,约4成院校作业次数在3~6次,还有14.3%的学校作业次数在9次以上。关于作业的批改,大多数学校要求全部批改或批改2/3,不到30%的学校要求批改1/3或教师自行掌握。几乎所有学校(95.2%)统计学期末考试都采取闭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题方式依次是临时统一命题(38.1%)、分别自行命题(28.6%)、题库(23.8%)、卷库(9.5%)。而教师和学生认为更合理的出题方式依次为题库(38.1%)、卷库(26.2%)和临时统一命题(19.0%)。

(5)教学效果。调查显示,各院校授课教师除了对学生课前预习评价偏低以外,对于课堂出勤、作业完成、学习态度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普遍较好。在对学生掌握统计学知识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有9.5%的教师评价很好,46.8%的教师评价较好,二者合计达到56.3%。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评价最高,72%的学生对教师敬业精神评价很好或较好,然后依次是教书育人、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偏低,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只有40%。

(6)主要问题。教师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为缺乏课程实践(64.3%)、忽视个性培养(54.8%)、教师数量不足(52.4%)、缺乏案例教学(45.2%)和学生数量过多(42.9%)。学生认为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9.1%)、教学方法单一(55.7%)、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48.6%)、忽视个性培养(46.5%)和缺乏案例教学(42.9%)。两者有三个问题相同。特别是缺乏课

程实践和缺乏案例教学这两个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调研同样主要围绕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视程度、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结果显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样普遍受到学校、经济学类专任教师和学生的认同;认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基本分析方法,增强了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对于课程教学具体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课程实践、缺乏案例教学和忽视个性培养等,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以解决。

1.计量经济学课程必要性和重视程度状况

(1)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总体看,教师中认为非常需要的占49.3%,认为比较需要的占36.0%,总计超过85%的教师认为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有必要的。其中,应用经济学专业教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55.6%,高于理论经济学专业教师的33.3%。职称越高则选择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选择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为32.1%、44.8%、51.9%和64.9%。

(2)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从学生角度看,32.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认为重视程度一般的占50.5%;从学校角度看,59.2%的院校认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非常重视或较重视,40.7%的学校认为重视程度一般。总体看,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加强。

(3)调查发现,有高达96.3%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有所不同。92.6%的院校认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应该有所不同。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状况

(1)教学队伍。整体较好。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1.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5.7%,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教师占21.4%,具有计量实践经验的教师占49.7%。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

(2)教学内容。大多数院校的教学内容包含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解释变量、虚拟变量、滞后变量、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内容,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

(3)教学条件。44.4%的院校使用国家级规划教材。92.6%的院校认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较好。上机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建模的实际操作,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96%)使用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EViews软件,仅有少数院校使用SPSS、SAS。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被各院校采用。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院校和学生有所不同。学校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偏高,81.4%的院校的评价集中在比较丰富或一般。与学校的评价相比,学生对此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比较丰富或一般的学生占64.7%,还有30.1%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较缺乏。

(4)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绝大多数院校和学生持肯定和赞成态度。22.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62.1%的学生认为有积极影响,但影响有限。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4.4%的院校作业次数在3~6次,40.7%的院校作业次数在7~9次,还有14.8%的学校作业次数在9次以上。关于作业的批改,接近一半的学校要求全部批改,1/4的学校让教师自行掌握。几乎所有学校(92.6%)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都采取闭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题方式依次是题库(29.6%)、临时统一命题(29.6%)、卷库(25.9%)、分别自行命题(11.1%)。而教师和学生认为更合理的出题方式与各院校实际采用的出题方式顺序相同。

(5)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各院校授课教师除了对学生课前预习评价偏低以外,对于课堂出勤、作业完成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一般。在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知识促进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中,有10.4%的教师评价很好,有42.7%的教师评价较好,二者合计达到53.1%。学生对教师的敬业精神评价最高,有73.2%的学生对教师敬业精神评价很好或较好,然后依次是教书育人、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对教学方法评价最低,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只有44.2%。

(6)主要问题。教师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为教师数量不足(70.8%)、缺乏课程实践(52.5%)、缺乏案例教学(50.0%)、学生数量过多(37.0%)和忽视个性培养(37.0%)。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依次是缺乏课程实践(64.0%)、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57.8%)、教学方法单一(52.1%)、缺乏案例教学(47.5%)和忽视个性培养(44.7%)。两者有三个问题相同。表明各院校在教学中讲授理论普遍过多,讲授具体应用太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体现计量经济学的价值。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三、对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

