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能力

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使我们不得不再次正视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为适应这种新形式,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改革自身的教学方式,用新课程理念引导现代高中地理教学。

一、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在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与获得喜悦的机会。

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当然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的努力。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与和蔼的教学态度都会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也就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当然也就容易创设出有效性的学习氛围。

二、用新课程理念引导现代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途径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来落实。新课程在内容上力求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需要,不再将教材视为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将其作为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一种文本或中介,并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给教学以多样的诠释角度。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倡导实施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流程为: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寻求结论―实践应用。情境的创设应尽可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境展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实践问题。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点拨和解疑,但更多应是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学生交流一段时间后,可用简短的文字或用语言等形式表达探究成果,老师对他们的探究结论适当进行评价,并对问题进行拓展。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

其实,不论是学还是教,都应注重探究。学生自我探究知识并独立地掌握知识,正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2.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即教育”。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学习兴趣和真实的体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的需要。如果能将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加地理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一生,新课程也将激发老师的活力,让我们与新课程同行吧!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2篇

我把在地理新教材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以此文的形式与各位同仁探讨,并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点。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在过分强调地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出的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地理教材为此专门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一大理念,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索情境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应着力去挖掘这些素材,其教学策略应以努力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要领。如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表演来引发学生的探索:一位同学表示太阳,两手平伸为太阳光线,另一位同学拿着地球仪围绕太阳公转。紧接着问学生:当地球直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怎样变化?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认真观察后续演示,在演示中探索其变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手、动脑和自己进行总结、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氛围之中,其效果非常好。

让我们试想一下,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海水表层温度盐度的变化、洋流分布、气温、降水的变化等,如果都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形成因子分析去探索分布规律知识,其效果肯定比教师单纯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运用地理教平共处材教学,大纲规定了明确而详细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只是把这些现成的东西落实到教案上,再通过课程教学灌输给学生。而教材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为此,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把教材作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使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成为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视点和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以思考和实践。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位理论”,可让学生分析所在地农村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所在城市工业发展特点及产生的主要区位因素等等,通过补充实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质的飞跃。

三、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开放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上新教材提出了大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则由原来的重“本本”、重理论,变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实践教学。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人文地理内容安排上注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因此,教学中应随时实施开放性教学,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地理问题。如在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学时,教材中提供了有关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建设的一些典型案例,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分析它们建设的区位因素,而应该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对交通运输建设区位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用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运输建设中实际问题能力。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建设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然后再要求学生完成本单元“练习篇”第2题。这一过程仅能达到第一个目的,为了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布局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东部与西部比较,哪一部分铁路较密集?以什么走向为主?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今后我国铁路

建设将向什么地区发展?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得以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创新教学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及高考的压力导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脱离实际,而新课改的要求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逐步重视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进行综合应用,在此背景下探索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思路的意义及策略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缺乏吸引力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直接传授,忽略了地理知识与实际应用间的有效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短暂的时间讲授大量的知识点,加之高中学生直接面对高考的繁重压力,直接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加上教师不能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形式,按照课本知识进行逐一讲解,不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改变枯燥乏味的高中地理课堂,直接导致学生对课堂没有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学生消化率也比较低。

2.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资源已全面引入高中课堂的教育中,教师若能够高效地利用其特性,可以让学生在视觉体验力和课堂吸引力中得到全新的感受和理解,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一些教师怕多媒体会分散注意力,拒绝使用,还在简单的板书传授。科学合理地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资源能够丰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兴趣点,节省黑板书写课本框架的时间,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带着兴趣遨游在新知识的海洋中。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途径的应用策略分析

1.合理进行情境创设式教学,活跃课堂学习氛围

情境创设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介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与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促进课堂学习氛围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高,结合地理知识应用的不同角度与特色,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适合高中生特色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置情境,从而达到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提高的目的,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知识的奥妙。

2.依据课堂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在上课中把主动权让给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要地位,由于高中学生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和高考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兴趣的集中点和掌握知识是否牢靠而快速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各知识点所用的时长,充分考虑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理论与实践的延展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及时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加强团队合作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基础的地理知识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地理知识原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及不同的实验手法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知识的思维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讨论探究,相互分享自己的理解,只有让学生充分讨论内容和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才能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4.定期对师资力量展开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地理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素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经验交流分享。教师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自身经验的交流分享可以让教师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师自身授课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让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课堂形式丰富化与课堂效率有效性的完美统一。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理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4篇

    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在结构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在结构需要教师从微观上系统把握。从理论的重要性来分析,只有理清教材内在结构脉络,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教学中方能做到前后照应,避免各课各单元相互割裂。从实践的重要性来看,地理科学的实证性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社会现实。新教材体系中既有最新科技成果介绍,又有大量与人类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和问题。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日常知识积累,通过各种媒体有意识地积累相关信息,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化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上传下达”,从而导致教学的过程就是有效地传递和执行课程内容的过程。更为严重的是忽略了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种变化实际上淡化了过去过于强调的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注重了知识的主观性、发展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组成),而更是“体验课程”(能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及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教师和学生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种,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的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对给定课程内容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解读。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出发,对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或改革,以期在教学过程种使教师教的内容能不断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化的学习内容,从而教与学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地理教育中“潜在课程”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潜在课程”一般是指通过学校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教育环境来传递给学生的地理经验。教材将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差异、砍伐森林、荒漠化、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和地球未来的重大问题渗透到各章节中,让地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发。例如,教师可根据教材来挖掘地理“潜在课程”的活动,如“厄尔尼诺的形成及影响”、“水污染治理讲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等活动形式,通过各项活动使学生的素养得到提高。

