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评估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主客体评估指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评估指标包含主体评估指标和客体评估指标,分值25分。主体评估指标包括主体构成评估指标体系和主体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客体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学生的基本心理素质。
(1)主体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主体构成和主体素质两个指标。主体构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情况,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执行者。包含四个方面,其一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的建设,考察的内容主要是否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设置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设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来执行,评估的组织人员是否满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队伍建设,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教师的职称、年龄、师生比例等内容。其三,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建设,指学校时候成立了心理社团,学生社团机构是否健全,社团时候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其四专兼职人员的心理知识培训,考察的是心理咨询人员是否接受持续的接受相关的培训,加强再教育。主体素质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指授课教师和咨询工作队伍。考察的素质包含政治素质、理论知识、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必须爱国爱校,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学生的心理素质评价指标
主要考察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校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层面的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可以借助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来进行,考察过程中注意随机性。
2.环境评估指标。
(1)内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管理监督体系。制度建设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选拔、培训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情况。管理监督体系主要是指是否定期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考评。主要是考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制度化情况以及决策监督体系是否健全。
(2)外在环境评估指标
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机构设施以及专项经费提供等指标。宣传指标考察的开展多种渠道、多媒体的宣传活动,包含网站建设、校刊、校报、宣传板以及广播等渠道,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的途径应该多种多样,有自己的宣传阵地。机构设施主要是指有无心理咨询室、监督部门的办公场所、心理咨询档案室和活动场所,以及基本的满足需要的仪器设备、测评设备,这些设备是否能符合标准。经费指标,主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情况,经费支持是开展工作的保障和动力。
3.过程评估指标。
(1)计划评估指标
分值5分。主要包含教育的整体规划、计划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计划的全面性。
(2)实施方式评估指标
分值20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途径。包含了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咨询、举办报告情况等5个指标。教学管理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单位隶属,教研室的设置以及教材的落实情况。课程设置和举办报告指标考察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和必修情况以及课程的覆盖率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主要侧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情况。校园文化活动考察的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否丰富多彩。心理咨询工作指标考察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的团体咨询、个体咨询以及解决学生问题的实际情况。
4.绩效评估指标
(1)活动成效评价指标
分值8分。主要通过在校生的满意度、往届毕业生的满意度、教职工的满意度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来进行评价,实行纵向和横向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纵向评价考察的是不同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横向考察的是同一时期不同群体产生的效果。
(2)科研和奖励指标
分值7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是否有投入及投入绩效,通过科研项目和表彰奖励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3)安全稳定指标
分值5分。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有无发生重大影响稳定的极端事件。包含学生因心理问题发生的自杀、伤人,以及影响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事件。
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各个指标所占分值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才合理,才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投入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根据目前的主要工作,对指标内容进行细化。
三、评估注意事项
评估指标体系有效发挥需要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也就是需要考核主体重视、辅导员群体的重视,否则考核就成为一种形式,有了做秀的成分。
1.及时反馈
评价部门不能将考核结果简单进行公布,评价结果应该和结果分析进行结合,避免出现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出现结果的原因、不知道需要改进的地方,工作中类似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甚至出现逆反情况,反而达不到评估的初衷,所以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及时反馈。
2.评估结果合理运用
[关键词] 乳腺癌;手术;程序化;健康教育;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4—0117—02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已占女性肿瘤的第一位,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法,但由于术后功能锻炼创口疼痛、持续时间长等原因,患者往往对功能锻炼康复指导的依从性不高,容易造成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和患侧肢体功能障碍,影响了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索和改进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对功能康复锻炼指导的依从性,作者对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11年12月的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程序化健康教育(试验组)与常规健康教育(对照组)不同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程序化健康教育效果好于常规健康教育,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均为女性;行乳腺癌根治术35例、改良根治术45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9岁,平均年龄46.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5例,高中10例,初中26例,初中以下39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8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的奇偶数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之间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治疗方式、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2 教育方法 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由责任护土负责健康教育。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试验组按整体护理程序进行程序化健康教育,方法如下:①评估 由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时全面收集患者资料,认真进行护理体检。②诊断 由责任护士、主管医师根据评估,确立教育目标及措施。③计划 由责任护士、主管医师、科主任、护士长根据患者个体评估和诊断,共同制定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功能锻炼计划)。④实施 责任护士按照健康教育计划,对患者及其家属按时开展教育、演示,并在患者出院前1天,对患者功能锻炼等康复内容进行提问和动作演示,对未掌握的内容再进行教育,对出院后的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作详细交代,再通过化疗复查、电话随访等时机进行督查落实,确保健康教育计划付诸实施。⑤评价 结合护理质量控制,由护士长组织计划的实施情况分阶段进行总结评价。
1.2.3 教育内容 对照组按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常规的内容随机开展教育。试验组按照经过评估、诊断后制订的乳腺癌手术患者个体健康教育计划程序进行教育,主要内容为心理干预、康复指导、功能锻炼三个方面,针对患者个体情况、尤其是心理状况评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个体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入院后至手术前:介绍医院环境、住院须知、各种检查目的及注意事项、治疗手术方案介绍、心理护理、术后康复锻炼要点及重要性;术后24 h内介绍预防患侧上肢水肿注意事项,告知睡眠时取半卧位或健侧卧位、指导活动手指及腕部,进行伸指、握拳、屈腕等锻炼;术后第1~3天:进行屈肘、伸臂等活动,逐渐过渡到肩关节的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前屈
