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第1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高职旅游管理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比重。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和阻碍,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过程中充满了障碍和困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路径

在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冲击下,实践教学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被提上议程。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除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外,实践教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一、简析高职旅游实践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高职旅游教学仍然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度追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成绩,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失,与社会脱节。第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近年来,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加强了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学生分析和思考方面缺乏教育,实践教学覆盖范围较窄,模式单一。第三,缺乏实践教学平台。由于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难以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很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双方主动性和积极性欠佳,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以行业标准为导向,制定构建计划和方案

现代旅游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很快,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以现代旅游行业标准为导向,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使企业定期举办讲座或各种交流活动,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及时的需求信息和合理化建议,以便学校能够在参考旅游行业职位特征及岗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研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明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岗位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另外,还需要将旅游企业文化、职业等要素与实践教学巧妙结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定岗实习,建立长期合作模式

按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方案,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教学情况,每年定期轮流安排部分专业学生去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定岗实习时间不能过短或多长,通常情况下2月到4月为宜。对于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的旅游企业,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及日后工作方向等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和指导,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在实习期间很好的巩固专业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学生能够从学校向社会进行顺利过渡。

(三)负责就业推荐,深入校企合作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强化校企合作,通过沟通协调之后制定一系列合作协议,组织学生招聘计划,招聘优秀的生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高职旅游管理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比重。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和阻碍,实践教学体系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中的构建过程中充满了障碍和困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供参考。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问题;路径源。同时,学习在学校学习的整个阶段,学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学生不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学校还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定向组织招聘会,邀请相关单位来校招聘,并根据企业招聘岗位需求向企业推荐优秀的毕业生,鼓励企业优先聘用本校学生,为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为企业推荐合适的人才。另外,通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形成产教结合的循环模式,为企业和学校的后续发展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

(四)校企进行互相聘任,产教研全方位合作

在高职旅游实践教学环节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可以定期聘请旅游企业中高层技术人员担任讲师或外聘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学校共同制定实践课程教学方案,编写实践教材内容,并承担一部分的课程讲解和实训指导。同时,还可以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理念有效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不定期组织和举办旅游管理系列讲座和教学活动。高职实践老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深入教学研究,定期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和教研,通过与一线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反复操作实践,进一步熟悉旅游企业工作流程及岗位需求,为日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五)扩大校企宣传力度,增强校企凝聚力

高职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模式,根据双方的共同需求,互相挂牌并进行牌匾制作,共同投资建立实习基地,为教学、科研、生产管理提供合作场地。同时,可以利用媒体、报纸、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校企合作学院的优势和特色,吸引大批学生报考相关专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另外,企业还可以适时向学生传递和提供最新的岗位需求信息和辅助资料,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知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总之,随着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质量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凸显,这就需要光大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进一步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学思维,不断创新实践教学载体和路径,推动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楠.从旅游业人力资源问题谈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

[2]李芸,毛建明.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困境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第2篇

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供需脱节。以昆明市某高校为例,2004-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3.38%(见表1),更多的毕业生选择以在校任教、考研、自主创业等形式就业。

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至2004年,到昆明的海外旅游者达49.3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达1707万人次,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7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7人,有效职位数达5908个。而从上表可以看出,相对于2004年昆明市旅游行业提供的有效职位数和某高校的毕业总人数(88人)。旅游企业的就业岗位是供大于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明显太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二、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不足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另外,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调查中,希望学校能够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帮助其顺利就业的,大一的学生占40%,大二的占23.5%,

大三的占18.2%,

大四的占52.5%。由此可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忽视了个人的个性特征。

(二)学校教学方面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例太多,实践课程较少。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调查中,1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2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由此看出,学生对当前的课程设置是不太满意的:同时与逐年增开的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相比。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旅游教师普遍较少旅游实际工作的经验。而从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虽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三)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有着极大的兴趣,则其就会积极主动地做好这件事情,反之亦然。问卷结果显示:在对所学专业感兴趣的程度问题上,有效问卷中38%的学生选择“比较感兴趣”,48%的学生选择“不太感兴趣”,8%的学生选择“完全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很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大。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他们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态度,在对“你是否愿意从事服务行业”的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愿意”,4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愿意”,3%的学生选择了“完全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对其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其择业的态度。

