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经济新业态

农业经济新业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经济新业态

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第1篇

巩胜贤(化名)是起凤镇鱼四村村民,现年50岁的他承包着100亩湖区,养鱼,种藕,湖滨浅滩种植芦苇。红红火火的生态农业让他如今早已是村里的致富名人。儿女都在城里工作生活,有房有车,家里也盖起了二层小洋楼,虽然如今生活过的富裕有足,可又有几人还记得几年前的他还只是一个天天下地种田,为孩子学费发愁的普通农民呢?

2005年,巩胜贤的大儿子参加了高考,由于成绩一般,只能上一所三本学校,可是昂贵的学费却让他犯了愁。虽然四处奔波,求人借钱,好不容易凑够了孩子入学的钱。可是,家里却负债累累,而且考虑到孩子接下来上学的花费。老巩辗转反侧,常常彻夜难眠,头发都掉了一大把。最后,思虑再三,老巩决定要赌一把。

其实几年前他就看中了村西那片闲置的湖区,但是以前每次只要一想到开发湖区所需要的资金,老巩就只能无奈的叹气。可是,如今已是无路可退,老巩豁出去了。亲戚朋友那已经很难借到钱了,虽然早就知道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但在老巩的思想里总是不相信的,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怀着忐忑的心情,老巩走进了农村信用社的大门,找到了信贷工作人员,跟他们说明了情况后,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立即跟他一起到现场考察了情况,并听取了老巩的开发计划,最后一致觉得非常可行。最终,两天后老巩从信用社拿到了他的第一笔启动资金5万元。拿到贷款证的那一刻,老巩泪盈满眶。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巩总是激动的说:“那不只是一本贷款证啊,那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我以后生活的希望啊。没有它,一想起来就感觉往后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真的谢谢信用社啊!没有他们哪有我的今天啊!”

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机作业服务 短信平台 设计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S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13-01

一、前言

自1996年开始,农业部门加大了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支持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机作业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农机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问题,市场信息不对称,天气条件制约作业功能的发挥等。据调查,农户在进行信息交流时,主要以手机通讯为主,在一些乡镇地区技术人员通过手机获得有关信息的比重是98.5%,一般的农户通过手机获得信息的比重也高达72.4%。对此,我们可以发现,手机短信平台运用到农机作业服务工作当中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农机作业服务短信平台的设计

1.短信平台数据设计

短信平台的数据设计为整个短信平台提供信息资料支持。数据库主要用于保存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信息的发送、接收情况。有的部门比较特别,比如同时涉及内网和外网的部门,而且内网和外网的连接是利用网络隔离设备,除了安置信息平台管控端,还应当安置内网和外网数据信息同步的引擎。把内网中的有关信息资料同步到外网的服务器当中,然后发送,信息接收之后再同步到内部服务器,保障内网和外网之间信息的发送和接收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2.短信平台的接入设计

短信平台的接入SMS协议以及MMS协议共同实现短信和彩信的接收和发送。SMS协议的主要目的是对文本信息的分析,信息长度一般限制在140字节,超出的部分会系统将会自动将其拆解,之后采取分条发送,信息的接收方收到的短信将是一条完整的长条信息。MMS是的主要目的是对多媒体信息的发送,其中包含了信息、视频、图片以及视频,一般该信息的内存规定在50K以内。

3.短信平台的应用设计

短信平台的应用设计主要是农机机构在实现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构建的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应用系统以及综合性的信息资料系统。虽然系统都具备不同的短信发送形式,但都是点对点以及点对多的需求方式。通过Browser/Server结构,短信可以利用第三方应用平台和农机机构的门户集成,用户可利用门户共同登上短信平台。因为系统框架与编程方式的差异,异构计算机系统的第三方应用的接入一般利用Web Service软件技术。

三、农机作业服务短信平台的实现路径

1.咨询服务

农民可以利用短信平台就农机作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进行相应的咨询服务。农机机构的专家通过对咨询问题的分析,找到发生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民及时地排忧解难,让其能够利用短信这个便利的平台得到及时、有效、优质的服务体验。农民在没有收到信息之前,系统可自行保存农民的相关问题和专家的回复,为以后信息系统的自动解答创造条件。

2.群发服务

农机作业服务短信平台实现群发服务,可以为农机作业数据的调查人员、农机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农机机构中的专家提供相应的有效信息,利用短信平台把信息有选择性地群发给农民的手机当中。发送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农作物收割时间和天气信息选择针对性的发送方式。农民以及机手在收到答案之前,平台系统可以自动保存群发信息和群发受众,为以后信息资料的咨询服务提供可能。

