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联系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在我校基本做到了常态化,部分教师基本掌握了四个课型的教学流程,在主题内容选择上尝试过与语文学科整合,与德育活动整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根据《宁城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整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和《宁城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整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以研究性学习为统领,以与语文学科相整合为先导,将“中国传统节日”设置为课程主题,通过美文、古诗词等国学文化表达出来。以点带面,拓展到各个学科,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具有开放、实践、综合、自主和研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发展个性诸方面得到提高。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1、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综合能力。
2、引导教师理解课程理念,掌握教学流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任教学科整合的方法。
3、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形成模式和策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年级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并能提出2---3个感兴趣的问题。
2、培养学生能从问题中筛选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3、培养学生能把问题归纳成主题的能力。
4、学会填写活动计划表。
5、学会小组合作的方法。
6、知道搜集信息的途径:访问、上网、查找书籍等。
7、能明确被采访对象,掌握访问的技能,会制定访问提纲。
8、初步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针对信息能简单地进行筛选。
9、培养学生掌握上网获取信息的技能。
10、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11、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成果。
12、培养学生倾听、质疑能力。
13、能总结活动过程中的得与失。
四年级
1、知道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
2、学会从时间序列上安排研究活动的基本阶段内容。
3、能够搜集一定的文献资料,从中得出自己的基本结论。
4、初步掌握保存资料的方法。
5、学会信息的手段和方法:编制简报、手抄报等。
6、能用恰当的方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7、能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行反思。
8、加强学生汇报交流能力的培养。
9、在完成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完善三年级能力目标。
五年级目标
1、理解问题解决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自己制定活动方案。
3、根据自身优势,学习组建团队参加活动。
4、能合理地确定调查对象,了解调查问卷的基本要素。
5、对调查所获取的信息能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整理、统计。
6、培养学生用DV片、幻灯片等信息。
7、会撰写倡议书、社会宣传提纲。
8、对整个活动过程能进行全面的总结与思考。
9、在完成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完善四年级能力目标。
六年级目标
1、能够从时间、地点、人员分工、具体活动任务等方面设计研究活动程序。
2、利用各种途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综合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信息。
3、基本能用调查报告、观察报告、小实验报告进行交流。
4、在总结与交流时,会引用资料区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5、具备总结交流的艺术技巧。
6、在完成主题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完善3—5年级能力目标。
四、主题目标
1、基本了解通用主题“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故事、民间习俗、文学记述(诗词作品不少于5首)、传承发展。
2、搜集、整理、理解、熟记、默写课外古诗每个主题不少于10首,并能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
3、能对中国汉字演变、成语故事产生兴趣,并爱上中国的国学文化。
4、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清醒的认识给人类带来的方便和危害,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趋利避害。
五、课程内容
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通用主题
个性主题
通用主题
个性主题
三年级
走进教师节
走进李白的(山水)诗
走进元宵节
走进王昌龄的(边塞)诗
四年级
走进重阳节
走进杜甫的(抒情)诗
走进清明节
走进刘禹锡的(励志)诗
五年级
走进中秋节
走进王维的(田园)诗
走进端午节
走进贺知章的(咏物)诗
六年级
走进春节
走进孟浩然的(山水)诗
走进儿童节
走进白居易的(边塞诗)诗
六、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1、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学校设置的主题,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缩小主题范围,确定与语文学科关联、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并进行教学设计,特别是引课时的情境设计,能引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课程实施
第一步:主题生成与活动策划
(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生成子主题,由子主题生成活动主题。
(2)指导学生填写(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等。
第二步: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落实活动计划或活动方案。
3、总结展示
第一步:材料整理,策划展示,形成报告。
(1)对调查结果或搜集的内容进行整理、统计;
(2)策划、准备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3)撰写活动体会(逐渐上升为报告);
第二步:交流展示,活动评价。
七、课程评价
1、评价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监督管理落实情况。
2、评价教师主题活动案例、论文等。
3、评价学生小组研究计划、报告等。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
1、领导小组
组长:照日格图
副组长:方国梅
成员:张秀珍于素艳温福德
2、指导小组
组长:方国梅
副组长:张秀珍
