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监管;国际货币体系;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2-0036-03

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以金融衍生品泡沫破灭带来的投资者对金融行业的信心危机就开始席卷全球,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相继被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破产倒闭,而剩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也因形势所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这场祸起金融衍生品的金融行业危机现在开始逐渐传导到更加广泛的金融领域,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也因为大量涉足次级按揭贷款领域而面临破产,最终被美国政府变相接管。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目前已经扩展到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其中一些国家,如冰岛等甚至陷入国家破产的边缘。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无疑已经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难免疑惑,世界经济体系为何如此脆弱,从繁荣到衰退怎么如此迅速?本文拟从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展开论述,为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

一、原因分析

当前这场发端于美国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的集中反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大量实体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比如拉美、东南亚等国家,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同时,在里根及其后续继任者的极力推动下,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和西方国家迅速推行。然而,在政府监管放松的条件下,市场过度自由的结果就是经济局部泡沫问题严重,比如2000年美国高科技泡沫,以及最近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引发金融危机。具体来看,这场金融危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金融创新过分强调利润和收益,而对风险的控制认识不足。以投资银行为例,近十年来,传统上以经纪业务为主、对资本金要求很低的投资银行,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大量从事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和复杂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导致投资银行的业务风险不断放大。在对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和交易中,投行赚取了大量利润,例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投行在过去十几年中每年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高达20%左右,远远高出商业银行12%~13%的回报率。但是,在运营模式上,这些投行通过拆借大量资金来进行杠杆操作,导致杠杆比率一再提高,从而积累了巨大的风险。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时,其负债高达6130亿美元,负债权益比是6130∶260,美林被收购前负债权益比率也超过20倍。过高的杠杆比率,使得投资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上升,而投资银行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却没有对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投资出现失误,其亏损也将大大超出本金。

高杠杆操作要求相应较高的流动性水平,在市场资金比较宽松时,投资银行比较容易从货币市场筹集资金,而一旦其自身财务状况恶化,尤其是在货币紧缩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就很可能造成投资银行无法满足资金的流动性要求,从而导致经营风险。此外,华尔街金融机构过度强调短期回报的激励机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没有与其风险管理、长期业绩相挂钩,形成了较高的“道德风险”,促使从业人员整体短期行为倾向较重,为迎合追求利润的需要,投资银行不断推出更加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以至于其自身都难以对这些产品的风险加以判断,也就难以进行风险控制了。

2.金融监管相对滞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采取的是“双重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如美联储(FRS)、货币监理署(OCC)、存款保险公司(FDIC)、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近10个机构。随着金融活动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双重多头”的监管体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真空”,从而使得对于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出现监管漏洞。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各部门、各产品的监管标准不统一,监管机构太多,权限重叠。同时,多头监管导致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得到足够的法律授权来负责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导致金融衍生品的价值链条愈拉愈长,市场风险不断叠加,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

3.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助长了美国金融危机。美元是国际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主要投资货币,因此,美国的华尔街形成了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中心。当各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后,为了确保这些外汇储备安全和保值,又不得不去购买美国国债。这样资金又流入了美国,降低了美国利率和美国人的消费信贷成本。美国是全世界储蓄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据国内有关学者测算,近年来美国的储蓄率大约维持在10%左右,而中国的储蓄率则保持在45%以上的高位,这里的储蓄包括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过去几十年,美国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过程有加快的趋势,负债消费经营日益成为全面的社会经济现象。美国的巨额负债消费,是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支撑的,其实已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当美国经济仍然表现出活力的时候,资本当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向美国,但是,当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资本流入的速度一定会放缓甚至逆转,而这无异于釜底抽薪,美国经济目前的情况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才会有美国财长呼吁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东亚和中东国家继续购买美国国债的要求。

4.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上世纪末,美国经历了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周期,同时也滋生了美国股市较长时期的非理性繁荣。2000年,因高科技泡沫破灭,美国股市的繁荣走向终结,再加上“9・11”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进入衰退阴影之中。然而,为阻止经济下滑,美国采取了激进的经济政策。2001-2003年美联储连续十多次降息,将联邦基金的目标利率由6.5%降至1%,贴现利率由6.0%降至2%的历史性低水平,并维持了近一年时间,2004年中起才逐步加息,恢复到正常水平。长期的低利率,刺激了房地产投资,房地产市场上涨抵补了股市下跌的负财富效应,继续支撑美国居民的过度消费,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复苏。然而,低利率环境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美元持续走弱、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资产泡沫。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的低点一路加到2006年7月的5.25%。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还不起贷款的购房者陆续浮出水面,房屋贷款公司也因此受到了沉重打击。最先出事的是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该公司2007年3月宣布无力偿还所有债务而宣布破产。此后,一批同类型公司相继关门,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最终导致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影响分析

