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商业标语 汉英翻译 语用失误 语用等值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商业化程度的提高,英汉对照的商业标语层出不穷。将商业标语翻译成英语,旨在吸引外商的兴趣和关注,然而语用失误的翻译往往会引起外商的误解,从而丧失宝贵的商机。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失误常常出现在词汇、修辞和文化层面,译者必须提出相应的翻译措施,以达到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等值。

二、 理论背景

何自然(1997: 205)指出:“语用失误不是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 而是说话不合适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商业标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指外商对商业标语的理解与汉语读者不一致。商业标语的翻译要达到实用的目的,译文与原文就必须实现语用等值,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必须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基本一致。”(Nida,2001:118)语用意义分为宽式语用意义和窄式语用意义,前者体现在文化语境中,后者体现在语言语境中。(陈宏薇,2002:52) 商业标语翻译具有明显的商业动机,译者应尽可能地考虑到外商的文化和语言语境,避免不必要的语用失误,从而让外商充分理解原文的商业动机,并且采取与原文读者类似的商业行为。

三、词汇语用失误

词汇具有指示和联想意义,指示意义是词汇实际的语言学意义,而联想意义是词汇在具体的使用过程的派生意义,包括读者对该词汇的价值观和态度。(Nida, 2001: 40)普通译者认为翻译出商业标语的指示意义即可,但由于不同的联想意义,这类翻译会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如:

例1:九月,相约大连服装节。Dating in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例1是大连服装节的商业宣传标语,目的在于吸引外商的关注,参加这次时装盛会。而译文选用了“Dating”一词,根据《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Procter, 1996:357)“Dating”指的是未婚异性之间的约会。大连服装节邀请的显然不是到大连寻求浪漫的情人,而是到大连获取时装商机的外商,因此例1的翻译在词汇层面上出现了语用失误。对原文的翻译不妨借用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歌词“相会在北京”的英文翻译“Meet in Beijing.”利用变译的方式将例1翻译成“Let’s meet in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in September.”或者采用转译的手法翻译为:“Welcome to Dalian fashion festival in September.”改译不仅基本实现了原文的语用意义,更增添了一层亲切感。

四、修辞语用失误

修辞在于使文章更具美感和情趣,但英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人们对同一种修辞手法的审美情趣不尽一致。汉语往往充满了华丽的辞藻,从结构上讲究工整和对仗,写作注重作者个人感情;而英语则强调简洁朴实,讲究实物描写。商业标语翻译中的修辞如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宣传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外商的反感。如:

例2: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四季桂,竟相开放,争研媲美。

Golden osmanthuses are filled with the tree, furnishing with fine aromatic surroundings; Silver osmanthuses are snow white, sweet greeting the travelers; Red porcelain osmanthus are red in yellow. All season osmanthuses are silvery, which are available in all seasons as the name is called. All the osmanthuses are in full blossom, fighting to compare beauty with one another.

例2是上海桂花节的宣传标语,原文充满了溢美之辞,旨在吸引国外游客前来赏花。译文采取了逐句对译的方法,利用了大量华丽的词语,从汉语审美观点来看,译文倒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但国外游客却觉得译文不仅冗长乏味,而且缺乏实际意义,没有实现原文的语用意义。根据英语的审美特征,原文不妨译为:“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ir fragrance.”(贾文波, 2001: 80)改译采用了省略的手法,略去了大量华而不实的词语,译文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直观写实,完全符合外商的审美情趣,从而避免了语用失误。

五、文化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常造成商业标语翻译的语用失误,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圈,即使是同一件事物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越大,就越需要采用更加灵活的翻译手段。如:

例3:以外贸企业为龙头。with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as the dragon head.