成员:全体综合实践课教师
3、指导顾问:于 萍
(二)5月12日前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三至六年级上下学期各两个,学校会同年级组共同确立,将“中国传统节日”确定为通用主题,根据学校实际再确定8个个性主题,主题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与国学文化相结合。
(三)5月12日前根据指导中心实施方案,制定苏木皋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四)5月下旬召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整合”教学改革启动会议,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施教师参加,学习两级方案,培训教学流程,并启动第一个主题“走进端午节”活动开展。
(五)本学期内研究制定苏木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办法,教师、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以评促研,以评促改。
(六)以语文学科为先导,促使“实施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并在本校发挥引领作用。逐渐由语文学科扩展到其它学科,由实施教师普及到所有学科教师。力争用一年(现在至2018年5月)的时间出典型教师,形成具备全县推广的经验。
关键词:教学难点;实物演示;学科资源;肢体语言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既有充实的技术内容,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非技术类”的教学难点,如对概念和技术背后思想方法的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往往会将教学内容隐藏在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时学生不仅要掌握学科技能,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这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在教学中巧妙地借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可以有效地突破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难点。
一、借助实物展示,突破概念和原理类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课不是培养“电脑操作员”,学生在学习相应技术的同时还必须理解技术背后的思想与方法。“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理解技术,并合理地运用到学习中。由于小学生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实物演示能有效地突破这一类教学难点。下面展示几个例子。
例1:在教学POWERPOINT与WORD的“模板”时,学生很容易操作成功。但是他们对于什么是模板、模板的作用是什么却了解不多。这时若出示年糕、饺子等食品的制作模型板,学生的认知便能产生迁移,会对OFFICE程序模板产生感性认识,也能为将来其他程序模板的学习,甚至是编程中模板的学习打下基础。
例2:学生初学动画的制作时会感觉很困难,这时一定要让他理解动画产生的原理,但枯燥的理论学习不适合小学生,如果能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小技巧,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好很多。如引入一本便签纸小动画,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逐帧动画的原理。他们会感受到动画的神奇,也会发现动画制作其实很简单。
以实物突破信息技术教学难点的方法不胜枚举,灵活地运用各种工具,可以使学生的认知从生活实践中迁移至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效解决概念和原理类的教学难点。
二、借助语文学科资源,突破排版与审美类教学难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绘画与作文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经常涉及排版的问题,由于一般信息技术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排版的美观、合理与否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直觉。即使教师审美水平较高,也不适宜直接灌输。因此排版与审美就成为了教学难点。由于小学语文学科的内容较为丰富(文章内容包罗万象、版面设计图文并茂),也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学科,因此笔者经常借助语文学科资源解决此类难点。
例1:“图文并茂赞西湖”这一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WORD中插入图片,并通过设置合适的图片环绕方式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给图片设置的环绕方式就成为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笔者通过展示几张图文混排的范例,请学生观察并说出每种布局的优点,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将习得的知识顺利迁移到自己的作品中。
例2:三年级上册第13课“丰富的图库”,这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用背景、角色等工具创作一幅主题鲜明的作品。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随意选择背景、胡乱堆砌角色的现象。这时如果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语文课文,请学生为课文创作一幅插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笔者选择的课文大多是趣味性强、角色内容丰富的篇章,如《玩具柜台前的小孩》《精彩的马戏》《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丑小鸭》《找春天》等。这样,学生的创作目的明确,他们会自己考虑细节的合理性与逻辑性,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三、借助肢体语言,突破抽象数值知识类教学难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碰到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值知识,这些知识虽不是本学科的教学重点,但是学生若无法理解便会成为学习的难点影响本学科教学内容的落实。根据多年的尝试,笔者发现借助肢体语言可以形象地突破此类难点。
例1:在教学画图软件中图像的旋转与翻转时,教师请学生拿出一支笔或者其他东西,在桌面上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旋转与翻转,这样翻转与旋转的区别,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关键词: “小学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及其应用的研究” 拓展型课程 实施策略 效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学校文化、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是主旋律下的三大课题,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每一位校长都必须思考:这三大课题的根基在哪里?完成三大课题的主渠道在哪里?切入点在哪里?
