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语文课堂教学

大语文课堂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语文课堂教学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所谓从大处着眼,即指语文课堂教学要以新课标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小处着眼,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一堂课正是由无数个细节有机组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抓住每一个可以发挥利用的细节不放松。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更要让学生会学,使得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抓课堂细节,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笔者曾听一位老师执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济南的冬天”给自己的印象。一位学生说“济南的冬天独具特色”。这位教师在给学生一个“说得非常好”的表扬后就了事了。当时总觉得这里似乎缺点什么,但由于是听课也就没多想。第二天,我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设了这样一问。无独有偶,一个学生居然也说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特色”这句话。我突然想起前一天听课时的感觉,便问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具体谈谈吗?”没想到他一个字也说不上来。其他同学也都眼瞪瞪地望着他,没有一个举手要求补充的。我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就是理解全篇内容的突破口。我便启发引导学生:“他的这个观点大家同意吗?请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看谁先弄明白。”一石激起千层浪。虽只是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却迅速将学生推向了自主探究的漩涡。大约八分钟后,绝大多数同学面带微笑地举起了手。就在这短短的八分钟时间内,学生们不仅弄清了这个问题,理解了全篇文章的内容,而且还深入分析了文章的主旨,还有的学生对作者独特的布局谋篇进行了探讨。这不正是新课标所倡导而又为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鉴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说教,而应该尽可能地捕捉一些细节,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与鼓励。如一次在教学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时,我问学生:“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怎样的精神?”一个学生回答:“作者认为做事情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但最要紧的还是要有自信心。”这是一个平时很胆怯的女孩子。她的答案是正确的,但声音小得连站在她跟前的我都听得不太清楚。当我正准备另找人回答时,突然发现她正直愣愣地望着我,眼里满含着期待。我心头一震――何不让她再说一次呢?我便把她的回答向大家转述了一遍,然后反过来问她:“你认为自己的回答正确吗?”她肯定地回答我:“是!”我接着说道:“很自信。但是刚才回答这个问题时,自认为回答得很自信吗?”她摇摇头。于是我深切地对她说:“请你很自信地再回答一遍!”声音比先前稍微大了些。“请再自信点!”这一次她的声音很响亮,我便带头鼓掌表扬了她。在掌声中大家笑了,她也笑了。此后,这位同学似乎换了个人,上课回答问题不仅声音响亮,而且比以前积极多了。

总之,对课堂细节的捕捉与处理,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底,显示一位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新课改的水平。我们语文教师如能真正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那样,我们便会发觉落实新课标精神“踏破铁鞋无觅处”,其实“得来全不费功夫”。

作者单位:湖南省慈利县职业中专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78

语文是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培育学生艺术审美情操的重要课程,而《大学语文》作为高中语文的延伸,在教授内容及方法上虽有相似,却也存在显著差异。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高中语文课堂通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在“唯分数论”影响下,只是被动的接受,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大学语文》课程则更加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作为面向于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该课所授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学科专业,个性差异十分明显,而这种显著差异也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教学方式、方法要有别于高中阶段教育,即不仅要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趣味性,而且要充分尊重和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1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价值分析

徐中玉先生曾指出:“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较多知识,对本国文化精品的一定修养和鉴赏能力。”而《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书写能力;扩大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使学生在审美性、人文性、人格情操上得到陶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进行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自古代文学至现当代文学,涵盖了先秦、两汉、明清等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从体裁上来看,不仅有诗词歌赋,还有戏剧、散文以及小说,可谓各类体裁兼具;从地域上来看,不仅有国内文学作品,还网罗了诸多国外文学名篇;从所涉学科来看,大学语文虽从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但其内容涵盖了哲学、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内容。不难看出,《大学语文》上下五千年,横纵数万里,不仅反映了中外文学的发展史,还涵盖了人类历史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大学语文》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光辉以及精神食粮不仅能够感染学生心灵,还能为其人生带来启迪。

近年来,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功利主义等腐朽没落的思想开始涌向校园,在此背景下,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仅必要,而且价值斐然,因为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在感受历史厚重之余,能够被孕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民族精神所感染,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还能提升自身的情操与审美,如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领略爱情的忠贞之美,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感受到伟大的母爱,更可以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感悟人生及处事的哲学。

