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地理教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地理;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106-02
一、地理C合探究课的地位及存在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要实行开放教学,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要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倡导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综合探究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一大亮点。综合探究课中的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和社会性,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七年级的地理探究课,关注学生技能的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然而,当前的地理探究课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学生对于综合探究课的兴趣匮乏。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足,资料收集不到位,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探究、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更没有如课标所言成为“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其次,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探究的方式方法没有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任凭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或形式上的“作秀”,能力培养不突出。更有甚者,综合探究课学生主体凸显不够,教师课堂设计缺乏艺术性和驾驭能力,未能从生活情景上入手去打动学生,学生成果汇报如“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教师既不挖掘,也不总结,综合探究课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二、地理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策略
如何上一堂成功的地理探究课,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探讨的重要话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认识台湾”一课为例,对七年级地理综合探究课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以趣为引,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地理探究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新鲜的事物会产生浓厚兴趣。而地理探究课事实性知识要求较少,程序性知识要求较多,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各种体验中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改进教学环节的设置,以达到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效果。
第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综合探究课设计出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课始通过丰富多彩的视频图像、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等,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声音,吸引学生听、看、动手和思考问题,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从 “要我学” 到 “我要学” 的转变。
例如,在“认识台湾”一课中,笔者收集了关于台湾的风景、美食、名人等图片素材,配上台湾民乐,以动画的形式作为导入进行播放,大量的感官素材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充满了对台湾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课堂探究资料和素材的精细化,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资料和素材,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大多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资料和素材,有些也用打印下发的任务单等。这些资料学生接触较多,较为单调乏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地图的色彩鲜明、协调且具有相应的衬托背景,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利于良好的课堂氛围的构建。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用多彩的地图作为探究素材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帮助。
例如,笔者在设计“认识台湾”一课的任务单时,对传统的直接打印进行改良,将台湾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降水量和气温图用彩印形式下发给每个学习小组。面对多彩的探究材料,学生对于地图的探究兴趣十分浓厚,课堂探究热情高涨。
2. 以图为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的技能
地理教材由3个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这3个系统紧密结合,又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图像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看,虽然以课文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识,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还必须经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图像既是重要的地理语言,又是学习地理的特有工具,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是地理课的最大特点。色彩缤纷的地图,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于读图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只是看个新鲜,对于怎样阅读地图和怎样从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往往无从下手。在地理探究课中,如何利用地图习得地理技能、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和重视的。
第一,精选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提取所需地理信息的能力。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培养读图能力提供了许多便利。对待教材中的图片要高度重视,这些图片都是几经考虑才入选教材的,相比其他图片而言有一定优势。此外,单靠教材提供的图片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收集相关的图片进行补充,从多角度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一堂课容量有限,不论课内课外的地图,教师在选取时都要注意在精不在多,挑选最适合的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例如,在“认识台湾”一课中,笔者选取教材中的台湾地形图、台湾人通和城市分布图作为探究重点,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提取出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人文特点等信息。此外,笔者额外补充了台湾年降水量和等温线图、台湾旅游图两幅地图进行探究,补充说明台湾的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这5幅图片经过精心挑选,包含了本节课涉及的众多信息,能帮助学生较好地提取所需的地理信息。
第二,巧妙设问,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来描述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探究课中,出示一张地图,直接让学生进行描述难度较大,学生无处着手。而且每张地图所含信息量较大,哪些为有用信息,哪些为无效信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区分,导致探究效率低下,主题不明确。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转换策略,用任务单设问的形式,事先将每张地图需要探究的步骤问题化,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以这些层层递进的设问为引线来解读地图,在教师的引领下提高课堂探究效率,培养相应的地理技能。
例如,“认识台湾”一课,笔者设置台湾的气候特征探究任务时,对台湾年降水量和等温线图的探究设问如下:
(1)台湾有哪些气候类型?请在图中找出它们大致的分界线。
(2)结合台湾的气候类型和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台湾的气候特征。
(提示:可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去分析气候特征。)
(3)思考:台湾这种气候特点对于其他自然要素有什么影响?