我们认为,这三大课题的根基在教育观念的更新,主渠道在课堂,切入点在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2008年,适逢东莞市普教系统“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招标,我校的“小学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及其应用的研究”顺利中标(课题立项编号:S115KTZB-02)。课题研究的周期为2年(2008年12月-2010年12月)。课题的立意是,以生态学的视角看教育,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学校课程整合为拓展型课程,力求通过拓展型课程建设,构建自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凸显我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校文化。该课题中期总结如下。
一、拓展型课程的内涵
(一)定义、指导思想与目标。
我校的拓展型课程是由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整合而来的学校特色课程。
拓展型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拥有一手钢笔好字,一些文雅气质,一种探究习惯,一门兴趣爱好,一项健身技能,从而使学生生活更有品位、生命更有价值。
因此,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学校层面强调科学性,着眼于整体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不仅仅是打造某方面的亮点;教师层面强调可行性,着眼于常态下便于大多数教师日常操作,不仅仅是追求教师做课题研究或活动;学生层面强调全面性,着眼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仅仅是争取部分学生获得奖牌。
(二)由来、对象与课程资源。
1.一手钢笔好字。“天天练”写字由语文及美术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天天练楷书基本笔画》《天天练楷书偏旁部首》《天天练楷书间架结构》《天天练楷书书法作品》。
2.一些文雅气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主要由语文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含英咀华》。
3.一种探究习惯。“做上学”由科学和数学学科拓展而来,四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课程资源《做上学》。
4.一门兴趣爱好。“兴趣与个性”主要由音乐、美术学科拓展而来,二、三年级以普及层次为主,全体学生参加,目前设乐器、纸工两个选项,课程资源《折纸・葫芦丝》;四、五、六年级以提高层次为主,部分学生参加,分为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四个系列,目前设航模、动画、古筝、舞蹈、陶艺、版画、足球、篮球等二十多个选项。
5.一项健身技能。“阳光体育”由体育学科拓展而来,一至六年级开设,全体学生参加,目前以跳绳、毽球等运动技能为主。
(三)课时与进度安排。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课程计划表
对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我校《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说明: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文件规定,4-6年级周课时量为30课时,表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意思是:上学期音乐周课时量为2课时,美术周课时量为1课时;下学期音乐周课时量为1课时,美术周课时量为2课时,此为我校在遵行国家课程设置规定后进行的调整,一周总课时量不变)。
例如,“做上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省编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为主,补充了数学学科拓展而来的“七巧板”、科学学科拓展而来的“小实验”,教学进度安排到年级及周次,评价也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二、拓展型课程的依据和基础
(一)政策依据。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6条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二部分《课程设置的原则》第3条指出:“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第四部分《义务教育设置的有关说明》第4条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二)实践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及学校课程的提出,给一线校长和教师提供了自主创新的空间,也出了一道难题。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规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中,拓展型课程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小学阶段课时安排方案(每节课按35分钟计)
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应做到门类完备、活动(科目)品种丰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较强的选择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北京东城区回民小学自2006年以来,构建了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
北京东城区回民小学(2008年)校本课程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提出按“最佳发展期”设课的理念,进行“两个重心移位”的课程调整,积极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其中涉及语文、外语、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也涉及活动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正因为进行了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校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自成体系、自具特色的实践探索,为我校拓展型课程“五个一”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
三、拓展型课程的实施策略与效果
(一)实施策略例举。
1.整体构建,分项突破。
2006年秋季,“天天练”写字课程全面实施,教材、评价落实到位;
2007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提高层次选项及开班取得突破;
2007年秋季,“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评价方法取得突破;
2008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普及层次选项及试点取得突破;
2008年秋季,“做上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使用取得了突破;
2009年春季,“兴趣与个性”课程资源的整合、师资培训取得突破;
2009年秋季,“阳光体育”课程花毽项目取得突破;
2010年春季,编辑《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
……
2.从“我”做起,整体联动。
“我”是什么?“我”是教师,“我”是学科……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强调从教师自己做起,从学科本身做起。
例如“天天练”写字课程,从“教师”做起,先抓教师的板书与作业批改,后抓学生;从“语文”做起,先抓语文学科写字教学,后抓天天练写字课堂;从“作业”做起,先抓作业书写评优,后抓写字考级;从“描红”做起,先摹后临;从“姿势”做起,先规范写字姿势,后培养写字技能;从“写字”做起,先认真写字,后学习书法艺术。
例如“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是本;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理解记忆是本;集中诵读与分散诵读相结合,集中诵读是本;朗读与嗟叹之、咏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相结合,朗读是本。
3.课程推进,师训同步。
教师拓展型课程校本培训一览表
教师拓展型课程校本培训人均累计197课时。
4.注重过程,评价激励。
拓展型课程本身不新颖也不特别,这“五个一”可以说是小学教育的应有之意。拓展型课程在我校是课程,不是活动,更不是运动;每一项拓展型课程的目标、内容、进度、资源与评价,《拓展型课程教学指南》都有明确的指引。如阳光体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一项常用健身技能,不是一句口号,它真正落实在课程实施过程之中。
拓展型课程的评价是等级达标、学生学习拓展型课程的评价和学习基础型课程的评价,一同纳入《学生素质报告单》。
以“天天练”写字课程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为例来说明。
我们根据《中国硬笔书法考级大纲》,将师生的写字水平等级划分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细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如“七级甲等、七级乙等、七级丙等”共二十一级。诗文诵读等级则设有童生、秀才、举人、探花、榜眼、状元、大学士等十二个等级。
与基础型课程评价有所不同的是,等级达标更主要的是一种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型课程教学活动。
5.注重探究,多方呼应。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使之常态且有效是我校拓展型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的做法如下。
拓展型课程做上学的实施目标直接指向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即以自主探究为核心、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发展为目的、过程评价为尺度。
另外几项拓展型课程的实施,倡导适时开展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生成性、实践性主题探究活动,可量化的指标是:各项拓展型课程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每个学年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探究活动。
各项拓展型课程近期开展的主题探究活动选录如下: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摇月是故乡明?摇四年级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课程?摇品读陆游?摇六年级
“天天练”写字课程?摇永字八法探秘?摇四年级
“天天练”写字课程?摇走近王羲之?摇五年级
阳光体育课程?摇毽球的来龙去脉?摇三年级
阳光体育课程?摇当文武秀遇上NOBODY?摇五年级
兴趣与个性课程?摇葫芦丝趣谈?摇三年级
……
(二)实施效果例举。
1.从数据统计看效果。
如天天练写字课程:
2008-200年度天天练写字课程写字考级达标一览表
2006-200年度,在拓展型课程方面师、生收获颇丰。其中教师获国家级奖项40多项,省、市级奖项30多项;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近20篇。学生获国家级奖项40多项,省、市级奖项100多项;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小论文30多篇。
2.从信息反馈看效果。
《硬笔书法》报主编严海南:“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写字课程定位准,起点高,好得无话可说。”
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文铸:“松山湖中心小学蛰伏三年,用三年时间构架经营拓展型课程,把它做成今天这种效果,真是一个奇迹!”
