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困生 学习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61-01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与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关注对象。这一群体的形成主要有心理因素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几方面的影响。有些学生因为不堪沉重的学习压力而产生厌学情绪,也有的学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与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落后,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群体。教师要对这些语文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这一群体的转化,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所以如何激发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学习内驱力就变得十分重要。

1 树立学困生的学习信心

人们常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没有了自信他 什么也做不成也做不好,的确,很多时候自信是走向成长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它都起着很大作用。有相当一部分高中语文学困生,并不是缺少语文学习的思想意识,他们也知道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但就是基础太差,缺漏太多,一时难以学好语文,于是视语文学习为畏途。语文学习犹如拦路虎挡在他们的面前,使他们丧失信心,甚至一提到语文就头疼。因此,必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怕”的思想障碍。语文学困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语文。高中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似乎很多很复杂,其实概括起来不外乎阅读、写作、语言知识及表达几大板块。尽管各大板块有许多知识点能力点,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无方法可依,而且各大板块、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可以触类旁通。只要做到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语文学习就不是那么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其次,帮助他们辩证地看待缺漏,学会适当放弃原则。任何人任何事都不可能完美无缺, 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即便是语文优等生,他们的语文素质也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因此,学困生必须正确对待缺陷,对于高难点,要学会适当放弃,而不要企图一下子什么都学会。如此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轻装上阵学语文。最后,我们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比如课堂上提请他们发言,即使问题回答错了,也应肯定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只有帮助高中语文学困生树立信心,才能真正点燃其学习的欲望之火,这是促成其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

2 强化学困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习的行为不分优等生或学困生。有些高中语文学困生,并不是与生俱来就缺少学好语文的天分的,而是由于语文基础本来就薄弱,思想又走进误区。于是对语文学习持应付了事的态度。传统的应试教育带给部分学困生的意识影响,由于这种影响,学困生看不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正被摆上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看不到作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的语文对于学好其他学科的积极作用,及对于日后的生活、工作将产生的息息相关的影响;更看不到这是自己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终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摆正动机、强化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开始,帮助他们端正态度,让他们持强烈的高远的动机学习语文,使他们意识到: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是学好其他学科乃至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需要, 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唤醒学困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接近语文,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学好语文。

3 坚持因材施教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15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语文课程教学理念的革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面临着重要的教学挑战。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传授相关的阅读知识。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积极的阅读教学策略,向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灌输和讲解,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文本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教学阶段的不同,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范围更广,阅读篇目的篇幅更长,阅读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和哲理因素等,也更加浓郁和深厚,需要学生以一种平和的阅读学习心境,对高中阅读文本中包含的知识和情感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和解析。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得到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提升。从总体上看,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理解水平,增进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把握

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语言词汇等知识的一种提炼和浓缩,在语文阅读文本中,不仅包含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还具备深厚的语文哲思和丰富的人文情感。因此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学习,可以在小学、初中语文学科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理解水平,加深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感知和理解,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理解力水平。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语文阅读的文本虽然是具体的、有限的,但是蕴蓄在阅读文本之中的情感和哲思等,则是开放的、无限的,是一种可以被学生所探究和挖掘的“资源”。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身的语言逻辑思维和语言剖析能力,对阅读文本中的文字内容和情感因素等,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使W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对文本进行阐释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境界

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文本,是经过学者和教育家精心筛选之后保留下的精益之作,兼具知识性和人文性,学生在对这些阅读文本进行阅读和剖析的过程中,可以穿越时空,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桥梁,和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情感上的互动。这种阅读学习,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境界等,大有裨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那么在高中阶段,教师应该如何改进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水平和阅读能力。

(一)从阅读文本出发,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充分的探索和感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习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于阅读问题的搜索和解答上,而忽视了阅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流于表面,缺乏对于阅读文本的深层感知和解析。因此在当今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文本阅读、细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文本为纲,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如泛读、精读、细度、整体阅读和局部阅读等,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知程度。切实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做到以读带学,在真切的阅读和感知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和学习需求,给予学生以一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避免打断和干扰学生的阅读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和阅读素养。

(二)重视随笔、札记以及批注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运用,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而不注重向学生讲授相关的阅读学习辅助机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节省课程教学时间,但是却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难以捕捉和留住自身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到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导致阅读的低效性甚至无效性。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向学生讲解阅读随笔、札记以及批注在阅读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有机的运用这几种阅读笔记方法,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想法、各种见解、情感等,及时的在阅读文本上进行标注和显示,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感知并且不断生成的过程,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质量。

