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1.思维导图的概念及内涵

思维导图是为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由一些知识点通过逻辑思维连接成的跳跃、发散的枝状图形。笔者将思维导图的类型分为:串发式思维导图、并发式思维导图、串发―并发式思维导图[1]。

2.初中地理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可行性分析

2.1初中地理的学科知识体系特点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这就造成地理学本身具有较强综合性与地域性,一方面是地理学科本身就包含自然和人文地理各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地理的知识体系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进而造成地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点较为零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错综复杂[1]。

2.2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不稳定性、多变性及可塑性等。部分学生认为地理就是“死记硬背”,部分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教法呆板,更加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厌倦心理,从而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和思维方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往往对直观的、形象的教学方法较容易接受。

2.3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价值分析。

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应用在学生的自学或者课前预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复习课等。

3.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3.1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1)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的特点确定思维导图的类型,网络结构较简单的知识体系可用串发式思维导图、并发式思维导图,一般用在学生的自习或者初中地理新课讲授中,而串发―并发式思维导图较为复杂,一般用在复习课。

(2)从主题上根据逻辑关系绘制出二级和三级主题依次延伸,线条近粗远细,向外延展。

(3)在各分支线条上标注表示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关键词应起到对思维的发散、联想与想象有提示作用。

(4)绘制完成后检查整个图的完整性,逻辑性是否正确,及时完善和更正。

3.2思维导图在新课和复习课中的应用。

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归纳出自己自学得到的知识内容,先在纸上写明该部分知识的主题,再罗列出该部分知识自学后都学到了什么,要求写出知识点,最后鼓励学生分析这些知识点是递进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或者是二者均有,并尝试绘制出思维导图[2]。

在课堂上,经过运用思维导图的预习后,教师可先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做出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信心,并选出相对较好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然后,教师根据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由浅入深,逐级展开课堂地理教学。

在复习课中的应用,由于新课的授课是分章节讲解的,绘制的思维导图是独立的,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思维导图,较分散,复习课的任务就是将各个章节的分散的思维导图整合成完整的思维导图,按照复习课的时间看,单元复习,就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整合,期中考复习,对半个学期以来的思维导图进行整合,以此类推。

4.初中地理教学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反思

4.1思维导图的完整性与复杂性之间较难取舍。

绘制思维导图时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画得分支太多,显得过于复杂;画得简单,又体现不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越到末级的分支,知识的联系就越复杂,越到末级分支知识绘制出与其他分支逻辑关系线条或者箭头往往会让整张图显得凌乱。这类问题在复习课中用思维导图教学时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期末考复习中,整合整本书的思维到图中更是难以兼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一方面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绘制成一张图时信息量过于庞大和复杂,另一方面是板书的量较大,黑板或投影仪的板面有限,较难将大量信息同时展示出来。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可以将思维导图简化,在复习课中教师只画出各个章节二级分支以上的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复习回忆二级分支以下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复习效率,缓解绘制思维导图板书的压力,使学生的书“越读越薄”。

4.2过于侧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较弱。

思维导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培养上具有较好效果,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在这两个目标的培养上占用的课堂时间较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显不足。因而在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时,不能一味追求知识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应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虑并融入思维导图中。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研组 现状 展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早在1952 年我国就开始陆续建立教研组,教育部还于同年颁发《中学教学研究组工作条例(草案)》。我国的教研组是 “教学研究组织”,也是“教学业务组织”与“教师工作组织”。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至今已经十年。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新课改的综合课程,从设立之初就备受瞩目,十年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研组建设如何,了解其现状,分析其问题,展望其未来,十分必要。

1 现状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研组多采取戴明环式运作模式,又称“PDCA循环”,主要包括四个阶段:P(plan,计划)阶段确定方针、目标、管理项目、活动安排以及制订;D(Do,实施)阶段执行计划、完成任务;C(Check,检查)阶段对照计划要求,检查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及时发现经验及问题;A(Action,总结)阶段对检查结果进行处理,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使之标准化,把没有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以学期为单位,由教研组长根据教育局和教研室安排,制定工作计划,学期中执行,学期末总结,基本上呈现出一种“P—D—C—A”的循环模式。