东莞市教育局杨晓棠局长:“松山湖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小学科教学,提出了拓展型课程‘五个一’,这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最好体现。如果更多的学校都能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小学教育就一定能办好。”
“国家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考察了该校的航模、陶艺、器乐、经典诵读等拓展型课程后,对该校的拓展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她得知该小学在全校持续开展天天练字14分钟,师生共同练字考级等做法时,更是点头表示赞同:现在很多孩子经常用电脑,不会写字或写不好字,坚持天天练字很好。”(摘自人民网)
三(2)班范婧的家长:“我们把孩子转来读书,不怕接送的麻烦,是因为学校真正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孩子在这里学习‘五个一’,很快乐。”
广大家长的赞同,是我们信心和力量的源泉。家长的口碑,是我们最看重的奖杯。
四、几点思考
多年前,两个学生给吴江市市长写信,信中说:“老师只看得起学习好的学生,成绩一般的都看不上,评先、评三好只会给他们,我们不喜欢这样的老师。”市长收到信后挺重视,不仅回信,还要求校长了解情况。
实小在当地的教学质量高,声誉也好,学生反映的情况让校长和老师们实在意想不到。
带着疑惑,姚虎雄到学生中调查,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才发现,学生信中所述现象在部分教师身上确实存在,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喜欢到“一俊遮百丑”的程度。
喜欢优秀学生,这似乎是人之常情,但作为教育者,“那种唯分数的观念,既看不到分数背后的人,更看不到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姚虎雄反思道。
借此机会,实小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这场讨论拉开了实小改革的“大幕”。
把考试权交回到教师手中
大讨论中,老师们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追溯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他们发现,许多行为都充满了“成人立场”。
比如,对待工作非常认真,但教育过程中控制欲太强,工作方法专制,一统到底。
再比如,很多老师习惯用分数去评价一切,却“没有考虑到比分数更重要的是什么,孩子未来发展需要的是什么”。
教育要用“儿童立场”替代“成人立场”,势必要将老师们的目光从当下引向将来,“要生动、大气起来,要遵循规律,要看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姚虎雄认识到。
这种新的发展哲学与用分数评价一切的立场完全对立。
那么,在孩子发展过程中究竟什么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呢?姚虎雄问自己。
追问中,“素养”的概念在他心中慢慢酝酿着。“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孩子未来发展丰厚素养,这些所期待的素养是具有发展力的素养,不是核心的,就是关键的,它们要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服务。”
经过教育思想大讨论,老师们的观念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在认识层面,大家都开始认同校长所提出的新的发展哲学。
但,临到考试,一切又被打回原形。
恰逢期末考试,不断有老师来催姚虎雄,“校长,要不到教研室了解了解信息,我们要和人家比的,弄不好我们堂堂实验小学考不过人家怎么办?”
老师们口中所说的了解信息,不外乎是考试前让市教研室出一张模拟试卷,透露透露出题的方向。
考前的空气格外紧张,提前一个月老师就开始拼命出题,学生拼命做题。“这不是为孩子成长努力,而是在为分数拼命,所有的人都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就真的没办法了吗?”