四、结束语

构建农机作业服务短信平台是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手段,与农业机械化相互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服务质量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机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但是因为短信平台相对的功能逻辑性不强以及有关技术的制约,信息还无法实现视频、软件下载等服务。随着3G的普及和4G时代的到来,有关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服务商将会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快的下载速度,为农机作业服务短信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支持。对此,加大对农机作业服务短信平台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勋伟.基于短信平台的创新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11)

[2]张银,杨敏丽.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1)

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三明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前提。而农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推进高质量发展更是形势所需。

1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

在我国发展迈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三明市顺势而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质量、品牌、效益等建设稳步提高。品牌农业亮点纷呈,泰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出口杂交稻种质量安全示范区”,列入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试点县;7个农产品获福建名牌产品称号;三种业、旺穗种业被认定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乐万芳园林和尤溪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智慧农业成效显著,新增宁化、大田为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启动尤溪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新培育11家省、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带动52家企业(基地)应用了农业物联网技术。生态农业进展顺利,加大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标准化改造116家;清理整治网箱2282个、12.4万m2;尤溪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沙县国营综合农场获得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

2新时代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给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然而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面临规模挑战。随着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变革,目前三明市以小农经济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等不足以应对当前的竞争,一些没有条件外出打工、就业能力差的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生产的农产品商品化特征不明显,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型经营方式不敏感、不主动。二是面临素质挑战。当前全市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是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和农业科技知识普遍不高,农业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面临需求挑战。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是“果腹”,而是向营养健康过渡,同时,农业的多功能性也得到拓展,例如观光、休闲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农业经营面对新时展需求应对缓慢。四是面临科技挑战。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高标准水平不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研发落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五是面临资源挑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水、土地资源管理,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使用方面随意性大,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标准化程度任务重。

3三明市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策略

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伟大目标凝聚信心和力量。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农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推动三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3.1创新农业业态,提高“三值”

3.1.1提高绿色值,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

重点是落实“三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一是在源头预防上“严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引导,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村入户,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二是在管理过程中“严监测”。加强绿色防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研究,推广研发快速、精准、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技术和仪器设备。三是末端治理上“严追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三品一标”认证、农业项目安排、农产品品牌评定等挂钩。

3.1.2提高环保值,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当前,要破解“资源红线”与“环境黄牌”的双重制约,只有“三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一是支持保护。逐步由“黄箱补贴”转为“绿箱补贴”,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直接收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刚性严控。严格划定农业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三是修复治理。大力推进农业生态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3.1.3提高附加值,增添农业产品文化创意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在未来市场大受青睐。一是着眼于创意发掘。发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文化,提高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二是着眼于创意延伸。积极发展市民农园、休闲农庄、景观农业、公园农业。三是着眼于创意结合。开发农业养生度假、科学普及、环保教育等多种功能,实现文化艺术与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有机结合。

3.2培植新兴动能,推进“三化”

3.2.1推进科技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着眼长远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新时代农业建设。一是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资金应用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三者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资金的应用效率。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农科教结合,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转化机制。三是积极加大农业科技资源利用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相关科技知识培训,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

3.2.2推进规模化,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一是做大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立足于区位优势,做大一批高标准的农业作物、畜禽养殖等大型原料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二是做强一批本土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购并重组、改制上市等形式,做强一批产品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三是建立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一批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农超(批)对接,为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3.2.3推进品牌化,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

依托三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生态优势,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一是共打品牌。在创建品牌的同时,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以联营、联合、特许经营等形式共打品牌。二是整合品牌。鼓励和引导名优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产权(股权)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品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价值。三是推介品牌。通过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产品营销大赛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明市农产品品牌,扩大受众群体,提高知名度。

3.3延伸产业链条,注重“三性”

3.3.1注重特色性,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

从三明市资源禀赋出发,发展各种特色农产品生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在基地建设、技术研发、产品营销等环节分工协作,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创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特色品牌。三是加强特色农产品保护力度。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成立行业商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管、品牌准入、违规处罚等行业管理规则,切实加大名优特色产品的保护力度。

3.3.2注重适销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加强科学统筹。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市场紧缺、潜在需求大的农产品生产,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二是促进优化升级。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提升智慧农业。建立健全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实现要素的最优配置,让“互联网+农业”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良方。

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古代城市;商业空间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9-24(5)

