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危机和危机管理
什么是危机呢?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2003年的SARS病毒可以算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危机,因为危机,我们不能随便出门;再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灾害,突发性的。它是一种特别的状态,它的发生有时候是突发性的,让人难以控制,通常会对我们的社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损坏、灾难,给人们带来伤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才能应对它。危机有很多的特点。危机具有很突然的性质,让人难以防备;危机具有紧急性,危机一旦发生,瞬息万变;危机具有不可控性,我们只能防患于未然,尽量去控制它;此外危机还具有隐蔽性、破坏性等特点。危机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我们只有时刻戒备,永远准备应对危机,我们要学会去管理危机,做危机的管理者。基层政府的危机管理是指,当基层政府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危机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一些控制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做到及时应对危机,将灾害、损失控制到最小范围,其目的就是通过一些政府管理行为,控制灾害所带来的危害程度,保证乡村人民的财产安全,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安定。
1.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合理。笔者在对基层政府调查研究中发现,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机构配备还是相当合理的。每个基层政府都建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一般由镇书记、镇长、党委委员、镇医院院长、派出所所长、镇消防队长等成员组成,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24小时值班制。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基层政府部门应急委员会的日常行政机构,应急办公室承担了时刻监测危机、危机信息汇报和汇总、危机调度与协调等多项职能,可谓是身兼数职,发挥着一个交通站的作用。基层政府所管辖的自然村落也均成立村应急委员会,由村两委组成。
2.基层政府的应急制度已经相当灵活且落实到位。矛盾是具有特殊性的,基层政府在制定应急制度的时候,能够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乡俗文化,同时结合国家及省市的应急规定,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应急制度。同时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可以方便快捷的收集危机发生时的一些情况,并按照制度的应急制度,一对一的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危机。
3.基层政府组成了应急团队,且对成员进行多角度的培训。从成立多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小组,到每个村里的应急小组,以及镇工作人员组成的应急小组,基层政府可以说从上到下都在重视,不断培养应急小组的能力,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次的实战演练,可谓是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经验。同时,定期开展培训,使得应急人员不论素质、还是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当前我国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缺乏强有力的信心。危机来临时,存在侥幸心理,表现出一种应对危机的不自信。主要体现在:基层政府应急人员应急能力不足,当出现危机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行为,逃脱责任,比如说曾经发生的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就体现出基层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一种不足之处,基层政府应急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民众第一时间需要了解的信息是什么。
2.基层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公共危机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力度不够。还记得08年的汶川地震,由全国报名选的灾区志愿者,到达地震灾区后反而成为了困难户,成为被帮助对象,作为志愿者都如此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更何况基层群众。当一些公共危机突然发生时,公民普遍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缺乏常识,导致灾害进一步扩大化。而在基层的乡村中,这种公共危机的基本常识教育基本为零。乡村的应急委员会大多也是村里农民组成的,本身知识素养不高,对公共危机的认识也只是皮毛,很难自发的组织危机的常识普及教育活动。基层政府则缺乏一种忧患的意识,有一些危机管理的经验主义之风存在,缺乏公共危机常识普及教育的耐心、决心,危机常识普及教育危机管理往往成为走过场的趋势。
3.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健全。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管理需要提前做好危机防范工作。基层政府危机防范机制不够健全,体现在,危机信息的收集能力较差。有的时候乡村山上会有失火现象,当去问此类灾害本村是否有防范措施,是否及时通知村应急委员会,村民们普遍回答是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应急委员会。由此可见,作为基层政府在危机防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很显然,防患于未然更重要一些,但是现实危机管理中,基层政府似乎只有在危机发生之后才能够完全重视起来,而不能重视危机防范的工作。正是因为这种防范机制不完善,很多潜在的危机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基层政府在处理危机上则难上加难。
4.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设施落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广播、媒体、电视、网络等广泛地传播应急法律和预防、避险、自救等常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调研中发现,这些多渠道宣传途径并没有完全落实,这些应急措施只是通过一些纸面文件下发下去,其他宣传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笔者仔细观察农村应急委员会,发现很多硬件设施存在问题,有的是危机信息沟通中最重要的广播喇叭坏掉,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通知本村所有村民,让大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好危机防范工作。有的农村应急委员会,连最起码的电话都没有安装,应急通讯录也没有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些种种不完善的地方,都大大降低了基层政府的公共危机预警能力。
