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教学 问题与现象 手段与措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对专业教学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专业课程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以后灿烂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旅游专业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的旅游专业课堂上教学单一,导致学生对旅游专业课态度消极。这表明旅游专业课教学方式中仍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1]

2.旅游教育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旅游培养行业迅速兴起,在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也火热展开。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前沿阵地,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各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承担着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实践培养教学是学生重视的,也是学院对旅游管理教学的重视部分,保证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性。

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1.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认识不够,不能进行正常的实践培养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重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教导,只灌输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更深的知识研究造成了阻碍。专业教学应该贯彻“能力本位”理念,实践能力训练应该占有极大地比重,将学生带入到旅游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去,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才是教育中应有的旅游管理教学。教师对实践能力教学的认识不高,认为灌输知识才是教学的重点,没有认识到实践技能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技能的掌控,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能力方面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改革自身的思想,对旅游管理教学中实践能力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过关

课堂考核是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及考核,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总结,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理解程度的了解,推动课堂进度,让学生在考核中了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学生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但是却忽略了课堂考核,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影响教学进度,使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与使用也不能深入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不深入,对旅游管理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3.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结构

对应于旅游业不同的从业要求和管理层次,旅游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需建立不同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但是有些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立,并不是在合理的计划和谨慎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而多少带有求生、转行、从众的因互,而且在层次结构上也欠合理。为促进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手段与措施

1.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发掘学生的潜力

在生源质量下降的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数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固,但是社交能力较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较深,所以在学校中要充分将旅游管理知识与旅游管理实践相结合,锻炼更熟练的人际能力,有利于以后直接进入旅游管理行业进行工作,但是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解,对学生传授知识,灌输思想,以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仅仅是死记硬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当高,在学习中也积极要求个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愈加明显。教师如果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发掘每个人心中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能力技能培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再由教师灵活的解读教材与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对旅游管理学习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2.积极进行教法改革,带动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旅游管理的知识注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属于半强迫性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会不充分,让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逐步进行教学。还有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是纯粹的灌输知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兴趣与劲头,这是最不妥善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从初步的旅游管理知识与职业操守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服务思想先教育,再将那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专业性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具体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图画,声音等高科技教具的方式对学生的头脑内感官造成记忆的刺激,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完善我国旅游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院校人才模式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者切实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湘政办发[2012]41号)。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第2篇

(一)民族旅游的涵义

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成为了游客追逐的旅游目的地。

(二)民族旅游地对人才的需求

旅游是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人才是旅游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必要条件和结合点,是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主动和最活跃的因素。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等多重背景的复杂形式,而人才是民族旅游业发展和创新的原动力。而培养、发展符合民族旅游发展地域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保障之一。

二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在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加大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保证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对民族旅游的发展背景、发展前景和行业需求的认识,提高学生从事民族旅游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学生对民族旅游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培养民族旅游地发展的后备人才。

(一)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识自我

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从学生进校初始即对大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职业生涯认知、规划过程中,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身、对职业选择进行合理的调整,大大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明确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职业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认识旅游、认识民族旅游、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民族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出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当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决定将来从事民族旅游行业时,进而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扩大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对相关学科的认识,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大学学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虽然民族旅游地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迫切,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其对就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通过实施及时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其积累职业发展的各种潜能,包括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责任感、基本技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等,提升其在民族旅游地的就业能力。

三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旅游地的问题

民族旅游地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融入到民族旅游开发当中,为其带来新鲜的血液,把握住民族旅游开发的特色和方向,开发个性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旅游商品竞争力。但民族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从业人员文化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待提高,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落后于经济水平较高、旅游资源开发较早的发达地区。外加民族旅游地容易存在景区管理模式落后,产权关系不清晰、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民族旅游地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对他们都难以形成吸引力,致使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缺口大。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问题

我国旅游行业前景广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相对较广,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满足于在旅游相关行业就业,纷纷选择服务相关的行业或者其他行业就业。而学生在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影响下,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很少正面接触职业世界的丰富信息,致使学生职业教育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尤其是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了解不多,看不到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学生愿意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不愿意留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旅游地工作,加大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人才的缺口。