通过调查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

(1)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系统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经济活动风险加大。要准确的认识经济运行状况、测度风险,必须依靠定量分析工具,作为数据分析方法的统计学必然成为重要的工具之一。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科学的’经济学家和其他一切对经济课题进行思考、谈论和著述的人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掌握了技巧或技术,而这些技术可分为三类:历史、统计和‘理论’。三者合起来构成我们的所谓‘经济分析’”。可见,熊彼特认为对一个经济学家来说,最重要的三门学问是经济史、统计学和经济理论。在具体谈到统计对经济学的作用时,熊彼特说,“……我们至少在原则上要承认:统计方法是经济分析工具的一部分,即使不是为了经济分析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也是如此。”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钱颖一也曾谈到过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他认为“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统计学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共识。

(2)计量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20年来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使经济学在精确化和定量化方面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使经济学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它自身也成为经济学家对经济概念和定律进行定量化的工具,成为经济学家检验经济理论,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工具。尽管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学科分支,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它的方法性和工具性,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探索经济变量间关系的有用方法和工具。无论是从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来看,还是参照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我们认为把该课程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必要的。

(3)各院校基本上都已经认识到了开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但在重视程度方面二者相比有所不同,学生中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计量经济学的比例要高于统计学。对此,我们认为,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尽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都是定量分析方法,然而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简单地说,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而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由此不难看出,统计学更多地说是一种工具和技术,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和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这种应用不仅在开始阶段要有经济理论作为指导,而且在应用的最后阶段还要运用经济理论对产生的结果进行解释。此外,我们从两门学科的定义中可以明显看出,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之一,计量经济学大量使用了统计学中的概念和方法。没有较好的统计学基础,学好计量经济学是不可能的。因此,统计学应该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

(4)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教育部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科的核心课程,到目前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这期间,两门课程教学在经济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给予很高评价。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强了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经济数据的正确理解和应用,从而对经济学的学有裨益。

(5)经过国内经济统计学界20世纪80年代激烈争论,统计学的方法论性质成为主流认识。随之,数理统计方法被大量引入统计学课程。但由此却引发了新的问题,即在新的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原有的经济统计学部分,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课时均呈现下降态势,应当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统计学不仅是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而且确实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经济统计对经济学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要依赖于数据,正确地理解数据是正确地处理和使用数据的前提。经济统计学的系统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经济数据的收集过程和计算方法,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统计指标的内涵,从而也就比没有学过经济统计的学生更可能正确地使用这些数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GDP,学过了经济统计,我们就知道GDP是一个时期指标,总量指标,既包括物质产品的价值,也包括服务的价值,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不同年份的GDP需要剔除价格因素后才能相互比较。如果没学过经济统计,没有定基、环比、基期、报告期的概念,在剔除价格因素时就会遇到困难或者出现错误。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范文第2篇

从目前通用的几种最主要学科分类目录看,对统计学的划分也不一致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GB/T14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统计学被作为社会科学下的一级学科。国家教育部新修订的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将统计学作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但可授经济学学位、或理学学位)而在新修订的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统计学被分为若干二级学科,分别列在其他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下如经济统计专业划归经济学.概率统计专业划归数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专业划归医学那么经济统计学究竟是社会科学还是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理学呢?我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统计学历经300多年的发展,事实上已成为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并与数学紧密结合的多科性的科学。为了便于讨论,我们首先给出一个目前国内统计学界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关于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是有关如何测定、收集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这一定义实际上是按所谓“大统计学”的观点给出的。从横向看,各种统计学都具有上述共同点,因而能够形成一个学科“家族”。从纵向看,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各种实质性科学,同它们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专门领域的统计学参见图1

由此可见,统计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抽象的数量为研究对象,研究一般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方法的理论统计学另一类是以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统计学前一类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其特点是计量不计质。后一类统计学则与各不同领域的实质性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有具体对象的方法论,因而具有复合性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性质所谓应用既包括一般统计方法的应用,更包括各自领域实质性科学理论的应用。传统的“数理统计学派”只承认前一类统计学,否认后一类统计学的存在,是不妥当的传统的“社会统计学派”否认理论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性质,将统计学全部划归社会科学也是不合适的。

