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金融系统;实体经济;金融危机理论
学术界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理论与实务界已形成三点共识:
(1)过度的金融创新与金融自由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Yuliya Demyanyk和Hemert(2008)等从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下降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降低的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造成的。而信贷标准和信贷质量的双双下降与住房价格的持续上涨不无关系。一方面,2001-2006年房价不断上涨,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次级贷款。其中,次级贷款2003年4000亿美元,2004年突破1万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14000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比例从1993年开始起步发展到2005年的20%。而监管机构几乎难以及时发现这些贷款的真实状况及其高风险,因此,这段时期美国抵押贷款的质量整体上不断下降,低质贷款的过度膨胀最终酿成了如今的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房产价格不断上升,大量新的信贷机构进入抵押贷款市场,追逐高收益,加剧了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信贷标准下降和贷款者承担的风险提高,而抵押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欺诈行为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上升,过高的风险也造成金融市场的动荡(Dell'Ariccia etal,2008)。
然而,以上分析和研究是在理论的层次上展开的,对实际的解说和操作可能不具有明显的有效性,从实证研究中才可增加其可信性。因此,Keys、Laeven等(2008)利用美国次债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次贷危机的发生机理主要源于证券化的过快、过度发展,随着一些非流动性贷款转化为流动性债券,金融机构对借款者的评估和监测动力明显降低。因此,证券化程度与监控力度显著负相关,过度证券化对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难逃罪责。
(2)过度放松的金融监管和分散的金融监管架构加速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美国的众多财政金融要员如Paulson(2008)、Bernanke(2008)都支持这一观点,纷纷提出改革美国金融监管架构的短期、中期及长期建议。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埃里克・马斯金教授认为这一危机发生主要应是美国政府的错误,是监管的失误。他表示,过去很多年间,美国的大量房屋抵押贷款发放都相当宽松,但实际上其中很多根本不应该批准。马斯金说,金融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存在所谓的“外部影响效应”,这种外部影响会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影响到所有金融行业当中的主体。因此,马斯金认为,金融行业需要监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使金融行业的这种外部效应不致失控,这在以前都有过非常惨痛的教训。比方次贷危机就证明了我们的监管失效,如果监管有利的话,一开始这个危机就不应当让它产生。
因此,邓翔(2008)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未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从而导致监管的缺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高飞、胡瞿(2008)在其研究基础上,从金融监管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出金融分业监管不适应综合经营,缺乏协调和权威的监管机构同样也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3)金融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关于这场危机的原因,专家及学者给出了诸多分析,这些分析均有道理,而且有的已探及成因的深层部位。Mian和Sufi(2008)等人认为美国抵押信贷市场违约率的上升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萎缩,引发了次贷危机,随着市场上道德风险的上升、市场信心的下降,危机蔓延到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亚洲公众知识分子(API)奖学金计划高级研究员Michael Mah-Hui Lim(2008)认为,道德风险问题激励了银行的风险承担,弱化了风险约束机制。2001-2005年美国的银行抵押贷款供给迅速上升,供给的扩张将原来无法获得抵押贷款的边缘消费者拉入抵押信贷市场。与此同时,快速上升的抵押信贷供给导致借款者风险的迅速积累和房产价格溢价上升,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抵押贷款需求激增。道德风险上升所引起的抵押贷款市场非理性繁荣,为后来违约率的激增埋下隐患,是引发金融市场危机的重要诱因。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刘桂峰(2009)从道德层面入手深究了其原因。他对美国人过度超前的消费理念及消费行为引致的全球经济失衡及生态灾难、美国银行业自身本性的迷失导致的虚拟资本在全球的泛滥作了分析,从而指出:不负责任的消费理念以及由此导致的奢侈无度的消费行为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最深层次的道德原因。同时进一步指出,过度的消费理念和方式使社会各阶层、包括银行家阶层过分逐利,银行本性的迷失是构成这场危机背后另一道德层面的原因。
以上三点均从金融系统的视角考察了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但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并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如果仅仅从金融系统的角度,单纯地依靠救助金融机构或注入流动性等举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系统层面下实体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与深层次风险,甚至可能催生下一次金融危机。为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导致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的深层次原因。
二、基于实体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的银行体系遭受重创,实体经济也未能幸免,且影响仍在继续。因此,有必要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剖析危机产生的原因。
杨公齐(2008)指出: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不少经济学家和权威人士从消费方式角度进行了反思。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在接受我国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谈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人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关。为了支撑此种消费方式,美联储不得不增发货币(美元)大量进口石油和日用消费品,以填补国内供给缺口,由此使美国长期处于外贸逆差状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兼地球研究所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说:在我看来,本次金融危机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居民过去几年消费过多。美国通过从中国、从全球的金融机构借款来为居民的消费提供融资,并且美国居民对未来很乐观,认为可以非常容易地获得借款,特别是房贷以及耐用消费品贷款,而现在由于金融危机,信贷供给减少,消费者失去信心,减少了消费,继而影响了资金的回笼和资产价格,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的下滑。所以,我认为美国会经历一个螺旋式的通货紧缩周期。我国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光研究员和张弛认为:“长期以来,美国人依靠举债来投资和消费。随着储蓄率下降和债务率的上升,这种寅吃卯粮、举债度日的经济生活方式必然潜藏着很大的风险,构成这次危机的基因。”