(三)旅游管理专业院系教育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通知的指导下,纷纷开始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致使现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带着很强的就业指导痕迹。特别是在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缺乏对民族旅游发展背景的整体把握,对民族旅游地具体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同时,学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操作技巧,以及行业工作背景。外加教学方式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居多,形式简单,不能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了民族旅游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

四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对策

(一)重视教育引导,凸显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政府和高校已经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但是还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尤其是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各大高校要统一认识,在教学管理系部、授课老师、学工口工作老师方面统一认识,在与学生接触时和授课时有意识地提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并穿插介绍民族旅游业发展的前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认识到接受再到重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有志于投身从事民族旅游业当中。

(二)强化教育理念,突出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阶段性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贯穿了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为了适应民族旅游地旅游行业人才市场发展需求,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并有意识地融入到不同的课程中,让学生及早地认识民族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性格特色,以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分阶段、有针对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见表一)。

(三)理论联系实践,提升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用性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因此可以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加强理论联系实习,提升学生对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增加其实用性。诸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民族院校或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等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当中,开展职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让学生未出校门先到相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提前体验工作内容,积累经验,缩短了从事民族旅游工作的适应期;其次是吸引学生参与学校老师承担的课题,尤其是涉及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课题,让他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民族旅游发展的认知与好感,增加毕业工作的决心;最后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各项实践当中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从事民族旅游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水平,强调民族旅游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民族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势必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具备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旅游管理实战经验,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研究创新,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对策及前景,结合民族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能够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实现而不断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 专业实习 企业 高校 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2-0108-03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四年本科制为主,不仅仅需要培养技能熟练的合格人才,更需要培养适应市场的综合性人才。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主要涉及三方利益相关者:学生、旅游企业、高校,由于学生的诉求、企业的生产实践和学校的教学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矛盾,造成实习效率低下,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从而影响实习的执行以及违背了专业培养优质人才的初衷。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寻找解决之路。

一、研究综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

由于旅游管理教学实习的实践已有较长时间,传统专业实习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普适性的问题,不断引起实习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的反思,寻求在多元化时代下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诉求,并兼顾企业管理实践的专业实习模式改革思路和创新。如张利民、张福安(2001)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与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关联度。韦小良(2002)则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改革涉及实习模式、实习指导等几方面的内容。侯国林(2004)则反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常见的三种实习模式,提出校企一体化、“3+1”等几种有助于推动有效实习的新模式。另外,来逢波、张明(2007),冀东怡(2008),张鹏(2010),胡文君(2011),朱丽(2012)等也分别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多以描述性论证为主。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设计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从实习时间和地点的选取到实习教学内容的安排,每一个环节都是促成有效实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的选取来说,现在的教学实践大环境都致力于构建校内外立体实习基地网络,建设优质实习方案。罗清德(2003,2010),张景群(2003),(2012),常露(2012),张青、袁宇杰(2012)等分别从实习基地的合作模式、建设措施、基地管理等方面论述实习基地的选址和管理等问题。就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而言,涉及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项目的设计(朱琳、汪海,2012)、实习教学考核体系建设(董志文、董效臣,2005)、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谌世龙、黄国良,2004)等方面的内容。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效果分析

除了探索实习改革、实习模式、教学设计等内容外,研究者开始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效果表示极大的兴趣,希望通过探索实习效果,从侧面反证专业实习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找出实习改革的方向。如陈聪(2011)结合企业实践和教学进行本科实习生满意度调研,探究从企业和教学的角度对学生实习的实效性进行综合评估。专业实习效果的评估,大体可以从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的维度进行。其中,从学生角度进行专业实习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两方而言,相对较多,并且大都集中在满意度的研究上,如徐昌贵、王丽丽(2012),蔡洁(2012)等。包富华(2012)则侧重于研究学生在酒店实习的消极心理,并提出退避抵触、抑郁气馁、焦虑不安、失衡困惑、行业偏见等五种常见心理,探究实习消极心理对学生实习满意度的影响关联度。此外,王忠军(2010)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沈宏洁、严艳(2012)等尝试性地从企业的角度对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的满意度进行调研。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学生