引言

城市综合体是现代城市“市”的重要表现形式,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被称之为“城中之城”。从概念上来讲,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3项以上城市功能设施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纵观世界发达地区的现代化都市,无论是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法国巴黎的拉德芳斯,还是日本东京的六本木、中国香港的太古广场,不但很好地满足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各类需求,而且避免了城市商业中心功能分区的弊端,也逐步发展成为每个城市的文化象征地标。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回顾国内外城市商业空间的演变历程,从中总结出每次商业空间革新的动力机制及其不变的内在因素,以供当今国内如火如荼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参考借鉴。

1 国内外古代城市商业空间的演变过程

1.1 中国城市商业空间的产生与发展

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随之产生了永久性的村落和氏族社会,并产生了具有防御功能的壕沟或围墙。距今6000至4000年前,开始出现有城墙包围的居民点,成为中国城市的萌芽,并在夏商周时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规模性城市,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城”与“市”,如出现众多区域性商业都会和最早的封闭式里坊制,其商业经济功能得到强化和完善。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按照商贸中心或商业空间的兴盛状况,可以将中国古代城市划分为4个典型阶段,分别包括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两宋时期、明清时期。

1.1.1 秦汉、隋唐时期的商贸城市

自秦统一天下到东汉末年(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历时44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及走向定型的时期。秦汉时期城市结构形成了中国城市传统的里坊制度。先秦以来,古代城市的居民区“坊”和商业区“市”被严格分开,各自用围墙封闭起来,白天开放,黄昏关闭。坊是随着城市的兴起而兴起的,哪里有城市,哪里便会有居民区的存在,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永久性的人类聚居区;市则是伴随着人类对商品经济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商品交易的功能。秦代的市大多是原始市场,故有“市朝则满,夕则虚”的说法;汉代城市商业较先秦发达,市的数量和规模扩大,汉代长安有九市,其中“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中国封建经济走向鼎盛的阶段,长江流域开始成为与黄河流域并重的经济区域。据统计,当时全国超过10万人口的大城市约15个,其中北方5个、南方10个。同时,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出现和城市结构里坊制度的成熟。隋唐时期的工农商等各种业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全国人口最高达到6000万,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期,也推动了具有百万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形成,例如隋唐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唐代长安城市结构仍然延续了周朝《考工记》的规划格局,并传承了秦汉时期的里坊制度,设两大市肆——东市和西市在外城,各占两坊,约1km2大小,市内有四条南北或东西向的街道将坊分成九区,区内四面店铺临街,两市共有220行,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描述为“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1.1.2 两宋的商品经济与城市复兴

两宋时期(公元960~1279年)的城市商业经济,属于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高峰时期,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农业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品流通领域出现纸币,城市财政收入开始征收商税,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则表现为传统里坊制度被打破,街市格局逐步形成,由此进入了政治、经济职能并重的城市发展阶段。

第一,城市商业职能突出,城市新经济凸现。两宋时期实施了重商的国家政策和积极的货币经济,晚唐以后商业中心的兴起至两宋而大盛。百万人口城市相继兴起,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如开封和杭州;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得到持续发展,继广州之后新增杭州、宁波、温州、泉州、密州、上海等9个市舶司城市。在北宋的经济中,非农和农业经济各占一半,至南宋城市商业税收更是超出农业税收。据统计,北宋人口超过10万的大城市超过40座,开封和杭州均超过百万人口,两宋时期具有全世界最大的10座城市中的5座。

第二,新市民阶层崛起,消费性社会形成。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息息相关,首先,统治阶层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阶层共治的新中央集权政体,特别是后者造就了一次中国式的“文艺复兴”,促使两宋在经济、艺术和科学发展上均达到了历史高峰;其次,由大小商人所构成的新城市资产阶级出现,其人数众多,财富力量超出士大夫阶层,其贸易商品满足海外出口、大众百姓及自身的需求,而不再仅仅依赖于对王室、贵族和官僚的供给;再次,以店员、奴仆、贩夫走卒等组成位居社会中低阶层的市井之徒,与上流阶层共同孕育出了酒楼、茶艺馆、妓院、酒肆、勾栏、浴堂、赌场、当铺等繁荣的城市商业业态。