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无疑是1929年以来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正在侵入以制造业和矿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心脏。金融机构几乎停止向企业发放贷款,矿业和能源公司股价跌幅甚至超过了基础大宗商品价格。随着民众资产的急剧缩水,民众的消费意愿也在急剧下降。而这种消费意愿的下降,不仅带来了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大幅下挫,也带来了其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暴跌。而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民众消费意愿的降低,又反过来影响着上市公司的业绩,并推动着股指进一步走低,带来民众股票资产的进一步缩水。如此恶性循环,无疑极大地挫伤了民众对未来的信心。而统计数据也表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实体经济正在恶化。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2008年9月只有43.5,创下2001年10月以来最低纪录,汽车销量也以两位数的比例下滑。至于实体经济一向稳健的欧洲,部分行业也开始备受煎熬。例如,占据全球汽车产量27%的欧洲汽车业,从雷诺、标致、雪铁龙到戴姆勒、大众乃至宝马,无一例外都在减少轮班工作,闲置产能并开始裁员。

这场金融危机影响广泛,中国经济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受到影响:

1.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加大。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在危机不断扩散的过程中,美国不断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衰退,这些政策客观上又加剧了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再加上中、美利率倒挂,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国际热钱极有可能再次大量流入中国,从而给中国的货币体系的稳定造成困难。由于中国接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资产中,目前大约有一半以上投资于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从目前披露的情况来看,中资的金融机构也持有为数不少的美国机构债券,其中大部分是两房债券。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必然会导致资产抵押品价格大幅缩水,更重要的是这类债券出现流动性困难,从而使得资产难以兑现,这时支付危机就转变成为流动性的危机,从而给中国金融体系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2.对外贸易增幅放缓。由于中国经济的外向型增长模式,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60%,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非常重要,去年经济的增长,有2.5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而今年1-8月份出口的实际增长率只在3%左右。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欧洲和美国分列中国商品出口市场的前两位,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然而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无疑将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3.资本市场发展受到限制。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基本成为事实,因此近期国内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均出现大幅调整,尤其是上证指数已经从最高点的6124点跌去60%以上,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被深度套牢。当然这其中也有前期货币政策紧缩效果开始显现的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讲,无疑是经济增长放缓,上市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导致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而引起的。相对股市而言,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幅度不大,尤其是北京、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仍然基本保持平稳,但是可以预计,在经济转入衰退的时期,房地产商的融资环境将会更加严峻,消费者由于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严重受损而持续观望,再加上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问题,相信房地产市场价格回调为时不远。但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房地产“救市”措施,寄望于通过补贴购房者等方式促使房地产市场交易重新活跃起来,笔者以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房屋价格大大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适当调低房屋价格,挤出泡沫。更何况,鉴于2001年以来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巨大破坏,中国更应该注意防范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问题,促使房地产市场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然而目前地方政府这种托市行为,无异于拔苗助长,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有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非理的进一步叠加,不利于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中国的应对策略

1.政府应该实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货币政策方面,应该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改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环境。由于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当前政府应该更加倚重财政政策,而降低税率,加快推进增值税转型无疑是最有力的政策措施。近些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长期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多。而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不升反降,这与中国逐步提升内部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不相协调,应尽快实现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并在全国加以推广。我们知道,消费性增值税有利于企业加快更新生产设备,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因此全世界的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消费性增值税。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今天,实施税负改革,降低企业和居民的实际负担对于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意义重大。

2.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扩大内需。要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升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的支付能力。增加消费、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鉴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事实上存在的对劳动者利益保护的缺位,应该在一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增加“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方面的支出,完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抓紧建立健全全民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财政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尤其是要加紧农民工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建设,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建设。增加消费、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继续落实各项惠农措施,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消除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推动农民向城镇的转移步伐。

3.进一步扶持出口型企业发展,解决就业难题。在外部需求锐减、成本持续上升、融资困难、人民币升值的多重影响下,中国的出口型企业大量倒闭,而由于出口型企业实际上解决了中国大量的就业问题,因此未来中国的就业问题极有可能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及时出手相救,一方面要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优化出口型企业融资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企业拓展新兴消费市场,实现生产技术转型等方式加大对出口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保持出口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