同样,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陈继勇、盛杨怿、周琪(2009)进一步剖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美国网络经济破灭激发的房地产经济泡沫是孕育金融危机的摇篮;21世纪初美联储先后采取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的催化剂和导火索;全球经济失衡支撑的美国过度消费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体系中各国货币地位的不平等加速了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
三、基于虚拟经济视角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和高投机性等明显特征(曹莹,2009)。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一是它的高度流动性满足了投机需求,投机需求具有交易成本低、资金占用时间短、可导致巨大的财富转移效应等特点虚拟经济都可实现;二是高风险高收益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与之伴随的非理性的投机行为。高风险伴随着的必然是高收益,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必然带来的是巨大财富效应的示范作用,即使人们知道收益背后的巨大风险,也会因为投机博弈的心理,产生非理性预期并导致严重的投机行为,即“羊群效应”,加速泡沫的膨胀;三是高投机性特征带来的高杠杆化为人们的投机行为推波助澜。金融创新衍生工具的交易实施保证金制度,因而投机资本往往可以支配数倍于自身的资本进行投机操作,极大地推动了投机热潮;四是不稳定性使金融市场受到更多政治,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大了市场波动,在泡沫破裂时危害迅速扩散。
实际上,以上学者都只是从虚拟经济或实体经济单方面来研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提出的原因必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虽然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经济,但这并不是说与实体经济无关。相反,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因素大多是实体经济引致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杨兆廷、王元(2009),结合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重角度出发,指出泡沫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是政府为了发展实体经济所采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等机构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信贷资金,过量的资金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使虚拟经济中出现了泡沫。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有效化解虚拟经济中的泡沫。反之,脆弱的实体经济则加速泡沫膨胀;二是金融自由化政策下缺少监管,泡沫膨胀时难以及时制止;三是实体经济中的紧缩政策,往往加速了泡沫的破裂。实体经济引致经济泡沫,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催化放大作用使经济泡沫发展为泡沫经济。由此,次贷危机变为金融危机。
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考察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防范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李伟杰(2008)从金融危机的三代模型的演变过程分析了金融危机理论的沿革及发展。张金清(2008)从金融衍生品的信用创造机制研究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机制。张宇和刘洪玉(2008)从美国公共住房政策角度分析了次贷危机的形成。这些学者都是分别探讨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和次贷危机的成因,但是并没有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分析。
因此,许爽,隋涛(2009)在此基础上,将历代危机理论与美国次贷危机相结合,运用金融危机理论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文中运用费雪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货币供应量扩张,利率不断降低,孕育了金融危机;运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分析得出金融创新导致了信用的过度扩张,使得信用风险不断放大;根据凯恩斯的投资需求不足理论与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利率提高、投资需求的下降,导致了资产价格下降,经济步入下行区间,因此金融危机爆发;运用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理论,指出美国监管机构效率的低下。许爽与隋涛运用金融危机理论来分析美国危机的生成机理,有助于从危机的内在成因角度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上述几方面原因相互激励和助推,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学术界关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原因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但事实上,不同的研究结论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内在联系或统一的。
参考文献:
[1]邓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 经济问题,2005,(10).
[2]程万鹏,李好好.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联性研究――基于Pagano模型的实证检验[J]. 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董晓林,王娟. 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务与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韩正清.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7,(1).
[6]何广文. 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 中国农村观察,2004,(2).
[7]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刘旦.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J]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9).
[9]谈儒勇.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及对中国的启示[J] . 当代财经,2004,(12).
[10]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1]王莹,徐璋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2]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经济研究,2005,(9).