(四)学生就业心理存在偏差

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选择到旅游企业就业存在很大的顾虑。究其原因有;一是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毕业生认为从事服务行业就觉得低人一等,在自尊心上过不去:二是旅游行业的通则是管理员要从服务员做起,因此往往刚进这些旅游行业时待遇不高,与学生预期收入不匹配:再加上社会、家长对旅游行业的误解,认为旅游行业是“青春行业”,造成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导致其不愿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对企业来说,品德、责任心是选人的关键标准。因此,在学校期间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很有必要。第一,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第二,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了解所从事职业的特性及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品质;此外,就业指导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开展就业讲座等形式外。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说明会,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其情况等帮助学生从多方面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细化专业方向。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基本上有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旅行社管理等专业方向。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会出现更多的专业方向。因此,专业细化将是一个趋势。各个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力来设置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做到实用性,超前性,结构的合理性;二是要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三是要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师资队伍,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强化实践环节,提升操作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未来的竞争力,大学教育应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在课堂设置上,要适当增大实践教学课时数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方面,国外院校有许多的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校内就设有实习酒店,充分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需要;还可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培养旅游专业素质;此外,要科学安排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这方面学校可与一些旅游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使之成为毕业生的实习基地。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第3篇

1.1不同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倾向性对旅游教育知识体系认知的倾向性,导致广州高校的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也都各有不同的侧重点[1]。由于长期以来旅游管理学科归属不清晰,我国有39%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依托管理学科,其他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则产生于传统学科如历史、地理、经济、外语、中文等[2]。广州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也存在同样状况,如中山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产生于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依托于林学院等等。这些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基本上覆盖教育部规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兼顾所依托专业的一些课程,但对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内容重视不够。财经类院校以及经济与管理下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又相对过分强调经济与管理类课程,从而造成一些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1.2专业课程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旅游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概念体系和理论构建尚不完善[3],因此急需建立起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体系。申葆嘉曾提出,由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3个层级构成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旅游基础理论是旅游学科的主导性理论,解释旅游现象的起源、形态、结构、特征和性质,以及外部因素诸关系。专业理论包括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管理学理论、旅游环境与生态学理论等分支理论[4]。李天元认为,旅游学的体系包括了旅游者(需求)、旅游业(供给)和旅游影响三个方面[5]。龙江智(2005)从体验角度提出了一个由四大方向八类分支学科构成的旅游学科体系框架,其中四大方向包括旅游体验研究、旅游场管理研究、旅游影响研究和学科共性研究[6]。所以,积极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夯实旅游管理理论基础成为今后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前提。1.3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型和操作性。广州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多安排一定学时专业实习、行业调研等实践课程,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或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决定学生实习时间以及实习岗位,学校对实习安排则处于被动地位,该模式属于浅层次单向合作。以广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为例,该专业学生实习以广交会期间酒店实习为主,多数学生被分配到客房、门童、办证中心等,仅有少数英语口语较为优秀的学生被安排到前台、西餐厅等职位。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由于较难实现轮岗,学生对酒店企业管理了解较少,多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优化建议

2012年教育部对旅游管理学科地位的调整,是我国旅游供求实践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截至2012年底,我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24944家,星级饭店12807家等①,旅游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推动旅游管理类学科地位提升,引导普通高等学校加强旅游管理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促进专业优化配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具体建议如下:2.1提出既具有学校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2012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如下: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和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上培养目标是总体目标,不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历史和基础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教育部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突出学校特色,提出自己更为具体目标。有学者提出,重点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是“为旅游行业提供中高层管理人才”,近期目标是“为旅游行业提供有管理和技术潜力的专业人才”[7]。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8]。通过对相关旅游企业进行大量市场调研,了解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本科生所具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并对这些知识需要和能力需要进行阐释,以确定人才培养的标准。2.2立足于市场需求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供需错位问题,低就业率等问题充分反应了课程设置对市场需求缺乏高度重视,因此,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需充分考虑到市场需求。第一,积极进行旅游企业调研,包括旅行社、饭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咨询他们对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等需求。第二,从市场需求角度评价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问题的主要症结和原因。第三,在市场调研和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优化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压缩重复内容,压缩过于偏、很少在后续专业课用到的内容,压缩属于更高级、可以放到研究生阶段去的内容。调整一些内容在不同课里出现的次序,加强课程联系。第四,各学校的课程体系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可在规定开设一些共同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允许能体现各高校特色的课程存在。2.3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是联系与检验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应从低年级行业调研、学术讲座等逐步过渡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2.3.1通过行业调研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行业状况在大一、大二的旅游管理本科生中,可安排一定课时的旅游行业调研,如饭店、旅行社、景区等企业调研,使低年级本科生对旅游行业形成初步的、大概的了解。2.3.2开展多种形式学术讲座我国高校教师多来源于高校,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从而对社会本行业人才需求特点把握不足,对本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和新现象认识不足。因此,通过邀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定期学术讲座,促进学校与企业交流和沟通。邀请本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政府机关以及旅游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知识讲座,拓宽学生和老师对社会本行业认识。也可以邀请比较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做学术报告,分享其对本行业工作一些看法,反思我们在旅游管理本科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之,通过学术讲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知识和能力以及潜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2.3.3深化校企合作,尽量做到校企合一突破目前广州低层次单向校企合作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首先,借鉴国际上深层次双向合作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美国一些高校中一些餐饮实验室,即是旅游管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一定时间内又是向全校师生开放的餐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申请岗位,甚至申请总经理管理饭店。目前,国内高校中拥有不同档次餐馆以及酒店,校方多承包给外面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而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则没有充分利用本校资源优势,发挥专业优势。其次,聘请业内有经验高层管理者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最后,相关旅游企业在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提供给高校进行学术研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等等。2.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实现旅游教育国际化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业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国际化要求旅游教育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观念,而旅游管理本科是我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推动旅游教育国际化方面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中山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进行2+2合作办学,以及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与法国昂热大学和尼斯大学联合办学,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国际上同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概况。因此,通过不同办学方式,加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与发达国家同类专业合作与交流,吸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式,逐步实现旅游教育国际化。

