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第1篇

一、初中地理教育的观念价值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对自身所处周围环境以及地球表面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的兴趣,一方面具有鉴赏奇妙无穷的大千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评价人们不同的生活条件,为了未来一代关注环境质量和人类栖息地,在个人生活中能够利用足够而可靠的地理知识,愿意在《世界人权宣言》的基础之上,承担解决当地以及地区性和国际性问题的责任。这段描述体现了一种试图谋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当今世界主流价值观念。

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着核心和引领作用。事实上,《地理教育国际》也将促进学生对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认同,将培养学生基于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责任感作为地理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重要性;必须要强调地理教育在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地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周围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评判,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的责任感。从现代传播学角度看,地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与现行初中阶段显得空洞无物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比,地理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广阔的外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

二、初中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

知识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但知识不等于文化。虽然知识记载了文化,但文化才是知识的灵魂,才是知识的生命。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很多知识已经被悄无声息地埋入了泥沙之中,这不是因为知识的总量过大,超越了人类的记忆极限,也不是人类忘记了自己的过去,而是因为这些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已经或正在走向消亡。

遗憾的是,目前初中各科几乎无一例外走的是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迎合以考试和分数为终极目标的主流教育价值观。在这条教学路线之下,虽然知识所承载的那些文化还方兴未艾,但知识本身却已经奄奄一息。前不久,日本又在第N次的修改它的地理、历史教科书,企图用深埋某些知识的方式扼杀这些知识所记载的文化和历史。对比在日本,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是我们大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而你们是大和民族的子孙!他们的目的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在中国教师在地理、历史课上对学生说你们要给我牢牢地记住,因为这些内容中考必考!我们的目的是记住考点和拿到分数。一门意在传承文化的课程就此堕落。有人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评价当代大学生,看来不无道理。

就地理学科知识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一方面不能否认自然地理是造成人类文化差异性的决定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在当今世界,人类活动已充斥了地球的全部空间:从人类熟悉的都市和乡村,到人类从未涉足的天涯海角,无论是物理现象﹑化学现象,还是地理现象等其它现象,无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不被打上人类文化的烙印。而将来,人类必将受到打上文化烙印的地理现象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地理现象和人类文化的交互影响中,人类必将自食其果,我们只能祈求这是一只好果。

于是,不仅需要从地理出发去理解文化,还必须从文化出发去认识地理,更必须要从受到现有人类文化影响的地理对未来人类文化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出发,去反思、去审视、去调整我们正要和将要对地理现象施加的文化影响。纵观初中各门学科,与人类文化如此纠缠不清,与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交互影响如此深刻,大概也只有地理一科。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不应该忽视地理教育的文化价值,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和理解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认识论渊源,也是将地理教育列为公民基本文化素养的教育论渊源。

三、初中地理教育的思维价值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跨门类的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在解决大量存在的,一系列重要的,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又无法独立解决的综合性问题中起到特殊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也是初中各门学科中唯一具有边缘学科意义的课程。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概念、人地关系思想、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企及的。

当今世界各种边缘学科方兴未艾,并逐渐构成人类的科学前沿。边缘学科除去它本身的科学价值外,对人类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甚至思维形式的发展都带来革命性变革。从学习心理学或认识论的角度看,在同一问题上,边缘学科为学习和认识提供了多种视角、多种理解、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将人类思维置于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上,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思辨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

当今世界,人才济济。我们不缺各个领域的专才,缺的是拥有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统才和通才。如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一位名叫丹尼尔卡尼曼的心理学家。卡尼曼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行为,于是他将心理学的内在观点和研究方法引进了经济学,并得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的结论。这不仅颠覆了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的经济学传统观点,还成功破解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这一长期困扰经济学家们的难题。卡尼曼也由此成为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人。

这只是众多边缘学科成功解决重大难题的案例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应该高度重视和突出初中地理的边缘学科特征,充分利用这种特征在形成学生思维品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品质。

四、初中地理教育的科学价值

翻开世界宗教史,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十有八九都与自然和地理现象相关。也就是说,流行于现代的多数迷信都是源自早期人类对自然和地理现象的错误认识。18世纪后,近代和现代地理学的兴起,终结了许多流传数千年的迷信传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科学在科学与迷信的对垒中首当其冲。更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现象的神秘解读,使得地理教育在培养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11月了第8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2010年中国大陆(不含港澳台)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可谓触目惊心。

中国科协指出,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并且认为学校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地理学科,但地理学科教育在这个问题上肯定难辞其咎。

科学知识是指学生所掌握的学科知识,科学素养则是指学生基于科学知识形成的,符合科学精神的稳定的态度、看法、观念、能力和行为体系。在大数据状态下,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任何状态下,科学知识都不等于科学素养也是毋庸置疑的。

事实上,问题主要出在初中教育知识与素养相分离的教学路线上。这与上述知识与文化相分离的教学路线如出一辙:保留知识,扬弃素养。就算地理不是中考学科,教的重点仍然是知识点,学的方法仍然是背,而教和学的共同目标唯有分数。有人说,名词、概念、数据,不背还能咋地?看看下面这两个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题目1:xx地理现象的科学意义是什么,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意义的全部文字,但并不理解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题目2:对xx气候现象的变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学生:背。结果,他们记住了态度的全部文字,但这些文字并不代表他们的态度。