例3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本地,语用意义就在于告知外商外资企业在本地经济中起到了领头的作用。但在英语文化中,“龙被看作一种不祥的动物。……在圣经中,龙是魔王撒旦的化身。”(程立,1999:115-116)由于文化的差异,例3译文足以让外商望而生畏,完全丧失了原文的语用意义。译者可以采用归化的方法,将“龙头”转译成英语中类似的文化意象,如“with foreign trade firms as the locomotive”(丁衡祁,2002:46)“locomotive”(火车头)与“龙头”都具有领头或牵引的意义,改译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语用意义。

六、结语

在译文中传达原文的语用意义是商业标语翻译的基本要求,但译文在词汇、修辞和文化层面的语用失误常常引起读者的误解,从而丧失商机。译者应尽量采取转译、省略、归化等灵活的翻译方法,避免译文中的语用失误,使译文和原文基本达到语用等值。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2

[2]程 立:英汉文化比较辞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15-116

[3]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4),46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05

[5]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0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费文化;当代商业建筑;研究

生产型的社会已然成为了过去式。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无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仅如此,在思想层面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消费文化的迅速蔓延代表着传统的消费理念如今已经不再适用。人们对消费的理解不仅仅局限在经济上,而是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展现出对生活品质的理解和追求。当代商业建筑作为人们体验消费的场所,对于更好地理解消费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消费文化视角下对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0. 研究的意义

① 背景

如今,“消费社会”当道,也就是说社会已经不再是以生产为主导,而是以消费为主导,这种转变不可否认地源自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由于生产相对过剩,需要消费来带动生产。消费不再仅是物质本身,而是涉及到商品的艺术、文化层面。这就好比商品的品牌是一种形象价值一样。很现实的问题,品牌商品不一定说质量较其它非品牌商品好多少,但是一个品牌就是一种象征。人们对品牌的追求也是对艺术、审美的理解,因人而异。这种对商品文化价值的消费,刺激了消费的载体--当代商业建筑的异军突起。各种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等一系列的商业建筑层出不穷,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另外,体验经济的到来也为商业建筑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经济模式,注重沟通,引领消费者参与体验。以主题为吸引重点的购物中心比比皆是,人们在愉悦的体验中爽快地购物,实现消费者与营业者之间的双赢。

②意义

当代商业建筑是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消费文化流动的重要场所。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广告、宣传更是刺激购物欲望的重要手段。总的说来,人们的消费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一种符号价值。可以这样说,消费文化带动了媒介文化。

我们知道,建筑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而建筑代表的不会只是工程本身,人们更加看中的是其中的文化内涵。人们在商业建筑中购物中,收获的不只是商品。对商品的审美,对购物过程的体验,对文化的思考更加难能可贵。

商业活动的繁盛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以本伤人、恶意打压等不正当手段并不能维持长久。只有通过沟通,了解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方针政策才能在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需要从消费文化入手,让建筑师设计出更合理、更能吸引顾客的商业建筑。

1. 消费文化与当代商业建筑的联系

① 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通俗地来说,就是文化渗透在消费领域中。消费文化是社会文明极其重要的部分。法国社会学家的鲍德里亚对人、物以及符号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系统。他认为消费并不是为了商品的物质性,而是赋予商品不同的符号,体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追求精神层面的的东西。还是以品牌为例,人们购买品牌倒不是冲着它的使用价值,而是透过它的文化内涵,彰显自己的品味和个性,这样一来,衡量商品价值的方式也不一样了。既然商品作为符号来消费,那么衡量它不再只是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而是要根据它蕴含的文化来说。对于品牌服饰,它的设计师,它的知名度都是值得探究的,其价值远远超过生产出来的成本价。这是一场消费观念转型的深刻变革。