姚虎雄决心和这个积习掰掰手腕。
突破点放在哪里?“我看到一个‘铁三角理论’,觉得非常有道理。教育方向、方针都正确,课程标准也定了,还有一个就是怎么评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形成不了‘铁三角’。”
实小开始把眼光锁定在评价上。
最初,姚虎雄的想法是要将教师解放出来,实现自明白断,就必须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教学功能。后来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管建刚提醒他,这个想法离老师的实际还有点距离,不妨就在试卷上先做文章,干脆就聚焦一点,一个老师出一张试卷。
这就是“一师一卷”的诞生。
“一师一卷”说到底是将教学评价的权力交回到教师手里。权力的转交,往往意味着与原来秩序的抵牾。
此后不久,姚虎雄参加了一个市级教学质量监控研讨会。
与会的校长、教研员们都围绕着如何让考试更公正、试卷更严密谈得不亦乐乎,姚虎雄一言不发。后来局领导点名要他谈,他事先声明,“我谈的内容,大家可能有点接受不了”。
听到这话,参会者都有点蒙,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他接着说,“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太可怜了。很多老师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在糊里糊涂地教学,从来没做过清醒的人,为什么?他教得怎样不是他说了算,而是‘上面’的试卷决定,凭一张试卷就能判断他教学成绩优劣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始终看着‘上面’的试卷,看着试卷上的分数,没有自省的机会,最后到无所谓,所以从来不会主动反思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
“这样的老师是一个可怜的糊涂人,无法实现职业的自觉,也无法享受教育的快乐。而当下我们的考试做着更严厉的事情,让可怜者雪上加霜。”
一番激烈的言论之后,姚虎雄郑重地提出,从这个学期开始,实验小学要把考试卷抓在自己手里!
话音未落,教研员脸上挂不住了,要知道,教研员和教研室的权威可是通过考试树立起来的。
姚虎雄也明白自己的话很“冲”,肯定会得罪人,但这却是他经过反反复复痛苦思考后的决定,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突破评价权的问题,“什么生动大气教育,什么儿童立场,都无法实现。”
这“炮”一放,四座震惊。这也意味着,实小的改革没有回头路可走了。此时的姚虎雄内心里爆发出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按教育的规律走下去!
“部分释放”与“决不摇摆”
改革伊始,如何让老师和家长都能顺利接受“一师一卷”,成了姚虎雄的“心病”。
期末不统考,每班试卷都不一样,期末试卷自己批,班与班之间无法“比分数”,这些规定的出台,或许会引起轩然大波。
改革不能蛮干,而要讲究时机和策略。为了让波动小一些,姚虎雄选择了“部分释放”的策略。
过去,每逢期末,统考科目达到18个。现在,教导处只是抽查其中3个学科,比如抽到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五年级英语,那么,其他年级的学科,就由老师自己出卷,自己组织期末考试。
2010年期末,姚虎雄向老师们宣布,除了抽测的,其他老师都采取“一师一卷”,教师根据教材和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独立命题,出好试卷。
甫一宣布,老师们的反应天壤之别。抽中的老师,神色凝重;没抽中的老师,谈笑风生,一脸幸福。有老师说:“期末不统考,不用每天默生字、默课文,我的颈椎解放了。”
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觉得,“自己班级自己考,我心中有数了”。年轻的老师却有几分担忧,因为无从下手。
没有抽考的科目,教研组必须组织“研卷”。办公室像每个期末考试前一样忙碌,但这次“忙”的意味悄悄发生着改变。
“研卷”中问题多多。
有的出现了一张试卷反复“出同一道菜”的问题;有的题目很窄,不够开放;还有的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每次“研卷”,都要持续3个小时以上,大家有说不完的话,有讨论不完的话题……
“部分释放”的策略让老师们慢慢接受,家长的反应似乎也不大。
而当“一师一卷”推向全校时,“摇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首先迎接挑战的是教务处。因为教务处不能以任何名义组织统一考试了,教务人员有自己的担忧。
有人说,学校不统考,家长担忧,学校不统考,孩子的学习质量怎么了解?一个班级的教学质量是好是坏,怎么区分?
有的说,老师们也在担忧,不统一制卷、考试,没有了对比,不知道教得好不好,万一自己落后了,怎么对得起孩子?
行政人员也有自己的担忧:
老师自己制卷考学生,没有考试压力,教学马马虎虎怎么办?试卷是老师自己出,会不会提前泄题呢?新教师制卷能力弱,也要自己出题吗?
还有的老师试探地问姚虎雄,校长,你看要不要适当地组织一点统一考试?比如平时的单元卷,能不能安排一两次统一考试,期末再采取“一师一卷”?这样,既开展了“一师一卷”,又实现了质量监控。
这个观点几乎是所有人心中的想法。
好事难做,姚虎雄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好做的话,早就有人在做了”,他说,“有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摇摆,是在摇摆中迷失方向。”
他向老师们申明了自己的立场:
第一,平时统考,期末“一师一卷”,换汤不换药的花招,我们不干。
第二,只要是“统考”,教师、学生的学习重心就会集中到应考上。“一师一卷”打破“为应试而教”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也就成了空话。
在姚虎雄看来,对改革方向的坚持,没有摇摆的机会,也没有商量的余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平时统考不行,那么能否“一组一卷”?
