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

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本次培训Julie Green主要展示了SPARK体育课程在美国初中阶段的实践经验,包括如何引导学生快速参与,如何增加学生的身体活动量,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展示尊重,如何开展篮球技能教学等。在讲授每一项教学内容时,Julie都会邀请40名左右的学员参与其中,让大家用身体来感受SPARK体育课程的魅力。

SPARK 课程源自美国,是一种融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一体的体育课程,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运动技能以及提高个人社会交往能力。自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课程研究团队将该课程引入我国并开展实验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们的关注和接受。

本次初中阶段的培训从理念层面来看,与小学阶段基本一致,现场老师们的交流和小学培训时相仿,一直伴随着“规则、边界、音乐、团队、尽快参与运动”这样的关键词。“尽快参与运动”对应着SPARK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达到50%以上”,这里的练习一般规定为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的练习。所以在现场,看似轻松的活动,其实运动量和强度很大,参与者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汗流浃背了。在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这种教学设计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

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3-02

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的人才,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方式很多,经过调查统计,大学生认为有效途径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23.2%),心理咨询(18.8%),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8.3%),自助心理调试(14.6%),学生活动(13.3%),心理救助热线或网站(7.4%),心理危机干预(4.6%),其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被认为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1]笔者通过发放268份(收回231份)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自身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课堂教学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课程单一、课时少、班级人数多、内容抽象。大部分院校只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时从16至36课时不等。据我们调查,82.5%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希望增加课时,甚至全学程开设。有62.8%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课上成知识传授课。学生希望教师深入浅出,多讲案例,增加心理测试、求职技能和对将来参加工作有指导的内容等。学生对大班教学反应强烈,认为这影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机会。

(二)教学方式不切合学生需要

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问卷罗列了10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没罗列到的学生可以补充。尽管10种方法中有些教学形式是交融的,但我们建议学生主要从方法的侧重点来考虑。我们用5分制评价,对每种方法的喜欢程度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有68.5%的学生比较不喜欢“整堂课讨论、辩论”,原因是“虽然可以增加同学之间交流,活跃课题气氛,但是人员较多,不利于课堂管理,显得课堂非常吵”。还有54.7%的学生比较不喜欢“部分章节学生讲,教师总结”,理由是“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完全不同,而同学之间可以在课后交流,不需要占用上课的时间。上课就是需要教师带着同学,对同学的思想起着一个引导作用”。比较不受欢迎的还有“讲授法”,“演讲法”,“作业法”。有79.5%的学生非常喜欢“互动式教学,讲课与提问相结合”,因为“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性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影响”。有76.3%的学生非常喜欢“多媒体教学,播放影音课件”,理由是“此方法方便、快捷、高效,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使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等。有67.5%的学生非常或比较喜欢“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原因是“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等。学生还比较喜欢“情境式教学”、 “团体游戏教学”、 “心理测试”。

(三)课程评价一元化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心理健康课的效果,有的甚至采用全校统一内容的试卷,布置作业、课程考核也与一般课程相似。通过考试分数来给出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最终成绩。这使学生只是强记那些仅仅用来考试的知识,认为上不上课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塑造健全人格而学习;为拿学分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学习。因此,卷面统一、整齐划一的检测方法从根本上不符合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初衷,反映不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系列性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列课程,贯穿在三年学业中,主要由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组成。

课程有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学期的选修课《团体心理训练》,第三学期的选修课《职业生涯辅导》,第四、五学期的选修课《心理学与生活》、《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等。如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校必选课,可以合班上,人数不超过90人,人太多不便于教学管理。针对新生的入学适应开展的,有“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恋爱与性”、“常见的心理问题”等专题,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两个课时,共16个课时,4个学分。每个专题都提供相关的网上资源,在信息化、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在课余自主学习,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网络。第二学期的团体心理训练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拓展,学生自愿报名,一个班人数不超过40人,便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团体心理训练被称为团体体验式训练,强调“体验”和“先知后行”,根据团体活动的目标设计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内容报名,有“人际关系训练”、“自信心训练”、“释放压力”、“管理情绪”、“人格魅力提升”、“面试心理准备”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学习、讨论分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增进相互间的人际交往,是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共8次16课时,4个学分。第1次是热身活动,建立小组,签订协议,开展建立相互信任和彼此接纳的活动,第2次至第6次是活动的展开,最后1次是巩固成效、总结。

系列讲座面向全校高职生,根据学生的需要,不定期展开,一学期至少三次,要求每学生一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每学期1个学分。讲座的主题有“心理电影赏析”、“健康的恋爱与性心理的培养”、“女性身心健康”、“儒家文化与心理”、“考试焦虑调节”、“求职心理调试”等。讲座前预先出海报、做宣传,讲座后学生评价反馈。主讲人可以是本校的教师、毕业后的学生及校外专业人士。