② 商业建筑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伴随着事物的产生,商业建筑就是其中之一。要想研究商业建筑的发展,就必须要参考社会文化背景。只有了解到消费社会对商业建筑发展的影响,才能对在消费文化视角下研究当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大展拳脚。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自然经济使得公共交换物品的地方相当有限。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当属庙宇,人们在这里集会、交流、买卖,这算得上早期的商业建筑。相对来说,西方的商业建筑要更早一些。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子在中国萌芽,舶来商品入侵,刺激了我国的商业发展。商业建筑随之崛起。我国近代建筑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颇深。解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建筑也有了新的景象。各大城市的商业街不断涌现。虽然这一时期的商业建筑局限性很大,存在很多缺陷,但是对我国商业建筑的发展来说还是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当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人们的消费方式有了全新的面貌,呈现出体验式消费。这与体验经济的到来密切相关。商业建筑不再是单一的,也不再是小规模的。集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商业建筑以其不可抵挡的趋势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

2. 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理念

① 彰显差异逻辑

前面已经提及,消费者选择消费品并非为了使用价值,更多的是透过产品的文化来彰显自己的品位和个性。这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对商品蕴含文化的认同。当代商业建筑以文化为主题,有针对性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彰显差异。

当代商业建筑作为文化的交流平台,很好地融合了商品和文化。当代商业建筑是一个综合体,将购物、娱乐、文化交流等完美结合在一起,满足消费者的多方面要求。既有物质上的满足,又存在文化的交流,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样吸引了大量人流,同时收获可观的收入。

② 表达情感诉求

现代商品满目琳琅,人们在购物时往往犹豫不决。这个时候,他们对环境的要求可能远远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要求。也就是说,消费者购物成为一种被动行为,他们受感情影响,随外界刺激促使购物。鉴于个人、行为、环境的关系,当代商业建筑注重情感的表达,具备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当代商业建筑承担起引领消费者表达情感诉求的责任。这不是建筑本身所能达到的效果,需要除零售以外其它辅助功能共同配合。人们往往在休闲娱乐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唤起购物欲望。

③ 审美

人类对美的审视一直存在。对于当代商业建筑,首先欣赏到是外表。在消费文化的视角下,通过媒介文化的渲染,消费者最先看到的是当代商业建筑的外观形象,这能触动消费者的情感,进而刺激购物欲望。仅靠建筑的形象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消费活动。人们谈论起建筑的时候,往往提到建筑风格、建筑师,这说明人们已经深入到文化层面。消费文化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审美观念趋于多元化。符号化的审美几乎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文字、图片还有广告等等,向我们展示商业建筑的美好形象。各种多样化的设计,多样化的审美促进整个商业建筑的蓬勃发展。

3. 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建筑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从如今消费文化的视角来看,当代商业建筑完成了重要转型并有良好的发展。多元化的模式,在满足消费者购物欲望、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让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着手点。当然,当代商业建筑在其发展道路上不会毫无阻碍,但是这并不能够阻挡建筑师的设计之路。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相信当代商业建筑设计之路会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法] 让·鲍德里亚.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M]. 夏莹,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文隽逸.图像的狂欢:读图时代的城市与建筑设计[D]. 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

学院. 2010 .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第3篇

按与受众者的关系划分,传播者主要包括直接传播者和间接传播者。直接传播者指直接通过生理手段进行传播的传播者,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间接传播者指借助机械手段进行传播的传播者。由于传播者不同,那么传播任务也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传播者的任务和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因素有关,从信息角度来看,传播者的基本任务是相一致的,包括收集信息、制作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信息三个方面。(1)收集信息。商业设计师作为商业文化的信息传播者,首先要对商业空间的定位、品牌、地域特点等进行前期的信息收集,为深化设计做基础准备工作。(2)制作信息。当信息传播者(商业设计师、业主等)完成了信息收集工作后,然后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及归纳等,剔除不相关的信息。(3)反馈信息的处理。从商业环境设计来看,传播者的角色主要包括:商业设计师、业主、官员等。商业设计师担任的是直接传播者的角色,业主、官员以及相关法规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直接传播者,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业主、官员等担任着间接传播者的角色。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设计师作为直接传播者从很大程度上其职能受到了制约,大部分的设计师只担任一名实施者的角色,来实施业主、官员决策层的理念,而没有充分发挥出设计师的直接传播功能。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设计师不受公司领导重视的窘况,在业主看来,设计师无非就是一个工程监理。这种情况和丹麦、英国、日本等国家把设计放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来比相差甚远,西方一些国家把设计师当作国宝来对待和重视,这对于我国而言,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设计师本身都是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尤其是设计师,更应该有更高的专业水准、更强的职业精神来赢得社会的尊重,来扮演好自己不可替代的设计者的角色。总而言之,商业设计师就应该发挥好直接传播者的功能,尽到把关人的职责,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水平,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环境即媒介

