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景点设计方案

旅游景点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景点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景点设计方案

旅游景点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网站模块;主要功能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53

一、网站开发背景

(一)旅游资源介绍。铜仁市位于云贵高原贵州东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北接重庆黔江区,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纽带,享有“黔东门户”之美誉。铜仁地区地处湘渝黔边区交汇处,历史上属于古夜郎文化区,古巴蜀文化区,巫楚文化区,有“五溪蛮”“三苗之地”等指称。境内有苗、土家、侗、布依等少数民族长期聚居于此。境内南方古长城延绵至湘西凤凰境内,早已驰名国内外。松桃寨英古镇、铜仁明清居民古民居,松桃新寨苗王城,印江古城,思南古城等也有着极佳的开发潜力。尤其以松桃寨英滚龙艺术、玉屏箫笛、铜仁傩文化为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特色。

(二)铜仁地区旅游业现状分析。吃,铜仁由于地处湘渝黔三省市交界区域,饮食风味皆有全国著名的菜系的川、湘味而独具特色。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近年来,大兴机场、渝怀铁路的先后通车通航,玉屏至铜仁主干道高等级公路的扩展竣工,使铜仁地区的旅游业交通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进步。当前铜仁地区已开发较成熟的旅游纪念品除了玉屏箫笛、梵净山玉雕等少数几个之外寥寥无几。就是开发较成熟的玉屏箫笛也规模较小,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深度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二、网站功能需求分析

(一)浏览客户。浏览客户是只在浏览器端浏览网站信息的用户,也是整个网站信息需要面向的用户,其主要实现功能为:(1)客户可以在任意一台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上,通过浏览器浏览本网站;(2)客户可浏览旅游新闻信息;(3)客户可浏览旅游线路信息;(4)客户可浏览旅游酒店信息;(5)客户可浏览旅游图片信息;(6)客户可浏览旅游景点信息;(7)客户可对适合自己的旅游线路或旅游酒店下定单(按照页面的提示对定单进行填写。);(8)客户可在留言本版块进行留言和提问。

三、网站设计与实现

(一)主要功能。(1)旅游线路信息以及预定功能:顾客可通网站查看相应的旅游线路信息和预定旅游线路功能,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对旅游线路进行、更新,对于线路预定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理。(2)酒店查询、预订功能:顾客可以通过网站查询张家界酒店情况,同时还可以对合适的酒店进行预订。(3)旅游景点介绍功能:顾客在网站可以查看张家界主要旅游景区和景点介绍信息,管理员可以在后台对旅游景点信息进行更新、修改和删除。(4)旅游新闻功能:顾客可以通过旅游网站查看张家界最新的旅游资讯和旅游动态,网站管理员可以在后台、更新和删除旅游新闻。(5)旅游风景图片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网站查看铜仁最新的风光图片,可以点击小图看大图,图片按照相应的旅游景点分类,管理员可以上传和修改、删除图片信息。(6)旅游服务指南和旅游问答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网站查看一些铜仁旅游的注意事项和在旅游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管理员在后台可以对信息进行更新和修改、删除功能。(7)机票和自驾车旅游路径查询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网站,查询相应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机票航班和自驾车路径。(8)游客留言板功能:游客可以通过留言板给管理员留言,管理员可以通过登录对留言进行管理和回复。(9)旅游会议信息功能:游客可以查看张家界旅游会议信息和旅游会议安排。(10)提供友情链接,使用户方便到达相关站点。

(二)网站模块设计。根据网站的建站原则与目的,结合旅游网站的一般特点,本网站具体包括如下栏目:旅游新闻:管理员相关旅游新闻,实现动态管理;旅游图片:管理员相关景区图片,实现动态管理旅游线路和预定:管理员相关旅游线路,对线路的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旅游酒店查询、预订功能:对当地的酒店进行查询、预订;旅游景点介绍:管理员相关的旅游景点,对景点信息进行动态管理;游客留言板:游客可以在此进行留言;网站管理:包括信息管理、留言本管理、论坛管理、网站系统设置等模块。