(二)教学形式切实性

通过对学生教学需求的总结,我们教师要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减少或不采用不喜欢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学生不喜欢的“作业法”,教学中必须要采用到的,也要变换方式,如采用案例分析、合作作业、自我剖析、心得体会、心理调研等。案例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具有共情性、趣味性、实效性,可以弥补理论教学深奥费解、推论抽象、呆板单调的弱点。心理教育的案例很多,要筛选贴近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实施案例陈述、分析、讨论、总结等完整、规范、有序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的结合。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投入课程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让高职生在“听”、“看”、“思”、“议”、“做”的过程中,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体验自我成长,提高心理素质。[2]

(三)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革考核形式,考察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是教改的指挥棒,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通过课程考核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

高职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以一般的理论考试形式或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和能力是欠妥的。我们正探讨科学地评价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果的模式,既要体现学习评价的一般特点,又要突出其特殊性,即重体验、重全员参与、重过程、重应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评价。我们试图建立短期评定与长期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按其操作模式,在每门课教学结束前,便进行短期评价。在原有期末开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作业、参与活动、日常考勤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其中上述内容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这样将期末考试与平时的课堂考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动态的、全过程的考核,这样的设计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应高职生的学习情况。当课程结束后,甚至在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还要进行追踪评价,也就是长期评价。向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发放问卷,如建立“环境适应性”、“对工作的态度”、“同事关系”、“工作的业绩”等评价指标。综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果,就可较全面地反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职心理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渐渐达成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改革的深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海燕,宁素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导导刊,2010(9):99.

[2] 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时空,2010(10):103.

[3] 郑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351.

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健康状况;教育对策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

通过对我院2005—2010年学生心理普测数据资料(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测试和SPASS统计数据采集)、各类咨询、危机干预情况看,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心理问题逐年攀升

分析发现群体中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呈现逐年上升态势,通过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测试情况看,学生心理问题平均检出率从2005年的11.2%上升到2010年14.6%。

(二)自卑心理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学生

根据UPI调查结果中,我们抽取“缺乏自信心”一项,有九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统计结果高职学生都比本科学生高,其中“总注意周围的人”、“父母期望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选项高职生的选择率高出本科生的1.5倍以上。

(三)焦虑、孤独和困惑心理并存

高考的失利使高职院校学生当中不少人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信心动摇。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使一些不愿交际或自命不凡的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不良现象对校园的冲击下,本来就觉得处于竞争劣势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失去坚定的信仰,产生对社会悲观、失望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情绪低落,忧心忡忡。由于上述这些原因,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自卑、孤独、焦虑、抑郁、困惑等心理现象较之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表现得更加普遍。

(四)人际敏感、抑郁和强迫较为严重

根据我院2005—2010年SCL-90调查结果,并结合有关文献分析综合得出,在10个因子中,比例最大的是人际敏感,约占该因子项目的 59.03%,其次是抑郁与强迫,分别占该因子项目的56.1%和52.6%。说明高职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和强迫三因子项目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严重。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整体性原则,要求各方面协调配合、相互支持,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一)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心理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同学、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如开展团体远足踏青、书法比赛、运动会、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从活动中感触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愉悦,开阔心胸、培养情趣,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培养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不仅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在情绪上做到自我疏导。

(二)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同时,要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或选择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与一般课的教学不同,它属于活动课程,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而是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有趣的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如:采用情景式、讨论式、模拟式、现场咨询式等多种方法,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如人际交往训练、心理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在课程考核环节,多采用案例分析、自我剖析、心得体会、心理调研等方式,通过手抄报、实践活动和讨论答辩等来进行。

(三)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重点的专题教育

首先,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心理轨迹,便于教师更有效掌握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在和谐环境中成长,并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及时治疗,从而提高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微观上防患于未然。

其次,开展全面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解决困扰、注重发展为原则,分层次、分阶段、多途径推进。这不仅可以指导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向心理平衡的方向转化,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神经或精神方面有疾病征兆的学生。

再次,要进行重点的专题教育。根据大学生活各阶段、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讲座的形式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譬如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应放在适应新环境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帮助他们解决专业思想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以及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对于毕业生,主要是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就业心理准备。

(四)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生活已成为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和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得教师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即时心理辅导成为可能;由于网络的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五)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或学生之间的互助教育,它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和群体互相影响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学院应积极支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通过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自助活动,如:在每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办“5·25”心理知识宣传周、优秀心理健康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对抗赛、举办经典系列心理影片展播等,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使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意识深入学生人心,营造大学校园健康活泼向上的心理气氛。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研究”成果公报[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2]胡炳政,刘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特点及教育应对[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3]李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J].商业文化,2009(12).