(三)扩展语文阅读教学范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写作;教学意义;序列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74

一、微写作的概念内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方式变得数字化、快节奏,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鲜事物应时而生。2012年,“微”字成为央视中国年度汉字。可以说,微时代已经到来。同时,微时代也成就了微写作。

微写作,一般指字数在300字以内的写作,是属于内容短小精炼的文体,包括常见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故事、微戏剧等等,当然也包括中小学考场试卷中的短小作文和部分语言运用题中的写作。“微写作”作为一个新词,主要是微博、微信、QQ空间等现代网络写作的延伸,也是写作生活化的新气象。其实,微写作古已有之,唐诗、宋词都可以归为微写作。而古代短小说、文人笔记、寓言故事,甚至楹联、格言、谜语都可以说是微写作的一部分。本文主要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相关的微写作。

2014年6月,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了微作文,长久以来的60分作文题被分为大小作文两题,其中的小作文,即微写作部分占10分。其实,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曾经提过建议,即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分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做“微写作”。北京高考的微作文题目面世,受到学界的广泛好评,其他省份命题者也纷纷效法。

二、微写作的教学意义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学科的新版《考试说明》中指出:“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l感情……”,并且在2015年加入了“能简短的应用性语段”的更为详细的要求。实际上,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也有相关的阐释:“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微写作的相关考试命题一方面符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促进写作教学与之同发展,使写作教学有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也更方便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微信等“微”事物,提高学生新媒介素养。而传统的大作文教学与命题形式,无法实现这样的教育价值。此外,微写作对教学实践也有更多具体的意义:

1. 符合认知写作发展规律,摆脱单一长篇写作束缚

通过对比美国写作教学,叶黎明教授认为:“在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缺少对‘语篇’概念的引入,从而缺少除文章外其他语篇形式的训练价值的体认。”而美国的短篇语篇写作教学已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规范体系。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日常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中并未重视非全篇长篇式的写作,而且没有系统安排与设计,这是对认知写作发展规律的忽视,而张良田通过研究提出,认知写作理论认为,写作形式的开发,应基于非长篇写作开始的,应首先学会利用多种材料,通过写作训练进行高效清晰的思维和表达。实际上,基于认知写作发展规律的微写作训练,就是摆脱单一应试长篇写作束缚最好的方法,通过制订系统课程体系,将读书笔记、札记、图表、漫画、学习计划、读书报告等相关文体教学引入写作教学。总之,摆脱束缚,微写作将写作教学的思路拓宽,不求谋篇构架,目标切实,语言精炼的写作训练,将对高中学生思辨写作有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摆脱应试写作抵触情绪

高中生中间流传这样的“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其实,写作文,是这“三怕”中的最怕。是学生不愿意写吗?实际上是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问题中的“不想写”,根源在于应试写作的空洞化和不切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乐于写日记,尤其是QQ空间日记,学生乐于写读书笔记,尤其是将读书感悟发在微信朋友圈中,甚至凌晨一两点钟都在发表。而恰恰他们愿意写的,都属于微写作范畴。教师通过合理设置写作教学课程,正确引导学生练习写作,摆脱应试写作的阴影,进行新媒介微写作指导,便解决了学生“不想写,没得写,不会写”的问题。

3. 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摆脱闭门造车写作习惯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制造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这种素养是大数据时代,新媒介发展形势下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公民提出的新要求。针对这种素养的培养,上世界8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制订相关课程体系,相比而言,我国对此缺乏重视。如今,中国的微时代步伐没有比发达国家走的慢,媒介素养的培养也迫在眉睫。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看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发声,并在相关领域进行工作,高中教育工作者也慢慢受到影响。2014年6月,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语言应用试题,出现了撰写网络店铺经营沟通中作为店主答复信的考题,也是试题顺应时展,贴近生活的一种体现,本题作为微写作的典型试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指出:“从语文的角度看,媒介主要是一种语文的存在,不少媒介就是语言文字或以语言文字为主,而其他媒介也往往也少不了语言文字这一要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全可以说,媒介素养也是语文素养。”媒介素养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媒介素养相关的微写作训练,不但可以摆脱陈旧的写作课假大空的现象,改变闭门造车,看着天花板写作的习惯,学生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关注社会,关注新闻,关注媒体,甚至可以关注自己。