3结语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第4篇

一、境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术研究已相当成熟,研究内容已由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深入到实践教学评估与实践教学社会管理等方面。国外学者比较注重应用性,研究以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就业的关系为多见,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成果也较丰富。由于学者们对实践教学的着眼点不同,评价的理念和价值观又大体可以分为美国学者泰勒(R.W.Tyler)为代表的目标导向型、美国学者克龙巴赫(L.J.Gronbac)为代表的决策服务型、美国学者布鲁姆(BSBloom)为代表的过程改进型和日本学者桥本重治为代表的价值判断型等;实践教学研究主要流派所建立的模型有美国学者斯塔夫比姆(Stufflebeam)的CIPP模型、美国泰勒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型;较为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企业主导型”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多元开放型”模式、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模式、英国“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模式、香港“工业训练中心型”模式。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倾向明显:德国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是实习企业,学生实践活动主要在实习企业进行。企业教师是学生第一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只做第二指导。实践教学效果评价重视企业教师的评价。加拿大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是学校教师,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实践教学课程自我评价。实习企业不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给予评价分数。英国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主体是职业资格评价机构。学生在实习工作现场进行考试,考试合格才可以得到等级不同的资格证书。澳大利亚有国家级和州级资格实践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它们负责对学校的实践教学评价进行监督,监督指标中有一项就是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目标是否实现,这是评判学校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总体而言,国外已建立了体系基本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学术界针对实践教学评价的理论趋向完善,方法不断创新,研究主体多元,评价手段科学,立体式的全方位评价被广泛关注,系统的评价标准和流程相对完善,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结果基本公正、可信。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概况与国外研究情况一致,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性与意义、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模式、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体系等领域。王忠君[1]认为,一个科学、公正、综合性的实习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引导并刺激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现实习效果评价的科学化意义重大。陈平和陈菲对尚属薄弱环节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反馈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2]。徐春燕借助PBGS教学模式理论融于实践程度比较高的茶艺班进行了教学及评价方式的实际运用,并从实训评价项目、关键要素及评价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探索[3]。王忠君认为,凡属校内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评价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对于综合性毕业实习活动,还应包括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和实习单位。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体涵盖实习教学文件、实习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内容与实施情况等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王叶兰和郑崇松以酒店教学实习为研究切入点,对酒店实践教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途径[4]。裴凤琴和李茂强针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提出了一些见解;方磊等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组织管理者三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余勇[5]构建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类似的学者还有王格、姜丽丽[6]。各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进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也在同步纵深进行并发展,不少学者立足专业开展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情况调查和分析,比如,李铭和陈炜对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冀东怡对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张瑞梅对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过程中的问题研究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缺乏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整体评价研究,因而有其局限性。