四、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1.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学习,提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提高广大公民的公共危机意识。我们可以知道,一种比较先进的公共危机管理制度肯定是由一种意识转化而来,这种意识才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源头。通常情况下,公共危机事件都爆发在最基础的地方。处于这一基础层上的公务人员、公众能够拿出什么样的水平去处理和应对危机,对于管理危机,战胜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学习应当纳入基层政府日常,将这种学习放到平常的在职培训中,形成一种危机理念。再者,注重对公众的危机意识的培养,普及公共危机常识。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的方式进行,比如说在乡村中发放一些挂历宣传册,也可以请一些危机治理的专业人员到乡村中开展讲座,也可以通过一些公共危机治理的电影放映来实现。通过这些实际可行的措施,让公众知道各种危机的应对措施,提高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
2.完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建立健全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著名的美国管理学专家戴维奥斯本有这样一句管理名言,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花最少的钱预防危害发生,而不是花最多的钱去治理灾害,由此可见最有效率的危机管理就是尽可能避免灾害的发生,减少危机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现代基层政府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应该是做好前馈控制,避免各种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其实这种公共危机预警制度,可以提前对各种危机做一个预计,提前把灾害的准备工作做好,做好各种应对危机的策略。很多事实性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才可以使得基层政府在面对危机发生时做出的决策才更有效果。在基层政府危机管理中,务必建立一种完善的预警机制,建立预警信息平台,对危机进行不间断监测,拓宽危机信息的传送通道,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
3.要保障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需要的财政资金。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支出的根本作用在于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公共风险来决定财政支出。当前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务投入已有改善,但是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投入上还是捉襟见肘。虽然基层政府现在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政策,启用财政应急拨款,来解决比较突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但是这相当于一种特殊的行政方式,有的时候还是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危机治理之中。因此在当前建设一个服务型政府大背景下,应将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支出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之中,确保专款专用,建全公共危机管理的财政机制。我们通过这种国家财政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支持,进一步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硬实力。
4.建立专业化的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队伍。术业有专攻,公共危机管理也需要专业的团队。一方面我们可以在职培训的模式,加强危机理论的学习,同时要注重实际演练,要参加实地演练,从实战中总结危机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基层政府中,我们可以多设置一些公共危机管理的职位,让学习这种专业的应届大学生,通过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让这种新鲜的血液来不断提高基层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 公共危机事件;舆论引导;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11-01
频频爆发的公共危机事件,除了损害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也对整个信息传播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干扰,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传播。现在,政府和公众的互动交流一直依赖于公共媒体,其已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以手机、IPAD等智能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较之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的传播模式产生了新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这也加深了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1 公共危机事件的涵义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一种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其越来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的焦点问题,2001年的美国“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一系列突发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频发事件一直威胁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有效及时的预见并处理公共危机事件,尽可能减少其危害程度,成为各国处理危机事件的首要宗旨。
对于公共危机的含义,美国学者罗森塔尔是这样认为的,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①。公共性危机的主要诱发原因,分别是自然灾害,如火灾、风暴、地震、洪水,恶性刑事案件,公共安全突发事故,恐怖袭击事件,疾病传播,自然环境恶化。公共性危机的本质是危及公共安全,破坏社会秩序和生存空间,侵犯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国家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根除这六种祸因,就必然会发生公共危机。国家及时有效解决好公共性危机问题,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提高公民幸福指数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公共危机揭示了事实因各种因素所导致的重大变化,对公众的生产生活已经造成或即将产生的伤害,并且这种危机本身不可预知,无法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人们甚至在其发生后无法做到在较短时间内精准的对其产生的原因及特性进行分析和掌控,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应急处理,导致不可估量的危害性,对公众的生命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及危害,甚至对国家的安全系统及正常的运作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不良后果。
