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语文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3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深入,教师逐渐在教学中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开始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学有效性展开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希望能够通过改善教学观念和策略,真正地使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文就具体以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实践为例,对实现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
一、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正确的教学导入策略
正确的教学导入策略能够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作用下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导入策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课程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在对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一文进行教学导入时就可以选用故事导入法,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课前的几分钟内通过故事讲解出来,然后引出所要讲解的课文,从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对实际教学内容的探索欲望,使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相对较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而影响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所以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策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发学生好奇心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蒲松龄的《狼》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情景剧本,并通过分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狼和屠户两个角色分别扮演。在这样的情境演绎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全文思路进行清晰的把握,进而领悟文章的教学主旨。
三、 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其他学科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所有教育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其他学科的渗透,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学科渗透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时,可以与地理学科的经纬度知识相联系,通过这一知识对大自然的语言形成正确的认识;对八年级下册《死海不死》进行教学讲解时,也可以根据相应的化学和生物知识让学生分析死海形成的原因和死海对周围生态产生的影响,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四、 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和事物都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探索热情,严肃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越强,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性和接受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受到初中阶段学生阅历的限制,语文教师在将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尽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可以接受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方便。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这一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对冬天的认识,并对济南地区的冬天加以想象;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将济南的冬天和自己思维意识中的冬天进行比较,从而把握济南冬天的特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创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91-02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笔者粗略统计发现,在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共有古诗词曲90余篇,古文40余篇,占据了教材内容的三分之一。这些古诗文有着深刻隽永的内涵、言简意丰的语言、丰富饱满的情感、灵巧多样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必须改变以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有意识地以“积累、感悟和运用”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
一、变“死记硬背”为吟咏诵读
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古诗文时,只要学生会读、会背课文,记住译文就行了,这样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理解和独特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教学被简单地处理成了对古诗文的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诵读和品味,忽略对丰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以及对灵活多样的写作手法的运用,削弱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对诵读古诗文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造成教学的低效。
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先生说:“古诗文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学生反复吟咏古诗文不但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以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爱莲说》为例,笔者改变了以往让学生独自背诵课文的做法,采取吟诵法进行教学,师生共同在幽雅的乐曲中声情并茂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莲花的形象:莲之生长及高贵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之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生从莲之形象体会到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通过转变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快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变“一味灌输”为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依赖教参的现象较为严重,开展教学活动过程简单机械,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翻译到位,学生在课堂中奋笔疾书,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这种一味注重灌输的“说文解字”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做灌装文言文知识的容器,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了古诗文教学水平低下。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古诗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①指导学生学会读注解。古诗文言简意丰,即使是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在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释。初中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中给出的注释,就能解决古诗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这样在阅读古诗文时才能达到“了解内容”这个学习目标。②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除了看注释,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还应动手查阅工具书。使用工具书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还要勤查工具书,如掌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的使用方法。③指导学生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大胆地质疑,在质疑、思考和探究中深入解读文本,从而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桃花源记》最后一段“寻找桃花源”时,笔者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刘子骥去找桃花源?他为什么“欣然规往”?他寻找桃花源最后“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对此,笔者让全班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文中的最后一段是虚写,说刘子骥“欣然规往”,带给好奇的读者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桃花源”这个地方是作者虚构的,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理想。通过对课文的质疑和探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变“重言轻文”为文言并重