三、现有研究存在问题

(一)研究内容

学术界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必需性和意义性看法趋同并强调需要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大致的根源,看法基本一致;对如何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展开了理论性的探讨,这些研究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飞速发展。但总体说来,研究成果关注度最高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层面,目前国内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包括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还较弱,不仅总量不多,而且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较少;关注到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却忽视实证对体系的检测;实证论文少且仅重视单门课程对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检测;实践教学评价内容侧重于教师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研究等,没有深入地、系统地探讨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建构与具体指标选择。

(二)评估主体

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大多基于学校或学院的立场,对指导老师或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进行评估,评估主体忽视指导老师、实习学生和旅游实习单位,也没有公正的第三方。评估主体相对的不全面必然导致结论的不全面。而且,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要求较高,实践教学活动与技能等级证书相对统一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三)研究方法

各专业均很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多样。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社会影响评价等。还有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中心技术、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职业技能证书、工作日志等。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本身的难以测量的属性和现有评价方法的一些缺陷,导致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所占比例很少,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基于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居多,量化研究不足。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研究与实践,探索地方高校地域性、特色性、专业性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来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忠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3):33-35.

[2]陈平,陈菲.对建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思考: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52-53.

[3]徐春燕.PBGS教学模式下中职旅游专业“职来职往”实训评价模式探索:以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茶艺特色班为例[J].职教通讯,2014(5):74-75.

[4]王叶兰,郑崇松.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教学效果提升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3(4):199-200.

[5]余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139-142.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能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对行业人才的刚性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在旅游人才方面的培养,形成了理想和现实的差异问题。

一、语言能力

1.语言能力的内涵。语言能力是涵盖了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表达能力,人们在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往往是听其言而识其人,是听说者进行观念表达的符号系统,是存在于所有人类头脑中的,个人是不能创造和改变语言的,语言是稳定的、潜含的,是在理想的环境下人类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它包含了语音、词汇和语法。2.语言能力的作用。语言能力在人类文明中起着创建和传承的作用,随着高科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同语言文化的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已成为当今时展的必然趋势,而面向未来,人类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进行语言能力的提升,已成为现今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世界语言大会的举办,推动了各国间进行文化交流互通,增进了国家之间互信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使社会得到了进步,对于学术价值现实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语言能力能够认知世界、帮助我们了解异国文化。我们在学习新语言和发展多种语言能力的同时,等于拥有了开启门窗的钥匙,可以将我们的视野进行拓宽,还增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

二、旅游管理专业

1.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1.1高职院校对师资上安排不合理。当今教育界在进行专业学科课程设置时,把整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放在了管理学方面,而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师资时,往往偏向于地理和中文类学科的教师,虽然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上对旅游专业进行研究,但旅游管理专业和地理中文类专业毕竟在时空思维上存在着差异,这样会使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在思维认知上出现误差。1.2高职院校没能更好的对专业进行定位。目前我国市场竞争激烈,高职院校想要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得到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很好的定位,而高职院校在市场变动上却没有考虑透彻。如果对行业发展变动、地区经济发展、专题旅游和会议会展等方面都重视,那么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将处于不败之地。1.3专业对社会认知度不够。旅游管理专业在知名度上有着不同意义的差别,学生在报考此专业时有很大的偏爱,但旅游管理专业在整体就业率上并不是很高,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在教育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了专业和市场不匹配。2.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因素。2.1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因此形成了公众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过高的期望,家长认为孩子将来从事的一定是经理、主管、公务员的工作,使学生养成了天之骄子的性子,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下,形成了他们强烈的优越感,对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岗位挑三拣四。2.2学校因素。旅游管理专业院校的不断增加,造成了在师资力量上的薄弱,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不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师过于注重课程知识,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眼高手低、无从下手,使企业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了不良看法,让学生无法顺利进行就业。2.3学生因素。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注重在企业的发展空间,希望有晋升的机会,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可管理者需要丰富的知识、经验,要有基层的历练,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在学生看来,服务就是伺候人的是低人一等的,出现了观念上的偏差,使他们不愿意选择旅游行业,另外旅游服务行业需要工作人员从最基层做起,在工资上达不到学生期望的那样,出现了学生对自身价值认识过高,使他们有业不就。2.4用人单位因素。旅游企业单位在招聘时,注重短期功力性,要求毕业生有熟练的从业经验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虽然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是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可是用人单位吝啬对人才的投资,缺少进行人才选拔的管理机制,这样使得用人单位很难招到高素质优秀性管理人才。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具备的语言能力

