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把握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既要继续加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又要更加重视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从思想走向行动,把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要在掌握理论、武装头脑上下工夫。除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外,还要围绕我区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理论分析。理论研究要注重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理论的力量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指导改造世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认真总结和大胆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不断进行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在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努力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把握好根本目的与基本途径的关系,既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把根本目的与基本途径统一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措施和工作都应该反映这个价值诉求。实现根本目的要靠基本途径来保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人民群众是基础,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组织领导,负起领导责任,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把实现根本目的与基本途径统一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放在第一位,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针、政策有利于广大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其次,领导干部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努力解决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绝不能以牺牲和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实现经济增长;第三,要坚决废除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的制度、机制与做法,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监督、奖惩制度机制。
从基本矛盾认识总体布局的必然性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四大建设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彼此之间不能相互适应。尤其在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的阶段,生产力的迅速变化,极易造成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就是其集中表现。协调好四大建设之间关系,将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进而创造使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条件。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是由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决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集中表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并以此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多个层次,它既表现为基本生活需求,也表现为精神和发展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必须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推进去实现。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也是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得出的,它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虽然世界上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有大量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不仅面临特殊的历史背景资源,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方式等方面,都与其他国家有显著差异,如果简单照搬它人经验,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其他方面发展,让经济建设孤军深入,缺乏政治、文化、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不仅将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可能葬送正在兴起的事业。
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总体布局的协调性
我们对四大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认识已经比较清楚。从总体上看,经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文化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四大建设共同构建了现代化建设基本内容。
然而,在全面推进四大建设中,四者之间关系如何更好地把握,仍然存在不少疑惑。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国情去认识各项建设之间关系,促使其保持动态平衡。譬如,建国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不仅制约着政治文明建设,而且制约着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制约着社会组织的发育。为尽快改善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为其他建设创造发展的物质条件,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置于四大建设首位,让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经济建设先行,既体现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符合加快发展的要求。而在物质条件发生很大改善的今天,尽管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还不能被取代,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质量。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滞后,也导致各项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引发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协调发展要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符合广大群众的新愿望和新期待,也符合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同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也需要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明确相对具有的主次关系。
促进四大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在各项建设内部形成相应结构。经济建设如果仍然以传统增长方式为主,那么,政府管理体制、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劳动者培训、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等,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根据四大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
四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将在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和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与此相适应的自我协调与更新和政府促进机制,促进四大建设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简单联系走向复杂联系,由松散联系走向紧密联系。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管理创新
