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金融危机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未来出口的大幅度萎缩,不仅涉及到国外需求的减少,而且涉及到结构变换的挑战。
时下有关当前金融危机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3种,分析解剖这些不同的解读,可以对如何化解可能有的冲击提供系统的启示,促进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策略的逐步深化。
第一种解读是仅仅从金融经济的角度来看问题,把当前的金融危机理解为美国的金融系统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认为次贷危机等主要与金融系统的衍生产品发展过度和金融创新缺少监管有关,结论是金融危机虽然影响了实体经济,但主要是虚拟经济的危机。一段时间来,美国财长保尔森等人,就是这样判断的。因此,采取的策略主要是政府收购金融机构等救市性的政策。按照这样的判断和策略,金融危机不会是一种长期的危机,金融泡沫至多持续到明年也就差不多可以放空了。而一旦危机过去,金融经济仍然可以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扩张,只不过需要对金融创新进行更多的监管。第一种解读对于中国的政策意义,是导出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影响不仅不大、而且还是机会的判断,因此建议可以将中国相对宽裕的外汇储备,拿到美国金融市场上去抄底,博取可能有的金融收益,或者乘低买入能源、矿石等大宗商品,以便储备中国未来发展所奇缺的生产要素。这是金融危机发生初期的主要看法。
第二种是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看问题,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的虚拟经济发展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解决金融危机的方法,当前是要注入流动性抑制金融危机的扩大和蔓延,长期则是要通过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来对冲虚拟经济的虚胀,最终回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平衡上来。第二种解读对于中国的政策意义,是导出美国消费能力的衰退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在此情况下要力保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国国内的投资与消费,另一方面要努力维护和保持出口能力。这是学者们对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判断。但是人们担忧单一的保增长策略,潜藏着放松我们多年来在转变结构方面的努力,沿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危险。
第三种是从美国实体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看危机,这是一种更加结构化和战略性的解读。认为金融危机的本质是美国以过度消费为导向的经济模式有问题,认为以信用消费为基础的、通过不断地制造新的消费点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达到了极限,认为在当前资源环境消耗已经超过自然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美国已不存在进一步扩展实体经济的可能性,因此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追求持续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危机。因此更治本的对策是采取重要的结构性变革,即降低实体经济中物质型经济、私人型经济的比重,增加民生型经济和环保型经济的比重。这样的判断和对策意味着化解当前金融危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三种解读对于中国的政策启示,导出中国未来出口的大幅度萎缩,不仅涉及到国外需求的减少,而且涉及到结构变换的挑战。金融危机不仅挑战了当前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经济模式,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改变中国实体经济结构的要求。因此,在当前不得不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以保持明后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低于8~9%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有保有压的主动性结构调整,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结构,能够从出口导向型向国内消费型转变,并加强社会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国内投资。这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真正需要考虑的长期战略,是最积极地将美国金融危机转化为中国发展机会的策略。由于结构调整不是短期内能够奏效的事情,因此当前很需要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找到结合点,特别是要通过投资建设具有长期效果的项目,来维护中国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1-0036-03
当前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同时承担了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双重职能,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金融稳定的职能不断强化。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央行职能的发挥和政策的执行意义重大,并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本文探讨了这两项职能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建立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定义和衡量
对大多数国家来说,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价格稳定。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实行明确的通胀目标货币政策,如英国、加拿大、捷克等,有些国家虽然不实行通胀目标,但也把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大部分央行通过调节利率影响信贷和资产价格,进而影响通胀水平和经济活动。货币政策目标和手段明确,易于衡量。相比之下,金融稳定则表现出难以定义、难以量化、政策工具和运行机制更加复杂的特点:
一是难以定义。对金融稳定的界定存在很多分歧。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没有发生金融不稳定(如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就是金融稳定。还有一种看法则从金融配置资源的作用入手,认为如果来自金融体系的波动没有对储蓄和投资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也没有给实体经济带来危害时,则可称之为金融稳定。显然这些定义都差强人意。人民银行2005年发表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对金融稳定的定义是:“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定义,反映的是一种状态,但对需要达到哪些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值为多少时才算金融稳定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货币政策则不然,大多数国家都以消费物价指数(CPI)这样一个明确的指标作为判断通胀的重要依据,并对CPI达到多少时央行必须采取措施(如调整利率)有较为明确的规定。
二是难以量化。定义的困难是由金融稳定本身难以量化的特性造成的。价格稳定可以用物价指数来衡量,而金融稳定不仅需要单家机构稳定,还需要金融业整体、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的稳定才能实现,这显然不是一两个指数就能体现的。
三是政策工具和运行机制更加复杂。大多数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都是中央银行,操作工具(如利率)也完全由央行掌握,正因如此,一旦货币政策出现问题,问责就比较容易。金融稳定需要一系列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对金融体系的审慎监管、支付结算体系对流动性的保障、健全的公司治理和会计准则、有效的法律环境等,这些工具分散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当局和财政部等多个部门,而他们的职能和政策目标有很大差别。在面临冲击时,各种工具很难及时、协调地发挥作用,并可能因牵扯到多个部门而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例如,2007年英国北岩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央行、财政部和金融服务局互相推诿责任,迟迟拿不出解决方案,直至出现挤提才被迫采取行动,但监管者的公信度已受到了严重损害。