1.专业兴趣缺失,专业认知存在偏差

受到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普遍存在误解,人们认为酒店、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行业大都提供的是“服务类”的岗位,尤其是对酒店、旅行社等基层工作存在较大的歧视心理,而学生往往就是在这些基层工作岗位上完成他们的实习教学安排。通过实习访谈得知,学生受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对传统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经受本科教育后不应当只从事“端盘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对传统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实习工作表现兴趣缺失,在实习过程中带有退避和抵触的心理。另外,学生普遍缺少兴趣意识培养,在学习的过程中秉承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往往缺少对自身的反思和总结。职业意识不强结合个性认知的不足,加上社会经验和阅历的缺失,学生缺少对相关行业或职位职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实习前后会陷入迷茫期。

2.对实习的认知缺乏深度,重视度不足

一部分学生推崇“60分万岁”的侥幸心理,以“通过”来衡量大学中学习的课程。而一部分学生则把实习等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认为实习也是一门课程,寄希望和以往的课程一样,“应付通过”即可。因此在短短的实习期中,有部分学生找各种借口拖延和逃避实习,从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生并未能认识到实习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不管是从专业技能还是综合素质上都是为未来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另外,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后,面对基层的工作环境差、实习单位规章制度严格、劳动强度和工作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一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工作形式枯燥、内容单一,并未能完全展现自身的综合素质,高强度的劳动投入与低报酬产出的工作性质使得学生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对工作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特别是在实习的后期,容易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缺乏对实习工作的反思。

3.学生认为实习单位类型和岗位单一,在工作中难以获得成就感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单位和岗位都着眼于传统行业,涉及酒店、旅行社和景区,而新兴的旅游行业(如旅游电子商务等)则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从以往的实习来看,几乎有98%以上的学生选择在酒店、旅行社和景区三大行业中实习,其中酒店和旅行社为重中之重。而其他实习的行业则分布在旅游局、旅游电子商务部门等,但比例极小。另外,从岗位选择来看,在酒店实习的学生普遍在前台、客房和餐饮三个酒店基层部门,在旅行社实习的学生则普遍分布在导游和计调两个岗位上,这些岗位通常是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且企业内经常性空缺的岗位。由于实习时间较短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限,很多企业无法给学生提供轮岗的实习工作机会,学生通常会定岗实习坚持到结束。而这些单一重复的工作给学生带来的成就感也是极为薄弱的,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

1.实习时段和长度安排不科学

据了解发现,高校旅游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安排的结果使得处在自我能力再提升阶段的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马上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压力,此时留给学生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不利于其调整职业规划和进行职业能力提升。且与此同时若其发现实习的企业类型不适合自身发展,让其积累经验的时间已经失去,对就业极为不利。同时实习时间不够充分,使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只是蜻蜓点水,基本上只是针对一个岗位或部门有一定的了解,没能及时进行岗位轮换。

2.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尚不成熟

一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缺乏战略眼光和长效机制,未能与企业建立实质性、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少实习基地只挂牌,不实习,造成专业实习“打游击”局面,“打一枪换个地方”。部分学生靠的是老师或者亲朋好友的人脉关系进入企业实习,分散的学生令学校难以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造成学生实习效果的下降。

二是实习基地选择不准确。有的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一味地考虑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四星级、五星级等高星级酒店甚至国外高端品牌酒店,尽管相对而言这些高级酒店的制度比较健全,培训机制比较完善,但企业未能考虑专业实习的实效性。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非常集中,流动人口多、人力资源充足,对外省的高校实习生需求并不大,因此,这些地区的旅游企业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对高校及实习学生提出苛刻的实习要求和不合理的实习待遇。

(三)企业

1.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一些企业把高校实习学生当成“高质低价”的劳动力,着眼点不是放在如何培养实习生而是放在如何用好实习生上。这明显地表现在部分酒店借口实习期太短,不足以进行实习轮岗,而把实习学生安排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岗位上,只是让他们进行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新知识。还有一些企业压低实习工资,降低实习待遇,变相榨取实习学生的劳动果实。比如,在南宁,大部分酒店的实习工资都在800-1000元,远远低于广西最低工资标准1200元。

