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生态农业指的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并通过使用高科技农业产品,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并对传统农业中宝贵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既能够帮助农民获得高收益,又能对生态环境予以保护的新型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现代化投入的态度并不是完全摒弃,而是对传统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见做法加以吸收,比如废料循环利用,尽量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通过生态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目标。
一、发展生态农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基本国情就是人口基数大,可用耕地稀少,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才过于追求农业产量,农业呈现粗放式发展,并没有做到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不仅造成了过多的消耗和浪费,更严重的是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垃圾数量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对农村宝贵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不仅如此,害虫的抗药性以及新型害虫的出现,迫使农民不得不大规模使用农药。加上我国农业发展一直遵循的是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耕地肥力呈不断下降趋势,导致农民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量,不仅改变了耕地理化性质,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基于此,如果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原因在于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帮我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而且还能对农业资源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加以有效保护。
二、发展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现如今,要想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就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在掌握当前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专门发展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这样有助于形成产业竞争力。同时还能够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增加,实现产销一体化发展。比如,在畜牧、水产比较发达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禽肉、水产品的精加工,这样对于自身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为有利的;同时,在河流水系发达的水田里,可以适当发展对河水植物加工。这些鲜活的实例都能够对我们加以启发,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矛盾的,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产品的优化。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农业产销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并加以配套措施,既能够让农民的生产销售成本大大减少,又能够使得增加销售规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要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必须让其与当今时代潮流相适应,与国家相关农业产业政策相符合,这样就会降低吸纳民间资本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吸引外资。一旦资本得到增加,就能够推动农业朝着制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当资本投入量比较高时,更容易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有可能争取到相关的政策扶持,从而帮助农业尽快突破二三产业的重重包围,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且也意味着农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样农民在进行循环生产时就会有资本投入,并且还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意愿。
对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而言,应当在生态农业发展上适当倾斜,在政策以及经济上应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比如说可以适当减少税收,并增加政府财政拨款,在银行信贷上,可以降低贷款利率等。
3.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除了能够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外,还能够让农民受到外来先进思想的影响,加快传统观念改变,从而提高对当今农业生产技术的接受度。比如说《爸爸去哪儿》以及《极限挑战》等,这些电视真人秀节目都能够有效促进农村观光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相互融合,这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如此,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减小,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科学技术与传统农村文化习俗的有机结合,必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有效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产品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物,因此促进农产品发展,有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格局得到改善,从而变得更加具有战略性。而随着我国加入 WTO,农产品国际贸易又会因绿色贸易壁垒以及高额的反倾销税的限制,而得不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都存在比较严重化肥和农药的高残留问题,不仅污染了当地水资源和耕地,还使得农产品毒素含量超标,无法达到世界农产品作物对于化肥农药含量的标准,对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有助于农业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能使得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大规模减少,这样能够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有效改善当前农业格局,有效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形成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给农业发展指引了一个新的方向,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大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涛.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27):16.
【关键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循环经济实质是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核心是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机制制度建设不完善;二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技术力量不足;三是生产者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一、加强机制建设,强化领导责任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的要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规划、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认证、渔业许可、基本草原保护等制度。要强化制度约束力,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从机制制度上加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远景规划和实施办法,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还要有法规性的保证措施,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谁污染、谁治理”的目标责任制,实行工作成果与领导干部政绩挂钩,定期进行评估考核,切实做好跟踪问效抓落实工作。
二、引进科技人才,抓好科技培训