总结:开发铜仁地区特色旅游产品,应依托知名景区(点)和特色景区(点)为背景,带动和开发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在本区域内以梵净山这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来串联其他有较大开发潜力的景区景点,带动它们发展,做到区域内以最低开发成本换取最高开发效益,实现铜仁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景点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2017年1月22日,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游度假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2.99亿,较2015年底增长3967万人,增长率为15.3%。可见,在线旅游发展迅速,但这对于旅游者并不一定是好的现象。因旅游者常被困在大量的信息和产品当中,无法做出选择。而旅游推荐系统则是解决信息过载现象的有效方法。它为用户推荐符合其需求和偏好的旅游产品,以帮助用户快速做出旅游决策。

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电子期刊全库,共收集到“旅游推荐系统”相关文献100多篇,经过筛选剩下69篇。国内最早出现关于旅游系统推荐的文献是在2006年,并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从文献的学科属性来看,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学科、地理学科、管理学科以及信息技术与旅游的交叉学科中。这主要是因为旅游推荐系统是推荐系统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之一,而推荐系统最初也是来源于信息抽取技术及信息检索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关的领域,在实现这一系统时往往要用到这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国内学者对旅游推荐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推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旅游推荐系统的方法与技术、旅游推荐项目的研究等方面。

二、旅游推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推荐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推荐书、文章、电影、电视节目、新闻、音乐网页等。推荐系统最早的概念是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向客户提供商品信息和建议,帮助用户决定应该购买什么产品,模拟销售人员帮助客户完成购买过程。1997年AT&T实验室提出了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在eBay、Youtube等大型电子商务网站等应用广泛。许多学者基于数据挖掘技术、LBSN(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数据、上下文感知技术、约束、垂直搜索引擎、基于内容的推荐技术和混合推荐技术、加权关联规则、本体、3G手机、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旅游推?]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向旅游者推荐满足其需求的旅游包、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推荐及行程路线等。

陈传敬的个性化的旅游推荐系统,根据移动用户的偏好自发的为游客做出个性化的推送服务,帮助用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酒店、景点、餐厅、娱乐场所、购物场所等。严杰的旅游电商个性化推荐系统,在大数据的精确分析基础上,再将推荐结果以服务的展示形式推送到旅游电商的各个营销环节,极大的推动了产品购买的转化率。麻风梅,高文的基于Internet平台的安康旅游景点在线推荐系统,不仅帮助游客做出旅游决策;还可以提供给旅游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使其更好的管理安康的旅游资源。姚海涛的旅游信息推荐系统,为游客提供各种旅游信息的查询,使游客拥有一个准备充分的出游计划。

三、旅游推荐系统的方法与技术

1.基于内容的推荐

根据用户选择的产品,向用户推荐与该产品属性相似的其它产品。这种技术是利用用户的历史内容来产生用户描述文件的,新的项目将会用于匹配用户描述文件来发现最接近的项目。徐盼等认为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朴素贝叶斯方法可以为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个性化路线推荐。黄飞龙通过收集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实时推荐所需信息,使用户在有限时间内游玩景区内感兴趣的景点,为用户的游览路线提供建议。

2.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根据用户对产品的偏好,将与该用户偏好相似的其他用户选择的产品推荐给该用户。协同过滤技术可以分为两个子类:一是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协同过滤,二是根据产品的共性进行协同过滤。张伟伟等、郑外辉、吴清霞等、麻风梅、杨晓飞根据用户兴趣为用户进行个性化的路线、景点或信息服务的推荐。侯新华等利用在线旅游网站上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评价数据,使用协同过滤算法为游客推荐旅游景点。李倩等利用互联网上用户口碑,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旅游计划。曹阳考虑了用户评论和各个用户之间的回复关系及各个用户之间回复的时间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游客信息的协同过滤帖推荐方法。方潇通过为目标用户建立邻近用户集来改进协同过滤的算法。史一帆等在协同过滤算法中引入景点标签,使得为用户推荐的景点更准确。