高校学生多处“弱冠”之年,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非常强,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多是作者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与总结,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论其中的文学名篇还是名人轶事,都可培育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令其懂是非,辨荣辱,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紧密联系一起。这样的教育内容,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加令人信服,也更加容易获得学生的普遍认同。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分析

采用何种方式及方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论对于初高中语文课程而言,还是对大学语文课堂而言都是一个应该被重视并广泛探讨的课题。多年来,理论学者对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止,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共识。然而,《大学语文》课程所面向的是一个拥有独立自主思想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个性差异明显,加之《大学语文》课程多以公选课的形式开展,只有极少数高校将此课程开设为必修或限选,因此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对课程进行选取,而这也是《大学语文》在高校被边缘化的直接原因。基于此,提升该课程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如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对此课程的学习兴趣。从当前客观实际来看,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都能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2.1学生层面

从当前实际来看,大学生对待《大学语文》课程的参与热情还处于偏低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语文作为一门学生自小就开始学习的课程,学生对此过于熟悉,因此普遍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另外,从当前高校来看,“60分万岁”的观念在学生群体中仍然十分流行,而这也令很多大学生认为凭借自己中小学时期打下的语文基础便可以很轻松的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因此降低了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二是当前社会所充斥的“实用主义”影响着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难以在未来工作中体现出实际效用,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认为学习这样一门难以发挥实际效用的课程,是在浪费时间、白费心血,因此在选课过程中,往往将《大学语文》课程“拒之门外”。

2.2教师层面

当前,许多大学语文教师依然采用高中语文课程的授课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忽略了高中生与大学生在思想上与心理上的显著差异。在讲解大学语文时,“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许多教师所热衷的,不仅忽略了学生的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而且缺少与学生之间必要的互动以及问答,直接导致了“教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在课桌瞌睡”的现象,不仅令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更加影响了学生对于学习《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兴趣。另外,虽然多媒体可以辅助教师教学,然而,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忽视教学手段,所有内容均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不仅没有任何形式的互动,缺少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及讲解,同时“照本宣科”、“坐而论道”,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毫无新意,不仅难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长期以往,不仅会令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有效性。

2.3学校层面

当前,从课程设置来看,绝大多数高校都以公选课的形式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大学语文》在学生心中的分量,令学生产生《大学语文》只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辅助课程,学与不学都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业等心理。与此同时,处于边缘位置的《大学语文》课程也使得许多授课教师在具体讲授时流于形式,而学校对此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另外,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部分高校对于课程安排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于课程质量的要求,而这也容易令高校语文教师产生懈怠心理。加之有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出自本校教师之手,质量参差不齐,缺少严格的审查和国内专业学者的筛选,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3.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

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具体授课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将讲授书本内容放在首位。而在信息化获得蓬勃发展的当前,学生可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简单的照本宣科已经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同时,学生在面对教师生硬讲解课本时,多会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基于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适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创新型教育方式代替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给学生讲授课程知识时并非单以知识的传递为主,而是要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放在首位。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

3.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网络授课、多媒体、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而且能够显著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看,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必要的支持。

3.3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可以将个性化教学视为不同教师个体所特有的标签。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中探索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需要以教师作为有效载体,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切实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基于此,为了提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性,必须强调令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都积极探索并主动形成符合自身实际,且富有独特的个性化教学,同时积极培育自身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气息,令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感受到大学语文的力量,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语文的热爱。

3.4注重课堂氛围

沉闷枯燥的课堂会令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为了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升课堂气氛,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新知识。具体看来,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故事以及对话的形式进行讲授,用诙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所授内容,此举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氛围,而愉快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改变以往“严师”的形象,有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乐于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5加强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若教学方式、方法选用不当,将直接导致课堂“两极分化”等问题的产生。即任课教师只顾着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讲授课程知识,而学生却在讲台下做着自己的事情。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则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可以能够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而且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延伸教学、回忆式教学、对白式教学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互动教学中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而且能够增强自身素质。