2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快速传播、全民参与、开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审查化(去把关化)等特点为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和技术支撑。部分商业机构(商业营销账号)、网络推手为追求信息的轰动性、爆炸性,刻意渲染带有反抗色彩,与主流价值观不相吻合的奇谈怪论并积极推助其传播。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中,一些网络推手通过大量发帖、评论、转发、顶贴、推广话题等活动,运用反传统思维、有悖伦理道德的言论赚取大众“审丑”的眼球效应,成为网络热点议题。又通过触发公众情绪、冲击公民道德标准拉抬事件的广泛关注。这些网络舆论操控侵蚀了普通网民相互交流讨论的空间,扰乱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秩序,一些网络推手人为制造虚假的舆情干扰了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决策和正确引导。
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无法预知性,所以其在网络上的也带有很强的突发性。如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瞬间发生,其信息最先是由微博网友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的,并在网络上以爆炸性的方式急速传播,引起大众的关注及各部门的重视。公共危机事件由于涉及很多人的经济利益及生命安全,影响范围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致使信息急剧膨胀。网民利用方便简洁的社交传播软件,如微博、播客、MSN、BBS和QQ等交流信息、发表观点建议,信息裂变立体化海量扩散。
3 公共危机传播的舆情引导与管理对策
20世纪以来,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所营造的立体化传播环境架构在社会传播体系之中。媒介融合时代的信息传播愈加深刻的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内容及形式。
媒体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舆论导向及网络事态发展时,传统媒体要时刻了解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以期能够优先知晓最真实的事件进展情况,在网络传播上的特点及影响力,及时把握网民的情绪变化。网络传播虽然具有自发性、快速、裂变式传播的特点,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匿名、高自由度,弱审查化的特点,当危机事件爆发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极为迫切且盲从,容易对当前形式判断不清,易受到网络流言谣言的影响,造成大规模的恐慌,引发事件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如果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评论并未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及时的、传播和引导,这也表明主流媒体在此事上缺乏积极和富有技巧性的引导。当舆情引发危机的时候,主流媒体应对不当,就会产生“二次危机”。而公众对公共权力机构的质疑、不满和既有偏见,谣言以及部分带有偏见的舆论构成了“二次危机”的土壤,大量非理性的对抗情绪、谣言、揣测,甚至有可能引发线下的集体行动。
所以,传统媒体应该高度关注网络媒体的动态及网民情绪的变化,主动与网络媒体进行联动,将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评论在媒体上进行及时的、传播和引导,并且,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网民的心理,尊重网民的情感,及时疏导网民非理性的情绪,给他们表达观点和宣泄情绪的渠道,同时把握好以情动人的界限,提升报道的理性和建设性,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抓住时机,勇于发声,维护法治、维护国家利益,牢牢坚守传统媒体的道德底线,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现在,我国互联网的管理体制在不懈探索和日益完善中,将网络社会纳入法制轨道,既是对网络诽谤者的惩戒,更是对人们获取真实信息,表达多元观点的保护。“依法治网”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管理。政府部门应根据网络的传播特性,在完善我国现有的互联网管理体制、推动互联网立法和监管的同时,制定对网络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规章制度。通过政府监管,以确保网络传播规范化、制度化运营,保证网络合理运作,以营建优质的网络舆论环境。
关键词: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公共行政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05-01
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我们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换言之,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就是回应各种危机挑战的过程。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上半年,危机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新春伊始,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势力策动拉萨“314”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紧接着,北京奥运火炬在西方几国传递过程中遭遇暴力冲击和破坏;4月28日,山东列车出轨;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数万生灵罹难……在这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面前,我国政府和社会经受住了各种危机和灾难的考验,赢得了人民的赞誉。但是,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与人民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和机制尚不尽完善,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尚有待提高。如何正确恰当的处理这些突发性的危机事件,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政府建立和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一、公共危机管理
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它是公共产品的产物。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现代化国家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职责之一。以此作为标准,不少国家本着“核心小、法律全、信息灵、意识强”的原则构建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危机管理的本质是:它需要一个既使用权威又实用民主的决策程序,在此环境中激发反应者做出一个富有弹性但有极具力度的决定。危机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在一个分散无际、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做出及时适宜的决策。”作为我国行政的执行者,政府理应大力建设公共危机管理体制。