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护理教学;护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95-02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普及,教师从原来过分关注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转而关注学生的积极体验和积极品质,强调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所应追求的核心价值。这一教育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在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积极心理学对护理教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olog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尔格曼倡导起来的。他强调以人自身某些实际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帮助人们在任何情况下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同时,积极心理学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功能,相信人性中有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人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和康复的功能。

在护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护生经常遇到的学习困难如下:

第一,学习任务繁重,专业知识和技能难掌握。护理专业的理论学习任务较多,专业课程和课时安排密集,需要背诵牢记的知识点和重点较多,护生由于与临床实际结合能力较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很多单靠死记硬背,学习起来感到非常困难。护理专业技能特殊,操作要求严格,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将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综合素质,这对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极大的挑战。很多护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第二,现有医疗技术的局限,对本专业感到失望。现有的医疗技术水平下,很多疾病的病因未明确,治疗效果未能达到痊愈。学生在了解这样的现实后,常常觉得学习方向不明,对护理专业感到失望。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自我的知识否定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产生消极态度。

第三,护士核心能力的高要求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现代护理学普遍认为,护士的核心能力应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人际交流能力、评判思维能力、预见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这一系列综合素质要求,学校素质教育的不规范,专业课教师的严格要求,职业资格考试的压力使学生形成了“学习压力过大自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下降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第四,工作内容及社会评价的引导,在实际护理教学工作中一直只是强调疾病护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培训,对其关怀性、服务性和科学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多被忽视。即使有相关的素质教育,由于教授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师缺少相关的护理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得护生大部分的素质教育理论无法真正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护生低估这类知识的价值,只进行简单学习或轻易遗忘。

这些客观的因素都会使护生出现几个方面的消极状态,这些消极状态会造成部分护生的学习抑郁感、焦虑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1)学习兴趣减退。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理解和大量需要背诵内容使学生高估了学习的困难程度,觉得“这么深奥(难记)的知识,我怎么可能学会(记得住)”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对专业前途的失望。护士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产生了失望,甚至中断学业或转投其他专业。(3)知识面狭窄。长期对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钻研,对素质教育的忽略使学生的能力畸形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很丰富但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事情常有发生,使很多在校学习成绩好的护生感到挫折,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因此,在护理教育中恰当地运用积极心理学,使学生建立积极地自我观念、积极的学习情绪体验、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积极的教学交往,意味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拥有了幸福感。护生不再只是看到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和技能现存的缺陷与不足,更重视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给病人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再只是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压力和困难,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带给自己能力的提高,让护理教学工作在积极的氛围下取得更好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原理

对护理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主题:第一,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第三,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通过三个途径:快乐、参与和有意义来引导人们通向幸福和快乐。这些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对护理教学工作带来了以下启示:(1)关注护生情绪,教会护生体验积极情绪。(2)引导护生寻找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并把这些个人优势、天分和潜能运用到护理实践中去。(3)为护生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护生在其中发挥自身优势,认识专业价值。

积极心理学在

护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配合专业课程安排适当的临床实践 按进程学习理论知识和实习操作。减少操作练习时间,把相应的练习时间安排到医院里进行相关内容的见习实践。然后安排课余时间以自愿形式进行操作练习。安排学生定时深入社区,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并轮流安排学生在学校设立的社区服务站值班,接待各类社区健康咨询的人。每次实践回来写实践报告,列举本次见习中自己亲自进行的各种专业技能操作或卫生宣教的内容,并写出心得体会,总结效果。让护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病人身上体会护理技能的实施。帮助学生实现“课本应用”、“模型真人”的转变,享受专业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素质课程的教授内容要注意围绕专业实际情况进行 比如,在心理学方面,应着重对有关各年龄段的病人心理、用药心理、心理护理、支持疗法等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知识进行详细讲述。在医院见习期间,除进行专业技术操作见习以外,还要求进行与病人的沟通、健康教育等练习。要求学生把在见习和宣教咨询中的心得体会和遇到的实际问题记录下来,并定时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进行相关的讨论,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引导护生寻找自身人格中的优秀品质

在护理实践中发现护生自身优秀品质 在阅读护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报告或做经验交流时,要注意在他们记录或描述的细节上给予积极的评价,比如:“你能这样做真是太棒了!病人一定在心里夸奖你了。”“这样做的效果好像很不错哦,希望以后也能坚持。”“真的吗?老师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啊,能详细跟老师描述一下吗?”让学生在细节中找到自己在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天分和潜能,增强其职业自信心及学习积极性。

将优秀品质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已经明确自身优秀品质的护生,我们就应鼓励他们把这些品质运用到护理工作中去,在“实践总结实践再总结”的循环当中逐步形成有自己个人风格的工作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这一终身受益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三)保持积极的情绪体验