第三,传统里坊制崩溃,街市综合体出现。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全面突破了传统里坊制的桎梏,市场交易时间不再受白天定时限制,“夜市”逐步形成,商业区的“市”和居民区的“坊”已没有严格界限,破墙开店开始出现。到北宋中期,东京开封的街路变迁已完成了从坊内店肆——临街店肆侵街店肆——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而南宋杭州城的东、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百经行不尽”,是居民区和商业区错杂的地方。同时,古代都市综合体——瓦子在两宋时期出现,这是位居城市中的一种方形市场,四周有酒楼、茶馆、妓院和各种商铺,中间是定期集市,属于里坊制打破以后的城市综合性市场,其中也包括多个文娱演出场所——勾栏。据《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载,北宋开封瓦子有10座,南宋杭州有23座。

1.1.3 明清及近代城市商业空间的崛起

至明清时期,古代城市经济未能在两宋时期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甚至有所倒退,依赖于传统农业的新儒家思想长期控制着城市经济的转型,城市的发展仍然依赖于封建农业经济。同时,明清的海禁政策也阻碍了港口城市发展和全国经济贸易的对外交流,直至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侵入,才诞生出东亚地区最繁荣的港口城市——上海。到清代中后期全国人口已达4亿,难以通过传统农业达到自给,新技术、新思维引入和新城市经济重建已经到了至关紧要的阶段。

该时期最大的城市是都城北京,至清末已经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市井景象。例如,20世纪初期的北京东安市场是一个集几百家店铺、茶楼、饭馆、杂耍场、戏院、棋社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市场邻近东安门,故得名东安市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由于市场地点适中,交通便利,一时商贾云集,店铺日增,形成了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具有集吃、喝、玩、乐、购为一体的经营特色,属于20世纪北京最早的一个商业街区综合体。

随后1930年代的上海也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工业制造中心和东亚地区金融贸易中心,并产生了以外滩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CBD。中央商务区北至苏州河,南至南京东路,方圆近4km2,集中了上海28家外资银行、58家华资银行总行,以及证券交易所、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时,以南京东路为中心形成了上海的中心商业区,拥有全国最大的4家百货公司,其中,永安百货公司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商业综合体。1934年落成的24层国际饭店是当时东亚最高的建筑,凸现了上海在整个远东地区显赫的经济地位。

1.2 欧洲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历程

1.2.1 奴隶社会时期城市商业空间特征

欧洲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2000~前1700年,位于地中海中克里特岛上的王宫城市。克里特岛是由山峦形成的海上岛屿,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它相对独立、安全的环境。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及其来自小亚细亚的移民使得农业成为岛屿的主要经济部门,加上海外商业贸易所带来的大量商品供给着统治阶层的奢华生活。之后由于地震和战争的原因,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欧洲文明中心逐渐转移至古希腊城邦。

以雅典为首的这些城邦集政治中心、军事中心、经济中心为一体,成为工商业相互促进的大都市,城中聚集着大量各行各业的手工作坊,由神庙、集会堂与长廊围合而成的广场空间,面向远方海港,人们聚集在广场可以举行讨论、议事、朗诵、演说等活动,同时为商业贸易提供了场所。至古罗马时期,更是将政治、军事与经济中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商业格局也是以商业街道和商业广场为主的开放式空间,如古罗马公共浴场将运动场、图书馆、音乐厅、演讲厅、商场等城市功能组合在一起,比较著名的有卡拉卡浴场和戴克利提乌姆浴场。然而,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整体陷入黑暗之中,城市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逐步衰落。

1.2.2 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商业空间演变

公元10~11世纪,随着新式轮犁技术的普及和欧洲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推动,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开始解体,商业逐步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手工业者进一步专业化,为市场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中世纪的城市开始重新崛起,并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例如,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威尼斯和热那亚属于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商业城市,法国的马赛和巴黎、英国的伦敦、德国的科隆均是当时著名的工商城市。然而,将城市规模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则较为逊色,如14世纪的伦敦约4万人口,巴黎约6万人口,都是当时很大的城市。

当时城市的主要商业空间是集市,属于城市居民定期集会的场所,也是商品交易的中心。在形式上,很多集市采用了城市广场的形式,或者借用以前的教会广场和集会广场,如意大利的一些城市;而东欧、中欧的新兴城市直接为商业活动兴建城市广场。同时,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些城市还形成根据商品不同而分开交易的专门市场。凭借军事上控制地中海的政治地理优势,意大利是当时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和比萨等商业城市;而比利时、荷兰等地属于另一个欧洲的商业发达地区,主要以毛纺业为主;在德国以及北欧地区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商业城市,著名的“汉萨同盟”即是当时几十个商业城市所结成的同盟,以经营各地的农产品为经济来源。

