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学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型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信息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创新型社会时代的全新概念,尤其是经济振兴复苏的中华民族,在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引领下,创新型经济的全面推进与发展必将深入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要以全新的时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创新型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挑战。统计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创新型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联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创新型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创新型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而作为市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新概念。为此,创新型经济就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市场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发展与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发展与改革又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二是统计制度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谐社会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本文由收集整理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深化,统计理论的深化是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为科学。为此,中职统计专业教学务必要着力使学生重点从多方面去掌握统计信息。
统计专业教育的实践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新形势,培养适应和谐社会时代创新型科技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探究的课题,这是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创新型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是要学会掌握统计信息技术的创新。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例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又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再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创新型和谐社会时展经济的条件下,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其次是统计信息人才的创新培养。创新型经济社会时代是一个重视发挥科技信息人才作用的时代,尤其是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体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点,对统计工作人员相应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优化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较为单一,在群体中大多数人只是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较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培育。要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成为经常化和制度化。
注重统计信息服务的创新。现代科技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就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
转贴于
关键词: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融合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即借助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这种技术来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在教学中,信息技术主要是用来辅助多媒体教学,将课程中使用的相关教学资源进行编辑,比如动画或视频等,达到使课堂生动形象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更加趣味化,将课程变得更加具体,告别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迎来生动、趣味的教学过程。
通用技术:通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对广大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必要掌握的一种生活技能。在教学中,通用技术主要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加以实践辅助,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想方设法地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就是通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于实践,同时又注重理论、提倡全面发展、倡导人文融合的课程,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融合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有其特点和优点,但是假如将两者融合起来,相信对教学的帮助会更大。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融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又能大大地提高教学的前沿性,使学生学习的技术与现代化接轨,最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现如今的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已势在必行。相信未来的教学目标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社会,学生能有效地掌握、利用和处理各种信息是很重要的。所以,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还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前沿性知识的了解和探索,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2.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进入信息化社会,创新精神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当今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融合,不但能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利用信息化来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和协作等学习活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效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及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同样也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又一革新。
三、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融合手段
1.通过与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融合后,改善了教学方法,使新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加新颖和有趣。毫无疑问,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打破了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和图像视频教学使课本上的含义更加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使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寻找突破,在讲课时声情并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创新。
2.通过与教学实践的融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然而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融合以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伴随着计算机大规模的普及和发展,很多信息应用软件在生活中呈现出来,同时,在教学领域也一样,利用这一点,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然后借助于计算机中的学习软件亲自动手模拟实践,来监测是否完全掌握了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信息化社会里,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有立足之地,在教育教学领域也一样,只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探索出一套属于当今时代的教学模式。然而,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融合正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教学模式,利用这种模式,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为现代化的建设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翌.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2]唐小俊,顾建军.当代技术观的转变与我国基础技术教育改革[J].教育周刊,2008(11).
何小川,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大公无私的党员,一个为人民干事业的干部,无数人为之感动流泪。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党和人民诠释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的光辉形象。作为一名正致力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我在远程教育网上收看了“何小川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深深地感动着。
何小川是我们大学生村官学习的榜样,服务于基层群众的好同志,工作雷厉风行迎难而上的好作风。当何小川住院的消息一传开,挂帘村的村民就自发的来到医院看望他。在外打工、经商的人也赶回来了,全村132户全来看望小川同志。这要怎么样的干部才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和殊荣。
通过观看“何小川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我更全面的了解了何小川,从何小川同志的事迹中,一个活生生的何小川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何小川带领挂帘村走上了致富路;挂帘村干部说他是群众的好村长;挂帘村村民代表对他的评价是一个装着百姓的好干部。
