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医学发展

老年医学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医学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医学发展

老年医学发展范文第1篇

原发性高血压(EH)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心肺血管事件的主要促危因素,是致残和死亡的重要诱因。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在高血压病病人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治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现总结近十余年国内外对老年人肾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研究,旨在探讨补肾法对防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 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与肾虚证的渊源

高血压病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独立的病名,但近代医家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把它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已认识到了肾虚是本病的重要病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司天,湿所胜……时眩……病本于肾”。《灵枢・口问》篇中则认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另外结合《内经》针刺治疗多取足太阳及足少阴经穴,故可知其病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

1.1 肾精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禀父母先天之精,并“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其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年老肾精亏虚,骨髓不充,髓海失养,上下俱虚,则发眩晕、头痛。《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论述了肾精随年龄增长由盛到衰的过程。《灵枢・海论》指出:“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医学从众录・眩晕》进一步指出:“肾主藏精,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其言虚者,言其病根;言其实者,言其病象,理本贯一”。清朝罗国纲也认为眩晕多属年老精衰,但眩晕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宜补其精,如八味地黄汤、右归饮之类也。说明肾精不足在老年高血压病中的重要性。

1.2 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肾为水火之脏,位于下焦,内藏“元阴”“元阳”,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肝为木脏,同位于下焦,需赖肾水之濡养,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肾阴亏虚,肝阴不足,阴不维阳,肝阳上亢,上冒清窍,则致眩晕、头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头痛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石室秘录・偏治法》:“如人病头痛者,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医学正传・眩运》:“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后二者不但从肾阴虚立论病机,并且明确提出了治疗大法。

1.3 肾阳亏虚,脉络绌急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具有温煦作用,维持人体恒温,络脉是经络系统的分支,气血运行的通道。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若肾阳亏虚,阳虚生内寒,血脉失去温养,瘀血内阻,络脉失荣,则虚风内动络脉绌急,而发头痛、眩晕,由此推测络脉绌急可能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相关。《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注络,络气还经,是其常度。并认为络虚则痛。《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猝然而痛。这些皆说明肾阳亏虚,卫外、温煦失职才是疾病的根本原因,寒邪外侵只是疾病的外部因素。

1.4 肾气亏虚,或兼血瘀 肾气乃人之元气,由肾阳蒸化肾精而成,是人体的原动力。肾气亏虚则致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气虚则清阳不振,清气不升发为眩晕;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则瘀,瘀血内阻,脑失所养而发眩晕、头痛。《内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倾,目为之眩。”元朝朱丹溪虽提出“无痰不作眩”,但同时也十分重视“肾虚致眩”,故云:“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于上,此气虚眩晕也”。明朝张景岳在《内经》“上虚作眩”理论基础上劝“下虚致眩”作了详细论述,《景岳全书》云:“头眩虽为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然伐下者必枯其上,滋苗者必灌其根”。在《景岳全书・眩运》篇中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其治虚尤其推崇大补元煎、十全大补汤及熟地、当归、枸杞等温补肾阴肾阳之品。明・虞抟倡“血瘀致眩”,杨仁斋则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医宗金鉴》也认为,“瘀血停滞……神迷眩运”。由上可知,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肾气虚为本,而血瘀阻络为标,二者相互影响,终则互为因果。