1.2.3 近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发展态势

18世纪英国蒸汽机的改良及应用促使纺织、建筑、采矿、交通、冶炼等行业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大潮中,由此实现了西方城市从手工业生产到大机器生产的转变过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据统计,从1800年到1900年的100年中,发达国家具有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数目,从28个递增至195个,平均每年新增1.7个。

由此,城市工业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促使商业业态更为繁荣,金融、保险、法律、公共设施、教育、医疗、文化、消费等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并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博览会——1851年英国伦敦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与此同时,巴黎、纽约、柏林、东京等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纷纷兴起,之后又有上海、加尔各答进入世界前10位城市。截止1950年二战结束,世界10万人口的城市增至484个,前十大城市人口均超过300万,其中纽约、伦敦达到了1000多万。

该时期大城市的商业空间结构已经具有了中央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等明显的区分,城市CBD(中央商业商务区)开始形成,并出现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郊区化现象。伦敦城、巴黎塞纳河两岸、纽约曼哈顿等均是该时期著名的中心商业区,这里分布着银行、保险公司、企业总部、大学、文化机构、政府机关等服务业行业。以东京为例,19世纪后期相继出现了针对中心区银座的大规模再开发、采用柜台陈列式销售的大型百货商场、设有电梯的高层商业大厦等现象。

2 基于消费者群体的城市商业空间演进机制

人类发展与城市兴盛密切相关,其中商业形态、消费群体和城市结构互动发展。农业经济时代的集贸市场属于行政型城市的产物,除了大量商品要供给权力阶层之外,其他消费群体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工业经济时代的百货商场所产生的中心集聚效应促进了单中心城市结构的强化,其消费群体是由工人阶层所组成的中产阶级;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服务经济时代所诞生的新业态与多中心郊区化城市形态密切相关,数量日益增多的服务阶层属于主要消费群体(表1)。

农业经济时代的集贸市场发挥的是最原始的交换功能,其中固定的小店面多属于单一商品经营的“业种店”,除了简单的买卖之外,基本没有附加价值,而古代城市中心布局着政治机构,当时的商业仅是热闹而不集聚,发达而不经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大规模生产促进销售形式的转变,百货商场(Department Store)的出现,将丰富商品汇集在一个大空间的现代商业零售业态诞生后,极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在此过程中,商业空间的主角让位于消费者,商业空间转化为消费空间,之后让消费者感觉到更为自由而便捷的自选商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乃至大型购物中心快速兴起。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原始的集贸市场仅仅能够解决人类生理温饱的基本需求,这也是古代城市经济依附于农村经济的主要原因,固定店招、商号的出现则满足了人们对商品的安全与诚信的需求,从而实现了古代社会消费层次的升级。至工业社会时期,城市经济摆脱了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用于日常生活的商品大量涌现,百货商场、超级市场的产生既容纳了多样化的商品,也满足了消费者的诸种需求。当代社会的购物中心是以体验、休闲消费为主,物质商品的消费则处于其次,实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顶端——“自我实现”的需求(图1)。

由此可见,古代城市属于权力型或行政型城市,商品的重要供给对象是权力阶层,导致了城市商业空间的萎缩,如《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周王城,以及隋唐长安城。近代城市兴盛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城市规划是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生活行为假设,以地租形式所表现出的商业空间更为考虑到众多阶层的生活需求,然而却忽视了人类自然本性的需求,由此出现了“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型。现当代城市空间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相继出现了多中心都市区、大都市带或都市圈等城市形态,并伴随着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城市,郊区都市、卫星城、中小城镇和乡村同时可以成为城市居民长期生活的地方,百货店、大卖场、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店和城市综合体等新型消费空间与城市化进程步调一致,真正并同时体现了人类群聚的需要以及回归自然的精神追求。

3 结语

美国学者乔尔·科特金指出,历史上存在的著名城市都是“神圣、安全、繁忙之地”。纵观人类与城市的发展历史,相继经历了农业经济的古代城市和工业经济的近现代城市两个阶段,人类向城市集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人口数量的增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最终仍然要归结于城市文明的兴起,即商业贸易、工业制造、科学技术等产业形态与产业创新的不断进步,同时,城市消费与生产群体的扩大也持续刺激和推动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本文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国内外商业城市所拥有的本质性因素。

