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注重学生体验,有效开发教学资源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所在。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既要创造性运用教材资源,也需要有效发掘与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如教师可将学生引入社会生活当中,使其学会观察与发现,丰富写作素材,增强感悟,学会反思,从而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例如:学习古诗词、小说等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课后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相关信息,合作完成书评,譬如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婚姻与爱情”,亦或编演课本剧等。同时,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优选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话题与内容,从而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亦或立足教材内容,适当拓展延伸,要求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使其融入到整个作文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热情,使其愿写,乐写。如《我的四季》一文,作者将生命比作四季。请想想,我们还可将生命比作什么?请以“生命如 ”为题写篇短文,学生自主填写横线上的内容。

二.注意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当学生有着强烈的作文兴趣时,教师则应积极引导学生以书面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感受与看法,尤其是阅读课文时,学生总会有一定的感受与体会,此时若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书面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亦或仿照文本结构布局、写作特色等进行写作,则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若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则需拓宽学生阅读量,因各种因素限制,教师难以让每位学生都阅读大量的报纸书籍等,实际上,学生只有充分利用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课本与读本即可。由于教材中的课文都为名作名篇,可以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根据阅读材料选择不同阅读方法。

如泛读,以积累更多的语料信息;精读,以把握文本结构,参考文章独特的写作方法,学会如何谋篇布局,然后反复练习,实践应用,以提升写作水平。亦或写写读书体会、读书心得与收获等,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则会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写作时则可信手拈来。另外,教师还可结合课文阅读,开展多种探究写作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文本,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而创作出独具匠心的作文。如学习《祝福》之后,在探究写作活动中,学生创作出了多种多样的札记短评,多角度思考,立意深刻。如有的学生探究写作了祥林嫂悲剧之因,如《没有春天的女人——祥林嫂的悲剧探究》;有的学生探究写作了鲁迅小说画眼睛之艺术;有的学生则对小说景物描写作用进行了探究。

三.注重思维过程,引导自改反思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规定写作套路,将学生思维禁锢在条条框框之中,这就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导致学生习作是千人一面。实际上,在写作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写作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构建知识,把握有效写作方法,进行知识与能力迁移,才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所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把阅读、写作、思考与研究的权利还给学生,促进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有效作文教学。

其次,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融入作文批改评价环节中,引导进行写作反馈,相互评价与交流,相互促进。如互批互评、小组交流,可使其分享不同见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语言调控能力,注意语篇结构、方法等是否合理。通过他人习作评价,学生可找出巧妙字词、精妙表达方式或精彩语句等,学会借鉴。同时,注重错误纠正。若对于学生作文中的一些错误,语文教师需予以一定的提示,譬如结构不合理、啰嗦、语病等,必要时可运用例子加以说明。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 对教师的要求

回归生活,加强语文教学和生活的联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贯彻这一理念多年来,已经使学生的课堂、生活、考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股改革之风也吹到了职业教育的课堂,教材的革新、课堂结构的转变均以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为向导产生了变化,但更多的改革还是停留在教材和公开课上。深究原因,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中考淘汰下来的。”语文考试不行,并不证明他们在生活上也是低能;“职业教育的重心是技能和专业知识,语文教学改不改影响不大。”我们培养的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技能人才。对于职业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来说,生源质量是我们不能决定的。一系列的外归因正说明新课程的理念还没有内化为教师的理念。在这里,对于职教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笔者认为无需赘述,想就这一理念对教师的要求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专业扎实。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无处不在,广阔的生活更是语文教学的鲜活教材。与以往填鸭式教学比,生活化教学对语文老师的能力要求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老师,更是学生们生活的老师,人生的老师,语文知识从书本中来怎样回到生活中去应该不再靠学生个人悟性。这就要求我们职校的语文老师是一个爱生活、爱思考的人,学会用语文的思维思考生活,用文人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自语文老师的身上领略文学的魅力。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很难把自古文人的价值观强加给每位语文老师,但生活化语文教学要求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功底。知识面广。对于现代的语文老师来说,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地指导,例如魏书生的“六部课堂教学法,知识树”,于漪的情感教育法等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模式。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都为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心理学基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没有强大的理论支持容易流向通俗,目标散乱。教学技能过硬。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发展,借助多媒体的力量,语文课堂可以是活色生香的生活展示。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教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数字化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容易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多维的语文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语文老师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运用,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所用,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本与生活对接。

