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现代化;发展

引言:小学语文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育资源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教学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语文教学以气氛烘托,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互动协调中,师生心灵的精华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就在这一形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中小学语文学科包含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及魅力也才能进一步发挥,进而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更加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可能会经常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不要过分严厉地去指责他们的这些行为,要理解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就会更加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 学习成绩或是性格特点来评判,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与性格特点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梁启超还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述课堂时,教师经巧妙设计,将生命力量的伟大讲述给学生,充分激发了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接受这项伟大的课程。语文教育从教育界科研组开始,到制定《语文教学大纲》,到教师实施备课教学,之前的相关环节,学生都是脱离于实际的教学之外。只有教材的恒定不变方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作为其中颇具自身特色的平台利用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初中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将负面影响以合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指责措施,更能达到批评的反效果。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讨论提问,而另一些学生则莫不作声,教师应该做到适度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让他们从心理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树立团队意识,积极发言,在组织教学环节,当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以信息秘传之法,实现沟通会桥梁。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以人格魅力和信箱渠道,实施心理咨询,疏导他们将负面情绪和消极影响摒弃。单独的心理辅导,要视学生具体情形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方针策略。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在心理辅导方略中,尽可能把握事情重点,解决学生难点,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自信,倾听他们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们的困惑。教师自身情绪的稳定,才是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实施关爱,从心理关注他们成长,以爱心指引那些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以语文教学中那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近年来,在新课改的尝试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相背离。语文课朗朗的读书声和轻快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学生个体受自身方面的困扰,其能动作用下降,学习的心境和能力大幅度下降。心理教育模拟训练可,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际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发的授课。在授课途中,以创新方略,综合提升教育经管资源,直面剖析健康教育中充斥的内涵。

三、结语: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和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对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秀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5):124-125.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

1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现状

1.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在传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就行了,没有真正结合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教学,更没有认真完成新课改中教学大纲的目标,使得许多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过度依赖教师,长期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可见,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开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下降,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真正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热爱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3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真正发挥人的作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原有的模式上加以创新和发展,真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2.1.1自由法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自由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由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这种自由回答问题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的提问,从而回答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相应的学习兴趣也越发浓烈,但是自由是相对的,如在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要告知学生要尊重同学,待别人回答完毕之后再站起来进行回答或者补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2.1.2奖励法

小学生非常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更是对游戏乐此不疲。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小的鼓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要求小学教师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主构建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基础上,才能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教育小学生。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需要全面掌握语文课本知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将文章内容加以熟悉,之后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去正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单一地带领学生去阅读整篇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内容,只要学生知道文章内容即可,无需领会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教学观念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教师紧跟时展要求,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3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及时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融会贯通,应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1合作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和配合的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组之间的每一位成员均安排不同的任务,最终促使整个任务得到完成。

2.3.2使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对动画、图片和视频更加热衷,那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和动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媒体呈现出的有趣的现象,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会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计划和未来梦想,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效果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2.3.3有效的作业设计策略

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其学习情况都会存在差异,因此老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要尽量地体现出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同样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区别对待。并且老师要对这些拓展训练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

2.4有效教学要评价得当

在小学校园中,教师对于学生所实施的评价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小学生都会对老师的肯定以及表扬兴奋和高兴,而对于老师的批评耿耿于怀,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进行得当的评价,教师不要对学生实施过度的表扬,原因就在于,适当的表扬能够激发起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但是,过度表扬或者太多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思进取以及骄傲自满的心理。教师更加不能够吝惜自己表扬,好学生都是老师鼓励和夸奖出来的,因此,虽然笔者反对乱夸学生,但是教师更不能够不对学生进行夸奖和表扬。在平日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要适时以及适当加以表扬,对于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同样要进行鼓励,从本质上对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整个语文课堂氛围进行活跃。

结束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仅是要掌握简单的生字词,同时还要提升普通话能力、文字的运用等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敢于创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凤.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5):123.