总之,微写作虽“微”,却有重要的语文学科教学意义和社会意义,努力探索实践,将其纳入常规语文学科教学体系,并建构规范的微写作训练方式方法,不但是新时期应考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现实需要。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学科的广大教师更应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和社会实践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更为特殊的现实意义,此举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因此,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在高中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 转变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它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素质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让学生生动、主动的学习,不过,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近年来受到许多的批评与指责,主要原因就在于未充分转变观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课堂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我们能否用新的观念,正确的思想去认识和占领这个阵地,是我们课堂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只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质量,而要从素质教育和能力全方面来衡量。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懂得:教师爱生如子的深情和期望,对所教学科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是赢得学生亲近和交往的前提,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的保证。首先,师生的情感关系,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良好的师生关系,自然会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同时,师生的情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望、要求等。当教师与学生情感交融,教师的期望、要求就易为学生接受,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和努力的目标;而师生情感冷漠、隔阂,即使教师有合理、适宜的期望,也会被学生拒绝,无法成为其前进的动力。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与学生多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一些宽容和激励,让学生在学习中读书、讨论、做笔记。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和谐的乐曲,在教学开始营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还可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利用图画、音乐创设情境,既能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荷塘月色》的学习中,创设氛围,让大家探讨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时,有的是分段概括,有的是列举小标题,有的是图文结合。接着我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月色图进行欣赏揣摩,学生兴趣十分高涨。有的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推敲用词,有的比较品味,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参与下,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 进行师生换位,焕发兴趣

同教同学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现在还普遍存在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质还是"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悖而行。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做出重大变革,对教育者受教育者都提出了要求,要求教育者要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求受教育者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达到师生互动。为了做到以上这些,每周拿出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讲课,主要针对阅读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备课,写出教案,这样为了把课讲好,学生会不惜余力去吃透课文。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更进一步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通过学生自己讲课,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对整篇课文的结构、写作特点、思想内容,都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并且听课的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站在讲课人的立场去评价讲得好与坏,而不是教师讲课时,那中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4 驾驭课堂进程,注意课堂调控

4.1 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炼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生自己独立尝试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适当点拨,或引导学生再探究,寻找到结论,发展智能。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和发表意见,使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书本知识,同时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也受到了熏陶,

4.2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鼓励最好是不定期的、看似偶然的。在某些活动中,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的形式,由其他组员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

4.3 课尾延趣。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教师要注意诱导性,意在言外,给学生留下充分思索余地,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兴趣。比如 《幼时记趣》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童年有兴趣的事情记下来,课尾在班上交流,看谁写的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使学生对所学课文产生浓厚兴趣。

5 课堂内外联系,促进学习兴趣延续

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兴奋中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善于在疲劳波谷期设计精彩的提问,或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加快节奏,形成教学小,让学生兴奋起来,度过疲劳低谷,从而弥补生理心理的缺陷。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的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的。课外作业的设计既要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又要有利于学生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实事求是的纠谬匡正中调动学习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日常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运用知识,训练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再学习的兴趣来。

6 放眼未来,不求考试一时的得失

现代的社会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社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教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但是,教学过程中如何作到这一点,确实令很多教育工作者头痛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归根结底也在于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由于高考定终身,分数即一切的观念,整个社会都只重视每次的考试结果,至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很少有人问津,只要是分数高,就是你书教好、你就是好学生,因而,也就导致了补课再补课、考试再考试,也就有了"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流行话语,最后只能导致老师厌教、学生厌学,语文没人想学的尴尬的境地。

因而,真要让语文走出这样的尴尬境地,还要树立语文学习是"放眼未来,不求考试一时的得失"的观念,因为语文教育的人学教育决定了学生在学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工作"的时候,短期内成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譬如:深挖课文主体、充分利用教材培养三观和各种技能、热爱环境、关心社会、养成良好习惯,作好"读书札记、课前五分钟、日记、游记"的时候,很多内容是很实用但又不一定短期内的考试会考试的,因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考试成绩,也必然会招来各方面的非议。假如没有自己的长远计划,没有教育学生树立长远学习的观念,只是考虑考试一时的得失,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自己的做法,最终使语文教育永远走不出沼泽地,深陷原先的尴尬境地。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鑫.浅谈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科教文汇.2007,12

高中语文教学札记范文第5篇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了,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的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