二、政府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深入理解公共危机的内在要求。从汉语字面看,“危”是危势、危难、危情,“机”是生机、转机、契机;同样,根据韦氏辞典的解释,危机通常指“事件的转机与恶化之间的转折点”。从中体现着价值的中立性,这就是说,面对危机,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大大减少损失,以至化险为夷,反之则亦然,而政府是促成这种转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二)是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力保障。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用“风险社会”的概念描述了当今充满风险的后工业社会,并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在贝克看来,风险社会是一个灾难性的社会,在其中,异常的情况有成为屡见不鲜的情况的危险。进入21世纪后,频发的“天灾人祸”都在昭示人们:由突发事件演变而来的公共危机,在新的世纪里开始表现出常态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由于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利益与权力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形成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各类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机制,以及时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并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成为衡量政府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我们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力保障。(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低要求。为什么说公共危机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底线呢?这主要是由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特点决定的。简要地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三个特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结构的和谐。一是保障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公共危机管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崇尚自然规律;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要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的方针,在实践中切实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面对各种环境问题,如何防止或及时处理破坏生态平衡、造成资源匮乏的问题呢?就是要实行危机管理,及时消除危机,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进行。二是保障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公共危机管理。因此,人与社会要想和谐,关键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会引发危机事件。因此,实行危机管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或出现了矛盾及时予以解决。三是保障社会结构的和谐离不开公共危机管理。社会结构包括多方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社会结构是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从不同的角度可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从构成社会结构的实体来划分,可划分为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和利益群体结构。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使这些结构内部和谐发展,就要建立健全保障这些结构内部和谐的机制。如果没有这种机制,出现矛盾冲突无法化解,必然出现社会危机,这就是政府危机管理所要解决的。(四)是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基本要求。毋庸置疑,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世界上最显著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严重的腐败及其最大的经济损失;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破坏。中国还有世界上最复杂和严峻的国际地位。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加大公共危机管理建设,才能使政府时刻做好准备应对公共危机的挑战。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教材――公共管理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301-315
[2]张国庆.《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511-518
论文摘要:如何成功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新闻媒体作为沟通政府与民众的社会公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讨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如何运用,以及对如何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有所帮助。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和特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形式。公共危机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采取一索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除了常规管理之外,还需要居安思危,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公共危机。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特点
1、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公共危机管理以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为目标。
2、公共危机管理的外部环境是开放的、非竞争的。企业通常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之中,虽然有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但更多的时候它们是商业上的竞争对手,虽然有共赢的局面,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有限的市场中甲多占一份就意味着乙少占一份。
3、公共危机管理依法行政,强制力是其管理的基础。公共危机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公共危机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则,依法行政。公共危机管理主要依靠行使公共权力进行公共危机的管理,而“公共权力的行使,常常是刚柔并济,强制性和非强制性并行。
二、新闻媒体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一)新闻媒体的含义及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新闻媒体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它所代表的某个阶层或阶级的观念,还必须表达一定的公众利益,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和沟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上。公共危机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必然会成为报道的焦点。