3.基于知识的推荐

这种方法通过对特定领域的知识指定规则进行基于约束的推荐和基于实例的推荐。王显飞等提出一种基于约束的旅游推荐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以会话的方式逐步启发用户的偏好和需要,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个性化的旅游推荐服务[8]。方潇、曾令伟等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经典算法Apriori,为用户推荐相关服务。张华、陈志刚等基于关联规则的算法,从海量数据库中挖掘个性化信息,为旅游电子商务的用户提供智能推荐。刘小燕等提出了基于增强学习技术的旅行会话推荐系统,帮助用户进行互动式对话获得目标。虞娟基于本体CBR的旅游产品案例方法,为用户推荐相似的旅游产品。

4.基于社会媒体的推荐

这种方法是利用集体智慧,将社会媒体中用户间的社会关系或其它媒体数据运用于推荐中。AbdulMajid、刘义海、卢昕根据社会化媒体网站上(如Flikr网站)用户上传的带有地理标签和时间信息的照片,和用户的需求、兴趣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旅游路线、旅游信息和旅行计划。刘艳等、胥皇等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上关于位置和活动的信息,建立地点和用户偏好模型,根据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景点、旅游包。

四、旅游推荐项目的研究

推荐系统应用到旅游领域中,包括对旅游景点、酒店、餐馆等单个旅游产品的推荐,也包括对旅游活动、旅游包、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和旅游信息服务等涵盖多产品、多项目的推荐。

1.单个旅游推荐项目

从搜集到的文献中的内容来看,单个旅游项目的推荐主要是对旅游景点、酒店的推荐,文献并不多。胡乔楠、麻风梅等、侯新华等、史一帆等、刘艳等、于蓓佳这些学者利用不同的技术和算法,为用户推荐符合其要求和兴趣的旅游景点。它考虑了用户兴趣偏好和景点流行度的CIAP通过设置相似用户的景点推荐权值和景点流行度权值,得到最优推荐结果。

2.组合旅游推荐项目

胡纳纳等根据用户的兴趣推荐用户喜欢的旅游活动包括运动、景区、交通工具等。胥皇等通过交互地获取用户旅游意向,实时生成多个旅游包供用户选择。杨晓飞根据旅游者不同阶段的兴趣特征,向旅游者推荐目的地。方潇依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其推荐旅游行程,并能将推荐后的行程进行地图可视化表达。

对于旅游路线的推荐,黄飞龙、曾令伟等、张华、吴春阳、吕红亮等学者根据用户数据和信息为用户推荐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旅游线路。郑外辉考虑了游玩景点时影响旅客旅游体验因素及旅游线路中影响游客旅游体验因素,为游客推荐符合其口味的景点旅游路线。卢昕利用含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照片以及游记所涵盖的旅游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旅游路线规划。尹华罡利用互联网用户分享的海量图片数据通过挖掘用户信息和行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路线推荐服务。

赫磊基于云平?_构建了一个快捷、智能、实时地旅游信息推送系统。张晗的旅游服务智能推荐系统,能够根据用户所提出的需求,结合用户的注册信息和浏览记录,智能地推荐旅游信息服务。许文雕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对景区进行智能管理。郁娇娇将云模型的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以及交叉口信号优化的模型应用智能旅游系统中,为游客推荐行驶的最佳路线,减少出行时间,缩减出行费用。佘新伟在J2EE平台实现旅游服务推荐系统为游客提供旅游景点推荐、旅游行程规划、旅游线路推荐等服务及旅游相关信息查询服务。

五、旅游推荐系统研究的展望

1.旅游推荐系统的实时性

因为用户兴趣偏好以及对旅游需求会随着时间、地点、身体状况以及心情等的变化而变化,目前的推荐技术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下一步的研究就是随时跟踪捕捉到用户兴趣偏好和旅游需求的变化,根据其变化实时的向用户推荐旅游相关内容。

2.旅游推荐系统的针对性

大部分的推荐方法是基于一些对用户和项目的描述文件的理解来生成评价,而没有充分地利用用户的交互历史和其他可获取的信息。而且现在推荐技术因为缺乏基本的见解而没有能力模仿人的意见与用户进行交互。因此充分利用用户的历史信息和增强与用户交互的能力进而提高旅游推荐服务的的针对性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3.旅游推荐系统的多元性