2.企业管理实习生的制度存在缺陷

由于人性化管理和培养晋升制度的严重缺失,实习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导致企业往往将其定义为临时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认可。企业只关心其创造效益的职能,缺少实践教学培训环节,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一般都被企业安排在固定部门从事工作时间较长与劳动强度较大的一线服务工作, 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而基层管理人员又很少对其进行管理能力的培训与指导,学生感觉既学不到管理知识,又未能受到职业关怀。

三、高校改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时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转变心态

在学生实习前,高校应当首先引导和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实习,培养专业意识,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转变心态。实习对学生而言本来就是一个极好的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的窗口,通过实习寻找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是学生在实习中应当思索并收获的宝贵财富。高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做好实习笔记,把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性强特征明显的案例以及对实习单位的实习思考记录下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总结以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发散性思维,把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应当加强实习指导,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学生参加实习一方面是希望借机磨砺自身,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对实习的行业和岗位有更直观的认知,以便将来进行职业选择时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应当鼓励学生把对职业和行业的认识由“书本”转向“现实”,结合专业实习本身,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让学生更清晰而准确地对旅游管理相关行业、职位有深入、透彻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减少由于社会偏见等带来的学生的职业认知误区,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我,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方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效的思索,制定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规律,选择合适的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的安排需谨慎,既能有助于学生检验和发现理论的不足,又能给学生缓冲的余地,达到实习的目的。笔者认为从教学培养的体系来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及大三上学期为宜,长度一般为4至6个月,实习时间太短,学生在岗位上所观、所感、所思略显不足,时间太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

(四)高校应当鼓励创新实习行业和岗位,以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

在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行业深度的挖掘,旅游管理专业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景区已经扩展了众多新兴行业,如会展、游轮、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的行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职业,比如旅游体验师等。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习教学安排时,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选择旅游管理行业中除了传统行业以外的新兴行业进行实习,一来既能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专业本身的轻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有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职业视界,为学生在更宽行业内就业提供更多的认知机会,使得实习教学安排能够与时俱进。

(五)高校应当和实习企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实习企业的选择是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至关重要的一步。从实习反馈来看,那些具有合作热情和愿望,对实习学生有自身的一套培训机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受到学生的青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完善的培训、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以及更多的机会,而学生对在这些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满意度是最高的,实习实效性也是最强的。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筛选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机会,并根据学生的实习反馈,选择适宜的实习企业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实习教学安排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三、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学生、学校还是对企业这三方利益相关者的任意一方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密切联系学校和企业以及实习生的联系,及时处理实习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实习环节,才能使实习工作顺利完成,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管理水平,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包富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习消极心理实证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8(4):89-94.

[2] 陈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实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3] 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 职业性向 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索虹(1981- ),女,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秦皇岛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教师课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验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hd125kt201124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75-03

职业性向是影响职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霍兰德认为可以将人们的职业倾向划分为六种职业兴趣,每一特定类型的人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职业性向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职业倾向,从而在得到最适宜活动情境的同时能够给予其最大的能力投入。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秦皇岛职业学院旅游系学生职业兴趣的基本状况,帮助本学校大学生认识职业兴趣倾向,学习如何做好职业发展规划,为其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一、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开展,选取了一至三年级中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导游及涉外旅游四个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并抽取学生随机发放测试问卷400份,共回收问卷358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57份,问卷回收率89.5%,有效率99.8%。由于旅游系学生男女生比例不协调,所以本调查中男生只有45人,女生312人;一年级115人,二年级142人,三年级100人;旅游管理专业134人,酒店管理专业119人,涉外旅游专业57人,导游专业47人。