这3个设问层层深入,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易到难,对学生地理技能的要求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提升。通过学生的小组探究、汇报和教师的总结,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三,地图标记,培养学生形成地理探究的地图意识。图是课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在记录课堂笔记时,可以不单单使用文字记录,而尽可能地在图中圈画关键信息,用多样的笔记形式让学生爱上读图、重视地图,养成良好的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认识台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影响,笔者让学生在图5-48中用红色记号笔描画出北回归线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标记形式,对地图作进一步加工和处理,更有助于学生对地图的利用和掌握。
3. 以生活为落脚点,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生活教育是地理课程实用价值的体现,重在对学生个体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脱离生活的教育是W校教育最大的浪费”,这种脱离往往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目前备受关注,它作为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培养过程中必然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地理成为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教生活化的地理,才能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综合探究课中,教师要力争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习得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联系生活讲地理,将其最终运用于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认识台湾”一课教学中,笔者将台湾旅游攻略设计的探究活动作为最终的拓展提升,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假期赴台旅游的攻略。此探究要求学生结合台湾旅游图和本课的其他地图,计划好旅行时间、旅行线路、参观项目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其地理核心素养。
七年级的地理探究课,作为初中阶段地理技能培养的重要阵地,当引起每位教师的重视。从实践上看,上好一堂综合探究课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当始终围绕“探究”二字进行;另外,要不断进行课后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必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牛学文,向佐军等.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6: 204.
[2] 许冬琴.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8(02):11.
[3] 张维伟.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地图培养学生智能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04):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分层导学;微课程
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具有研究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作为一线初中地理教师,我们感到压力很大,面对新课改,我认为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初中地理教学走入一个新的天地。以下是结合我十二年教学生涯及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总结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感受。
1、高效课堂的前提――从学生心理层面看,地理难学吗?
地理这门功课是七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很多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考不好,知识课堂上讲过了,也认真听了,但还是搞不懂,理不清”。家长也困惑:“初一的地理怎么那么难?”。我觉得学生和家长的反映都是正常的,因为初中地理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较为艰巨。同学们小学时接触地理知识不多,到初中一开始就接触到地球地图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起来感觉压力很大。初一上学期,学生对地理所需的相应的数学空间知识还未学到,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找不到解题的思路。
2、高效课堂的过程――学生如何学好地理。
2.1树立信心是学好地理,进入高效课堂的前提。
虽然同学们现在在地理学习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一定要有信心学好它。平时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课堂上积极思维,把教师讲的概念、原理先初步理解,如有不懂的地方,应及时提问,每堂课的内容要及时消化,课后做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坚持这样做,肯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2.2走进地理课堂,许多学生在地理课上感到困惑。
为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明白,可是一到做题就不知所措了?这与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课有直接关系。“课堂三刻值千金”,45分钟的含金量不容小觑。为了上好地理课,必须努力做到三个方面:
首先,预习:预习非常重要,预习只需快速浏览一下,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必要的预习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新课的内容有所熟悉,以便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而且还能了解自己知识薄弱点。
其次,记笔记:上课时能适当有重点地记笔记也很重要,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最好能空出五分之一的空间,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盲目滥记、为求只字不漏、图文并茂,其实也是误区。因为记多了影响听讲,会舍本求末的。
最后,要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巩固,效果更佳。
2.3进入初中走进地理书,随着课程的增多,要读的书多怎么办?