有不少中外学者认为,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构件之一。探讨唯分唯考状态下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唯分唯考状态下,教师和学生最关心的就是知识点或考点,就算是关系题、意义题、论述题也必以知识点或考点的方式呈现。在记忆心理学实验中,常常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以加大记忆的难度,验证测试者的记忆能力。而教学过程中,为了考试的需要,人为的将原来彼此关联的概念、原理、原则等切割为互不相关的无意义音节。这不仅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而且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质量。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会考;地理学科素养;兴趣

一、应试背景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升学考试催生的教学“导向性”错误

笔者在初中阶段担任地理教学工作已经快接近20年了,结合和多个学校的同仁交流,普遍有同感的是地理教学在初中阶段是个谁都能胜任的一碟“小菜”,地理教师更是可有可无的一根“鸡肋”。不是领导看不起地理老师的人,而是应试教育让领导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地理教学,整个学校的舆论环境就不利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在这种导向错误的影响下,初中阶段地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很难按照自己的预定计划开展教学。这样,初中阶段的地理或被视作“偏房”得不到正视,或被永远打入“冷宫”。

2.知识本位的陈旧思想泛滥

“这节课我们上……,重点内容是……,下去背诵记忆……”这些话基本上是很多地理老师每节课要说的经典台词,一方面是受到课时不足的限制,如果要展开来教学,那就在会考之前完不成教学计划,唯有忽视了学科综合素养的训练这一环节(学科素养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直奔主题方能快速奏效。

3.“宅”在课堂学天书,不从身边探真知

地理就是“大地”之“理”,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身边真真切切的地理事物,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地理教学很难在实验室开展地理实验教学。最大最完备的实验室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由于学生很难与生活中身边的地理现象结合,再加上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局限,渐渐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越来越淡。

二、从问题入手,培养学生做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不二法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时事热点等地理素材引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亲近地理,注意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学习内容,增加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内容,建立地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现实世界的结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把课堂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动脑思考,这样获得的知识是活生生的,学生理解得深刻,也许终身不忘,还会激发学生保护植被、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培养地理应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更好地认识事物、认识世界。比如,索马里海盗为什么那么猖獗且能够劫到货船?我们首先要知道索马里是在非洲东北部,相当穷,因为不能生活所以那些人才都成了海盗,而且索马里附近的红海是重要的国际货运航线,所以有很多货船,才有劫持的可能性。试想,如果索马里是一个很富有的地方,那些人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当海盗吗?这仅仅是个例子,但却可以简单地说明培养地理应用能力对学生世界观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目前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实,在此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思维状态,让学生、教师进入各自的角色。以“中国地理”教学为例,对照《标准》,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标准》中,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三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运用地图提取信息找出答案(问题教学)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

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性教学)

提出假设运用地图结合地理现象提出新观点(创造性思考教学)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第3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些功能都是其他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在地理教学中把这些功能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小学到了初中,学生年纪是13岁左右。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小学生学习科学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虽然不稳定,但培养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可塑性强;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对地理的兴趣则趋于稳定,其兴趣程度取决于对地理课程价值的认识。另外,小学生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知识,而初中生和高中生却呈现出喜欢思辨性和理智性地理知识的特点。把握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对初中地理教学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受社会舆论与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爱好这个因素。江苏省徐州市从2013年开始,在中考中将地理学科改为考查科目(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对以后的地理教学将起到非常不利的因素,对很多学生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地理学科来说可谓“雪上加霜”。我们要想方设法扭转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地理的倾向,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再上升为动机。一般来说,中学生是喜欢、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的,并希望了解他人,同他人和谐相处。其中,适应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空间与位置、认识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是当代初中生、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环境、关注自身发展的重要话题,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例如,在初中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地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初中地理要注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人文多样性,同时初中地理教学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切实懂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的真正含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表明,“人”和“地”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应当处理好“人”和“地”之间的关系,科学地改造和利用大自然。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前瞻性和指导作用,强调地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营造真正重视地理教育、支持地理教育、发展地理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21世纪,人类面临着很多重大的挑战,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的问题。初中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地球科学素养的主要载体,其他学科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但都没有地理学科那么直接、那么有效。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优势,以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全球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地理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问题,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生态安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GDP已经名列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学生要掌握,老百姓也要了解;专业人员要掌握,管理决策者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处理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人口意识、环境意识和伦理意识。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第4篇

1.乡土地理教学概念

乡土,顾名思义就是指家乡、故乡,但也指地方。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教学对乡土的范围规定也是不同的。乡土可以是以一个省、市或地区为单位,也可以是以一个县、区或乡为单位。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讲述本省地理情况或者是本地区地理情况。

2.乡土地理教学原则

2.1经济性原则。

在实际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直观、实用的教学工具,方便课堂教学。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就必须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大自然和社会,亲身体会。这一实践性活动必然产生一些费用,就需要学校和学生一起承担,并秉承节约理念,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花较少的钱学更多的知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时间和距离,不能过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路程上也不应太远,采取就近考察的方式。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活动时,学校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平安出校,平安返校。