2 临床治疗研究

2.1 补肾填精,益气化瘀 郭伟星认为补益肾气法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基奉大法,并以此法为指导用益肾降压颗粒治疗73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降压总有效率为92.11%,并可改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脑功能。实验研究表明,此药可有效降低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提高大鼠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心肌耐缺氧能力。张瑛朝等运用复方杜仲合剂(由杜仲叶、山楂、葛根等组成)治疗高血压病病人30例,服药4周,血压平均下降(2.05±1.86)/(1.45±1.42)kPa,其中显效9例,有效14例,有效率76.67%,说明该药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叶芳等以复方寄生流浸膏(桑寄生、羊藿、女贞子、生黄芪、泽泻等)对SHR大鼠和肾高血压模型犬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较牛黄降压丸、硝苯地平胶囊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李浩用降压胶囊(由川牛膝、怀牛膝、天麻、川芎、地龙等组成)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24例,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任昌伟等用六味地黄丸化裁治疗老年肾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病病人70例,降压有效率达97.4%,症状好转率达98.57%。卫明以长生降压液(枸杞、杜仲、生地、牛膝、肉苁蓉)治疗中老年肾虚型高血压病65例,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血压达标率79.4%,与罗布麻叶降压疗效相同,但改善症状疗效较佳,并有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作用。杨全生以自拟桑仲汤(桑寄生、杜仲、夜交藤、白芍、羊藿、牛膝、酸枣仁等)治疗7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症状总有效率为90.4%,降压疗效总有效率为90.0%,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另有学者在补肾基础上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临床亦取得较好疗效。如段学忠等观察了益脉降压流浸膏对58例老年肾虚血瘀证高血压病病人治疗前后ET,CGRP,NO水平的变化,治疗后血压下降的同时,ET显著下降(P<0.01),CGRP,NO显著升高(P<0.01)。陈利群等用补肾化瘀法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60例,降压总有效率达80%,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收缩压负荷值、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亦优于卡托普利组(P<0.01)。田军彪等以补肾活血冲剂治疗老年高血压病肾虚血瘀证90例,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1.1%,100.0%,并可以明显改善左室肥厚各项参数、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逆转左室肥厚。刘华观察了200例老年及老年前期Ⅱ期以上高血压病病人,发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血瘀证,而在应用了补肾活血的仙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肾虚和血瘀的微观指标明显得到改善。

2.2 滋补肾阴,平肝潜阳 廖圣宝等研究发现中药滋水降火饮(生地、熟地、石决明、钩藤、牡蛎、何首乌等)能够明显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降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P<0.01),减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1(IL-21),升高白细胞介素-22(IL-22)含量(P<0.01),认为滋水降火饮使机体细胞因子和神经免疫网络调节趋于平衡和稳定状态而发挥降压作用。何红涛等以滋肾平肝活血汤治疗肝肾阴虚阳亢老年高血压病病人50例,降压总有效率达94%,并可明显改善病人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张麟贵等以滋肾柔肝法治疗老年高血压病100例,对工期、Ⅱ期高血压疗效总有效率达91.4%,并且疗效缓和、稳定。

2.3 补肾温阳、通络降压 李仕才用济生肾气汤加巴戟天、羊藿、龙骨、牡蛎、丹参治疗高血压病病人40例,且服药期间一律不服任何西药,结果总有效率为82.15%。孙秀英等用真武汤加减治疗阳虚水泛的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30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90%,并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血黏度,对血糖、心电图缺血性变化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宋文华等采用中药金匮肾气丸水煎剂,配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58例,结果好转56例,有效率96.55%,起效时间平均10 d。