传统的推荐系统仅仅是根据用户和产品的信息,而没有考虑其他的上下文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旅游推荐是非常关键的。推荐系统在产品推荐中必须考虑时间、地点、用户的同伴等,如推荐一个旅游包,应该考虑时间、地点、用户跟谁一起去旅行、旅行条件和限制以及其他上下文信息等。规划最合适的旅行计划必须同时考虑几个因素,如景点的访问、当地酒店的选择、旅游预算的计算等。因此,旅游推荐系统从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旅游景点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学科教学;实践;思考

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这就说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理论型人才居多,与社会需求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还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不高。通过加大与强化各学科实践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是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动手能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在学科实践课教学中有机运用“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

一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及基本程式

“项目教学法”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想、自适应学习理论和探索性学习架构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过程包括收集信息、确定项目、制定计划、实施落实、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其基本程序和模式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项目。项目的选取是成功的关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选取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2 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包括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步骤、内容、时间、地点、仪器设备等,并需得到教师的认可。

3 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认真细致地观察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所有现象,并准确无误而又完整客观地作好记录,用文字描述或用数字反映事物变化的过程。

4 检查评估。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研究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评价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的证据是否支持研究结果?从证据到解释的推理过程是否明显存在某些偏见或缺陷?从相关的证据中是否还能推论出其他合理的解释?等等。

5 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研究问题、程序、证据、提出的解释),与他人交换意见。使其他学生有机会就这些成果提出疑问、审查证据、挑出逻辑错误、指出解释中有悖于事实证据的地方。学生间相互讨论各自对问题的解释,能够引发新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他们所提出的解释三者之间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由老师进行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二 项目教学法在本科学科教学中的实践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与组织项目教学实践活动,笔者作了一些尝试,下面以“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生态旅游》课程教学为例探讨。

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项目。针对目前我国不少旅游景区盲目追求时尚,在并没有真正明确“生态旅游”的涵义、原则及标准的情况下,匆匆冠上“生态旅游”之名开展名不符实的生态旅游活动的现象,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生态旅游知识,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及所见所闻,对目前被评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一些著名景区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它们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确定我们开展项目教学的活动内容和方向。

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优化和集中问题,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如经学生讨论统一思想后,我们将考察调研“全国生态旅游示范景区――桂林市蝴蝶谷瑶寨生态旅游景区”作为“项目”确定下来。同时拟定十项考察调研内容与任务,具体为“景区生态旅游资源特征、景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景区生态旅游景点开发设计、景区生态旅游活动项目设计、景区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景区生态旅游商品设计、景区生态旅游营销方案策划、景区现有生态旅游景点生态导游词撰写、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培训、景区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要求每项任务由5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最后每小组提交一份考察调研报告或设计方案,同时制作PPT将考察结果和设想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2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的相关准备工作。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理论知识的准备及各种工具的准备。理论知识准备:要求学生复习强化生态旅游特征、原则、标准、规划、设计、管理等基础知识,同时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国内外生态旅游开发较成功的案例等;工具准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考察任务,准备必要的数码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3 引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让学生针对项目内容与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如具体的实施计划、安排、程序、时间及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工作分工以及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的应对措施等。要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计划框架。

4 指导学生实施活动过程。按照已制定的活动计划实施实践操作。第一步是实地考察调研。由于考察的对象是景区,且景区地处市郊,同时牵涉到景区接待工作及交通工具等具体事宜,所以第一次考察调研活动由老师带领统一前往。要求各小组根据小组既定计划,自行到相关部门和景点开展调查、访谈、考察、拍照等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强调如果此次活动未能完成既定计划,则可根据项目任务需要自行安排时间再次前往景区调研,直至完成全部计划。第二步是资料整理和统计。要求学生将调研得到的文字、数据、图片等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并形成图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指导、监督、检查、示范、解惑作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5 组织学生进行效果展示、交流与评价。项目活动的最后环节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PPT汇报展示各小组的实施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以及相应策略等。相互提问、质疑、答辩,与他人交流意见,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从而使该项目活动更具科学性和更有意义。同时,在全班开展评比活动,评出“最佳方案”、“最佳报告”、“最佳创意”等奖项。最后,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进行自评、互评、老师总评,并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考评成绩,教师对