二、调查结果

1.高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总体特点。将调查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求得各维度的平均数及标准差,对照职业取向量表,总体来看,高职生各维度得分分别如下: C(传统型)的平均分为4.2493±1.99213;R(现实型)的平均分为3.4370±1.48005; I型(调研型)的平均得分为3.3838±1.93608;E(企业型)的平均得分为4.7507±2.08311;S(社会型)的平均得分为4.6443±1.86015;A(艺术型)的平均得分为5.1064±2.05128。将6种职业倾向按样本得分进行排序,最终个体的职业倾向以得分最高的职业类型为准。357名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2.高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性别差异。通过采用t检验检查男、女高职大学生各种职业类型的得分情况,其结果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I(研究型)、E(企业型)及R(现实型)职业类别的得分差距较为明显,其中最明显的表现为男生在I(研究型)、R(现实型)和E(企业型)职业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3.高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年级差异。对一至三年级高职大学生在职业取向各类型的得分情况进行方差分析后,从表2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除了I(研究型)外,在其他五个职业类型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将三个年级在传统型、现实型、企业型、社会型和艺术型上的得分进行两两比较,采用NSK法分析发现:在艺术型上,二年级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在传统型、现实型、企业型、社会型上,二年级和三年级在职业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

4.高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专业差异。比较不同专业高职大学生在职业取向各类型的得分,得出表3中的结果,即方差分析后的结果,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R(现实型)和S(社会型)外,在其他四个职业类型上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进一步将四个专业在传统型、研究型、企业型和艺术型上的得分进行两两比较,采用NSK法分析发现,导游专业的学生在传统型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专业,在研究型上的得分明显低于酒店管理专业;涉外旅游在企业型得分显著高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艺术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5.高职大学生择业取向的生源地差异。通过采用t检验,发现不同生源地高职大学生各种职业类型的得分情况(见表4)。可见,无论来自农村或城市,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六个职业类别的得分无显著差异。

三、分析与结论

1.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表现出一定的特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学生职业兴趣的总体分布是:艺术型占到30.3%,企业型占到24.1%,传统型占到19.1%,社会型占到15.1%,研究型占到6.7%,现实型占到4.8%。与服务业、管理类学群密切相关的职业兴趣类型,即企业型、传统型、社会型,正好是被调查者所属职业兴趣各类型中人数比例较高的类型,这与他们所学专业的职业要求较吻合;至于在选择中占第一位的艺术型,可能是由于“90后”学生的感情更敏感、容易情绪化、不愿意受约束且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更喜欢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所产生的选择;还有可能是因为本专业的学生多是出身文科的缘故。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学生得分量表中艺术型最高,表明该专业的学生乐于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愿意展示自我个性,做事理想化,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得分量表中现实型得分最低,表明学生对循规蹈矩和高重复性的工作不感兴趣,这可能与当今社会对社会型、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社会分工对人才的新要求有关。

2.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存在差异。研究型、现实型和企业型职业类别的得分在不同性别上差异显著,男生在企业型、研究型以及现实型职业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究其原因,在研究型上,由于男女生存在思维差异,男生在理论思维或数理统计方面天生具有优势,因而相对于循规蹈矩的工作活动,男生具有更多的自信和野心,更喜爱有挑战性的工作;在现实型上,男生肢体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而且偏好于那些有明确规则的技术性活动;在企业型上,男生更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有支配愿望,女生更容易服从别人的要求而喜欢稳定、风险不大的工作。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性别差异所带来的气质、性格、爱好等方面的不同;二是受职业性别定式影响,如男性更适合做工程师,而女性更适合做护士。

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存在差异。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除了研究型外,在其他五个职业类型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艺术型上,二年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在传统型、现实型、企业型、社会型上,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差异不明显,但是二、三年级与一年级学生相比要得分更高一些。

究其原因,一年级大学生刚接触大学生活,还处于适应阶段,对自身兴趣、专业内涵和发展了解不多。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不断成熟,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对本专业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使其渐渐形成职业意识,从而职业兴趣逐渐提高。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是三年制教学模式,其中旅游系的学生主要是在二年级时接受大多数的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并经历了顶岗实习,对自身职业兴趣和专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进入三年级之后,主要为毕业实习和工作前的适应阶段,由此导致二、三年级的学生职业兴趣差异不大。