3 有关现代医学研究

医学研究发现心肌细胞分泌的心钠素在肾中有其受体,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一系列效应,心钠素有利尿、扩张血管作用,体现了心火下降于肾以助肾阳化津液的作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作为调节血压的重要方面,体现了肾水上济于心,濡养心阳,从而维持正常血压的功能。随着高血压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性激素水平及比例失调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心肌细胞中发现了性激素受体,并发现性激素能影响心肌细胞核酸代谢和脂肪代谢,说明心肾互相影响。韩勃总结20余份材料,分析了肾与自由基的关系,认为肾虚病人血中自由基增多,清除自由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动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增多,二者均与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同时可造成动脉血管的持续收缩而引起高血压。吴赛珠等研究发现:雌激素可促进雌性、雄性大鼠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增殖,其促增殖作用无性别差异,且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雄激素仅可促进雄性大鼠VEC增殖,单纯孕激素对雌鼠VEC增殖无明显影响。E2/T,E2/P的平衡对雌鼠VEC的增殖也起重要作用。Yue等研究了雄激素对离体雌、雄兔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影响,发现睾酮使有或无内膜的离体主动脉及冠状动脉显著扩张,且无雌性、雄性之间的差异。Collins等实验证实,冠状动脉去除内皮或使用NO合成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A)可显著抑制雌激素引起的反应。L-NA的抑制作用又可被L-精氨酸消除,说明雌激素对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是内皮依赖性的,通过NO合成而发挥作用。日本秋下雅弘观察到雌激素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对闭经后女性进行的激素补充疗法(HRT)中,血清ACE活性降低大约20%。大鼠主动脉中表达的介导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升压作用的受体1型(AT1)以及AngⅡ的缩血管作用,在摘除卵巢后分别增加至160%,140%,这一增加又在补充雌激素后消失。提示AngⅡ生成系统及其受体均受雌激素的抑制作用。李治明等在探讨性激素及其比例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研究中发现:①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T水平及T/E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②绝经后女性EH组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P水平、T/E2及P/E2比值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提示性激素水平及其比例失衡与男性及绝经后女性EH发病有一定关系。唐晓鸿等研究发现,老年女性高血压病病人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而男性睾酮水平下降;两者都存在明显的内皮损伤、纤溶活性异常。雌二醇可能通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有利影响而对女性高血压起保护作用。

老年医学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老年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3-00-01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老龄社会带来的诸多社会、家庭、生理、心理等问题,对卫生医疗教育服务部门提出了新挑战。高校凭借学科门类齐全优势,在老年病的研究、老年病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涵盖老年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信息学等学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老年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养老服务现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二)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养老服务的运作模式、服务内容、操作规范等也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等。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组成和功能。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传统养老模式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是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国家鼓励在老年养护机构中内设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老年养护机构还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培训和指导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人员,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实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机构养老层面,重点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处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养护设施。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设若干具有实训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

二、高校开展老年病学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优势特色鲜明的特点。社会保障、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科学、精神科学、康复医学、老年护理、中医中药、文学、艺术等专业为老年医学学科的预防保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疾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高校老年医学专业目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资格,为老年医学事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社会医学等专业为国家制定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三)高校医学学科齐全,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心理慰藉、基础研究、临床治疗、康复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文学、艺术等学科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三、高校老年医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及科学研究。整合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中药学等各方资源,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加强老年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老年慢性疾病的诊治、降低老年疾病致残率、延缓老年老年精神心理疾病发生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强化老年医学医护人才的培养。在发达国家,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老年人这一群体的健康与疾病的特殊性,建立了“老年医学”学科(Geriatrics),它包含老年学(Gerontology)和老年病学(Geriatricmedicine)。但我国的老年医学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还停留在以单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传统专科诊治模式。老年人具有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储备差、起病隐匿、多重用药、受心理及社会影响较大等特点,老年医学除具有其综合性、全面性和个体化的特点外,还需注重维持老年人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对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高校教育资源丰富,有管理学、社会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与老年医学相关的学科,且实力雄厚。有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在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养老服务专业培训方面可以做出更多的贡献。

老年医学发展范文第3篇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合作紧密。“2011计划”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旨在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培育出一批在国家尖端领域,区域经济发展有杰出贡献的攻关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更是高校改革契机,突破以往传统人才培养思路,成都医学院抓住这一改革创新契机,于2013年挂牌老年医学与照护人才培训中心,在全国首开“老年照护”专业,开始培养照护人才。凭借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充分利用协同高校教育资源,协同企业实践平台与市场需求,实现了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科水平来培养人才到由市场调节的过渡,落实校企多元联合培养模式。现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健康与养老形势严峻,老年医学人才紧缺,结合这一国情与老年健康特性,以老年医学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老年照护人才培养层面开设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等课程,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另外协同中心还启动了天回校区国家级养老示范基地的建设,首创医养结合模式,老年照护人才培养与老年医学科学研究有机结合。