环境的概念有宏观、微观之分,而本文所探讨的环境主要是指微观意义上的环境,如景观环境、室内商业环境等。当人们进入一个商业空间环境中,其空间布局或通透或私密,色彩或张扬或典雅,灯光或明亮或黯淡等,不同的空间环境会传递不同的商业信息。因此商业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媒介,承载着所要传播的商业信息内涵。如进入A环境就有食欲,进入B环境就能安静,进入C环境就想阅读,进入D环境就有购物的冲动等,环境虽然没有用直观的语言告诉人们要怎么做,但是空间环境却无时无刻不在间接地传递着这种无声的语言,环境即媒介,媒介即信息,环境会直接传递信息给受众,从而使受众感知、认可、购买,同时也可能感知后不认可,从而不消费,因此,环境作为传播过程中的媒介,对信息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商业信息即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的内容即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流动的信息,商业空间中的传播内容即是商业空间环境物化中所承载的信息含义,如静谧宜人的咖啡厅、时尚前卫的品牌专卖店卖场等,这些内容是设计者设计思想的表达,商业空间环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它是有信息、有文化、有内涵、有意义的,而信息是通过符号这一媒介载体来传递和传播的。符号是用形象表示概念的,一切具有形象并用其表示概念的都可归为符号,设计师通过传播内容(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向受众传递信息,传播内容中的符号载体是要被传播者和受众共同认知的符号形象(即共同语言),否则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就会形成鸿沟,导致大众传播活动失败。因此,作为设计师的信息传播者要研究受众的教育背景、审美趣味、认知水平等,以设计、创造出受众能理解和接受的视觉符号,从而成功完成传播活动。

四、消费者即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是指传播的接受者,即在传播过程中接受传播者发出信息的一方。受众是一个复杂、多变、动态的群体或个体,受众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阶层、民族特色等不同,在传播活动中显示了不同的特征。随着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受众不仅仅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于是受众中心论的观点应运而生,这足以说明受众作为传播要素之一,越来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了。商业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众(消费者)购买产品,那么影响受众作出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受众心理研究表明,影响受众选择的三个方面因素有:受众的需要、受众的注意、受众的理解。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无缘无故而存在的,而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存在的外在表现。西方传播学研究者曾经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传播内容在受众中所引起的反应,受众对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有不同的选择,符合其不同需要动机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就容易被受众接受,在传播的过程中,若其需求动机得到了满足,传播就容易见效,满足程度越高,传播效果越好。在设计界,也有建筑师、设计师在关注和研究受众,如库珀、凯文•林奇等。相反,如果对于受众研究过少,不了解受众的真正需要,那么设计意图就难以真正传递给受众,甚至受众会出现相异的理解,导致设计失败。美国帕鲁依特—伊戈住宅区就是典型的案例。由于在此住宅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增加居民交往而设置的宽敞走廊却成为了犯罪场所,室内各种设施遭到破坏,于是不得不将其中一部分炸掉,后来据调查,人们批评设计师没有真正理解黑人居民的社会需要和心理特征,而只是凭主观想象和良好愿望把一种生活模式强加于使用者。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能仅仅表现自我,而应该表达“使用者的需求”,为受众服务,单凭自己美好的理想和良好的愿望是创造不出受众所需的环境。从这个例子可以得知,作为公共空间的商业环境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空间,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空间,设计者(传播者)应该更多关注受众的真正需求,从受众出发,协调好艺术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真正意义上做到为大众服务。

