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新方法
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原因就在于语文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汉语又是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是保证学生良好沟通,促进各科成绩逐步提升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乎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达沟通能力,而且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创新思想的应用,并改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积极引进先进设备,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探讨新课标下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 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关注字、词、句的理解和应用,没有坚持从学生的内在诉求出发,在课堂教学中也把教师放在了主要地位,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另外,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没有理解学生能力的重要性,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策略的创新,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和积极性,创建了一个更加向上的氛围。
首先,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即教师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组成学习小分队,进而共同解决问题,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增强团结凝聚力;其次,互换角色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与教师交换角色,让小学生担当小教师,体味教学的困难,从而保证认真听讲;再次,有感情朗读。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意愿进行学习,就一定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采取角色朗读法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对话,并有感情的进行阅读,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最后,角色表演法。小学语文课本相对简单,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既浅显又具有内涵的课文,例如教师在讲解《守株待兔》这一文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涵。
二、 教师素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效率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想要保证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要逐步完善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
第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他们能够准确了解教材内容,抓住教学重点,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坚持互动教学;第二,要坚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即不断吸引有能力的教师到学校中进行授课,并派遣有潜力的人员对外进行交流学习,加强沟通,实现共赢;第三,教师要从自身着手,明确新课标的内涵,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保证有效教学。在业余时间能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看法,和他们成为朋友,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良好互动。
三、 坚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没有实现能力的培养,课堂上也只有一个黑板,一个讲台,教室里只有老师夸夸其谈,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定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起先进设备,完善教学手段,增加资金投入,实现计算机、互联网、大屏幕、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先进设施进行知识的传授,放映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故事,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男女互动,小组竞赛、语文知识小问答等丰富多彩的趣味项目,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实现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
新课标规定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保证知识的有效传送,还要坚持教学的艺术性,实现陶冶教学。
第一,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实现陶冶性教学,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善于利用课堂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环境,在细节处下功夫。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墙壁、黑板等区域。其次,教师要注重加强文字的创新性,避免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样的语句。可以在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故事图画,提高学生语文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最后,教师要观察学生对环境的反应,不漏掉一个细节,并且能够结合教学进度,及时进行更新,从而营造良好常新的学习氛围。
第二,感受文章的意境。小学语文教学中陶冶性教学的培养,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解读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意境的能力。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可以提升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也可以更好地陶冶情操,加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课,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引出了大自然的景色,此时,老师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找出描写自然景色的语句,然后通过联想使学生们在心中勾勒出桂林山水的景象。
第三,开发教材知识。目前,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在课堂上过分强调“教”,而忽略了“学”。开发教学知识,就是要小学教师通过提炼语文课本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字美,做到“教”与“学”并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红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提问[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8):57-13
[2]虎文军.浅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民风(科学教育),2012,(7):114-28
1 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2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2.1 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2 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2.3 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 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3.2 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3 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3.4 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3.5 反思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 结合 少数民族地区
第一章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时代在前进,教材在变化,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前进,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要求语文教学从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自主教育、交流合作、探索学习的方向,而学生从刻板的接受老师教授知识转变到与老师相互交流互动、自主研究的学习地位。在传统教育与现在新方式教育方法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新概念不断涌现,这也从不同程度上改变了现代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底蕴和价值观,这就导致了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浮动和不稳定。当代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希望,他们在未来必将肩负起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更要灵活多变,旨在开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潜能。
一、培养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更是人类的宝藏,他承载这华夏文明和炎黄子孙的精神与力量。教育者要用自己生动诙谐的语言,饱满的热情和对语文的热情去启发和调动学生,将学生心里的创造力、判断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等潜能充分激发出来。同时通过展现坐着的文字情感,是学生的心里与之产生共鸣,让学生主动自主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生在遇到出色的文章时,比如《故乡》这一文章,其中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的巧妙绝伦,就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关于人物的描写作为分析的目标。
二、构建活跃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课堂气氛的活跃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大脑,便于勤思考、多提问,这样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心里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表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也能发挥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有意识的自觉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第二章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更加依赖于是用方言,也就是他们的母语,这与汉语言普通话差距很大,他们在普通话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就更加的繁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首先要把普通话翻译成方言才能进行教学,这样就在无形中加大的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学习的压力。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最大的障碍就是在自身的语言习惯与普通话的转换之间产生的差异,也就是吧听到的普通话在大脑中先转化成自己的母语,再加以理解和分析,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思考行为。比如,有些少数民族语言在于普通话转换的过程中存在"倒序"现象,这样他们在学习普通话的时候还要加上一个语序倒转的过程,这样他们听到的普通话就需要较多是时间来进行这种转换才能彻底理解。这样不仅影响了他们信息交换的速度,也是造成学生语文成绩不高的原因所在,同时还影响了其他科目。故,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改变这种思维习惯,是目前民族地区小学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新课标下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一、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丰富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对初入校园的少数民族小学生,教师还需要用地方方言辅助教学,但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师生之间可以增加使用普通话的次数、加大语法的难度。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基础,这一点要让学生好好掌握。可以将语言的教学掺杂在游戏、表演中进行传授,让学生在娱乐之余也能生动的学到知识。比如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看图片、视频等方式,甚至可以拿来真正的蝌蚪教授学生,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从实际出发,跟随新课标改革脚步,提倡民族教学的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快乐教学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不能出现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应多提醒学生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习惯性学习,随时随地的学习普通话。比如在观看影视剧集时可以留心剧中人物的对白,积累词汇的同时也可以形成语法的习惯性。再比如《狐狸与乌鸦》一文中,在了解了课文的意思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在第二节课时的学习中提出,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课文主题,但是这样也起到了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另外,在普通话的语法中,有些句型的使用,可能民族地区的学生会有理解困难的情况出现,例如"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的使用,学生会比较难理解,这是就要求教师在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套用句型,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这句话的意思,这样互动之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结论