2协同创新中心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成都医学院抓住此次“2011计划”机遇,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努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开展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可以说是学校人才培养又一里程碑。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老年照护人才培养计划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结合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在政策层面,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第三大工程,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对于需要政策的创新中心,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这无疑是在为创新中心建设添瓦加砾,保证护理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在社会层面,中心举社会之力联合攻关,积极接纳社会企业捐资,保证资金有效运转,增加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投入,提高培养质量;在专业层面,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的附属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以及附属医院等单位,能够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也为学生开拓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减少后顾之忧。

3协同创新中心提高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011计划”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通过协同中心平台建设与体制创新,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以老年健康为主要方向的科学研究,成都医学院与协同单位联合组建了四川特色养老与老年健康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团队和老年病研究协同攻关研究团队。这两个团队以研究解决老年健康问题与老年共患病为出发点。除老年医学与养老领域专家参与研究外,学生凭借大学生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参与到科研项目中,通过老年医疗•康复示范中心、成都医学院附属“夕阳红”医院等学习实践基地,老年照护方向的学生很自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研究老年问题。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操作技能,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思维,增强综合素质。培育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养老与老年健康的实际需求,老年医学发展跟不上老龄化进程加快速度。尤其是老年照护人才的短缺以及现有老年照护人才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老年事业的发展。有调查发现,现目前从事老年照护的临床人员中绝大部分是迫于生活的需要或是个人爱好,并未通过正规培训学习。只能为老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服务,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卫生服务与照护。学校借助“四川协同创新中心”之力开先河,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护理学(老年照护方向)专业,力争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经验,整合协同高效与协同企业联合培养,探索解决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难题,将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正规化、专业化,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老年养老与健康事业做贡献。

4结语

老年医学发展范文第4篇

现任院长 王国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武汉内镜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1.心血管病研究所

所 长 孙宗全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所长 廖玉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于1980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成立,是国内最早设立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单位之一。下设心内科、心外科、超声影像诊断科。技术实力雄厚,有156名医技护人员,其中正、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15人,承担国家、省部级多项重大研究项目。

医疗特色:①复杂先心病的矫治、瓣膜外科、夹层动脉瘤切除、冠脉搭桥、心脏移植等手术;近年开展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术、卡布洛(Cabrol)手术、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微创心脏手术。②冠心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③安置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慢性心率失常。④心电生理、病理检查。⑤非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⑥高血压、肺动脉高压、自身免疫性心血管病的治疗。⑦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⑧心脏超声检测和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状况、心功能评估。

2.血液病治疗研究所(湖北省重点学科 湖北省领先项目)

所长 宋善俊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所长 邹 萍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内著名的血液病治疗研究单位,现拥有8个研究室及实验室,设有国内一流的骨髓移植部,其技术和人才实力处于国内领先行列。在血栓与止血领域中,先后承担了16项科研课题,完成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血栓形成诸因素与冠心病发病及防治关系的研究”。沈迪教授等研究的“一组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项目,被国内专家建议命名为“沈迪氏病”,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医疗特色:①凝血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②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③骨髓移植和异体基因骨髓移植,脐血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④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肿瘤。

梨园医院建于1979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第三附属医院和第三临床学院,也是国家卫生部直属三级医院。院内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湖北省老年医学研究所。该院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于一体,尤具老年病医疗特色,是湖北省十大综合性医院之一。在心血管、高血压、呼吸、消化和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康复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对老年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造了独特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发展建设了“疮疡骨病专科”、“手外科”、“药物依赖治疗”、“精神科”、“肿瘤热疗”、“老年病科”等特色专科。多次被评为卫生部、省市老年保健先进单位。

任院长 白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内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呼吸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中国医药卫生学会副会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湖北省老年医学研究所)

