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金融危机的理解和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 金融稳定 内在联系
一、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内涵
系统性风险的研究(Masson,1999等)起源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前者对系统性风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传染性和金融脆弱性(Dungey et al.,2007等)。Rampini(1999)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银行违约的相关性。系统性风险可从狭义和广义理解。狭义的核心在于传染性,广义在狭义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同时逆向、广泛地影响许多金融机构或市场的系统冲击(system shocks)。广义系统性风险并不强调导致金融系统性整体功能丧失的原因,而狭义系统性风险则突出强调了整个金融系统中的个别或几个金融机构的失败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对整个金融系统功能的影响(包全勇,2005)。
2008年金融危机后,FSB,IMF&BIS(2009)把系统性风险定义为金融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减值而产生的、可能给实体经济造成潜在负面经济后果的金融行业崩溃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对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性风险是对整个系统功能的影响,而不是单个机构,它会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第二,系统性风险使不相关的第三方也卷入其中,并付出一定的代价。第三,系统性风险具有较为明显的传染性和放大效应,个别风险如果不加防范最终可能升级为系统性风险,破坏金融稳定,引发金融危机。
二、金融稳定的内涵
金融稳定是金融市场所呈现的一种平和的状态。大多数作者发现定义金融不稳定比定义金融稳定方便的多(刘郁葱,2011),理解了金融不稳定就可以从反面来理解金融稳定。金融不稳定假说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Veblan)提出的,而明斯基则做了系统阐述,他认为金融不稳定使得金融机构经历周期性的危机和破产倾向。吴念鲁等(2005)认为金融稳定包括币值、资金借贷信用关系和秩序、资产价格、汇率等的稳定及金融体系内部各系统协调等内容。
三、金融危机的内涵
(一)金融危机的内涵。学者们(徐璐,2007;吴念鲁,2005;石俊志,2001;霍再强,2004等)对金融危机引用较多的定义包括以下三种观点:
1.《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金融危机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这一定义强调了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有突发的、迅速的恶化。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金融危机的界定。金融危机是对金融市场的严重破坏,其损害了市场有效功能的发挥,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1998)认为,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使金融市场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不能将资金输送给拥有最佳投资机会的资金需求者的一种状态。
我们认为,即金融危机是泡沫经济超出系统承受能力,也就是金融系统性风险达到极值时,金融稳定状态被打破的一种状态。
四、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
金融稳定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保障,而金融风险(主要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却是破坏金融稳定的潜在威胁,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术界的研究也较为丰富。
(一)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
两者描述的都是金融系统呈现的一种状态。关于金融稳定,前文在介绍其内涵时也指出了金融不稳定的学说,金融不稳定是金融稳定的对立面,在理解金融稳定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时也可从金融不稳定状态说起。金融不稳定与金融危机属于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不稳定属于前期阶段,如果在前期进行较好较及时的金融监管,使金融不稳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金融危机在较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吴念鲁等,2005)。但是如果忽视对金融不稳定的监管或者防范不及时,金融不稳定积累到一定程度,金融危机就爆发了,而其中关键性的变量就是系统性风险。
(二)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危机
张晓初(2010)认为,系统性风险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表现为一个连续变量,而金融危机就是系统性风险不断累积到达一定程度超过临界值的爆发状态。
那么系统性风险转为金融危机到底经过了怎样发酵、升级的过程呢?张晓朴(2010)给出了系统性风险典型的演进过程,初期经济主体对盈利预期乐观,偏好风险,加大投资,风险扩大,债务压力加大,系统性风险也不断升级。不断升级的系统性风险在扩散过程中使得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价值大大缩水,正常的融资渠道也受阻,再加上紧盯市价的交易规则,就会形成价格下跌、市值缩水、抛售、价格再跌的恶性循环,投资者心理恐慌更加剧和扩散了这种循环,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关于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温博慧、柳欣(2009)等发现对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的各种解释可被统一归结为资产价格波动。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风险积累是转化为金融危机的前提,而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其中突发事件往往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促使金融风险转化为金融危机。
(三)三者内在机理
金融系统在起初处在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主要表现是货币供求金衡、资金借贷关系均衡、资本市场关系均衡、国际收支均衡(石俊志,2001),从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处于稳定的状态。但是由于金融风险的存在,尤其是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藏在金融体系内部,不断累积,形成泡沫经济,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这时的主要表现是,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资金流动性吃紧、债务压力加大、投资者出现信心危机。系统性风险膨胀到极限,这时某一突发事件如金融机构倒闭、货币政策改变等都会产生连锁反应,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参考文献:
[1] 石俊志. 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 [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霍再强.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 吴念鲁,郧会梅. 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再认识 [J]. 金融研究,2005,(2).