1.语言素质。旅游行业在我国隶属于服务业,它主要是对人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语言素质和沟通素养,由于服务业的特殊性,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它表现在: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发音上做到准确无误,语速上要保持适中,既不是很快也不是很慢,还要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在音域的宽广上要保证适度,要每时每刻都带着微笑,谈话要有激情,能够很好的对音量进行控制,在做到这些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观点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2.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声音,是进行情感交流的思想工具,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让人坦诚相待、和睦相处,能够使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从业人员与游客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对于旅游服务行业的一线人员来讲,如果你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游客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愿意和你所属的单位合作。教师和旅游单位觉得,伶牙俐齿的学生更加适合这个行业,他们并不看好那些说话支支吾吾、性格内向的学生。而在当今社会,不管是旅游行业,还是服务业或者销售行业,靠的都是工作人员在口头上的表达能力,企业单位在进行面试时,也更加喜欢口齿伶俐的人。3.交际沟通。如果从事旅游行业,我们就会在方方面面涉及到沟通,想要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就要旅游从业人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他们既要了解政治、文化、经济、地理、历史,又得懂高科技、环保、美学、心理学和宗教等领域的高层次知识。同时,旅游从业人员还要有广泛的爱好和特长,能够和游客之间进行更多的话题交流。大家都知道游客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这就让他们在文化层次和兴趣爱好上各有不同,不同的职业阅历造就了不同的个性、心理,使的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不相同,想要进行更好的感情沟通,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沟通能力。4.外语交流。旅游行业作为一个国家服务业的窗口,对于其学生来说,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上取得成功,具有丰富的外语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旅游行业飞速发展下,多种旅游资源在不断的进行开发,世界各国的游客越来越多,并且国外旅游行业也在不断增多,由于各国之间文化的差异,使得游客之间的价值观和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果旅游行业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就能为国人和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四、旅游管理专业语言能力现状

1.缺乏应变的沟通技巧。很多刚从高职院校走出的学生,还处在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对这个社会上的交流不是很了解,导致他们在刚参加工作时,很容易和游客产生矛盾,这就是他们缺乏应变的沟通能力,不会把握游客的心态。2.缺少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刚刚上岗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缺少经验,在讲解过程中,往往缺少逻辑性,致使游客不能理解他们所讲的内容,听过之后还是不明所以。3.学生文化底蕴不足。许多美丽景点的展开都蕴藏着属于它的历史故事,因此旅游工作人员想要更好的服务,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对景点进行更深层广泛的讲解。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缺乏这种深度,加之自身文化知识的有限,使他们的讲解显得枯燥乏味。4.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低。随着我国不断地融入世界,外国到中国来的游客也在逐年增加,这也使得旅游单位对服务者的英语水平不断的提高,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真实水准连四级水平都达不到,这就使得招聘单位宁愿招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也不喜欢招旅游基础知识过硬但英语水平较低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五、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语言能力的教学路径

1.对课程进修改革设置。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是基础,语言能力是提高就业率的必要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对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将语言教育和专业技能进行结合,彻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将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考虑语言课的一贯性和合理性,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对旅游管理专业尝试开设韩英或日英的双语教学。2.对考证加强教学。在学校里,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考取证书,而这些证书对学生在今后的应聘中也是大大有好处的。而英语等级和普通话证书是检测一个学生在语言能力上的有效途径,专业证书却是学生在以后就业道路上的敲门砖,证书的考取可以促使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求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并且必须拿到英语四级或者AB级证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能更好的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这也是学生在校努力学习的见证。3.创建合理的训练环境。高职院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面,还应为学生制造条件从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让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实践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去全面的了解行业,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运用节假日到旅游行业中进行实现和见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加大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力度,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4.组织进行课外活动。高职院校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和学生社团、院系团组织相互之间进行配合,通过专题辩论、主题演讲、导游技能、酒店技能和烹调工艺等比赛,加上旅游导游活动和服务活动等活动,将第二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技能教学进行衔接,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和语言能力。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语言能力上的培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教师需要构建一系列教学方案,本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素质性人才,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语言能力的训练,拥有良好沟通能力,使之成为以后求职路上的敲门砖,才会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走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强,杨亦鸣.语言能力及其提升问题[J].语言科学,2013(6).

[2]肖福平.论语言能力的作用表现与语言观念的心路历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3]杨静达.谈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2).

[4]范新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

[5]郭学文.刍议语言能力在国际旅游组织质量管理中的功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3).

[6]佟有才,乔朋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10).

相关期刊更多

阳明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

文学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食品工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