“一师一卷”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老师们反映,每个单元都要“一师一卷”,工作量很大,于是有人提出,能否一个教研组出一张卷子,教研组内老师用同一张试卷?
这个看似合理的想法,又遭到姚虎雄的反对。
不是他不理解老师的想法,也不是他不体谅老师们的辛苦,而是他深知,原则问题,一旦松开,就会回到老路。
他给老师们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年做,每张试卷都自己出,根据自己班级情况出,的确很累。但是,一个轮回下来,你就会对教材、考试有全新认识,第二轮再做,心里就有数了,轻松了,心中有数就是你能力、本领长了,认识变了”。
老师们半信半疑,但这一关硬生生地被顶了下来。当然,这不过是万里的第一步。
“逼”出来的“学科关键素养”
考试权的移交是有风险的,如果使用不好考试权,如果不能引导出整个学校生活的变化,那么,“一师一卷”还是跳不出传统考试的窠臼,更谈不上实质性变化。
实小的“一师一卷”有三条重要原则。
第一条,颠倒教学与制卷的关系。
过去,教学在前考试在后,而“一师一卷”后,老师在学期初就要进行教材解读,将本学期考查内容罗列出来,初步制定期末考试卷,然后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不断修订考查内容。
第二条,先明理再制卷。出卷入要清楚每道题背后要考查的能力点,要能说出考查的目标与价值所在。仅制卷意图这一项,姚虎雄认为,老师至少要辛苦三年。
第三条,语文、数学、英语的试卷中要有“师本化”教学内容。所谓“师本化”,是实小自己创造的“术语”,即这一内容是“我”独有的,是不能或不太可能拿到其他班去考查的内容。这,当然是更高的要求。
这些原则,要“逼”出教师的自主发展。
不要小看“制卷”,一张优秀试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理”字。只有道理通达,才能做一个清醒的教师。
制卷从“明理”开始,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
大多数老师制卷,开始都只能是模拟形式,并不清楚背后要表达的内容。但如果只停留在模拟形式阶段,永远只能在地上匍匐。这并非“一师一卷”的本义。
“逼”更多的时候要靠引领。为了让老师“明理”,姚虎雄把学校最强的学科专家配到了试点老师的身边,同老师们一起“研卷”。
作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管建刚还记得自己曾经磨破嘴皮的一句话:背后到底有什么?这句话把一个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逼”得没有台阶下,反复嘟囔着,“背后是什么我怎么知道,以往都是这么考的。这道题每年都考,我也拿过来考,难道也错啦?”
但是,风雨之后见彩虹,几年过后,还是这名老教师,高兴地对管建刚说,“哎呀,我教了这几十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清醒”。
行动的路径往往出现在问题解决中,“一师一卷”也一样。
语文学科的“研卷”首先发现了大问题。
有一次,试卷制好后拿出来一比较,很多题型都是雷同的,因为大家都不自觉地往题型上“套”。比如,关联词、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把句子改成比喻句和拟人句,这样的题型比比皆是。同时,试题都出得很“模糊”,四、五、六年级的试卷题型相似,阅读短文的题目随便拿到哪个年级,似乎都可用。
这些问题,不出试卷不知道,出了试卷就迷惘:为何语文教学会这样累,因为不仅题型繁复,学生要掌握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一望无尽”,更别说各年段的具体要求,所以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
怎样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全校的教研力量都坐在了一起,再次捧起教材,研读课程标准。经过研究,他们发现,语文试卷如果围绕朗读、写字、阅读、作文四大板块来出题,题型会大大简化,枝枝蔓蔓的枯燥训练也被砍去许多。
题型是简化了,但这样做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围绕板块制卷和教学,知识倒是模块化了,可具体到年段,这些知识和能力考查到什么“程度”,老师放眼望去,仍然是“模模糊糊一大片”。这个背景下,简化后的制卷与教学,老师们总担心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一师一卷”就依旧是在“为题而教”“为考而教”的“泥潭”中徘徊。
如何从困境中跳出来,考验着校长的专业领导力。
关于这个问题,姚虎雄的思考是釜底抽薪式的。他认为,重新追问考试的意义指向是最为重大的“理”,它比题型简化、知识简化、模块简化更能“删繁就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能否把老师和孩子们真正从“一望无尽”的知识“泥潭”中解放出来。
在他看来,如果考试和制卷的目的仅仅指向的是考查知识,那么永远只能在细枝末节的简化上做文章,这样的结果是,再完善的知识体系,也是“原地打转”。
要让知识考查真正过渡到能力考查进而过渡到自明自断,让考试的性质发生改变,考试的指向必须有“脱胎换骨”的升华。
关于“素养”发展的思考积淀给了他启发,“如果‘一师一卷’背景下的制卷和教学指向的是孩子终身的素养发展,并且是关键素养的发展,那么围绕着关键素养,学科知识就有了‘魂’;如果这些学科关键素养串起来,就滋养着人一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想到这些,姚虎雄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学生在学习每个学科时,都有关键期和关键素养,指向关键素养体系的评价体系中,许多知识就是无用的知识,可以大大简化,而有些知识和能力则成为关键知识和关键能力。”
“比如一道阅读题,设计题目时,老师让学生也写出自己喜欢的广告语,一起写一写,这个阅读题有用吗?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不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是对基础知识的翻版,没有指向素养与能力。”
如此一来,明确了指向的“一师一卷”,最终升华成为“素养”而考,为“素养”而教。
当然,对于一所小学的本土创造而言,更大的挑战来自于对‘关键素养”的内容研究。因为,走到这个阶段的“一师一卷”,提炼学科关键素养成为了坚定的方向。
2012年暑假,实小的语文团队率先行动,成立了“关键素养研发小组”。临近9月开学,经过征求外聘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了凝聚实小教师实践智慧的《语文学科关键素养指导手册》。
按照计划,以语文学科为例,每个学期都要求提炼出一两个“关键素养”,内容不多,却扎实到位。
“比如阅读理解,我们总结了五个关键素养:概括能力、联系上下文能力、读懂言外之意能力、找准关键句能力和联系生活感受能力。那么,四年时间就做这五项,这样反倒可以腾出读书、朗读、练字、写作的空间。”管建刚介绍。
“学科关键素养培养好了,学生的素养体系才具有长远的发展力;关键素养抓住了,才能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才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姚虎雄说。
这样,“考试”才真正打败了考试。
“一师一卷”撬动了什么?
有教育专家评价“一师一卷”是实小改革的“支点”。那么这个“支点”到底撬动了什么?
首先,它聚焦到与教师切身相关的考试权上,通过考试方式的转变影响了教师的行走方式。先明理再制卷,先制卷再教学,让教师站到了学科教学的制高点。