二、对学生全新的认识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把语文教学带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把学生的生活带到课堂上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迅速,笔者感到每一届的学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普遍存在早熟、自我意识强、知识面宽而毅力薄弱等特点。职业学校的学生多半是被中考抛弃的学生,成功的学生有很多的相似处而失败的学生却各有各的失败。职业教育面临的学生种类繁多,行为模式差异较大,做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先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有深入的调查。了解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兴趣点,社会对他们的能力要求等。没有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学可以更易做到贴近生活,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生命的发展,实现人的社会化。

给任课班级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梯度标尺。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本地的普通高中学生中考分数都在六百到七百这个区间,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分数则是从二百到六百的区间。为了制定贴合学生的教学,首先得根据学生的语文能力制定梯度标尺,制定多维度的考察方式,更好地实行分层教学,分组自主学习。新模式下的教学理念要求语文老师对学生付出比以往多数倍的精力,全方位的备课,看似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实际极大地增加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

三、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

掌握、驾驭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目前职业语文教育的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拷贝自普通高中,而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却有很大的差别。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下,作为语文课堂主导的语文老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方式、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以笔者所教的人社版第二版高技《语文》为例,第六单元以说话艺术为主题,由《沟通,认清目标和底线》、《我有三个梦想》、《选手董冰赛场答辩实录》等课文组成。对于这一单元,我们可以灵活改变课堂的组织模式,把语言交际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围绕某个话题进行辩论,进行课堂点评,小组总结等。

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职业学校的学生构成差异很大:机械、建筑类专业的班级男生占绝大多数;旅游、广告等服务类专业的班级女生占绝大多数。因此在不同的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构成,语文课堂要想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尝试把专业特色、性别特色带到课堂中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深入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特色,制定有针对性地教学计划,不能漠视学生的实际,拿一套教案应付所有的专业和班级。这实际是一个把语文教学更加细化、专业化的过程,对目前语文老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贴合学生实际的评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有一套崭新的教学评估模式。在没有高考压力的职业学校,语文老师试行多样化的考评模式比普高却要便利很多。我们可以尝试把学生加入到课堂评价中来,以专业学习为导向的语文教学评价模式。离真正实行职校语文生活化教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中间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知识面,各项技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也希望在推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学校更加重视语文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效性 注重实际 引发兴趣 精心导学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31-02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提高语文课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十几年来,针对所教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注重实际,引发兴趣;精心导学,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案,并一直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切实提高语文课教学的实效性,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教学方案主要包括下列两个要点:

一、注重实际,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加强教学艺术性,狠抓一个“活”字,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引发学习兴趣。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创设氛围,引发兴趣

渲染、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营造语文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文的相关内容,或选用一句笑话、或用一张漫画、或背一首古诗、或唱一曲歌、或讲一个典故、或说一个有趣的故事,它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悬念设疑,攻破难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联的,是辩证的统一。教学中,教师可常常设疑问难,创造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使学生学有所得。李健吾的游记散文《雨中登泰山》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开篇之章,足见其具有的典范性地位。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到的本文“描写了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一句,“景物”容易把握,“独得之乐”就难于全面理解了。教此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了“独得之乐”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边学边思,边思边学,然后再让学生在老师的课文讲解中析疑。原来“乐”在欣赏到泰山的雨中景,“乐”在体味到泰山的雨中情,“乐”在领悟到了登山的人生哲理。最后指出,“独得之乐”实际上是对全文的提纲挈领,这一“乐”贯穿在全文的写景、言情、悟理之中。这样,既解疑,又把课文的难点、重点攻破、掌握,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在教学过程中,诱错提问也是设置悬念的一种技巧,即诱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陷入谬误之中去,再诱导他们从谬误中回到正确的理解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我教《祝福》时问学生:“《荷花淀》里有个水生哥,水生哥的名字是什么?”学生答:“水生!”再问:“那么祥林嫂的名字呢?”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祥林!”过了一会,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因为答错了。祥林嫂的名字不叫祥林又叫什么呢?原来她没有名字,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命运,这给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

善于提问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学习语文知识、理解文章脉络,把握中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把握好提问,则要根据教学、教材的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组织得科学化、艺术化,继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以,兴趣是学习获得知识的“催化剂”,激发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得法,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之自觉、主动地学好语文课。