经济统计学是以经济数量为对象的方法论科学。要在经济领域应用统计方法,必须解决如何科学地测定经济现象即如何科学地设置指标的问题,这就离不开对有关经济现象的质的研究要对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也必须以有关经济理论为指导。因此,经济统计学的特点是在质与量的紧密联系中,研究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表现不仅如此,由于社会经济现象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经济统计学不仅要应用一般的统计方法,而且还需要研究自己独特的方法,如估算的方法、核算的方法'综合评价的方法等等。所以'从总体上看,我们认为经济统计学属于社会科学它既是统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统计学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其所结合的实质性学科也有较大差别经济统计学与其他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的区别在于:它并不直接研究经济规律,而是为其他经济学科提供专门的方法和工具。

应当指出,将经济统计学作为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并不会影响该学科所具有的方法论性质举个例子来说,经济计量学中应用了大量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它也是方法论性质相当强的学科。经济计量学属于经济学,对此,人们并无异议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经济统计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开来呢?事实上,经济学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统计学,已经有多位学者由于其在国民经济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经济计量分析和将统计方法应用于投资分析等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也不仅有赖于通用的统计方法的发明和完善,而且更有赖于经济学提供研究的背景和新的研究课题全融合,形成统一的学科?—对经济统计学发展方向的认识。

如前所述,现实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统计学目前国内统计学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两类统计学最终将完全融合,形成统一的学科因此,将统计学划为理学“是与国际接轨的”,“可使统计学真正成为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多领域应用、多学科交叉的横向学科”。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这一观点只是与国际上的“数理统计学派”接轨,而不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从国际统计学会新修订的章程看,国际统计学会的宗旨是:“在广泛意义上发展和完善统计方法,并在全世界推广应甩”所谓“广泛意义上”的统计方法不仅包括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而且包括与概率论并无多大联系的其他统计方法。尽管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国际统计学界,数理统计学派占据主流地位但是,社会统计学派仍然存在和发展,并且在一些国家有较大的影响。例如,1997年笔者曾赴日本进行访问和学习据了解,当时,日本文部省资助的有关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重点课题有两项:一项是“微观统计信息的开发与应用”,另一项是“亚洲长期经济统计”。其资助金额分别为5亿日元和4亿5千万日元(按当时的汇率,大约相当于人民币4000万元到3500万元)在这两项研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只占一小部分,所应用的方法大量是非概率的统计方法顺便提一下,同一时期的日本文部省资助的数理统计方面的课题只有两项,资助强度每项只有300万日元事实上,从80年代以来,国际统计学界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不少原来从事数理统计理论方法研究的学者开始越来越关心实际的应用问题正如一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总结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国际上应用统计学的发展趋势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与计算机科学的关系越来越近,与经济学及其他实质性学科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一些国际知名的数理统计出身的统计学家甚至提出“统计学与数学离得越远越好”的观点。台湾辅仁大学统计系系主任谢邦昌教授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应该淡化统计的理学院色彩,现在统计这个领域愈来愈偏向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目的就是希望统计在这些领域中和其他学科互相结合。

    国际统计学会下的专业分会,70年代以前只有“国际自然科学统计协会”,后改为“贝努里数理统计和概率学会”。进入70年代,“国际调查统计协会”、“国际统计计算协会”雛成立1985年/‘国际官方统计协会”成立1990年,笔者作为中方的正式代表参加了官方统计协会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会议,这届会议所提交的相当一部分论文,如关于通货膨胀率的测算总供需的平衡测算等与概率统计都没有紧密的联系,而是官方统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987年,原中国统计学会会长、经济学家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家李成瑞还被选为国际统计学会的副主席(任期1987-1989)从国外一些主要学科分类目录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国际文献联合会分类体系、美国科研基金会科学和工程研究资助大纲、日本大学学科分类目录、日本文部省学术国际局研究课题分类等,都将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统计列为社会科学,而不是理子所有这些都说明,“只有数理统计才是统计”已经不再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因此,不能认为将统计学划归理学就是“与国际接轨”。

其次,两类统计学都是统计科学大家族的成员,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但两类统计学特别是其中的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不同,知识体系也有相当大的差异,不能互相取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归并成统一的学科。