4结语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始终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但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积极意义却不能忽视。在新的背景下,应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适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以学生为本,以此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传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5).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语文教学更注重其实用性以及工具性,大学在选用语文教材开展语文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其学科定位,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欣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以及想象力,从而让高品位的写作与阅读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要把握语文学科的正确定位首先应选择一些思想内容高尚的语文教学,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不断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以及人文精神,比如可以选择孔子、孟子、李白、苏轼等的高品质作品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选用的语文教材能够向学生传达一些为人处世之道,通过学习一些列传以及自传等文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写作个人自传以及个人履历的能力。最后,选用的语文教材要能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进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一)在实践中开展语文教学

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充分感受与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社会实践以及外出实习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深入社会基层,通过观察来整合各种语文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毕业论文、个人简历、广播稿、通讯以及消息等各类文章的不同写作手法。通过对这些实用性较强的文体的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写作水平,进而不断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语文教学

现代大学一般配置了很多高科技的教学设备,比如计算机、电视机、幻灯片以及录音机等,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一些比较抽象的口头转述或者语言文字表达等转变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具体的、形象的以及直观的视觉与听觉感受。这样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奇心,增强其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还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一个比较活跃、轻松以及富有激情的环境氛围中开展,有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升。

(三)通过开展各种辩论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时代,大学生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言表达练习必须要成为大学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可用以下方法,第一,分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指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语文学习小组,老师再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与查找资料等来完成任务。第二,开展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等。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激烈的辩论或即时演讲中可以使其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通过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来优化教学过程

(一)加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

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运用语文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通过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来不断认识、改进与完善语文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疑难、偏差、困惑以及障碍等,进而使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更多的、更专业的语文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大学的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二)不断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流程

大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来充分体验并认识各种语文知识经验,并把语文知识和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追求用最少的精力及时间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得到最大提升。这不但要求语文教师要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创新,同时还要不断优化其教学流程。要优化语文教学流程,教师必须要在开展语文教学之前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任务、教学规律以及教学原则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各种外在影响因素来对语文教学课堂有一个明确、清晰以及全面的安排。教师只有在授课之前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把握,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做好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工作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情感互动 提高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声情并茂、游刃有余地上出语文味,就要看语文老师能否展现运筹帷幄的大将风度,组织教学个人能力,课堂展示的智慧、魅力,从而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如果语文老师能够打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开放性的课堂,一个感悟性课堂,一个想象的课堂,就一定能给学生带来美妙的享受、美好的情感、美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就能更好、更高效地实现课堂三维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载体,老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情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领略语文特有的艺术魅力,真正把语文课堂作为自己的乐园。在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中,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老师要摈弃填鸭式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新理念、新模式,淡化权威意识,对学生坦诚相待,倾听心声,真情对话,构建人性化的课堂,从激趣入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根据智商、情商的不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敢于质疑,大胆讨论、争论,引领学生在错误中明理,在欣赏中倾听,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这样也许老师会得到意外的惊喜,从而激活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避免老师在台上吹得天花乱坠,不顾学情的自娱自乐,而学生死气沉沉,其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高效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这是高效的关键,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平衡点。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个学科充满兴趣,对这节课充满兴趣,转化为学生自发学习。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不扼杀学生的思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可借助趣味性材料,如故事、佚事、典故、谜语等,以幻灯片、图片、课件及相关文字材料的形式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亲自动手将相关素材制作成课件),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学内容情境,从而积极主动思考,感受领悟。

二、开展多彩合作探究,促使学生在互助互学中取长补短

高效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互动,生生研讨,富有成效的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独学无友,进步自然慢,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合作探究首先要根据班情、学情分成合理、科学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组成方案:位置要相邻,便于就近共同探讨;根据智商、情商差异;对基础知识不同,本着教学相长、互帮互助的原则。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终实现语文成绩齐头并进。其次便于均衡各组成为平等的竞争伙伴。同时各组之间交流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还能建立新型的合作学习关系,培养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发展个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再次,合作问题既要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又要体现合作方式要新颖、新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展开基础知识竞赛、抢背抢答,展开小组之间的辩论会等,使课堂活而不乱,使优等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拓展,学困生在合作中迅速追赶,使中等生更快向优等生靠拢,从而共同提高语文成绩,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在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要精心、巧妙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披情人文,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深刻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达到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从而引感共鸣。可以运用浑厚富有情感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下载了用悠扬的音乐配备对诗歌《再别康桥》的朗诵,通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自然而然融情于意境柔美的诗歌意境之中,使学生陶醉于厚重的情感和曼妙的美感之中,从中体会出诗歌里裹挟着作者对母校厚重的情感,从情感的朗诵中细致入微想象到诗人对康桥的爱恋、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以及对眼前现状的无可奈何,使学生与音乐、诗、作者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怦然心动,最终产生情感所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做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做主动的探究者,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总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创设愉悦的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多读、多听、多写、多说、多问、多思。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会思考探究,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寻找作者、老师、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产生心灵共鸣,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只要老师能精心备课,认真组织教材,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就能打造高效、优质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大语文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项脊轩志》一文教学过程撷取如下。