[2]林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8):46.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苏派”教学

“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研究”通过对“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于永正、薛发根、孙双金及本土的陈建先、马建明、陈红等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探讨传承他们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方法、路径与策略,并在学习、借鉴、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地主动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及本土的地域风格等,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探索自己的教学范式,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建构教学主张及风格形成的实践与理论体系。

一、探源:为什么是传承?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随着研究的持续和深入,我们在对“苏派”教学认识与研究在日渐逼近本质的同时,目的也更加明朗起来――那就是对“苏派”教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这个单一的层面,还应该聚焦对“苏派”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及教学风格等的传承上。

“教育教学主张及风格只有创始人,缺乏传承人,是无法保障教育教学的生生不息的。”所以,要想“苏派”薪火相传,就必须注重传承,尤其是教学主张及风格的传承。

二、解构:传承什么?

传承什么?传承的应该是“苏派”小学语文名师的鲜明的教学主张,以及独特的教学。因为,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所指向的教学实践及物化的教学成果,揭示了“教真正的语文”的本质内涵,承载了“教真正的语文”的实践路径,阐述了“教真正的语文”的思想意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启示并引领着小语教学走向“教真正的语文”的回家之“路”。

为此,在研究中我们精心选取了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是享誉小语教坛的特级教师――被称为是中国小学语文教师旗帜的斯霞,被广大教师公认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坛最有影响的李吉林、于永正,还有在世纪之交崭露头角被称为新生代特级教师的薛法根、孙双金、陈红和陈建先等。以下就是我们对他们教学主张及风格的梳理与对比。

1. 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是对学科和教学特质深度开发后的独到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实践。

表1: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代表的教学主张及课例等。

如“表1”就向我们立体直观呈现了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代表的教学主张及课例等,研究他们的“教学主张”就是在研究如何“教真正的语文”。斯霞“随课文分散识字”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薛法根的“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等教学主张也无不揭示着“教真正的语文”的本质内涵。

我们研习这些多样化的教学主张,也是在研习他们课例得失利弊及如何改进,为我们深入探讨“教真正的语文”最本真的教学过程与最基本的教学范式提供了参考,更为我们形成教学主张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

2. 教学风格

风格是教学的境界。风格也是教师成熟和成功的标志。在“苏派”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苏派”已经初步形成“清简、灵动、厚实、精致”的教学风格。在“苏派”风格的影响下,“苏派”的一些代表性人物都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

表2:七位”苏派”小语名师代表的教学风格及课例等

如“表2”关于对他们教学风格的界定,虽然出处不一,但是这些已经为他们大量的教学实践所证明,已经为大家所公认,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即合理。通过梳理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经典课例等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着一代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想和探索,为我们完整地检索新时期各个年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想和特点,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轨迹,传承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参考范式和理论依据,引领着我们正走向“教真正的语文”的坦途。

谁在风格的研究和追求中走在前面,谁就能赢得未来的成功。如果我们也有追求教学风格的强烈意识和扎实的行动,就一定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教学风格来。

三、策略:如何传承?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如何传承“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及风格,用冯友兰先生的“照着讲”和“接着讲”尤为恰切,即首先要扎实学习、实践与师承他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把握语文教学规律和特点;其次要深化与创新,形成我们自己“教真正的语文”的教学主张和教学范式,把“教真正的语文”落到实处,教学风格也自然生成。

聚焦“苏派”小学语文代表人物,虽然斯霞、李吉林、孙双金出生的年份各相差20年左右,为“苏派”小学语文的三代核心人物,但是他们各自所标举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内涵同多异少,且都存在着明显的“师承、趋同、突变与坚守”的现象,这在我们系列研究“苏派”名师教学主张指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证。不仅如此,我们通过对“苏派”名师教学主张及风格的“认同、融通与实践创新”等路径,寻求到了教学主张及风格的“共生”策略:

1. 师承,基于实践的异构

教学主张的生成并非闭门造车,“教学主张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它坚定地指向教学改革的实践。”薛法根老师追求“智慧教学”,其理想境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他的言语智能,于是“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主张应运而生,“组块教学”更加清晰起来,“清简”的教学风格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如何学习?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同课异构”是学习的最佳路径。基于课例的实践异构,可以系统地融通名师教学思想及我们自己的教学见解,既是“取长补短”的上乘策略,也是“持中致用”的最好形式。如教学《九色鹿》,薛法根老师设置了“三个板块”―― “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我则设计了“四个板块”――“ 默写――习言――批注――练笔”,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说白了这就是在学习,在传承,看似是在形式上的一种模仿,实质是思想上的一种皈依与师承。