2.2选择性原则。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是一种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遵循选择性原则,不仅要选择具有乡土气息的,能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的乡土地理知识,还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探索性的地理知识。教师在选择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情况,满足学生的兴趣。

2.3引导性原则。

教师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时,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在新课程的倡导中,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导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乡土地理教学的魅力。学生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改变知识的单项输出模式,改为教师和学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新模式。

2.4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都不一样,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除了自然地理特征不一样,人文景观也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城市和乡村等。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乡土地理教学这一部分,教师所展现的乡土地理教学要有一定的侧重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展现所在地的风貌。教师选择的乡土地理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地理情况进行选择。如果学校在东北平原,那么就可以讨论东北的农业发展状况,东北平原盛产的作物、农业生产时间、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等。

3.乡土地理的利用策略

3.1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很多的中学教师对于乡土地理教学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并没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大力支持和引导,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了解乡土地理知识,用实际行动去感受乡土地理的魅力。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重要,决定着乡土地理教学的范围、质量等。初中地理教师队伍中,大部分的教师虽然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但不是地理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比较低。农村地区的地理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教育部门要大力提高农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为初中地理教学配备高素养的教师团队。此外,教师队伍不固定,每学期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动,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往往不是地理专业的教师来担任,有些地理教师甚至是年纪比较大的。学校要对地理这一门课引起重视,选择具有地理专业素养的教师来担任地理教师,改变任何教师都当地理教师的现状,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3.2改善地理教学条件。

城市的学校和农村的学习相比,不仅在师资力量上占有优势,还在教学硬件设备上占有优势。农村学校的硬件设备落后,已有的教学设备使用率低,教师受自身因素影响,不能很好的使用教学设备,造成教学设备的闲置和浪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多数的学校并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而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地理教学工具,以此来弥补多媒体教学设备缺失的不足。

3.3完善现行考试制度。

初中地理并不像高中地理那样,它的要求比较低,只要求学生地理能通过会考。这个会考对于学生来说很简单,不与升学挂钩,所以学生和学校对地理并没有很大的重视。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减少地理课时的现象,把大量的学习时间留给数学、英语等主科。在追求中考升学率的大环境下,地理学科受到冷落,而乡土地理教学更本就是口头一说罢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明显感觉到地理知识的匮乏,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上有一定难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些最基础的地理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初中地理考试制度,使初高中地理知识能很好的衔接。这样做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4.总结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地理教学 教学成效

长期以来,相对于初中阶段其他学科而言,地理教学成效一直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教师的教学手段、模式和教学空间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究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强化地理学科意识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向学生讲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有些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低下,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意义理解得不够深刻,认为地理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从地理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进行重新认识,如地质矿产的发掘勘探、自然环境的研究与保护等,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让学生增强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成效,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如结合本地区一些奇特的自然地貌向学生详细介绍其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有助于地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向学生灌输科学的学习思想。有些学生对地理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地理学习的科学性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有些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就是背一背概念,机械套用几种理论,这种思想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就像学习数学一样需要理解,靠死记硬背解决不了根本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地理学习研究的几种科学方法,让学生明白:平时不努力,靠最后的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习。

二、强化先进教学手段运用,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兴趣。在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尤其是教学信息的严重不足,让教学课堂变得较为空洞。此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活动补充丰富的影音资料作为教学信息,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口与人种等内容的时候,我就选取了不同肤色的人种影音片段辅助数据和文字说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讲授与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复杂的地理规律和地理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有些知识点就是非常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的,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则可以将复杂的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或模拟展现出来,提高教学形象程度,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降低教学难度。如在教学海陆变迁内容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直观观察,深化理解,提高教学成效。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强化互动。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教学。多媒体手段可以为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提供翔实的素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在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我选取了某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多媒体手段播放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开展辨析与交流,教学效果就比较显著。

三、强化自主探究模式教学,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合理开展分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分组教学活动,一定要把握好分组的原则。在一般情况下,许多教师都习惯于按照位置进行分组,其实这样的分法是不标准的,应当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能力作为分组的标准,将班级地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与相对薄弱的学生均衡地分布到每一个小组里面,确保学生在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时候实力均衡,也便于各个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二)科学设计题型。在自主性探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探究题是重要的载体。在这一载体内容的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是全面性原则,探究题要全面体现教学目标,整个地理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着探究题的研究与讨论开展,其次是逐层深入原则,组与组学习探究题时要相互联系,并逐步加深难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抓住问题的重点。

(三)发挥引导作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依靠自己和小组的集体智慧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的作用,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遇到难点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引导,重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方面的启发引导,还要指导学生交流完善学习成果,提高教学成效。

四、强化课堂教学空间拓展,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开展课外参观活动。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应当是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的模式,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45分钟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教学空间。我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活动契机,让学生增加地理知识积累,如组织学生参观团市委组织举办的以“魅力家园”为主题的地质展览,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参观活动中加深对地质知识的理解。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之余,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地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如对本地区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开展专项调查,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等,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