有的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习惯于把对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作为教学目标,试图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而忽视了古诗文的“文”与“言”的关系,走入了重言轻文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初中古诗文的教从对“字词”的教学转变为对“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掌握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对作品给出合理恰当地评价,让学生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教育。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五柳先生传》时,学生在疏通课文、理解文意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即读了“ ”(原文),我看到了一个 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看到了一个不为功名利禄动心、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看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有的学生说:“读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文言词句的含义,还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透过字词的表面含义体会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品质,从深层次上挖掘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将“文”与“言”割裂开来,而要将二者联系起来,避免出现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的现象,而要做到文言并重。
四、变“架空分析”为主动参与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重言轻文,只注重学生对字词的解释,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会、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这种架空分析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的方法是,变教师的架空分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①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的架空分析变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②营造轻松、民主、快乐的学习氛围。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课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对照文中的注释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做到尽量少讲,只对学习重点、课文难点加以点拨和指导;课后,教师从学生作业的反馈信息中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存在的盲点、弱点,并给予释疑。③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原因在于学生习惯于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缺乏学习自信。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由于课文生字词比较少,笔者采取了让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如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可以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如问题可以是关于字、词、句的,也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还可以是关于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各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学生全员参与,各抒己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变“题海大战”为活动体验
为了巩固古诗文的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往往采用题海战术的方式,通过让学生反复做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若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将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把握。比如,记忆古诗文时,可以利用“画”“唱”“对”“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记忆古诗文。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使至塞上》时,文中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大漠美丽的风光,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根据诗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再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学唱歌曲来记忆课文。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课文。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研讨会、古诗鉴赏会等活动,让学生受到“实战”锻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六、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积累
要真正学好古诗文,学习教材中的几十首古诗文还远远不够,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童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伤仲永》进行对比阅读,同时推荐有关“勤学”故事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韦编三绝》等。在扩大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课与已经学过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文章在描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口技》时,可以与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进行整合,了解我国戏曲的基本常识、主要特点和艺术风格等。这种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材料相整合的做法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情感教学 计划策略 执行策略 调控策略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1]不难看出,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途径,把握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紧扣他们的知识基础,有效利用阅读教学提升语言能力是关键。
什么是语言能力?我以为,就是听、说、写的能力,会听、会说、会写就具备了语言能力,而听、说、写归根到底是理解、表达和创造语言的能力。在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在语言方面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情感教学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
关于情感教学,有很多的定义和比较宽泛的运用。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旨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因素为教学所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身心合一、神形具备,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注重以下策略的运用。
一、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计划策略
每个人情感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状态,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形式随着各人所处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将自然存在且不断变化的情感因素有目的地聚集且赋予明确的指向,是需要一定技巧和功力的。要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为提升语言能力服务,需要实施计划策略,即挖掘情感源、找准兴奋点、拓宽培养面。