2. 趋同,源于理论的聚合

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所以走向繁荣,与当下所形成的诸多的教学流派有着很大的联系。如”苏派”的小语代表人物薛法根、孙双金、陈建先等,他们所倡导的“情智语文”“本位语文”……就诠释着语文教育教学一些“前沿”的理论动态。对他们的这些“前沿理论”我们要认同,认同并不是一味地全盘接受,而是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吸纳,并在对比中形成自己的对语文教学的见解,或者说是主张。如,针对语文教学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困惑时,陈建先倡导“本位语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实践活动。”薛法根倡导“清简:为言语智能而教。”孙双金倡导“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他们不谋而合。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么这就是方向,我们应该认同,换言之要趋同。因为,这里的“合”诠释的就是“语文教育之道”。

3. 突变,重于个性的张扬

教学主张及风格是名师“教育自觉”的关键性标志。一个缺乏教育自觉的教师,很难成长为优秀教师、专家。传承不是一种简单的传递与融合,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全盘接受与坚持,它也有突变的时候,因为,研究中我们发现:发展性是教学主张及风格的生命,这也意味着教学主张及风格具有时代特征,彰显着时代意义和时代色彩。在我们所开展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形成的实证研究――以薛法根教学主张及风格的师承、趋向、突变及创生的个案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用薛法根老师自己的话来说:“模仿、融合、创新,是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经历的三个不同的境界,而每一个境界都是一道教育的风景,也是人生的风景。”创新即意味着突变,意味着个性的张扬,意味着我们也需要有“树旗”的意识――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及风格。因为,我们认为教学主张及风格在传承过程最怕的就是“无我”的境界。

4. 守正,归于规律的坚持

教学主张及风格在传承的时候最忌讳保守,不思超越。实际上,继承和创新并不矛盾,传承者只有守正,不敢创新,则难以超越,因为传承更在于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它不应是封闭的,更应是开放的,创新的。名师的很多理念、规律是融通,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理论及课例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借鉴。如研读于永正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我感受了文化支撑的力量,研读孙双金老师执教这一课,却让我感受到了情智共生的曼妙……对比中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两位大家的鲜明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但在研读中我们也一定能发现:总会有适合自己的东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传承他们的就是这些“适合自己的东西”,其中也同样包括那些关于语文教学最本质、最共性、最规律性的东西的坚持与秉承,这是“传承――共生”的最高境界。

四、建构:形成可以传承的教学主张及风格

无论是本位语文还是共生语文、情智语文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传承或师承了老一辈教育家的精粹,为此,我们只有更好地传承、融通与创新我们的教学主张及风格,才能更好地广大语文教学的思想。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等都有自己坚定的教学主张及教学风格,在研究他们教学主张及风格形成的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可以传承下来的教学主张及风格。

如何形成可以传承的教学主张及风格?需要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首先,即必须夯实“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其次,必须坚守“儿童本位”。教学主张的立根之本是“目中有人”,即对人的本性的关注与呵护,自觉地对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第三,必须彰显“语用特质”。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是民族共同语的教学,是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在基础上还要深入研究语文教学规律,要以“热爱儿童”为语文教学目的;以“通过语文学习语文”为教学路径;以“语文课做语文的事”为行动导向;以“丰实儿童语文世界”为最终归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需要坚守“师承、趋同、突变与共生”的规律,践行自己的教学主张的同时,还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在不同的情形中进行多次重复与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风格即人格。

在“苏派”名师教学主张的范式启示下,笔者提出了“语言是其根,思维是其脉,情感是其实,生活是其源”的教学主张,并初步构建了“‘语言、思维、情感、生活’四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范式。“四位”代表语文教学的四个层面,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这根主线,必须在“言语体会”和“言语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的“生活”,力求让语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慢慢向“教真正的语文”靠近,与此同时,“尚简、洒脱、扎实”的教学风格也日渐形成。