注意是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有选择的集中,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个特征。注意不能脱离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过程而存在,注意是主体的这些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对客体的关系的一种特征。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自然发展的,无自觉的目的,不需意志的参与,不需主观上的努力,这种无意识的注意也会影响受众的选择和判断。例如,消费者去逛商场,如果一个品牌专卖店的灯光、色彩、造型、陈设都与众不同,自然而然就会引起大众的注意。商业环境中引起受众注意主要有几个因素:首先,是刺激的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能引起注意,就商业环境而言,商业空间色彩对比越强,造型越夸张,刺激强度越大;其次,是刺激的新异性,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这是大众的猎奇心理,如滚石音乐主题餐厅,其建筑外立面运用了夸张的乐器造型,很远就能识别出其形象特征,不仅识别性强,具有猎奇心理的人们也想探个究竟,从而加深对品牌的认知;再次,是刺激物的动态变化也能引起大众的注意,去看过车展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验,往往人群围观最多的展区,除了原本品牌效应外,还和展览现场的设计有关,而最能吸引观众的一个因素就是现场的动态设计,包括动态的模型、流动的音乐、闪烁的灯光等,这些动态元素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吸引着大众的注意,从而更好地实现传播内容的传播。有意注意是主体有目的的行为,需要意志的参与。其实,受众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当一座独具特色的商业建筑拔地而起之后,大众会从开始的无意注意后加深了对建筑内涵的了解,这种无意注意就转换成了有意注意了。总之,商业设计师要重视对受众注意的调控,既要调动激发受众的有意注意,同时也要重视对无意注意的引导,使传播内容能够更好地传递给受众。

受众对商业环境的理解取决于受众的年龄、地域、知识、经验等,受众接触传播内容时,这种内容符号是要通过受众的解读来理解其中的内涵。商业设计师通过设计商业空间环境中的符号来传递设计概念,只有当受众真正理解了符号所包含的内在含义时,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才算完成。那么受众怎样才能理解传播者的符号内涵,这需要传播者与受众有共同的体验和经历,就好比圆A是传播者,圆B是受众,只有当圆A和圆B相交的交集部分才能被受众所理解,因此,设计师需要不断地积累和体验,真正理解受众的需要。但同时受众的需要又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设计师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受众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思维,从受众出发,满足受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下面根据受众的心理特点从四个方面来概述商业设计师针对受众的需求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一是商业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心理。受众对商业环境的需要不仅包括物质因素,同时也包括精神因素,商业设计师要处理好不同人群的需求,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要,同时重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商业环境空间中无论从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都要做到全面合理,同时还要提升商业文化价值,提高受众的审美品位,商业设计师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的风向标,对大众的整体品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方面主要是指精神方面。二是受众的注意心理。商业设计师借助受众能够理解的符号信息,运用形式美法则,结合声、光、电来创造出具体现代美感的空间场所,使受众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来全方位地感知空间环境,以实现传播内容的顺畅传播。三是关注受众的理解心理。理解心理是受众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具有主观性特点,在同一空间环境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受众对一事物从认知到理解再到行动这个过程中,理解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如果设计师所表达的内容为受众所理解并认同,那么就完成了信息传递的过程,由此可见,关键问题在于商业空间环境怎么让受众理解并认同,这就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例如,设计一家主营儿童用品的商业空间,那么商业设计师在色彩、造型、陈设、灯光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要采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设计符号来表达,同时还要考虑家长的审美,因为最终家长基本是代替儿童来作决定的。因此,充分考虑了综合因素之后,设计作品才能为受众所理解并认同。四是利用受众的情感效应来打动受众,从而使受众产生共鸣,如销售女性产品的商店,商店环境大量采用柔美流动的线条装饰,运用紫色或粉色系列的色彩来营造女性购物空间,通过这些元素让女性消费者引起共鸣,把女性的特征物化到具体的环境装饰中去,人与物融为一体,使得产品成为构建女性形象的象征,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五、结语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目的论;陪同翻译;商业活动;翻译策略