第一,城市商业服务与工业制造功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发展史来看,那些中西方兴旺发达的城市均具有较强的商业服务功能,其次是手工业或工业制造职能较为突出,与商业贸易形成互动发展的趋势,直到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工业职能才开始从这些城市中脱离出来,但仍在大都市区范围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城市人口规模及其消费群体。城市的繁荣离不开人口的集聚,保持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城市产生消费群体的基本条件,而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往往拥有相应的消费群体。例如,北宋时期开封的新市民阶层和近现代欧美的中产阶级,均是能够促使城市繁荣发展的动力主体,他们不但具有生产能力而且也拥有较强的消费实力。

第三,城市商业空间的主导地位。世界上可以有没有工业的城市,但绝不存在没有商业的城市。纵观古今中西方城市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那些将商业空间置于主导地位的城市往往能够日益兴盛,反之则日渐衰落。所以,在国家政治鼓励下的中西方港口城市均能够实现快速繁荣发展,近现代上海的几经跌幅即是由于如此。若从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考察,西方工业城市均是将商业区布局在城市中心位置,特别是百货大厦的兴起更是强化了城市商业集中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龙固新.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 虞云国.细说宋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宁越敏.上海CBD的发展及趋势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06,(2):67-72.

[6]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农业经济新业态范文第5篇

2016年,四川省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3.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增长9.5%。其中,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4元,增长9.9%,增幅居全国第四。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

但这些亮丽的数字背后,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我省农业生产效率低,机械化水平远低于江浙一带,蔬菜平均亩产仅为山东的62.5%,茶叶平均亩产值比江苏低1000元,大量农业废弃物没有资源化转化利用,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也面临着诸多风险。

A面: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2016年已全面完成88个县、11501个贫困村的产业脱贫规划编制,落实88个县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422亿元,70个试点县整合资金67亿元,建立产业基金20.6亿元,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完成投资128.6亿元,投资完成率85.2%。预计2016年度脱贫目标能够全面完成,即实现5个贫困县摘帽、235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

油菜籽全国第一

在2016年中,我省启动了新一轮33个现代农业、26个现代畜牧业(水产业)重点县和21个示范市县建设。预计粮食总产3478万吨,增产34万吨,同比增长1%;油菜籽总产连续15年创历史新高,跃居全国第一;菜果茶分别增长1.2%、5%和12.7%;蛋奶水产品分别增长5%、2.2%和4.6%,出栏生猪居全国第一。

乡村旅游收入1535亿

2016年,我省大力培育农民增收新型业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逐步优化。今年我省出台了《关于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支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全省启动了25个助农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创建,培育和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村文化创意、森林康养等产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开辟新渠道。据统计,1―9月,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1535亿元,同比增长14%;建成电子商务示范县57个,培育涉农电商企业3980户,预计实现农产品网销64亿元;“三品一标”产品达到5466个,“天府龙芽”“四川泡菜”等10个品牌入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

家庭农场达3.1万家

2016年中,我省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8873家,其中国家级60家、省级7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万家,家庭农场达3.1万家,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市场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民生保障明显改善

2016年里,我省的民生事业明显改善,其中新增城镇就业8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50.2万人,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5.9万人,就业扶贫安置贫困群众3.3万人。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月人均补助分别从244元和120元提高到284元和160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高。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9582个,惠及农民群众858.3万人,带动371.6万贫困人口脱贫。

森林覆盖率提高0.86个百分点

我省绿色发展成效初显。全年,大力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完成造林9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0.86个百分点;大力开展水土污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启动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禁牧补助7000万亩、草畜平衡奖励14200万亩。全省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

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

2016年,全省新建成高标准农田536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完成水利投资285亿元,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3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100万亩,新开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4个,加快推进68处大中型水利工程;争取国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33.51万亩,比上年增加3.43万亩,居全国第一。

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全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指导意见》等政策,扎实推进国家层面部署的9项改革试点、省上部署的11项改革试点和20个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多权同确”,土地确权已完成91.2%,比中央要求提前2年;全面启动180个国有林场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B面:农产品竞争力弱 农民增收面临挑战

据了解,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明显进步,基础设施大大改善,老百姓的收入也在逐步提高,幸福指数在增强。但是目前我省的三农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据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我省口粮基本有保障,但我省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不足60%。

此外,国际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效应”逐渐显现,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农民持续增收面临较大压力。

与此同时,我省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起步阶段,既不多也不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公共财政扶持力度不足,农业科技贡献平均率、机械化率、生产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亩产仅为山东的62.5%,茶叶平均亩产值比江苏低1000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远低于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