客观上来说,新闻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充分介入,能够在无形之中对政府危机管理产生很大帮助,其作用主要表现如下:1、帮助政府传递信息;2、协助政府进行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3、提升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4、为政府提供外脑;5、帮助政府赢得社会支持。
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运用新闻媒体
一个以公共服务为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须对公众充满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权在内的所有公众权利,把公众欲知、应知、需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知公众。同时,政府又是新闻传播的管理者,应引导、调控新闻媒体对事实加以解释,支持媒体发挥其功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危机发生前,主要是政府对危机的减缓能力和预见能力;危机发生时,政府的反应能力与治理能力;危机发生后,政府的恢复能力。下面,我们将从这三方面分别探讨新闻媒体在其中的运用。
(一)危机前
危机管理的关键不在于危机发生后的治理,而在于减缓与预防危机的发生。政府设立监督与预警机制,预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摊薄不善的资源管理,能够较好地缩减危机的发生及其冲击力。而提高政府预见能力的前提条件是获取充分的信息。政府虽然有收集信息的专门通道,然而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信息的不充分或误导,而新闻媒体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新闻媒体在守望环境中,可以及时反映可能危害社会的征兆,为决策层提供预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某种危险倾向存在的合理推测,向社会和决策层发出警告。我国社会的主流是稳定和平的,但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可能伴随着危机的发生,社会总是在一个一个危机的解决之后向前推进,因而我国的媒体不能只报喜而不报忧,应当对政府的政策以支持为主基调,以批评作陪衬,小骂大帮忙。通过批评,可以让政府认清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政策,消除矛盾,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
(二)危机发生时
当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时,政府的媒体政策就是要主动寻求与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媒体的合作,通过媒体这一中介和载体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传导,使危机信息比例合理化,避免诱发潜在危机,同时避免过度强调危机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回避性,加强作为危机管理主体的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沟通。
1、争取舆论主动权,及时地通过媒体向公众最新消息
危机一旦发生,政府就必须及时冷静地应对各种突发性与不确定性状况,快速地采取措施控制或抑制各种不利因素的发展和扩散,掌握主动权,力求短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扭转不利局势,促使事件向好的方向发展。
2、通过媒体权威性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稳定公众心理
政府要本着诚信透明的原则,真实的信息,以避免公众由于信息的封锁而获取小道消息,从而对事件进行臆断与主观猜测,而夸大事件的危机度,降低对政府的信任感,使政府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3、通过媒体听取公众的意见,征求与调整治理措施
政府在危机发生后,通过媒体向公众信息,不仅可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且通过公众的讨论,集思广益,可以寻求较好的解决方法,也容易为公众所接受。
(三)危机发生后
这里讲危机发生后,是指单件的危机事件得到治理以后,非指实际意义上的结束,因为还有一个恢复力的问题。在危机治理后,政府需要重新恢复社会稳定,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这就要媒体对危机处理的后续工作进行持续不间断的报道。正是通过对后续事件的报道才能真正体现政府的办事能力。
四、努力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介的良性互动
在非常态的危机之中,媒体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政府在对媒体有所约束的情况下,又充分加以利用。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格外重要,它不但是政府和媒体成熟、理性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成熟、理性的体现,更是妥善解决危机的剂。因此构建政府与新闻媒介的良性互动要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观念,树立对新闻媒体的正确认识
首先要认清新闻媒体的功能与作用,大众传媒既不是政府的附庸,也不应当强调绝对的自由,而是在应当坚持党的领导,政府的管理之下,保障一定的新闻自由。
(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的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上的,良好的政治秩序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带来大众传媒的更加繁荣。人们素质的提高,对媒体信息鉴别能力的增强也有利于主流媒体的发展。
(三)健全法律体系,规范与保护新闻媒体
健全法律体系,通过法律保护与鼓励这种自由权利,有利于新闻媒体更好地为政府服务,实践其监督的权利。
(四)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
信息的管理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样,宜采用“疏导”的方式,而不是“堵截”的方式。为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一种让媒体公正介入危机事件的秩序,为媒体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利用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民众的意见与呼声,才能真正体现媒体的群众观念,才有利于推进民主进程,有利于建立一整套良好的公共危机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美]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宋鸽.反思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积极干预[J].行政与法,2004(6)
[3]袁勇.新闻信息传播与政府危机管理的互动关系[J].新闻爱好者,2003(10)
[4]李萍.特殊传播——防范与化解危机的使者[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1.
[5]刘光清.危机与出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12
[6][18]周敏.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角色[J].世纪中国,2003.6.
[7]高世屹.危机管理,媒体无法缺席,博客中国,2003.06.[4]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8]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9][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9.