引言:陪同翻译主要是在商务陪同或旅游陪同时提供翻译工作,需要发音纯正,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翻译准确、流利。它涉及外语导游、购物陪同、旅游口译、商务口译等方面。

一、目的论概述及其次生原则

1.1 目的论概述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其方法和策略也取决于目的。“目的论”还杂和了“交际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on)和“文化理论”(theroy of culture)等理论。由此我们得出来,目的不同,文本的翻译结果也是不同的。例如:莎士比亚诗句中的“summer’s day”翻译成“夏日璀璨”还是“春日璀璨”的问题就应该加以考虑。

1.2 目的论的次生原则

在这个系统中,“篇际连贯”从属于“篇内连贯”,篇内连贯”从属于“充分原则”,三者又从属总的目的原则。

1.2.1 连贯原则

“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或也叫“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指的是译文与译文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即译文必须能够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接收者所理解和接纳;例如:“龙”在中国是“吉祥”、“喜庆”的象征,而西方却认为龙是一种恐怖妖异的怪物。因此考虑到这种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中文中包含龙的词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用“tiger”(老虎)这个词来代替,表示“勇猛”、“强大”的意思,如“亚洲四小龙”(The Four Asian Tigers)。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也逐渐理解了中国龙的含义,现在很多含有龙的词语翻译成英语时会直接用“Dragon”来代替。

1.2.2 忠实原则

“篇际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称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的是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即翻译不是无本之木。这就要求译员要充分接受原文的信息,进而对这一信息进行合理的阐释,并为译文接受者在尽可能贴近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进行信息解码。

1.2.3 充分原则

“充分原则”(adequacy)指的是译文与“翻译指令”之间的关系,即:如果译文与翻译的目的不同于原文的目的,译文必须满足翻译指令的要求。例如:英国的夏天多雨,气候温和。中国的夏日气候炎热干燥。如果译文是为了给不了解英国气候的译文接受者来看的话,只能将莎士比亚诗句中的“summer’s day”翻译成“春日璀璨”才符合目的论的要求。

二、陪同翻译简介

陪同翻译主要是在商务陪同或旅游陪同时提供翻译工作,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还需要积累大量商务和旅游知识。在国家机关、学校、涉外单位、外资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各类外事活动中提供陪同口译服务;进行商务访问接待、外事访问接待,日常生活交流中的陪同口译工作;进行旅游陪同,提供口译服务,使游客了解名胜古迹的历史、人文资源等。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商业活动中陪同翻译策略

和休闲娱乐的电视节目不同的是,商业活动中的陪同翻译就有不同的要求。译员不能太过于慵懒随意,翻译出来的东西要能达到在表达信息充分和忠实的前提下促使双方沟通顺畅的要求,要使得双方能够透彻的理解。因此在翻译策略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3.1 忠实原文,译文连贯

商业活动中的陪同翻译不同于一般活动中的翻译,议员要透彻理解对方的话语,在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应当根据上下文、语境实际情况来翻译,而不能生搬硬套字典里的释义进行简单的拼凑和罗列。有时候很多知识会在同一个时间段中同时出现,这就要求译员要虚心学习,多思勤问,多查各种资料,必要时还要询问对方话语中所包含的具体信息的具体意思,对要翻译的内容理解并加以诠释,表达时符合有关行话,具备用简明、流畅、准确的语言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2 海纳百川,与时俱进

翻译者应该经常阅读一些时代感强的报刊书籍,以扩大知识面,有意识地积累新词,密切关注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学以致用,更地道,更好地使用英语表达,使对方便于理解。