4.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存在差异。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专业高职大学生在职业取向各类型的得分情况,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现实型和社会型外,在其他四个职业类型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导游专业的学生在传统型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专业,其中导游学生研究型得分显著低于酒店管理学生;涉外旅游专业在企业型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旅游管理学生,在艺术型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学生。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录取时是按照旅游管理的大类进行招生的,入学后,学生结合自身兴趣来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导游专业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会更外向,做事更加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所以其传统型分值和研究型分值过低;涉外专业的学生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于利益得失,所以其企业型得分和艺术型得分相对高。

5.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存在差异。从统计结果上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传统型、企业型、社会型和艺术型上的平均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得分,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在现实型和研究型上略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得分,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现在城乡差距缩小导致不同生源地高职大学生的差别减弱,也可能与本次测量所选取的被试人群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灵仙.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定向研究――基于个体职业性向测试的实证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2]陈玉兰,唐雪梅,刘东梅,等.成都中医药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职业兴趣倾向调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旅游管理职业兴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旅游管理 校企合作 实训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各高校也纷纷开办旅游管理专业。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教育与专业实训的脱节早已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也同样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不仅制约了学生职业精神的打造,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严重地束缚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矛盾

现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模式大部分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形成了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训为辅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只是采用了本专科通用教学计划和理论教材,而且本该尊崇的实践教学也按照理论教学的逻辑来讲授,最终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发生错位,从而造就了高校教学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之源。

1、日常教学与实习实训的矛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与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至少应占总课时量的40%,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经常存在“实训是非常规教育”的认识误区,导致在授课时间和课程安排上总让位于“常规”教学。此外,现有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安排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是一种短期行为,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学周期与旅游企业营业周期的不一致。一方面旅游企业在每年十月至五月的用人高峰无法获得足够的熟练员工,另一方面高校却在每年的六月至十二月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短短两个多月的交叉时间既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无法满足高校的实训需要,最终导致了旅游企业将学生当作纯粹临时工和廉价劳动力的诸多短视行为。

2、学校统一组织与学生个性要求的矛盾

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进行统一组织是目前许多旅游院校的共同做法,尤其是在基础认知实训和专业课程实训阶段更是加大了对统一性的要求。虽然这样可以学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无法避免在实训的最初阶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不仅不利于科学合理地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与特长。对于今天越来越强调个性和独立的学生而言,没有兴趣的实训活动将很快演化为一种程式化运动和被厌倦的对象,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抗拒心理,最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大了高校与旅游企业对于实训工作的管理难度。此外,有的教师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看作是学生个体外出务工,从而不对学生予以指导,而是简单地托付给实训单位。同时,也有学生将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定位为挣钱,从而将专业实训的意义简单化。这些想法不仅是实训过程中个人思想问题,而且势必影响到整个实训团队的稳定与和谐,是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旅游管理立体实训模式的启示

立体实训教学模式是在不增加高校和旅游企业投入的前提下,先后通过与武汉市三五醇酒店集团、福建泉州惠安东南大酒店等多家单位合作,在课题组各位同志的探索与研究下形成了一套适合旅游管理专业实际情况的实训模式。它以资源优化整合和市场共赢共利为基础,结合理论教学和企业需求,采用包含“两线路、三结合、三层次、六模块”的立体实训教学模式(见图1),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经过近一年的摸索与总结,以及在各大酒店、旅行社进行的一系列旅游管理立体实训模式实际探索。课题组逐步找到了运用旅游管理立体实训模式来破解上述矛盾的有效方式,从而为今后探索新的旅游管理校企共赢途径打下良好的基础。

1、实训手段的系统化

时间跨度长、地理位置分散、成绩界定困难、管理权限模糊是困扰旅游管理实训教学活动的重要问题,为了实现对旅游管理实训教学的全面把控,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水准和动手能力就必须采取系统化的实训教学手段。

(1)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文件和实训教学教材建设

旅游管理实训教学只有实训基地和协议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硬件必须依靠一系列完备的软件条件――旅游管理实训教学文件来保证其正常的运转,主要包括:旅游管理立体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各种类型的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计划;各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各门课程的具体实训项目单和实训项目卡。