[13]温涛等.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9).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风险分散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美国五大投行消失殆尽。而多米诺现象也导致了全球的经济下滑,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发生给以我们很多的启示,次贷危机的发生很难说是资产证券化本身所具有的先天的缺陷造成的。事实上美国的居者有其屋的房地产政策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美国的过度的透支消费文化对于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潜在的威胁,随后的监管不严,金融杠杆化过高,评级机构发生道德风险以及随后危机发生时监管部门的错误决定都是这次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次贷危机本身是否具有先天缺陷到值得考量了。有鉴于此在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可以吸取美国次贷危机中发生的损失而制定我国的特有的制度。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初, 酝酿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资产证券化试点才面世。2005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单位,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开行作为发起人委托中诚信托获准发行不超过43亿元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建行作为发起人委托中信信托发行不超过31亿元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二、资产证券化对于我国金融稳定的意义
(一)是银行进行有效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
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不匹配问题,从而成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管理。银行资产和负债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流动性和期限不匹配;2利率的不匹配。银行资产和负债不匹配是因为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等中长期,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而其负债主要是活期的存款等短期,流动性较高的资产;银行的资产长期才能收回,而负债可以根据存款人的意愿支取。因此,合理匹配银行资产和银行负债便成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如果俩者不能很好的匹配,一旦发生挤对的情况,银行就会出现流动性不足甚至出现倒闭的情况。而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长期的,流动性差的贷款转化为流动性较高的现金,从而解决流动性和期限搭配问题。
(二)有助于以市场方式处理不良资产
我国在不断的尝试银行发行次级债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要通过次级债的方式来解决我国巨大的不良资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原来的不良资产十分巨大,而资产证券化则是通过构造资产池实现了流动性差的资产实现出售,采用这种办法可以实现不良贷款中的次级贷款实现出售,对于解决不良资产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分散资产风险,提高流动性
发起人通过真实销售,在将原来独立承担的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转移给担保机构和投资者的同时,也提高了流动性。如果不采用资产证券化,发起人虽然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借款,变卖短期证券资产或增加活期存款解决流动性问题,但向金融市场借款会提高资金成本;变卖短期证券资产不仅要支付变现成本而且可能使资产蒙受损失;大幅度增加活期存款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此外,期货,期权虽然也是转移利率风险的手段,但是衍生工具交易风险较大,要求对利率走势的准确预测,同时需要宽松的金融监管制度环境。与之相比,资产证券化在分散资产风险,提高流动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一)拓展信用增级方法,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由于受法律的限制, 政府无法提供担保,我国缺乏主导的信用增级方式。现阶段我国信用增级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 可以尝试采用银团担保的形式来取代政府担保,这样既可以增加信用等级,又可以分散各家银行的风险;另外,采用多家保险公司联合保险的形式来实现信用增级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此外要通过政府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我国现有的一些金融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等信用评级业务的合规性运作,杜绝其在信用评级工作中弄虚作假、乱收费等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可以考虑由政府出面设立一家专业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服务的机构,或选择一家或几家国际上运作规范的具有较高资质和声誉水平的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服务中来。
(二)引入个人投资者。发行资产证券化很大程度上市为了分散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而美国的次级贷款只能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易,这样银行的金融风险被适当的降低了,但是整体风险并没有从金融机构体系中分散出去。引入个人投资者有这样的好处。可以拓宽我国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我国的投资渠道过于集中于股票市场。银行可以在向个人投资者出售以住房抵押贷款为现金流的次级贷款,这样可以分散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同样可以使得一些愿意分享我国房地产市场繁荣的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
(三)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创新业务,在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为了规避商业银行最大化自身利益而增加的市场风险,应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外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商业银行提升信贷管理水平, 完善各项管理措施,将业务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规范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操作行为,加强对基础资产的审查,提高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度。确保我国资产证券化公平、公开、公正的进行,从源头上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风险管理;投资银行
1.引言