1.2.4 效果评定方法[2] ①功能锻炼达标的评定。术后第3周进行功能锻炼达标评定;评定标准:肩关节能前屈>90°、后伸>30°、外展达90°,即评定为功能锻炼达标;②患侧上肢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术后半个月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ADL对穿衣、梳头、洗脸、刷牙、进食等进行评定;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状况的评定。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术后20 d进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定,即主要评估患者术后有无发生上肢水肿的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掌握相关知识率、功能锻炼达标率及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3.1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乳腺癌患者系统掌握术后功能锻炼等康复知识
由于常规健康教育不像其他护理操作具有可视性,护理人员存在可做可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思想,使健康教育的落实得不到保证[3]。而程序化健康教育将护理程序应用其中,通过对患者个体的评估、诊断、制订教育计划,并对实施情况开展监测评价,不仅使教育计划不断得到补充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加全面具体,而且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逐项落实,促进信息交流传递,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4]。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程序化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对功能锻炼等康复知识的系统掌握。
3.2 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乳腺癌手术患者对康复锻炼指导的依从性
乳腺癌术后及时而正确的功能锻炼不仅使术后上肢的功能得到康复,并能减少淋巴水肿的发生[5]。但由于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功能锻炼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加上康复锻炼繁杂、艰苦,因而使许多患者对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体或全体掌握卫生知识,树立健康观念,采纳有利于健康的健康活动与过程[6]。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功能锻炼达标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上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程序化健康教育通过责任护士与患者一对一地进行沟通教育、检查督促,比常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患者增强对医务人员康复指导的信赖感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对治疗和康复指导的依从性。
3.3 程序化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需求日益增加,不仅希望疾病获得满意的诊治效果,而且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舒适和治疗上的参与性、选择性[7]。程序化健康教育将传统的健康知识笼统灌输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程序化教育规划设计,并通过对患者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环节实现护患沟通交流,使护患双方对健康教育的工作标准、规范与职责任务更加明确,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达到“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优质护理宗旨要求。
[参考文献]
[1] 田富国. 乳腺癌现代非手术治疗[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3—24.
[2] 叶和珍. 全程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 护理与康复,2005,4(5):387—389.
[3] 曾淑贤. 临床路径在神经外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现代护理,2005,11(21):1844—1845.
[4] 夏颖,王瑞红,朱欢欢. 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 现代护理,2006,12(25):2431—2432.
[5] 李伟汉,张浩,赵玉亭,等.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析因[J].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1):1721.
[6] 杨迎春. 骨质疏松症患者合理饮食的健康教育[J]. 护理与康复,2010,9(6):537—538.
围绕甲型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肿瘤、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依照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结合各种卫生日主题开展宣传活动。特别是积极开展“世界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预防接种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卫生主题日宣传活动。做好针对农民工、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群众性的健康安全和防范教育,提高群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建设,促进健康教育网络信息规范化。加强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健教工作网络
完善的健康教育网络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和有效措施,年我们将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调整充实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加强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训;组织人员积极参加市、区、疾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计划,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经费投入
计划年购置新的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计划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全年不少于12次。依据居民需求、季节多发病安排讲座内容,按照季节变化增加手足口、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的内容。选择临床经验相对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医生作为主讲人。每次讲座前认真组织、安排、通知,在讲座后接受咨询、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尽可能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居民。(后附健康教育讲座安排表)
2、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健康主题日和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根据主题发放宣传资料。
3、向居民播放健康教育光盘
在输液室设电视及dvd,每周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光盘内容以居民的需要为原则,做好播放记录、播放小结等。
4、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
计划上半年、下半年各开展一次居民喜欢的健康知识竞赛,专干提前认真组织,设计试题、配备奖品,让居民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到日常所需的健康知识。
5、办好健康教育宣传栏
按季度定期对中心的3个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内容。将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及居民感兴趣的健康常识列入其中,丰富多彩的宣传健康知识。
6、发挥取阅架的作用
中心大厅设健康教育取阅架,每月定期整理,将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材料摆放其中,供居民免费索取。
(四)、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对辖区1%的人口科学规范的进行一次健康知识知晓、技能掌握、行为形成情况和健康需求等内容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估。健康教育专干主要负责设计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评估总结等工作。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方面的优势
(一)以个体为对象,深入学生内心。在中学教育中,传统德育教学方法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通过成功、正面的事例进行灌输性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内心。心理健康教育则以个体为对象,根据学生内心独白,进行细致、针对性分析。从二者的区别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品德培养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个体性教育方式、单独性、封闭流可以从最短时间、最大成效的接近学生内心,以心理测验、访谈调查的方式进行零距离接触,抓到其内心最大的阻碍物,打开心结,并引导其走到阳光、正确的道路上来。(二)以具体事例引导,产生情感共鸣。在传统德育培养环节中,各种思想都是理论性和道理性的。遵守纪律、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都是教育者进行了单方面道理阐释,无法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思想道德的价值性和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具体事例、真实的人和事进行自然性陈述,让学生从事例中寻找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童话、小说、名著以及典型的事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事例对象,都可以成为打动学生内心的素材。通过关注着学生们的情感,通过改变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提供更正确、更合理的选择。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远比传统的理论说教更有价值性。(三)以内心为目标,增强内驱动力。从传统德育培养结果上看,学校和教师会要求学生提交自己的思想报告和成长心得,并没有对其实际行动进行有效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则不然,教学培养环节不会强迫学生接受外界观点,而是将抽象性的内容(比如:毅力、坚持、先人后己、热爱集体等)进行心理层面的理解和引导,改变学生的心理状况,养成良好的理解、接受、学习、执行的心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取舍,久而久之,其内心追求层次提高,内心驱动力明显增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二、在德育方面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内心入手,不断增强学生改变自己的欲望;传统德育教育从外部环境入手,制造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外部氛围。