[5] 徐璐. 金融危机形成的理论模型[J] . 金融经济, 2007, ( 18): 95??96.
[6] 骆钰,黄孟强,沈谦试. 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研究,1997,(5).
[7] 张洪涛,段小茜. 金融稳定有关问题研究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6,(5).
[8] 温博慧,柳欣. 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与传导机制--基于资产价格波动的研究评述[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
[9] 张晓朴. 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演进、成因与监管[J].国际金融研究,2010,(7).
[10]〔美〕威廉姆斯等. 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
[11] 包全永.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 [J]. 金融研究,2005,(8).
[12] 安辉.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8).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金融危机的到来虽然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机遇,但同时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主要阐述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给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也不例外。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还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高校教育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新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1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范围,是在一定阶段内为了实现某一种特定目标或者经济利益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意识和有规划的思想政治影响,属于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领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教育。此外,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1]。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实际形势相结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和新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反映时代需求和特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1.2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进行的,但更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制约性。应该考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效率变得越来越缓慢,导致很多企业破产,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对整个社会发展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经济收入持续低下,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给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造成影响。
1.3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能顺利展开[2]。但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有直接联系,教师是否具有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等都会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多自身都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所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
2.针对挑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本质教育受到我国教育机制的限制,现阶段知识越分越细,高校教育中只有经济专业的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其他学生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和结果不无所知,并不了解。因此一些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恐慌,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多涉及一些关于金融危机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让学生理性对待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应该让学生明白金融危机指大部分金融指标发生恶化,正常投资活动不能继续下去,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及货币危机等,所以人们常称之为系统性危机[3]。只有让学生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才能从容面对。
2.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恐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受到工业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非常统一,很多学生都希望毕业之后找到高回报和高满意的工作,对于一些普通企业或者薪资水平不理想的工作,很多学生不愿意就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提醒毕业生改变这种高回报高满意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投入到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中。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更高重视。因此,学生可以将就业目标定位为中小型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平台。
2.3进行和谐社会教育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构建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创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不断发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甚至产生失望和悲观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和谐社会教育,让学生明白中国政府正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恢复经济创伤,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最终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个以生为本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3.结语
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为了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金融危机本质教育,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此外,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就业率,同时加强和谐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田穗.从国际金融危机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4,14(4):28-31.