投资银行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对于投资银行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进驻中国。本文的写作背景基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等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而投资银行则是受到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些国际上著名的投资银行甚至因之而破产。而正是基于此,投资银行的经营背景,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营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投资银行开始注重财务风险,而不再是只关注各自的利润,投资银行业对于财务风险方面的这些变化对于投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都是值得我们殷切关注的,因为只有关注了这些变化,我们才能控制好投资银行业得财务风险,使得投资银行能够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并且逐渐防止再次出现这样的危机。
2.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对投资银行业产生的影响是各方面的,然而最直观的莫过于对收入的影响了,它能直接通过财务数据来显现。而对于著名投资银行财务数据的分析显而易见是具有代表性的。通过它能够洞悉到整个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方面的变化,而且对投资银行业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下面主要通过分析著名投资银行的收入变化来说明金融危机对投资银行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收入结构与变化来看看金融危机前后投资银行财务状况方面的变化[1]。从业务收入的来源分布从业务大类看,根据摩根士丹利历年财务摘要的显示,其业务收入主要分为四大类:机构证券业务收人、全球财富管理业务收入、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和信用服务业务收入。危机爆发前:摩根士丹利收入的最大来源是机构证券业务,占全部净收入的50%左右,且保持了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而全球财富管理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信用服务业务都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危机爆发后,摩根士丹利在危机爆发当年就出现了4.32亿美元的亏损,2008年净收入为18.29亿美元,较2006年的净收入86.25亿美元相比,下滑幅度很大,其中受次贷危机冲击较大的是机构证券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从具体业务收入分类看,摩根士丹利实现收入的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业务、资本交易业务、佣金收入、资产管理费收人、利息与股利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利息与股利收入是摩根士丹利业务收人的最大来源,其次是资本交易业务中的贸易业务收入,此外,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也是收入的重要来源,上述各业务收入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基本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但在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收入和利息与股利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两项收入分别为29.29亿美元和68.51亿美元,较2006年同期大幅减少;同时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崩溃以及全球贸易萎缩的影响,摩根士丹利贸易类业务收入也从2007年第三季度出现巨幅波动,显示出该类业务的市场风险较高,市场敏感性高于其他业务种类。
雷曼兄弟的收入结构变化[2]。2005年至2007年,雷曼兄弟实现总收入分别为324.20亿美元,467.09亿美元,590.03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86.10亿美元。可以看到,2008年上半年雷曼兄弟净利润为-24.08亿美元,出现巨额亏损。主要原因是与证券资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收入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了大面积亏损,亏损额高大34.34亿美元。过度依赖证券经营业务的弊端显现无疑。2008年上半年雷曼兄弟仅实现净利润28.39亿美元,利润大幅减少。进一步分析雷曼兄弟净收入业务可以看到,净收入来源于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其中资本时市场业务是净收入最主要来源。雷曼兄弟资产过于集中直接导致其业务收入来源过度集中,对资本市场收入的过度以来成为雷曼兄弟在次贷危机中受到巨大冲击和影响的最主要原因。
3.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遭到巨大影响与风险管理不善有何关系
3.1 金融创新过度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之所以遭受如此巨大的影响与其风险管理不善是有很大关系的。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品过多,衍生品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导致一旦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到其他各个环节[3]。因此可以说投资银行就是没有在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保持一个平衡,换句话说,投资银行把重点都放在了金融创新上,而没有注重风险控制。
3.2 忽视了市场变化引起的信用风险
次贷市场之所以蓬勃持续发展是由于人们普遍相信房价会不断上涨,对经济增长持长期向好的预期。因此当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快速上调,房屋价格不断走低时,大量次级房贷者便无力支付不断增加的贷款本息,次贷违约率不断攀升,此时银行才发现即使把房屋出售,得到的资金也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本息,银行亏损急剧增大。由此,必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资产质量下滑。因而银行必须充分认识到任何可能的经济冲击、市场变化对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盈利能力、拨备提取等方方面面带来的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优化资产负债表管理及融资和流动性管理策略、平衡金融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关系、规范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强化运营风险管理,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马广奇.美国投资银行的组织形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5):16-19.
[2]潘成夫.次贷危机与国际银行业未来定向[J].财经科学,2008(12):23-28.
[3]陆晓明.次贷危机挑战美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系统[J].银行家,2008(4):44-50.
[4]王晓国.从次贷危机看我国证券业发展[N].证券时报,2008(7):23-27.
[5]陆媛.慎用高杠杆[N].第一财经日报,2008(10):44-49.
[6]卢伯军.次贷危机背景下投资银行角色转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9):35-39.
[7]刘建武.美国投资银行与金融危机[J].西部金融,2009(1):66-69.