过去,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理论,认为只有社会经济统计学才是唯一的统计学,而将数理统计学排斥在外,严重妨碍了整个统计科学的发展,经济统计学自身也停留在“初等的统计学方法加简单的指标解释”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同志感到:为了推进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和进步,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大力引进和吸收数理统计学的成果所谓“大统计学”的提法,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得到了相当部分统计学家的赞成①”笔者认为,“大统计学”的提法,对于促进理论统计学与各种应用统计学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遂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认为“大统计学”就是要将各类不同性质的统计学完全结合起来,建立一门统一的学科,则很可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因为,作为统一的学科必然要强调其共性,由于各种统计学横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与其密切结合的各种实质性学科性质差异很大,其共性只能是它们所利用的具有通用性质的统计方法和作为这些统计方法理论基础的概率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所有的统计学都划为理学,是上述“建立统一的统计学科”符合逻辑的结果。而如果统计学是理学,则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大部分内容如国民经济核算等将很难被包括在“理学”的统计学内。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学者提出:国民经济核算等不是统计学而是经济学如果这一观点可以成立,则连国家统计局都要改名。因为官方统计工作的大部分内容,与“理学的”统计学并无太大的关系。在这样一种误导下,进行统计学的学科建设,其结果很可能是名义上的“大统计”,实质上的小统计,即最终异化成“只有数理统计才是统计”。

笔者认为,我国统计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是:理论统计学与各类应用统计学继续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理论统计学要结合应用统计研究中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通用方法论问题,丰富和完善其方法论内容另一方面,应用统计学不仅要吸收和利用理论统计学研究的成果,而且还要与本领域的实质性科学更加紧密结合,着重研究适合本领域的特有的统计方法各类统计学都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最终形成较为松散的“统计学”学科群体,而不是强求一致的统一的一级学科。

就经济统计学而言,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进步充实和完善;有关地下经济的测算的研究;关于如何准确把握我国失业状况的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测定;知识经济的统计测定;统计如何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统计在投资和决策中的应用研究;统计在保险精算中的应用等等。进行这些课题的研究,需要应用通用的统计方法,但更重要的是要密切结合有关经济理论,建立和完善以有关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特定的统计方法上述课题的相当一部分,都不是“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理学的”统计学所能涵盖、所能指导的。

总之,搞经济统计的同志不要妄自菲薄,不要“东施笑颦”,更不要“邯郸学步”,而应该理直气壮地坚守自己的阵地,要密切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将研究适合经济领域特有的统计方法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努力促进经济统计学的现代化,并为整个统计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大统计”还是“大经济”?—对经济统计学专业办学模式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高校原有的专业设置面过窄、专业划分过细、所培养的人才适应面不广等弊端曰益显现。针对这些弊端,不少专家提出了要淡化专业,培养“宽口径”人才。这种提法无疑是正确的。对于统计学专业来说,问题在于要培养什么样的宽口径人才。

对于统计专业的办学方向有两种模式:一是强调各类统计学所具有的共性由于统计学是横跨不同领域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方法论体系任何人毕其一身精力也难以成为精通统计学各领域的人才。因此,这种模式实际上将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通用的统计方法和理论它肯定统计学的“理学性质”,按照理学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等通用的统计方法论在课程中占有较大份量其培养目标是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熟练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各种方法,同时有一定的专门领域的知识,能够适应各个不同领域的统计工作和统计研究的统计人才。二是强调各类统计学的个性,对于经济统计学来说,就是强调其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按照经济类学科的特点设置课程,除统计学本身的专业课外,经济学类的课程占相当大的份量其培养目标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既懂数理统计方法>又懂经济统计方法,并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统计人才。这种人才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能胜任基层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日常统计业务,而且能从事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前一种办学模式可称为“大统计”模式,后一种办学模式可称为“大经济”模式。从国际上看,总的来说,美国的统计教育比较接近于“大统计”模式,而日本的统计教育比较接近于“大经济”模式。

那么我国应采取何种模式呢?笔者认为,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柝。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学 统计学 相互关系

会计学与统计学都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一门科学,都具有典型的计量特征。会计学与统计学都起源于原始的计量行为,它们联系紧密,又有明显区别。本文通过如下几个方面阐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区别与联系,使得人们对会计学与统计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其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1、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起源