二、精心导学,培养能力

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的提高,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也有一个能力培养的问题。培养能力,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是紧密联系彼此相通的,并且是可以转化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而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进一步掌握更复杂、更高级的知识的条件。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就有可能培养相应的分析难度高的文段的能力,并引导升华为更深层次的文章内涵。因而,我在教学中注重“三个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高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一、真题再现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珍贵树种,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① 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 ② ,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栌榄树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 ③ ;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23. 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二、试题分析

从选材上看,特别是第22题“补写句子”,这和2013年的第23题语用题如出一辙,这实在不奇怪。因为整个语用题的命题原则和整份广东考卷的命题原则是保持一致的:稳中有变。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两道题还是尽情体现语文高考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努力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选的材料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感内涵,富有时代气息,有的又与时代生活保持适度距离,而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感悟真善美的测试材料中获得理性的、积极向上的和愉悦的享受。

从考查内容上看,这两道题都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侧重于逻辑思维训练。例如,第22题的题目要求: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此题目要求的逻辑思维显而易见。第23题: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这道题同样要求到逻辑严密,由此可见,2014年两道语用题都是侧重于逻辑思维的训练。

2. 侧重于语用环境。语言运用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语境来表达的。“语境”是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大前提。没有具体语境的语言表达是没有评判的标准的。不同的文体对于语言表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回答语言运用题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做相应的调整,如第22题,其语用环境就是对大栌榄树情况的研究,研究的现象、过程和结果都是语段所涉及的内容,研究报告的语言会是怎样的呢?其现象、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些答题者都需要考虑。再如第23题,其语用环境是对三幅相关的图画进行表达,第一幅图是开始,第二幅图是过程,第三幅图是终点。三幅图画,三个过程,三条哲理,三幅画之间互相关联,三种表达并非是割裂的,三种表达必须在一个语境下完成。

3. 侧重于表达的精准。大家知道,表达的精准其实跟逻辑是紧密相关的。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它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因此,表达要精准,要学会从文字或图表的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舍弃表象,根据题目要求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提取要点,从而归纳出规范的符合题意的答案。如第22题,在横线上所要表达的信息不多,但要求通过上下文的逻辑才能表达得精准。又如第23题,对于图例的表述,应该不难,表达起来也会精准,无非是“从低处往高处走”“越过平衡点接着走”和“站在平衡点时”,但是对于表述的道理推论就不是说能表达精准就精准的,要看考生能否读懂画面所要表达的哲理了。

总之,2014年语用题的命制依然保持着本质上的稳定“不变”。语用题的命制方向“不变”,以考查学生能力、素质为先,语言表达为本但题型没有变化,2014年这两道题和2013年的第23题的考查形式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这或许也说明了广东卷的一大特点:没有说去年考过的表达运用题型今年就不会考。之前,2010、2011连续两年都是考晚会节目单的串词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延续和继承。也是广东高考平稳过渡的一种表现。其次,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不变”,只是多以考查综合知识与能力点为主。一句话,这些题都突出考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突出了语文的应用能力。简而言之,语用题的“变”侧重于“形”,而“不变”则立足于“本”,这个“本”就是考纲所说的学生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因此对语用题的复习应以“不变”应“万变”,固其“本”,以适其“变”。

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根据以上题意的分析,高考语用题的解题有了准则,我们就可以根据具体特点具体解题了。

第22题,第一条横线该填些什么?我们先从语境分析,很明显,开头的那句是整段的中心句,可以从这句话看到文段所述的大致内容。和第一条横线关系不是太大。第一横线后面的那句内容说,科学家针对前面的问题有自己不同的意见,从语境判断,第一条横线填的是一个疑问,关于大栌榄树生存的疑问。再说,我们还可以从后面的“因此”这逻辑推出,第一条横线应该是一个表原因的疑问句。因此,第一条横线的答案应该是“①大栌榄树为什么会消失(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是什么)”。顺势而行,第二条横线所要填的内容呼之欲出:“ ②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因为后面的“后来”那句已经揭示了答案。而第三条横线究竟要填什么呢?根据逻辑推出,第三条横线是需要进一步验证的一种情况。再根据前后语境推算,第三条横线所要填写的内容应该和最后一句一样都是一种假设,只不过是正面假设罢了,因此,答案也就有了:“③如果被证实,则会被接受(则会成为科学理论)。”