每个学生付出的努力均给予充分肯定。

三 项目教学效果与思考

通过上述的项目教学活动,全班共提交了考察报告和设计方案共9份,报告中对该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民族风情、科考价值、开发生态旅游优劣势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该景区现有旅游产品开发欠缺或不当之处以及社区居民环保意识亟待提高等意见。事后这些报告及设计方案均被作为该景区未来发展规划意见提交董事会讨论,不少意见和方案已得到肯定并予以采纳。其中“景区与社区居民矛盾及处理对策探讨”小组,通过设计“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影响的感知以及居民对景区旅游发展的态度”调查问卷,获取了社区居民对景区旅游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影响的感知以及对景区未来发展所持态度等一手资料,并通过走访了解了社区居民与景区之间的矛盾成因,最后提交的“蝴蝶谷景区社区居民态度与旅游开发对策”调研报告,为当地政府部门较好地协调和解决该景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矛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操作指南,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由此可见,在本科学科实践课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调查研究、敏锐观察、大胆质疑、活跃思辩、摄取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将来从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项目活动成果可以很快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学生因此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将激励和鼓舞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当然,如何使“项目教学”较好地落实到本科学科教学中,这一问题目前在教育界仍处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笔者在经历了一些教学探索后,有以下几点思考:

1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项目内容既要与理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并尽可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来确定,做到项目活动被大多数学生喜爱且能顺利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

2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小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因为学生各有所长,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3 在组织项目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因为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指导要及时,采取启发式和提示性指导。同时,肯定学生所有的探究活动,尤其对失败的探究也应给予探索价值的肯定。

旅游景点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旅游对环境的危害一方面来自游客的破坏,大批游客拥入,致使基础设施紧张,旅游旺季造成的游人在某一景区的高度集中破坏或影响了该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存环境;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首先,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其次,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频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如《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

①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旅游区大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设计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界定,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②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③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④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⑤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关于客容量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在第二部分作详细论述,在此故略。

前文提到的旅游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诸类问题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主义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

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征;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下面本文想借助RichardW.Butler博士的旅游景点周期循环演变模式,通过分析游客人数与景点发展的关系,来提出相应的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设想。

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如图1示)。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如图2)。

A.环保开端a.开发e.萧条

B.系统保护措施实施b.参与F.再现活力

C.持续保护c.发展g.衰亡

d.巩固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A),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

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B),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C)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上述提到的旅游区环境保护完整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可能会因不同类型的旅游者需要差异、旅游心理和行为、以及地方文化和居民参与的不同程度,而在微观上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旅游景区发展演变的整体而言,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的三个阶段能从动态的角度、宏观地描述景点历史发展演变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动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周期循环保护划分为环保开端、系统保护措施实施和持续保护三个阶段的提法,和从静态的角度,把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状态划成不足状态,饱和状态和过度状态之说,在管理方法论和具体措施实施上,可以相互弥补、相得益彰。

(附图{f90304})

图2景点演变、承载量与环保关系

3.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存在的理论问题

Butler的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自1980年提出后,西方许多学者曾多次把它应用到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历史发展演变的实际案例分析和研究中,并在理论上和经验数据上对原模式作了进一步的发展(Hovinen1981,Lundgren1983,Meyer-Arendt1985,Keller1987,Strapp1988)。在众多的文献中,1987年DouglasPearce对西班牙阳光海岸的考察研究发现,景点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衰老期等四个阶段之发展演变与游客数量、旅游环境、景点的城市化和产品资源的商业化不无密切关系;而在这诸多影响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因素中,游客人数的多寡和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延长景点的寿命,起着最直接的使用。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景点相比,成年期游客的大量涌入和旅游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使西班牙阳光海岸迅速进入了衰老期,加上环境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致使该旅游地永远失去了回春的机会。类似的景点发展演变在我国也很普遍。邵学文在《旅游区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旅游学刊》1990)一文中,从Butler的旅游景点发展演变模式出发,针对江苏省淮阴市旅游区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该市旅游区的发展过程。该文作者把旅游区的各个景点按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阐述了各个景点在开发、成长、成熟、停滞、衰退或回春等五个阶段所呈的状态,探讨了近十五年来作用于景点演变发展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把旅游景点环境周期循环保护构想嵌入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乃是对景区旅游环境宏观管理的尝试,是对景点旅游环境质量的一种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但它仍然存在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即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的定量界定问题。景区容量临界范围没有定量界定,不利于对景区超容量接待现象在管理上进行宏观调控。例如,衡山绝顶祝融峰,总面积477平方米,按人均占用8平方米,每人游览15分钟,每天开放12小时计算,日合理环境容量为2862人次,而实际上每年旅游旺季(7—10月),日均游人为4600人,人均占地仅5平方米;游人最多的时候竟高达一天3.1万人次,人均占地仅0.73平方米。厦门的鼓浪屿日光岩,游人的平均占地经常不足2平方米。我国的许多旅游景区,这种超容量运转现象极为严重,致使景点内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大大地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缩短了寿命。