【关键词】次贷危机 次级贷款债券 房地产金融风险
一、美国房地产信贷风险产生的背景
美国居民的按揭贷款根据质量和信用分为三类:最优贷款、超A贷款、次级贷款。引发此次经济风波的就是“次级贷款”。次级贷款时专门为信用记录不佳、资金不足的贷款人提供,次级贷款的特点是借款人甚至不用出具收入证明就能从银行轻易获得贷款,并且次级贷款执行的是浮动利率制,美国大部分低收入者由于信用记录差而无法申请普通抵押贷款,转而申请次级贷款,因此次级贷的申请人均为美国中低收入者。201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已步入衰退,为挽回美国经济,美联储两年内近10次降息,至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至1995年来最低。同时自2000年来,美国房价不断攀升,到2006年,根据标准/席勒房价指数显示,一些次级贷公司乘势向众多信用等级差的客户推广此类贷款,这些贷款人可以再无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收入状况,而不需提供任何与还款能力相关的证明。据联邦抵押贷款银行协会统计,截止2006年底,次级贷规模为15000亿美元。这些金融次贷公司将抵押的房产转化为金融证在全球各地的基金市场发行,所形成的衍生品市场规模为100000亿美元,且75%销往国外。
二、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7-8月,危机初步爆发,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
第二阶段:2007年底--2008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美联储和一些西方国家央行被迫联手干预。
第三阶段:2008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引发全球股市暴跌。
第四阶段:2008年6-7月份,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
第五阶段:2008年8-9月份,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接受美联储监管。
三、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一)利率过度调整,房价由涨至跌
美联储的连续降息,无形的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价一路上扬。由此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风险便隐藏在上涨的房价下。2003年美国经济全面复苏,为抑制通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由松变紧,利率连续上调,导致部分人无力还贷,违约率不断增加。利率的上升又造成购房成本的增加,房地产需求下降。同时房地产为了回收资金,则会想法设想增加房屋销售量,再加上因违约而被收回拍卖的住房,房屋的供给明显增加。一方面需求下降,另一方面供给又不断增加,按照供求和价格机制,房屋价格会持续下跌,导致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次贷危机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二)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引发金融衍生品风险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带动下,次级按揭贷款市场过度繁荣。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将次级贷转给房利美,房地美以及投资银行,后者再将次级贷打包转化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卖给各类投资者形成证券衍生品,在这个过程中,次级贷的价值成十几倍的放大。链条中各经济主体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当房价下跌致使借款违约时,风险顺着利益链一阶一阶的传递,风险逐渐积累,一旦次级贷款出现问题,便会引发整个金融市场危机。可见,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是次贷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三)政府监管缺乏
对于金融的监管,美国一直奉行的是最少的监管即为最好的监管,强调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以及市场规律完全有能力防止风险的产生,实行宽松的金融监管策略。同时美国政府希望通过次级抵押贷款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于是忽视了次级贷以及其转化形成相关证券的风险。在此问题上,美国政府的监管职责严重缺乏。同时,美国次级贷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或经纪商发放,重要的是这些贷款发放机构并不在联邦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内,这种监管的缺乏,造成了房贷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随意扩大次级贷的发放规模,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四)信用评级严重失真
在整个次级贷款打包形成金融衍生品的过程中,需要评级机构的评级,然而美国的评级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评级机构评级时致命的问题在于信用评级的服务费由证券发行人支付,简单说就是评级人向被评级人收费。而且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时,会对证券的等级提出建议,其实是参与了债券设计过程,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所评证券的金额级别,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收取的评级费用也越高,与信用评级的真实性或准确性没有关系,这必然会造成在利益的驱使下,评级机构作出错误的甚至是违背事实的评级结果。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给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无疑给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启示,尤其是在金融产品的创新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值得警示
参考文献
[1] Adam B. Ashcraft TilSehuerinann. Understanding the Secun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2008(3).
[2] 李志.美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农村金融研究,2005(5):20-25.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商业银行;风险
自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正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而从中反思其成因,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1次贷危机与次贷的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Lending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次贷也称为次级抵押贷款,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此类借款人没有稳定可靠的收人来源,没有信用记录或信用级别低,债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相对于优质贷款,次贷存在很大的风险,但是美国的金融贷款机构,采取的是一种资产证券化方式,将次贷证券化,将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和分担给了下家。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使其具有流动性。其形成的金融产品就是资产支持证券。商业票据、抵押债券、股票等都属于资产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而次贷证券化就是将次级抵押贷款与其他类住房抵押贷款一起打包,通过发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债务抵押债券等方式,出售给境内或境外的投资者。
2次贷危机的成因
次贷危机爆发的偶然性中孕育着自身的必然性,分析其原因如下:
(1)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操作是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根本原因。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持续繁荣期间,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许多金融机构在做房屋价值评估时运用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还有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使得这些高风险资产进入投资市场,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3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失效。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一些机构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很多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出现了不足,尤其是集团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机构未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
(1)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个好银行,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头脑中始终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遭受损失的教训,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风险,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次级贷款。但是,我国尚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些地区房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泡沫;此外,还存在定数目的假按揭贷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各部门和各敞口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依据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测量,并根据业务相关性进行主体的风险控制。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测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
目前,国内有少数几家银行已经设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够完替。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国际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必将获得迅速发展,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