[2]吕小艺.以金融危机契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外资,2014,14(6):207-208.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监管模式;国际合作协调
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之概念界定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机构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对其之监管对于国际金融机构的稳定有莫大助益,对于“系统重要性”的定义,金融稳定委员会给出这样的解释:“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金融体系及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金融机构。”然而不同的国家的理解具有一定差别,一些监管当局关注的是对金融体系的冲击,而另一些监管当局关注的则是对实体经济的最终影响,由于各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构建的完善度不尽相同,[1]因此对于何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着本土化的理解。在2009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委员会以及国际清算银行认为所谓的“系统重要性”是指当金融服务流或者业务流中断时导致:(1)全部或者部分金融系统瘫痪;(2)对实体经济有严重的潜在负面影响。[1]这样的制度配置,显然是综合考虑了各个监管当局的不同关注点,形成了广泛之概念认识,较之前的认识更进一步,显得更为合理。
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监管模式
1.美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即是金融发达国家的次贷危机,可见其对金融机构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的不足,但美国在危机后进行了监管措施的改革,先后出台了多部金融监管改革文件和法案,[2]构建了一个“高度重视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的监管模式,主要包括:(1)高度重视系统性风险,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2)改革对问题机构的救助和处置机制。(3)扩大美联储权力,同时加强对美联储的审计,将美联储纳入国会的家督之下。[3]
2.欧盟。欧盟的成立试图在该区域内部形成金融合作、经济合作的高度统一化,这样的目的亦可看作是为了防止金融危机的大面积爆发与扩散,减轻世界性或国际性金融危机的波及效应,然而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之中,欧盟的实体经济遭受了最大之重创,其严重不亚于美国的程度,危机充分暴露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因此欧盟在危机之后也同美国监管当局一样颁发了诸多有关金融机构的监管法案,尤其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国际金融监管规则之构建
从世界范围内已经公布的各项研究成果以及出台的各项监管政策来看,构建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问题的监管模式和规则或者主要措施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类型,即:
1.事前规避。事前规避是指通过推行简约金融模式,从根本上不免“大而不能倒”、“太重要而不能倒”、“太关联而不能倒”的问题的发生,例如美国监管当局采取的 “沃克规则”,其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是那些吸收联邦担保的储蓄或有权从美联储借贷的商业银行将禁止拥有、投资或资助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进行只为银行自身盈利的高风险行为;其二是对银行的规模做出限制。构建事前规避之模式必须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规模及业务复杂度,因为控制金融机构规模及业务复杂度,推动金融机构简化内部结构,是防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风险的基础环节,防止过大、过于复杂的金融机构的出现与膨胀,从而达到对金融机构的事前监督。
2.事中防范。在构建了事前规避的监管模式后,在现有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务或者金融活动的范围内,提高机构的存续状态下稳健经营的概率,降低其破产可能性。在事中防范监管模式中,采取监管措施减少对手方关系产生的相互联系、金融市场即机构的风险关联度,证券及衍生产品激增是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该产品急剧扩散增强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导致“太大而不能倒”、“太关联而不能倒”局面的出现,因此可以附加资本要求,例如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关于银行监管的资本要求等。
3.事后补救。金融危机是难以避免的,需要的是防范及降低其危害范围与力度,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出现困境存在两种可行方案:一是进入传统公司破产程序;二是一夕之间对濒临破产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采取大型的政府救助避免其实际破产。[4]然而这两种的方案都不符合金融市场发展,前者过于死板,机制不够灵活、关注视角过于狭隘,存在对破产第三方影响关注不足等缺陷,而后者财务成本和政治成本都较高,因此有必要建立有序的处置机构,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潜在破产风险,例如暂时维持机构核心业务,进行市场锁定、实现资产抛售最小化以及安抚股东、进行管理权转移等等。
4.国际协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金融活动的影响力超越了国边界,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可以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大面积受灾,因此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非是一个国家或一片地区可以独立完成,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一般都是跨国公司或组织,其影响力也是全球性的,故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频繁的时代,国际间有效合作协调是极其必要的,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分区域的金融监管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军.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标准的构建[J].西部金融,2012(1):69-74.