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以提高其德育功能。(一)完善“心理—德育”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中学阶段建立“心理—德育”机制,形成“一线教师—专业心理指导师—心理管理部门”的完整机制,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发挥“心理—德育”机制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交流、日常观察、心理测试以及有助于心理健康的课余活动。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加入到关注学生心理变化的工作中来,全面提高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地发挥出这一机制的作用。(二)丰富德育方面的心理评估指标,做好评估工作。心理评估指标和方案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关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在学生心理评估指标、教师教学评估指标中进行内容调整,增加德育方面的选择内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案改善方面进行全面性评估。从思想品德培养的内容和体系中,吸收借鉴性内容,运用心理测试和诊断方法进行评估指标的完善。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教学活动成果会得到较大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会随之得到增强。(三)进一步整合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资源。德育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社会主义爱国教育;心理教育而注重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整、人格发展等。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培养存在着重叠性,有着多个共同话题和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道德培养教师进行沟通,探讨这两方面内容的结合方法。在教育环节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可以由小见大,从人际交往的具体事例延伸至集体主义,又可以有大见小,从世界观塑造具体到人格发展。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变通能力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以崭新的角度讲述思想道德修养问题,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识,其认知、情感、执行力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各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完善和补充,带领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作者:曾繁春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叶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辩证关系的研究[J].才智.2013(1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因而他们面临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等,大学生中心理不适现象日趋增多,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常引起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因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的指导作用,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研讨工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心理教育课程群,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络培训、远程教学、短信督导、在线研讨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范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增加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教育内容。
一、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状况总体是良好的,但由于学习、就业、经济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实际需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亟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1]。
(一)建立合理的课程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课程设计原则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作为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2]。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要遵循以下具体的设计要求:紧扣心理教育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本学期心理教育的主题方向和单元题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状况,确定每个单元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课程目标,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确定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和具体,不能笼统,泛泛而谈,要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形式和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年龄特点。教学过程的各个步骤,都要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主线,不能偏离方向,同时要注意各环节内容的衔接和过渡。教学准备要充分,要考虑好教学场地,准备好所需的教具和有关材料。
(三)课程内容要与大学生活紧密结合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落实课程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与基础。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情绪管理、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压力应对是目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教授的重点内容之一[3]。
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多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师生之间互动较少,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如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参与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弘扬学生主体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主体性、参与性的教学中习得知识,构建积极的心理,促进积极人格的生成,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4]。
(二)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投身于各类活动之中,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大部分高校特别重视课外教育与大学生自助体系的结合,多采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印制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指导大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建立学生心理热线电话和心理咨询信箱、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等形式,提高和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并建立学生朋辈辅导中心。通过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为同学们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了平台。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在不同年级学生中开展不同层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沙龙活动、心理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不同主题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如:在新生班级开展促进彼此相互认识、相互沟通、信任以及增强凝聚力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以带动各新生班级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在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以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在毕业生班级开展以规划未来和感恩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如环境适应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交友恋爱挫折、考试紧张焦虑、求职择业矛盾、人格发展缺陷、情绪调节失衡、生命意识缺失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大力开展有益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团体训练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强化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加深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形式多样、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
(三)运用心理体验式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力求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在学习心理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技巧和手段,疏解心理压力,体会到放松和愉悦;还可以利用现有社会资源,聘请权威专家,举办有关心理知识的专题讲座,利用这些补充教学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