二、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相对简单,稳定的物价水平是保证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原因是通货膨胀会扭曲价格信号,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加剧资产泡沫的产生。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欧国家的银行危机正是由于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并且没有及时做出调整造成的。
但由于前述金融稳定量化困难和运行机制的复杂性,金融稳定对货币政策既可以起到促进和加强的作用,又可能在某些时候增加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首先,金融稳定对货币政策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利率和危机解决两个渠道上。一方面金融稳定创造了央行利率有效传导所需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在经济危机时期,为维护金融稳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提供流动性、政府担保和国有化等)对刺激经济的宽松货币政策起到了促进和支持作用。但是,金融稳定也会增加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危机时期金融机构为保证自身稳定而出现的顺周期倾向。货币政策的传导除了通过利率渠道外,银行信贷的渠道也非常重要。危机时期,商业银行会紧缩信贷,特别是中小企业,无论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还是向银行贷款都十分困难,因此会削减他们的投资计划,进而加剧实体经济的波动,使宽松货币政策从商业银行向企业传导的渠道受阻。同时,危机时期通常为了维护金融稳定而增加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必然会约束银行的借贷能力,也在一定程度抵消了宽松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
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关系在各国的具体表现也不同,主要受经济开放程度、汇率制度、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监管水平、政府信用等因素影响。其中,汇率制度和外汇体系的差别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利率信号在外汇市场上传递比较充分。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尚待培育和成熟,必须考虑汇率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很多亚洲国家对汇率进行一定的管制,由此带来“不可能三角”(控制通胀、资本流动和汇率)的政策挑战。很多拉美国家对外债的依赖是造成其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由于政府信用等级低,使用本币融资困难,只能用美元发债。但外汇体系的脆弱实际上反映的是货币政策的失败,由于央行不能很好地控制通胀,造成本币贬值,直接影响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价值,增加外债负担,使货币危机向实体部门扩散,迅速演变成全面的经济危机。因此,拉美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无论哪项职能出了问题,都会相互渗透和影响,给实体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
三、协调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两种看法
目前大部分央行都认同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考虑金融稳定的因素,但对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采取先发制人的货币政策
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许多国家都保持了比较低的通胀水平,但金融失衡却时有发生,部分学者如Borio和 Lowe (2002),Borde和Jeanne (2002) 等认为这是由于物价稳定带来的价格刚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脆弱性,因此他们建议用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先发制人,防止资产泡沫和金融不稳定的产生。但这种方法也受到一定制约:一是识别金融失衡十分困难,难以确定使用货币政策手段进行干预的时机和规模;二是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如果金融机构认为央行肯定会在金融危机之前采取措施,就会放松自身的风险控制和自律;三是在目前的体制下,央行在没有明显通胀风险的时候采取行动这种做法比较牵强,缺乏法律上的支持。
(二)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支持这种做法的代表人物是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他认为,如果通过升息来预防资产泡沫带来的金融危机,升息幅度过大会造成经济衰退。但也正因如此,格林斯潘在本轮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饱受批评,认为他在2001年后实行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为此次危机的全面爆发埋下了祸根。
两种意见各有利弊,但把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目标结合起来考虑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点上双方都没有疑义。针对金融失衡识别困难的问题,Borio和Lowe (2004)研究显示,通过综合分析信贷、资产价格和投资等先行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从技术层面上完善对金融危机的预测。
四、对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思考
在我国,货币政策的职能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金融稳定则涉及到人民银行、财政部和“三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多家部门。建立我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协调机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完善对风险进行识别、量化和分析的技术
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作用机制的理解,可以考虑把二者的关系放入宏观经济模型中进行量化研究;提高对金融风险识别和衡量的能力,及时发现风险产生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完善对金融失衡损失程度和成本的评估,研究最佳的政策工具组合,以达到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目标的双重和最优实现。这些都有助于减少金融稳定的复杂性给货币政策决策带来的困难,使央行的两项重要职能更加协调、稳健地发挥作用。
(二)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虽然我国金融机构在此次危机中没有遭受太大损失,但透过危机检视我们金融体系自身的问题,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确迫在眉睫。目前比较常见的审慎监管方法主要有:资本充足率、风险资产的比例规定、贷款损失拨备等。但很多规定给出的只是经验性的主观数据,还没有比较好的研究方法能够得出一些经过计算的、比较科学的监管指标或比例,而且很多指标带有较强的顺周期性(如资本充足率、市值法),在危机时反而会加剧经济和金融的波动。因此,可以考虑的办法有:一是引入逆周期工具,建立和完善逆风向的货币信贷调控机制,熨平经济周期对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二是把资产价格(主要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考虑的范畴,可以使用单独的模型对资产价格进行分析;三是将单家机构监管与整个金融系统的监管有机结合,以总体信用水平为基础,更多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规模、流动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关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无疑是近来最关键的词语。而这两个词,又和一个新兴的市场紧密相联,所有与之相关的人们都在思虑: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会有多大影响?