[2] 李扬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5-52.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创新;机遇;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46-05
创新是一个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几乎所有的企业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的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不断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新必然要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而这一点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1]。从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人们拥有的财富减少,严重冲击了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不足,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拥有的资金减少导致其投资减少,进而经济下滑,而经济下滑又进一步导致收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企业产品积压,没有盈利,又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对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使得许多企业在降低成本与企业创新之间犹豫不决。
笔者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们应对经济危机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创新思想的理解,并用创新思想解释了经济发展及波动的全过程。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技术创新;三是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2]。无独有偶,哈佛大学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有不同的路径,首先是维持性创新,在现有市场上使得现有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或更方便;第二种创新路径称为破坏性创新,创新路径是通过不连续的变化,可能是通过技术上的能力破坏或者市场的改变等因素影响。虽然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主要运用于技术、市场等方面,但是金融危机这样极具破坏性的因素,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3]。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机遇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危机也是如此。在一般研究中,学者们较多地关注金融危机的风险与挑战,却对其正面意义认识不足。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及创新理论来看,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发展和创新成长的必然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过程,创新也是长期的、痛苦的过程,经济发展就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它将破坏旧的产业及生产方式,让新的产业和生产方式有崛起空间。对于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就是企业创新成长的重大机遇。具体说来,金融危机可给企业创新带来以下机遇:
(一)金融危机可以促进企业技术、产品等的创新和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滞后是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产业内的企业个体来看,根源就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没有及时对自身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没有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使产业链处于老化和固化的境地。一般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往往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因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当和滞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防范,当金融危机到来时,所有问题就暴露出来。金融危机迫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和服务提升,从客观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产业的合理化、高级化,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虽然危机的发展会造成一些企业倒闭,但这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整合兼并及升级换代的契机。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证明,扩大成熟的行业市场份额通常会逐渐向大品牌集中。中小企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应该扩大市场份额,在产品更新、管理模式创新、品牌打造、品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做好应对之策。
(二)金融危机可以促进企业向集约型、循环性成长方式转型
企业创新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就是达到低消耗、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从企业成长方式来看,创新就是要使企业走向集约型和循环型成长之路。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企业的发展,这些年来一直走一条粗放型的成长道路,这种成长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低效益。这种方式不仅消耗了极大的能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金融危机的严酷环境下,这种成长方式将被加速改变,被更加依赖创新的集约型、循环型的成长方式取代。集约型、循环型成长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实现企业成本和社会发展成本的降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追求低消耗、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各企业本身就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加之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成本上升等,使得企业不得不转型,通过创新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成长方式向集约型和循环型转变。
(三)金融危机为企业提供了海外并购和人才猎取的机会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淘“便宜货”机会[4]。金融危机的发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并购国外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制造性企业的机会,很显然,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大部分银行倒闭,货币市场处于严重的瘫痪状态,人力资本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直接导致海外企业融资困难,财富资本缩水,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寻求国际合作伙伴。这样的大环境使得中国企业直接从并购中获取高新技术和品牌产品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其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附加值一直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有很大差距,在技术、产品设计、流程再造等方面发展和不断创新能很好地把握住这次机会,在同国际企业协作过程中,不但把其高端技术要引进来,而且要学会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突破国内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进而提升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看,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在创新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创新型人才。金融危机导致了欧美很多企业破产或是大量裁员,很多高级技术创新人才面临着失业,这就为中国企业获取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提供了机会。