    二、从知识点的学科关联性上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适合每位学习者的情境,从以教材为主走向学生发展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上课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师生一起分享理想、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地理教师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下列下四种要求:①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②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即“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③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应一种一种统一规格的模式发展;④面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观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三、从评价方式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效果评价指教学活动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或预期的目标,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的诸要素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中,常依据考查、考试成绩的相对高低来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考查、考试的内容有限而且较为固定、呆板,学生们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同,自然就有高分和低分,在竞争中就存在成功者和失败者。这种评价方式中,对成功者是一种激励,但对失败者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必须不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把优、差生放在一起进行相互比较评价,因为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进行了相同时间、相同待遇的教学过程后,不可能达到相同的知识水平。地理教学的评价应该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进行“个人比较”评价,即进步的评价。现代地理教学所追求的效果和价值,并不是地理课本知识掌握的牢不牢,而是要看不同的学生才能的发展变化,只有学生才能的发展变化,才可以体现学生个体的发展。这种评价方式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对学生才能的评价还应是多视角的,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表现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等等。从不同角度评价,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优点和成长的潜力,而且这些优点和潜力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逐渐显现出来,是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可造之人,那么所有的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都能顺利成长、成才。

    四、从重难点问题的典型性上去掌握学习的规律

    重点难点问题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产生的。理论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叙述性知识两类。一般来说理论性知识是指那些概念、成因、规律、特点等,这些都是每课的重点或难点,理所当然要向学生讲明说透,使他们牢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能力是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由此,学习方法的运用显得至关重要,重点难点问题的归纳与总结要注重典型性和规律性。例如: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记混淆。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记住,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男左女右”,谐音为“南左北右”。又例如:在“1月、7月气温的水平分布图”上,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突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一问题是历届高中生掌握的难点。在教会学生如何推理出规律后,仍然有很多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方向上的错误。我在上课时使用了比较易懂的比喻: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每到冬季,大陆气温总比同纬度的海洋低,那里的等温线就会向赤道方向靠近,好像是“取暖”;而此时的海洋,略比大陆温暖些,因此,等温线会向极地靠近,好像是“乘凉”(无论南、北半球均可用)。这正好符合了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突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同样,夏季的大陆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大陆上的等温线向极地凸出,好像去“乘凉”,而海洋的等温线则向赤道凸出,好像去“取暖”。自从用了这个比喻以后,无论在考试多么紧张的情况下,一般都没有错误出现。

    五、从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素质与环境的函数。·每个人都在环境和自我素质两大变量影响下,从事自己的社会实践。当一个人个体素质为相对定数时,环境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或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是一个促进和制约作用。

高中地理教学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概念 概念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探究地理概念教学的作用

1.1 地理基础知识体系。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按照认知层次,地理基础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地理理性知识由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四个部分组成。高中地理知识点以理性知识居多,几乎是感性知识的两倍。而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通过对地理概念体系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机地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网络。可以说地理概念是构建地理学科体系的基石。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训练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到充分落实。

1.2 新课标的要求。自2004年实施新课标以来,高考地理试题在学科能力考查上继续加强,特别突出了对地理概念理解能力的考查,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制定的地理科高考考试说明中考试能力要求:“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而学生在这类题目上的得分率却比较低。长期以来,许多地理教师认为,对于一些名词概念只要背下来就行了,用不着作深层次的分析,照样能对付高考,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如果对地理概念没有准确理解、深刻分析、全面比较、系统综合、灵活运用,单靠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是难以达到高考要求的。

2.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地理概念源于地理事物,掌握地理概念是理解地理原理的基本条件

只记住一些杂乱无章的地理概念,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说真正形成了地理体系。因为概念这种东西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要真正掌握地理概念,准确无误地解答问题,仅仅靠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必须善于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及时把感知到的地理表象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地理概念。地理概念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方法,如何挖掘并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是我们教学训练中的重点。

2.1 运用概念地图。概念地图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能够表示、检查、修正、完善知识的认知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但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而形成的关于该主题的概念网络,这种形象化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促进地理概念的学习。概念地图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通过研究基于教育心理学知识理解的案例而提出的。初级的概念地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四个基本要素节点表示概念,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同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表示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的层次关系、概念地图研究的倡导者诺瓦克,开发了一种典型的概念图模型。概念地图不仅能对同一主题的相关概念进行区别,而且能显示学生对不同概念领域之间关系的理解。

2.2 启发讲授法。教师生动形象而又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是学生感知地理现象和理解地理本质形成地理概念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把地理事物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讲得愈生动,学生对地理表象的感知就愈深,就愈容易形成地理概念。启发讲授法就是教师围绕某一地理概念事先设计好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边问一边讲,把学生的地理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直达地理概念的内核。

2.3 比较法。比较法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地理事物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同时因受一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有各自的特殊性。用比较法可以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及发展规律,在比较中形成地理概念。如,学习内、外力地质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概念的教材叙述,并找出表面文字差异(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通过思考教师的提问,学生找到了由于表面差异造成的本质差异——外力在环境中的改造作用显示出极强地带性的规律;而内力则显示出极强的非地带性地质规律,为两种规律的出现打下了物质基础,引导学生找出同时性、矛盾性、共同作用于地表等表象联系,进一步剖析出两者的本质联系——内力决定着海陆分布的大势及地表起伏的格局,而外力则是在内力的基础上,对地表进行雕塑和改造作用(主次分明)。再回到各自的定义中,把握其内涵,强调学法的应用与能力形成的关系。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切忌简单类比或者为比较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