复式记帐法发源于12至13世纪意大利的北方城市,最早反映意大利复式记帐法的萌芽状态的帐簿是公元1211年佛罗伦萨银行的两套会计帐簿。这份记录是最早使用借贷用语进行复式记录的史料。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uca Paciolo)在《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中全面系统的介绍复式记账法,并从理论上作了阐述,这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也标志着会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的内容、方法、技术以及会计理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变化。同会计学相比,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创立则迟了几百年。统计史学界公认,1672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统计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著作《政治算术》的问世,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统计”最早作为学名使用是在1749年,当时德国哥根丁大学政治学教授G.achenwall将课程“国势学”定为“Statistik”(统计),对其起源有个认识,更好地了解它们地发展历程。

2、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指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着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会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以反映其发展过程及规律性。

3、会计学与统计学的涵义

会计的专业定义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该定义可得出两层含义,一方面企业的预测决策是基于对企业的经济信息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会计是掌握了对经济信息进行数据化的专业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就是为企业管理提供专业数据化的经济信息。实际上会计还指上述工作所需的知识,这时我们将它称为会计学。会计数据统计与分析的质量与时效性,直接决定企业预测决策管理,在企业管理与会计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广义来说,会计的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即会计报表分析)。但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都需以会计核算为前提和基础,所以说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的基础。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计算和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统计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及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统计”一词广泛的运用使得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涵义,归纳起来为: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3.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指关于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统计设计,即根据统计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工作涉及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进行规划;统计搜集,即对统计资料的调查;统计整理,即对统计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统计分析和预测,即计算相应指标以及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

3.2、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指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反映客观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资料具体表现为各种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及统计分析报告等。统计资料能反映客观现象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以及有关情况。统计把有关数据经过一定得方法整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决策者做出正确判断。

3.3、统计科学即统计学的理论,是指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科学所包含的一系列搜集、处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有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科学是统计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同时也反过来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为统计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因此,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科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4、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职能

4.1、所谓职能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所应用的领域相对较为宽广些,它应用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会计信息基本上是价值形式,因而显得抽象和笼统;统计信息基本上是实物形式,因而显得具体和朴素。因此,会计学和统计学的职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

4.2、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这是会计职能的科学概括。以马克思的上述概括为依据,会计有两个职能:一是反映,二是监督。近年来,会计职能已有所发展,除反映和监督两个基本职能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

4.2.1、反映职能。反映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所谓反映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4.2.2、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检查监督。

4.3、统计的信息职能是指根据一整套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提供大量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现象的信息。信息职能是统计的基本功能。统计部门是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职能部门,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4.4、统计的咨询职能是指利用已经掌握的统计信息资源,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深入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咨询建议和对策方案。在对统计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分析研究,开发利用,就能发挥统计咨询职能。统计信息咨询可以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政策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可作为企业制定生产经营管理措施的依据,并且是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结合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分析的资料来源。各级政府统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咨询机构,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国外的用户开展统计咨询服务,使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发挥多方面的社会化功能。

4.5、统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根据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及时、准确地从总体上反映经济、社会和科技运行状况,并对其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以促进国民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如果说统计是观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状况的仪表,那么统计监督就是根据该仪表的显示来监测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运行状况是否正常,并对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同时还可以起到对该仪表本身运行是否正常进行检测的作用。因此,通过统计监督既可以使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还可以保障各级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有效运转。

4.6、统计的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收集和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统计的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职能和统计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准确、丰富、系统、灵敏的统计信息,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统计咨询职能是统计信息职能的延续和深化,使统计信息能对科学决策、管理和人们的实践发挥作用。统计监督职能是在统计信息、咨询职能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它可以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研究来评价和检验决策、计划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并及时对决策、计划执行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对统计监督职能的强化,必然会对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统计信息和咨询职能的优化。统计信息、咨询、监督职能三者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形成合力,提高三者的整体水平,才能够使统计在现代化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5、会计学与统计学的联系

会计学和统计学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如涵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职能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来越多的统计学方法运用到了会计当中去,同样也有很多会计方法运用到了统计的计算中去。