它同时也改变着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过去对一个教师的评价是能够把课教好,能够写好几篇文章,这就是优秀。姚虎雄觉得远远不够,他们呼唤着教师的教学个性,呼唤教师发展出自己的课程。
“一师一卷”要求教师努力体现“师本化”内容,这给了教师发展“师本课程”的空间,将教师从狭隘的课堂领域带向了宽广的课程领域。
“一师一卷”还刷新着师生对教育的幸福感受。它把教师从统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老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放在了课程研究上,放在了对孩子的学习研究上,总之放在了教书育人上”。姚虎雄说。
“我们发现师生关系这几年有明显改善,教师、学生考试前愁眉苦脸的样子不见了。”
最为重要的是,“一师一卷”指向了人的素养发展。
“关键素养”的明晰,不仅让考试改革发生了质的改变,同时也让学校教育思想得到升华。
对“素养”的追问,姚虎雄没有停止。
“什么是素养?其实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替代,就是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未来发展。”
那么,思维方式由什么构成?姚虎雄认为,学科关键素养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素养会是一张白纸,所以,学科关键素养是主色调。
除此之外,习得这些关键素养的学习方式也很重要,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自主探究,是最能体现孩子学习规律的一种方式。因此,“除了学科关键素养外,我们非常强调好的学习方式,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慢慢影响着思维方式。后来,我们想这些还不够,创新思维方式不道德也不行,于是我们又提出这种思维方式也要有好的生活习惯来熏陶它,用道德的生活习惯来让创新思维方式有道德性,利他、利人、利社会”。
姚虎雄所理解的素养,就是这种道德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在他看来,让孩子过一种有道德性、创新的学校生活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在为孩子未来发展丰厚素养。
有了“素养”的思想,原来大家担心的质量监测问题也迎刃而解。考试不再是唯一的质量监测手段,每个学期,实小都做一个“学科关键素养专项监测”。每次监测,首先都建立起一个符合“关键素养”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来检测教师的教学,并给出详细的分析结果,不同的分析结果之间不搞排名。学校再根据分析结果判断老师的教学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这样一来,质量监测变成了改进教学的专项诊断。
[关键词]语文;古诗;小学;诵读
小学阶段是学习语文学科最为重要的黄金时期,也是打好语文基础最重要的时期。单纯依靠教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多读好诗、好词,我校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提高认识,激发诵读热情,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班级的班队会上及学科教学中深入浅出地广泛宣传,使学生提高对诵读古诗词活动的认识,激发诵读热情。我校还精心组织,扎实开展诵读活动。诵读古诗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既要使诵读工程井然有序,又要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让诵读成为快乐的事。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古诗词诵读的教育工程。
一、立足于课内
各年级古诗课内教学以“三步读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以兴趣,助记忆”为主要模式,有时根据诗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可灵活对这一模式中的某一环节加以调整。同时,读的训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初读时,学生读准读流利,细读则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品读时,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来,在读中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各个层次的读,要做到形式多样,以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效率。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和领略古诗的意境和情趣,使学生被古诗深深吸引,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古诗词是一种负担。在古诗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机械的“串讲串问”,积极运用“简笔画”“投影”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再结合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句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情境中想象体会诗情,通过表演、朗读和绘画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诗境。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重视激励的作用,想象能力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当学生有所领会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产生了成就感,对学古诗、背古诗会产生更大的热情。为了提高学生记忆古诗的兴趣,可以指导学生寻找一些熟悉的适合的曲子来吟唱古诗,这样学生不觉背诵之苦,还能取得比单纯背诵更好的记忆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课外学古诗,课内要适当渗透学习方法,比如之前提到的“三步读法”,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在遇到疑难时做上记号,或求助于注释、插图,或向老师请教等。
二、放眼于课外