挖掘情感源解决的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从何而来和需要调动什么样的情感的问题。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源自老师,因为老师是情感教学中情感生发、流向的唯一掌控者,只有老师知道具体教学活动中需要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指向何处、落脚何处。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较学生丰沛成倍的情感力量。因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在充实学生智力生活和增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才会闪耀出光彩来”。[2]
找准兴奋点解决的是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的激发和积聚问题,也就是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阅读内容蕴含的情感力量,以精准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相应情感,达到身心合一、神形具备的感知境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徐志摩《泰山日出》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围绕诗化语言的力量,以向往光明和自由、热爱生活为情感基准,调动学生好奇、向往的情感因素,达到理解诗化语言的教学目的。
拓宽培养面解决的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问题,除语言能力的培养外,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还承载者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态度、思想方法等的培养任务。要站在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成长的角度,确立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培养视野。如此,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才不至于被误读、忽视和孤立,初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进而真正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为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服务。
二、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执行策略
在初中阅读教学活动中,情感教学的执行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策略,分别是设置愉悦的教学情境、培育和谐的教学关系、追求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紧扣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借助情感力量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愉悦的教学情境是情感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愉悦即高兴、快乐,愉悦的教学情境指的是为师生双方共同心甘情愿地、目标明确地完成教学活动营造出的一种氛围和课堂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情感才有可能生发、聚集和归于具体的指向,学生、老师才有可能产生情感共鸣,师生也才有可能在共鸣中达成共识,取得教与学的共赢。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愉悦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简单化了的字面意义上的高兴和快乐,而是师生双方根据阅读教学的情感需要而付出的心甘情愿的专注和投入,这种专注和投入有时候会以悲伤和庄重为基准。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边塞诗歌四首》的阅读教学中,愉悦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基调就是慷慨悲壮、矢志不渝的一种情怀。
和谐的教学关系是情感教学的根基,但和谐教学关系的培育不在课堂内,而在课堂外。和谐的教学关系实质上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日常的师生关系是否健康、融洽,决定着课堂上教学关系是否顺畅、和谐。尤其是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人格的认可、学识的感佩、情感的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情感教学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培育融洽的师生关系放在教书育人的战略位置来对待,从而更好地为高质量的情感教学、为营造和谐的教学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感同身受是情感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在情感的催化下感知知识、升华思想、实践真知的情感基础和教育感化过程。当阅读教学中通过情感教学将学生带入到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触摸到情感棱角,体验到情感力量,感同身受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冲击,达到身心合一、神形具备的感知境界,从而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反思行为,情感教学就真正达到了目的。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列宁格勒的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女子拖着一具小棺材在街头踉跄,小棺材里躺着她冻馁而亡的孩子。没走多久,年轻的母亲也冻僵在街头。人们看到僵卧的年轻的母亲衣服是那么的单薄,也看到了那具简陋的小棺材原来是用旧铺板钉成的。”单就这段文字,如果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的方法,为之注入情感教学的元素,如幻灯片、背景音乐烘托、充满感情的示范朗读,等等,就会将每个人带入一种悲伤、凄凉、怜悯的情感境地,随之而来的是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对高贵人格、强健精神的肃然起敬。
三、在阅读教学中情感教学的调控策略
阅读教学是把传授语言知识和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我认为,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实际,调控好情感教学中学生认知、体验、感化各个阶段不同的“情感度”至关重要。
情感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情感投入都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面对新知识,面对情感投入,都有一个认知、体验、感化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情感教学中,要紧紧把握好知识和情感两个方面的逻辑递进,做到掌握知识和分配情感的双重调控,使学生释放恰切的情感力量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高原,我的中国色》一文,在阅读教学的情感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历史―现实、耻辱―忧患”的知识脉络,准确调动“忧虑―悲愤―希望”等情感因素,将学生置于感知历史、反省屈辱、创造未来的教学情境中,达到感同身受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初中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恰切地运用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加以研究,且因人、因地、因内容而宜,不容忽视的是它在语言教学中作为教学手段的作用和分量。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教学的需求,情感教学会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学生;阅读能力;成才;培养
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对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同时在考试中也是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占有较大的分值。很多农村学生由于平时阅读较少,知识面狭窄,在阅读能力上存在很大的不足,特别是受到农村学习条件的不足,不利于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当然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坚持长时间的训练,在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后,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才,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去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做好课前备课工作