科学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高科技人才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政府部门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等;要注重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科技培训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效益。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要加强与科研单位、高等大中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不定期地对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循环经济培训中,要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于培训全过程,使经营者树立循环经济科技意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训工作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现场观摩培训、实地技术指导。通过高科技人才的引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培训,不断优化人才队伍,提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在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下进行,既要符合产业政策,又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要经过农业、金融等部门专家的评估,对立项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在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政府财政和金融部门给予融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对农业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给予必要的补贴,逐步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在土地经营流转、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要给予经营者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为投资者和经营者优化发展建设环境,搭建创业平台,农业部门还要给予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持,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四、搞好科学规划,实行集约经营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总体目标,引导和鼓劢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破解目前存在的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优化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牵动型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领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同时按照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实行集约经营,在土地上增加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的投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科学规划、资源整合、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和集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五、拓展循环渠道,发展再生资源
要通过农业新技术的引进、研发,不断探索拓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各种渠道,提高复合、多元式农业循环经济效益。具体而言:要大力推广“三位一体”养殖循环模式。畜禽粪便是农村主要的污染源,若有效利用,可以生产数量巨大的沼气和沼渣。由于沼气的能量来自植物当年固定的碳水化合物所携带的太阳能,没有增加碳的排放,即污染物零排放。沼气可以大量替代燃煤电厂发电,改善农村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大量沼渣(有机肥)每年可以还田,逐步改善中低产田,无疑又等于增加了粮食产量。如圈、厕、沼“三位一体”养猪,具有节能、环保、抗病等多种优点。节能:沼气能用于做饭、烧水、照明、取暖等,既环保又节约能源。环保:人、畜的粪尿全部进入沼气池,且圈舍为全封闭式,彻底解决了圈、厕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建设。抗病:圈舍封闭,有利于消毒,有效地抵御了疫病传入,加之粪尿入沼发酵,也大大降低了寄生虫病的发生。要大力推广应用板栗蘑栽培新技术。板栗蘑是一种珍贵食药用菌,其肉质脆嫩营养丰富,不但是宴席上的山珍,还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质量远高于绿色蔬菜标准。板栗蘑栽培技术,是将修剪下来的板栗树枝杈粉碎后作为栽培板栗蘑的主要原料,利用树下空间培植板栗蘑,发展立体种植,实现资源再利用,扩大农业循环经济效益。板栗树下栽培板栗蘑时,需要浇水和保持较高的湿度,采收完板栗蘑后的废料-菌糠留在板栗树下,作为有机肥料被板栗树吸收,这些都有利于板栗树的生长。板栗蘑生长时,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能够促进板栗树的光合作用,提高板栗的产量。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增加效益,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板栗林下进行仿生态栽培,还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农业生产的布局调整带来积极的影响,是一个极具生产推广价值的高利项目。
六、广泛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推动
[关键词]园林模式 农业 生态环境
一、园林模式农业及其特征
园林模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把农业与园林相结合,形成园林化的农业,农业化的园林,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乡土文化和田园风光,建立起以农业支撑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模式,使农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好地发挥。
园林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它具有以下特征:(1)生产性:提供了绿色和特色农产品。(2)观赏性:通过观光农作物、花草树木和饲养动物等,获取丰富的感官享受。(3)娱乐性:依赖一些特色作物或养殖动物区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供欣赏和取乐。(4)参与性: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能够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感受到乐趣。游客们能参与的活动包括摘取农家果实、亲身体验农作物的耕种等,让游客们更深刻地了解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享受乡土带来的欢乐。此外,园林模式农业还提供住宿、度假、游乐等其它丰富的活动内容。(5)文化性:利用农业所涉及动植物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设计丰富多彩的观光农业游览项目。例如,农业园林中的植物(尤其是稀有植物)、饲养的动物(稀有动物等)、配备的设施(水耕设施)以及传统农具展示,都极具特色的展示了农业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使得游客对农业文化知识了解得更深刻。(6)市场性:园林农业可以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其目标市场在城市。
二、园林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园林模式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如今园林模式农业结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优缺点,在农业经济中是以一种快速、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出现,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得以打破,从而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农业向功能综合化转变与发展。
在传统模式的经营过程中,人们通常只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忽略了农业协调人与自然的功能,比如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等。而将园林模式的注入使得农业与旅游业之间有了交叉,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经营形式,丰富了的旅游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逐步趋向产业化。
目前,我国农业存在着农村产业结构不平衡、农业经济效益上不来等问题。此时,若发展园林模式,肯定会使得农村的其它相应产业得到发展,比如服务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等等,最终使得农村产业整体上得到大规模的变动。同时,园林模式还可以促进一些当地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等的销售,特别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因此,园林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打造当地农业的特色产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3.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可以供给很多就业机会,减缓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其带来的很多问题。