0 引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需求的动态变化对影响供给体系的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保持经济增长以及提升国家竞争力为主要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内经济领域中由注重需求管理转变为注重供给管理。我们都知道,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两大主要力量。然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是为了让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进行的宏观管理,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结构上保持平衡,从而保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进行调整以此来确保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需求管理是通过对总需求进行调整以此来确保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现存的的经济运行中,若主要矛盾发生在供给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供给管理为主; 若主要矛盾l生在需求侧,则宏观经济管理方法以需求管理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一般情况是出现在需求侧,所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多采用以需求管理为主要的方法。目前,在新常态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矛盾越来越凸显。例如,一方面重工业发生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中国游客在国外大量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管理的角度看,无论是在理论、政策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具有创新意义。“实践―政策―理论―政策―实践”构成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过程,实践是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理论与政策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政策起到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了供给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创新。
1 供给管理创新的关键
1.1 供给管理创新的基本方向是重新配置资源
供给侧改革主要为了让要素流动变得合理,即由低效率部分流动到高效率部分,从无法提供供给的部门流动到有需求的部门。在先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对要素的流动性设置了许多门槛,实施这种门槛的本源是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性,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门槛已经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说,先前的需求管理政策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例如在先前需求管理中起主要作用的货币政策,在目前国内供给侧矛盾突出的状况下,通过加大货币供给量的方式已经无法达到货币政策的初设目标,加大货币量的投放只会导致货币政策出现“流动性陷阱”,没有办法刺激出所期望达到的需求。只要陷入“流动性陷阱”中,先前的需求管理政策就很难再产生新的需求,然而持续进行需求管理只能带来“滞胀”问题。
1.2 供给管理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利用供给创造需求
就目前来看,凭借供给创造需求才是正确选择,而让需求创造需求是不明智的选择。例如微信,先前没有提供微信这个供给,而今提供了,因而产生大量的需求。要想让供给产生需求,必须要发现并且研制新的核心产业,凭借新的核心产业来产生供给,从而根据供给来产生需求。在以后发展中,有三个产业能够实现“凭借供给来产生需求”这一目标,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因此需要对它们实行鼓励政策,进行大量投资,以此增加它们的供给量,从而产生新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个特征:一是市场需求旺盛;二是短期内能够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因此要想变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足够的市场需求,二是短期内技术要有所突破。能够具备以上条件的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称的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仅仅有行业,其中服务业可分为四类:消费服务、商务服务、生产服务、精神服务,目前国内出现 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主要问题是服务业所应管辖的范围,需求量很大,但供给量却不足,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高端服务业,达到人们的满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现代制造业将变成凭借供给产生需求的主要力量,现代制造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制造业,一类是现代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以生产个人产品为主,满足人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然而传统制造业出现产品严重过剩的现象。现代制造业是以制造公共物品为主,公共物品供给欠缺。传统制造业的个人产品过剩而现代制造业的公共产品短缺。因此需要用现代制造业来替代传统制造业,使其变成核心产业。在对供给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国家也要帮助企业主动转型,缓解压力,提高竞争力,从而推动国际化产能合作。
【论文关键词】社会体育社会运行社会体育运行障碍条件对策
社会体育是一项关系全体国民身心健康的公益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要求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生存需要后,需要层面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成为主要需求,而社会体育正能够满足人们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发展社会体育来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但社会体育的运行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前进的,在它发展的道路上有许多障碍条件。本文就社会体育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条件及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1社会运行和社会体育运行
1.1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类型有三种,分别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兴运行和模糊发展以及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范围之内。
1.2社会体育运行
下面首先从主客体的角度理解社会体育的构成要素。
1.2.1社会体育的主体
主体在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社会体育的主体指全体与社会体育事业有利益关系的人,这些人包括职业群体和业余群体。职业群体中分为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业余群体分为业余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积极分子和体育志愿者,广义上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以及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的普通社会成员。
1.2.2社会体育的客体
客体在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社会体育的客体包括:对象要素,是指社会体育事业运行的对象即社会体育活动,这也是社会体育事业最本质,最根本的表现形态。自然环境要素,主要指社会体育事业运行和发展的地理空间和地理环境,因为任何一事物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和地理环境。经济要素,经济基础是社会体育运行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主要表现在物质资源和资金资源两个方面,物质资源有社会体育的场地设施和器材等,资金资源主要是社会体育得以维持自身运行和发展的经费来源。政治要素,在宪法、体育法和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法规中对社会体育的运行和发展做出了规定和指导,这是社会体育得以运行和发展的政治保障。文化和心理要素,社会体育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和心理来维系,而社会体育本身就属于文化活动,它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体育事业的主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和心理环境。
1.2.3社会体育的多层次子系统
按照行政区域的标准把社会体育分为农村社会体育,乡镇社会体育和城市社会体育。那么依照这个标准把社会体育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体育的运行系统就分为农村社会体育运行系统、乡镇社会体育运行系统和城市社会体育运行系统三个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内部又有不同要素和层次的区分。
1.2.4社会体育运行