美国“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后,总裁福尔德(Richard Fuld)太太卡西(Kathy Fuld)于11月拍卖她收藏总价值达2000万美元藏品的行为受到公众的额外关注,这一事件似乎变成了“经济危机下抛售艺术品”阴影的事实佐证。
事实真的那么糟吗?
坏消息是,近期画廊的成交率极低,甚至出现飞单。拍卖行减缩上拍数量、调整方向。然而我们也同时看到,以风险投资为首的其他市场上,一样表现出这种状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有的计划停顿或缩减、停止一切投资、牢牢把握手上现金。
好消息是,虽然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极有可能抛售手中的艺术品,但是对于大部分富豪来说,艺术品所占的资产,往往占总资产的小份额,即使抛售,也解不了燃眉之急。而从财富人群来讲,艺术品的真正驱动力不是大众,而是高净值人群,高净值人群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投入的资金占总资金的92%左右。这些人群受金融界的影响很大,但即使现在的金钱缩水了,他们手上仍然有钱,并且相对于较低廉的艺术品价格,他们的钱变得更值钱了。
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艺术品始终是一种最虚拟的投资实体,无论是近年来被‘炒’起来的中国当代油画,还是古代书画,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的物质实体,其市场价格其实很难衡量,可以一文不值,也可能成百上千万。”
但是在全球化的虚拟经济时代,作为实物买卖的艺术品,在藏家们眼中,比虚拟的证券市场还是可信得多,至少,它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远远大于有价单据。所以现在另一种看法认为,在金融危机下,艺术品市场将成为避风港,尤其是与美术史和历史有关的经典艺术品。金融风暴过去后,这些艺术品将成为一种虚拟的核心资产,人文价值要高于黄金的价值。中国经济只要保持平稳发展,中国艺术品仍将是回报最高的资产之一,中国未来艺术市场的规模还会继续扩大。
关键词:金融危机 财政税收 改革思考 分析研究
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是经济金融上的问题之一,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我国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出相应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要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方面,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金融危机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确保财政税收的稳定。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政税收改革必要性
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对财政税收等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改革就显得极为重要。且就我国现阶段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影响下,我国与世界经济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就可以在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与创新。从另一层面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不断发展,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等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的财政税收等方面产生出相应的影响。因此,在实际中为了降低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危机的危害,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
做好税收管理工作可以满足我国财政税收上的改革需求。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经济发展中财政收税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税收类型,不仅可以对需求总量等方面进行调节,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政税收开始不断增加,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对现阶段的财政税收进行有效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税负税收制度
对于税负税收来说,是一个国家中的整体税负水平,同时也是纳税主体经济负担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一般来说,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政府支出出现变化,税收收入等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政府规模以及财政支出总量等方面与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就要建立出完善的税收制度,保证税负水平的适中。在实际中想要建立出完善的税负税收机制,首先,就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纳税人的税外负担,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其次,是要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做好物业税的征收工作,从而保证税收制度的合理。
(二)正确处理财政及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从现阶段来说,我国的财政税收整体水平主要是建立在企业生产增长上的。也就是说要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做好财政税收的改革工作,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保证财政税收的稳定发展。因此,借助财政税收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了财政与经济发展上的良性互动,同时为了保证良性互动的快速发展,政府方面就要做好介入工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等现象。
(三)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就现阶段的税务管理工作来说,税收征管属于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依靠相关的税法规定等在税收工作中进行征收、检查以及管理等工作,以此来掌握好税收的变化情况。同时还要做好税源的管理工作,促进生产与组织收入上的结合,所以就要做好税收工作调查工作,通过科学的税收征管组织来保证市场经济的稳定。详细的说就是要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来优化税收征管组织形式。
1、就要明确管理的职能
就现阶段的政府税收征管来说,其主要的职能就是要保证市场经济环境上的平衡,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就要向着专业化的管理方向不断发展,管理管事与管户上的相互弥补,提高管理的效能。为了实现双管制度形式,就要减少管理的层次,将业务流程作为方向,明确管理的职能,发挥出管理的效果,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2、要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结构
对于扁平化组织管理结构来说,就是要在税收征管的过程中实现平行化的征管体制,同时还要按照集中原则与职责明确原则来整合好基层征管机构,通过保证执法主体减少数量与审批的环节。对业务单一与职责交叉部门进行整合,可以保证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中实现高效的运用。从而减少纳税人的缴税麻烦,为纳税部门提供出方便快捷的支付方法,提高工作的效果。
(四)完善当前地税与国税协调机制
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税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税收体系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税收需求了,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加强国税与地税机关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利用好信息资源,保证国税与地税工作的有效进行,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合理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背景的影响下,想要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的发展,就要认识到进行财政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上出发,做好改革与研究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危机对我国财政税收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史小勇.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税收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2010,(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