旅游管理立体实训教学模式是围绕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配置,最终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旅游管理实训教学计划是对实训教学做的总体安排,是组织实训教学过程、安排实训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实训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训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内容做出的明确规定;实训项目申报单,用于具体实施实训教学,包括实训目的、方法、步骤、设备、用具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实训项目卡主要是用于实训教学管理、实训教学安排和实训指导教师管理。

旅游管理立体实训教学专用教材是根据某门实训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专业课程教师、旅游企业管理人员、旅游企业一线员工以及学生共同参与编写的面向师生的教学用书。这些专用实训教材在对实训项目进行认真筛选的前提下,选择技能针对性强、训练目标明确、便于学生操作的项目组成实训教材。然后再融合多方智慧的基础上共同编写,在保证各项实训教学要素的原则下,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与兴趣需求,从而使实训工作从理论教学开始就充满活力和生气。

(2)成立旅游管理立体实训管理指导委员会

旅游管理立体实训管理指导委员会由“高校-学生-旅游企业”教育教学线路和“辅导员-学生-旅游企业”教育管理线路两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从操作和思想两方面对实训全过程进行控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管理指导回路。

“高校-学生-旅游企业”的教育教学线路主要负责实训教学工作,在校内日常授课过程中,凡涉及到实际操作知识时请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为学生讲解和示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技能。此外在企业实训过程中,专业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共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强化其对职业规范的认识。

“辅导员-学生-旅游企业”的教育管理线路主要负责实训管理工作,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浮躁的就业心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顾客至上”的职业操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精诚团结、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树立行业自豪感和优越感。在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实训内容的同时,也将职业操守内化到学生的思想之中。此外,辅导员在与旅游企业进行广泛接触的过程中,也将就业信息和企业要求带回校园,广为传达给在校学生,使学生从学习伊始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为培养旅游人的职业气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训教学的灵活化

职业能力的模块构建是形成旅游企业工作能力的中级阶段。它的实施是在基本技能形成的基础上,通常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完成的:

(1)院系资源整合方式

它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场景模拟技术,构建校内虚拟实训基地。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面对虚拟的旅游活动场景、酒店服务场景、旅游企业工作场景,进行人机对话操作。此外,还可以采用酒店管理系统软件,模拟酒店前台、预订中心、客房服务中心的操作程序让学生从中而获得实际操作经验。

(2)企业顶岗实训的方式

它采用旅游企业接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训的方式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大二暑期开始就由学校负责联系旅游企业,采取双向选择、约定时间的灵活方式,在确定实训单位、实训岗位和保证实训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向学生下达实训任务书,并在实训指导老师、企业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企业顶岗实训任务。企业顶岗实训涉及到酒店、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景点景区等旅游企业,它是高校与旅游企业共同合作的结晶,是学生在不断地用心面对各种实际工作环境、在一定量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管理理念的一种本能运用。采用企业顶岗实训的操作方式,一方面缓解了旅游企业员工紧缺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旅游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旅游企业利用学生上岗操作实现了稳定的人力资源环境,节省了人力流动成本和损耗,学生高度的服务意识和近于专业化的操作也实现了“高素质、低成本”的企业管理目标。高校则可以将旅游实训场所整体平移至旅游企业,在节省了大量投资的前提下,学生还能接受到更好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教育,真正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通过灵活的实训教学模式,高校教师能将学科前沿的先进理念引入企业的实际管理,将新的管理理念注入到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之中,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创立全面共赢的校企团队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辅导员的教学辅导工作是两个互不交叉的独立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双方都尽职尽责的完成了本职工作,但却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立体实训教学模式突破了普通人才培养方式,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旅游业的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校园文化与社会需求之间缺乏沟通、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相互脱节的弊端,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实训教学的特有功能。为了在实训过程中全面塑造学生的素质,需要在引入旅游企业全面参与的条件下整合三方力量形成合力,最终形成高效率、灵活化、全方位的旅游管理立体实训模式,以打造全面共赢的校企团队来破解旅游管理专业实训现存的两大矛盾。

(注:本文属武汉市市属高等学校2006年度教学研究项目(武教高2006029)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