根据社会运行和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体育运行是指社会体育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体育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农村社会体育、乡镇社会体育与城市社会体育等多层次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而社会体育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指社会体育的多层次子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体育的障碍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范围之内,进而促使社会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妨碍社会体育运行和发展的障碍因素
在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障碍因素,这些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体育运行和发展的主要矛盾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pJ卒土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体育事业的主要矛盾,董新光认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矛盾是“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f41因此,社会体育的主要矛盾是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社会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社会体育运行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和重点解决的突出矛盾。
2.2社会体育运行和发展的主要问题
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体育社会问题是指在体育领域中发生的一种超常状态,它影响到体育系统抑制社会正常运行,使部分人意识到它的危险性并希望使之得到改善。体育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社会和群众的力量l。据此分析社会体育问题是指在社会体育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体育结构和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了社会体育主体的共同生活,对社会体育的正常秩序甚至社会体育运行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需要依靠社会和群众的力量来解除威胁的社会现象。社会体育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社会体育的构成要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主体要素方面,主要表现为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和比例偏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管理缺乏规范性。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51。而(2oo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表明,2000年,我国有35%的人参加了至少一次体育活动,占全部人口的33.9%,65%的人没有参加一次体育活动,占全国总人口的66.1%t51。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43万余人f61。显然这在我国总人口中的比例也是偏低的,而且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职业性和业余性两种人群,对他们的管理也是缺乏规范性的,这些都使社会体育的人口结构缺乏协调性,形成了社会体育运行和发展的障碍因素。
其次在经济要素方面,缺乏体育场地设施和经费投入。尽管在我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中,与第四次普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增加了11.8亿m。,场地面积增加了5.5亿m,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m,人均投人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增加了117.09元。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川,要想使我国社会体育达到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很显然,这些数据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来说还是偏低的。
其三是政治要素方面,关于社会体育的法律法规仍是不健全的。《体育法》第4l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国民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但在法律方面没有规定如果未能做到对社会体育提供必要资金支持或比例过低时作何处罚,体育行政部门对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的行为并没有执法权。这些都说明了社会体育的法制建设是不健全的,致使社会体育的运行缺乏相关法制的保障,可能导致社会体育运行安全方面的问题。
2.2.2社会运行系统方面的问题
即使社会实现了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但由于功能作为一种活动,常常是变动不居的,功能上的协调也是经常变化的。功能协调变动不居的特点也说明,社会运行总是处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之中的。这表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使在社会良性运行的状态下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那么,在中运行和恶性运行的状态下会有更多的矛盾,这样的社会运行肯定给社会体育系统造成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制约社会体育各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2.3转型社会和迟发展社会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加速期,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受到了转型效应的影响。转型效应是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也会折射到社会体育系统之中,使社会体育的体制和结构的转换受到制约,给社会体育的运行和发展造成障碍因素。从国际环境上看,我国属于现代化起步较迟的国家,属于迟发展国家之列,因此我国社会是一种迟发展社会n。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中会受到较多的限制,因此影响了社会的良性运行,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当然这种影响也会折射到社会体育系统之中,主要表现在妨碍我国社会体育与国际社会体育的及时与平等交流。
3消除妨碍社会体育运行和发展的障碍因素的对策
为实现社会体育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需要采取相应对策来消除这些障碍因素。
3.1积极面对和解决社会体育的主要矛盾
我们要承认并紧紧抓住现阶段社会体育的主要矛盾,由于我们国家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社会体育的主要矛盾。社会体育事业关系到全体国民的身心健康,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这个矛盾的解决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所以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由政府作为引导者,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发展社会体育事业,使社会体育日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进而消除社会体育运行中的主要障碍。
3.2增加体育人口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体制
在改变人们体育观念的基础上,是非体育人口通过社会体育的参与转化为体育人口;在《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两个制度下同时发展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分清两类性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实现他们的统一化管理。
3.3解决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和增加社会体育经费来源渠道
充分提高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增加便民利民的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利用身边的条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开辟各种各样的体育健身场所,自得其乐地开展体育活动阎。近几年全国范围内逐步兴起和建设体育公园工程,有效地增加了体育场地设施;社会体育的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拨款,除此之外,我们要不断开拓其他筹资渠道,例如,社会赞助、社会集资以及社会体育自身产业的开发。
3.4完善现有的法制建设
针对当前法制中的漏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解决社会体育运行中的法制缺陷因素,使社会体育的运行和发展有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和保障。