虽然不同旅游区游客超载情况因地而异,各地旅游景点控制超载的措施各有高招,其中也不乏成功的经验,如黄山对旅游旺季游客超载现象通过交通调控、外部调控、经济调控,景区调控等管理手段,收到可喜效果;但依笔者陋见,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问题,旅游学界,旅游规划开发部门以及环保科学界还有必要从单位时间内进入景区人数、单位空间内游人占有游览面积及其与景区的实际游览总面积比例关系的角度,调查研究、获得经验数据、并对旅游区容量临界范围作出定量的界定,形成全国统一的标准,为各地旅游区解决环境超载问题提供可循的依据,以宏观地实现对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有效保护。据笔者涉猎,对旅游景区容量临界范围的统一标准定量界定问题,在西方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研究文献中尚不得见,笔者相信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在解决景点超载问题以及对旅游环境实现有效保护方面,将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故在此把问题提出,求教于方家。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所涉及的面更广,因素更复杂,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便和已有的制度配套完善。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多谈“防”,少谈“治”,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宏观地贯穿旅游规划、开发,发展和巩固等各个阶段,规划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环保的点、面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的有效调控等问题进行宏观管理,应切实避免旅游开发与发展中重产值、轻环境的短期行为,避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手段。

3.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一些旅游开发和发展似乎没有完全掌握和充分尊重居民对发展旅游的认识,缺乏对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鼓励。

4.增加环保经费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加强科学研究

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面很广,因此,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旅游景点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很多著名的城市都有一个与该城市同样著名的中心广场,意大利的威尼斯广场,巴黎香榭丽舍连接的协和广场,莫斯科的红场,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些与城市紧密相连的广场无一不向世人展示和彰显着城市的特点,记录和再现着城市的风情。作为地标来被世人铭记,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泉城济南也拥有这样一张名片,它坐落在泉城的中心地带,傲踞千佛山至大明湖这条著名风景轴线中段,与天下第一泉趵突泉遥相呼应,汇集了济南“山、泉、湖、城,河”的精髓与魂魄。它既繁华又安静,既张扬又低调,既有蒸腾而上的泉源喷发之力又不失婉约谦和的雍容气度。

泉城广场于1997年公开招标,在美国,加拿大、瑞士等33个国内外设计方案中,选中了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济南市规划院合作的方案,经过一年施工,泉城广场于1999年10月1日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市民。自落成之时起,泉城广场就日日门庭若市。没有人可以想象中心广场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和市民对它的依赖程度。“我去泉城广场”已经成为了济南人的一句口头禅。时至今日,这里早已发展成为集文化娱乐,绿地休闲和商业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广场。如今,泉城广场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功效日益明显。

泉城广场北部是以芙蓉街为代表的老城区,古建筑民居古朴拙雅,各色小吃活色生香:南部紧邻泺源大街,这一带是传统的金融商务区;西部紧靠“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是济南乃至山东省游客最多的旅游景点之一:东部的解放阁、隔护城河与黑虎泉相望,记载了济南的沧桑和获得新生的经过,是济南重要的历史记录之地和爱国教育基地。泉城广场像纽带一样将这几个对济南意义重大的区域连接在了一起。

广场的设计巧妙而立体。从文化广场到音乐喷泉再到下沉广场,整体出现了几个大的层差,广场本身也分为上下两层。在功能上,泉城广场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的要求,又可以实现购物的愿望。进而带动了周围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了一个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它被亲切称为“泉城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