老师导入:前人对该文作过如下评析:“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选取生活中琐碎之事、司空见惯之景,用最平实的话表情达意。这样的文章风格特点是少饰雕琢。追求自然不羁,闲情野趣。“不要紧之题”,就是指材料,即文章所写的内容全是那些不起眼的事、景、情,是那些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的场面。“不要紧之语”语就是语言。指文章的用语。下面老师朗读,大家慢慢体味。看能否找到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不要紧之题”和“不要紧之语”,并做好记号。接着大家共同研析的词句如下:“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以上的教学过程,其目的就是用师生对话来进行课堂阅读探索与研究。在教学细节部分设计的时候,老师先以姚鼐对归有光的散文看法为依托,让学生在文章中做记号进行印证。这样。学生又必然会以推理的方式来审视和阅读,进行思考、探究、鉴赏。其次,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语言”,让学生先通过朗读理解内涵。体悟魅力,激荡情操。“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个短句很有场景感,而且把伯伯叔叔们分家那种凌乱表现得很彻底。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在阅读到这个句子时,想象一下,作者心里是什么样的状态。面部是什么样的神情。这是第二部引导体悟。从感性到理性。从文字到感情。又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辩人”。老师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认识内涵,把握情感。深入思考:文章作者对家境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作者是如何如实的描述自己的苦闷、失落和惆怅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带着学生再进一步挖掘:句中表现力最丰富的是什么词。这样的变化是生活中最小的变化,但最能直观的告诉我们作者内心的那种孤独、愤懑和那种难以言传的郁闷。所以,文段最后一个“矣”字,犹如一声长叹,透出作者无尽的落寞和悲怆。如此行文,方能见语文之本质,说到底就是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文章最后写到“庭有枇杷树”。物是人非,眼前这棵亭亭的枇杷树成了妻子和自己爱情的唯一凭证和见证。树长多高。妻子离开自己也就时间越长。这种复杂的心情,很能打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这种思念更加真切感人。教师在文章的最后恰到好处地投影出纪念亡妻的另一首词《江城子》,这就使知识得到衍生和拓展。这样由此及彼,从一个句子到文章的主旨,创设出太多让人感慨落泪的意境,自然之中就营造出独特的课堂意境、课堂气氛。

又如《扬州慢》一文,老师引导:有人这样评价姜夔:“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请你结合这句话,谈谈对这首词的看法。(学生在沉思)

生1:我反对这种说法。我觉得虽然作者没有像有些诗人那样直抒胸臆,但他融情于景。

师:你能否说明白点,可以结合文本来谈。

生1:“二十四桥”一句是景物描写,这一句写了三个静物:二十四桥,河水,月亮。它们本身就渲染了一种压抑甚至凄凉的气氛,很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韵。

师:好,很有个性,看法独特。别的同学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2:我同意第一个学生的看法,我认为,“冷月无声”一句有“顾左右而言它之意”,作者只说了桥,河水,冷月,处一看,好像太平常不过,但仔细琢磨就会生出一丝惆怅和悲怆。

师:说得对,能否具体点?

生2:“冷月无声”运用拟人的修辞,很能写出扬州此时荒凉甚至荒芜的景象。诗人故意没有写明白,却让我们产生遐想和联想。所以,我认为这是话中有话,顾左右而言它。

师:分析很有个性。刚才两位力挺姜夔,我问一下,有没有赞同王国维的?那句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他可是现代文学大师啊。

生3:我赞成王国维的评析,他写景的特点是模糊,不是那种浓墨泼洒,而是惜墨如金。写得很少,但写得很有味道。有点遮遮隐该隐的感觉。但这就是姜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