教研活动定时有效开展,教师具有一定合作能力,具有自我提升的意愿,教研组已初步形成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组内互评、反思研讨,互利互信的氛围,在活动中,注重老带新,开展青蓝工程、拜师活动等,缩短年轻教师、新上岗教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适应时间,有利于其专业成长。

2 存在问题

教研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有一些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此提出,与大家商榷。

(1)专业结构复杂。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多毕业于地理、历史、政治专业,各专业学识不同,看待问题角度不同,理解层次也有分别。例如,原地理、政治学科老师在讲授历史内容时,偏重于具体知识点,而对历史发展规律及对现代社会的指导作用不能深刻阐述。其他学科教师对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是只知皮毛,不能系统理解。这都对实际教学工作有所影响。

(2)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师习惯于孤立工作。长期以来的分科教学,独立的班级组织形式,使教师习惯于独自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个体反思、自学、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间缺乏合作共事的习惯,虽然有一定的合作行为,也基本上是讨论某道题某个知识点等,其他交流很少。听课评课虽然是一种简单的教研合作方式,但并不能深入平时课堂,感受教学的最自然状态,学习解决突发问题的方法。

(3)参与机会不均等。多数历史与社会教研组由教研组长、各年级备课组长以及普通教师构成。组织成员之间更多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即由圆心向辐射的关系。在教研组具体的组织活动中,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研组长往往处于核心地位,组织会议,总结发言,布置任务。各备课组长处于中间地位,一方面在核心层的调动下参与组织活动,另一方面要身先士卒调动其他教师的活动参与,因而自由发言时往往扮演“抛砖引玉”的角色。普通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经验欠丰富、有经验但未成为骨干、外校刚转入的教师等,往往处于集体活动的,也是教研活动中最“安静”的组群。这种气氛不利于教师个人专业进步,也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

(4)教师缺乏教研合作的时间。历史与社会科目课时多,任务重,由于所任教班级多,教师批改作业时间也较长,除此之外还要承担社会监考、会议等多项工作。很多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年级组长、学校行政等职务,除固定教研时间之外,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参加其他教学上的探究和研讨活动。

(5)资料保存较少。即使很多长期开展活动的教研组在资料整理保存方面也有所欠缺,例如高年级的备课组为下一个年级的教师留下什么?哪些集体研讨值得存档保存?以什么形式存放?完整的长期的教研记录,不仅是对组内工作的“具体的考察”和“理性的审视”(陈桂生,2006),更是新任教师的个人知识架构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很多教研组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另外,历史与社会在一些地区是中考科目,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多是和学生的成绩挂钩,教师之间竞争压力大,没有共同的目标,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各自“留一手”,期望在关键时刻技高一筹,突出自我,合作中当然存在障碍,教研时也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渐渐形成山头主义(或称巴尔干半岛化),团队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3 展望

在如今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后现代社会,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更为多元,教师要以一人之力去承担如此复杂之教学和研究任务只能是一种幻想,必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教师集体去支撑。教研组的建设对每位教师、每所学校,甚至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十分重要,针对历史与社会教研组遇到一些问题,笔者有几点建议:

3.1 教师个人发展

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微课程;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运用

目前,微课程在初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初中地理“微课”是指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针对地理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以视频为主要媒体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全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的网站上有对微课与微课程差异的解释说明:“微课程是指由基于某个专题的系列化、连续性、层次化的微课构成,某个专题的微课程一般有5~10节微课组成。”由此可以表明,微课程是由若干节连续的、系统的微课构成的,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因此,有人也称微课程为系列微课。怎样设计好微课?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哪些初步应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

(一)微课资源的研发内容

初中地理微课授课对象为初中学生。初中地理微课程建设(以一本书为单位)一般包括知识点清单、知识地图、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进阶练习、综合测试卷、说明文件、课件压缩包等组成要素。