3.3 审时度势,灵活多变

在译员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原文的句序,把整个句子划分成分开的意群单位或者信息单位,然后逐个击破,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独的单位用自然流畅的语言连接起来,译出整个原文的意思。这样的翻译策略可以保证译员的译文在第一时间能够比较准确呈现在双方面前,不会造成冷场,也不会出现全场寂静无声的尴尬场面。

3.4 功能对等,信息等值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商业活动中的陪同翻译里也是一样的,译员需要遵守一定的翻译原则。在陪同翻译中,对原语中的字、词、句有时候很难译得十分完美,这就要求译员要努力做到的掌握我方原语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同时用对方很容易理解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整体“信息等值”。注意兼顾发起人、目的语接受者和原语发出者三者的利益,避免译员随心所欲的改译、乱译。

四、总结

我们所处的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地球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人员会更加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的商务活动对译员有不一样的要求,进而我们也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如果对这些策略加以好好应用,商业活动中的译员一定能够更加轻松的工作,译员的翻译质量也会有所改善,进而为商业活动创造更好的交流目的。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 Rojer T. Bel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1991

[4] Tytler,A. 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London. Dent,1971

[5] 罗新璋. 翻译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对商业文化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金融文化;诚信;守则;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42-02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益加深,金融文化的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金融业不仅仅把目光集中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更多地会投身于金融文化的建设与渗透以实现其长足的发展。培育诚信、守则、高度责任心的典范商业银行人文精神,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不容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1 新形势下有关人文精神的重新解读

1.1 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处处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它的载体在于人自身,它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及行为。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是“文化”传承、“人”的主体因素、“精神”内涵等几个内容的组合。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承的先导力量,在传统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必然拥有行业性的特色。它立足于人本,反映人文知识在主体精神层面的化育。而这种精神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形式体现出来。

1.2 人文精神在商业银行金融文化中的体现

金融文化可以理解为通过金融活动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商业银行金融文化,是商业银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经营、管理的整个实践过程中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营造、认同和遵守而形成的银行哲学、银行精神、价值观念、银行道德、行为规范、制度规章等意识形态的总和以及银行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银行形象。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诚信、守则和高度的行业责任心。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的“着力点”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公正、透明的金融制度的构建。

2 人文精神在商业银行金融文化中的渗透

2.1 人文精神促进商业银行制度文化的创新

商业银行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具有行业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制度文化虽然是直观地通过“刚性”的制度、规范和准则来反映的,但从中却渗透着“柔性”的文化因素。诚信文化、守则的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行业忠诚度和责任感无时不通过人的自身素养而得到提升,也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得以真正的落实。商业银行制度文化借助于人的知识、学习和修养的提高来不断理解、执行并创新现有的管理制度,从而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和精神。

2.2 人文精神展现商业银行物质文化的风貌

商业银行人文精神的最初发展阶段是从物质文化开始的。商业银行的物质文化不仅包括为金融活动提供服务的物质载体,还包括活动的具体过程。站在特定的金融环境下,人文精神是借助于物化的金融主体利益关系而反映出来的态度、决策等。而人文精神的层次和内容也是随着商业银行物质文化水平的改变而得以发展和丰富。可以说,客户在心目中对商业银行的“感觉”或“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物化的“人”或“事”得到的体验。

2.3 人文精神推动商业银行形象文化的展示

作为诚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形象文化突出“履约经营、规范发展”的核心主题。依托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商业银行的形象文化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例如招商银行就提出了“因势而变,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当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金融环境或金融产品脱节时,人文精神自然会摈弃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勇于展现个性的特征和创新的内容,积极打造优质的银行形象文化。

2.4 人文精神凸显商业银行需求文化的本质

人文精神的内涵即“人本文化”,满足人的需要是它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于银行的需求文化而言,需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来自客户的需求,即客户对银行服务、银行产品的需求;其二是来自银行员工的需求,即员工对提升自身业务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需求等。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人文精神通过诚信、守则和行业责任心的核心思想及内容潜移默化地培育其物质文化,并继而推动制度文化、形象文化及需求文化的发展。