(四)金融危机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很多企业遭受了重创,尤其是主要依赖出口的企业,和这些企业直接或是间接相关的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应对危机就成为产业链上企业的同舟共济之途。比如随着河北钢铁集团的成立和2010年4月份对石家庄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收购,极大地提高了进口铁矿石谈判话语权和国际地位、提高了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和危机下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包括“联想”、“海尔”、“长虹”等都在使用视高科技提供的视频会议租用解决方案,他们利用这个稳固、安全、优质的信息交流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每天进行无数次的远程会议,做到企业内部重要信息适时通报,市场问题随时解决,在最短时间作出决策。对此视高协同视频会议系统租用服务不仅能为大量企业提供完善周到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为他们节省了大笔的差旅费开支,成为企业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保证开源节流的最佳合作“伙伴”。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在经济危机时期更是如此。必须合纵连横,集约社会力量,联合战略伙伴协同创新。”[5]企业之间这种协同合作客观上不仅避免了自身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也推动了企业间技术的交流交换,提升了企业组织的学习力,增强了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
(五)企业对危机防范机制的创新
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企业为了预防、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使企业摆脱困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6]。要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就要厘清危机的原因。分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会让企业对危机的防范有更深的认识,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危机再次发生。危机管理还要求企业要从面对危机及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学习、总结和创新出一套适合企业的危机防范机制,建立危机管理制度,这一点对目前中国企业来说,还处于极不成熟的阶段,因此通过对危机的认知采取积极措施防范金融危机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困境分析
从消极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给企业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金融危机给企业创新造成诸如市场萎缩、资金短缺、消费减少、产品积压等考验和挑战,对企业创新进程而言都是不小的阻碍,导致不少企业陷入创新与生存的“囚徒困境”当中。
(一)企业创新的头号困境就是资金匮乏,成本压力大
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了经济不景气,经济不景气导致收入下降、需求不足、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市场萎缩,市场萎缩直接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盈利下降,部分企业艰难度日,一些企业甚至陷入瘫痪状态和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削减投入、降低成本势在必行,但是无论是从削减人力成本还是研发资金对企业的创新都是减缓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到底是要坚持创新还是要削减成本,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选择。研发和生产条码打印机的Datamax-O'Neil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两难问题。其许多原本已制定好采购计划的用户决定推迟购买Datamax-O'Neil的产品,这对他们的经营状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研发投入也不得不更加慎重。[5]
(二)企业的经营管理困境
金融危机肆虐下,企业经营环境极度不稳定,给企业的管理环境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企业创新时不仅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要考虑技术的变迁、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变化、以及危机时期政府政策变化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很大。在危机影响下,管理环境变化的幅度、速度、不可预测性和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管理环境的巨变增加了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导致企业宁愿削减成本以安度危机也不愿意增加投入进行研发创新,以减少失败风险。也有一些企业原本就没把创新放在应有的位置,而在金融危机面前创新更是成了企业的“鸡肋”,甚至被企业所抛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企业本身处于企业发展体制转换之中,尚未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因此企业创新不存在。第二,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削减生产成本、减少人力成本和降低研发投入等措施,根本没有意识到只有创新才是走出危机的根本出路,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创新的真正价值,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企业创新。第三,对于现在的国内民营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存活艰难,根本没有创新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也就是没有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一味地仿照别人,抄袭别人,成为山寨企业,部分企业甚至连“山寨”都做不下去,只能倒闭破产了之。第四,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的胁迫下走入旧的发展惯性,害怕创新失败,于是只能在习惯的长期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中勉强度日。
(三)企业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困境
企业的文化观念,是指企业组织内的主流文化观念。企业领导者,不但要开发创新成果,也要注意培植既有企业特色,先进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7]部分中国企业家信奉“中庸之道”,认为凡事过犹不及,中庸的思想导致中国人不愿冒险,企业的经营者有厌恶风险的心态及行为。其次是爱“面子”的观念导致企业家畏惧冒险。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为保全“面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不敢贸然冒险。这一点对于在金融危机中的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所以,思想方面的冲突形成企业创新中高风险性与维持现状的矛盾。
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过程不仅复杂而且风险较高。“风险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变动性的影响,使实际结果和预期发生背离而导致利益损失的可能性[8]。”美国《幸福》杂志报道,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率为8 715%;美国的风险企业,10个中有2个完全失败,6个受挫折,只有2个成功,2个之中只有1个真正获得经济的巨大收益。日本学者板治光共对200多个技术开发项目案例的调查显示,真正成功的项目在10%以下;据中国有关部门对全国10 000多个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调查,70%的项目取得技术成果,仅11%的项目开拓了市场[9]。这些还仅仅是在经济景气、没有危机的情况下的调查研究结果。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对策
很多世界级大公司因为从不放弃技术创新,所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没能击垮他们,反而成为其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怎么样才能在金融危机的萧条状况下坚持创新,实现发展仍然任重道远。笔者看来,至少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促使企业坚持创新,安度危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坚定创新信念,在创新中降成本谋发展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害怕失败,不敢承担风险,“好面子”,中庸思想比较严重,旧观念就成为企业创新的桎梏。行动从思想中来,思想支配行动,企业要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就必须创新,企业要创新,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要抛弃头脑中那些“中庸之道”、抛开“好面子”的想法,勇于承担风险,勇于支持创新。在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创新首先要注重观念的不断革新,持续注重市场变化、技术革新、成本降低、信息更新等内容,尤其是管理者要有支持创新的魄力,要有只有创新才能生存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迅速适应金融危机,改变自身现状。