1.确定教学主题,制作知识点清单

教师按照2011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分析寻找初中地理中的重点、难点、热点、考点、易错点,确定资源主题。知识点定位要准,像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重点和时差计算、气候差异等难点,也可以是学生们较为感兴趣的知识点,像地域文化、地形河流与人文环境等。地理微课点内容严谨充实,无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力求覆盖初中地理学科的主要知识点。由一个个的微课点组成一册书的知识点清单,知识点清单排列应符合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处理好微课知识与地理学科系统知识的关系,内容组织与编排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规律。

2.理清关系,绘制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导航系统,表明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习质量标准,绘制学习知识导航地图。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为例,知识地图大致如下。

“陆地和海洋”知识地图

3.精心构思,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及设计意图等。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上)微课知识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为例。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过程

4.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编制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由教师设计,以“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效”为研究目的,确定“科学、精致、简易、趣味、渗透”的建设原则,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微课提供“学什么和怎样学”建议的学习导航,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建议以及配套学习资源推荐。引领和帮助学生整理学习问题、点拨疑难、总结反思。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上)微课知识点《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为例。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自主学习任务单

5.准备素材,精心制作课件

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搜集与微课知识点相关的各种素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动画等,增强课件的表现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课程内容。制作课件时重点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背景、字体、字号协调合理,色彩搭配简洁美观,重点突出,版式规范,避免出现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信息,地图准确清晰等。

6.内容规范,录制微课视频

地理微课视频是地理微课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学科主题知识点并用视频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时间长度一般在5~10分钟以内。微课视频一般用于解释知识点的核心概念或内容、方法演示、知识应用讲解等,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为目标,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点。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包括拍摄和录屏等。

7.根据重点内容,编制进阶练习

进阶练习与微课视频配套,一般采用在线测试方式,用于检测学生对地理微课知识点的知识、能力和目标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练习、重复学习微课视频、再练习,直至全部掌握知识点的知识能力目标,是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查缺补漏的学习过程。此外,还可根据需要,编制每学期的期中、期末测试卷。

(二)地理微课资源的开发原则

(1)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与政策,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无政治性、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2)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三)视音频录制要求

要有简短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要有合理的教学环节,有头有尾。主讲教师应精神饱满,讲授从容;教学态度科学严谨,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感强;能通过语速、语调、语气的合理变化,吸引和引导学生学习;录制现场环境安静无噪音;声音与演示过程有良好的同步,充分利用鼠标的拖、点配合解说;讲解的语速要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

二、初中地理微课程运用环节

初中地理微课程一般由画面、文字与视频、动画乃至音乐组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进行知识学习,丰富其想象力。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一般微课短小精悍,覆盖面广。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每一册基本上都可以拍摄90多节微课,几乎覆盖了各个重要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内容覆盖面较广。

(一)学生课前预习

现代网络通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成微课,学生观看由教师事先上传在教师邮箱中或是U盘的课程或是上传到网上学习视频和文件,学生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以备上课时讨论。

(二)教师上课用

微课点一般都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微课备课时就予以充分注意,制作出来的微课就能解决部分疑难。但必须注意到没能考虑到的难点或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和难点。可用于新课导入、课堂学习、研讨总结等环节。

(三)师生复习用

教师可在课上作为复习使用,学生在家也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反复观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使那些平时反应慢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地反复观看。

三、初中地理微课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不能过分依赖微课程的利用

在使用微课资源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老师过分依赖微课拍摄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多达四五次,乃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观看微课视频,基本无所得,达不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适时调整微课程的应用方式

微课程的应用方式有一定的指向性,它在设计的初期,就要考虑其应用方式,但是根据教学中所发生的突况和其他环境因素所影响,要及时调整和改变其应用方式,以教学效果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教学中利用“微课程”,切不可忽视一些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为微课程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根本和主要手段还在于课堂教学。

[参 考 文 献]

[1]张羽梅,蒋昌茂.“微课”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融合及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4).