老年医学发展范文第5篇

当天下午,由首都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副主任华琦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教授牵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两个学术机构联合众多专家制定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也在此次活动上正式。另据记者了解,去年9月17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在京成立,华琦教授当选为分会会长。该分会成立一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龄人群,捍卫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他们先后制订了3部中国专家共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只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在当天的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活动间隙,本刊记者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成立一年来的主要工作进展以及三部专家共识出台的背景、意义及相关内容,对华琦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高血压分会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

“要了解《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必须从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的成立说起。”采访一开始,华琦教授首先这样说。

谈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的成立背景,华琦教授首先介绍说: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显示,我国每年因血压升高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4万,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则显示,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41%接受了药物治疗,血压达标的患者占13.8%,较2002年的24.7%和6.1%有了明显提高。但在整体范围内,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仍然有着明显的差距,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或边远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在上述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高血压的管理工作,培养相关人才,促进国家分级转诊制度的改革,2015年9月17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和青年委员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宣布成立。据记者了解,在当天下午举行的成立大会上,华琦教授当选为高血压分会会长和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文、刘梅林、李艳芳、郭艺芳、高平进、李为民、陈鲁原、张源明、袁洪、祝之明当选为分会副会长;李静、胡亦新、蔡军、皮林、丁春华、李悦、李燕当选为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华琦教授介绍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成立后,以第一届委员会共181名专家及第一届青年委员共100名青年才俊为主,构成了学术团队的中坚力量,迅速针对高血压防控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工作;分会成立后也很快成为我国高血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平台之一。一年来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之一,就是发起制定了《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和《老年人血压过度波动应对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华琦教授进一步介绍说:《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是今年1月份正式的。“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建议。然而,由于循证医学证据缺乏,80岁或8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的血压管理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血压达标率低于80岁以下人群。我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结合我国现状以及高龄高血压临床研究结果,制订了《高龄老年人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希望能够完善我国血压管理策略,有效降低高血压对高龄人群的危害。”

“老年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主要源于大动脉僵硬度的增加、心脏瓣膜的钙化、肾功能的减退和微血管的减少。多项应用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的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治疗和管理更复杂、更困难。因此,我们还制订了《老年人血压过度波动应对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华琦教授透露,“这个《专家共识》目前仍在修订、完善中,不久即将正式。”她接着介绍说,“剩下的就是今天正式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了。这是针对我们以往称之为‘号’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这一种药物专门制定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号”解决了

我国缺少降压药物的大问题

在解析《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之前,华琦教授首先向记者回顾了“号”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的研发历史。

她首先介绍说:“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之所以简称‘号’,是因为研发伊始,它最早被称为‘号’,后来也曾被称之为‘北京降压号’。”华琦教授进一步介绍说,“号”的诞生,与我国三位著名专家密不可分,他们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医学家吴英恺和洪昭光。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降压药物较少,许多降压药需从国外进口。为进一步提高降压疗效,上海高血压研究所邝安医淌诟据中医“轻可去实”的理念,突破当时国际上盛行的“阶梯疗法”,提出了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小复方”构想,并研制出了“复方降压片”,开创了用固定复方制剂治疗高血压的先河。后来,吴英恺院士、洪昭光教授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采用优选法,研发了“长效小复方”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也就是著名的“号”降压药。“号”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我国高血压治疗缺少相应药物的大问题。“号”诞生后,在吴英恺院士的积极推动下很快投入生产和临床应用,一直到今天。华琦教授认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一种长效小剂量单片固定复方制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每日服药一次,就可平稳地降低血压,这便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尤其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指南纷纷认识到了这一药物的学科地位,逐渐加大了对“长效小复方”的推荐力度,这也充分说明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广泛普及的“长效小复方”理念的先进性。