4.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于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再加上中国经济目前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中国需要通过参与国际社会拯救此次金融危机行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一方面,联合国际社会迫使美国政府放弃人民币升值的要求,维护人民币和美元之间汇率的稳定,从而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暂时得到延续,同时也使得中国所拥有的巨额美元资产不会遭受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以这次金融危机为契机,积极推动与周边经济体的贸易投资,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步伐,加快港澳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鼓励内地与港澳的贸易以人民币结算,适当扩大香港的人民币资产业务,促进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融合。积极稳妥地推进亚洲货币金融合作,与更多国家签订货币互换特别是以人民币为基础的互换协定。当然最重要的是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完善金融市场,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四、警示与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经济虽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时候,因而必须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市场失灵。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这一次华尔街带来的危机不仅给美国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同时也给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警示我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市场无法发挥效率的领域,一定要有政府的及时补位,弥补市场的缺陷。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本质上还是由金融衍生品泛滥使风险无限扩大造成的,这说明在此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充分负起监管的责任。因此,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必须对金融创新实施有效的监管,强化监管部门对创新产品的主观判断和裁量的权利,保证这种裁量的科学性及防范风险的有效性,建立一个适应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风险状况的有效金融监管制度环境。

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要坚持独立的风险判断,确保对风险的识别、控制能力,不要投资于“不懂”的产品和领域。现代金融领域各类风险的内在关联性越来越大,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次贷危机就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今的金融风险很难孤立地进行识别和管理,要求国内银行必须加快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战略改革势在必行。正是由于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元资产,导致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进退两难。因此,在我国外汇储备改革方向上,应该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渠道,将外汇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支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进一步满足有实力的企业、金融机构合理地持有、使用和投资外汇需求,支持、鼓励和引导我国民间对外投资。

参考文献:

[1]麦金农(Ronald McKinnon).中国与美国:联手应对全球经济危机?[N].上海证券报,2008-9-24.

[2]郭田勇,郭宏坚.中国应有限参与美国救市[N].上海证券报,2008―10―15.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稳定性

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其产生原因不能单单归结到公允价值会计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专家在分析金融危机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时代的发展特点,通过全面分析查找危机诱因。这样,才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尽量降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金融稳定性来说,公允价值会计具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它能够提供透明化的信息,让人们对金融经济发展方向和特点加以明确。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其只是产生了风险信息而已。

一、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中的应用

(一)对金融危机的反思

对于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公允价值会计会从自身寻找原因,也会发生很多信息不全的纰漏。在公允价值会计的计算当中,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产生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随着公允价值会计探索自身问题,我国会计行业应当监督和管理内部信息处理,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从而是会计行业的风气得到改善,避免发生危机。在反思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的问题也得以暴露。在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价格难以达到公允标准。由于市场经济波动较大,企业经营难以浮动的与之相适应。因此,金融危机下的市场价格,难以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真实反映。在企业发展中,没有准确估测产品价值,因而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影响因素就增多了。因此,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资金适应和经营模式加以改变。

(二)金融危机下的转变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公允价值会计会具有较为不同的表现形式。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在此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尤其是房地产行业,房价不断上升,使得很多购房者都无奈成为了房奴。由于大多数人的存款已经无法购买住房,因此,都采取贷款的方式,从而产生了很多的资产抵押。对于这些固定资产进行公允价值会计计算之后,都发生了贬值,使得人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很多人都认为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公允价值会计所造成的。基于很多金融投资者和金融专家的不同意见,对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权利,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削弱,以期能够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对金融稳定性发展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公允价值会计,主要是由于其能够引发周期效应,会对金融危机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利用公允价值会计计算经济,在反映经济实际情况的同时,避免了对企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而如果经济发展下降,企业的收益情况就会受到公允价值会计的直接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中,一旦公允价值会计参与,都会伴随着经济损失的信息。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公允价值会计对于发展的平稳性也具有一定的贡献。它能够对经济市场波动加以反映,从而在同行业之间使金融市场发展受到巨大影响。这样,对于缓解措施就更容易掌握,从而避免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金融稳定性情况研究