3.5促使社会运行各系统的协调配合发展
社会运行总是处于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统一体中,要想正确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社会各系统的协调配合发展。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各个社会子系统的改革应当保持同步关系,某一子系统的改革过分超前或过分滞后都会对改革产生不利影响。就某一领域看,单项改革必须由配套改革来支持。进而使社会大系统的运行给社会体育系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减少给社会体育系统带来的制约和不利因素。
3.6解决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的不利影响
针对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给社会体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努力使社会体育的体制和结构的转换同步和一致,尽量减少转型效应的不利影响;在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使社会体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加强社会体育的影响力,逐步使我国走向体育强国的道路。
货币政策“三角形”:货币政策模型的理想选择
货币政策的第一边是总量。纵观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基本都是“单边形”,即注重总量。总量当然是货币政策的
首选。制订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一般考虑四个要素:稳定币值、促进增长、充分就业、平衡收支。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彼此互动。一般情况下,稳定币值是主要矛盾,其他要素左右、影响着主要矛盾;特殊情况下(如金融危机时期)其他要素也会上升为主要矛盾,甚至出现多重主要矛盾。这不但是货币政策的新课题,而且是哲学领域的新课题。但不管怎么讲,“总量”只是货币政策的一条“边”,尽管是最主要的一条边。
货币政策的第二条边应当是“结构”。解决“结构”问题,需要将货币政策目标通过信贷政策的形式使货币资金得到合理分布。信贷政策,就是信贷管理当局依据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及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内在要求,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总和。信贷政策包括信贷政策依据、信贷政策目标和信贷政策工具三部分。产业政策是信贷政策的“目标依据”,货币政策是信贷政策的“数量依据”;“信贷政策目标”是,通过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改善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们国家在解决了“保八”问题之后,保什么“八”的问题势必更加突出。在总量和结构的关系上,总量合理,结构不一定合理;总量不合理,结构肯定不合理;结构不合理,总量也难以合理,即使暂时合理也不会持久稳定;只有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总量才能真正合理。结构问题解决不好,还会反过来倒逼总量。“信贷政策工具”包括窗口指导、比例限制、贴息政策、再贷款政策、差别利率政策等,通过这些工具的传导,以期实现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不同金融机构的货币差别供给。
货币政策的第三条边是“质量”。重点是“五个防止”,即防止通胀、防止通缩、防止不良资产、防止股市非理性波动、防止商品市场非理性波动(当前主要是房市)。这里用“非理性”一词,因为市场不可能不波动。这“五个防止”在管理当局既各有侧重,又要协调联动。具体如何“防止”已经出台了很多措施,不在这里赘述,尚需不断完善,但最关键的是“协调联动”。
只有实行三角形的货币政策,才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科学性、适用性、稳定性。人们需要认识到,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结构相对简单,可以通过行政方式如会议、文件、指令性计划等解决结构问题。进入市场经济后特别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主体多元化,信息渠道复杂化,加上大量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互联网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异常迅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实施强有力的信贷政策,通过系统性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来解决结构问题,进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货币政策目标;同时,经济结构合理了,货币政策目标也就容易实现了。
经济模式“三角形”:中国经济模式的理想选择
这个“三角形”的第一个角是速度。我国应把8%~9%作为经济增长的中长期目标。从历史经验看,我国经济增长既不能太慢,也不能过快,更要防止大起大落。大起之后必有大落,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理想状态应当是“缓起缓落”。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能低于8%,但也不宜高于9%,否则将带来结构问题、后劲问题、就业问题、未来危机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实现8%~9%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平均分布,后发地区可以快一点,先发地区应当慢一点。国家在主要依靠市场调节的同时,应当辅以政策调节的办法实现这一目标。
这个“三角形”的第二个角是结构。要保持“三角形”的稳定性,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概括地讲,主要是调整好八个结构:一是调整发展结构,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调整增长结构,逐步实现出口、消费、投资的协调增长;三是调整城乡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四是调整地区结构,逐步实现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五是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六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逐步实现大中小型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均衡发展;七是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社会急需的各类适销对路产品;八是把握发展动态节奏,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哪些生产?哪些研发?哪些开采?哪些储藏?规划好当前和长远的协调发展。为了使上述八个方面的调整逐步到位,当前投资应当向六个方面进行重点倾斜:一是继续投向适度比例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公路交通、农田水利、文教卫生、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三是继续补民生之课,特别是大补快补环境保护、国民教育、文体旅游、医疗卫生及重大基础配套设施等领域;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海洋、极地、外空、国防、生物医学、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国家创新战略前沿方面的研发投入;五是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原材料与海外投资;六是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生态建设投入,如防沙治沙、植被建设、江湖治理等等。
这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是安全。重点有四:一是通货膨胀问题;二是不良贷款问题;三是财政赤字问题;四是过高的外汇储备问题。这里重点说说不良贷款问题。为抗击金融危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全国银行贷款新增约10万亿,且极不均衡。从月度看,最高的3月份新增1.89万亿,最低的10月份为0.25万亿。从季度分布情况看,一季度增加4.58万亿元,二季度增加2.78万亿元,三季度增加1.3万亿元,四季度新增不足1万亿元,前高后低,起落过大。我们应当认识到,银行信贷同宏观经济紧密相连,具有典型的“潮水效应”。许多放款时认为很好的项目,由于宏观形势的变化,会成为不良贷款。当然,由于宏观形势的好转,有时不好的项目也会变为好的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一年多时间的经济过热,带来的是十年的不良贷款艰难处置,国家通过剥离、注资等手段先后拿出2万多亿元资金,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是1997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银行资本金;二是1999年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4万亿元不良贷款;三是2003年以来数千亿元的银行改革成本(有多种计算口径,不在这里赘述)。总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当然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要成本,但这个历史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汲取。
最后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只有在速度、结构、安全上构成“三角形”关系,才能稳定,才能在稳定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