坐在电视前我一边看着何小川同志的光辉事迹报道,一边学习他的精神与品质,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需要向何小川同志学习,学习他那种俯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克服各种困难,心里装着群众、想着群众,一心一意带领挂帘人过上好日子,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挂帘村。他的足迹遍布挂帘村各个角落,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对他的信任与拥护。作为大学生村官的我一定向何小川同志学习,学习他那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来指导我的村官工作与生活。
化学教学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标准呢?运用核心概念统领教学,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1][2]。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重要概念、原理及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内容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3]。中学化学倡导核心概念统领的教学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本质,关注整体,超越具体事实,引领学生通过深刻思考,从本质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知识,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一、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单元教学
1.确定教学单元
“化学中的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均有涉及。必修2第二章第3节中介绍化学反应的限度,使学生认识可逆反应,初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选修4第二章第3节则从定性(勒夏特列原理)和定量(平衡常数)角度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化学平衡。选修4第三章则系统地讨论化学平衡的一个重要应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使学生有了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机会。由于这些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所以教师可以将必修2与选修4部分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整合,组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单元。
2.提炼单元核心概念
提炼单元核心概念就是教师应明确需要学生理解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想让教学目标清晰,教师要将单元核心概念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述出来。这种操作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便于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最重要的知识,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对于“化学中的平衡”单元,该单元的核心概念为: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达到反应限度;这个限度的定量描述叫平衡常数;改变条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该核心概念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基本理解:
(1)化学过程都有一定的限度,限度的大小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2)平衡是暂时的,外界条件的变化会使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即发生平衡移动,移动的方向总是向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勒夏特列原理)。
(3)平衡体系中各相关物质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这种关系是温度的函数。
3.制定单元计划组织图
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依据事实,并将诸多事实中本质的内容提炼出来,形成基本理解,再将基本理解建构为核心概念,通过迁移、应用巩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关系图如图1所示。
教师可以以大晶体制作、水煤气反应平衡数据等事实为教学依托,帮助学生认识可逆反应和平衡常数等概念,进而理解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达到反应限度,这个限度的定量描述叫平衡常数;如果改变条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之后,教师在依据这些核心概念讨论并解决更多的事实(实验现象、工业生产工艺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该单元的元计划组织图如图2所示。
4.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核心概念构建
教师提炼出单元的核心概念、制订好单元计划组织图后,需要将单元划分为具体课时,找出该课时的核心概念,再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划分为几个基本理解,将基本理解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设计好相应的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依照核心概念基本理解引导问题活动设计进行,课上教学以引导问题和活动为明线展开,经过概括和总结得出基本理解,进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为例,基本教学框架如图3所示。
二、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教学设计实施感悟
1.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
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原理的生成过程,教学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获取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
此外,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注重所学知识的持久性和迁移性,强调学生深层理解力的发展和复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将核心概念的理解作为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使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2.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教师抽提出“化学中的平衡”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作为思维的武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目标明确而有意义。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和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证实构建“难溶电解质的悬浊液中存在难溶物(固态)”和“对应离子间的动态平衡”的核心概念,且这一平衡符合化学平衡的规律。于是,学生从定性的角度即平衡移动的方向讨论沉淀的溶解和转化,也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沉淀生成的条件,还可以应用上述结论再审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都在思考:事实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理论支持?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能推广吗?还有什么用?由于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问题驱动,每一位同学在学习时会不断地思考为什么与怎么样,寻找不同的、具体的、基于内容的各个例子之间的联系,让其在较高的概念水平整合思维,使思维集中到概念性水平(知识可迁移层次),这样的学习有深度,富有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以往在教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时,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中的顺序,通过实验证实Ag+和C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引出“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并不会讨论沉淀的生成,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讲解沉淀的转化和溶解,最后介绍溶度积常数及其应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虽然会应用平衡移动原理,但通常是为了解释具体问题,时间一长,学生往往就会遗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只关注事实本身,不会在更广泛的背景中考虑更上位的内容,达不到更高层次的认知。
在实施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单元教学三个月之后,笔者针对本校教学学习效果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检验,其中“请你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你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认识”,实验班26人中有19人能回答出难溶电解质在固态及其溶液中的离子间存在平衡,该平衡遵循化学平衡的相关规则,还有5人提到用Ksp可以从定量的角度看沉淀的生成和转化。而对照班25人中只有1人提到可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而大部分学生(12人)只提到溶解度大的向溶解度小的方向转化,显然他们的学习只停留在记忆事实方面。又如“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可产生黑色沉淀,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向硫酸锌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无沉淀产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实验班15位学生利用Ksp从定量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沉淀生成或不能生成的原因,而对照班的学生只有3人从硫化锌与硫化铜的溶解度大小的角度来解释,其他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显然,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有效转化知识而采取的超越事实的思考方式的影响力是显著的。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电解质溶液的变化时,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对变化进行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求证,即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市级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研修项目周玉芝工作室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玉芝.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12(6).