第23题,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俨然是一道图文转换题,三幅图画分别展现三个连续的场景,根据图画所展现的内容和第二幅的图示语,我们可以得出三幅图画的场景语:①从低处往高处走;②越过平衡点;③到达平衡点。三种场景表达出来以后这题目才完成了一半。根据图②的图示语提示,图示语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场景语,后半部分是这场景下的结果。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三幅图画的场景语,只要我们在每个场景语下添加图示的结果就大功告成了。可以将答案表述为: ①从低处往高处走,每走一步,就会站得更高。 ③原来,只有找到平衡点时,才能站在最高处。

三、备考策略

对于广东高考语用题的备考,笔者认为不要以语用题出题的形式去备考,这样会得不偿失。因为没有哪位老师或同学能准确押中当年会考哪种形式的语用题,再说这样备考也容易有“走过场”的嫌疑。所以,要扎扎实实做好语用题备考工作,笔者建议,最好遵循以下的训练方式:

1. 以知识点为纲。

纵观多年的语用考查,命题者不会只在一道语用题里设置一个知识点,绝大部分的语用题考查都是混合考查的。如:仿写兼顾修辞、句式选用的考查;应用文种的写作,兼顾语病、别字、连贯、得体的考查;压缩兼顾选用、仿用、变换等的考查;图文转换兼顾压缩概括、简要评述的考查;串台词兼顾连贯、生动、得体等的考查;情境对话兼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的考查。如果我们以考题的形式来去划分分类考题,那是不容易的。只有按知识点来备考才会是最科学的,在每讲到一道语用题时,备考师生都应该找出本题所考的知识点,是连贯,还是得体,抑或是生动形象等等,只有把每个知识点弄清以及如何表达,这备考才算是真正落实了。

例如:(2012年广东高考第23题)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含标点符号)。

就如以上题目,如果只按题型来备考复习的话,应该很难操作,这次写的是摄影作品展的前言,按“前言”来备考,老师就会教学生关于前言的写法,假如下次命题者不考摄影展的前言了,而换为考给同学新书写个后序,那该怎么办?有哪位师生能将上百种应用文体全部复习一遍,并把它们的全部写法都掌握呢?

2. 以题型为辅。

为何笔者不主张全以知识点来备考呢?因为按知识点为纲的备考方式存在一些漏洞,因为一些语用题,特别一些具有文体特征的应用文,有时命题者也将应用文的格式要求派上分值,因此,训练时,要以题型的训练为辅,把一些重要的应用文格式掌握清楚。

当然,训练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实用文体的基本格式、语体特征不清楚,考场上必定束手无策。这时候,给它们分门别类、强化训练、把握特征至关重要。如可把便条、留言、通知、启事、请柬、自荐信等作一类,广告词、宣传语、颁奖词等作一类,欢迎词、解说词、串联词等作一类,下定义、新闻压缩、写总起总结句、提取关键词等作一类,进行精细训练,在异中求同,在训练中把握其特点。

例如:(2009广东高考第23题)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方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 。

要解答好此类型的题目,不仅要用上简明、得体、连贯等知识点,就连一些这感谢词的格式项目都要表达完整。答谢性话语要求写出答谢方、答谢事由、答谢后效等项目;邀请性话语要求写出邀请方、邀请事由以及特定的时间、地点等项目,这些都要清楚,也要完整表述。

3. 注重表达。

简明、连贯、得体,是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综合了语法、修辞、逻辑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是高考运用题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 “简明”,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表达的语言是否简明,要从以下几点判断:(1)有没有将口语和书面语混杂;(2)有没有读懂题干的明示信息和隐含信息,能不能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3)有没有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有没有歧义;(4)书写认不认真,卷面整不整洁。表达的语言是否连贯,可以从以下几点判断:(1)活题是否统一;(2)首尾是否照应;(3)过渡是否自然;(4)顺序是否合理;(5)衔接是否自然。而表达的语言是否得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1)无论书面语还是口头语,形式要服从表达的目的;(2)据对象差异调整语言;(3)根据场合不同调整语言;(4)根据表达方式不同调整语言。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语用表达才会稳拿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