(一)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稳定性将会遭受极大的打击。主要包括金融管理、货币流通、银行监管等方面的因素。在金融危机的防范中,中央银行具有重要作用,其需要对金融平衡发展加以维持,降低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货币流通应当保持畅通,从而缓解资金紧张的情况。中央银行应当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动态及时掌握,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发生金融不稳定的情况。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金融稳定性,因此,中央银行应当针对金融市场交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金融发展状况,应当及时掌握。对于我国各行各业来说,金融危机都具有十分巨大的破坏性。人们应当积极探索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只有确保我国金融行业的良好发展,才能维持金融稳定性,从而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稳定性的维持

在金融危机下,金融市场应当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稳定性。金融危机改变了我国宏观经济,因此金融市场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于金融企业部门来说,创新金融产品有利于金融稳定性的维持,可结合现有的产品特征,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进行探索,从而推动经济的更好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有助于货币流通的畅通和交易过程的简化。对于经济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因此,金融企业应当重视金融创新,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结束语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的金融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和破坏。对此,很多人认为是公允价值会计造成的。实际上,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当更加全面的对金融危机进行分析,重视其在金融危机下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确保金融稳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忠,赵玉洁,周冬华.公允价值会计能否放大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J].金融研究,2011,04:82-99

[2]康均,张蓉,喻莎莎,余秀春.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争论:文献综述[J].经济视角(中旬),2011,02:33-35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资产管理

2007年美国房价下跌引发了次贷危机并且慢慢转化为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且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急剧衰退。而此次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一、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次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给全球经济当然也包括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造成了直接的打击。我国最近几年的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原因之一是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而金融危机造成了这些国家经济的下滑和衰退,使其对外需求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2.对我国的企业发展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国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进而减少了进口量,我国的出口量也随之减少,造成了很多出口加工企业订单减少,存货增多,资金严重短缺,很多中小企业因此破产或面临破产的威胁。金融危机也已经影响到了一些原材料期货市场的资金供求和美元的货币价值,从而造成了很多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的原材料大都依赖于进口,对于一些依靠加工进口原材料为生的的企业来说,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其的影响显而易见。

3.对我国的投资以及投机市场也有很大的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存在太多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上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异常紧张,势必会影响国内和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的投资,也会造成很多在我国已经投放的资金撤离国内市场。

4.对我国的消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整体下滑,企业效益不佳,个人收入降低等原因,再加上我国消费者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顾虑,造成了整体消费水平的下降,特别是住房和汽车等的大额消费降低。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是一把双刃剑,这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对改变我国主要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带来了机遇。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靠出口和投资的高速增长来拉动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金融危机使国外需求降低,国内消费水平下降,投资大量减少,这样的环境中以往的增长模式难以见效,我国必须扩大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对我国淘汰旧的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机遇。我国的经济结构一直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国家也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金融危机的到来打乱了正常的调整步伐,而那些受到金融危机重创的产业恰恰是需要调整的旧的产业,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3.对于企业进行并购和创新技术,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带来了机遇。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国内和国外的优势企业股票严重缩水,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破产,我国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并购,利用其先进的技术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我国虽不能独善其身,却也在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下,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其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我们更要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引发原因等方面得出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教训。

第一,要对房地产业的风险做充分的分析和重视。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严重后果提醒我们,房地产价格全面下跌所带来的危害与其他行业相比要严重的多,在我国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和贷款也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国家应该把稳定房地产市场作为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

第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还是应该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并且加强监管的力度。美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监管缺失或监管漏洞也是引发危机的原因之一,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发挥金融创新分散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效率的同时,要加强相应的监管力度,做相应的风险分析,制定合理的应对政策。

第三,适当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出口企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除了转型别无选择,中央也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还必须提高国内需求的增长,以此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各个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创造好的品牌。

总的说来,这次金融危机虽然给我过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机遇,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基本面总体运行良好,我国应从这次的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应急管理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及历史经验教训

从2007年开始,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信贷危机。2007年2月,美国第二大次贷机构“新世纪”公司宣布2006年第四季度业绩将出现亏损,并在同年4月宣布破产,美国次贷危机随之付出水面。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次贷风险全面暴露,大量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濒临破产,对冲基金被迫清盘,投资银行宣布亏损和倒闭,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也遭受了重大损失。目前,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此次危机发生的原因来看,虽然美国次贷危机直接源于资本市场创新过度、信用过滥导致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但与金融机构不负责任的放贷政策和金融监管缺位也有直接关系。从此次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其影响远远超出预期。