由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每添加一个旅游业中的就业岗位,就可能有其它5个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而园林模式的开发所需要的除了开发项目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之外,还有文化、交通、服务等行业的携助,这就高效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园林模式农业强大的带动性得以展示。
4.发展园林模式农业能够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和传播。
园林模式农业发展强调的是生产性、科学性、商品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把农业生产、文化教育、高端技术融合于休闲旅游之中。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园林模式农业在选取和培育种子、改进栽培技术、存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应该积极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增强自身的旅游吸引能力。同时,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定点授课,能够大范围地提升农村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养育出具备一定科技水平现代化农民。
5.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良,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我国传统农业具有历史久远、农村民俗风情文化丰富且独特的特征。随着现代农业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园林模式农业中旅游者在游览、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农事活动、品尝和购买当地的特产。如此一来,旅游者得到休闲和精神享受,也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对现代化农业表面上的认识得到提高,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旅游开发观念,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格局,最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三、结论
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遍表现为结合了旅游业与农业,使得农业经济效益范围扩大,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园林模式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开发方向,很大程度地发掘了现有的农村资源,从而开辟了一个新型农村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甚至美学观念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广阔地发展前景与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华芹.一种新型的园林模式――生态旅游农业[J].现代园林,2005(2)30~33
徐州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对于继续保持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龙头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强徐州与外省的教育竞争实力,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1是建成现代农业基地,继续保持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龙头地位的需要
2008年11月19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苏发[2008]19号),《意见》明确指出,徐州要建成“三大基地”,加快发展“四大产业”。“三大基地”是以工程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能源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四大产业”是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能源产业、商贸物流旅游业。《意见》要求徐州要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把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特色蔬菜、优质果品、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加快实施一批高效设施农业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品牌农产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服务社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现代农业基地,继续发挥徐州高效规模农业在全省的龙头作用迫切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层次和规格,培养一大批农业管理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建设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2]。目前,徐州市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现代高效规模农业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匮乏。据统计,目前徐州市共有镇农技站114个,全市农技推广在岗人员2400人,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占21.4%,中专学历占46.8%,高中学历以下的占32%。乡级技术推广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7%。农业基层干部的学历层次也偏低,分管农业的书记、乡(镇)长中,专科只占44.5%,与苏南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农牧业生产受地域性因素影响明显,江苏省地域呈南北走向,跨越北亚热带和南温带。南北差异突出,除大宗的粮食作物外,淮北与沿江、江南的农作物、畜产品生产种类迥异。农业类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教学内容、生产实习项目也不相同,势必会出现南方所学,到北方难用、无用的现象。此外,苏南、苏中的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苏北工作,高级人才外流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当地农业高校和中职校建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且适销对路的人才。
2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高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任务的需要
省委领导多次指出:“实现苏北大发展,徐州要走在前列;加快全省发展,徐州要做出更大贡献;推进富民强省,徐州要尽快赶上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规划到2012年,徐州市在切实达到省定4大类18项全面小康指标要求的基础上,以更高的标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但是徐州是一个拥有940万人口的大市,其中农业人口达614万,占65.3%,各项经济指标的人均占有量离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标准差距很大。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还必须尽快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去。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就业能力差、就业观念落后、依赖性强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主要瓶颈。此外,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着整体素质继续提高的要求。因此,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增强农民职业培训,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协调城乡经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3是增强徐州教育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徐州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需要
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4个特大城市和3大都市圈之一。目前徐州的教育实力与大城市、大都市的要求还有距离,和苏南苏中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全省81.5%的高校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苏北高校明显不足,而农业类高校(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100%都在苏南、苏中。在全省的80所职业技术学院中,苏北12所,徐州仅3所。徐州地处苏鲁豫皖4省接壤地区,是周围20个城市、17万km2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所覆盖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目前只有1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如果徐州能利用现有的城市地位、办学条件等优势加大对农牧业职业技术学院支持力度,必将使徐州市在这个区域参与教育竞争增强相当的实力,赢得主动。