华琦教授还介绍说,“号”降压药主要由基础降压药和利尿药组成,每片含基础降压药硫酸双肼屈嗪12.5mg、利血平 0.1mg,含利尿药氢氯噻嗪12.5mg、氨苯蝶啶12.5mg。这些年来,关于“号”的临床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主要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孙宁玲教授领衔开展的全国、多中心《北京降压号与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对比研究》,全国、多中心、纳入 5269 人的长期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降压号与吲达帕胺随机对照有效及安全性研究》和《北京降压号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长期研究,以及《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及其安全性》半年期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华教授主导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降压号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降压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降压号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电解质和血尿酸的影响》;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有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苏定冯教授开展的《北京降压号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王增武教授开展的《号与复方降压片对比研究――社区复方制剂抗高血压治疗研究》等。

“更令学界关注的是,我国高血压防治的旗帜性人物、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教授正在领衔开展的一项研究――CHINOM试验。”华琦教授继续介绍说,“CHINOM试验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中进行药物干预的、以并发症为研究终点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计划随访65000人,预计将在2018年公布实验结果,让我们共同期待!”

针对国情,

制定我们自己的专家共识

中国的“长效小复方”已经诞生半个世纪了,针对“号”的研究和使用至今依然经久不衰,但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困扰着广大临床工作者和广大患者。针对这种情况,为规范临床、指导诊疗,由华琦教授、孙宁玲教授牵头,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两大权威学术机构联合众多专家制定了《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号)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谈及这部《中国专家共识》的缘起,华琦教授说:“这事儿还得追溯到 2015年9月17日召开的‘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专家研讨会’。在那次研讨会上,阜外医院的王增武教授对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作了介绍,安贞医院的李艳芳教授对‘号’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了介绍。与会专家对‘号’在基层广泛应用、在高血压防治中的贡献表示肯定,也对其目前存在的疑虑、未来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王增武等专家还提出,‘号’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药品,我国地广人多,高血压发病情况复杂,发病率也在增高,我们为什么不制定自己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应用?于是,那次研讨会便决定将‘号’已有的临床试验加以整理,邀请专家推出《号在基层使用的指导意见/专家共识》,以帮助基层医生规范使用药物――这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个《专家共识》最终得以出台的背景。”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华琦教授感叹着继续回忆说,“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临床工作者围绕‘号’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经过筛选,我们最终梳理出了与‘号’相关的文献160余篇、与高血压相关的文献数十篇,共计近200篇文献。由于这些文献的证据层次水平不一,又经过艰苦的工作,我们进一步梳理出35篇有价值的参考文献,最终选择了最简洁的表达方式,字斟句酌、力求公正地拿出了这个共识的初稿。在此过程中,我们于今年1月28日、4月16日、7月12日分别召开了共识启动会、讨论会和定稿会,先后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刘力生教授、范利教授等63位专家参与讨论,给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几易其稿、数十次增删,光文章的架构就大调整了3次,最终才得以定稿,形成了现在的这个文件。这个共识的执笔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李静教授,为此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针对这一《专家共识》的内容,华琦教授介绍说,共识认为,我国传统固定复方制剂降压效果明确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基层降压药的一种选择。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号)是传统的固定剂量的单片复方降压药,自问世以来,在我国人群中积累了大量的使用经验。在当前众多新药涌入市场的情况下,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仍然是基层医疗单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之一,在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共识全面回顾了与“号”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并据此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人群和使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推荐和建议。

共识认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降压疗效明确,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降压治疗的选择之一。目前,以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为基础治疗方案的CHINOM研究(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者的干预研究)已经入选受试者10689人,该研究随访期为5年,预计2018年公布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结果的公布,将有助于进一步证实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疗效和安全性,奠定其在我国高血压预防和治疗中的地位。

华琦教授说:“我们希望这个专家共识能为临床医生在高血压防治中提供确切的指导和帮助,也为中国高血压防治事业提供助力。”同时她还认为,《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正式,充分说明我国的“号”以其明确的降压效果,方便的使用,低廉的价格,较少不良反应的特点,得到临床医生和广大专家的一致认同,这个药物必将在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最终能够有效捍卫我国民众的生命健康,为助力“健康中国”大业,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