我看重多理解。没有必要花很多心血去背诵,建议将书“由厚变薄”“再薄变厚”。概括出原理,建立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再去记忆,知识点力求全面,很轻松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3、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师如何教好地理。
新一的地理课程改革,高效地理课堂要求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转变。学生大胆向课本,向教材,向教师质疑。新教材强调合作学习,不仅表现为课堂上师生的合作学习,同时表现为课后作业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我的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符合我校提出的“分层导学”模式,其基本框架是:
3.1第一个环节是温故知新。
初中地理课程一周是两节,在45分钟的课堂中,先用了4分钟来把上节课的知识用问题提问学生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以加强学生印象。并针对上节课学生小测错的部分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3.2第二个环节是展示学习目标和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是针对这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导学提纲是针对这节课教师设置的若干问题,3~5个问题为佳,时间为3分钟左右。
3.3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学生针对导学提纲的问题先预习书本,按照学生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由小组长记录下来回答问题,同时记录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并提问。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4第四个环节是突破重难点。
针对书本的重难点,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解释,突破重难点。先针对分组学生的提问,由知道答案的不同小组的成员加以解释,实在是全班学生都觉得困难的知识点,教师重点解释,并加以引导。时间为10分钟左右。
3.5第五个环节是当堂练习。
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把一些突出重难点的知识点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展示,问题由学生回答,通过这个环节可以突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此环节起引导作用,时间为10分钟。
3.6第六个环节是归纳总结。
教师针对这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总结。此环节在以后教学中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来充当。
3.7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合作探究或当堂小测。
最后一个环节可以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小组间竞争提问,另一种形式是采取当堂小测的形式,把今天教的知识点用3~5个题目来检验一下学生的掌握程度。这两种形式可根据课堂的需要来确定。
4、高效课堂的要求――对新时代地理教师技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师是多面手,不仅会教,还要学生会学,还要把师带生变成生教生,让学生学以致用。今年我还积极推行思维导图和微课程地理模式,“微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文件,主要用于释放老师过多的讲解,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微课程”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星时间学习。“微课程”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学习,让实践检验理论,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培养为名师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断努力。我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教育事业作自己的贡献,也希望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为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一、调查时间:2012年4月~2012年6月。
二、调查地点:钦州市第一中学。
三、调查对象:七年级1、2班座号为双号的学生,本问卷发放40份,有效收回40份问卷。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五、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钦州市第一中学师生在初中地理教学方面的情况,特开展此项问卷调查工作。
六、调查结果分析: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0名学生中,全部是七年级的学生,男生和女生各占20名。通过调查发现,有97.5%的学生喜欢目前老师的授课方式,有2.5%的学生觉得目前老师的授课方式一般。调查这个目前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形式,可以让我们知道学生对各科的老师上课形式的接受程度。问卷的第七题,我们将会具体了解到学生比较喜欢老师的哪种上课方式。从本次的调查当中,也设置了一些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对于课堂中的交流展示学生还是愿意参与的,非常愿意参与的占35.17%,愿意参与的占50%,没有不愿意参与课堂交流展示的。这说明学生愿意参与我们的课堂交流与展示。
对于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所用的时间超过25分钟的占96.43%,其中25~30分钟的占50%,超过35分钟的占46.43%,一节课45分钟。调查这个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我校目前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所需的时间。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还是被动接受式。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授课的时间较长,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处理作业的时间较少,6~10分钟的占71.43%,11~15分钟的占21.43%,这也说明了在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及完成作业的时间还相对少。
我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的情况很好,做笔记的占96.43%,说明学生还是比较认真听课的。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课前有预习的学生占了95%,这也说明学生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对于学生比较喜欢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的上课形式比较喜欢,占50%,其次喜欢的上课方式是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而学生最不喜欢的上课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惑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先与同学讨论后解决,占46.43%,说明学生在课堂非常想参与到课堂中,想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了解知识。
对于学习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学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比较希望问题老师指导提出,或者是自己、同学提出,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希望老师提出,这说明也有一部分的学生比较依赖老师。
学生主要的意见和建议:
1.老师能安排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解决,最后再给我们总结。
2.希望老师、同学间能多多交流。
3.老师要深入地讲课文。
4.希望老师可以多讲一些课外知识。
5.在讲新内容时,应该小组先学习,后上课。
6.希望教师上课时语言幽默风趣,有时可以适当地配上动作,使课堂生动有趣。
【关键词】地理 问题式教学 印度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开展以师生互动的问题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式学习,是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问题式教学是适应新形势下地理课改革的有效模式。
一、问题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问题式教学使课堂充满悬念,让学生的思维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学生有了充分的“发言权”,在积极讨论的氛围中,在激励作用的重复、积累中,更易于培养起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渴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学生能合理地解释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和科学研究的过程。
二、地理课问题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下面以初中七年级地理人教版《印度》一课为例,谈谈地理课问题式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学习气氛和效果,新课开始,生硬地摆出本节课内容的提纲或问题,将显得枯燥无味。在新课导入的环节应注意增强趣味性,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印度》前,播放一段印度民歌,同时屏幕展示关于印度自然、人文景观的系列图片,包括 “喜马拉雅山、恒河、泰姬陵、印度歌舞、印度的牛……”给学生感觉的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接着问:关于印度,你还了解哪些情况?说说看。
第二步:提出问题、以疑导读
提出问题,是问题式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问题的提出一般注意以下原则:
① 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出,这样阅读教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学重点掌握的过程。
② 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既是教材内容的学习,也给课后思考留有余地,使地理教学延伸至课堂以外。
③ 问题设置不宜过繁过难,问题多得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解决不了是不现实的,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了、完全摸不着头脑也是不现实的。
④ 穿插发散性问题,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给学生讨论、思辩提供空间。
⑤ 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在《印度》一课中,笔者给学生的问题学习提纲:
1.印度在哪里?(请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描述。)
2.找出印度主要的地形区,说说地形分布的特点。
3.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这种气候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如此频繁?