体验积极情绪,调控消极情绪 在素质课堂上教会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把各种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把引发诸如“后悔”、“糟糕”、“伤心”、“遗憾”的事情写在白纸上放进一个盒子里密封起来,并在盒子外边写上自己最美好的经历,最幸福的感受等,并和同学共同分享。这样可以有效缓解消极情绪,唤醒积极情绪。

遇到挫折时,寻找挫折的积极意义 有护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1)我今天一大早就去到见习科室,可是那里的护士好忙哦,都没有人理我,我只能呆呆地站在走廊那里,站了20分钟!才有护士来问我来干什么?看来临床的护士都不怎么乐意见到我们。(2)我今天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什么都不能做,就只是跟着护士老师的屁股后面走来走去,唯一做过的一件事就是老师叫我去丢垃圾,我感觉我去见习就是去给医院当清洁工。(3)今天有个病人问我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跟他说我不知道,结果病人说:“什么都不知道,你当什么护士!”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一个合格的护士了!

针对这些护生在实践中常见的挫折,我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和护生一起共同去探讨其积极的意义,并把这些积极的意义列举出来,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共同寻找解决这些挫折的有效方法。

(四)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影响病人

这是使用积极心理学进行护理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单指护生在学习中自己能拥有积极的心理,并且能把这种积极的心理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传递、感染病人。使每一个病人都能拥有积极心理的力量,用积极的能量去面对疾病,建立属于自己的高质量人生。

总之,护理专业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技能操作的强实践性,故护理教学工作存在其独特的困难和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如何在护理教学工作中发现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生的优势、天分和潜能,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培养护生的积极心理,为临床护理工作输送专业知识技能优秀,身心健康的准护士是护理教学工作的目标,也是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

[2]陈文,吴秋莲.护理本科教育中的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0,15(8):502.

[3](美)马丁·塞尔格曼.真正的幸福[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3.

健康教育课程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作为一项刚刚起步的工作,肯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一)专职教师缺乏,严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当前,各个市级学校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但心理辅导员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背景千差万别,辅导队伍中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业人员少,跨专业人员多。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已经成为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严重缺乏,大部分都是由政治课教师或班主任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许多重合的地方,但毕竟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们从属于两个学科门类,笼而统之地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因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需要纳入一些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开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样才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心理咨询场所简陋,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咨询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相对而言还相当简单,缺少基础的设施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工具、场所。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大多数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下设在“德育处”或“政教处”,但实际也就是一间房子和几张沙发、凳子。心理咨询机构设施简陋,布置缺少主题,最关键的是没有专门值班教师,部分有值班教师的也是安排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值班,而他们的大多时间又忙于上课和管理班级,所以心理咨询室大多时间都是关闭状态。此外,中小学教学任务和学业任务以考试或升学为主要导向,因而更多的教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很多中小学校尽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机构,但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三)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较为具体和实际的工作,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可以见到许多的原始资料,比如,学生填写的SCL-90测验量表、行为测试的量表以及很多活动的照片、手工制作、心得体会等。但这些工作之后的经验总结很少,没有对前面工作的总结就很难有后面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在这个方面高校要帮助中小学多总结经验教训,以期促进后期的工作开展。

二、高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进展

(一)建立健全制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按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的精神以及甘肃省心理学会下发的相关文件,甘肃省各个市级中小学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中,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与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多次取得沟通和联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等具体内容的确定中,高校的多名专家教授对此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规划的制定更加规范、科学和可行。同时,各中小学纷纷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成立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案,制定每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管理全校学生心理档案,指导各年级、班级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负责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收集教育论文、经验总结和优秀个案等资料;安排“知心屋”的值日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撰写每学期的工作总结。严密的机制和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通过培训,提高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中小学教师从事的是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大多数教师都是毕业于师范院校,在师范教育中,都接触和学习了心理学知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培训,对班主任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讲座和继续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努力避免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互相作为实践基地,使得中小学心理辅导的方法多样化

心理辅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团体辅导,也可以是个体辅导。在校校联合的过程中,中小学给高校提供了实践的场所,使得多种心理辅导方式都得到了实践。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给中小学的学生定期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是合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根据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结合学校学生在某一个时期或阶段存在的具体问题,高校可以组织这些方面的专家、教师专门去中小学做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在体验中获得成长的经验。在中小学的心理健康工作中有一项具体的工作是“成长快乐营”,这项工作主要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在合作中,高校自然成为了中小学生体验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高校的实验室、标本室、心理咨询中心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探究生命的兴趣和对高等院校的向往,这些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和内心世界,也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的动机。

(四)完善了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