实现精彩阅读教学的前提是提前做好备课准备工作。上课之前教师必须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认真备课。首先,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以及难点在哪里,提前设计好教学方向,明确想让学生学习到什么。备课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预测,预测到课堂上学生能掌握到何种程度,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和传授。其次,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课文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好详细的教学方案,这样就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较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钦差大臣》一课时,教师自己首先应认真研究戏剧的有关知识,熟悉戏剧语言,领会人物对话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并推动情节步步深入直达的,然后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基础上熟悉课文内容,深入剖析文中人物的性格,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从而完成教学重点:戏剧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和作用,作者的批判态度,戏剧内容的剪裁以及情节的发展结构。只有教师引导有方、主导有向,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志。”只有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初中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教师应以平易近人的风格接近学生,对学生多鼓励和表扬,降低学生对学习语文课文的畏难情绪。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原有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采取各种新颖的教育方法,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改善课堂教学。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的《我有一个梦想》时,要想让学生体会演讲词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声音轻柔、语气舒缓)。特别是“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一句,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朗读,让学生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农村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普遍都不喜欢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很难,太枯燥和生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对阅读充满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互动中更加热爱语文、热爱阅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安排各种小游戏(如组织学生进短剧表演和分角色朗读以及抢答竞赛等)来开展阅读教学。
四、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入手之外,还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要“心中有纲”。在学生找出文章的大纲后,教师应先要学生清楚整篇文章写了什么东西,然后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确定一个要表达的中心以及写作的顺序,最后再指导学生去分析课文的每一个问题。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废墟的召唤》时,教师首先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来逐层分析课文内容:(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经过这样不断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
五、让学生写读书笔记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依靠课堂的讲解之外,还应该借助让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记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写读书笔记,在课下自己阅读时也要写读书笔记。如要写出自己在阅读完每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对作者的写作思想有何体会,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借鉴什么。学生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思考,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知识,这只能是填鸭式的教学,很难真正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此外,学生在写完读书笔记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对学生的笔记进行检查,并对学生读书笔记进行批阅,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书写读书笔记。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着眼成才,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来制订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以切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一、“学”得欢畅,牧养更自在
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教学的本质,其中体现着对学生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关注,体现着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与方法的自觉与自信。教师主动移位,给学生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我探知与主动实践中积淀深厚的知识感知,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爱上语文,为他们的亲自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他们的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广袤的天地。
语文教学的根本立场应该是“学生”,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怎样读、写什么出发,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料场”。如在苏教版(下同)八年级下册《白杨礼赞》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的特征,我要求学生运用互联网资源查阅白杨树的生长习性、生长环境和生长特征等资料,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印象。以这样的感性认知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想象:作者赞美白杨树,是出于怎样的用心?让学生去思考其与北方农民的相似点,找出彼此之间“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的共同点,让学生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理解课文“象征”(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成长需要光合作用,离不开水和阳光。语文教学应该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为出发点,给学生的语言成长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在自然状态下顺应其发展,将课堂打造成“学堂”与“卖场”,让学生在生态化的课堂上大胆探索和热烈追求,这便是真正的“牧养”,学生学得轻松、欢畅。
二、“导”得无痕,愤悱更有效
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首要遵循的原则。教师站在学生身后,多驻足观看和适时点拨,让他们在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更能够使课堂教学产生亲密无间和怡然自得的状态,让学生不再为空白“绞尽脑汁”。
如在七年级下册《松鼠》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松鼠的认知缺少一定的体验,特别是在说明表达顺序安排时缺少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我则有意给学生提供一幅松鼠的照片,让学生从松鼠毛茸茸的尾巴、有神的双眼、竖着的双耳以及小巧的四个爪子中列出说明的顺序与重点,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思。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使得学生跳出教材的思维定式,让他们在不断梳理知识要点和主动查阅的过程中探寻到更多破解对策和方法,让他们的自我质疑更有意义。
多关注学生的“不能为之”,正确认识他们的“空白”、认知时的“盲点”以及表达时的“语塞”,让他们在毫无保留的过程中将其暴露出来,帮助他们在主动显现中深化理解感知,这样更利于教师有效调整教学策略。时刻洞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多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搭把手,让他们在虚心接受意见的过程中探究出所以然,帮助他们形成更多的科学应对策略方法,这将有利于他们加深理解。
三、“生”得新颖,过程更深刻
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言意共生”的最高境界,需要学生在准确理解文本和把握意象的过程中宕开一面,有更多的奇思妙招,让文本更有人文性和理性色彩。从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成,有利于学生在总结反思中获得深刻感知。
让学生有七嘴八舌的讨论机会,让他们在主动探知求解的过程中发现与众不同,更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丰富感知。多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探读文本,让他们在读出个性和发现不同的过程中生成语感,更利于他们在开阔视野和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获得深刻体验,让他们的认知更有深度和广度。跳出教师的定式指导、教参的教条评述、前人的过度解读等框框,让学生能够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认知的安全空间,更能使得语言学习认知的生成富有亮度,更能够打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