一、混沌理论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视阈拓展
20世纪是一个理论创新的世纪,许多经典理论在这一世纪创生与发展。混沌理论正是其中之一。它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首次提出,成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比肩的三大科学革命之一。[1](p41-45)
时至今日,混沌理论的基本体系日益走向完善,对于混沌理论的研究与运用,也早已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藩篱,其影响已波及经济学、哲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混沌理论中的“混沌”一词,在传统意义上,它是指“混乱、紊乱、无序和没有规律性的事物和现象”。[2](p7)
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它又有别于其传统意义的内容。爱德华·洛伦兹认为:混沌这个术语是用来指代这样一种过程,“它们看似是随机发生的而实际上其行为却由精确的法则决定”。H·哈肯也认为:混沌就是指“来源于确定性方程的无规律运动”。[3](p3-4)
混沌的发现,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加深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现实世界就是确定性和随机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典型的混沌系统。混沌理论正是为研究这一混沌系统应运而生。梳理混沌理论的相关内容,可以将其基本观点概括如下:(1)从长期的演化过程看,系统的运行轨迹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2)简单的系统可以产生复杂的现象,而复杂现象背后可以是有序的。(3)系统的整体行为可以不同于系统的部分行为。(4)系统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可以是渐进的。[2](p21)
将混沌理论引入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来,开拓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视域,也为我们认识、把握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推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创新带来了诸多新的启迪。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混沌理论的介入,使我们认识到,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如同社会其他系统一样,具有混沌特性,这一特性往往是原有的理论体系难以给予解释和说明的。其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混沌特性是可以认识、控制和驾驭的,它并不是完全的“杂乱无章”和“不可理喻”,它随机的现象背后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发生机制,而这一机制是遵从着一定规律的。其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混沌特性的发现,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原有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提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重要求。使得我们必须站在系统整体的角度把握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正如斯塔利所言,包括混沌理论在内的现代非线性系统理论的引入,将会使得系统管理理论重返管理科学的舞台,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混沌理论的发展,作为一种科学思想的混沌不但正在演变为一种新的管理隐喻,而且进一步正在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看问题的世界观。[4](p18-45)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混沌特性的理论考察
历史地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在线性因素与非线性因素相互作用下,通过自身自组织能力,实现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混沌的发展过程。政府公共危机系统的这一发展过程也充分证明了政府公共危机的混沌性,为我们通过混沌理论来解构、分析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一)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混沌的发展过程。
混沌理论认为,所有开放性系统,都不可避免地经历由简单到复杂,进而再到混沌的发展过程。作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亦不例外。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诞生之初,由于历史因素、客观条件以及认知程度等条件所限,其基本功能仅是限于“修建排洪工程、储备灾害和战争所需的物资等”,[5](p1)
整体上来说比较简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也日益走向复杂化,一方面,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行动原则、功能定位、制度安排日趋完善,整个系统中充满着诸多变量,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混沌特性越加明显;另一方面,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已不再是一个单一运作着的看似封闭的系统,它被置于更大的、更为开放的社会系统当中,并于社会系统中的其他系统诸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等进行着能量与资源的边际交换,正是这种边际交换使得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不可控因素进一步增多,进而使得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逐渐走向混沌。
(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是线性因素与非线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就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而言,其中既有线性因素的作用和闪光,同时也内含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的线性因素主要是指政府为应对危机,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条例以及办法,包括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法制以及应急管理预案几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案三制”。其主要作用就是要确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目标、规范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流程、引致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秩序。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则是指影响系统稳定与秩序,其自身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诸多因素。其中既包括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价值取向、文化氛围,也包括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协调程度,还包括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环境的变化情况,等等。总体而言,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中线性因素与非线性因素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一方面,线性因素的规范作用,可以推动非线性因素产生正向作用,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非线性因素的正面影响,也会带来线性因素的调整与变革,以使之更加稳健、成熟。
(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是具有很强自组织能力的系统。