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收入减少,需求降低,市场萎缩,企业盈利下降甚至亏损,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使得出口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其认为降低商品的价格就是企业生存的法宝之一,可以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扩大出口,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问题来自于那些利润本来就比较低的企业,其企业的商品本来利润低微,一再降价必然导致企业陷入亏损。因此以降价来达到度过危机的目的难以实现,为了度过危机,就只有削减成本一条道路。而创新则给企业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捷径,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降低成本,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安度危机,还能使企业站在技术领先的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生存下去的目标,而且带来了竞争的优势。比如世界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在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共投入2 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一举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在化学工业的领军地位[5]。
(二)管理创新,突破管理瓶颈
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环境和挑战,让企业管理陷入管理困境,固定不变的常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危机的挑战,企业必须在管理上进行创新才能降低风险,走出危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集权与分权、专业分工与流程再造、组织变革与人员削减、管理创新应该也必须向着人本化、柔性化、网络化、知识化进步。企业要想持续成长,持续创新,就需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搭建一个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建立适合企业创新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以推动企业各项创新为指导,从而为企业安度金融危机提供管理保障。
以深圳市万兴软件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类通用软件出口企业,尽管技术与资金都不是太大问题,但该公司管理层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管理最大的难题在于效益不能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而提升。因此,万兴公司通过搭建企业基础架构,解决组织架构需求,改变了过去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起“大平台小团队”的矩阵式双层基础架构,各个部门组成底层平台,依托构建在底层平台上的灵活机动的事业部,快速进入了一系列产品领域[5]。
(三)保障制度支持,搞活企业融资模式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不畅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发展更加困难,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要打破制度和观念束缚,就要鼓励优质的企业和投资者向那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参股投资。目前为支持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中央银行、银监会、各商业银行已经出台并将陆续出台放宽贷款标准额度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短期资金只能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在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高成长的中小企业,不仅仅需要生存条件,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解决成长和发展所必须资本金的平台即资本市场;同时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以知识产权作价,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特别是通过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融资,[10]以帮助企业走出危机。另外还要启动民间资本,让民间资本来解决企业融资的资金来源。[11]
(四)鼓励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产品、服务升级改造
现阶段,由于自主创新不足,国内山寨企业风行,山寨产品遍布,虽然这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度过了危机,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的企业发展仍处于产业链尾端,仍然只是一味地模仿、制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不能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竞争优势。因此,支持企业或者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产品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就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同时,应用自身的创新取得的成功,进行企业技术、产品、服务等的更新改造,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从而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实现持续发展。另外,我国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研究出很多适合推广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但缺乏将之转化的渠道和途径,这些自主高科技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推动这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是企业快速创新和走出危机的快捷途径。
参考文献:
[1]Pervaiz K,Ahmed.Culture and climate for innov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8,(1):30-43.
[2]【奥地利】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陈继祥,王敏.破坏性创新理论最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4]樊重俊,熊红林.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于中国的机会[J].财经科学,2009,(3).
[5]孙文娟.低迷期企业的创新之困[EB/OL].money.省略,2009-11-08.
[6]何苏湘.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界定[J].商业经济研究,1998,(5).
[7]王逊.企业创新及创新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2,(1).
[8]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9]李仕明.高技术产业开发的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7,(6).
[10]辛怡.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道[J].中国禽业导刊,2008,(24).
[11]吴毓薇,曾纪瑶.金融海啸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南方农村,2008,(6).
Countermeasure Analyses on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t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Time
Fan Yushu
(Finance Department, Hua Smelt Resources Limited Company of China Smelts Group, Handan 056034, China)