危机正在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市场蔓延,通过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信心扩散等传导机制,迅速扩散到新兴国家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一些国家新美元升值、资本外逃、出廓产品价格下跌,贸易条件恶化,经济面临大幅下滑风险。

由于危机重挫了发展的信心和有效需求,全球贸易流动性危机已经出现。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已经发生多次重大金融危机,如1929年美国大萧条、20世纪90年代的北欧银行危机、1990年日本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尽管成因不同,结果各异,但是我们仍能通过比较,发现其中带有共性的特点与经验教训:资金使用成本过于低廉、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和开放的步伐,是导致投资过度,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膨胀的主要原因。尽管当前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衍生性金融产品而显得更为复杂,但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是共同的,那就是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社会动荡,人心涣散,秩序混乱,人们对政府信任度下降,政权更迭频繁,严重破坏和偏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轨迹道。

历次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最大启示就是:国家安全并非简单地表现为国防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安全,而经济安全的关键在于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建立一套更为全面、安全、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另外,由政府驻缅主导并介入危机应对是目前市场的普遍共识。当政府处理的态度越明确,或是应变速度越快时,越能缩小市场震荡的阵痛期,社会成本的负担也会愈小。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及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快速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压力也相应明显增大。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已日益明显的表现出来:一是出口形势相当严峻;二是消费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三是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四是一些重要经济运行指标明显回落。

(二)经济形势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维护和谐稳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部分沿海企业关停、倒闭程序不规范,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工人工资和劳工权益无法获得保障,各地出现多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群体性治安事件。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可能继续恶化,对我国的影响可能进一步扩大,经济形势变化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将逐步显现。随着经济困难的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的可能性也将增大,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炒作热点敏感问题,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本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首都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工业生产、外贸出口增幅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回落。由于首都经济服务主导性和总部经济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首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四)本市由经济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增多。

1.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引发的失业人员无序流动和管理问题需要高度关注。随着危机的发展变化,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将会逐步从沿海地区向本市传导,占本市企业总量95%以上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裁员的压力,此外,对农民工的需求可能减少,容易造成农民工大量返乡和无序流动,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2.股市、房市波动较大导致的社会恐慌情绪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心理预期的变化影响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正常秩序,导致公众对金融危机的恐惧不断放大,并在下跌的股市、房市中不断得到印证,这种恐慌可能迅速地传播和扩赛,成为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3.不断上升的劳资纠纷及其引发的社会安全时间有所抬头值得重视,近期,因劳资纠纷导致的劳工聚集和威胁跳楼、跳塔事件频发,特别是在外来劳工使用较多的建筑、安装等行业表现更为明显,如果处置不当,容易损害政府形象,很可能引发新的不稳定。

4.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可能导致安全生产形势高度紧张。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政策,本市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地铁建设加上大规模政策性保障住房、水电气热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今后几年的开工和在建项目将会大幅增加,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三、金融危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启示

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中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我们应灭且跟踪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深入研判本市可能遇到的新情况和新困难,抓紧研究提出进一步提高应对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对经济运行的风险监测和控制,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全面加强金融危机应对工作的统筹与领导力度。

(二)建立经济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应急预案和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1.加强经济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力度。我们应吸取美国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各自为战,贻误战机的教训,未雨绸缪,建立起一个更为有效的金融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以便能够将全市的经济危机管理和应对纳入一个有序、规范、条例的轨道中。

2.加强金融危机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危机应对工作的制度化。进一步制度或完善相关配套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制度,提高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和金融危机应对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三)建立经济运行的风险管理和综合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风险监测预警工作。金融危机通常都有先兆,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我们可以充分完善和利用奥运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与成果,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

(四)坚持维护稳定和促进发展并重的原则,做好金融危机期间的社会安全稳定工作。一是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对劳资纠纷监管,做好因企业破产欠薪引发的应急准备工作。三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引导合理有序流动,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进一步加大改善民生的投资力度,消除金融危机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确保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

(六)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调动各方面参与首都建设的积极性,增强公众战胜当前经济困难的信心。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本质是金融市场的一场信用危机。因此,重振民众、企业的信心,防止恐慌心理加剧,是摆脱金融困境的关键所在。同志指出:面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