课内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自然地就会把这种兴趣延伸到课外。学校要求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的条件,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为此,我们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背诵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一,对于认字较多的学生,可自行看书背诵,教师只是督促和给以指导即可。每天早自习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领读及背诵,引导这部分学生多读多记。第二,对于识字不多的学生,以教师领读的方式为主,如此反复读几次,学生就能背诵了。第三,如果学生还不认识字和注音,教师在课余又忙碌而无暇教学生逐句背诵,可采取在一体机上以录音的方式辅以背诵。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班级的布置进行了小的调整。第一,利用班级黑板的一角开辟“每周一诗”栏目,在教师稍加讲解后,让学生每天早上读两遍,每节课上课前吟诵一遍,中午上课前六七分钟,可以播放一段古典乐曲,让学生“自我陶醉”地吟诵。一个星期后,就算记忆力不太好的学生,也可以熟读成诵。当然,为了防止遗忘,要求教师定时总结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诗的作者或诗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整理归类。第二,为了让学生在课后学古诗时有更多的收获,例如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古诗配画小组”,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课外学到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绘成题诗图,对于好的作品要给予鼓励,并定期展示,而一些适合于表演的诗,可以让“表演组”的学生合作表演给大家看,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成立“古诗吟唱小组”。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帮助,每学期召开家长会时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学古诗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可以帮助孩子定期把背诵的古诗录下来,然后在集体中交流。教师可以指导个别家长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诗还原生活――也就是看到某种景色,或在生活细节上,引导孩子说出与之相关的诗句来,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诗句进行“内化”。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背一首诗,可以在每周的周一布置,周五检查诵读情况,要求班级每月上一次古诗活动课,每学期开展一次赛诗会。
为了促进学生的诵读热情,我校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比如每月一次的各班古诗词活动课,每学期一次的古诗词赛诗会等,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古诗、诵古诗的积极性。在诵读古诗词的活动中,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尊重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进行背诵,对于诗词及格言的含义,不需要他们一定要理解,学习古诗词的经典是学生一生的财富,需要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理解;二是让教师也加入背诵的行列,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从而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坚持不懈,效果初显
两年来,由于这项活动坚持不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并不断完善,开始突显出成效:第一,陶冶了品德情操。古典诗词中很多的经典文章都弘扬了民族正气,表达了对自强不息的生命力的赞美,有的揭示了人生的哲理,有的表现生活的情趣,有的赞美了自然的魅力。一些学生从诵读活动中感悟诗词的内涵,丰富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成为爱祖、爱自然、爱学习、意志坚强的人,并极大地开阔了视野。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民族、天文等人文社会知识,一些学生从诗词中获取了营养,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第二,培养了审美的情趣。古典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赋予了诗词音乐美、文采美和意境美,一些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启示,感悟着美的真谛。第三,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养成。诵读的形式丰富,师生间的交往合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交流、竞争、分工、合作和共享。一些学生从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朗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一些曾经腼腆、胆小害羞的学生如今也愿意落落大方地站在众人面前诵读古诗词了。第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的特征是感悟语言文字和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诵读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可以产生敏锐的语感体验,并且产生写作的灵感。一些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引经据典,自然而贴切地引用诗词,更可贵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尝试着进行诗词创作。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古诗词诵读以来深刻感受到的变化。
为了使这项有益的活动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努力使古诗词的诵读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使之与学校教育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注重评价的多样化,使诵读古诗词成为每一名学生都喜欢做的事;努力探索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语文趣味活动,使古诗词诵读的内容更为丰富。
总之,让背诵古诗文走进校园,对于我们来讲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仅要重视背诵古诗词的知识教育,还要在拓宽整个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上努力,在育人方面努力。我们坚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古诗文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定会扎根我校,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将以自己的办学特色,使诗词诵读之花在我校开得鲜艳长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