教学主张及风格不是少数名师的专利,而应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因为教学主张及风格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事实上,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一定的教学特色,问题是,其特点还不清晰,其特色还不鲜明,对教学主张及风格的追求还不自觉,如今有名师的引领与感召,我们师承就有“根”,我们的建构就有可能。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是一种专业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针对特定的学生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一预想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求知欲旺盛的时候,这阶段他们好奇心强烈,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从而大大降低了上课的效率。而优秀的教学语言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神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乐学,进而能主动学。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求

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个领域,都需要伴有取得沟通对象心灵最佳效率的语言,所以说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要求应该有必要的了解。

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规范、准确

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应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必须运用国家宪法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沿阵地,而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模范。笔者就在某小学见习听到,一位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就在不断地向孩子们重复着:“一百(bǎ),一百(bǎ)……”虽然这位老师课上得很好,但用这种方言土话教学,受害的是孩子啊!第二,谈吐要文雅,不说口头禅,杜绝不文明用语,善用文雅的美辞。在教学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有的教师语言不够文明,“你十几年饭都白吃了?”“我管不了你了,叫你爸爸来!”“你和某某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学生被骂得心情压抑,无心听课,对他们的心理也会造成伤害。第三,教师应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话,颠三倒四等语病,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应避免错误。

2.教学语言要通俗、口语化

教学语言是一种有声语言,教师的教案、讲稿,必须转化为口头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亲切感人。有的老师喜欢故作高深,讲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术语,或满口文言古语,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只有深入浅出,才能引人入胜。

如,在听课中,教师在教授《鸟的天堂》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句子把学生难住了:“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理解教材,老师先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再用通俗、口语化的语言进行阐述,让学生理解接受。

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外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大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在轻轻地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左右旋转,好像在摇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是作者精心的描写,他赋予了这些树叶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教师有声有色地把这段话讲给学生听,通俗易懂,学生听得入神,不仅顺利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积极性。

3.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

妙趣横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是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有的老师说,语文课最难上,因为教学语言难组织。的确,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笔者在某小学二年级上《美丽的丹顶鹤》时,创设了一个“小丹顶鹤找妈妈”的情景:“我们看看可怜的小丹顶鹤,小朋友快帮帮它吧,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丹顶鹤妈妈样子的句子,然后帮小丹顶鹤把它的‘寻人启事’填写完。”小学生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读课文,然后伸高他们的小手跃跃欲试。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讲解,优异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是在教学时“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点亮。”

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适当时机施教,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4.教学语言要儿童化

儿童化的教学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它尤其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要满腔热情,童心焕发,以美的语言作为教育的载体,深入学生的心灵。

如,小学生对j、q、x与ü相拼时,ü上面的两点要去掉这一知识点总是记不住,后来笔者运用儿歌的形式教小朋友,“小鱼儿(ü),有礼貌,见到j、q、x,摘掉小帽帽。”小朋友在嘻嘻哈哈的模仿声中很快记住了这一规律。可见,儿童化的教学语言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让学生感到亲切倍增,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灵,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最终达到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5.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感情互动的过程,富有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中,感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吸收知识、转化能力、陶冶性灵、形成信念的终点,所以“情”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根主线。在笔者导入《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先播放了一首《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的录音歌曲,然后缓缓地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孩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再也没有出来,是什么样的鸟儿让女孩如此奋不顾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种美丽的动物吧!”这样一席话,诱发了学生的感情,为学生学习课文作了感情的铺垫。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

苏霍姆林斯基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他认为讲话含糊不清、表达笨拙、文理不通都是无知的表现,可见其对教学语言的重视。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讲标准的普通话,加强思维训练

作为语文教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流畅通,避免读错字音或者满口方言。语文教师还要加强思维的训练。讲话思路要有条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更要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各种情况都有发生,教师只有具备灵活的思维,才能保证教学语言的灵活,妥善处理不断生成的各种问题。

2.进行各种积淀,有好的修养

曾经看到一位老教师这样回答赞美他课的同行,“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的。”这位教师就是不断从书本、从生活中吸取知识与营养,进行各方面的积淀,不断塑造自己的灵魂,以此影响他的学生。

教师要热爱教育工作,有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将教师的教学激情通过教学语言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造就一代代莘莘学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言为心声,语言是精神的外化,教师好的修养能让语言的魅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3.要有教育的个性与创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常见问题