[2]周玉芝.从表层学习到深层学习――以初中化学的分子概念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9).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2-0187-02
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方便易获取的重要特点使得很多读者越来越热衷于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学在本质上与传统文学是共通的,而不是相对立的,它们存在的价值都是为了发展我国的文化,因此,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学而言,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形式。
一、网络文学概述
1.网络文学的概念
1998年3月,台湾人蔡智恒用“痞子蔡”的网名连载了一部长达34节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部原本只为满足个人写作欲望的练笔之作,却一再被转载,竟然风靡了整个华语文坛,“网络文学”这个概念也随之声名鹊起。从《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成功,到今天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络文学网站和数以十万计的网络群体的出现,从少数人把“网上晒字”当作娱乐消遣,到现在数以亿计的网络文学作品诞生。网络文学已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要认真去研究它。网络文学主要是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所进行的一些文学创造,这些文学作品以网络为载体,是读者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阅读的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在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所存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一些主流文学作品,我国的传统文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有着成熟的写作技巧,是我国的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化时代快速到来,网络文学的出现,对传统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冲击,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主要起着继承和发展的影响,两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对于传统文学的存在形式,网络文学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对我国未来文学的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2.网络文学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网络文学主要具备以下两大特点,一是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变化,使得全体的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二是使得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可以更加随意自由。在传统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只有那些具有一定地位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人才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字,编辑出版单位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也很高,对于创作者的专业水平要经过严格的审查,限制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文字创作,而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不需要经过出版商和编审的严格审查,创作者可以在网上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热情,实现了文学爱好者自由创作、自由发表的权力,网络文学的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传统文学的功利意义和审美意义,网络文学大多是创作者一时的情感宣泄,篇幅较小,并带有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继承
首先,进行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大都是在传统文学书籍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有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其创作的作品中也富含大量的传统文学因素。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渗透在每一个领域和环节中,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网络文学作品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网络文学作品中也同样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念。例如著名的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中,就容纳了很多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意蕴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体现的一个标志。
其次,传统文化是现代网络文化创作的源泉,很多网络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引用到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典故或历史故事等元素,来丰富自己的创作作品,如《唐僧传》、《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的女子》、《李煜的悲惨世界》等等经典网络小说,就借助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来表现故事。这样的手法一方面丰富了网络文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继承作用。
再次,网络文学还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技巧,诗歌、小说、散文等传统形式和创作方法在网络文学中照样存在。文学评论家刘庆邦说:“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不同的只是发表的平台和交流的媒介。归根结底,网络文学最核心最实质的所在还是语言、形象、情感,同样要坚守观照现实生活、激发人类情感、抵达人性深处这些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三、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创新
1.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
网络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艺术的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文学形式对文学艺术的划分极其明确,网络文学使得艺术形式的划分逐渐变得模糊,从文学样式来看,网络文学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如小说接力,散文诗接力、诗歌跟贴赛等。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类型。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表现形式上融入了先进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艺术表现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构成,使得文学作品的表现更加生动和有趣,增加了文学作品表现的丰富性。这样的技术支持使得文学作品脱离了纸质的限制,是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突破。
2.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语言形式
从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到我国现代的文学创作,作者的创作形式始终没有脱离文字创作这一形式,他们将文字写在竹简、帛布直至纸张上,文学作品的表现只有借助于文字这一艺术元素进行表达,而网络文学大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在文字和口头语言之外,又增添了很多的图像因素和语言因素,拓展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态,对传统文学的语言表达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整合。例如,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逐渐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即网络语言,其中的一种就是数字语言,比如数字886意思就是拜拜,而数字520意思就是我爱你,555代表哭。语言就是可以用表情符号来表现人们的心情,喜怒哀乐各有不同,形象而生动,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被人们称作“网词”,在网络交际中,“网词”具有很强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3.网络文学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段
网络文学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单手写字的传统写作手段,而是要求人们掌握先进的网络操作技术,用机器来代替人的双手,实现“以机换笔”的跨越,使原来创作者的单手创作变为双手书写。传统的文学创作基本属于是一种个人的行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得文学创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体创作的行为,一个文学主题可以由多个文学创作者来进行创作或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集体性的文学创作构思,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完成一个主题的文学创作,超越了传统文学个体创作的形式。
如今,网络文学如雨后春笋,充满生机和活力。然而由于其发展还未成熟,故而良莠不齐。如何更好地吸收和传承传统文学中的那些优秀之处,相信是网络文学未来发展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研究之处。
对于网络文学的逐步发展,我们一方面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网络文学为我国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我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创新的作用,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文学的公平性和开放性使得很多的网络迅速成长起来,深度挖掘了一批有实力的文学创好者,我们应该秉承公平公正的正确态度对其进行评价,为网络文学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斌.观照现状 探寻未来――对网络文学的再思考[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03) .
[2]褚晓峰.浅谈网络文学的大众化特征[J].科技创新导报, 2009,(30).
[3]赖敏.网络文学文学价值评估[J].青年文学家,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