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实际上就是指系统的自我更新及自我保持能力。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能够保持其处于动态的不平衡状态,以适应环境发展变化之需要。一般而言,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进入混沌状态之后变得不稳定并寻求新的平衡而达到新的平衡又有不同的道路:一是如果资源是充分可利用的,系统就会进入更高层次的组织形态,对扰动更具有敏感性;二是如果环境不足以维持一个更高层次的组织形态时,系统就会分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系统,每个系统又具有其自身的变革态势;三是系统通过自组织与其他混沌系统一起进入协同状态;四是系统分解或者消失。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来说,要寻求的肯定是前三种途径,而不是最后一种,因为前三种都保持了系统得以继续存在,并且使系统进入到更高层次状态;最后一种途径却使系统瓦解,这很明显不是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为了避免最后一种情况的出现,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内部必须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保持自身的生存和活力,这就是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自组织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可以及时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公众需求,使系统变得更加稳固。
三、混杂思维的确立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创新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混沌体”,那么作为政府部门,又应如何开展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推进管理创新呢,我们认为做好这一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开放、创新的视野把握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混沌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固有特性。要科学地驾驭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这一特性,首先应以开放、创新的视野把握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以开放的视野把握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就是要求政府在学习驾驭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混沌特性,推进公共危机管理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策略。即努力向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求取此方面的相关经验,以找到驾驭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混沌特性的良方,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国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起步比较晚,总体上还处于“原始的手工业水平”,相关的体制、机制、方法尚不健全。与我国相比,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际,就开展了以“民防”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稳健的基本体制与制度环境,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极向这些国家“取经”,相信可以为我国政府驾驭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混沌特性,推进公共管理的发展带来福音。
以创新的视野把握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就是要求我们在学习借鉴别国相关经验之时,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与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搬别国的经验,避免在学习了别国优点的同时也学习了别国的劣势与不足,进而真正实现由范式学习到范式创新的转变,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驾驭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混沌特性的办法,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中国模式。[6]
(二)努力构建回应性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回应性”既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不可或缺的“元素”。不过,传统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对于“回应性”的诉求并不是那么强烈。它更加遵信的是由牛顿定律和拉普拉斯决定论所构建的“基本图景”。在这一图景中,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如同其他事物一样,被置于种种规则(如有关政府公共管理管理法规、制度、规章等)的约束之下,一切都是按照这些规则的要求进行线性的产出,并不会估计顾客抑或消费者的认同和感受。而混沌理论的介入,揭示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混沌特性的存在,同时暴露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传统模式的固有局限性。基于混沌理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其他系统的线性存在,而是与其他系统,包括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等密切相关,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不能只顾自己,不及其余,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人的理性,抹杀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的个性,忽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多样化,整齐划一地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而是把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当做顾客,为其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由单纯的线性产出转变为基于混沌特性的综合性产出,进而努力构建回应性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三)尝试推动公共危机的分散化治理。
公共危机的“分散化治理”就是指积极引导政府主体、私人组织、第三部门及其他社会自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从而构建多元、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它是“核心政府治理”过程的延伸模式,也是国家权力机关实施公共权力的方式之一。[7](p411)
推行公共危机的分散治理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原因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部门的“单独事务”,政府包揽一切,管理一切,无所不在。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公共危机的发生,更加凸显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公共危机的处理也已经超越了原有的范畴,这就要求反应计划经济时代要求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范式必须转型,单一的治理模式和固定的治理结构已经变得不切实际,必须建立反映公共利益的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范式,并依据不同的环境而适时变化。正如简·库伊曼所言:“现在的治理应该能够更好地处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甚至混乱、长期的远景,更广泛的定位以及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意义。”[8](p47-481)
另外,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可以采用分散化的和集中的两种模式。由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混沌特性的作用,单纯采用集中模式总的来说是弊多利少,和国际趋势也不符,很容易发生“失灵现象”。因此,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如果仍单纯采用传统的线性集权制模式,就容易产生出一系列失灵问题。而“分散化的治理”无疑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创新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通过公共危机分散化治理,缩小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的规模和集中程度,摆脱了高度标准化的反应迟缓的组织体制,提高组织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为公共危机的处理赢得了时间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