徐州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战略措施
1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政策引导
(1)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的支持力度,构建层次分明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要统筹研究发展规划、学校布局、招生办法、毕业生安排原则、经费筹措渠道等重大问题,特别要定期对企业、乡镇、村庄和农户的文化科技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类齐全、稳定与急需相统一的专业体系。
(2)政府搭台,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农、科、教结合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教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徐州市的农业产业已经有一定规模,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与农业教育相结合,能够产生双赢的效益。其基本路子是大搞联合办学,即由农业部门提供实习基地,保证部分经费供应,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教学,既能拓宽职业教育的办学路子,又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自身吸引力
(1)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农业职业学校要为徐州市经济建设服务,为农业服务、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农民致富服务。职业中学的涉农专业应该以培养新一代农民为目标,衡量它最重要的标准是所培养的人在当地经济建设中能不能发挥作用,有滑过硬的技术及经营能力和致富本领。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经济;农业高科技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农业经济必须也要获得同步成长,但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调查来看,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关系到我国国民收入,[1]因此必须对于农业经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从而在新形势下对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改善当前农业管理的主要手段和设备,为农业经济带来良好的发展趋向。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多地区制度改革上并不完善,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规模和产量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于我国较为偏远的地区来讲,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产量相对较低、成本低而且效益低的主要问题,这对于农产品生产质量来讲影响较大,与一些发展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同样,由于基础设备较为落后,并没有办法投入到目前经济生产过程中,设备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仅仅依靠人力投入,并不能够达到高效益的产量目标。
1.2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
针对农业生产方式来讲,目前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常常在经济生产方式上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因此,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较低并不能够满足当前需要,很多地区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必须要采用劳动力来完成农产品的生产,因此,这导致机械化大生产并没有落实到位。[3]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一体化的链接相对来讲十分短缺,农业生产经济和市场需求之间也不能够达到统一协调,导致市场抵制相对较差。
1.3缺乏农业资金和技术投入
目前对于农业生产来讲资金和技术投入至关重要,因此在劳动力上必须要注重资金的投入,而目前传统的农业资金尝试以人多为主作为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收入相对较低,而现在的农业经济是保持和促进发展的一大状态,所以各个地区之间必须要注重农业基金的投入。
1.4农业资源分布态势并不合理
由于农业资源分布并不良好,因此这成为当前农业经济良好发展的一大主要因素,必须从地形结构上进一步分析,能够保证山地和平原之间达到均衡的状态,而在农作物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农业资源分配和发展模式之间具有较大差距,使得这种分配达不到均衡的目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1必须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必须采用高科技的手段来对当前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进行改变,强化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大细节。[4]其次,在改善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农业耕作期间的机器进行更新或投入,对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经济进一步支持,只有在国家和当地政府获得鼓励的前提下,才能够解决各项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加强定期维修或养护。同时,在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意识到当前体制改革,很多地方农业劳动力相对来讲十分低下,这对于农民的收入和成本之间,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比例关系,而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材料相对较低,规模变化较大,所以必须要积极倡导农业经济建设之间的相互交流,只有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才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社会效益达到最终提升的目标。
2.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针对当前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来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向着集约型的方向发展,因此,经济社会体制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对农业经济发展和模式运行不断匹配,只有在保证农业和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减少资金或资源浪费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保证农业经济在社会体制发展下正常运行。首先,必须要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当前农业经济水平,强化实施手段,促进农业实现多元化发展的目标。[5]其次,必须要注重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统一化发展,这对于农业和社会来讲是非常关键的任务,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更加开拓。最后,必须要将农业经济生态化发展,只有在发展模式上更加健康化和优质化,才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
2.3加大农业发展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
针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注重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保障农业经济工作的开展。首先,国家必须要对农业发展提供相关的保障,包括各项农产品的政策,不仅有利于农业经济获得更长久的发展,也能改善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和环境问题。其次,政府和地方必须要不断地重视农业经济资金的投入,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并开展多方之间的工作,从而能够发扬农业技术型人才提高农民自身的科技知识水平,而农民也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的农业知识,从而学会和运用当前的科技手段,保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效果。最后,必须要加强对农业经济上带来相关的资金和技术监督,只有将各项技术和资金落到实处,才能够使其发挥最大的效果。
2.4改善农业资源态势
对土地制度改革来讲,必须要注重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战略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各种农业资源之间的有效整合,从而使其能够突出农业发展的主要优势。[6]除此之外,必须要重视各项农业资源之间的合理分配,保证资源实现配置最优化,促进农业资源发展应用,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获得资源优势,而政府之间必须要注重资源节约问题,加强不断调配,缓解当前社会经济进步的态势保证,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