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应符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检测需要,能促进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激励其学习的自信心,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

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受“中招考试指挥棒”影响,因多数地市不考地理致使地理课不被学生和家长重视,甚至有许多学校将地理冠以“副课”的称谓,常被“主课”挤占。地理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很重要,但很多学校怕出安全事故而禁止师生进行校外实践等。地理教学不受重视,地理教师被边缘化,致使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简单化,基本上都是“一张考卷定终身”。但事实上,地理知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意义非常重要,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为重要。

究竟怎样评价地理教学质量才能改变当今社会不重视地理课学习的现状?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地理教育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把评价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克服“一张考卷定终身”的弊端。建议将学生的答问、演讲、演示、绘图、读图与分析、观察与观测、调查、制作、测试、实践活动等各种活动都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使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评价结果直接用于学生的评优、评先和综合素质评定。让形成性评价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助推剂和兴趣源泉,让终结性评价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基础和灯塔,激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热爱地理,更会学习地理,更多应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二、 地理教学常用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应符合诊断学生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要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予以考查和评价,因此要发挥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规避其不足。

1.纸笔测验评价方法

纸笔测验评价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评价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运用纸笔测验方法评价学生地理学习状况,试题质量甚为关键,命制纸笔测验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地理知识。应淡化特殊的解题技巧,不出偏题、怪题。

(2)突出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关注学生整体观念、空间观念、地理视角、地理学科能力等的形成状况并进行考查。

(3)有效发挥各类型题目的功能。例如,考查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可设计填图、填充、选择类试题;考查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可设计读图、阅读分析类试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创造能力,可设计开放性试题等。

2.档案袋评价方法

档案袋评价是有目的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材料,表现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作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和学业成绩的一种评价方法。对于评价学生进步程度、努力程度、自我反思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习档案袋可包括以下内容:学生绘制的地图、制作的模型、收集的地理图片和资料;地理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疑难问题及其解答;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在建立档案袋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更多地将其作为“反映学生进步”和“展示学生作品”的工具。应十分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学生与教师一样是最重要的评价主体。此外,家长、管理者等也可以参与档案袋的评价。

3.观察评价方法

观察评价是评价者根据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行为表现等的观察记录,对照事前制订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学生:参与一般地理学习活动的表现,如在口头表达、描绘地图、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一般地理活动中的表现;地理方法掌握与运用的状况,如区域比较、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实表现和发展状况。

4.合作探究评价方法

合作探究评价是评价者根据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合作探究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对照事前制订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合作探究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讨论、实地观察与观测、真实性情景的问题解决等地理探究活动中的表现。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重点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上,侧重“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这就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将地理课堂上的多元化评价统一到教学管理机制中,让每一次评价所发挥的作用不断聚集成促进学生持续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真正落实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1.制定班级学习评价量化积分细则

班级学习评价量化积分是进行形成性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班级根据促进小组建设和学生个人学习进步等需要制定出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和合作探究活动等方面的具体积分,如课堂积极回答正确问题一次计1分,作业独立完成并全部正确计2分,每周被评为一星小组的组员每人加计1分,每周被评为三星小组的组员每人加计3分等。按照积分细则统计每个学生和每个学习小组的得分,参照“小组评价办法及个人晋级办法”进行晋级,每周一总结,期中和期末进行两次阶段表彰,期末时量化积分用于评优评先等综合性奖励。

2.制定小组评价及个人晋级办法

个人晋级办法。如将等级分为10级。学期初,所有学生等级均为0级,按照个人积分的不同,依次升级,达到升级所需的分数,即可升到相应等级,如升到1级,个人需积分50分,当个人积分达到100分时,自动升为2级;升到3级,需要200分,当个人积分达到300分时,可升为4级。依次升级,最高等级为10级,升到最高级别,将享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学生学期等级直接用于评优评先、入团等方面。

小组评价和晋级办法。如将小组等级分为20级,每周评选出3个三星小组,3个二星小组,3个一星小组。小组晋级模式也可模仿个人晋级模式,每周小组得分加上组员得分为每组最终得分,各小组学期总分用于优秀小组评选,优秀小组学生可享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建设自主管理小组

自管小组是督促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实现班级亲情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是高效课堂的保障,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