3 商业银行金融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

3.1 以人为本的理念淡薄

人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具活力、最有价值的资源要素。目前商业银行在金融文化建设中还或多或少地忽视文化的主体“人”的需求、情感和本质。因而造成一种现象,即制度文化不是切实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积极调动员工遵守职业规则的自觉性,而更多的表现为“外力的强制性”;物质文化更多地倾向于“硬件”服务设施的建设,而忽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就连主要以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形象文化,在“诚信”等核心内容的打造中也突出表现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弱化了人的主体意愿和权益。在这种金融环境的影响下,人的主人翁地位不能真正落实,主体需求得不到保障,后续的学习及岗位提拔的机会也较少。工作对于银行员工来说更多的是谋生的手段,而非职场的权利和义务,更谈不上奉献与责任了。

3.2 偏重于金融文化的短期效应

商业银行的金融文化既具有行业的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又突出商业文化的特性。它在表现金融产品和金融精神的同时,必然要浓重着色于金融主体的利益关系,并由此暴露出一些利益矛盾。因而,商业银行金融文化要想长久发展必然要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诚信文化就是沿袭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脉搏。但是,不可否认,某些商业银行为了谋取暂时的利益,不惜损坏长久的声誉和形象,采取高息揽储、给好处费等不正当竞争、服务承诺不到位等手段,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

3.3 内控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许多商业银行为避免流失客户群,不惜对违规经营、失信操作的客户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或滞后处理。由此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转,违背了金融文化的宗旨,极大地削弱了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谨慎性原则。另外,有些商业银行的管理文化和绩效机制也不健全。针对劳动强度不同的岗位,收入差异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银行内部的绩效机制不突出,没有较严格、规范的奖惩制度,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有力的刺激。

4 构建良性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的有效策略

4.1 突出以人为本的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理念

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关爱、分享”。尊重人,就是要“任人唯贤”,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不仅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做文章,还要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岗位和学习机会。关爱人,就是要立足于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关心人的情感,要时刻树立“以客户为主导”、“以员工为主体”的人本理念,为员工个人抱负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平台。分享就是银行要站在大赢家的角度,建设“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与员工分享信息、分享利益、分享成果。

4.2 打造商业银行诚信企业文化

诚信是竞争的根基和核心。诚信文化是对银行主体和客户两方面的共同要求。作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建立客观公正的诚信考核管理体制,做好诚信档案的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信用等级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之间还要积极创建和谐金融文化,对待同行要精诚合作、坦诚交流。银行间通过建立信用资源共享和传导机制实现客户及员工诚信信息的沟通,既有利于对诚信文化的量化考核,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诚信自律。

4.3 创新商业银行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应该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金融“十字”行风作为其管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管理文化的培育中,商业银行对员工要进行定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健全员工及行业的行为准则,让员工对银行的金融产品性能、作用、适用人群等有全面的了解,对金融服务规范、操作规程有准确的把握,对规章制度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时刻提防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强调金融风险文化,把行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增强员工的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商业银行要借助金融文化的力量,努力实现人文精神与金融制度的良性互动,培育公正、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氛围。员工处于浓郁的人文管理氛围中,会积极地变被动的“服从”管理为主动的“创新”管理,以“软文化”推动“硬考核”。

4.4 培育员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情”理念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商业银行可以学习花旗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氛围,让员工时刻拥有“成就感”、“家园感”,从思想上和意识上把银行作为事业上的“合伙人”、利益上的“伙伴”。当然,在这项工作的实施中,各级领导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动员工共同营造高度责任感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淑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来源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24-36.

[2]陶以平.商业银行诚信建设问题及对策探讨[J].福建金融,2003(1):24-25.

[3]李旭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文化建设[J].银行家,2008(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