5.1、会计学中的统计学

会计很多专门方法在统计中所提及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统计方法都参与其中,比如,相关回归分析就是将混合成本分解运用其中,标准差系数应用于长期投资决策,概率决策运用于短期经营决策,趋势预测模型运用于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区间估计、概率预算以及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等。中级会计教材中可以看到。从财务会计方面看,竟然能够看出会计和统计的起点竟几乎是同一点:六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静态资产负债表中的三个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统计上的时点指标就是这点;动态利润表中的三个要素――收入、费用、利润,它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而统计上的时期指标同样是反映这一点。而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恰好是统计核算的起点。企业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确定方法中的加权平均法与统计上的平均数如出一辙。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财务管理上的筹资、投资风险预期和资本结构评价,这些都和统计方法有着相当的联系。没有统计方法的支持,就不会存在有效市场假说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在结合了统计方法的抽样调查法,有效市场假说获得了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价格资料和信息资料,利用回归分析法描述了二者的相关程度;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自身就相当于一个统计回归方程。而实证会计研究过程本身,无论是样本选择还是模型方法设计、无论是模型选择还是假设检验,均离不开抽样调查和回归分析。

5.2、统计学中的会计学

很容易发现,统计里面引入了很多会计的方法,比如说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等。宏观上看,统计核算是国民经济的核算主体。从核算的方法上讲,根据会计账户之间的总体平衡、相互对应的原理,循环账户体系成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核算原理上看,复式记账法已然加入到了国民经济核算中,正所谓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从核算原则讲,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也被国民经济核算所采用。

综上所述会计学与统计学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渗透,不应偏废或以其中一项代替另一项的职能。要达到二者优势互补,互相借鉴,相互协调运用,为企业经营决策发挥更好的作用。研究这两门学科的相互关系和区别,也很有必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很好的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应用的作用,也会发挥很大效益,当然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成玮.会计与统计比较研究[J].现代会计,2007,(2).

[2]刘亚彬.会计与统计的协调统一问题探究[J].现代会计,2007,(2).

[3]杨昆元,王力宾.略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关系[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5,(4).

[4]黄杰.论会计与统计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1,(20).

[5]李文侠.论会计学与统计学的相互关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着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区别范文第5篇

正如许多成功人士一样,李奇也有着曲折的生命轨迹。1974年初中毕业后,就去了赵县插队,然后又因擅长打篮球而在炮兵服役,成了一名篮球体育兵。直到1978年才重新获得了上学的机会,考入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然后就是一步步的升学、出国、转换专业,自己奋斗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当我们请他回忆过去,讲讲怎样应对挫折时,他却经常重复这样一句话,就是“我从小不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就是非常喜欢体育。”倒是他的老母亲替他讲了一些他从小学习的故事,说他很勇敢,篮球打到哪问题就会问到哪,不管老师是否认识。他的经历和成功使他对于学习有了自己的心得,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受聘于清华大学以来,他有了直接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使他更加关注中西方的教育对比,思考中国的教育现状。就经济学这个领域而言,他认为清华的学生入学的基础很好,但是师资水平还不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的重视也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科的发展。李奇教授很看重学生的数学功底以及对专业的直观感受,每次在回国的短暂时间里,都要打听周围的学生,一旦发现有可塑之才,就自己找上门去,主动与学生联系,帮助他们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

事业有成的李奇很看重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他的太太刘振娟虽然已经在加拿大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还是辞去了大学讲师的工作,全心地照顾家庭和孩子。而李奇教授身为父亲,对于子女的教育,更是颇有心得。李奇教授说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是用来陪孩子,基本上承担起对两个孩子家庭教育的全部任务。他陪孩子游戏,体育锻炼,甚至还会搞一些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听说他们家随处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运动场,被子也可以成为玩具,这和国内一般家长的中规中距的教育观有着很大的区别。他提前教授孩子一些课程,但是他说他仍然会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校的学业,因为孩子应该有完整的童年,应该有成长的必需的过程。付出的结果是一双儿女的优秀,儿子李凯文遗传了他的喜爱数学和体育(特别是篮球)的天性,一岁半时就可以把篮球拍得很好,三年级已经可以做高二的数学题,现在的数学解题能力甚至让他都自叹不如。女儿李凯茜成绩优异,在她七百名高一同学中各科平均成绩第一。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接到了美国家里打来的电话,听到女儿暑假期间自学的两门课程都已经顺利通过考试的消息。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对孩子学习的教育,李奇还很重视对孩子为人处事的能力的培养。他在家里一方面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小事情的决定都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另一方面他教育孩子要懂事,要诚实而知礼节。他说国内有的孩子不会与人沟通,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在美国没有一个公司会有兴趣雇用一个不会与人沟通的人,所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会与人沟通,长大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