对此,我们要加强正面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应对危机的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进一步加大对金融危机、改善民生和解决群众“三最”问题等方面所作工作的宣传力度,真正的化外患危机为内强之机,化短期之危为长期之机,化传统发展方式之危为现展模式之机,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宜居的首善之区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刘明兴、罗俊伟,金融危机理论综述[J],《经济科学》,2000年4期

[3] 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贷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11期

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范文第5篇

在对世界上业已出现的金融危机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我们发现,能够触发一个经济体金融危机的因素大致有四类:一是银行大量坏账致使存款人信心丧失引发挤兑和支付危机;二是股票房地产市场出现过于巨大的资产泡沫,国际游资获利出货突然撤资外逃,泡沫突然破裂,公众信心崩溃并使得参与两类市场投资的大量金融机构出现无法填补的财务黑洞导致大面积破产;三是政府选择固定汇率制度时本币定价过高同时又缺少足够雄厚的外汇平准基金支持,一旦遭受投机性基金攻击立即引发国内企业和居民也跟风采取本币抛售行为,从而引发国家货币恐慌;四是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超过7%,经常项目赤字占GDP比例大于5%,在国家外汇储备不多的同时又面临大量金融债务的还款付息高峰期。很显然,这四类因素中前三项都是金融因素,只有第四项是国家财力因素。

在十年来的经济金融研究领域,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和教训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因此我们在这里无须再浪费笔墨讨论这个话题。现在,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应当关注的则是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和怎样构建避免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等问题。

从上面列举的可能在一个经济体中引发金融危机的四类因素说,中国目前一个都不存在。

1998年以来,中国在金融改革中以银行改革为重点内容,中国的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在间接融资占绝大比重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最重要,在银行系统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和农村信用社系统的改革又是重中之重,因此采取了“抓两头(上述两部分),带中间(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改革策略,通过不良资产剥离、国家注资、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在海内外上市及将农信系统管理权下放给省级地方政府等一系列措施,已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银行业的系统高风险状况,全行业不良资产比重也成功地控制在8%以下,因而消除了由银行体系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近一年来的行情被很多境外媒体和研究者以“泡沫严重”诟病之。其实,中国股市自去年下半年来出现指数快速上涨只是对2001年6月以来五年左右熊市的一种矫枉行情,从性质上说属于“补涨”,是中国经济长期繁荣预期带来的资产价格红利,大体在正常的价格走向区间中。而房地产行情的连续几年上升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市场需求拉升和地方政府行为造成的成本推动等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用泡沫论解释纯属不懂中国国情。从这一基本分析出发可以看出,股票房地产行情也不会成为近中期内可能导致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

第三类因素即汇率制度僵化及本币币值严重高估引致海外投机资本攻击的情况在中国根本没有发生的可能性。因为:(1)人民币币值现在的问题不是高估而是严重低估;(2)人民币已于2005年7月放弃了单一盯住美元的制度而采取参考一篮子货币且人民币币值随市场供求进行波动的弹性制度;(3)中国目前对资本项目中的许多细项还实行比较严格的管制,国际投机资本无论在流入还是流出方面都存在许多阻碍,因此,由热钱进出造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用第四类因素对照中国情况同样会产生乐观的结论,以目前的贸易顺差增长水平、外汇储备的雄厚程度及2007年出现20%以上的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率,中国不可能出现因外债偿还引发的信用危机。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根本没有必要将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由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引发金融危机问题列入优先考虑范围。值得注意的倒是另外一些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由过度管制和求稳心态下调控格局所产生的金融资源浪费问题。金融资源浪费的集中表现就是严重过剩的流动性。流动性本质上由货币构成,所有形式的货币都代表一定的实物资源,因此,流动性严重过剩背后的涵义就是实物资源或是有相当一部分闲置或是总体周转速度下降,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了经济运行效率的低下。

第二,由于缺少能对创新和成长导向型企业提供支持的强大而又完整的创业投资体系,缺少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中国正在面临另一种意义上的“产业空心化”风险。按通常的理解,人们把制造业大量向境外转移称作“产业空心化”,中国发生的不是这种情况,而是由于金融政策上的短见,缺少中资创业投资的早期支持,使得实体经济中一出现冒尖的创新型成长导向型企业或是被国外的创业资本收购大量的股权,或是找到境外战略投资者后跑到海外上市最终控制权转移,使得中国境内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成长红利”严重流失,而中国境内则留下大多的传统、落后、高能耗、短生命周期类的企业,我认为,这种意义的“产业空心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成长来说其后果十分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