组建小组原则。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基本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划分。按照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学生性别、性格特点、习惯爱好、家庭背景等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9个小组,每个小组相当于全班的缩影或者截面,成为一个“小班”。一般每6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个A、两个B、两个C。组与组之间水平均衡,组内成员层次分明,水平接近者结对合作,层次差异者帮扶提高。

组建小组方法。先选定组长,可以推荐、自荐,起初也可以由教师任命。然后由组长依序选择副组长、组员。一般确定正组长的标准为:学习必须在班级中游以上,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正组长主要职责侧重学习管理,记录组员学习表现,副组长职责侧重行为、卫生、纪律等常规管理,并负责相应记录。

加强小组建设。①重视小组文化: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有特色的组名、组训、组规、口号、组徽、组歌等,制作小组文化标识牌,确立小组共同奋斗目标。在制定组名时应突出文化主题,依据学校文化主题或办学特色以及班级文化主题或班级特色,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名字,激励每一个组员,打造团队向心力和战斗力。 ②制定班规组规:根据班规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收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的目标达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和量化积分,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明确每个学习环节的具体做法,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活动都载入班级评价记录,各项奖励分明。③开展小组活动:如家长会上分小组向家长展示小组风采,组间进行知识竞赛、开展实践活动、比课堂学习表现、下挑战书,期中、期末时比目标完成情况等。小组每周制定周目标,周五对照,并进行总结,持续增强小组凝聚力,让过程评价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④每日小结:由组长负责组织,总结当天小组成员的表现,及时小结,便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每天小组自我评价是小组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每次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

4.小组组长培训

①周培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坚持每周培训小组长,指导他们如何建设自己的小组,增强小组凝聚力,如何帮带组内贫困户,课堂上或活动中如何为小组成员计分等。每个小组的分数可以由值周班长记录,组长监督。②课前培训。上课前教师让小组长或学科组长了解这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指导如何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哪些重要问题,小组推选哪位同学展示和点评等。课前培训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应高度重视。

四、结语

初中地理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1.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习环境的好坏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的课堂亦是如此。如果课堂气氛呆板、死气沉沉,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怎么还会积极思考呢?所以,老师不要带情绪走进教室,心情过于悲伤,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缺乏思考的兴致;心情过于兴奋,课堂气氛活跃过头,课堂活动都流于形式,学生无暇思考。只有老师以平常心走入课堂,才能营造适合学生思考的课堂气氛。

2.设置适合学生思考的问题

思考的对象是问题,但是绝大部分的问题来源于提问,只有极少部分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发现的。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引入课堂的时候,老师设置的问题要尽量来源于身边的事物,有利于学生从生活过渡到课堂上,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上课过程中,问题的梯度要由难到易,学生在思考的时候有一定的缓冲空间而不吃力;在课堂结束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以复习为主,学生在课后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一举多得。

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学会思考的目的就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只会思考已给出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进步。独立思考不再是学生单独地思考问题,课改要求实行合作探究学习,我们可以合作探究问题,独立思考就是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自行思考。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才是思考的最高境界。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停地讲解和提示,学生自由发挥,分散思维,无限的想象和思考,不断地指导发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反思和总结课堂知识

学习不是一直学习,也要有温习的环节。生物老师不停地授课,学生不停地吸收理解,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知识的淡忘,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弱化,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弱化,因此师生都要加强反思。

1.构建课堂知识体系

没有体系的知识是很难形成网络的,学生复习的时候,很难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大增加复习的难度。老师必须防患于未然,教学大纲就是学生以后的复纲,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自觉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轻松地应对复习。

2.增强学生定期复习的意识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吸收、理解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学生只是顺着老师传播知识的脚步,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学会温习知识,或者不重视学生对于学生的复习,就会给学生的生物学习造成了巨大损失。老师在正式上新课前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是非常好的做法,但其效果只是短期的。老师将学生的复习跨度加长,一个星期或半个月要求学生进行一次生物知识的复习才是正确的做法。而老师如果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进行短暂的复习,则对于学生的复习效果不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策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