一、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在衔接上的常见问题

1.学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差异过大

中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比小学生长,这就意味着早上更早出门,晚上更晚回家,与爸妈呆的时间就短,有的孩子还不适应这种生活,刚入中学时难免会有想家的念头。中学在让孩子有归属感这方面却非常薄弱,只一味强调学习,既没有抚慰孩子的心灵,还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其次,小学生在午自习期间一般是休息时间,中学生在午自习期间多是被作业包围着,且下午课间休息时间只有5分钟,这就意味着中学生的活动时间较少。

2.学习负担差异严重

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希望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的童年,课程设置上主要以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就轻。而中学则比较重视孩子的升学率,学生的学习负担自然大。为此,很多孩子在作文中写道:外面漆黑一片,万家灯火已熄灭,独我一人与灯火为伴!在这样的学习负担下,学生如何才能健康成长,学习成绩如何有效提升?

3.学习方法的差异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听、说、读、写,孩子习惯于听从老师指挥。中学在抽象思维的引导和成绩的催促下,学校和老师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以期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4.部分教学内容的缺失

就语文而言,在新型教学的倡导下,为了避免知识的老旧,现在很多小学都忽视了拼音、笔顺笔画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基础部分完成得非常差,分不清声调、前后鼻音,不注重笔顺笔画。在这样的基础背景下,学生还要去补小学阶段的基础部分,无疑是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量。

5.行为习惯重视程度之差

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都会进行2—3周的入学教育。中学阶段,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没有入学教育,只重视成绩,忽视了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致孩子升入中学后突然失去了行为习惯的约束,易滋长恶习,阻碍孩子成长。

二、原因分析

1.小学学习“多元化”,中学学习单一化

小学阶段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形成和谐个性、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时机,于是就赋予小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多元化”。活动多元6、7岁到12、13岁的学生正处于孩提时代,天真懵懂,活泼可爱,是天性使然。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此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时期。同时他们整天精力充沛,学校都会开展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课程设置多元孩子在小学阶段其学习能力比较强,且兴趣广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学方式多元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对某一事物发生高度注意时,就会对这一事物反应得更迅速清楚、深刻持久”。我们知道一节课40分钟,半节课之后学生注意力就会减弱,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经验的教师都会依靠各种教学工具,如彩色卡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评价多元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下,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多元,并不仅仅看成绩,更多的是看到孩子的长处。与小学的多元化相比,中学则比较重视孩子的升学率,即成绩,为此学校举行的活动比较少;中学老师由于升学压力,也会拔高学习任务;因为作业量太大,学生每天晚上都会熬夜做作业到很晚;在真实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标准也似乎只有——成绩。

2.小学学习指导性强,中学学习自主性强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活动,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依靠教师和父母的监督和指导。而中学则注重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教会孩子方法,鼓舞孩子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

3.小学学习易而简,中学学习难而繁

首先是课程设置,小学以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其他学科仅作为兴趣课程,为此小学生的学习就比较简单、轻松。中学阶段不止语文、数学和英语是主科,还有政治、地理、生物、历史等学科,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课时数增多了,其学习内容就比较繁。其次是教学内容,小学的教材内容具有基础性和趣味性,难度比较小。中学的教材内容则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且概况性强,教学内容随即增多,难度加大。如语文学科在识字与写字板块,小学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中学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临摹名家书法,并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三、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必须靠多方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关键期,开启崭新的明天。首先,学校是承担着学生学习的场所,为了帮助孩子平稳渡过关键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中学与小学应该多联系,多联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强小学生对中学的了解;制定合理的六年级和中学初期的生活作息制度;在中学初期做好小升初的入学准备和教育引导;多鼓励并实行多元评价方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小学高年级老师应该加强与中学一年级老师之间的交流;坚持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习惯;接着熟悉并关心孩子,因材施教;同时给予孩子鼓励式教育;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实行多元评价方法。再者,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强的后盾,家长要及时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在家督促孩子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帮助自己平稳渡过关键期,学生要保持对中学学习殿堂的向往,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自己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时向父母和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

作者:陈婷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惠.浅谈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J].成长之路,2008年07期.

[2]李克兴.小学教育的三个特点:“小、活、乐”[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