4.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谈谈你对印度人口未来增长趋势的看法。
第三步:自学思疑,合作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所疑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2.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第四步:大胆质疑,相互提问
在《印度》一课中,笔者操作如下:将所有学生分成两队,以竞赛方式进行互问学习(提出一个问题得1分,回答一个问题正确得1分),最后的优胜队给予鼓掌肯定。
关键词:高效课堂 导课方式 做笔记 读书 关注 控制课堂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59-01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任课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最关键的渠道。减轻学生负担,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是素质教育对每位任课教师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地理学科作为结业学科,授课时间由原来的三年缩短为现在的两年。内容不变时间却缩短了三分之一。任课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精讲,突出重点,又的让学生掌握和熟练。下面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说备课。全面而又深入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是人所共知的。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在仔细研读教材写好教案之后一定要提前做做本节的练习题。如《目标与检测》《地理填充图册》等。通过做题对本节的重难点问题会更清楚。有时还会发现遗漏的问题。这样使教案更详细更完整。在课堂上我们才能有备无患,处理问题才能游刃有余。
其次注重导课方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所以一定要注意运用灵活多样的导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问题导入式。设计几个与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举两得。如在学习《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我问学生谁爬过山?有几个学生举手,我又问爬到山顶时的感受怎样?“冷。”有的学生回答。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山顶上为什么比山脚下冷?学生沉默。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了。2利用实事或新闻导入课堂。平常多关注实事新闻,把与地理相关的材料搜集下来,可以用到导课中去。例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可以由介绍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入手(或出示两地地震后的图片,更能感染学生。)由此抛出问题: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由此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3.联系身边的生活中的现象设计导语。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就可以让学生描述当时的天气情况及感受。由此让学生明白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点,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多地图。抽象性强。好多知识点课本上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来。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所以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养成做笔记的习惯,随时记录总结的知识点。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理,
学习方法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非常需要老师的指导。课堂上一定要及时提醒学生做好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下来以便今后记忆巩固。
第四点,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有人认为地理课不是语文,语文课要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所以我们强调阅读。而地理课本文字少,没有高深的道理或思想在里面,不需要去“阅读”。但地理课本图多,文字少,很抽象。如果没有适当的阅读时间阅读课本理解文本内容,无论是老师讲解的多么精彩,学生讨论的多么热烈,结果都会事倍功半。因此我建议课上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思考时间。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再辅以老师的讲解,效果会很明显。
第五点,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有效控制课堂。要让学生都认真听讲,参与学习。不是容易的事。我们要观察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注意他们的动态。如果发现异常表现的学生,如在听讲是低着头,坐姿不正,手里做小动作,讨论时不参与或说笑,等等。我们要及时制止。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严惩,让学生明白上课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要培养起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学习的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坚持不懈,一直这样做下去。直到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止。
第六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都动起来认真参与学习,必须用好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必须是由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对于一般问题小组讨论就可以解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只有好学生能掌握,那么好学生可以当老师给其他成员讲解。小组与小组之间又可以竞争,对于积极参与学习的小组,如回答问题积极,作业完成好的小组要给适当的奖励,如发奖状。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