总而言之,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广阔,对普通话的认识更加深刻,养成普通话思维的习惯,并且通过各种新方式新标准来实施教学,更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的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2]董蓓飞.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三联书店,2008
[3]陈红寿.中国民族教育论,成教科技出版社,2009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新课程理念、新课标思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渐渐显示出来与传统的语文课堂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具优势,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然而在这背后,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问题。本文就语文教师如何对待语文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分析
(1)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全面提高学生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们深深感到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等多种能力。 语文教学就要为造就这样的一代新人发挥其重要作用。 这也是因为语文学可作为母语教育的基础学科,所承载的既有学生学语文,提升能力的一面,又有对学生思想感情和人格价值导航的作用。 故此,语文教学应从两方面打好基础:一是打好知识底蕴。 使学生获取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的文化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是打好精神底蕴。 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语文教学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 一种技能,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观点、一种不懈的追求。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眼光要放远一点,要将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联系起来。 以课本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学知识、学方法、练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位教育界名人曾这样说:“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将决定着他的未来生活状况。 ”细品此言,纵观社会,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哪一样离得开语言文字呢?可见社会处处皆语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学好课内语文,又要拓展到课外的生活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这门学科,要关注每一名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正确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语文学科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应始终贯彻这一教学思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以前的教学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探究及对人文精神的宣扬。 现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有部分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有些偏差,认为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是热热闹闹的。 重形式、轻效果,课上又是表演,又是合作,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终连本节课应传授的知识也没说清楚。 教师把精力花在设计形式上,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 不要忘了语文姓“语”,切莫让形式架子喧宾夺主。 教师所设计的一切教学环节、教学形式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所以,在教学中既不能只注重形式和人文教育,而忽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方法的探究,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文教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将二者合二为一,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显语文教学本色。
(3)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不同,所担负的责任故不相同。 教师为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而教学是服务。 课堂上切忌出现凸显教师“自我”,追求花样教学,吸引眼球,博得掌声,更不能盲目效仿。 学生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教师的职责就是点燃学生心灵智慧之火,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实”与“活”。 所谓“实”即求真务实。 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花架子少了,学习目标明确了,训练意识增强了,教学效率提高了。 而“活”则是使用教材活,学习方法活。 新教材的编排有很大的弹性, 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师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拓展延伸,可旁征博引,广泛搜集信息,扩充学习资源,课上实现资源共享。 学习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思维。 而合作学习,要努力做到有目的的合作,有实效的合作。 给学生明确的问题,合作过程要有思考、有议论、有交流、有补充完善,力求使每一名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意识都得到提高,达到合作双赢、合作共赢之目的。 英国大艺术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兑换后我还是一个苹果;而你一种思想,我一种思想,交流兑换后,我就拥有两种思想。 ”这也说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所在。 在实际教学中切忌合作学习走过场,要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从客观的角度讲,我们的班容量很大,课堂上,不可能给每一名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而合作学习就弥补了这个缺憾,给每一名学生搭建了听、说、读、议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深入研究问题、探讨问题,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激情。
二、总结
在新课标颁布后,教学模式不再拘泥于一种模式,广大教育工作者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教学方法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志峰.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 学周刊. 2011(02)
[2] 卢子娟. 浅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 考试周刊. 2011(40)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适应时展和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因此,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成果。
1.新课标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
1.1 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转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以人为本"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往、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1.2 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的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
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教科书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我们潍坊地区推广的《小学主题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教学尝试,近年来,随着小学主题学习实验活动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宽阔。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他们有计划地、及时的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的联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使语文课程内容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总之,就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将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自然、社会广阔的天地里,引导学生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1.3 评价观念的转变
《课标》强调 "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评价观念,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找到发展方向和立足点,促进自主发展的实现。
2.新课标打造了全新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语文教学一次新的革命。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当前,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几种认识。
2.1 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的教育。从人文角度来说,我们更要关注儿童认识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因此,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定位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的,这样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更具有科学性,凸现了人文性。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应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教材也进行了多次的更新。现在,我们不能再把教材看成是唯一"法宝",看成是学生唯一获取知识的源泉,要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感悟、自我体验。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用教材选定教学内容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把握:1、淡化知识强调整合。2、淡化规定强调开发。3、淡化传授强调感悟。4、淡化训练强调积累。5、淡化理性强调实践。
2.3 学习行为的转变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不要做学生的权威,不要强加给学生观点,不要统一学生的认识,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转变教学行为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解疑、答疑,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料。教师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凌驾于教材、课堂、学生。
3.新课标产生的语文教学体验
新课程的改革,走进了师生的生活。新课程在实践中正在不断的深化,并昭示强大的生命力。
3.1 新课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过分地强调了学科本位,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交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的工具论在很长的时间内占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语文的需求不仅仅是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好语言文字了,而且更重要的要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其他门类的知识。应该把语文看成是学习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教学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它是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综合性的一大门类的学科,概括起来说,语文还是很强的人文性学科。
正确的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也不是抛弃语文知识的渗透,只不过在教学的行为和方法上,另开辟径。我们强调的是,在语文实践中自主的积累和感悟语文知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强调人文性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它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重视获取知识的价值和情感的体验。
3.2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过去过于注重了教师的"讲"和"训",把学生看成了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主体的行为,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是在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中生成的,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标新立异,这是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